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搬家吉日

建字几画(建字几画五行属什么)

时间:2024-01-28 10:53:19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重磅来袭!纪念镇北台长城景区对外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明日召开!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 贯彻落实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 提升榆林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 2020年榆林市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

纪念镇北台长城景区

对外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

时 间:2020年6月12日上午9:00

地 点:榆林新闻大厦19楼新闻发布大厅

发布单位: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纪念镇北台长城景区对外开放

三十周年系列活动

时 间:2020年9月1日至10月31日

地 点:榆林市

主办单位: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活动内容(共十大项)

01

纪念镇北台对外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揭牌仪式

时 间:

2020年9月1日

地 点:

榆林市镇北台

主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一)镇北台长城景区对外开放30周年

1.镇北台简介

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次年(1608)竣工。距榆林城三公里,是万里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也是万里长城上最雄伟的军事要塞和观察所,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天下第一台”之称。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镇北台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北台南塔,六楼骑街”同处于古城的中轴线上,是榆林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

镇北台外砌砖石,内夯黄土,方正整齐,雄伟壮观。镇北台呈正方梯形,分四层叠起,总高30余米,占地5056平方米。镇北台一层为台基座,周长320米,四周为墙垣,东墙南侧开设城门,东南角内侧铺置马道,通达墙顶。二层高16.6米,周长130米,南墙中部开设券门,券门横额石刻“向明”二字,为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北面原有涂宗浚所书“镇北台”石刻,被毁后由魏传统将军重新题写。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四层高4.4米,周长35.4米,每层四周设置垛口、望孔。台顶面积为255平方米。台顶部原建有砖木结构哨楼,竖立帅字旗杆,后均坍塌。由第二层券洞内和三、四层墙体外设置的砖石踏步可通达各层。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2.镇北台长城景区历史沿革和对外开放时间

1990年,镇北台长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延绥巡抚涂宗浚(江西南昌人)为方便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在明长城墙体内侧、款贡城的西南角修筑了镇北台。台体为方形,内筑夯土,外包砖石,分四层,逐层递缩,总高30余米,占地5056平方米。二层南侧券门额嵌涂宗浚亲书石匾“向明”,北侧原涂宗浚所书“镇北台”石匾被毁,新匾由当代书法家魏传统先生题写。台顶原建有砖木结构瞭望哨楼一座,清末坍塌,年间曾重建,1972年被风雨摧毁。一层原有营房环列,2010年在原址上恢复后设为镇北台长城博物馆对外开放。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款贡城位于镇北台下,依山势而建,西高东低,北墙借用明长城墙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75米,占地3.6万平方米。南墙上的城门为游客参观的主要出入口,北墙上设二道城门,城门之间建有敌楼。款贡城与镇北台同期修建,是控制长城内外人员交通和物资出入的关口,是延绥镇互市蒙汉官方接待、商洽、贸易的场所,俗称 “官市”,也称“关市”。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镇北台距今已有413年的历史。它是明代后期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入清以后,延绥镇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军事防御意义,到雍正九年(1731年),军事建置已逐渐转为行政区划。此后,镇北台遂成为人们游览边塞风光的名胜古迹。

1949年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后,兰州军区部队驻守镇北台一带,直至1985年12月撤军。1986年,镇北台交由榆林地方管理。从此,镇北台的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工作日渐得到重视和加强。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1984年

成立榆林县红石峡文物管理所,负责红石峡、镇北台的文物保护工作。

1985年

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1987年

实施镇北台第一期修复工程。

1988-1990年

实施镇北台第二期修复工程。

1990年

镇北台作为长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1992年

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划定保护范围:

A区(重点保护区):镇北台墩台,东北角款贡城。

B区(一般保护区):女墙外延50米内。

C区(建设控制地带):B区外延100米内。

2000年

榆阳区红石峡文物管理所分设为红石峡文物管理所和镇北台文物管理所。

2001年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

镇北台文物管理所上划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管理,定名“榆林市镇北台长城文物管理所”。

2005年

对款贡城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

2008年

镇北台评定为国家AA旅游景区。

2010年

清理款贡城内和东城墙外积沙,勘探、试掘镇北台长城段墩台。

2012-2014年

实施款贡城保护加固工程。

2015-2016年

实施镇北台两侧长城保护加固工程。

2017年

陕西省文物局公布镇北台为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时至2020年,镇北台对外开放30周年,景区从最初展示镇北台台体,已发展为以镇北台、款贡城、易马城及明长城为核心,集边塞自然风光为一体的长城开放景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主要景点之一,成为榆林的文化品牌和旅游名片。30年历程已然践行了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后,镇北台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将在国家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精神引领下,砥砺奋进,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3.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榆林镇)简介

延绥镇是明朝在河套南部设立的一个边防军事重镇,成化九年(1473年)镇治迁至榆林,所以也叫榆林镇。延绥镇长城东起黄河西岸府谷墙头村,西抵宁夏花马池,途经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吴起,定边七市县区,全长1170千米。长城由“大边”和“二边”两道基本并行的防线组成,之间还有42座大型军事营堡(史称“三十六营堡”)。墙体由土墙、山崄墙、山险、河险等组成,沿线的单体建筑有马面、敌台、烽火台、关堡等。长城的主要部分是在成化九年(1473年)至十年(1474年)由延绥巡抚余子俊主持修建的,万历中后期,巡抚涂宗浚实施过扒沙工程和营堡包砖工程。

延绥镇长城是明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最宏大的军事设施和建筑工程之一。在余子俊主持修筑的边墙基础上,明朝中后期,文贵、杨一清、王琼、刘天和、曾铣、王以旗、王遴、涂宗浚等人进行了不断的修缮、增修,使得延绥边墙雄姿连绵,始终巍然屹立于陕北大地。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 (二)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简介榆林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价值。根据长城资源调查,榆林境内保存下来的战国秦长城、隋长城、明长城,分布于府谷、神木、榆阳、横山、定边、靖边六县区,总长1500多公里,约占全省长城资源的90%以上。加强长城保护,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优化榆林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工作,2016年9月23日,榆林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长城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和全省长城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长城保护利用之路。2019年2月政府机构改革中,在市文旅局机关内设机构中专门设立了长城保护利用科,负责长城保护利用各项工作。2019年12月19日,全省文物保护大会召开之后,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于12月27日立即组织召开了榆林市长城保护工作会,与长城沿线各县市区签订了《榆林市长城保护工作责任状》,并确定由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长城巡查保护工作。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2020年4月,在榆林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设立了副县级建制的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内设长城保护科、长城巡查科、长城文化发展科等科室。该中心的设立,为进一步加强和夯实长城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

红石峡古灌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启动仪式

时 间:

2020年9月

地 点:

榆林市红石峡

主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一)红石峡古灌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基本情况

1.红石峡古灌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意义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榆林城北3公里处。东距易马城50米,东北距镇北台1000米,明代大边长城从南峡北部经过。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内东西崖对峙,峭拔雄伟。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风景秀丽,其中“水帘飞雪”更是成为榆林明代八景之一,游人络绎不绝,观者云集。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1992年红石峡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红石峡水利工程景观。明成化年间,延绥镇气候干旱。随着屯田面积的逐渐扩大,考虑到农作物的灌溉需求,成化八年(1472),时任延绥巡抚余子俊兴修了红石峡水利工程,与举人纪温一起主持凿建了红石峡渠,引榆溪河水由西而下,灌溉农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红石峡渠南拓15里,因视昔广阔,改称“广泽渠”,民利赖之。红石峡渠后经历代官员修缮整治和拓展,直至现在,仍浇灌着城郊16个行政村的千亩良田。上世纪40年代,这16个村的村民自发成立了水管会,负责管理维护这条古老的灌溉渠道,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红石峡由上游水库、拦水低坝、穿山渠道以及水磨坊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工程结构系统,其中核心水利设施就是总长约1500余米的红石峡渠。红石峡渠分东、西水渠,东水渠的源头在红石峡的北峡,现大坝南侧西壁,水面上凿有进水石洞,水流一直向南,或穿壁凿洞或外凿石壕,直至下游转弯处的二坝,全长500余米。之后再转向西为土山,全长600余米,遗迹不明。再由北走向南,可见凿开的石壕遗迹,连接到红石峡(南峡)西壁,长133米。在二坝南侧可见南壁开凿的水渠,经水磨坊后西流,又凿石壕长200余米,到红石峡东壁,在石窟内凿水渠,全长约107米,出红石峡向南开挖水壕,渠水流到榆林城西灌田。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红石峡摩崖石刻文化景观。红石峡的摩崖题刻,分布在东、西两崖石窟间的崖壁上,琳琅满目,几无空隙。原有明成化年以来大小摩崖题刻170块,现存118块,似天然碑林。字幅大者达丈余,小者不及楹寸;雕刻技法有阴刻、阳雕、阴阳结合的飞白书;书法艺术诸家并存,真、草、隶、篆俱全,另有满文题刻,弥足珍贵;题刻形制以横幅为主,兼有楹联、条屏。丰富多彩的题刻形式,美不胜收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塞上碑林”。在石窟内外还留存有创修殿宇、创建水磨,捐置田地、养赡、施茶及门匾等碑刻51块,是考察其历史的重要佐证。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红石峡景区自然景观。红石峡依山傍水,复道飞檐,楼、阁、亭相望。峡两岸普渡桥飞架东西,势若长虹。峡内树木青翠,群花争艳,流水清冽,景色宜人。夕阳西照时,如红霞冉冉升起,故名“红山夕照”,是古代榆林八景之一。清同治十三年(1874),延绥总兵刘厚基,率兵修筑红石峡河堤、寺路、牌楼并遍栽杨柳树。在明、清时期的每年三月三“上巳节”,当地官绅、文人、雅士在此效仿东晋王羲之,曲水流觞,把酒唱咏,于窟壁间题留下许多诗词佳作。现如今红石峡景区是国家3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十余万人。

红石峡景区历史文化内涵。2017年9月15日,由我市精心打造的以余子俊“修边、移镇、凿峡”三大功绩为故事内核的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在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上隆重推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荣获文华大奖。其中“凿峡”即指余子俊当年开凿红石峡的历史史实,这段历史故事为今天弘扬红石峡水利灌溉工程的文化内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2.红石峡古灌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基本情况

为加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推进水文化发展繁荣,2015年5月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开展我国灌溉工程遗产挖掘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做好灌溉工程遗产的挖掘和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积极向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推荐具有历史意义和影响力的灌溉遗产,推动更多水利工程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对照灌溉工程遗产收录标准和条件,红石峡水利工程距今五百余年的悠久历史、领先同时代的技术手段、庞大的工程规模、艰辛的修筑过程以及泽被后世、至今仍灌溉着榆林城郊几千亩良田,为榆林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的卓越贡献,完全具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各项要求和条件。具体申报材料有:

①工程描述(包括地图、图纸等,能展现工程的各个部分、分界线、管辖范围等);

②工程符合的条件(中文1300字);

③有关工程使用的说明;

④目前的保护情况(描述影响工程使用的因素、如污染、自然灾害、游客压力、城市发展等);

⑤其他材料(本地政府支持申请的证明、工程自建成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工程新老照片、音像资料、财产清单、参考文献等)。

★ (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简介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持评选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评选始于2014年,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农业遗产、国际湿地遗产并称为世界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评选的世界遗产不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强调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而着眼于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文明的影响。

中国的灌溉工程众多,伴随和支撑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历史上产生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功能。灌溉工程遗产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灌溉工程遗产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的特色水利历史文化,都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申报与可持续保护利用为契机,深入挖掘并向世界展现中国灌溉历史文化,研究总结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及管理经验,对助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9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其中,陕西目前有两处申遗成功。 2014年入选名单:

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2015年入选名单: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安徽寿县芍陂、浙江宁波它山堰。

2016年入选名单:

陕西泾阳郑国渠、江西吉安槎滩陂、浙江湖州溇港。

2017年入选名单:

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

2018年入选名单:

四川成都都江堰、广西兴安灵渠、浙江衢州姜席堰、湖北襄阳长渠。

2019年入选名单:

内蒙古河套灌区、江西抚州千金陂。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三)红石峡古灌渠的重要价值

红石峡古灌渠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内涵,其间掩藏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需要深度挖掘。陕西省林业集团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陕西省委环资委副主任、九三学社榆林市委员会副主委薛褀女士关于红石峡古灌渠的研究文章,对红石峡古灌渠启动申遗有重要价值(见附录二)。

03

榆林市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开工时间:

2020年10月

项目实施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项目基本情况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榆林市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期工程)简介榆林市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期工程)位于红石峡景区南端,该项目主要以“边塞风情”为主题,以红石峡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为基底,以长城博物馆及游客服务中心为主要建设内容,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集遗址观光、文化展示为一体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期工程)规划占地面积42.48亩,约28320平方米。重点规划建设长城博物馆4260平方米、游客服务中心600平方米、停车场4584平方米、广泽渠优化整治工程、水磨坊遗址修复工程等,项目将于2020年11月前开工建设。

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长城博物馆及游客服务中心

根植延绥长城文化,结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法,打造光影互动及体验式文化展陈等于一体的综合型长城博物馆,再现榆林36营堡长城文化资源盛况,以及红石峡深邃的历史文化内容。建设集游客集散、咨询、票务售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规模为4860平方米,其中长城博物馆4260平方米, 游客服务中心600平方米。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2.停车场将红石峡现代名人题刻崖壁下方的广场改造为停车场,建设规模为4584平方米。

3.广泽渠(红石峡渠)优化整治工程

明成化八年(1472),延绥巡抚余子俊开凿了从红石峡北峡至南峡西崖的水渠,全长1500余米。广泽渠优化整治工程依据现存遗址段通渠引水,树立景点解说牌,打造“广泽渠”文化景点,并通过该渠的优化整治,启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4.水磨坊遗址修复工程红石峡由上游水库、拦水低坝、穿山渠道以及水磨坊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工程结构系统。依据《红石峡水利史迹与碑刻》文献记载,清康熙十八年,张公讳建字浮真者开建水磨房。红石峡水磨坊是红石峡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水利研究价值,修复水磨坊将为下一步将红石峡水利工程整体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奠定基础。水磨坊遗址修复工程在原址修复,打造水磨景观,在此基础上梳理内部小游路,修筑滨水景观平台,布设景观小茶座,修复建设可供观光、休息、品茗的文化景点,建设规模为170平方米。

04

榆林市镇北台长城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

开工时间:

2019年10月

项目实施单位:

榆林市镇北台长城文物管理所

项目基本情况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于1990年对外开放,是榆林的旅游窗口和城市名片,也是榆林人永久的记忆符号。

镇北台长城景区原基础设施较差,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纪念品门市为简易砖房,既简陋又狭小;旅游配套餐饮用房为彩钢房,影响景观风貌又有安全隐患;停车场为红砖铺砌,不规则,不平整,排水不畅;停车场北、西、南侧有4处坟地共54座现代坟,影响景区形象。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为进一步开展长城的保护利用展示工作,提升镇北台长城景区的环境风貌和旅游品质,经榆林市文旅局和镇北台长城文管所多方努力,镇北台长城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被列入国家文化旅游提升工程201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总投资78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80万元,地方配套309万元。项目内容主要包含游客服务中心、旅游纪念品门市的改造工程和停车场的改扩建工程。项目于2019年10月开工建设,将于2020年8月竣工。

该项目由镇北台长城文物管理所负责实施,目前正在顺利推进。

05

50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榆林长城纪事》研讨会

时 间:

2020年9月10日

地 点:

待定

主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相关内容介绍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讲好长城故事 守护精神家园

——50集大型人文记录片《榆林长城纪事》简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古城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是镶嵌在长城线上的一颗璀璨耀眼的塞上明珠。万里长城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蜿蜒而来,横亘而过。战国秦、隋、明等不同时代、丰富独特的长城遗址分布于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等6个县市区,总长1500多公里。其中榆林明长城最为瑰丽多姿,在中国长城史上意义非凡、独领风骚。镇北台是明长城线上最大的烽火台,是万里长城最雄伟的军事要塞和观察所,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同时,在榆林境内可考证的明长城沿线城堡共有36座,至今尚可领略到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象。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长城保护利用工作,挖掘阐释传播长城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榆林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进程,2019年6月26日,榆林市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榆林市传媒中心在镇北台举办50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榆林长城纪事》摄制启动仪式。榆林广播电视台抽调精兵强将,顶酷暑,冒风雨,深入长城沿线采访,历时半年时间拍摄完成了这部纪录片,并于2019年11月27日起在榆林广播电视台《瞭望周刊》栏目隆重开播,每周一集,连续播出一年时间。目前,已播过半,好评如潮,使“保护长城人人有责”的意识深入人心,极大地宣传了我市长城资源的丰富性和长城保护的重要性,为保护长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榆林长城纪事》旨在讲好长城故事,守护精神家园,保护古老文明,建设时代长城。由榆林市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仲平总策划,榆林传媒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韩万胜总监制,通过榆林市文化学者李春元全程讲述,采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振中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榆林境内长城所经县市区当地文化学者以及长城保护志愿者的形式,以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的视角和大气恢弘的语言贯穿整部纪录片始终;以古今长城内外的环境、人文精神面貌的展现为画面;以在榆林境内、长城两侧发生过的真实故事为线索,重点挖掘那些可歌可泣、发人深省的人物和故事。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榆林长城纪事》的摄制播出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不断加强长城保护工作,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榆林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的具体行动和重要举措,必将进一步增强长城脚下榆林儿女乃至社会各界对伟大长城的自豪感、敬畏感和保护长城的责任感、使命感,必将开创全市长城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06

修筑长城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惠民演出周

时 间:

2020年9月7日至13日

地 点:

待定

主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演出团体:

陕北煤海艺术团

相关内容介绍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 修筑长城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简介

修筑长城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2017年9月15日代表榆林市参加了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作为开幕式大戏在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上隆重推出,并荣获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2019年10月,该剧又荣获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该剧由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创意策划,榆林市陕北煤海艺术团投资出品。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音乐剧《余子俊》以厚重历史为基础,以音乐剧综合艺术手段为展现,讲述了一代名臣余子俊在陕西榆林修边筑城、移镇凿峡、造福百姓的动人故事,在音乐创作上结合了音乐剧时尚动感的元素和戏剧的表现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厚重感和陕北民间音乐的特点,给观众完美呈现一场视觉的盛宴。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该剧充分表现中国气派和东方气质。修长城的故事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呈现在舞台上有非常强烈的冲击力。同时故事中展现的以余子俊为首的文臣武将又是东方气质的最好体现。该剧充分结合边塞文化和榆林故事。将榆林故事和边塞文化以音乐剧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表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该剧还通过音乐、剧本、演唱、舞美、服装、多媒体等综合艺术手段将时代精神和时尚元素充分体现,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07

榆林长城历史文化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

时 间:

2020年9月1日

地 点:

榆林市镇北台

主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相关内容介绍

榆林市长城历史文化专家工作站设立

榆林市在全省属于长城资源大市,遗存在我市的长城资源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一是时代延续较长。据考证,榆林长城从公元前200年战国秦一直延续到明万历年间,有近2000年的历史,境内遗存有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等大量不同时代、类型丰富的长城遗址。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二是遗存体量较大。根据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榆林境内保存下来的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分布于我市的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市区,总长约1500多公里,占全省的90%以上。战国秦长城在榆林境内途经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四县市区;隋长城分布在神木、靖边、定边三县市区;明长城即“九边重镇”延绥镇长城,东北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境内长城,西南连接宁夏自治区和甘肃省境内长城,境内东起府谷县墙头村,经神木市、榆阳区、横山区、靖边县境,西出定边县马圈梁与宁夏境长城连接,由“大边”和“二边”两道基本并行的防线组成,总长约1100多公里,是榆林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张鹏远

三是文化内涵丰富。长城作为重要的分界线,既将旱作农业经济、畜牧业经济和农、牧两种文化隔开,又将两种经济、文化联结在一起,在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立的经济体系和特有的文化形态。榆林城就坐落在长城脚下,交融汇聚了农业经济、畜牧业经济,呈现了草原游牧文化、黄土农耕文化、边塞军事文化的壮丽画卷。登临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至今依然能领略到长城的雄伟和当年蒙汉经济、文化交融发展的生动场景。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由于常年的风雨侵蚀、地质灾害,加之点多、线长、量大,榆林长城保护工作任务繁重,在管理巡查维护上难度比较大。面对长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我们急需专家指导。鉴于此,市文旅局拟设立榆林长城历史文化专家工作站,聘请10-20名资深长城保护专家,定期不定期来榆林实地调研,分析、研究长城保护、利用、展示等工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长城保护研讨会,聚焦长城保护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出版论文集或专著,今年将出版《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和《摩崖瑰宝——红石峡》。

08

榆林宋夏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

时 间:

2020年9月

地 点:

榆溪楼榆林宋夏历史文化博物馆

主办单位: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09

8集长城纪录片陕西广播电视台播出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该纪录片目前正在加紧拍摄,年内在陕西广播电视台播出。

10

榆林历史文化丛书暨宋代麟府路碑石整理与研究项目

榆林市文旅局精心策划,目前正在推出一套18册的历史文化丛书,其中多册涉及长城历史文化内容,如《谁筑长城亘古今—边关铁卫》《雄兵十万拥边城—戍边二十年》《高高秋月照长城—光影榆林》《雪夜行军戈相拨—榆林卫武将》《扶苏城上月如钩—榆林简史》《问渠哪得清如许—榆林古城记忆》等。该丛书将于2020年底出版发行。

附 录

● 榆林市长城保护倡议书。

● 灌溉遗产视角下榆林红石峡古灌渠的特性、价值及其保护研究。● 探寻榆林红石峡五大未解之谜。● 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简介。

01

保护古老文明 建设时代长城

——榆林市长城保护倡议书万里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间。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宏伟规模、磅礴气势。被称作“九边重镇”的榆林古城,是镶嵌在长城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榆林古城,襟山带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居要津,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城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蜿蜒而来,横亘而过。经专家考证,历史上,战国秦、隋、明几个时期的长城经过榆林,总长1500多公里。其中战国秦长城、明长城最为著名。战国秦长城修建于秦昭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0年),榆林境内经过神木、榆阳、横山、靖边4县区,总长约350公里。隋长城修建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西起今宁夏灵武县,向东经定边、靖边、横山、榆阳、神木、府谷等6县区,在榆林境内遗存不显,踪迹难寻。明长城在榆林境内最为瑰丽多姿。明代在修筑长城时,“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有的夯土为墙,有的外砌砖石,用料多就近取材,因地制宜。有的筑于黄土山梁间,有的筑于沙漠草地上,景观多样,独具特色。榆林明长城俗称为 “边墙”,有两条,即“大边”和“二边”长城。“大边”长城即现在地图上所标长城,明成化十年兴筑,正德、嘉靖年间再修,隆庆、万历年间重建。“大边”长城东北起自黄河西岸,经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西南达宁夏盐池县东界,全长561公里。“二边”长城,亦称“铲削二边”,位于“大边”长城南,与之并行,成化九年始筑,全长571公里,现大多已毁。榆林明长城也是万里长城中真正用墙体作为防御体系最早的城墙,修筑时间最短的也在400年以上,在中国长城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榆林镇北台又是明长城线上最大的烽火台,是万里长城上最雄伟的军事要塞和观察所,建于1607年,被誉为 “万里长城第一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齐名并峙,统称“三关一台”。明长城沿线在我市境内可考证的城堡共有36座,其中清水营、五里墩、建安堡、波罗堡、威武堡等均保存较完整,同期修建的款贡城、易马城等亦保存较好,至今尚可领略到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象。长城营堡在历史上既是军事防御点,又是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融中心。这些营堡的城墙大多和款贡城、易马城一样屹立不倒,充满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特别是位居明长城延绥镇中段的榆林古城,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又是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向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迈进!长城是一部浩繁的史书。“吴宫幽草埋花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个个朝代如走马灯似的更替,如同长城上的杂草,荣了又枯,枯了又荣。千百年来,长城内外的历史画面不断变换:丝绸之路上,满载着奇货珍宝的商旅驼队,伴随着悠扬的驼铃声,繁荣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古战场上,旌旗蔽日,狼烟四起,兵器撞击,人喊马嘶,造就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款贡城里,蒙古各部落首领竞相纳贡,觥筹交错,其乐融融,书写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大融合的瑰丽画卷。长城是中华民族守卫国土坚贞、耐苦和矢忠精神的象征。你看那箭垛、阶梯、烽火台上,堆叠着一代又一代戍边将士的热血。“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边塞诗留下了古代中人的悲壮气概和赴死气节,记载了他们崇高的武功和武德。壮烈之词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苦壮之词有:“雪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豪迈之词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落弓刀。”凹凸不平的长城砖石里闪烁着戍边将士的思乡泪光,思乡之词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笛,一夜征人尽望乡。”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烽火不举,狼烟消散;一墙内外,同为一体。今天,虽然长城的军事防御价值已不复存在,但它却成为了一条不同经济和文化的汇聚线。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长城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最初建造者的想象。长城是田野文物,长期遭受着自然灾害的侵蚀,如不加强保护修缮,坍塌、损毁、消失的速度必然加快。1984年,、同志写下“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题词,掀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长城文化保护事业的新一页。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为加强长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是长城保护的“里程碑”和“转折点”。2007年,国家文物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开展长城资源调查,为长城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长城脚下是我家。榆林人民为有长城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榆林人民对长城怀有深厚的感情。长城是老祖宗的遗产,更是子孙后代的精神家园。作为今人,承上启下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将先辈遗产保留给子孙后代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加强对长城的保护已刻不容缓!我们真切地希望,通过大家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长城!我们期待着长城保护得到更多人士的关注,我们期待着长城的历史、文化、精神世代传承下去,我们期待着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长城资源继续为养育勤劳勇敢的榆林儿女作出贡献。

为此,我们向全市人民发出倡议:

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和“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不断加强长城保护工作,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榆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16字方针,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执法力度,把长城的保护和利用纳入法制化轨道,坚决杜绝在基本建设、长城资源利用等工作中,随意开挖等人为破坏长城的行为发生。提高全社会保护长城的意识,牢固树立“保护长城人人有责,我为保护长城做贡献”的思想,杜绝在长城上取砖取土、平整道路、种植农作物等现象发生。爱我中华,护我长城!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关心长城的今天和未来,推动长城的保护与研究。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既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爱护长城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做起,为长城保护事业捧上一份爱心,献出一片真情!我们向全市人民发出倡议:保护古老文明,建设时代长城!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榆林市文物广电局2020年6月13日

02

灌溉遗产视角下榆林红石峡

古灌渠的特性、价值及其保护研究作者:薛褀

红石峡坐落在陕西省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红石峡灌渠除历代古渠外,更因大型摩崖石刻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塞上碑林”。红石峡因其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碑刻文化等多种文化叠加,吸引来自历史、文物、地理、古建、园林、景观、生态、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多专业研究领域学者的关注,但唯独对红石峡灌渠的关注甚少。本文以世界遗产保护法规为据,分析红石峡灌溉工程价值,闻述红石峡灌渠遗产的现存问题,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和申遗构想。

1.工程体系及历史演变

关于红石峡灌渠的建设有两种说法:①宋凿说,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马希龙《延绥镇志·卷二》红石峡记载:“俗传、昔夏李继迁葬其祖彝昌,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復引水其上,疑即此”。以上“障水别流”,结合红石峡灌渠遗存、碑刻及红石峡的变迁可知,早在宋代时,已有石峡流水,但是否用于灌溉,语焉不详。②明凿说,据《延绥镇志卷二·水利·红石峡渠》载,“(1473年)巡抚余公子俊,濬自红石旧硖凿石通渠,溉镇城西园田达水西门。正德末(1521年)渠废,嘉靖乙巳(1545年),巡抚张公子立復疏之,公去在(再)湮。壬子(1552年)巡抚张公愚以免按察常公议陶磁桶通水,却何亦未果。万历甲戎(1574年),巡抚张公守中筑石峡。丁未(1607年),巡抚涂公宗浚甃砖而亭其上,遂为全镇胜地,水循故道南注”据此,红石峡灌渠最晚开凿于1473年,距今500年左右。霍世春在1996年《榆林市志·水利水保志》中描述红石峡渠,“光绪六年(1880)开凿普渡桥西崖底石壕,建成东西两渠道,经多次拓修,至1949年,西之渠经西岸石崖灌溉麻地湾滩地300余亩(1亩≈666.67㎡),东干渠大红山寺北约200m处水磨梁引水,经东岸明代所凿石洞石壕,跨北岳庙三道沟至官井滩,灌田800亩”。目前,红石峡灌溉工程遗存有东、西水渠,合称广泽渠。除此之外,灌渠遗存还有红石峡水磨房。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红石峡水磨房,坐东北面西南,由上下两层组成,南置石砌踏步,可达窑顶。上层为两孔石砌窑洞,面阔399~400cm,进深829cm,高306~320cm。内安石磨,直径104cm;下层为拱券式水洞,安水轮盘,直径260cm。每当开闸泄洪,木轮带动石磨,日可磨面约500kg。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动钢磨的兴起,水磨房逐渐被弃用。

结合以上史料与现实遗存,红石峡灌渠兴建历史较久,灌溉面积较大,以水为利的观念较为突出,尤其是水磨的应用有开陕北之先河的示范作用。时至今日,广泽渠依旧灌渠坚实,造益当地,滋养着灌区内近万亩土地。

2.遗产特性及价值分析

承载多元文化。如前文所述,红石峡“障水别流”始于宋代。据《榆林府志》记载,宋时红石峡所在地归属西夏。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派人“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且不论红石峡灌渠的开凿是否始于宋代,但至少可以说明,该地曾经见证了宋夏相互争夺的历史。明代朱元璋统一全国后,东胜失手,蒙古人牧马南下,榆林成了双方争夺的重要军事阵地,洪武二年(1369年)设立榆林寨,并在绥德设立延绥镇(即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正统二年(1437年)扩建为榆林堡城。明成化七年(1471年)设榆林卫,筑卫城。1472年,巡抚余子俊巡视榆林卫城,认为该地可进可退,于1473年上奏朝廷,将延绥镇治所从绥德迁到榆林。同年,红石峡灌溉工程开凿,并用于榆林城北郊区农田灌溉,保证了军粮的供应。同时也促进榆林城市规模变迁的“榆阳三拓”,更是集中体现了游牧文化到农耕文化的过渡和变迁。遗产赋存良好。红石峡灌渠历史悠久,其附属遗产红石峡石窟、摩崖石刻历史与之交相辉映,内涵丰富,遗存较好。古迹遗存原有普济桥西石壁上的清代摩崖石刻“力争上游”、“”年间“龙盘虎踞”及河中的西夏李继迁祖墓,西壁现存明凿的水渠。中段有渡桥,南段现存水渠及水磨房。东崖中部还有一座“翠然阁”,翼然突出于崖壁,晚清时又称“凌云阁”。历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这里把酒临风,品茗赏景。1928年5月,榆林县委在此召开了会议,1929年8月,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在此召开。

和谐与永续利用治水理念。明成化九年(1473年),巡抚余子俊将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驻于榆林卫城。为进一步改善当地百姓生活,安定驻边军心,巩固榆林的军事地位,余子俊便亲自率领将士从红石峡的榆溪河上游引水,在红石峡山腰凿山筑渠,修建灌溉工程,引水到田,迄今,这条灌渠依然灌溉着榆林城郊16个行政村的10000多亩的良田,造益当地。红石峡灌溉工程见证了榆林灌溉农业发展史、城建发展史以及民族交融史。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灌溉形式充分体现了古代的人水和谐、对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治水理念。

3.现状问题及保护策略

灌溉工程遗址尚无相关保护规划。尽管灌溉工程主体部分集中在红石峡景区内部,多年来几次修编景区规划,也是着重从旅游和文化的角度,反复强调和凸显红石峡景区的定位、空间分布、项目产品、营销等诸多方面情况考虑,而从没有涉及灌溉工程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甚至于在景区规划的资源分析和景区解说词中都不涉及“广泽渠”。对灌溉工程遗产的价值认识存在分歧,遗产保护和利用缺乏依据。整体来看,人们对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古迹”到“文物”再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过了漫长的过程。对红石峡灌溉工程遗产价值的认识是对其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但相关部门及其管理者对这条古老灌渠的历史及其价值认知不足,再加上因管理机制体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造成工程附属遗产年久失修损毀严重,历史文化信息面临遗失的威胁。

灌溉工程遗址保护与红石峡景区管理各自为政。目前,灌溉工程遗址保护没有统一的机构进行总体协调,其相关职能被分散至水利、文化等部门。如灌渠由榆阳区榆阳镇水管会负责,红石峡水库由榆阳区红石峡水库管理处负责,红石峡景区由榆林市文化局负责,导致多头管理,资源权属划分不清。造成该工程管理效能低下、行政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各部门之间的职责范围、规范标准不同,缺乏全局谋划和总体协调,致使部分河段损毁,部分灌溉工程遗产的历史文化信息佚失。

4.结论及建议

遗址保护利用的根本目的是《世界遗产保护公约》所倡导的“永续留存、传承后世”。红石峡灌溉工程遗址若要正式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就应在遵守遗产法规、尊重历史与自然的基础上,达成以下共识。将灌溉工程与文物保护、旅游休闲等工作结合起来。红石峡摩崖石刻已是AA旅游景区,并于1992年入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石峡北段于2014年获批为陕西省水利风景区,通过以评代管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景区在维护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作用。旅游景区的发展对于红石峡灌渠工程遗产保护而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可提高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对遗产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某些单位为了短期获得较高经济利益对附属文物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短视行为,会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此外,在不考虑承载力的情况下,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以及大量的水分,也会使摩崖石刻、洞窟受到侵蚀,同时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也会严重损坏文物。因此,在保护好灌渠遗产的基础上,挖掘发挥灌渠的价值,通过整合历史、自然、休闲功能,将红石峡灌渠与文物保护、旅游休闲等工作结合起来,构建新的以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遗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促进榆林区域的经济发展。在这过程中,应充分做好河道整治、环境治理、文物保护和抢救等可持续发展工作。建立健全多部门协调合作、分工明确、共同管理机制。“申遗”仅仅是手段,最终目的是红石峡灌渠的保护与发展。红石峡灌渠的管理涉及多部门、跨行业,形成多头管理的现状。因此,应以“申遗”为契机,推进红石峡灌渠遗产的统一管理,在现行体制条件下,从管理及制度的视角探索跨部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达成融合发展共识,建立多部门协作、共同管理的管理机制。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增加水利遗产保护与管理的职能。同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设立灌溉工程遗产委员会,以各相关部门职能为基础,密切配合,明确并承担红石峡灌渠遗产保护中的相关责任,做到职权责统一。将红石峡灌溉工程遗产的合理利用上升到遗产产业的高度来认识。遗产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提供遗产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遗产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也就是生产遗产产品和提供遗产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的总和。从行业门类上分,包括遗产旅游、遗产信息服务、遗产教育、遗产娱乐、遗产产品创意设计、遗产广告咨询、遗产鉴定修复以及遗产复制与公众展示等。红石峡灌溉工程遗产已具备旅游休闲、发展经济等产业功能,应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疏导,做好遗产产业开发工作,不仅要注重遗产旅游业的开发,更应按照上述“遗产产业”的分析进行论证和开展,将“遗产经营管理”的理念转变到“遗产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

进一步提高公众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意识。“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护”是印度文物界对外宣传的一句口号。遗产的保护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动员公众积极参与是极其有效的途径。深入开展对红石峡灌渠的历史演变、工程体系、管理制度和文化特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设展示红石峡灌溉历史文化的展馆及相关设施,形成宣传榆林水利文明的重要窗口。通过弘扬水科普水文化,使群众了解灌溉工程的历史文化价值,增强水行政部门及社会公众对公共水利工程的文化认同,提高对灌溉工程遗产的自觉保护意识,有利于形成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和良好社会氛围。

03

探寻榆林红石峡五大未解之谜

作者:王富春

红石峡又称雄石峡,位于榆林城北6 里的红山脚下,东距易马城50米,东北距镇北台1000 米,明代大边长城从南峡北部经过。红石峡在宋、元时期称“红山寺”,明代成化年间复修后改称“雄山寺”,在清康熙年间又修改称“镇远寺”,后再修原称“雄山寺”。“水帘飞雪”为榆林明代八景之一,“红山夕照”为榆林清代八景之一。1992 年红石峡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大雄宝殿石窟内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碑刻“创建石佛殿记”记载:“榆林会府北去十里许,有宋、元间名刹遗址,在今红石峡北,谓之红山寺是也。”石窟内有明、清时期修凿的水渠,名“广泽渠”。清同治十三年(1874),延榆绥总兵刘厚基,率兵修筑红石峡河堤、寺路、牌楼并遍栽杨柳树。在明、清时期的每年三月三“上巳节”,当地官绅、文人、雅士在此效仿东晋王羲之,曲水流觞,把酒唱咏,于窟壁间题留下许多诗词佳作。红石峡的摩崖题刻,分布在东、西两崖石窟间的崖壁上,现存118块,似天然碑林。字幅大者达丈余,小者不及楹寸;雕刻技法有阴刻、阳雕、阴阳结合的飞白书;书法艺术诸家并存,真、草、隶、篆俱全,另有满文题刻,弥足珍贵;题刻形制以横幅为主,兼有楹联、条屏。丰富多彩的题刻形式,美不胜收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塞上碑林”。在窟内外还留存有创修殿宇、创建水磨,捐置田地、养赡、施茶及门匾等碑刻51 块,是考察其历史的重要佐证。

红石峡有着深厚的人文与历史底蕴,古今图书记载颇多,但仍有五大未解之谜,有待后人探寻。

开凿时代之谜

在榆林文史界,红石峡有宋凿与明凿两种说法。宋凿说。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马希龙《延绥镇志·卷二》红石峡:“俗传,昔夏李继迁葬其祖彝昌,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復引水其上,疑即此。”又水利:“巡抚余公子俊,濬自红石旧硖凿石通渠”。以上“障水别流”,说明在宋时,已有石峡流水;“红石旧硖”,说明在明代成化前,已有红石峡了。明凿说。王正云《老榆林史话》长城胜景红石峡:明成化八年(1472),余子俊任延绥巡抚,准备修长城。当时,红山北边,清水河的水汪了个大海子。海子中间的水寨中住着一伙抢夺蒙汉人民牛羊、粮食、衣物的水贼。为消灭这伙强盗,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的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军消灭了这股强盗。当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两岸凿修的灌溉渠叫广泽渠。

笔者则认为红石峡应该是宋代之前开凿的,但具体开凿时间为何时,已成未解之谜。

原有景观之谜

赤峡台,据明代《延绥镇志·卷四》台榭:“赤峡台,即雄石峡旧胜地。榆溪自朔漠来经此入垣,沿溪树下皆稻,自春低秋农圃者野宿不归。然距峡咫尺先是虏叛时防或少弛,得潜入扑掠。巡抚张公守中乃集工凿石为垣,偕副宪李公承式、总兵程公九思躬督。起西崖抵东崖,长三十五丈,甃崇台高三丈五尺,顶阔三丈,下凿方池道活水注之蓄以鱼,又植桃杏柳千章。宪副李公有记。万历庚子(1600),山崩,台亭俱废。巡抚郑公缮葺,稍移而北,规模弘丽,较昔有加焉。万历丁未(1607),巡抚涂公復加甃固,题其石壁曰:天限南北云。”此台遗迹在何处,已成未解之谜,有待后人探寻。

洗心池,据明代《延绥镇志·卷二》山川:“洗心池,赤峡台之南”。惜今日踪迹已难觅,也成未解之谜。

西夏史迹之谜

西夏祖墓,据明代《延绥镇志·卷二》红石峡:“俗传,昔夏李继迁葬其祖彝昌,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復引水其上,疑即此。”此墓已成未解之谜,有待后人探寻。

西夏转兵洞,据王正云《老榆林史话》最早的寺庙——寿宁寺:“民间传说,梅花楼供桌下的朱砂洞通往红石峡,是当年的(西夏)转兵之处。”1984 年维修红石峡东崖时,笔者亲见石坡下(即“横云”摩崖题刻下)有一石洞,高1.8 米,宽1.2 米,方向朝南,深不可测,当时的老者说,这就是西夏的转兵洞,后用块石砌堵。此处是否为西夏转兵洞,也成未解之谜,有待后人探寻。

水渠开凿之谜

红石峡水渠,据明代《延绥镇志·卷二》水利·红石硖渠:“巡抚余公子俊,濬自红石旧硖凿石通渠,溉镇城西园田达水西门。正德末(1521)渠废,嘉靖乙巳(1545),巡抚张公子立復疏之,公去再湮。壬子(1552)巡抚张公愚以按察常公议陶磁桶通水,却河亦未果。万历甲戌(1574),巡抚张公守中筑石硖。丁未(1607),巡抚涂公宗濬甃砖而亭其上,遂为全镇胜地,水循故道南注。”又三十四年(1945)曹颖僧《延绥揽胜》水利·雄石峡渠:“康熙三十六年(1697)榆林道佟沛年凿石开渠,引榆溪河水至城西骆驼项止,灌田三百余亩。次年逐次扩充,南接响岔桥北,溉田甚多。惟河水壅塞,浸至园圃,水势泛滥,冲刷河堤,故官民协力防治,新筑堵堤保障农耕最力。又乾隆年,知府舒其绅、知县黄照,濬渠南注十五里,视昔广阔,名其渠曰:‘广泽渠’,民利赖之。”再有霍世春1996 年《榆林市志·水利水保志》红石峡渠:“光绪六年(1880)开凿普渡桥西崖底石壕,建成东西两道渠,经多次拓修,至1949 年,西支渠经西岸石崖灌溉麻地湾滩地300 余亩,东干渠在红山寺北约200 米处水磨梁引水,经东岸明代所凿石洞石壕,跨北岳庙三道沟至官井滩,灌田800 亩。”

2012 年底到2013 年初,笔者两次实地踏勘了红石峡东、西水渠。东水渠的源头在红石峡的北峡,现大坝南侧西壁,水面上凿有进水石洞,水流一直向南,或穿壁凿洞或外凿石壕,直至下游转弯处的二坝,全长500 余米。之后再转向西为土山,全长600余米,遗迹不明。再由北走向南,可见凿开的石壕遗迹,连接到红石峡(南峡)西壁,长133 米。在二坝南侧可见南壁开凿的水渠,经水磨房后西流,又凿石壕长200 余米,到红石峡东壁,在石窟内凿水渠,全长约107 米,出红石峡向南开挖水壕,渠水流到榆林城西溉田。

笔者经分析史料和现场调查认为,明成化八年(1472)余子俊所开凿的水渠,是从红石峡北峡开始到南峡西崖水渠,全长1200 余米。明万历二年(1574),巡抚张守中,始开红石峡东崖水渠。正确与否,有待后人探寻。

水上泛舟之谜

据明代《延绥镇志·卷八》记载,明嘉靖年,举人马希龙律诗《八月望日泛舟赤峡二律》,其中有一句:“饮到夜深衣不解,溪头醉卧小舟回。”又据清康熙十二年,谭吉璁《陕西延绥镇志·卷六》载有清代高光祉诗“泛舟红石峡”,其中有一句“更怜宾从好,诗赋满回船”。从这两首诗中,可印证红石峡在明代晚期、清初期,峡内可泛舟。到了清代中期后,众多诗句中再无“泛舟”一词出现,可见因历史风貌的改变而使这项优雅的水上活动消失。

红石峡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考证:如红石峡现存35 个石窟,只14个有名称,其它窟的定名为何,窟内原有哪些造像?哪几个窟是僧舍?原地祗为何改为娘娘殿?史料、碑记中记载有祖师殿、关帝殿,它的位置在哪?为何在红石峡要开凿观音堂、观音洞、观音阁,三者有何不同?为何于明嘉靖丁酉年(1537)在红石峡召开凯旋大会?(一般在榆林城内的凯歌楼召开)以上问题还需深入研究,不懈探寻。

04

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简介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0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少有。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中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所以应当视其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并光大下去。

老师给宝宝起名的原则,常用内涵的取名用字解析

一个好的名字,有助于人、事、物、业信息场的提升,包含人的特点、性格、爱好、追求、理想等各种深层信息意义。能增加使用者的吉利能量,提高在各个人事中的竞争力,是影响和改变吉凶程度和结果的重要方法。

1、根据小孩的出生年月:即古谓“生辰八字”确定用码的五行。生辰八字取名,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选取自己的名字,更好的适应命格,避开凶险,使自己的人生很顺利。

2、学名不宜带稚气:当小孩长大后,易被人小看。稚气的名字不容易使孩子成熟,而且使孩子很难有独立的人格,所以不要有幼稚的名字。

3、考虑书写习惯:平时写字,大家都有简单化的倾向,故用字不宜太复杂或难写。注意轻重,平衡字形要有美感。如果名字太复杂,会使孩子失掉很多锻炼的机会。

4、避免使用相同或相近部首的字:避免声母,韵母相策。避免声调相同,无语音之美。分清阴阳,阳盛取阴名,阴盛取阳名。

5、不宜用生僻字:这样很容易造成被人难以认识、被人拒绝,妨碍人际沟通。

6、创意:取名新颖,含义丰富。

有诗意、有内涵的取名用字解析:

豪——本指长而硬的毛,后指超卓超卓的人物。也指性情豪爽豪宕,不拘常格。

宴——指欢欣,喜乐,知书达礼的意义,用于男孩姓名里,代表着精神焕发、兴致勃勃、知书达礼。

启——翻开,劝导,建议。标志有出路,有希望。

博——转义是大广通,引申为广博许多丰盛。

绍——意思主要是承继,有时也指承继者。

辰——意为时光,日子,星斗。此外,辰也是地支的第五位。

怡——原义是清闲愉快,常见成语“心旷神态”即有此义。

睿——意为正确。深远,灵通。

泽——转义是指水集聚或水草丛生的当地,又引申指恩德或恩惠。

思——意为怀念、顾虑。思标明思齐、思谋、思路、新颖共同的构思、意趣。希望宝宝长大往后是一个有思维的人。

雍——指雍容大度,文雅,正派,镇定的意义,适用于男孩起名,代表着镇定不迫、风味洒脱、正派大方。

洁——转义是指洁净,清洁,后又用来指人的纯真仁慈、崇高忘我。

梅——指刚强,志趣崇高,清雅脱俗的意义,是一个女孩用字,代表着持之以恒、志趣崇高、清雅脱俗。

钧——五行为金,是古代的分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因而有老到慎重的意义,也有公平声威,高贵的内在。

娜——姻娜多姿,秀气机灵。意为柔美。

哲——意思主要是聪明有才干,此外也指聪明有才干的人。

碧——绿色称碧,取名用标志珍绿如玉,纯真可贵,终身清雅,女人多才。

雅——字代表着文雅,崇高,正派,有品尝的意思,展示了女孩的文雅。

建——详细意义是缔造,树立,树立,创立等。人名用建字,多取创立树立等意义,用来体现有所建树的志趣。

希——希望,希望;少,通“稀”。

男孩起名,男孩有诗意涵养的名字

自古就有“女诗经,男楚辞”的说法,古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址是现在大家都需要了解与采用的地方,并且丰富的古典文学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取名资源,如可以从书架上随手取来一本典籍翻翻,也会马上就有你喜欢的名字跃入眼帘。

男孩有诗意涵养的名字:

保振(水火)

保字的五行属性为水

名字出自唐?员半千?《陇右途中遭非语》--“正须自保爱,振衣出世尘”

字义保——意指护卫、维护、保持;振——意为奋起、振兴;

洪舟(水金)

洪字的五行属性为水

名字出自明?李东阳?《徐州洪苏墨亭书坡老石刻后(有序)》--“我昔彭城初泊舟,岸行百步观洪流”

字义洪——表示洪大、洪福;舟——船。;

江福(水水)

江福字的五行属性为水

名字出自元?王冕?《遣兴其二》--“直北黄河走,江南白浪福人民正饥渴,官府急诛求”

字义江——指大河;福——寓意为生活美好,事业有成;

男孩起名,男孩有诗意涵养的名字

大气有寓意的单字男孩:

建:建的具体意义是建造,树立,成立,创立等。人名用建字,多取创立建立等意义,用来表现有所建树的抱负。

铭:铭记不忘,永久的纪念。意为警戒自己的文字,记住,铭记。

晨:晨字主要指清早或鸡鸣报晓时分。

卓:意为高超杰出卓越。

昊:大,广大无边。常用于指天。

皓:指洁白如玉,象征纯白明亮洁白。

润:意为润泽,有光彩,利益。

雨:雨,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