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张字多少画(张字多少画笔画)

时间:2024-01-16 20:06:06 作者:气宇轩昂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张-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zhàng zhāng

注音:ㄓㄤˋ ㄓㄤ

繁体字:張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弓

简体部首:弓

五笔86:XTAY

五笔98:XTAY

UniCode:U+5F20

四角号码:12234

仓颉:NPO GBK

编码:D5C5

规范汉字编号: 0909

张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7

笔 顺: 折横折撇横折捺

开,展开:张开。张目(a.睁大眼睛;b.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张张”)。张榜。铺张。张灯结彩。纲举目张。

商店开业:开张。

拉紧:紧张。张力。

扩大,夸大:夸张。

放纵,无拘束:乖张。嚣张。

料理,应酬:张罗。

惊惶,慌忙:张惶失措。

看,望:张望。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量词:一张纸。三张桌子。几张嘴。两张弓。

姓。

三、姓氏起源

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四、得姓始祖

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五、人口分布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张姓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为宋朝第三大姓。张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省。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7%,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陕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肃、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国形成了华北、西北和中原地区张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张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36%,江苏省成为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南方赣浙苏、北部晋鲁冀豫陕两大块张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近8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

六、家谱文献

湖南长沙坳上张氏族谱十二卷,张远选主修,三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浏阳金冈段张氏二修家谱十四卷,张永嵩等纂修,清光绪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潭南轩张氏会文房六修支谱八卷,张承宗等纂修,三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张氏族谱六卷,万友等主修,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

张氏三修族谱十卷,张梓元主修,清光绪二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扬州交台张氏分迁邵伯支谱六卷,张庆堂、张春雷等重修,清嘉庆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扬州张氏族谱四卷,张薰等修,清咸丰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扬州维扬浦头张氏族谱,张客修,清同治八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

七、郡望堂号

郡望

郡望共有26个,分别是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内郡、上谷郡。

堂号

总堂号:清河堂

分堂号:百忍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一本堂,二铭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箧堂,于斯堂,大本堂,大忍堂,五眼井张祠,中和堂,文星祠,文星堂,文德堂,世恩堂,世德堂,本立堂,四益堂,永思堂,永庆堂,芝泉堂,存着堂,存善堂,光裕堂,曲江堂,亦政堂,守经堂,聿修堂,孝思堂,志合堂,芹馀堂,两铭堂,序源堂,祀先堂,青湖堂,东聚堂,忠文堂,忠孝堂,尚义堂,尚德堂,味芹堂,明伦堂,明义堂,垂裕堂,和德堂,金陵堂,念德堂,建本堂,草圣堂,持纪堂,思存堂,思孝堂,思则堂,追远堂,衍庆堂,叙伦堂,峻德堂,凌云堂,务本堂,培本堂,萃敬堂,崇本堂,崇德堂,敦本堂,焕文堂,清河堂,张在公祠,绍忍堂,报本堂,万石堂,敬宗堂,敬睦堂,敬爱堂,敬翠堂,棣萼堂,顺德堂,集成堂,复古堂,诒谋堂,敦九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尊经堂,尊礼堂,道生堂,裕裔堂,睦族堂,爱敬堂,诚心堂,雍睦堂,义芬堂,源远堂,福人堂,嘉顺堂,嘉会堂,寿康堂,聚星堂,鸣珂堂,种德堂,毓秀堂,横渠堂,乐育堂,德成堂,德征堂,馀庆堂,庆馀祠,燕诒堂,燕翼堂,树德堂,积庆祠,积庆堂,笃亲堂,亲睦堂,凝远堂,济美堂,彝伦堂,怀义堂,怀德堂,宝鉴堂,继忍堂,铁耕堂(共136个)

八、字辈排行

安徽省金寨县: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安徽省亳州市:学北天守广,德心玉俊良;志明本绍统,兴家传费祥

安徽省桐城市: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山东省齐河县: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

山东省新泰市:广安树继云,凤仙世孝远,仁怀振家真

山东省淄博市:成先志光宗,德士传家法

山东省青岛市:世开黄道日,双德吉祥始

山东省兖州市: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

山东省诸城市:甲子寿光来,青春依旧在

河南省郸城县:栋国大怀付得加其太平安

河南省邓州市:明喷文鳯,荣先可绍,一本清传,福泽永继,学定万全

湖南省洞口县山门水口张氏:朝鹤忠龙秀,辅遂臣泌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道,万世富崇元,家声绵祖泽,懿德复仙元

湖南省宁乡县: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贵州省:荣诗承奇,仁能洪道,国均先进世,奇忠赵王姖,天远开绵秀,普打郑昌依

江西省赣州市: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

江西省武宁县:挥公肇远绪,友吉炳成周,善颂钦君子,师臣作汉模,宗演三溪秀,嗣昭六监图。必昌崇有

四川省:世卫国步元昌茂兴龙吉

重庆市:鸿才启世,智胜绍欣;传扬天道,信步乾坤。苍鹰展翅,高远超群;翱翔霄汉,啸傲风云。雄狮过岗,迅猛驰奔;横行原野,威震丛林。狂龙涌浪,广阔无垠;蒸腾甘雨,泽惠黎民

江苏省如皋县:大宗乃敦笃毓秀必诗书常守同居训其昌占庆余

江苏省丰县:国泰民安,田广文光,敬传祖,继中恒

九、姓氏名人

张仪,战国,前?-309年,魏国大梁,政治家、纵横家

张良,西汉,前250年-前186年,颍川城父,政治家、谋略家,武庙十哲之一,封留侯

张苍,西汉,前256年-前152年,阳武县,西汉丞相,封北平侯

张汤,西汉,?-前116年, 杜陵,汉代名臣,任御史大夫

张骞,西汉,?-前114年,成固,探险家、外交家,封博望侯

张安世,西汉,?-前62年,杜陵,张汤之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封富平侯

张道陵,东汉,34年-155年,江苏丰县,张良八世孙,道教创始人

张衡,东汉,78年-139年,南阳西鄂,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封西鄂伯

张仲景,东汉,约150年-约215年,南阳,医学家,医圣

张角,东汉,?-184年,钜鹿,太平道创始人,黄巾军首领

张辽,三国魏,169年-222年,雁门马邑,曹魏名将,封晋阳侯

张郃,三国魏,?-231年,河间国鄚县,曹魏名将,封鄚侯

张飞,三国蜀,?-221年,涿郡,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封西乡侯

张昭,三国吴,156年-236年,彭城,政治家,封娄侯

张华,西晋,232年-300年,河北固安,文学家、政治家,封壮武郡公

张琚,十六国,?-352年,陕西,建立秦国,年号建昌

张育,东晋,建立蜀国,年号黑龙

张孟明,488年—496年在位,,,高昌国国王

张柬之,唐朝,625年-706年,襄州襄阳,政治家,封汉阳郡王

张亮,唐朝,?-646年,郑州荥阳,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郧国公

张公瑾,唐朝,594年-632年,魏州繁水,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郯国公

张仁愿,唐朝,?-714年,华州下邽,政治家、名将,封韩国公

张说,唐朝,667年-730年,范阳,政治家、文学家,封燕国公

张九龄,唐朝,678年-740年,韶州始兴,政治家、文学家,封始兴开国伯

张巡,唐朝,708年-757年,蒲州河东,名将,封邓国公

张旭,唐朝,生卒年不详,吴县,书法家,草圣

张承奉,唐朝,金山国皇帝

张永德,北宋初,928年-1000年,山西阳曲,后周驸马、北宋卫国公

张载,北宋,1020年-1077年,陕西郿县,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封郿伯

张邦昌,北宋,1081年-1127年,河北阜城,大楚国皇帝

张浚,南宋,1097年-1164年,汉州绵竹,抗金派领袖,封清河郡王

张致,南宋,辽宁锦州,1214年称汉兴皇帝,年号兴隆

张士诚,元朝,1321年-1367年,兴化白驹场,大周国皇帝,建元天祐

张居正,明朝,1525年-1582年,湖广江陵,政治家、改革家

张宏,明朝,1577年-1652年,吴县,画家

张元忭,明朝,1538—1588,浙江山阴,状元,大臣,张岱之父

张惟元,明末,称王,改元永兴

张岱,明末清初,1597年-1679年,浙江山阴,文学家、史学家

张献忠,明末清初,1606年-1647年,陕西定边,大西国皇帝

张杰绪,明末,广东潮州人,纳土纳岛国王

张廷玉,清朝,1672年-1755年,安徽桐城,政治家、史学家,封三等伯爵

张问陶,清朝,1764年-1814年,河北馆陶县,诗人、诗论家、书画家

张之洞,清朝,1837年-1909年,直隶南皮,洋务派代表人物

张謇,,1854年-1926年,江苏常熟,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张作霖,,1875年-1928年,奉天海城,奉系军阀领袖

张学良,,1901年-2001年,辽宁盘锦,国民革命军将领

张大千,,1899年-1983年,四川内江,国画大师

张自忠,,1891年-1940年,山东临清县,抗日将领

张治中,,1890年-1969年,安徽省巢县,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历代张姓族谱

张氏宗亲会

《中华族谱集成》,由张海瀛、武新立、林万青主编,16开双栏影印精装、外加锦盒函套包装,首批100册,收录李王张刘陈五姓族谱共93种。开篇收录了明代凌迪知的《万姓通谱》。《中华族谱集成》是一部列为国家古籍规划项目的填补空白的大型史籍,由巴蜀书社于1995年限量印制、编号发行。其中收录张姓族谱21种,编为20册。兹将各册所收录的张氏族谱,介绍如下:

第一册,收录明嘉靖《张氏统宗世谱》21卷,张宪、张阳辉主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原装10册。该谱以汉留侯张良为一世祖,上溯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张挥,下迄明中叶播迁各地之衍派117支。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江西和南直隶。其中江西44支,南直隶52支。而江西又集中于饶州府,计有43支;南直隶又集中于徽州府,计有40支。明嘉靖《张氏统宗世谱》为徽州府张宪、张阳辉主修;从32人,内有徽州府21人,饶州府10人。其谱于117支衍派渊源详以载述,追根溯源,太原尹城为始祖张挥受封之地,明嘉靖年间修谱时,太原仍有庙存焉。其谱尚绘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前有序文,称“统谱今以自尹城、自鲁国、自曲沃、自陈留,而再襄国、再吴郡、再金华之迁派,参考《方舆胜览》、《禹贡九州岛岛岛岛岛岛岛图》、《皇明大一统志》诸图志,列于图而志之。譬之江河之行地,脉络贯通。俾观谱者,知某邑古今属某部,某人古今迁某处。因地以着姓,缘族以笃亲,未必不由是图而启其统宗之恩也欤”!其图于山西部分太原县境绘有“台骀公庙”,即张氏之祖庙也。

《张氏统宗家谱》为祁门张氏所修祁门、婺源、休宁、歙县、绩溪、黟县、旌(一声音jing)德、泾县、南陵、石埭、贵池、浮梁、德兴、乐平等县之通谱。其谱认为:祁门始迁祖弘,本金华人,唐干符间判饶州,后弃官家居黟赤山镇,即后之祁门。其孙龟龄迁居祁之润田,龟龄曾孙周臣,字保望、号舟十一,避黄巢兵,居歙之篁墩,周子彻徙居婺源甲路(即甲道)。谱所载诸县各派多自润田、甲路(甲道)析出。所存内纪及诸邑各派世表,文献载诰敕(四声音chi)、传记、文辞。

注:此谱由明嘉靖间辑成后,即引发甲道张氏一片哗然,众七十六延派互通书札,批驳该谱将原为唐相张文瓘(四声音guang)七世孙的星源甲道始迁祖张彻,列为张龟龄,即金吾志和公之曾孙,并引甲道五世延丕公所辑《五世宗谱图》,十世孙钰公所辑《张氏宗谱》以证,各延派宗丈一度将其讼于府衙,由此足见谱中有伪,详见后载清人张图南所述之《伪谱辩证》、《原始》诸文。

第二册,收清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有之一、之二;中卷有之一、之二、之三;下卷有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光绪二十六年(1900),张庆彬等修,永思堂刻本,原装二十册。其谱于张氏起源、播迁及衍派,记载甚详。以大卿公为一世祖,取名《旌阳张氏通修宗谱》,旨在联络散居于各地的大卿公之后裔。上卷之一为谱序、凡例、家规、得姓郡望、统宗古今迁居地舆图、嘉会派源流、本源宗支(共121派),上卷之二为本源纪;中卷之一至四为嘉会、塘冲、进坊各房以及各支之世系;下卷之一、之二为列传;下卷之三为墓图、墓志铭、祭田以及通修宗谱跋等。

其三、四、五、及六册的前半部,收以《锡山张氏通谱》四十二卷,十二年(1923),张轶欧、张鉴等修,锡山宗祠寿康堂铅印本,共七十四册。其谱是张载(北宋哲学家关中学派创立者)之族谱。张载(1020--1077),字子厚。汉留侯张良之后裔,唐太宗时员外郎闻斯公之十四世孙。张载之先世世居大梁,其祖父名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其父名迪,宋仁宗时任殿中丞、知涪州(今四川涪陵)事,后为官陕西,徙居凤翔眉县(陕西眉县)横渠镇。张载,嘉佑进士,官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后以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午夜取烛以书。而立与洛学齐负名之关中学派,因世居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其子名因,字文益,官员外郎;其孙名京,字正之,官兵部郎中;其三世孙名楷,字楚昭,官乐平令,随宋室南渡,徙居江南,因与主和宰相不合,弃官家居,占籍歙县。至横渠公八世孙德庆公,始由歙县徙居锡山,故该谱以德庆公为锡山张氏之一世祖。

其谱卷一为谱序、凡例、家规等;卷二为列传、行状、墓志铭等;卷三为像赞;卷四为诰敕;卷五为皇帝赐诗及皇子皇孙和文属公之诗;卷六为严泰公和文恪公之诗集;卷七至卷八为各支序传、墓志铭、坟茔图等;卷九至卷四十二,为各支世系。该谱以德庆公为始祖,旨在联络由锡山徙居姑苏、徐州、宜兴、荆襄、虞山、昆陵等地之张氏后裔。

第六册之后半部,收录清光绪《张氏通谱》八卷,清道光《定阳张氏族谱》四卷。光绪《张氏通谱》八卷,张而昌修,张铣寿校订,清光绪二年(1876)岭东使署刻本,分装八册。该谱以张栻(同轼,四声音shi)为一世祖。栻公(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宋高宗时宰相张浚之长子,唐相张九龄之弟九皋公之裔孙。浚公力主抗金,因收复中原壮志未酬,无颜见列祖列宗于地下,乃嘱咐死后葬于潭州宁乡(今属湖南),栻公遵嘱而行,并定居于此,死后亦附葬于此,故曰栻公生于蜀而长于湘,可谓湘人也。其幼承家学,秉承父志,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年30以荫补官,以助其父主抗金北伐之事,历任直秘阁、吏部郎兼起居郎侍讲、秘阁修撰等职,先后知严州(今属浙江)、袁州(今属江西)、静江(今属广西)、江陵(今属湖北)诸州府,前后放任地方官十余年。每任一地,皆“问民疾苦,访求利病”,改革弊政,倡导兴学,多有政绩,为民众所敬爱。淳熙八年(1180),病亡离世,年仅48岁。但其文彩学术独树一帜,功成大家,于后世影响甚巨,为后人敬仰,至今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中尚遗有专事祭祀其与朱夫子熹之祠堂。绍兴三十二年(1162),栻公28岁,遵父命至衡山文定公书堂正式拜胡宏为师,潜心程朱理学。以学之勤奋,见解之非凡,深为师长器重。胡宏赞之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学成,居潭州(今长沙)城南建城南书院以传师说。

干道初(1165--1173),其应湖南安抚使刘珙之邀,主讲于岳麓书院。其时胡宏师已谢世,胡宏之门下众弟子求学于岳麓书院者络绎不绝。时有“道林(寺)三百众,(岳麓)书院一千徒”之谚。岳麓书院遂为影响最大之学术中心。时集理学大成之朱熹亦慕名而始福建远涉千里于岳麓书院,与栻讨论“未发已发”等。二人抵足夜谈相与论辩,颇为相得。史称曰:“朱张会讲”。其后朱子所忆曰:敬夫所见,造诣卓然,非所可及。又曰:去冬走湖湘,讲论之益不少。朱熹受栻之得益及影响,由此可见。栻亡,其诗文由朱熹编定,名曰《南轩文集》刊行于世。栻以湘学大师,名垂青史。

其谱卷一为序,计有旧序、纪源、公派语、魏公本传、魏公行略:卷二、卷三为世系;卷四为墓图、祠图、祠田、公牍等;卷五为优免公牍、旌典;卷六为碑文;卷七为列传、节孝、像赞;卷八为艺文、寿文、祠堂总录、跋。该谱以一世祖和二世祖合立为总表,即将浚公长子栻与次子杓并列,称曰大宗合表。杓公,字定叟,历官广西经略、江西安抚使,进端明殿大学士,随宋室南渡,定居钱塘。余姚、杭州、鄞县张氏,多为其后裔。

栻公有二子:长曰焯,次曰炳。该谱从三世起,均为焯、炳二公之后裔。焯公居宁乡龙塘,被尊为龙塘开基祖。其后裔有世居龙塘者,亦有居官湖北、江西,入籍当地,若干年后又复迁回湖南者。炳公曾东迁浙江,其后裔又迁回湖南。今湖南宁乡、益阳、安化、新化、湘潭、长沙、沅陵、辰州、泸溪、永顺、龙山、衡阳、邵阳、祁阳、永州等地,均有焯房与炳房之后裔。

自三世至十二世,分立房谱。溯其源,共祖其祖;分其支,各亲其亲。此为其谱之一大特色。道光《定阳张氏族谱》四卷,张云逵等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原装四册。定阳张氏出自陇西,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张颐由陇西徙居山西汾州府介休县西关。该谱以张颐为一世祖,其子名进禄,字锡爵。又由西关迁居城中,生齿日繁,至清代,为一盛族。

第七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张氏宗谱》、《清河世系》及《清河张氏支谱》三种。光绪《清河张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张廷辉主修,光绪四年(1878)余庆堂刻本,分装十四册。该谱以成业公为一世祖。张成业,名绍祖,唐朝宰相张柬之的后裔,宪宗朝元和进士,官拜江东提刑,居婺州即金华府,后因唐亡弃官迁居衢州府开化县之音铿,是为音铿张氏始祖。今浙江钱塘武林张氏、处州丽水张氏、衢州西安张氏、婺州金华张氏,大都是唐相柬之公之后裔。该谱即浙江衢州开化县音铿张氏宗谱,只是唐相柬之公后裔中的一支。但在这一支中,因人才辈出,显赫青史,遂为天下望族。该谱取名《清河张氏宗谱》,旨在说明音铿张氏乃是清河张氏始祖岱公之后裔。该谱对张氏起源、衍派播迁,记载甚详。

该谱卷之首为新序、目录;卷一为凡例、圣谕、祠规、家训、旧谱序等;卷二为诰敕、谢表、列祖遗像、像赞、里居图等;卷三为历代仕宦录、历代宰相录、忠义录、孝友录、文学录、武备录、贞节录、隐逸录、道术录、古今通派考、历代源流考;卷四至卷十为各派世系图;卷十一为各派堂记、寿序、寿诗、艺文杂着;卷十二为各派坟图、墓志铭、祀产;卷十三为各派支传、行实、名贤录、跋。前引《张氏古今通派分迁地舆图考》(以行省为单位记载张氏播迁各地的230个衍派)即出自该谱。据其谱记载,尹城派始祖挥公,封国太原府太原县,此为天下张氏通派之祖。从张氏开宗立姓始祖挥公算起,至成业公,共历118世;至清光绪三年(1877)止,共历161世。《清河世系》不分卷,张晋昭修,八年(1919)刻本,原装一册。该世系以张润为一世祖。张润,字清源,生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世居吴江。该世系即世居吴江的张润后裔世系。《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铅印本,原装二册。该谱为吴郡张氏支谱。吴郡张氏本出张嵩第四子张睦。张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裔孙张显,齐庐江太守,生绍。张绍,官梁零陵郡太守,其孙名后胤,字嗣宗,国子监祭酒,新野康公,以名儒为王者师。五传至张镒,字季权,为唐德宗时宰相。自新野康公后胤,吴郡张氏始扬名天下。自张镒相德宗,吴郡张氏遂与始兴、河东齐名。

第八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家乘》、乾隆《清河张氏宗谱》两种。光绪《清河家乘》不分卷,张景云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世美堂刻本,原装四册。该家乘以张宝为一世祖。张宝,字维善,其先世为清河人。自宋南渡,徙居杭州。元末,张宝徙居钱塘南壁里,以孝行举贤良方正。明万历三年(1575),七世祖始修清河家乘。万历四十三年,九世祖重修。入清后,又五次重修,光绪时刻印。乾隆《清河张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张日佐等修,乾隆十七年(1752)崇本堂刻本。该谱尊舟十一公为一世祖。舟十一公名保望,字周臣,号舟十一,官奉议大夫、秀州通判,世居杭州。唐末战乱,徙居浮邑洞壶。保望公、即舟十一,乃是唐高宗时名相张文瓘(四声音guang)的七世孙。文瓘子名洽,官魏州刺史;孙名宥(四声音you),官扬州长史;三世孙,名衮(三声音gun),官虢(二声音guo)州刺史;四世孙,名载华,官御史中丞;五世孙,名正则;六世孙,名知实,字冠仁;七世孙,名保望,即被该谱尊为一世祖的舟十一公。舟十一公有子四:长名雄,字君宇,官承奉大夫,迁居休宁杭溪,为杭州张氏始迁祖;次子名伟,字君度,依父居洞壶黄竹洞梅岭;三子名彻,字君胜,又字克明,迁星源甲路,是为甲路(即甲道)张氏之始迁祖;四子名英,字君沮,迁居篁墩,是为篁墩张氏始迁祖。杭旻、洞壶、婺源、篁墩,均为舟十一公子之孙。当然也是名相文瓘公之后裔。由于文瓘公和舟十一公,均出自清河东武城张氏,故该谱名曰《清河张氏宗谱》,意为不忘其所出。该谱上接唐相文瓘公,历经宋元明,下迄清乾隆十七年,历时一千多年。

其谱卷首为旧序、谱说、谱诫、姓氏说、张字说、世原、基图、遗像,卷一为世表类,有源流世表、始迁世表,卷二至卷十二为各支世表,卷十三为帝制类(诰、诏)、世训类(家训、家规、家礼)和艺文类,卷十四为懿行类(传、述略、赞)、祝庆类(寿文、诗、词)和哀挽类(祭章、挽诗、挽歌、行述),卷十五为墓图、墓志、墓铭、墓表,卷十六为祀祖类(祀序、会序)和公据类(禁示、给照、议约、合刊族议、刊谱捐银名数、领谱号),最后是“清河张氏宗谱跋文”。整部宗谱体例完备,条理分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研究浙皖之张氏族史与地方史志之首要。

第九册、第十册及第十一册之前半部,收载清乾隆《甲道张氏宗谱》四十二卷续二卷,张图南(婺源甲路人,清著名学者,着《周易便蒙》、《爱吾杂着》等)、张元泮等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该谱以舟十一公之第三子彻公为一世祖。张彻,生于唐宣宗大中元年丁卯九月十五,卒于后唐明中天成二年丁亥二月十八,享年八十一岁,字君胜,又字克明,号大三,唐僖宗干符丁酉(877)年间,随父徙居歙之篁墩,居未久,于广明庚子(880),彻公徙居星源甲道(即甲路),是为甲道张氏始迁祖。彻公有三子十孙二十二玄孙,有五世孙七十六人。五世孙为“延”字辈,所以该谱卷一绘有“张氏七十六延迁派旧图”,此迁派旧图为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绘制。自明正统到清乾隆三百多年间,七十六之支派,瓜瓞(二声音dei)绵绵,辗转迁徙,丁口和衍派遍及东南各地,遂为江南望族。出进士者104人。其宋76名,元7名,明11名,清10名。从五世祖延丕公起,开始编修本宗世谱。延丕,字彦直,官宋代户部郎中。其后,十世祖珏公和琮公,二次编修。珏公,县志载:约1230年左右,使金,官宋代银青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后迁三都。琮公官宋代中奉大夫、南阳县开国男。历宋、元、明及清乾隆,多次编修。加以人才辈出,收录广泛,记述翔实,故该谱规模甚宏,部头号甚巨,原装达四十四册之多。该谱第一卷有凡例、修谱新序、七十六延分迁旧图;第二卷是八支源流序、簪缨录等;第三卷至第三十六卷,为世系图表;第三十七卷为文翰录、谱纪、传;第三十八卷为墓志铭、行状等;第三十九卷为续传、像赞、祭文等;第四十卷为寿文、记、杂序;第四十一卷为诗、杂着、书扎等;第四十二卷为墓图、领谱号、谱跋。

第十一册的后半部,收录清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十六卷,张九征初修,张永清、张永泓续修,清道光五年(1825)敬思堂刻本,共十二册。该谱以四一公为一世祖。四一公乃清河派岱公后裔,原籍中州,元末由中州徙居丹徒。有子一,名善甫。善甫公生有三子:长曰仲实,次曰仲敬,三曰仲升。仲升公七传至九征,九征公乃清初名臣张玉书之父。该谱乃是张玉书之家乘。玉书(1642--1711),字京江,号素存,顺治丁酉科举人、辛丑科进士,授庶吉士,历官内翰林院秘书院编修、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丙午科浙江正主考、辛未科会试大总裁等。三十五年(1696),随康熙帝亲征葛尔丹叛乱,参预帷幄,颇得信任。次年,任《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曾奉命数次监治黄河,功勋颇巨。康熙四十九年(1710),受命与陈廷敬主持编修《康熙字典》,次年病故,谥号文贞。该谱由张九征初修。九征(1592--1655),字公选,号湘晓,顺治丁亥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吏部文司主事、文选司郎中、河南提学道佥事等。曾纂修《京江张氏家乘原稿》,其后由四世孙张永清、张永泓(二声音hong)续修定稿,故该谱集张九征、张玉书父子之资料颇全,该谱卷首为谱序、凡例、目录、修谱子孙名次;卷一至卷三为皇帝任命张九征张玉书父子官职的诰敕以及张九征张玉书父子的谢恩疏等;卷四至卷九为各房世系图表;卷十至卷十二为传略和行述;卷十三至卷十六为载籍、艺文、祠墓仪制等。

第十二册,收录清宣统《韦庄张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张坤照主修,宣统三年(1911)承德堂刻本,原装二十四册。该谱以张孝先为始迁祖。张孝先,字怀祖。仕元,时值江淮多警,乃卜居常州韦庄。张孝先有二子:长明之,元至正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历任浙江提举,赠奉直大夫;次新之,迁居上张,即老二房世系。明正德五年(1400),张孝先五世孙张仲玉,首次修谱,明崇祯时续修。入清后,又先后七次续修。所以该谱亦称《韦庄张氏九修宗谱》。该谱保存了众多元代资料。

第十三册与第十四册之前半部分,收录《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为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该谱以长乙公为一世祖,长乙原名太,字长乙,号校圃。在追溯其渊源时,仍以胡姓为本,记述其先人业迹。清雍正二年(1724),长乙公十世孙立选,首次修谱。该谱以长乙的五世孙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后又先后五次重修,时刻印。该谱旨在联络长乙公更胡姓为张姓后,徙居各地之后裔,故名《横峰张氏宗谱》。

第十四册后半部分,收录清光绪《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八卷十二集,张谦、张震祥等修,光绪十年(1884)敦伦堂刻本,分装十二册。该谱系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九皋公之后裔。九皋公十二传至浚公。张浚(1097--1164),字德远,宋汉州绵竹人。北宋政和进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传檄勤王有功,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建议经营川陕,以保东南,遂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绍兴五年(1135),拜为宰相,部署沿江、两淮诸路军马大举北伐,自任总督兵马大元帅。绍兴七年,因郦琼兵叛,引咎辞职。秦桧执政,被排斥在外近20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完颜亮南下攻宋,重新被起用。孝宗即位,授少傅,封魏国公。孝宗隆兴元年(1163),再次拜相,督师抗金。次年,为主和派排挤,被罢相。居家期间,搜集整理修谱资料,理出了其先世世系。因抗金复国大志未酬,无颜见祖宗于地下,遂遗命死后葬湖南宁乡。赠太师,谥号忠献。着有《中兴备览》。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兵部尚书张宏,在浚公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纂修成族谱,并奏请理宗皇帝,赐玉玺印于该谱之首,此即该谱首页玉玺之由来。浚公五世孙,宋谏议大夫元瑜公,官工部尚书,晚年致仕,迁居姚江云柯里。其后裔分为五支:八卢城庙后桥为第一支;历山三墙为第二支,西堑为第三支,逊马桥为第四支,化龙堰东堑为第五支。该五支都分别编修有房谱。清光绪十年(1884),张谦、张震祥等在各房房谱的基础上,修成宗谱取名为《姚江历山张氏宗谱》。该谱第一集为凡例、祠规、目录、各房藏谱目录、总序、各房谱序、世系总图、历代诰敕、像赞、祭田等,第二集为历代先祖传,第三集为魏国忠献公行状,第四集为艺文志,第五至第十五集为各房世系并附补遗及卷外,第十二集为家乘一览记、备考等。

第十五册至第十六册之前部,收录《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振鹭等修,五年(1916)树德堂铅印本,分装二十八册。该谱乃是《姚江历山张氏宗谱》的一个支谱,是宋谏议大夫、工部尚书元瑜公后裔中的第二支。元瑜公迁居姚江云柯里,其后裔分为五支,历山三墙门为第二支。历山始迁祖斌二公,乃三墙门始迁祖斌六公之兄。斌二公,仕元授山东济南府正提举,入赘历山邹副使家,定居历山。斌六公授广东广州府副提举,不忍与兄斌二公远离,遂定居芦城之西。在两家相距适中之地,建一桥,曰树德桥,俗呼张家桥,此即三墙门取名树德堂之由来。元明以来,人丁兴旺,支派繁多,遂购地建祠,名曰三墙门张氏树德堂祠。本堂神主自元瑜公为一世祖至其后裔分为五房,奉祀中堂。春祭定为二月四日,冬祭定为冬至前后十日。该谱卷一为谱序、祠图、树德堂楹联、祠堂记、墓图、诰敕、像赞、跋等,卷二为史传,卷三为宗献公行状,卷四宗贤列传,卷五为艺文志,卷六为杂记,卷七至卷二十七为世系图,卷二十八为补遗。该谱收罗宏富,记载翔实,保存了很多珍贵资料。

第十六册之后部,收录《鹤颈漕张氏宗谱》十六卷,张道生等修,五年(1916)追远堂铅印本,原装十二册。该谱以张荣为始迁祖。张荣,宋武功大夫,高宗绍兴间,因抗金有奇功,官任泰州。晚年致仕隐居于四明之鄞县,居县南鹤颈漕。四传而人丁兴旺,遂析为四宅:板桥、楼下、樟江、普塘。其后各宅又析为若干支,明末达六百余支。清乾隆时,裔孙张汉州,搜集数据,编修四宅谱稿。咸丰时,合族议定编修族谱,光绪时修成《壬辰新修宗谱》。初,张道生等重修,取名《鹤颈漕张氏宗谱》。

第十七册,收录清光绪《张氏六修族谱》二十一卷,张秉铨、张谷南等修,光绪二十三(1897)冠英堂刻本,分装二十一册。该谱以栻公的八世孙仁秀公为一世祖。仁秀公(1346--1408),字廷光,官朝议大夫,有二子:长曰敏,次曰时杰。敏公(1973--1448)有三子:长曰纲、次曰维、三曰纬。该谱乃是维公后裔之谱。维公(1396--?),字均荣,有四子:长曰琦、次曰珂、三曰圭、四曰呈。该谱卷一为发源系图,发源系图以唐相张九龄之弟九皋公为一世祖,十二传至浚公,浚公九传至仁秀公。该谱为仁秀公次孙维公之世系;卷二至卷十二,为维裔圭房世系;卷十三至卷十四,为维裔珂房世系;卷十五为维裔琦房世系;卷十六为维裔呈房世系。卷十七为像图、祠图、墓图;卷十八祠墓祭田碑记;卷十九为祠礼仪注服制图、优免荫恤节孝案稿;卷二十为列传、行略、家传;卷二十一为宗范、祠规、艺文、跋。

第十八册,收录清同治《张氏宗谱》和《续修张氏族谱》两种。同治《张氏宗谱》十八卷。其谱以张德一为始迁祖。宋元鼎革之际,张德一携弟国四,由江西饶州徙居楚黄州黄陂县南乡盘龙城,其后,张国四又徙居陂北朱家坡。清雍正年间,其裔孙张元泰等始修宗谱。同治年间,张祥麟等又编修支谱。刻版时,将雍正宗谱与同治支谱合而为一。遂成《张氏宗谱》十八卷,亦称同治《张氏宗谱》。《续修张氏族谱》六册,张家骐等修,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该谱是唐初名将张士贵后裔之族谱。清康熙十七年(1678),张藐山首修世居盂县之张士贵后裔族谱。这次修谱以元代的张秀为始迁祖,对其五世三大股、七世二十八小股,均以序登录,纪事分明。但对张秀的先世,则记载甚略,故称《张氏近系族谱》。其后,张义生又据旧谱、墓碑以及采集数据,理出了张秀的先世谱系。张秀,乃是隋末唐初张士贵之后裔。隋末,张士贵从唐高祖李渊起兵,屡立战功,进封虢国公。太宗时,再立新功,迁左领军大将军,谢世后陪葬昭陵。其后,子孙袭爵,累世从戎。至宋明时期,子孙多以文才扬名,为盂县巨族。张秀之前的先世谱系,称为《张氏远系族谱》。乾隆五十七年(1794),张宗泗将《近系族谱》和《远系族谱》合而为一,并增补唐宋以来列祖列宗名人传略四十五篇,光绪元年(1875)刻印成册。初,张家骐等,以乾隆刻本为底本进行续修并付印,此即《续修张氏族谱》。

第十九册,收录《中湘十亩丘张氏五修支谱》二十四卷末一卷,张万遂等修,二年(1913)大忍堂刻本,原装二十册。该谱以张明为一世祖。张明,字导文,生于明正统五年(1440),世居临淮。张明由临淮徙居湖广长沙张公岭。张明生有八子,其第七子名张教,又由张公岭徙居中湘十亩丘,是为十亩丘张氏支祖。张教五传至张子秀,张子秀于明清鼎革之际,徙居湘潭。该谱主要是张子秀后裔的族谱。

第二十册,收录《花桥张氏四修族谱》二十卷,张效良等修,十七年(1928)孝友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册。该谱以张汉诚为始迁祖。张汉诚,字梦麟,原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元至正末年,徙居湘乡花桥。汉诚生有四子:嗣湖、嗣江、嗣源、嗣洪。后来,嗣江和嗣源之裔孙,遍及湘乡、湘潭、巴陵、永宁以及湖北、四川、陕西等地,丁口兴旺,人才辈出。有以武功报国者,有以文才蜚声者,有以勤俭起家成为当地豪富者。该谱所载主要是嗣江和嗣源两房世系及业绩,实为此两房谱。

新百家姓排名前五:王、李、张、刘、陈,它们的汉字本义如何理解

说起百家姓排名,我们脱口而出会说:赵、钱、孙、李,其实,百家姓按人口来排序的话,每年都在发生一些变化。

据权威部门2019年1月统计,2018年公安机关登记的全国姓氏和新生儿姓名用字情况进行了分析,目前全国在用姓氏共计6150个。传统意义上的“百家姓”,占全国户籍人口总量的近85%。全国共有23个姓氏户籍人口数量超过一千万。王姓、李姓户籍人口数量均超过1亿。王、李、张、刘、陈5个姓氏户籍人口数量占据头五把“交椅”。“王”姓户籍人口数量仅比“李”姓多61万人,“王”姓和“李”姓第一大姓之争仍将延续。排名第101位的“赖”姓与排名第100位的“汤”姓仅差4.3万人,未来跻身“百家姓”大有希望。

1987年5月2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袁义达将此次姓氏统计中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公之于众,被称为“新百家姓”,这也是最早的新百家姓。2016年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前三是:李、张、王。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达到1.015亿人。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只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姓氏汉字自古都有其含义,后来借用为姓氏后,其本义反倒用得很少。一起来看看王、李、张、刘、陈5个姓氏户籍人口数量排名前五的汉字来历吧!

“王”是权力的象征

王,指事字。商代甲骨文(图1-3)是一把大斧的斧头部分的轮廓图形。这种大斧古代用来杀戮的兵器。是奴隶主和封建领主对农奴,隶役、战俘、罪犯实行的工具。谁掌握了这残害人的凶器,谁便有至高无的的权力,称王称霸,因此古人造字使以这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作为“王”字。对于“王”字的解释,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大、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有的说,“王”的甲骨文像人立地上。这人是个有地位的人。不管怎么说,“王”都是权力的象征。

甲骨文早期“王”字作图1,后在其上缀加一横,作图2,图3中的甲骨文,已进一步把斧头实化,开始失去又平又周的大板斧形了。图4的金文则把斧口部分强调,并将线条粗化。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国及吴越地区的“王”字上或缀加鸟形(图5、7),这种书体过去称为“鸟虫书”,所加鸟形乃装饰性符号,纯粹为了美观,并无实在意义。到了小篆(图8)阶段,表示斧柄的两横还在斧头顶,但斧身和斧口却已变成“丄”形了。于是,在这基础上发展成为隶书(图9)和楷书的“王”字。已经看不出大斧的形迹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文)里,“王”字和“玉”字的形体十分接近。区别在于,“王”字中间的一横,必须往上靠近顶上的第一横,保留斧柄的残余形象。“玉”字则把中间的一横写在上下两横的正中间,本来是用一根东西贯穿三块玉的形状。为了把“王”“玉”二字区分开来,所以隶书、楷书便在“玉”的右旁加了一点。

《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李阳冰曰:“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 意思是 :王,人心所向、天下归附和向往的英杰。董仲舒说“古代造字的方法,是在三道横画中间用竖笔连接,叫作‘王’字。三道横画,分别代表天、地、人,而能够参悟、贯通这三者的人,就是王。”孔子也说“能以一贯三者为‘王’。”所有与王相关的字,都采用“王”作边旁。李阳冰说:“‘王’与‘玉’有微妙差异,‘王’字的三横中,中间一横比较靠近上面的一横,而‘玉’字的三横距离均匀。王之所为,就是天义。”

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李”本义为树木所结的果实

李,甲骨文(木,树)+(子,后代,比喻籽实),表示树木所结的果实。造字本义:名词,一种春天开白花的落叶乔木在夏季结的酸甜果子。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果子酸甜的李树,是远古中原地区广受喜爱、广种广收的高产果树,民间普遍制作李干、李脯。李干李脯,酸甜生津,解困解乏,对于徒步长途跋涉的远古旅人,几乎是一种必备的慰问品。于是以李干李脯馈赠别行的亲友,成为流行风俗,并慢慢演变为古代文化传统;而“行李”一词,也演变成旅人行囊内旅途预备用品的代名词。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

“张”本意是弓弦紧绷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張,篆文(弓,搭弦的射击武器)+(長,距离大),表示拉开弦与弓的距离,即将松驰的弓弦绷紧,使之处于高弹力状态。造字本义:动词,拉开弦与弓的距离,使弓弦紧绷,为射箭作准备。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

“刘”的两种解说

关于“刘”字的字源,有两种说法:

其一,“刘”字的异体字“鐂”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在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发现“刘”字。篆文中的“刘”字(图A)左边是“金”(表质料),右边由上部的“卯”(表部分)和下部的“刀”组成,或将“刀”改为“田”而作“鐂”(图B),两种写法中的“戼(卯)”字在甲骨文中意为杀牲的方法,因而“刘”字的本义为“杀”。

其二,“刘”字本是象形字,后发展为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中的“刘”字(图C)左边是一只形似大鸟的动物的象形,也像是一个被艺术化了的人;右边是—把刀的象形,取意“用刀刺杀动物或人”,直观地表达出了“刘”字的本义——杀戮。发展至金文阶段,“刘”字的构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图C)——由原来的象形字变成了会意兼形声字:上面是个“卯”,其本义是“胎儿与胎盘的分离”,可引申为”分开”、“撕裂”、“杀”等义,在此也表音;下面左半部分是“金”,本义是“金属”,在此代表兵器或武器;下面右半部分是“手”,在此表示“用手拿”。三者结合,寓意“用手拿着兵器进行杀戮”,此即“刘”字的本义。小篆阶段的“刘”字,有两种写法(图C)。第一种写作“鐂”,为金形、留声的形声字,见于《说文解字》,后发展为“镏金”之“镏”;第二种写作繁体的“刘”,脱胎于“刘”字的金文字形,但也有所变化——变成了左右结构:左边是上“卯”下“金”的组合;右边的“手”换成了“刀”,成为从卯、从金、从刀的会意字,意思更为明确。隶书、楷书中的“刘”字在第二种结构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刀”改为“刂”。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

“陈”的本义是部队在旷野、山地行军作战时的阵形

陈,从阜,从东,东亦声。“东”本义为“生长之方”,转义为“生长五谷”。“阜”本义指“土堆”,转义指“土埂”。“阜”与“东”联合起来表示“土埂围成方块形的田,里面种植五谷”。陈与田二字在古代互通,因为“田”本义就是“方形土块\",上面栽种的五谷像军人那样排列整齐。陈字亦用为“阵”。因为古代军阵通常为方块形。如果把军队的战阵比作方形田块,把战阵中的军人比作五谷,那么“陈”与“阵”就相通了。“陈”的普通话读法与“陈”汉语古音相差很大,值得注意的是,陈字的古音读法,至今仍保留在福建话和广东的潮州话等里。陈字,在先秦以前的写法很多。陈字和阵字,古时候可是一个字,音义可通。“陈,列也。”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