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黄道吉日

孔子年龄(孔子年龄多大死的)

时间:2024-01-01 22:11:20 作者:牛奶煮萝莉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孔子文武的代表性弟子---仲子(子路)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在他众多弟子中侍奉最久的、最喜欢的是子路。

子路(公元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因曾在季氏家供职,当时的鲁国三大权贵)。春秋末年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生于周景王三年九月初七日(鲁襄公十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年冬闰十二月,卫乱,先贤仲子结缨而卒(鲁哀公十五年)。少孔子九岁,是孔子门中年龄较大的弟子,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以政事见称,亦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在《论语》中,四十次提到子路或他的言行,一生跟随孔子布道、立教四十余年,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思想的得力实践者和忠诚捍卫者。

子路出身贫寒,出身寒微,家里靠种田维持生活,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凌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从师以后子路聪明好学,在孔子的教育下,他学会了礼仪、社交、政事,变成了一个温文尔雅文武兼备的人。

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忠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毅然辞官紧随,勇敢地护卫着孔子,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征途,后半生都跟随了孔子,这在孔门弟子中是绝无仅有的,因而也得到了孔子的信任。所以,孔子曾经称赞子路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子路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先后在鲁、卫两国当官,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随孔子结束游历回到鲁国,继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不顾安危挺身入险,死于乱中,时年63岁。

一、封尊

公元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卫侯”

公元1009年(宋大中符二年)加封“河内公”

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封为“卫公”

公元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公元1733年(清世宗雍正十一年)尊号为“卫圣”。

二、子路故里有两处记载:山东省平邑、泗水

据考察仲子故里有两处:

一处在现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尚存残断的“仲子故里”碑,据当地人介绍,此处曾建有仲子祠堂。

其二,据《泗水县志》记载和今人回忆:明、清两朝都曾在古卞邑建有“仲子故里”坊,古城东10里处的仲氏墓地亦保存完好。仲子故里在古城外的东南角。城原有四座城门,为方便仲氏出入,后来又专门建造了一座东南门。卞邑遗址尚存,卞桥仍在。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亦云:“仲由,弁(卞)人也”。

卞,地名,夏商为卞明国。周代,卞邑属鲁,即今山东泗水县卞桥村,在县城东25公里处,现归泉林镇管辖。

从目前的史料看,仲咨为仲子的上八代祖,为卞邑大夫,颇有身份。再往上就不得其详。仲咨为西周末,春秋初期人,其家世记载也不清,史书记载只因他做了卞邑大夫时,才“家于卞”,仲咨以后,奂、式、度、肇、拱北,只留其名,身世不详。但到了他父亲仲凫这一代亦沦为平民,仲凫的身世也只知“娶宋氏、生子由”。《史记》中称仲子为“卞之野人”“匹夫之徒,布衣之丑”。据《仲里志》记载:仲凫,年三十无子,求嗣于天,其妻遂有身孕,分娩之前,梦熊入怀,其情甚异,遂告其夫。仲凫听后非常惊喜地说:“熊亦贵兽,必生贵子”,仲子遂亦降生。时公元前542年农历九月初七日(已未),即为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取名仲由、字子路。“子路”者,古代为熊的别称。仲子的取名,寄托着父母的良好祝愿,希望其将来成为勇猛盖世的英雄。仲子年少,英姿勃发,九岁时“与乡儿戏,即英强异常,乡人奇之”(《仲里志》)。仲子年少时,天性好动,爱好习武,很有名声。

三、后裔主居:济宁鲁桥、苏州盛泽

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仲氏族谱》载:“汉更始元年赤眉琅笽樊崇等乱山东逃于济宁延就亭遂家焉,更名横坊村即今仲家浅”。仲氏在仲浅村落脚,后来常有外出另居的,以至仲姓布于许多省份,北至黑龙江讷河也有仲氏。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在任城任官的贺知章见到仲子三十六代孙仲文,念其祖英烈,遂于仲浅村建庙以祀仲子,仲子庙建成后,仲氏后裔、官员名士路过或专程前来祭祀,香火不绝。汉永平十五年明帝东巡至曲阜孔庙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这便是仲子享受皇帝祭祀的开始。

其嫡长子孙南宋以前居山东济宁,自40代嫡长孙仲基护康王赵构南渡后,其嫡长子孙世居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盛泽镇。

微山仲庙,始建于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据《仲里志》记载:当时贺知章为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中区)令。见到仲子的第三十六代主鬯孙仲文,询其家世,知其为先贤后裔,然流落乡野,深表慨叹,于是在当时的横坊村(今仲家浅)为之建庙,并拨给一定数量的祭田,令仲文主祀事,此即为微山仲庙之始。

该庙坐落于今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京杭运河西岸,占地20亩,座西向东,前后五进院落。有牌坊、大门、御碑亭、泗渊井、中兴祠、闻喜堂、神厨、斋宿房、穿堂、两庑、卫圣殿、寝殿等建筑,主体建筑以卫圣殿为中心,分布于东西中轴线上,左右建筑作对称式配列。是国内宋元至明清以来的古建筑代表作,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桥镇坐落在微山县北部,因鲁班桥而得名,是仲氏故里,戚继光出生地,京杭运河、泗河、白马河穿镇而过,运河文化、仲子文化、渔家文化源远流长,还有着“中国乌鳢之乡”美誉。

鲁桥镇仲浅村,已有三千年文化历史,是汉代任城县治所在地,老京杭运河由北至南在该村穿过。在运河西岸,古朴端庄、绿树掩映的仲庙,是为了纪念仲子而建。

当年仲庙建制为:前有大门三间,悬山式,绿琉璃瓦覆顶,红色木柱,前后擎檐俱彩绘。大门两旁木柱悬挂董朱桂书写的“环疏柳以映宫墙,对孔里千松之色;取清漕而洁俎豆,生禹川一水之香”木质对联。大门右路墙垣之下,有一古井,该井口横卧一石,墙垣由井口中跨过,墙内镶一石碑,一米见高,上 书--“泗源井”三个大字。古有“墙里有井,井里有碑”之说,成旧时一景。该井不知掘于何年,亦不知碑文为何人所书。

大门前有石柱木牌坊一幢:中题“先贤仲子庙”,右题“气凌今古”,左题“志隘乾坤”。大门后有三间穿堂,又曰“升堂门”,升堂门右有“明决门”,左有“忠信门”,升堂门宽11.5米,深6米,高约6米,悬山式,四梁八柱,五檀方椽,灰色筒瓦,龙纹瓦档。室内墙壁上镶有真草隶篆各类石碑8块。两旁木柱上悬有陈于逵书写“溯春秋几千年矣,树大道干城赫如前日;距洙泗仅百里焉,依圣人剑佩常若同堂”木联。

升堂门后是卫圣殿,两侧,左建“闻喜堂”,右建“中兴祠”,殿前两侧建南北庑各五间。卫圣殿为五间,进深三间,大殿正脊之上书有“大清嘉庆十七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仲贻熙修立”字样。

殿内设神龛一座,上悬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南巡时御书“圣门之哲”雕龙巨匾。神龛内塑有端庄威严的仲子坐像,服饰采用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礼制,着九旒九章,绘有山龙、华虫、藻火、宗彝、粉米等图案。

神龛之前置供桌一张,配有铜鼎香炉祭器,殿外正上方有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亲笔书写的雕龙巨匾“圣道干城”,两旁木柱挂有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匾御制对联:“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 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并落有“乾隆宸翰”“陶冶性灵”印章两方。殿内正对仲子塑像,悬挂着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的御书匾额“贤诣升堂”。

两庑是供奉对仲庙建筑有功的显达之士的地方,其中贺知章、刘天和、顾彩、施鸾坡、阮元等名宦位居首要。庑内墙壁上镶有石碑十六块,北庑内有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题写的“圣门之哲”石匾一方,中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章一方,南庑有直郡王胤禔题写的“克绍家声”。

卫圣大殿后,是三间寝殿,又名鼎裀堂,祀有仲子以上仲氏四代先祖的木牌位。殿内有仲子六十七代孙仲贻熙立石、阮元撰文石碑一方,另有仲子石刻肖像一方,碑上篆有宋高宗御制仲夫子赞四言诗一首:“升堂惟先,千乘惟权。陵暴知非,委质可贤。折狱言简,结缨礼全。恶言不耳,仲尼赖焉”。殿两侧建有斋宿房和神厨,是每次仲庙丁祭时,主祭官沐浴戒斋和筹备祭品的地方。庙院内各代各类石碑180余块。

此庙自建成后,历经五代十国战乱,也由于傍运河而建,时有水患,毁桥较多。但因地处水路要冲,历代帝王将相、文人显要、达官雅士,都沿漕路过拜谒,所以能随时修缮。

金元之间,历代都有修葺。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追封仲子“河内公”时,敕令重建仲庙,由仲子四十一代孙仲扶九监修。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济宁路同知刘用以公务南行,至仲家浅,见仲庙栋宇倾颓,风雨不蔽而重修,并有记。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济宁路总管吕鲁同仲子五十代孙仲衒捐资修建,廉访使胡祖广记。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仲子五十四代孙仲義报官请修。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都御史刘天和来济治水,拨治河公银重修,历时半年竣工,大学士夏言作记。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工部主事叶以蕃组织修葺,总河侍郎陈尧作记。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由济宁刑科陈伯友捐俸金重修;崇祯年间,济宁知州王孙蕃报部请修。

到了清朝,仲庙修建工程更加频繁,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仲子六十一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仲于陛上书运河同知王有容,继而又联络御史顾如华、督府潘臬、督河司马朱云门,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动工修建。仲庙经数次重修,规模有加,香火鼎盛,名扬四海。

仲子书院位于微山县鲁桥古镇老运河西岸,鲁桥镇鲁桥三村南,明清建筑,现为微山县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7820平方米,有正房三间,侧房一间,及院落、大门、侧门、广场。据光绪二年(1876年)《仲里志》记载:仲子书院在济宁州南六十里鲁桥洲上,初名“仲氏书堂”。嘉靖二十二年(1544年),兖州知府程尚宁更名为“仲子书院”。书房正位设孔子牌位,附以先贤仲子神位。书院设立之初,以教授仲氏子弟,名家儒生。清代以后,作为附近学子就学诵读之地,所设科目均为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论语》《仲氏家训》,为就近百里之内生员提供私学,是微山县北部历史上的一处重要文化聚集地。

泗水仲子庙(仲子祠),位于泗水县城东部济河西岸。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明代曾三次大规模修缮,后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毁于明清泗水之战。清乾隆元年重修。十五年(1923年)重建。占地面积48亩,经历代重修,面积逐步扩大,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90米。

整体建筑分前、中、后三院,从南华门至高明殿(俗称大殿)为中轴线,呈左右对称格局。该庙第一道大门为南华门,又名棂星门,为石坊式过门,门内为广场,遍植桧柏。新中国成立以后,泗水仲子庙大院曾作为县委大院办公场所和县招待所使用。仲庙大殿是墨绿色的琉璃瓦房顶,挑檐下雕梁画栋,大殿南侧门前崇立着一排雕龙石柱,格外威严。特别是中间两个石柱是二龙戏珠浮雕,可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雕龙石柱媲美。

1950年3月25日,泗水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仲庙内召开。

1973年,仲庙内外200余棵明代桧柏砍伐。秋天,将仲庙大殿彻底拆除,仅存大殿的台基、石柱和中门三间。

2017年泗水县委、县政府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拨款在仲庙遗址基础上重建高明殿。

四、百里负米---中华孝德万代楷模

《二十四孝》第四则故事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译文: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郭居业撰。

杨伯峻在《经书浅谈》考证说:“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清末,张之洞等人将之扩编至《百孝图说》。应园先生邀请为其86岁父亲庆寿,陈少梅完全依照元代王克孝《二十四孝图》内容绘制了《二十四孝图》卷,与之相比,徐操创作的《二十四孝史》则更具个性化。”

汉刘向《说苑·建本》:“子路(亦称仲由)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指粗陋的饭菜),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食藜藿为亲负米之时,不可复得也。’”

《吕氏春秋·审己》:“水出於山而走於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於野而藏於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 子路 揜雉而復释之。”

汉 班昭 《东征赋》:“惕觉寤而顾问兮,想 子路 之威神。”

唐 韩愈 《知名箴》:“昔者 子路 ,惟恐有(又)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

其实在春秋之际,先贤仲子就被高度推崇。当有人将曾子与先贤仲子并提时,曾子的孙子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子贡也曾感叹“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

微山仲庙南北庑四壁上镶嵌着明、清碑刻,皆是官员名士拜谒仲庙时留下的手迹、题词、诗文。

南宋高宗皇帝赞仲子的一首四言诗,文字篆书,文曰:“宋高宗皇帝御制赞:升堂惟先,千乘惟权,陵鼎知非,委质可贤,折狱言简,结缨礼全,恶言不耳,仲尼赖焉”。诗文下部阴刻仲子像,衣着朝服,双手持笏。此碑为明嘉靖年间刻制。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沿运河南巡,在微山登岸拜谒仲庙,御书“圣门之哲”“克绍家声”石匾,石匾分别嵌于北庑和南庑的墙壁上。

雍正三年(1725年)颁赐“圣道乾城”匾额。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下江南途中,登岸拜谒仲庙,钦赐“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木联及“贤诣升堂”匾额,并赐大铁香炉一个。

清朝大学士朱国桢拜更是赞叹道:“较其大功,谁堪比拟。先子所畏,言自曾西。闻过则喜,见推子舆。圣人之门,一人而己。”

五、孔子与子路师徒关系非同一般

子路从学孔子之后,既乐于上进,也不盲从,敢于质疑,做到了教学相长。在《论语》中,孔子曾批评颜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为此孔子对先贤仲子更是寄予厚望,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也与?”明朝户部尚书张有誉在《仲志》序言中,不无洞见地指出:“圣门能无所不悦者,惟颜子;能有所不悦者,惟仲子。夫子之注望之也独深,故鑪锤之也独至。”

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

孔子称赞他“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在担任蒲大夫时,孔子更是以“三善”称其政绩。先贤仲子勤于政事,以至名列四科。事迹详见《孔子家语》

仲子结缨遇难后,孔子哭于中庭。曾感叹道:“自吾得由,恶言不入于耳。”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曾有“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君子死而冠不免。”等语的记载。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路死后,孔子还是非常伤心,有覆醢之举(吃饭时,见到肉酱将其盖上,不忍食用)。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

孔子曾高度评价先贤仲子的孝道:“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

六、子路孔子因武相识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集解》说:“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

《孔子家语》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七、因道相伴--孔子思想的得力实践者和忠诚捍卫者

1、阻拦孔子费邑为官

《论语阳货篇》 公山弗扰以费畔①,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③?''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做好事。

2、阻拦孔子中牟为官

《论语阳货篇》佛肸召①,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②,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③?不曰白乎,涅而不缁④。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

3、对孔子见南子不满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子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路对孔子去拜见卫灵公的夫人表示不满。孔子发誓说,我假设有不正当的行为,天也要弃绝我的!

《史记.孔子世家》:“(卫)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向)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孔子为了在卫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只得屈尊去见南子,因为当时卫国国政,实际上为南子所左右。这件事子路认为是老师屈尊辱没了自己,故而表示不满。后因用为咏“权宜”之行的典故。

《汉书.王莽传》:“国家之大纲,微朕孰当统之?是以孔子见南子,周公居摄,盖权时也。”

4、陪伴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

仲子年表

一岁,己未,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农历九月初七日,仲子降生。因其母临产前梦熊入怀,取名由,字子路(熊的别名),又字季路(原因为季氏家臣而得名)。

二岁,庚申,周景王四年,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

三岁,辛酉,周景王五年,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

四岁,壬戌,周景王六年,鲁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

五岁,癸亥,周景王七年,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

六岁,甲子,周景王八年,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

七岁,乙丑,周景王九年,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

八岁,丙寅,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

九岁,丁卯,周景王十一年,鲁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

十岁,戊辰,周景王十二年,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

十一岁,己巳,周景王十三年,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

十二岁,庚午,周景王十四年,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

十三岁,辛未,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

十四岁,壬申,周景王十六年,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

十五岁,癸酉,周景王十七年,鲁昭公十四年(公元前528年)。

十六岁,甲戌,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

十七岁,乙亥,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

十八岁,丙子,周景王二十年,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

家贫,好武尚义,有兼人之质。为民除害,有搏虎屠龙的传说。

十九岁,丁丑,周景王二十一年,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因门人为孔子弟子,委质圣门。

二十岁,戊寅,周景王二十二年,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

二十一岁,己卯,周景王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

二十二岁,庚辰,周景王二十四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娶妻颜氏乃卫国贤大夫颜浊邹之妹。

二十三岁,辛巳,周景王二十五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从孔子在齐国,周景王崩,周敬王立。

二十四岁,壬午,周敬王元年,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从孔子在齐。

二十五岁,癸未,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

二十六岁,甲申,周敬王三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昭公出奔齐国,随孔子去齐。

二十七岁,乙酉,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

二十八岁,丙戌,周敬王五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从孔在齐闻韶乐。

二十九岁,丁亥,周敬王六年,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随孔子自齐返鲁。

三十岁,戊子,周敬王七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

家贫,常负米百里养亲,乡人称孝。

三十一岁,己丑,周敬王八年,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父凫卒,哀痛绝食不寝者数日,乡人哀怜之。

三十二岁,庚寅,周敬王九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迎母养于鲁。

三十三岁,辛卯,周敬王十年,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母宋氏卒,哀极,颜色憔悴,几乎不起,其母归葬鲁卞城南与父合葬。鲁昭公薨于乾候。

三十四岁,壬辰,周敬王十一年,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阳虎乱政,从孔子退修诗书。

三十五岁,癸巳,周敬王十二年,鲁定公二年(公元前508年)。

三十六岁,甲午,周敬王十三年,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

三十七岁,乙未,周敬王十四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

三十八岁,丙申,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随孔子观鲁桓公庙欹器,问“持满有道乎”?孔子为中都宰。

三十九岁,丁酉,周敬王十六年,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孔子为中都宰,仲子从之。

四十岁,戊戌,周敬王十七年,鲁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孔子为鲁司寇,仲子从之,生长子崔。

四十一岁,己亥,周敬王十八年,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公山不狃以费邑叛,召孔子,孔子欲往,仲子阻谏之,孔子有“为东周”语。

四十二岁,庚子,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为大司寇,诛少正卯。仲子从焉。

四十三岁,辛丑,周敬王二十年,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摄相事,随孔子保定公会齐侯于夹谷。

四十四岁,壬寅,周敬王二十一年,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

四十五岁,癸卯,周敬王二十二年,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为季氏宰,齐人以美女宝马赂定公。“堕三都”未果,从孔子去鲁适卫,周游列国。

四十六岁,甲辰,周敬王二十三年,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从孔子在卫,已而去卫适曹,适宋,又适陈。过匡,匡人围之,仲子怒起,奋戟将战,孔子止之,弹琴三曲,匡人解甲而去,月余返卫。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四十七岁,乙巳,周敬王二十四年,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

四十八岁,丙午,周敬王二十五年,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鲁定公薨。

四十九岁,丁未,周敬王二十六年,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

五十岁,戊申,周敬王二十七年,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从孔子自陈反卫。

五十一岁,己酉,周敬王二十八年,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生次子启。

五十二岁,庚戌,周敬王二十九年,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从孔子自陈如蔡。

五十三岁,辛亥,周敬王三十年,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从孔子自蔡如叶,遇长沮桀溺,问津。又遇荷蓧丈人,有拱立、止宿事。至叶,叶公问孔子为何?仲子未答。

五十四岁,壬子,周敬王三十一年,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从孔子在陈,绝粮,愠见孔子。

五十五岁,癸丑,周敬王三十二岁,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从孔子在卫,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奚将为先”。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仲子批评为“迂腐”之举。

五十六岁,甲寅,周敬王三十三年,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

五十七岁,乙卯,周敬王三十四年,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

五十八岁,丙辰,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

五十九岁,丁巳,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返鲁。

六十岁,戊午,周敬王三十七年,鲁襄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为蒲邑宰,行前请教孔子。

六十一岁,己未,周敬王三十八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为蒲宰,德治仁政,有“水备”等政绩。

六十二岁,庚申,周敬王三十九岁,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蒲邑大治。传说孔子“三称其善”。不应小邾国之口盟。

六十三岁,辛酉,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其主孔悝,被叛臣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省濮阳市)。

《论语》中出现过子路的言行四十一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孟子曾称赞他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把他与禹、舜相提并论。

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第五》

2.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第五》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5.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第六》

6.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第七》

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第七》

8.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第七》

9.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论语·子罕第九》

10.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论语·子罕第九》

11.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论语·乡党第十》

12.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第十一》

13.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14.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u2018有父兄在u2019;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u2018闻斯行之u2019。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1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论语·先进第十一》

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u2018不吾知也!u2019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17.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论语·颜渊第十二》

18.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论语·子路第十三》

19.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第十三》

20.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论语·子路第十三》

21.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第十四》

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第十四》

2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第十四》

24.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论语·宪问第十四》

2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第十四》

26.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论语·宪问第十四》

27.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8.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第十七》

29.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u2018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u2019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论语·阳货第十七》

30.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第十七》

3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第十七》

3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第十八》

3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第十八》

34.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第六》

35.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3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第二》

37.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第六》

38.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39.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先进第十一》

40.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4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

42.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第十一》

一直以子路故里卞桥,昨日学习方知其后人汉迁鲁桥,汗颜之,即刻联系宗哥了解,方知过邹城郭里即到,有拳友几多,习梅花拳,可能为郭里孟传之系,日后详解。两日来网上收集资料学习,改日前往鲁桥拜贤!

晋辅学文於兖州癸卯年丁巳月壬午日戊申时

生日有4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到底是哪4不过

寿有四不过,子孙福气多。人们在过生日时都会有一些庆祝仪式,尤其是老人的生日,更加热闹。但是过寿可是有很多讲究的,对于注重长寿和健康的人来说,了解过寿的规矩是很重要的。

据说有四个情况是不适合过寿的。首先,年龄小于60岁不过寿。按照古人的说法,过了60岁才能过寿,生命已经走完一轮,才有资格过生日。过寿是一种祝福,以前能够活到60岁以上的人并不多,60岁以上的人算是长寿的,也是有福之人。因此,老祖宗把60岁作为过寿的门槛,现在退休年龄也是60岁,才能享受人生,其他年纪过寿反而太早了。

其次,如果父母健在,我们就不能过寿。因为有句老话说得好:“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这是提醒后辈要孝顺父母,保佑父母平安,给他们过寿是不孝的行为。而且,如果家里有老人在世,子女过寿会被认为抢夺父母的福寿,会对父母的寿命造成影响。因此,尊亲在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孝,使其得以善终。

第三个情况是,73岁和84岁的人一般不过寿。民间传统将这两个年龄段称为老年的生死坎,很多人都挨不过去。一些人也认为,这两个年龄是圣人无法迈过的坎。所以如果家里的长辈正好是73岁或84岁,他们一般不会说出真实的年龄,以免减寿。这也提醒后人,不要给长辈过寿。

最后,超过90岁的老人不过寿。90岁被称为台背之年,意味着老人背后有如苔的斑纹,说明他们是非常高寿的人。能够活到90岁以上的人在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是少之又少。过寿会意味着又老了一岁,距离寿终之命越来越近,不适合办寿。尽管我们想为长辈庆祝生日,但也要从老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现在有很多老人能够长寿,90岁以上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给老人过生日并不需要操办得过大,简简单单的家人小聚就可以。过寿是为了祈福和表达对长辈的孝心,最重要的是希望他们健康平安。作为晚辈,我们要趁父母健康的时候多回家看看,多陪伴他们,这才是最重要的。孝顺的人会有好运加持,所以我们要尽孝趁早。

寿的第一个不过是年龄小于60不过寿。按照古人的说法,过了60岁才有资格过寿,生命已经走完一轮之后过生日才能称为做寿。以前的老一辈啊,能长寿的不多,超过60以上的人就属于长寿,所以老祖宗将60岁作为一个过寿的门槛,用到现在,60岁退休,才能享受人生。50几岁的人要工作,谈过寿还为之太早。

个不过是父母健在不过寿。民间有句老话,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父母在,我们永远是孩子,即使超过60岁,也不能过寿。如果父母健在,你做寿,别人会说抢父母的福寿,这是不孝之行为。这也是提醒后辈,父母在世。子女要尽孝,使其得以善终,父母都还没有善终,我们是不能过寿的。

个不过是73和84这两个年龄不过寿。自古以来,民间就把73岁和84岁称之为老年的生死坎,也称损年头。在这两个年龄段,很多人都挨不过去,所以这两个岁数的人一般不过寿,寓意要蒙骗过阎王,顺利的迈过这个坎儿。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驾鹤西去的年龄正好是73和84,所以这个事情也提醒后人,告诉大家,这两个年龄是圣人都无法迈过的坎,咱们也不要给家里的长辈做寿。

最后一个不过是人过90不过寿。90岁被称之为台背之年,讲的就是这个老人背后有如苔的斑纹,说明这个人是非常高寿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能够活到90岁以上的老人少之又少,也可以说能活到90岁以上,多活一天就是多赚一天,相当于自己都可以预见到自己的寿命了。过寿的话,就是意味着自己又老了一岁,也就是自己距离入土的时间越来越近,是不适合办寿的。

虽然作为晚辈是想给自己的长辈庆祝,但是也要从老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现在的角度来讲,办一次寿对老人来说很折腾,花钱不谈,还费神费力,而且高寿的人晚辈都特别多,大家都要来给老人祝寿,人来来往往,对老人的精神是一个挑战。所以一般90岁以后不会再过寿,有些人家只有等到98岁以上,

快到百岁的时候,就有必要做一次大寿了,因为这个年龄是屈指可数的高寿,是值得整个家族都为之高兴的大寿。现在老人长寿的都比较多,90岁以上呢,也是越来越多,大家给老人过生日不一定要大操大办,家人小聚即可,咱们晚辈给父母做寿就是希望给父母祈福,最重要的是希望老人健康平安。这也是提醒咱们小辈,尽孝需趁早,趁父母健康,咱们有时间多回家看看,多陪伴陪伴老人,这才是最重要的。孝顺的人都会有好运加持。

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传统习俗和民间说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体。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观念和传统,并且在庆祝老人生日时,更重要的是表达对其健康和幸福的祝福,以及尽孝的行为。

这四个不适合过寿的情况,大家平时要注意,尤其是对注重长寿和健康的人来说,更应该了解。在给长辈过生日时,不仅要注意规矩,更要重视对长辈的孝心和陪伴。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觉得重要有道理,请点赞、点关注,并与身边的亲朋好友分享。感谢大家的观看和支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