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风水宝地

随部首(随部首和组词)

时间:2024-01-21 03:41:14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有趣的汉字之“随”81|啥?双人旁和人、耳朵旁和耳朵都没关系?

#头条创作挑战赛#

随,原来写作“隨”,隶变时将“走之旁”插入“隋”中间,简化后统一写作“随”。在《说文》中的解释为“从也”,就是今天“跟随”、“随从”的意思。

随——说文小篆

但是这个字意是从篆文才开始有的,而“随”字始见于1975年出土的战国《睡虎地秦简》,百度上只有一句话:“唯秦简字通惰,与随从意无涉”。这里的“惰”应该不是指“懒惰”,其在《说文》中的意思是“不敬也”,但不知是不是通假的这个意向。

随——战国

既然最初不是“随从”意,那又作何解呢?还是一样,先把这个字拆开看看:

《说文》解释这个字“从辵(chuò)”,意思是“乍行乍止也”,简单来说就是走走停停,也就是现在的“走之旁”。但这个字也是篆文时才出现的,它来自于两个字:

一是“彳(chì)”,也就是双人旁。但其实双人旁和“人”并没有什么关系。甲骨文中的“行”表示的也并不是“行走”之意,就是非常形象的十字路口:

行——甲骨文

“彳”是“行”的省形,甲骨文只有“行”的左半部分,后来篆文将其变成今天“双人旁”的雏形。

彳——篆文

“彳”的意思是“小步行走的样子”,这个字经常和“亍(chù)”一起使用,所谓彳亍为行,彳亍的意思就是慢步行走、徘徊,比喻犹豫不决。

二是“止”,关于这个字,前文已经多次说过,是“脚趾”的象形,意思是行走,这里没有用反写,也没有用镜像字,所以是它的本意。

止——甲骨文及篆文

“彳”和“止”合起来后,就出现了新的字:辵。

辵——说文小篆

再来看右边。《说文》中说“随”是“隋”声,那我们再来说说“隋”。“阝”,我们叫它“左耳旁”,但其实,左、右两个“耳朵旁”和耳朵并没有关系,“左耳旁”是“阜”,“右耳旁”则是“邑”,只是它们做偏旁时成了“耳朵旁”。

“左耳旁”即“阜”在甲骨文时期是向左的三个三角形的形状,也有填实的写法,到了金文时期,三角形就向右了:

阜——甲骨文及金文

前面聊过“师”字(详见《有趣的汉字42》),左边的部分是“垖”——小土山的意思,在“垖”字下面再加一个小方框,就是“阜”的小篆写法,意思还是“山”。但根据考古发现,原始人居住的洞口有便于踏脚的潜坑,再后来随着建筑的发展又出现了木梯,所以现代学者大都认为“阜”的本意是"用于出入的阶梯”。

阜——说文小篆

再来看它们组合而成的“隋”字,这个字我也只看到小篆的写法,想必也是新造的字。左边是“阜”,右边上面是“左”,下面是“肉”:从肉隓(huī,意思是倒塌的城墙)声。

隋——说文小篆

“左”的含义请详见《有趣的汉字之“左”63》,关于“左”手下加的部分,有一种说法为“工”,关于“工”的解释又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熟知的工具,第二种为古代的巫师,岗职是祭祀时代表人类与神灵沟通,但下面的“肉”没有疑问(详见《有趣的汉字之“有”79》)。“隋”的本意是,“裂肉也”、“古代祭祀用的残肉和残食”,所以按照上述说法,可以理解为用“工具”来“裂肉”以祭祀,或用“巫师”、“肉”等元素来表示祭祀的场景。

综上,“随”拆开后的部分为“彳”、“止”、“祭祀的残肉”,但其实说到这里并没有“破案”。因为这是《说文》的字形,而在战国时的字形,有表示行走的“彳”、“止”,也有“手”、“土”以及“肉”等部件,所以我认为这个字最初还是和“行走”、“祭祀”等有关系,但具体有何关联,我确实没见到相关解释,不敢妄下结论,个人认为需要结合《睡虎地秦简》中的上下文来判断它究竟最初为何意,很遗憾我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有哪位读者知道还请不吝赐教。

但在查找资料过程中,也看到有人解释为“谁有肉就跟着谁”,这个观点我认为多少有点牵强附会,实在不敢苟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