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张陈(张陈姓氏合在一起取名)

时间:2024-01-12 23:30:05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深度解析!辽宁67-93负上海,刘相韬“弃用”张陈治锋三原因

文/水清清

U21青年队的首场半决赛,辽宁67-93负上海无缘决赛,球队内线新星张陈治锋仅贡献9分5篮板1助攻,表现远未达期望之余,甚至在第三节进行6分钟之后,直接被刘相韬指导弃用,至于原因,以下三个细节能够揭晓答案。

张陈治锋仅9分5篮板1助攻

张陈治锋,214公分身高,104公斤体重,已经收到NCAA多所大学的OFFER,被视为冉冉升起的内线新星,故,辽宁队去年夏天将他签入麾下,而过去的4场U21比赛,他以52%命中率场均贡献11.5分7.8篮板2.5助攻0.8抢断0.8封盖,是球队能够进入半决赛的内线功臣,可今天的比赛,面对张知垚和刘正清两位CBA轮换球员的防守,他的进攻如下:

张陈治锋上篮

照理,张陈治锋的身高和吨位是可以强杀内线的,比如这次进攻,他只需要运一次球,撞开防守人可以轻松上篮,可是,他今天的进攻选择?

张陈治锋勾手打铁

面对只有207公分的张知垚,他居然顶两下后选择往外弹的跳勾,如此画面多达三次。

张陈治锋三次进攻才得手

而这次进攻,满振博馨已经传出极佳的内传内,张陈治锋应该直接砸扣,他却选择右手小擦板,结果皮球弹筐而飞;自己抢下进攻篮板后,他领先选择擦板,再次打铁;直至第三次补篮才完成终结。

如上画面所说明的问题,张陈治锋的进攻侵略性不足,今天的手感极差,全场比赛8中3,刘相韬指导弃用他的第一个原因。

刘正清

另外,张陈治锋是可以镇守篮下,可如图所示,上海队全员执行三分战术,针对的就是利用挡拆后他无法向外扩防的软肋,刘相韬指导被迫弃用他的第二个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张陈治锋还有一个习惯不算太好。

张陈治锋运球

诚然,鄢士博和左子明们,在上海队的高压防守下,运球过后场都难,可是,这也轮不到大中锋持球过半场、甚至组织进攻,而张陈治锋如图所示,很愿意持球,甚至还有一对一单打的连续胯下运球等等动作,以他目前的能力,远达不到持球水准,于是:

张陈治锋传球失误

比赛进行至第三节6分20秒,张陈治锋运球刚过半场的单手传球,直接被刘正清抢断,并且命中追身三分,辽宁队40-65落后25分后,刘相韬指导直接将他换下,并且直接弃用了,而这是张陈治锋本场比赛的第5次失误。

注意,辽宁队此役失得的主因,20次失误比上海多出9次,不仅让自己的进攻受阻,最重要的是挨上海队的反击战,对手的出手数77-60多出17次,胜负的分水岭,而张陈治锋的5次失误已经占辽宁的1/4了,刘相韬指导将他弃用的最主要原因。

通过如上分析可以得到刘相韬指导弃用张陈治锋的真因,侵略性不足和手感不佳,他难以撑起球队内线进攻;防守端被上海队的三分针对;最重要的一点,他的失误太多;当然,还有一个隐性因素,辽宁队明天还可以争夺第三名,需要他储备体能应战。最后,希望张陈治锋能够尽快成长,毕竟,辽宁队的内线已经告急。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乡镇及村名汇总

振兴街道371523001127km2

 茌平县振兴街道办事处位于鲁西平原,茌平县城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茌平县农、经济强镇、聊城市十强乡镇、山东省百强乡镇。辖区总面积7…[详细]

后曹、前曹、张庄、任匠、庞庄、陈庄、大崔、尚庄、红庙、王桥、王家田、朱王、石刘、韩庄、大李庙、小李庙、赵庄、宋庄、五里、郝张、薛庄、李孝堂、南八里、赵王、北关、林庄、西关、马坊、南关、王庄、闫庄、周楼、丁庄、焦庄、阁三里、何潘、李德运、李寺、左庄、贾庄、邓庄、范庄、吴小、前吴、后吴、谢庄、大柳、前张、于庄、李堂、翟庄、洼李、小井李、尹庄、十里、马沙、泥王、杜陈、姜刘、米庄、肖刘、赵东、后张、刁洼、牛庄、花牛陈、赵西、吴官屯、

信发街道371523002

信发街道办事处,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城北部,辖42个行政、,辖区人口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耕地面积3.8万亩,土壤肥沃,水利设施…[详细]

葛庄、魏庄、雷庄、北十里、豆张、路庄、北八里、付庄、郭高、李相武、齐韩、徐吉庄、康庄、张楼、堤子李、大周、林辛、义户、孙庄、安庙、刘壕、张良桥、刘寨、苗屯、张庙、王九、金双营、金庄、营坊、明官屯、杜庄、南薛、碱陈、张东全、大张、齐刘、刁宋、华寺杨、徐王、周庄、付楼、高户、

温陈街道37152300391.75km2

温陈街道办事处地处茌平县中部,乡政府驻地东距县城7公里。东邻振兴街道办事处和信发街道办事处,西傍博平镇和东昌府区北杨集乡,北接韩屯镇、胡屯乡,南与广平…[详细]

姜堂、万庄、刘佩、陈庄、李市、袁庄、顾庄、史西、黄庄、张李、史东、齐庄、刘三斗、温庄、杜陈、张公、谭庄、刁楼、史胡、付集、金李、谢天贡、乌堂、吴胡同、沈西、沈东、东西杨、干韩、宋刘、五里、大刁、张楼、大李、史中、后园、后石、小慈、张会尚、大慈、窦庄、齐西、南北张、观尚、齐东、马庄、温侯、杨楼、南五里、金楼、步庄、前石、杭庄、于庄、田李、大赵、纪庄、芦仓、范庄、刘保、刘仓、甄仓、南陈庄、小赵、张明台、前董、东张、后李、前李、贾仓、西张、杜庄、王庙、贾白、芦翟、解庄、付楼、齐中、郝庄、许刘、店子街、汪庄、玉范、

乐平铺镇371523101125.91km2

乐平铺镇 乐平铺镇地处茌平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北与振兴街道办事处、杜郎口镇接壤,东、南与东阿县相邻,西接韩集乡、广平乡。2005年…[详细]

朱庄、杜庄、木梳刘、曹庄、闫屯、张李、大韩、崔海子、丁庄、崔徐、南大吴、常海子、教北、教西、教东、刘庆洪、大马、刘兰廷、小马、后常、小王、杠子王、前常、石李、王少田、军王黄、东路、西路、梨园、瓦刀刘、郭田、二十里铺、大赵、北吴、郭赵、赫杨、吴泗老、尚庄、孙元、焦梁、赵堂、大崔、南街、北街、史庄、南王、何庄、大徐、张大屯、大尉、佛堂、崔韩、邓庄、彭庄、张小、张楼、泮庄、赵楼、常东、宋庄、温坊、前东、后王屯、王兰廷、双营、英布刘、白庄、万庄、明庄、小刘、寺后张、前西、齐常、胡庄、土城、郝东、东张、崔楼、袁楼、吕庄、王营、郝西、周韩、常西、土刘、刘望山、姚庄、高庄、

冯官屯镇37152310265.6km2

茌平县辖镇。以明初冯管率移民来此建屯得名。1949年为冯官屯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面积65.6平方公里,人口3.3万。辖前寨、前董、后…[详细]

三楼、朱庄、祁庄、北庆、王刘、朱庙、武赵、刘马、前寨、后寨、后唐、前董、周杨、李王、贺庄、小高、史河、红庙、前张、后张、黄排、王吉、马庄、梁庄、金杜、候庄、胡口、范庄、徐排、王相、盛楼、逯店、西田、西封、闫庄、东封、东田、大高、史韩、马王、业屯、祁楼、大桑、前桑、季庄、高岭、王子占、前赵、周皋、菜刘、杜庄、薛东、许坊、刘集、潘庄、小王楼、孟集、张麦糠、大吕、小王、庞庄、栾1庄、包朱、唐洼、北辛、望鲁店东、望鲁店后、王老、望鲁店前、小杨屯、崔庄、南辛、韩辛、邢庄、大王楼、菜园、张庄、

区划代码面积简介

菜屯镇37152310359km2

茌平县辖镇。1949年为原博平县菜屯区,1958年为公社,1984年设镇。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2.8万。临(清)泰(安)公路过境。辖菜屯、孙武、赵方…[详细]

菜屯、张贾、路良明、北海子、西海子、南海子、周桥、后樊、前樊、蜂李、老小、伦徐、大黄、任庄、林场、堤口冯、沙窝高、大娄庄、梁李、杨槐、阚庄、韩庄、段庄、于洼、赵方、后韩、崔营、商石、孙武、前韩、

博平镇37152310456km2

茌平县辖镇。汉置青平县,以广阔平原得名。1949年为博平县城关区驻地,1956年并入茌平县为博平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设镇。面积56平方公里…[详细]

前王、辛庄、季郭、窦马、崔庄、赵庄、杜庄、毛庄、罗庄、贾马、牛营、高胡、刘坦、张岳、乌庄、后王、尹刘、陈铺、窦堂、杨庄、尹栾、东八、西王、西八、于庄、东王、陈付、西关、北街、西街、南关、东街、中铺街、北关、南街、十甲张、三里、谭东、谭西、岔路口、岳庄、西贾、牛胡、菜张、东贾、荆冯、张匠、二刘、郭东、齐庄、任何、三教、郭西、秦庄、刘古、徐屯、袁楼、何东、后八、小桑、孙桥、孟庄、何西、周庄、碱刘、初庄、成庄、北苏、赫庄、郭庄、前八、小刘、邓桥、景庄、大桑、

杜郎口镇37152310545km2

茌平县辖乡。1949年为茌平县第四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杜郎口乡。1997年建镇。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2.1万。辖杜郎口东街、杜郎口西街…[详细]

前红布赵、付庄、西街、南董、北街、辛代张、北陈、北董、四新、李寨、周集、东周、袁庄、刘神、东大刘、武庄、西大刘、后红布赵、崔何、南曹庄、南李、丁刘、胡庄、南街、东街、张海子、前孙、鲍庄、东二十里、后孙、西李、刘户掌、张杨、孙桥、曹庄、丁楼、何屯、台子高、张乐天、纸坊头、翟庄、党管、丁堂、赵实、苇子元、双庙、南陈、腰庄、吉王、刘庙、张官屯、

韩屯镇37152310665.5km2

韩屯镇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西北部,距茌平县城15公里。总面积65.5平方公里,人口32894人,辖7个管理区,64个自然、,52个、民委员会,企业有…[详细]

马庄、米庄、韩北、西仓、小刘、韩西、郗屯、潘堂、张桥、大何庄、北魏庄、田庄、罗西、罗东、李灿然、张庄、马杜、王桥、高双池、东仓、孟楼、孙林、郭芦高、大碾李、棉布刘、王提灵、韩东、许桥、李庄、袋子李、东刘、冯勺子、前店东、郑庄、后店东、北孟、常庄、夏营、后店西、冯郎、玉皇庙、张营、清凉寺、周八丁、司卢、东孙、袁营、高庙子、西孙、前店西、翟庄、

胡屯镇37152310758.5km2

胡屯镇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城北20华里,北接高唐,南邻茌平县城 。乡域总面积58.5平方公里,耕地6.18万亩,辖55个行政、,总人口3.05万人 …[详细]

周小、北张、周老、赵壕、邢寺、北田、李明环、韩庙、徐河口、戚庄、大刘西、王公、李石、娄庄、南于、吴杨、陶桥、甄桥、大尹庄、陈刘、北朱庄、马沙窝、大岳庄、郭李、大刘东、陶集、谷堂、半天张、寺后王、北于庄、薛凤台、河西刘、大磨王、景马、老官李、古路赵、河西宋、大罗庄、李双熙、寺后刘、前薛、白庄、张二马、胡屯、韩糖坊、前徐、

肖庄镇371523108

肖庄镇位于茌平县西部,距离县城约25公里,省道804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全乡共28个行政、,人口24279人,43501亩耕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大…[详细]

冯营、后场、朱启虎、皮虎李、马场胡、赵公宣、小高、王菜瓜、席店、落角园、算子李、李桥、朱楼、沙窝田、郝庄、许寨、聂堂、康孟、小胡、班庄、许庄、蒋庄、王麻子、高营、八刘、后冯、李井范、河子张、

贾寨镇371523109

贾寨乡位于茌平县西部,与临清、聊城结壤,聊夏公路(聊城——夏津)、省道075交错在乡境内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全乡辖37个行政、,2.8万人,耕地面积5…[详细]

李楼、贾寨前、大郑庄、苗庄、张名扬、冯庄、前付、后付、耿张、郭堤口、官张、东邢、孙家庄、侯楼、草林张、贾寨后、大梁庄、张士宏、耿二庄、卢吴、耿店、耿大庄、耿三庄、大朱庄、崔老庄、西纸坊头、后陈、杜沟、官赵、王药包、堤头袁、贾铁匠、贾贡、肖庄、邢胡刘、贾寨西、梅庄、

洪官屯镇37152311046.2km2

洪官屯镇地处江北水城------聊城市北部,距市区最近距离2公里,聊夏公路纵观南北,博梁公路横贯东西,交通十分便利;全乡南北长5.9公里,东西宽7.8…[详细]

大辛、摆渡口、圈刘、东梭、金洼、小马、张德一、成庄、官厅、碱王、郭庄、回民李、大马、朱官屯、朱湾、前辛杨、官庄、耿茂林、姜庄、洪屯、姜于、小宋、老范、公李、大段、范辛、张陈、西于、

杨官屯乡37152320835.7km2

杨官屯乡地处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西部,南临聊城市,北靠肖庄乡,东西分别与博平镇、洪官屯乡接壤,乡驻地距县城21公里,辖境南北长10.2公里,东西宽3.5…[详细]

郎庄、南孙、小范庄、邓庄、吴庄、小冯、李招安、小曹、窦于、大宋庄、杨东、小赵、潘东、潘西、小谢、大曹、袁车、大袁庄、豆腐赵、李显明、大谢、胡杨、大冯、杨西、石庄、西高、杨前、徐庄、郭王、

为何张姓要和这三个姓氏合修一部族谱?

摘要:尽管出现在姓氏演变过程中的异性同宗现象相当普遍,然而,明代华北地区移民后裔中众多的异姓同宗现象,却折射了移民地同宗情结与移民安置方案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关系。实证分析表明,明初拟定的同姓同宗不得迁居一处的分派方案,是导致华北移民分姓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现象对区域宗族人口、土地开发过程及其社会史等相关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中华民族姓氏的演变进程中,受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影响,由移民改姓或分姓而诞生的异姓同宗现象的成因,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千差万别,或系周边民族移居中原,为顺应汉文化,便于交际而改姓;或系入赘,或为帝王所赐,或系政治干预,或因政治避难等而改姓或分姓等等。然而,对华北地区现存的众多的异姓同宗形成的类别及其内在动因,尤其是明代移民中的异姓同宗现象,至今仍鲜为人关注。就河南省内黄县而言,据调查,一县之内异姓同宗现象竟达七宗之多,其中明初移民分姓宗数与避难移民分姓宗数相等,至此,不禁令人质疑,既然是一种响应政府号召下的移民行为,为何有迁居一地的同姓同宗移民分姓而居?这一似乎有违中华民族血缘纽带情结的现象是内黄县姓氏所独有的,还是华北地区的普遍现象呢?导致分姓的内在动机又是什么?显然,现有的内黄县资料,尚不足以明晰其源流脉络,或许一定数量的区域性的具有代表性的移民家谱及相关文献线索,有助于揭示其内在的动因。

移民家谱,一般叙述了家族一世开基的基本概况,其总论或序言中通常载有家族支系迁徙、分布格局等相关信息,其中的一鳞半爪或许能为明代华北移民分姓谜团的破解,提供一些有益的解译线索。兹将河南、山东、山西等地部分移民家谱、墓志与方志中详述其一世祖迁徙概况摘取如下:

滕县《徐氏家谱》:“先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奉诏迁至鲁西鲁台徐家楼,已传十七世。迁民时举行家族会议,一木截为十三段,刻关公像,迁山东江苏等十三处。”曹县《武氏家谱》,康熙十三年(1674)修。谱载:“及大明朱太祖轸念山右人满地狭,山左地阔人稀,随降纶音播西迁东,以均辑乎民命焉。”我始祖“甫离洪洞编籍泗水,未及三世,宗支繁衍。又值成祖文皇帝招募杰士,大辟兖西荒田,我祖昆仲四人复自东徂西隶籍曹州。从兄弟二人,一居州之南堤口,一北往莫知所之。”平阴县《茄园王氏族谱》,清同治年间修。“吾家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东茄子王庄人氏。自前明洪武年间迁于山东泰安府平阴县城北三十五里,亦名茄子王庄。后改为茄子王家楼。来时相传兄弟四人。一讳量,居放洪洞县茄子王庄。一讳宏,他徙莫知所之。一讳海,迁于东昌府茬平县东南王家屯。一讳宽,即魁本文始祖”。新密《尧城东街李氏族谱》,清嘉庆十年(1805)修。“李氏先世洪洞人也,自永乐年问迁豫,兄弟三人,长居密县,次居洧川,三居新郑”。偃师《赵氏族谱》,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修。族谱记载:始祖母携始祖兄弟四人赵经、赵营、赵槐、赵显,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人洛阳孙贺庄,后又迁风翔寨,风翔寨后划归偃师。迁洛长门,始祖讳经,字肇基,号谷谷老人。相传迁移之时,其父已亡,墓在洪洞,上从寡母,下携三弟,千里跋涉,苦不可言。然居洛以后,事母得其欢心,是其孝也;教训三弟成人,是其友也。民权《段氏族谱》,修谱年代不详。谱载:洪武三年,该支奉令由山西洪洞老鹳窝卢家村,迁居山东曹县城西十二里吕集前,即今前、后段庄。其余昆弟叔侄,远近十几人,迁移冀、鲁、豫三省交疆之地,有真公、颖公、尊公、隆公等。奉命分手,政府分给五十亩地,三年不完粮纳税.各支则创业垂统,可为久安长治之策也。偃师《牛庄牛氏家谱》,修纂时间不详。谱载:偃师县牛姓,明初由洪洞县迁入温县,后转迁偃师县,始祖名川。生三子名洪、弼、超。载有三世《十八祖去向歌》,即洪祖后人:楷济源,炳洛阳,固始有来,鹿邑坑,捷居郑州地,铨在西华乡。弼祖后人:青祥符,健林县,郁居密县,频居宛,秦居夏邑地,堡在乾州安。超祖后人:雕温邑,于鄢陵,园居上蔡,翼洪洞,樊居太康地,迁在冠县东。温县《牛氏家谱》,修纂年代不祥。家谱载,牛氏世居甘肃省巩昌府陇西县,后迁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至大明年间有兄弟十七人并一女共十八人。举家分迁时,各支分持锅铁一块,以此为将来后人相遇相认之信物。温县招贤村即其后裔一支。沁阳《东紫陵任氏家谱》,嘉庆十四年(1809)修。家谱载:我任氏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兄弟五人,长即余之始祖,洪武年迁居怀庆府河内县紫陵镇;二支迁居本郡济源县留养镇;三支迁居本郡温县西虢镇,四支迁居河南府孟津县邢家苑;五支迁居济源县薛庄镇。嘉祥《马氏族谱》,清宣统三年(1911)修。谱载:“始祖兄弟四人,祖居山西宏铜(洪洞)县东南马家村,距城二十五里,东邻李家村,西邻刘家集。我始祖行三,讳宣,我始祖之长兄讳先,三弟讳狷,四弟讳元,于永乐三年春,我始祖之四弟留家守祖,我始祖同其兄光,弟狷,自二月初间起程,至三月初五口迁至山东,我始祖之三弟狷择居于白河头,我始祖与其兄先同择于嘉祥县西而居焉,厥后固姓名庄,至今而马家庄”。密县《平陌乡牛岭村李氏祖谱》云:“吾始祖原生于古晋国之土,现系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奉旨勒令迁民,一世祖兄弟三人,于明永乐三年,迁居豫占籍密县袁庄乱石坡村,兄弟三人聚居生活,因条件不佳,人口增多,分居各方,自找生路,依菜园、花牛、大锅三物分为三家,我始祖分得大锅一口,俗日:‘大锅李’。平安公携全家老幼,迁居于虎岭村,垦荒为业,后定居于牛岭村。”温县《南张羌任氏家谱总序》云:“稽我任氏,乃黄帝之裔,本系出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明洪武年居河南,季昆五人各居一域。长门始祖居怀庆府河内县紫陵镇;二门居温县南张羌村;三门居卫辉府;四门居河南府孟津县邢家园;五门居济源县薛庄镇。”密县《郭氏族谱》云:“始祖堂兄弟十八人,初自洪洞,迁居河南后处不一,俗呼十八郭,今之访知十五,余三人不知其处。行一讳浩,居郑州台郭,有迁候寨,鲁山县;行二讳旺,居郑州合郭,有迁小庙嘴;行三讳圮,居娄河,有迁泰山;行四讳忠,居密县双楼,有迁郭小寨;行五讳林,居五阳,花园沟,行六讳大夏,居样符营;行七讳埠,居山郭怀庆府;行八讳大宾,居郭小寨;行九讳岗,居邓州、直隶;行十讳岭,居平涉园;行十一讳寿,居河北直隶八公桥;行十二讳松,后密县城内;行十三讳柏,居密邑郭岗;行十四讳川,居荥阳泽口头;行十五讳汾,居密邑五里店,登邑唐庄。”涉县段曲村三年立《申氏墓碑》载:“吾祖考其原籍,自明朝高祖申公任道,兄弟十八人,姐妹六氏,吾祖任道为末同胞,当分离之时,铁锅粉碎为表记,呜呼哀哉!自吾祖申 公任道以来,本潞城县大贡村氏,明初变乱迁移山西洪洞县,次迁河南涉县段曲村。”

从上述家谱中可以看到,在明初迁徙华北的移民中,如移民家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通常彼此分离,派到不同地点,偃师牛姓《十八祖去向歌》,有力的证明了明初华北移民派遣的特征及其典型地域分布特征。若移民家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尚未成年男子的移民家庭,则仍能够迁居一处。

再看华北移民中的部分同宗异姓宗谱:有乾隆朝山西洪洞段氏十三世孙段成所修《冯张段氏家谱》;河南永城《崔谢张陈四姓族谱》及1935年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其中永城、曹县异姓同宗族谱,为我们解读分姓的原因,提供了一种途径。据永城《崔谢张陈四姓族谱》载:明朝洪武三年春,始祖金明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河南永城县古城村。迁居时始祖携四子:我祖四子,欲偕伯仲,则叔季不愿;欲偕叔季,则伯仲乐从。实逼处此,爰取全家迤逦东道,去之豫东永城县艮隅因胥宇焉。兹时也,土广民稀,将四子分为崔、谢、张、陈四姓,棋布而居,使之互相友助,出入守望,地等距离,又俨然同一室也。开基之初,其目的有如此,迨其即世卜吉安葬地点,在沙土刘集之西,槐一株、柏七株,至今宛在。二世祖寿终,皆归葬于祖茔;三世祖始茔域,崔氏之茔卜葬于陈氏村北;陈氏之茔卜葬于崔氏村南;谢氏之茔卜葬于张氏之右;张氏之茔卜葬于陈氏村西,是望后世亲亲密密,互相拜奠,互相祭扫,不致生亲而见疏之虞也。继创之基,其目的又如此。诚然,期望手足同聚是其分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则完整的记述了魏、刘同宗的原委。据合谱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用处一村。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岁依然相在。兄弟二人,光祖、亮祖,遂迁于曹邑西北四十五里居于程集,生则同居一村,死则同葬一茔(堂兄魏成祖同时先迁至杞县,永乐二年移迁于考城东北十五里魏楼),时程庄小盗贼为害,不得其安,乃北迁。(刘光祖)二世世保、世忠长徙刘楼,次徒三里长刘庄,(魏亮祖)二世东移居三里魏庄……千万人之身一人之身也。尊祖必敬宗,敦一本睦九族。……闻之刘则肇基于彭城,魏则发迹于钜鹿,鲜不知为一家也。不知刘为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以为刘氏。魏为成周之后就封于魏,亦以为氏,皆此帝喾之后裔也。今刘魏合谱则尤有说焉”。搁堂对联曰:“两姓人众莫测辟木百枝实基本,刘魏物繁难量犹水万派总同源;一本散万殊两姓枚举言分考,万殊归一本刘魏大同观合宗;考昔洪洞同宗始,证今曹邑分姓传;两姓判初,先祖昭证有代远,刘魏肇基,子孙竞是一脉传;功成于谱,刘魏先世垂裕德,名就于宗,两姓后昆永历传”。显然,明政府同姓同宗不允许分置一处的移民安置政策,是刘魏分姓同居一处的根本原因。然而,在移民政策与同宗情结的冲突中,为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确保本地刘魏后代子孙区别于其它同姓异宗支脉,故以“铜佛为记”,以维系后世同宗情结。

至此可以知晓,分姓而居的真正原因,是明政府“凡同姓者不准用处一村”的移民分派、安置方案,否则,移民决不会违背血缘情结而改变后代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在政策与亲情矛盾之间,分姓既从现象上顺应了移民政策,又从心态上维系了同姓同宗相处一地的情结,虽形式与内容不尽一致,然这一变通方式却调和了政策与亲情之间的刚性冲突。制定成年男丁分置的理论基础,体现了抑制可能因垦殖区移民家族势力的迅速兴起与扩张,而贻害地方安定的基本思路。所以,在签发移民去向时,尽可能的将移民家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分派到不同地方,以达到移民大家庭分崩离析之目的。这一分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了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要劳动力的移民家庭,因聚居一处,同姓宗族势力迅速滋生、壮大,威胁华北移民区原著民利益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发展趋势,从而,凸显了明政府的防范意思与管理的前瞻性。

然而,对于渴望聚居一处的部分移民家庭来说,分姓是顺应明政府移民精神,确保骨肉相联的一种有效的可行性对策。而对于不分姓而又有着强烈血缘感情的移民大家庭来说,临别之际彼此存留一种信物,既是维系同宗情感的一种纽带,也是为后世提供认祖归宗的一类唯一标志。如永乐年间,牛姓始祖川奉命迁往河南时,因子女十八口不能同迁一处,且不能违误时限,料定一家人将来难以团聚,又恐日后子孙繁衍,互不识宗,在难舍难分之际,遂商得一计,即将一口大锅砸为十八块,各自怀揣一块,永作纪念,并约定,日后凡是遇上牛姓,即互相询问:“打锅不打锅?”,若回答“打锅”,即为同宗;若回答“不打锅”,即为旁支牛姓。这则趣谈,在今天偃师、温县、内黄等各县牛姓中仍广为流传;滕县徐氏在“迁民时举行家族会议,一木截为十三段,刻关公像,迁山东、江苏等十三处”。由此可见,明政府分置移民的基本方案,在移民分遣之始,已布告过每个移民家庭。

事实上,即使同居一处的异姓同宗,为了不使后代彼此不相认同,在分姓之时或如干代后,仍以一种信物彼此标识。如曹县长刘庄魏、刘二氏,其始祖二人,虽分改两姓,同居一地,然为区别同姓异宗家族,仍以“铜佛为记”;康熙六十年(1721),温邢固王氏家谱祖碑,也旨在“置石一方,以志木本水源之思。具溯其渊源,上以识祖德于不忘;序其世系,下以垂子孙于无既。惟愿后之子孙,因时致教,勿忘其本;世世刻铭,勿紊其序。”所以,内黄县小槐林村天启七年(1627)与嘉庆十年(1805)的两通戴、马竖碑,与其说是溯祖昭后,铭记地域异姓同宗渊源和发展脉络的基本线索,谨防后世因时光流逝,族谱异姓而不相认,倒不如说是明代华北移民安置政策与移民同宗同居或寻根情结的反映。此外,亦有因期望骨肉相聚一处,从迁居地转迁一处而不分姓的,如获嘉县冯村有郭姓二支,各自有祠堂家谱,原以为非一始祖,直至1933年,于一古坟墓掘得一石碑,始知二支原共一宗,始祖郭善明,洪武朝由洪洞迁来,其子孙有迁居伊阳县、辉县者。这是为避免与移民条例相悖逆,在户口登记上隐匿同姓同宗关系的一种方式,由于在形式上的隐蔽性,以至于数代后郭姓二支后裔,竟不知其内在隐情。

移民迁徙及其支脉繁衍是中华民族姓氏发展、变异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在姓氏不同发展阶段上,滋生的异姓同宗的内在机制彼此迥异,然透过明初华北移民的分姓现象,可以看到分姓幕后的一类鲜见于正史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聚居观念、亲情情结与明政府大规模派遣、安置移民的操作方案之间的冲突及应对措施。面对明初华北破败的社会景象,从相邻人口稠密区移民华北,既是缓和稠密区人地关系相对紧张的一种手段,也是通过宏观调控调整人口分布,重建兵燹区社会经济的一种短期应对方略。这一基本政策的有效执行,无论在人口、土地资源配置管理的方面,还是在政府未来的赋税征收上,毫无疑问,均具有战略性可持续发展意义。然而,若维系了移民大家庭的血缘情结,而忽略同姓移民一并移居一处,可能对地广人稀的华北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势必会对华北社会造成严重地影响。诸如随着家族丁口的迅速繁衍,而日渐壮大的宗旅势力,不仅在移民家族之间可能引起种种利害冲突,也可能损及华北少量的原著民已有的利益,这将不利于地方社会的和谐稳定。正是基于以上长期效应考虑,所以在移民分遣中,将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年丁男的移民家庭,分派异处。然而,长期形成的具有强烈的血缘情结与共同心里素质的移民家庭,在这种既定的移民分置条例面前所能选择的,除完全服从外,唯有在不与明政府移民政策相抵触的情况下,通过其他变通途径,确保骨肉相聚一处,所以,分姓是当时的一种最佳的有效应对途径。当然,分姓亦非每个移民大家庭都能够做到的,如果这种方式具有公开性,那么明政府的移民分置政策,无疑将形同具文,因此,分姓移民家庭,有可能曾通过某种方式,诸如贿赂或通融登记里书、分遣吏卒等,将分姓后的丁男姓名同列一处,并迁一地。随着分姓后的移民后裔支系繁衍分析,为追溯家族渊源,维护同宗情结,或通过历代家谱的编修,或通过对一世先人的拜祭与墓碑造树,铭记同一地域异姓同宗的演变历程,以维系姓氏中根的观念。透过明代华北移民后裔的分姓现象,可以发现在明初的多次移民中,存在着不见于正史记载的具体移民安遣机制,虽然尚不能肯定每次移民都严格遵照了同姓同宗不得迁居一处的法令,但至少在洪武、永乐朝分批移民中,曾经执行过。分姓现象不仅折射了明初政府分置华北移民的一种微观操作政策,而且暗示着一类潜在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现象。有鉴于此,无论在明清华北地区微观社会与家族人口研究,还是区域开发研究,由异姓同宗引起的相关问题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

为何张姓要和这三个姓氏合修一部族谱?

摘要:尽管出现在姓氏演变过程中的异性同宗现象相当普遍,然而,明代华北地区移民后裔中众多的异姓同宗现象,却折射了移民地同宗情结与移民安置方案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关系。实证分析表明,明初拟定的同姓同宗不得迁居一处的分派方案,是导致华北移民分姓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现象对区域宗族人口、土地开发过程及其社会史等相关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中华民族姓氏的演变进程中,受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影响,由移民改姓或分姓而诞生的异姓同宗现象的成因,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千差万别,或系周边民族移居中原,为顺应汉文化,便于交际而改姓;或系入赘,或为帝王所赐,或系政治干预,或因政治避难等而改姓或分姓等等。然而,对华北地区现存的众多的异姓同宗形成的类别及其内在动因,尤其是明代移民中的异姓同宗现象,至今仍鲜为人关注。就河南省内黄县而言,据调查,一县之内异姓同宗现象竟达七宗之多,其中明初移民分姓宗数与避难移民分姓宗数相等,至此,不禁令人质疑,既然是一种响应政府号召下的移民行为,为何有迁居一地的同姓同宗移民分姓而居?这一似乎有违中华民族血缘纽带情结的现象是内黄县姓氏所独有的,还是华北地区的普遍现象呢?导致分姓的内在动机又是什么?显然,现有的内黄县资料,尚不足以明晰其源流脉络,或许一定数量的区域性的具有代表性的移民家谱及相关文献线索,有助于揭示其内在的动因。

移民家谱,一般叙述了家族一世开基的基本概况,其总论或序言中通常载有家族支系迁徙、分布格局等相关信息,其中的一鳞半爪或许能为明代华北移民分姓谜团的破解,提供一些有益的解译线索。兹将河南、山东、山西等地部分移民家谱、墓志与方志中详述其一世祖迁徙概况摘取如下:

滕县《徐氏家谱》:“先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奉诏迁至鲁西鲁台徐家楼,已传十七世。迁民时举行家族会议,一木截为十三段,刻关公像,迁山东江苏等十三处。”曹县《武氏家谱》,康熙十三年(1674)修。谱载:“及大明朱太祖轸念山右人满地狭,山左地阔人稀,随降纶音播西迁东,以均辑乎民命焉。”我始祖“甫离洪洞编籍泗水,未及三世,宗支繁衍。又值成祖文皇帝招募杰士,大辟兖西荒田,我祖昆仲四人复自东徂西隶籍曹州。从兄弟二人,一居州之南堤口,一北往莫知所之。”平阴县《茄园王氏族谱》,清同治年间修。“吾家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东茄子王庄人氏。自前明洪武年间迁于山东泰安府平阴县城北三十五里,亦名茄子王庄。后改为茄子王家楼。来时相传兄弟四人。一讳量,居放洪洞县茄子王庄。一讳宏,他徙莫知所之。一讳海,迁于东昌府茬平县东南王家屯。一讳宽,即魁本文始祖”。新密《尧城东街李氏族谱》,清嘉庆十年(1805)修。“李氏先世洪洞人也,自永乐年问迁豫,兄弟三人,长居密县,次居洧川,三居新郑”。偃师《赵氏族谱》,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修。族谱记载:始祖母携始祖兄弟四人赵经、赵营、赵槐、赵显,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人洛阳孙贺庄,后又迁风翔寨,风翔寨后划归偃师。迁洛长门,始祖讳经,字肇基,号谷谷老人。相传迁移之时,其父已亡,墓在洪洞,上从寡母,下携三弟,千里跋涉,苦不可言。然居洛以后,事母得其欢心,是其孝也;教训三弟成人,是其友也。民权《段氏族谱》,修谱年代不详。谱载:洪武三年,该支奉令由山西洪洞老鹳窝卢家村,迁居山东曹县城西十二里吕集前,即今前、后段庄。其余昆弟叔侄,远近十几人,迁移冀、鲁、豫三省交疆之地,有真公、颖公、尊公、隆公等。奉命分手,政府分给五十亩地,三年不完粮纳税.各支则创业垂统,可为久安长治之策也。偃师《牛庄牛氏家谱》,修纂时间不详。谱载:偃师县牛姓,明初由洪洞县迁入温县,后转迁偃师县,始祖名川。生三子名洪、弼、超。载有三世《十八祖去向歌》,即洪祖后人:楷济源,炳洛阳,固始有来,鹿邑坑,捷居郑州地,铨在西华乡。弼祖后人:青祥符,健林县,郁居密县,频居宛,秦居夏邑地,堡在乾州安。超祖后人:雕温邑,于鄢陵,园居上蔡,翼洪洞,樊居太康地,迁在冠县东。温县《牛氏家谱》,修纂年代不祥。家谱载,牛氏世居甘肃省巩昌府陇西县,后迁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至大明年间有兄弟十七人并一女共十八人。举家分迁时,各支分持锅铁一块,以此为将来后人相遇相认之信物。温县招贤村即其后裔一支。沁阳《东紫陵任氏家谱》,嘉庆十四年(1809)修。家谱载:我任氏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兄弟五人,长即余之始祖,洪武年迁居怀庆府河内县紫陵镇;二支迁居本郡济源县留养镇;三支迁居本郡温县西虢镇,四支迁居河南府孟津县邢家苑;五支迁居济源县薛庄镇。嘉祥《马氏族谱》,清宣统三年(1911)修。谱载:“始祖兄弟四人,祖居山西宏铜(洪洞)县东南马家村,距城二十五里,东邻李家村,西邻刘家集。我始祖行三,讳宣,我始祖之长兄讳先,三弟讳狷,四弟讳元,于永乐三年春,我始祖之四弟留家守祖,我始祖同其兄光,弟狷,自二月初间起程,至三月初五口迁至山东,我始祖之三弟狷择居于白河头,我始祖与其兄先同择于嘉祥县西而居焉,厥后固姓名庄,至今而马家庄”。密县《平陌乡牛岭村李氏祖谱》云:“吾始祖原生于古晋国之土,现系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奉旨勒令迁民,一世祖兄弟三人,于明永乐三年,迁居豫占籍密县袁庄乱石坡村,兄弟三人聚居生活,因条件不佳,人口增多,分居各方,自找生路,依菜园、花牛、大锅三物分为三家,我始祖分得大锅一口,俗日:‘大锅李’。平安公携全家老幼,迁居于虎岭村,垦荒为业,后定居于牛岭村。”温县《南张羌任氏家谱总序》云:“稽我任氏,乃黄帝之裔,本系出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明洪武年居河南,季昆五人各居一域。长门始祖居怀庆府河内县紫陵镇;二门居温县南张羌村;三门居卫辉府;四门居河南府孟津县邢家园;五门居济源县薛庄镇。”密县《郭氏族谱》云:“始祖堂兄弟十八人,初自洪洞,迁居河南后处不一,俗呼十八郭,今之访知十五,余三人不知其处。行一讳浩,居郑州台郭,有迁候寨,鲁山县;行二讳旺,居郑州合郭,有迁小庙嘴;行三讳圮,居娄河,有迁泰山;行四讳忠,居密县双楼,有迁郭小寨;行五讳林,居五阳,花园沟,行六讳大夏,居样符营;行七讳埠,居山郭怀庆府;行八讳大宾,居郭小寨;行九讳岗,居邓州、直隶;行十讳岭,居平涉园;行十一讳寿,居河北直隶八公桥;行十二讳松,后密县城内;行十三讳柏,居密邑郭岗;行十四讳川,居荥阳泽口头;行十五讳汾,居密邑五里店,登邑唐庄。”涉县段曲村三年立《申氏墓碑》载:“吾祖考其原籍,自明朝高祖申公任道,兄弟十八人,姐妹六氏,吾祖任道为末同胞,当分离之时,铁锅粉碎为表记,呜呼哀哉!自吾祖申 公任道以来,本潞城县大贡村氏,明初变乱迁移山西洪洞县,次迁河南涉县段曲村。”

从上述家谱中可以看到,在明初迁徙华北的移民中,如移民家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通常彼此分离,派到不同地点,偃师牛姓《十八祖去向歌》,有力的证明了明初华北移民派遣的特征及其典型地域分布特征。若移民家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尚未成年男子的移民家庭,则仍能够迁居一处。

再看华北移民中的部分同宗异姓宗谱:有乾隆朝山西洪洞段氏十三世孙段成所修《冯张段氏家谱》;河南永城《崔谢张陈四姓族谱》及1935年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其中永城、曹县异姓同宗族谱,为我们解读分姓的原因,提供了一种途径。据永城《崔谢张陈四姓族谱》载:明朝洪武三年春,始祖金明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河南永城县古城村。迁居时始祖携四子:我祖四子,欲偕伯仲,则叔季不愿;欲偕叔季,则伯仲乐从。实逼处此,爰取全家迤逦东道,去之豫东永城县艮隅因胥宇焉。兹时也,土广民稀,将四子分为崔、谢、张、陈四姓,棋布而居,使之互相友助,出入守望,地等距离,又俨然同一室也。开基之初,其目的有如此,迨其即世卜吉安葬地点,在沙土刘集之西,槐一株、柏七株,至今宛在。二世祖寿终,皆归葬于祖茔;三世祖始茔域,崔氏之茔卜葬于陈氏村北;陈氏之茔卜葬于崔氏村南;谢氏之茔卜葬于张氏之右;张氏之茔卜葬于陈氏村西,是望后世亲亲密密,互相拜奠,互相祭扫,不致生亲而见疏之虞也。继创之基,其目的又如此。诚然,期望手足同聚是其分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则完整的记述了魏、刘同宗的原委。据合谱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用处一村。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岁依然相在。兄弟二人,光祖、亮祖,遂迁于曹邑西北四十五里居于程集,生则同居一村,死则同葬一茔(堂兄魏成祖同时先迁至杞县,永乐二年移迁于考城东北十五里魏楼),时程庄小盗贼为害,不得其安,乃北迁。(刘光祖)二世世保、世忠长徙刘楼,次徒三里长刘庄,(魏亮祖)二世东移居三里魏庄……千万人之身一人之身也。尊祖必敬宗,敦一本睦九族。……闻之刘则肇基于彭城,魏则发迹于钜鹿,鲜不知为一家也。不知刘为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以为刘氏。魏为成周之后就封于魏,亦以为氏,皆此帝喾之后裔也。今刘魏合谱则尤有说焉”。搁堂对联曰:“两姓人众莫测辟木百枝实基本,刘魏物繁难量犹水万派总同源;一本散万殊两姓枚举言分考,万殊归一本刘魏大同观合宗;考昔洪洞同宗始,证今曹邑分姓传;两姓判初,先祖昭证有代远,刘魏肇基,子孙竞是一脉传;功成于谱,刘魏先世垂裕德,名就于宗,两姓后昆永历传”。显然,明政府同姓同宗不允许分置一处的移民安置政策,是刘魏分姓同居一处的根本原因。然而,在移民政策与同宗情结的冲突中,为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确保本地刘魏后代子孙区别于其它同姓异宗支脉,故以“铜佛为记”,以维系后世同宗情结。

至此可以知晓,分姓而居的真正原因,是明政府“凡同姓者不准用处一村”的移民分派、安置方案,否则,移民决不会违背血缘情结而改变后代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在政策与亲情矛盾之间,分姓既从现象上顺应了移民政策,又从心态上维系了同姓同宗相处一地的情结,虽形式与内容不尽一致,然这一变通方式却调和了政策与亲情之间的刚性冲突。制定成年男丁分置的理论基础,体现了抑制可能因垦殖区移民家族势力的迅速兴起与扩张,而贻害地方安定的基本思路。所以,在签发移民去向时,尽可能的将移民家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分派到不同地方,以达到移民大家庭分崩离析之目的。这一分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了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要劳动力的移民家庭,因聚居一处,同姓宗族势力迅速滋生、壮大,威胁华北移民区原著民利益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发展趋势,从而,凸显了明政府的防范意思与管理的前瞻性。

然而,对于渴望聚居一处的部分移民家庭来说,分姓是顺应明政府移民精神,确保骨肉相联的一种有效的可行性对策。而对于不分姓而又有着强烈血缘感情的移民大家庭来说,临别之际彼此存留一种信物,既是维系同宗情感的一种纽带,也是为后世提供认祖归宗的一类唯一标志。如永乐年间,牛姓始祖川奉命迁往河南时,因子女十八口不能同迁一处,且不能违误时限,料定一家人将来难以团聚,又恐日后子孙繁衍,互不识宗,在难舍难分之际,遂商得一计,即将一口大锅砸为十八块,各自怀揣一块,永作纪念,并约定,日后凡是遇上牛姓,即互相询问:“打锅不打锅?”,若回答“打锅”,即为同宗;若回答“不打锅”,即为旁支牛姓。这则趣谈,在今天偃师、温县、内黄等各县牛姓中仍广为流传;滕县徐氏在“迁民时举行家族会议,一木截为十三段,刻关公像,迁山东、江苏等十三处”。由此可见,明政府分置移民的基本方案,在移民分遣之始,已布告过每个移民家庭。

事实上,即使同居一处的异姓同宗,为了不使后代彼此不相认同,在分姓之时或如干代后,仍以一种信物彼此标识。如曹县长刘庄魏、刘二氏,其始祖二人,虽分改两姓,同居一地,然为区别同姓异宗家族,仍以“铜佛为记”;康熙六十年(1721),温邢固王氏家谱祖碑,也旨在“置石一方,以志木本水源之思。具溯其渊源,上以识祖德于不忘;序其世系,下以垂子孙于无既。惟愿后之子孙,因时致教,勿忘其本;世世刻铭,勿紊其序。”所以,内黄县小槐林村天启七年(1627)与嘉庆十年(1805)的两通戴、马竖碑,与其说是溯祖昭后,铭记地域异姓同宗渊源和发展脉络的基本线索,谨防后世因时光流逝,族谱异姓而不相认,倒不如说是明代华北移民安置政策与移民同宗同居或寻根情结的反映。此外,亦有因期望骨肉相聚一处,从迁居地转迁一处而不分姓的,如获嘉县冯村有郭姓二支,各自有祠堂家谱,原以为非一始祖,直至1933年,于一古坟墓掘得一石碑,始知二支原共一宗,始祖郭善明,洪武朝由洪洞迁来,其子孙有迁居伊阳县、辉县者。这是为避免与移民条例相悖逆,在户口登记上隐匿同姓同宗关系的一种方式,由于在形式上的隐蔽性,以至于数代后郭姓二支后裔,竟不知其内在隐情。

移民迁徙及其支脉繁衍是中华民族姓氏发展、变异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在姓氏不同发展阶段上,滋生的异姓同宗的内在机制彼此迥异,然透过明初华北移民的分姓现象,可以看到分姓幕后的一类鲜见于正史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聚居观念、亲情情结与明政府大规模派遣、安置移民的操作方案之间的冲突及应对措施。面对明初华北破败的社会景象,从相邻人口稠密区移民华北,既是缓和稠密区人地关系相对紧张的一种手段,也是通过宏观调控调整人口分布,重建兵燹区社会经济的一种短期应对方略。这一基本政策的有效执行,无论在人口、土地资源配置管理的方面,还是在政府未来的赋税征收上,毫无疑问,均具有战略性可持续发展意义。然而,若维系了移民大家庭的血缘情结,而忽略同姓移民一并移居一处,可能对地广人稀的华北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势必会对华北社会造成严重地影响。诸如随着家族丁口的迅速繁衍,而日渐壮大的宗旅势力,不仅在移民家族之间可能引起种种利害冲突,也可能损及华北少量的原著民已有的利益,这将不利于地方社会的和谐稳定。正是基于以上长期效应考虑,所以在移民分遣中,将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年丁男的移民家庭,分派异处。然而,长期形成的具有强烈的血缘情结与共同心里素质的移民家庭,在这种既定的移民分置条例面前所能选择的,除完全服从外,唯有在不与明政府移民政策相抵触的情况下,通过其他变通途径,确保骨肉相聚一处,所以,分姓是当时的一种最佳的有效应对途径。当然,分姓亦非每个移民大家庭都能够做到的,如果这种方式具有公开性,那么明政府的移民分置政策,无疑将形同具文,因此,分姓移民家庭,有可能曾通过某种方式,诸如贿赂或通融登记里书、分遣吏卒等,将分姓后的丁男姓名同列一处,并迁一地。随着分姓后的移民后裔支系繁衍分析,为追溯家族渊源,维护同宗情结,或通过历代家谱的编修,或通过对一世先人的拜祭与墓碑造树,铭记同一地域异姓同宗的演变历程,以维系姓氏中根的观念。透过明代华北移民后裔的分姓现象,可以发现在明初的多次移民中,存在着不见于正史记载的具体移民安遣机制,虽然尚不能肯定每次移民都严格遵照了同姓同宗不得迁居一处的法令,但至少在洪武、永乐朝分批移民中,曾经执行过。分姓现象不仅折射了明初政府分置华北移民的一种微观操作政策,而且暗示着一类潜在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现象。有鉴于此,无论在明清华北地区微观社会与家族人口研究,还是区域开发研究,由异姓同宗引起的相关问题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

专家访谈 | 张陈平:面对“最可怕”肿瘤,更要给病人以尊严

上海,卢浦大桥附近的制造局路上,每天清晨,来自全国各地的口腔颌面、头颈疑难疾病患者,满怀着希望走进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求助于已经有60多年历史的一支医疗团队。这个团队,是目前中国最优秀的诊治口腔颌面、头颈部疑难杂症的医疗团队,张陈平教授,就是这个享誉国内外医疗团队的领头人。

张陈平教授,出生于1959年,这个时代出生的大多数人,未能像今天的年轻人一样接受完整系统的基础教育。但是,高考恢复第一年,他抓住了历史给予的机会。受外公和母亲的影响,张陈平决定学医,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从此走上了医学之路,师从我国头颈肿瘤外科的创始人之一邱蔚六院士。

也许是因为这一代人少年时期特殊的人生经历,他们更珍惜学习的机会、学术研究的环境,将近十年的求学之路,张陈平心无旁骛地钻研自己的医术和学术,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最终担负起继承和发展一个学科团队的重任。

提起中国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科,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团队可以说是首屈一指,2012年因学科发展需要,医院原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细化分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口腔颅颌面科和口腔外科三个独立科室。从2012年起,张陈平教授担任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行政主任。

  其实,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光是这个学科的名称,就足够让人“云山雾罩”。“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到底是什么意思?记者也向张陈平教授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通俗易懂:“简单地理解,人的头颈部,除了眼耳鼻喉,其他的都算我们这个专业。也可以这样说,人的消化道、呼吸道所有的大门,都是我们的范围。”

近十年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团队是各种国际权威专业论坛的座上宾,经常为海外同行演示自己的技术创新,成为了多个重量级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医生的国际培训基地。

  作为一家三甲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接诊的患者,大多数病情复杂,肿瘤患者比例较大,张陈平教授自己的专业是头颈部肿瘤。这些部位发生肿瘤,被称为“最可怕”的肿瘤。不难想象,如果肿瘤涉及口腔、口咽等部位和器官,治疗势必可能影响患者的吞咽、语言以及相貌,这就是这类肿瘤“可怕”的原因。因此,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为患者治疗控制疾病、拯救生命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国外对口腔颌面肿瘤疾病治疗效果有这样的人文角度的标准:如果患者能够在公众场合完整地吃一顿饭,就说明治疗是成功的。张陈平教授解释,口腔颌面疾病手术后,有可能带来流口水、吞咽困难、相貌改变等问题,这让患者难以回到正常生活,特别是社交生活。为此,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团队,将肿瘤学与整形外科相结合,尽可能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治疗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病人以后生活中的尊严。”张陈平教授说。

这些年,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患者对治疗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张陈平教授在外地会诊中看到,由于诊疗难度高,这个专业的地区差异非常大,很多患者不得不千里迢迢到几家大医院寻求治疗。这样的现状,让张陈平萌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未来,他希望依靠团队强大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将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辐射到更多的医疗机构,提高其他医院在口腔颌面头颈疾病的治疗水平。

头颈部探“谜案”

今年的国庆节前,张陈平教授接诊了一位特殊的病人,说他特殊,并非因为这是一位外国患者,而是因为他的疾病很容易误诊,单靠影像检查结果无法得出正确的判断。

美国患者Peter先生(化名)常年旅居中国,70岁,3个月前,他发现自己右颈部的肿块又长大了,右颈有压迫感,并且感到头晕。Peter先生对这个肿块并不陌生,数年来,肿块时大时小,1年前曾长大过一次,突然又消失了。谜一样的肿块,困扰了Peter先生多年,他曾在美国的医院检查过,但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患病多年,Peter先生慢慢了解了头颈疾病方面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张陈平教授的名字,也在他查询到的资料中。1999年,张陈平曾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交流两个月时间,这家医院是世界上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私立癌症中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癌症诊疗中心之一。他还了解到,张陈平教授是国际抗癌学会(IAOO)理事,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

循着张陈平教授的资料,Peter先生找到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经过全身检查后,疑点聚集到了头颈部肿瘤范围内。肿块的穿刺活检提示“低分化癌组织”,影像学检查提示颈部恶性肿瘤与动脉关系密切,也就是说,影像报告可以确认Peter先生的颈动脉表面生长了高度恶性肿瘤并伴颈淋巴转移。但是,这个癌组织究竟是原发在颈部,还是转移癌,又是不同的治疗方案,张陈平必须为患者弄清真相。

诊断复杂疾病,跟探案有很多相似之处,越是复杂的疾病,很多情况下必须依靠排除法。张陈平说,中国人鼻咽癌好发,西方人口咽癌好发,一开始也曾考虑过口咽癌的可能性。检查中,张陈平发现了患者舌根部的浓聚,这个症状有可能是炎症,也有可能是癌,舌根浓聚经过活检后发现并非癌症。

综合影像报告、病理报告,更重要的是考虑了Peter先生提供的病史——肿瘤时大时小,来去迅速,张陈平教授做出了最后的诊断,这是一个原发癌,名为鳃裂癌。

鳃裂癌?这个非常罕见的疾病名称,不仅是患者闻所未闻,很多医生也未必知晓。张陈平教授解释说,人胚胎发育早期,看起来就像一条拥有巨大头颅的小鱼,这颗“大头”后来就发育成我们的头部。发育早期,人和两栖类、爬行类、鸟类胚胎看起来很相似,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头”里有几个鳃弓,鳃弓与鳃弓之间的裂缝就叫做鳃裂。但到了发育晚期,除了鱼类保留了鳃裂,其他动物的鳃裂都消失了。

虽然人类没有鳃,但人类的鳃裂部位,保留了发育过程中的一些组织,这些组织是可以发生癌症的。

张陈平的诊断结论是,患者颈部高度恶性肿瘤快速发展,Peter先生需要接受手术。但问题又来了,Peter先生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房颤、室性早搏等疾病,此前一直在美国接受治疗。肿瘤生长于颈动脉周围高危区域,又有基础疾病,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颈部肿瘤团队,立即启动多学科诊疗机制,与麻醉科、心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深入讨论,制定了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要彻底切除肿瘤,又要保护生死攸关的颈内动脉,还要充分考虑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尽量减少对颈动脉的刺激、降低继发性脑梗风险,医生们不得不比往常更加谨慎。而且,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存在较严重的出血倾向。因此,手术剥离并切除颈动脉周围的肿瘤时如同在沼泽地中“排雷”一般惊险。

由于准备充分、技术娴熟、经验丰富,Peter先生的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第六天,患者出院。

7张病床到国际交流平台

Peter先生接受手术时,手术台边,来自澳大利亚、尼日利亚等国的多位进修医师,观摩学习了整个手术过程。对于这些外国进修医生来说,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上海医生的技术和规范化操作,让他们大开眼界。

事实上,近几年,来自世界各国的进修医生,经常出现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科的各个专科团队中,跟着中国导师观摩和学习。张陈平教授介绍,科室是国际口腔颌面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头颈肿瘤培训中心及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颅颌面亚太培训中心,今年还荣获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立项(上海交大医学院2017年度唯一)及上海本科重点课程立项。

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成立于1505年,是世界上最为知名的专科医师培训组织管理机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外科专科医师培养基地。2012年,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经过一番考察后,将唯一的一个头颈肿瘤国际培训基地,放在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作为头颈肿瘤外科医生培训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来自英国及世界各地的头颈肿瘤外科医生必须顺利通过上海培训中心的学习和考核。

来自西班牙马德里的Lorena Pingarron医生参加了2011-2012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协会(IAOMS)临床fellowship项目,Lorena医生在参加培训之前是马德里La Paz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普通住院医师。Lorena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进修,她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手术切除和重建修复的手术方式上受益匪浅,各方面临床技巧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回到西班牙后,她被聘为La Paz大学附属医院的主治医生,现在已经是该医院头颈肿瘤及修复重建外科部门的外科负责人之一,她至今仍怀念并感激在第九人民医院这一年的进修学习经历。

英国颌面外科医生Rami Salha在张陈平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为期一年的进修,回国后不久,他又再次自费来到上海,为自己“加码”了三个月的学习。

过去,中国医生总是到西方发达国家进修,学习先进技术,现在,越来越多来自发达国家的外科医生,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口腔颌面头颈疾病的诊疗技术。这样的变化,让张陈平倍感骄傲。

  这些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团队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平台。

学科的良好发展,让张陈平感到欣慰,强大的学术梯队已经成熟,他这一代没有辜负前辈的期待和厚望,年轻的一代也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追溯这支团队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口腔颌面外科起点虽然发展较晚,但起点并不低。国际上,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上世纪40年代,战火蔓延造成大量颌面部的战争创伤,促使口腔颌面外科迅速发展。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起步相对较晚,195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归国的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张锡泽教授,在广慈医院(现上海瑞金医院)创建了口腔颌面外科,当时只有7张病床、6张牙科椅位,业务范围也仅限于开展良性肿瘤及炎症等的治疗。1955年,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邱蔚六教授加入科室工作。1956年,张锡泽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下颌骨切除后即刻植骨术获得成功,获国际口腔医学界瞩目。1961年,原口腔颌面外科分为口腔颌面外科与整形外科两个独立科室。口腔颌面外科床位增至34张,张锡泽教授任科主任。1964年,张锡泽第一个在国内开展了双侧根治性颈淋巴同期清扫术治疗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获得成功。邱蔚六教授首创使用全额隧道皮瓣一次整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取得成效;并在国内率先开展口腔颌面部癌瘤的化学治疗。1965年口腔颌面外科搬迁至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从邱蔚六院士到张志愿院士再到张陈平教授,团队在一代代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在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口腔颌面外科发展之路,开创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特有的治疗模式,在国际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张陈平教授说,60多年来,优秀的医生们为团队留下了独特的科室文化,这种科室文化,也是今天整个团队能够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说起团队文化,张陈平教授讲了一个小细节:张志愿院士教学查房,年轻医生们有点“怕”。张院士会随身带着手电筒,从侧面照射患者伤口处,如果伤口缝合不够平整,照射处会留下阴影,这个时候,手术医生就要等着挨批评了。“伤口缝合是不是平整看起来是小事,但张院士要告诉大家,缝合这个小事就能看到一个医生的认真、仔细、责任感,能看到手术过程是不是规范,医生是不是全力以赴。”

尽管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严谨、规范、为病人着想的科室作风,就这样通过一件件小事传承下来。邱蔚六院士也曾告诫年轻医生:“你们在手术台上是十分钟,对病人来说就是一辈子。”邱院士的话,对学生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医院1号楼9楼的手术层,如果深夜还未熄灯,很可能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团队的手术还在继续。张陈平说,由于很多手术非常复杂,耗时很长,最长的一台手术曾长达21个小时。科室里的年轻骨干医生中间,产生了良性的竞争氛围,对此,张陈平感到很高兴:“这说明大家都想干得更好,都希望用真本事服众,这是件好事。”

面向世界的诊疗平台

作为大学科的带头人,张陈平教授近几年考虑的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治疗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还病人以尊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通过修复技术,让病人回到正常的生活中。第二件事,是如何提高国内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整体诊疗水平,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关于第一件事,张陈平带领团队已经做了大量的创新。口腔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鼻咽癌,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亚洲的印度与巴基斯坦等国则高达40%~50%。我国虽然不是口腔癌的高发区,但因为人口基数较大,患病的人数非常多。在张陈平教授的团队,口腔癌总体治愈率接近80%,晚期口腔癌的治愈率也已经超过60%,这样的治疗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同等。手术后重建缺损部位、恢复缺损部位的功能和外观,是张陈平教授团队的诊疗特色,形成了一整套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功能性修复技术。

  现在,随着3D打印等新技术的出现,颌面部的修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修复效果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近年来,他开展了近1200例颌骨功能性重建手术,他领衔的科研成果“下颌骨缺损的形态与功能重建研究”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全国20余家三级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张陈平团队的亮眼表现,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但同时张陈平也意识到,中国很多医疗机构,还无法达到这样的诊疗水平。为了推动国内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显微外科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学习班”“下颌骨功能性重建”及“功能性外科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培养了一批专门从事口腔颌面外科的骨干人才。

未来,张陈平希望通过专科医联体的形式,建立起各地专业同道的交流平台,将自己团队的技术和规范、流程等输送到各个医疗机构,让医生们得到更多的培训、观摩机会,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对于科室的发展目标,张陈平说,“希望建成类似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和MD 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那样的世界知名头颈肿瘤治疗中心。”目前,已经有不少海外患者到张陈平团队寻求治疗,当中国医疗服务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后,相信这里会真正成为面向世界的治疗平台。

记者:黄祺

原文刊于《新民周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