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提车吉日

各民族(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时间:2024-01-19 11:33:47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到禁烧冥品到为人民服务

传统的中元节怎么过

有哪些祭祀活动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中元节还有多个称呼,比如送羊节、盂兰盆节、鬼节等等,包含多个风俗习惯,下面一个个说。

中元节这一天,在古代的皇宫太庙内,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祖大典,由皇帝亲自主持。

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形式也灵活多样。

比如,到先人坟前烧纸钱。

有的在家中举行仪式:准备一个包裹皮,里面装满金银纸元宝,摆在供桌上,然后再准备三碗水饺或其他果品作为祭品,上香叩拜,最后把包裹在门外烧掉,算是给先人送了钱财。

七月十五日晚上,还有放河灯仪式。河灯,也叫荷灯,用来超度亡人。

河灯一般做成荷花形状,在底座里点上灯盏或蜡烛,然后把它们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

送羊节一说。羊在古代就是祥,送羊也就是送吉祥。那么由谁来送,送给谁呢?

华北地区的农村,七月十五日这天,姥爷和舅舅要把两只羊送给他们的外甥。

之所以送羊,据说和沉香劈山救母有关。

传说小沉香用大斧子把华山劈开,救出母亲后,一直对陷害他母亲的二郎神(二郎神是沉香母亲的弟弟,也就是沉香的舅舅)怀恨在心。

二郎神也心中有愧,想和外甥重归于好,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就在七月十五日这天,给沉香送了两只羊,以后每年如此。

羊与杨同音,表示重修两家之好。

由此,舅舅送活羊给外甥的习俗就留了下来。

后来,也许是因为造价太高的原因吧,送活羊改成了送一对由面粉制作成的面羊。

盂兰盆节一说。盂兰盆是梵语,盂兰的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连起来的意思是:用来倒悬痛苦的器物,这是直译的意思。

意译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果品,供养佛陀、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相传,佛祖释伽牟尼有个弟子叫目连,神通广大。

目连母亲叫,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

目连知道后,很伤心,施法把饭菜送给母亲,但奇怪的是,每次饭菜送到母亲嘴边,都会变成一堆纸灰。

目连既疑惑又痛苦,就去问佛祖。

佛祖说,只有一个办法:每年七月十五日这天,你收集百味五果,放在盆中,供养十方僧人,这样,你的母亲才会得到解脱。

目连“照方抓药”,母亲终于从苦海中解脱。

鬼节一说。在这一天,地府会放出全部鬼魂,民间要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是有新丧的人家,都要上新坟,地方上也要举行仪式,祭祀孤魂野鬼。

所以,七月十五日这天,就是以祭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给故去先人烧纸的风俗也就保留了下来。

以封建迷信之名禁烧

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但非常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烧纸的风俗已经渐渐不被允许了,或者更直白的说,不让烧了。

比如,据光明网报道:前几天,在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城管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行动,没收冥纸、冥币。义学街内的商户成了这次行动的重点对象,他们的商品——冥纸、冥币、元宝都被一一收走。

被没收的原因:一是这些东西代表封建迷信。二是烧纸不环保。

几千年的习俗被封建迷信四个字定义了,一棒子打死了。

仔细分析一下,烧纸钱怀念先人,真的是迷信吗?

如果这算迷信的话,那么,端午节吃粽子算不算迷信,毕竟,你吃粽子是怀念屈原老先生,屈老先生也是先人,这与烧纸怀念有很大区别吗?

由此推开来,划龙舟算不算封建迷信?贴春联算不算迷信,打灯笼算不算迷信,甚至给革命烈士献花篮算不算迷信?

置亿万老百姓的情感寄托于不顾,置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于不顾,举着科学和道德的大棒,站在群众的对立面,我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在想什么?

要依我看,这些地方管理者这么做的主要原因,绝不是因为烧纸是封建迷信,是因为懒政、怠政、不作为的思想在作怪。

试想一下,如果允许群众在七月十五日这天烧纸,那么,发生了火灾怎么办?上级问责了怎么办?自己的乌纱帽丢了怎么办?

如果允许烧纸,污染指数高了怎么办?影响了创城怎么办?

当然,没收的依据也许是当地的相关管理条例,但,在这些管理条例出台前,征求群众或群众代表的意见了吗?实施了一段时间过后,统计了百姓的诉求了吗,是不是应该修改一下了?

现如今,春节不让放鞭炮了,清明节祭祀也要用鲜花,提倡网上祭祀了,中元节也不让烧纸了。

一个个传统节日,正在我们的一个个禁令中,丢失了本来面貌。

我们常常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这么下去,我们还有自信这样说吗?

也许有人会问,那发生了火灾怎么办?

我想问,难道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了吗,这是第一;第二,难道真的只有一刀切这么一招了吗?

只要心中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解决困难的办法就有千千万

其实,有的地方已经探索出管理经验来了。

今年清明节的时候,在河北固安这个城市,每个十字路口都摆放了一个一米高的烧纸炉。

居民们要祭奠故去的亲人,拿着纸和祭品来这里烧就可以了,不用偷偷摸摸的像作贼一样。

看到这个新闻,老实说,我是很感动的。

这种贴心服务,这种完全为老百姓考虑的城市管理者,应该被我们记住。

在农村呢?其实只要乡村两级适当投入一点力量,就可以让村民们顺利的把纸烧了,不会有什么安全隐患。

明天就是中元节了,在这样一个节日里,让老百姓安安心心的祭祀,找到一种心灵和情感方式的寄托,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问题关键就在一些地方管理者,是否真正关注群众利益和诉求,是否真正把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记在了心里,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感谢您看到文章末尾,如果您感觉上面的文字还有一点点不错的话,那么,可否动动您的手指,点个赞呢?)

文华大奖作品也赞它绝美!这个民族的服饰竟这么惊艳……

2022年9月15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选送,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创演的彩调剧《新刘三姐》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每三年评奖一次。获得文华大奖的作品,代表了当前我国舞台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

▲彩调剧《新刘三姐》剧照

彩调剧《新刘三姐》是在传承发展广西刘三姐文化的基础上,用新的主题、新的语境、新的人物、新的演绎、新的舞台反映新农村建设火热生活,塑造了善良、美丽、坚强的新时代刘三姐形象,演绎着当代壮乡人对山歌的坚守,对家乡青山绿水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剧中,新刘三姐“姐美”带领姐妹们研习祖传霞帔织锦工艺,并织出了精美的婚帔,使月亮坡、太阳岭走上了红红火火的幸福之路。

剧情简介

刘三姐歌谣传人姐美信守诺言,到太阳岭与阿朗订亲,谁知在城中走红的摇滚歌手阿朗却不辞而别,姐美为唤回阿朗,强忍委屈,留在太阳岭陪伴阿奶,带领姐妹们研习祖传霞帔织锦工艺,帮助周边村庄共同致富。最终,她用真情唤回了迷惘困惑的阿朗。在电商达人莫非的帮助下,建起了电商平台和三姐新歌平台,织出了精美的祖传婚帔,使月亮坡、太阳岭走上了红红火火的幸福之路。

剧中的姐美、阿朗、莫非这三个当代青年。一个是坚守故土心系远方的当代歌仙;一个是到城里打拼天下却备受乡愁煎熬的摇滚歌手;一个是想为山歌插上时尚翅膀的电商达人。他们在时代动荡碰撞的热潮中、在故乡与远方的羁绊里、在对人生价值和爱情选择的漩涡中,演绎着迷惘与憧憬、时尚与传统、追求与坚守的当代故事。

那么,这祖传的婚帔有多美呢?姐美带领姐妹们一起织造时是这样唱的:

天上彩霞壮家锦,

五色蚕丝五彩云;

待到霞帔织成时,

姐妹靓丽梦成真!

视频加载中...

于是,

今天文旅君想带大家一起看看

壮族的服饰

究竟有多美!

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传统的文化符号和载体,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

壮族是广西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具有多个分支,各支系、各地区的语言、民俗存在着差异化,服饰也不尽相同。

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把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唱进山歌里,织进壮锦中,绣在壮服上……

壮人善织,多喜重彩。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织锦技艺,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

▲织壮锦 摄影@高灵

▲款式多样的壮锦 摄影@李肖昌

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棉纱为经、彩色丝绒为纬,壮族姑娘们把浓情蜜意一经一纬地编织成锦、一针一线缝制成画,最终体现在那靓丽的衣服鞋帽之中。

▲图/丰富的壮锦纹样

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族服饰 摄影@洪土

▲壮族服饰 摄影@曾不冷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主要产地在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地。

而今,经过手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壮锦也衍生出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精彩。

▲ 隆林锦绣 图/梁正松

每年农历三月三,壮族人民都会穿上本民族的服饰欢庆节日。

而说到浓缩了诚挚热烈的歌圩文化、色彩斑斓的服饰文化、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热情好客的礼仪文化和质朴率真的爱情文化的“三月三”盛会,就不得不提到南宁武鸣。

壮族的先民“古代越人”,曾居住在武鸣境内,壮语以武鸣壮话为标准音,作为壮族发源地之一的武鸣,壮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壮乡”。

《武缘县志》中记载着“男衣短窄,女衣不掩膝,长裙细褶;裤子全是宽裤头、宽裤脚”,这是武鸣壮族服饰的显著特征。

视频加载中...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武鸣壮族服饰形成了纺织、印染、刺绣等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

走进武鸣纳福彩绣手工坊里,靓丽的壮服、秀美的壮锦、精巧的绣球,充满了浓郁的壮乡风情。

在制衣车间,武鸣壮族服饰及壮族彩绣的传承人陆兰珍,正忙着裁剪布料,准备制作壮服。

陆兰珍的祖辈都是用彩绣制作婚服、婚床、花轿的,她作为第五代传承人,从十一岁时就学做刺绣,到十六左右便开始制作壮服。

陆兰珍‍是家族同辈中唯一的女孩,她外婆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她将祖传的手艺传承下去。

2013年9月,陆兰珍带着自己制作的壮服和彩绣作品去参加比赛,精美的刺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获奖的那天晚上,陆兰珍激动得睡不着,她意识到壮族的服饰和彩绣技艺,需要更多的人去保护和传承。

为了更好的传承壮服和彩绣技艺,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陆兰珍,重新拾起了针线,和堂妹一起创办了纳福彩绣手工坊,开始走上了传承的道路。

武鸣壮族服饰涵盖了衣、裤、鞋、帽、胸兜等,以图案精美、颜色艳丽著称,而一套武鸣壮服的“魂”,就在于壮族彩绣。

壮族彩绣是武鸣的一种绣法,是壮民族古老的传统技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彩绣对于针法和绣线颜色有着很高的要求,布料以土布为主,彩绣颜色多达一百种,少的则有十几种。纹样以吉祥如意的图案为主,有图腾、花纹、人物、鸟兽等,不同的图案有着不同的寓意。

在壮族的传统里,彩绣作为一个妇女的命运传承,两者是分不开的。壮族女子从小就要学习刺绣,一针一线制作自己的嫁妆,包括嫁衣、床单、绣花鞋、门帘等。

“我是只麻雀,在这里绣花,传民族文化,广大又发扬……”随着绣针上下飞舞,陆兰珍不禁唱起了自创的绣花山歌。

在嘹亮的山歌中,复杂的针法绣出五彩斑斓的图案,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壮家儿女的勤劳与智慧。

蓝衣壮是壮族的一个分支,以“蓝”为美,男女老少均穿自织自染的蓝色土布衣衫。

陆兰珍作为蓝衣壮人,她制作的壮服以蓝色为主,较传统的还有黑色。而现代的壮族服饰,经过改良加工,增添了许多色彩和样式。

挑选以蓝靛染成的布匹,将布料清洗一遍晾干后,陆兰珍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方法丈量、画线、裁剪,又以绣好的图案、花边等进行装饰,在缝纫机的转动缝合下,一件壮服便制作完成了。

壮族男子和女子的服饰各有特色,不同年龄段所用的布料、颜色、款式各有不同

武鸣壮族服饰,因裁剪方式的不同,衣服的下摆略微翘起,袖口以较宽的马蹄袖为主,这也是武鸣壮族服饰与其他地区壮族服饰区别所在。

传统的壮服、背带、绣花鞋、纹样等都是陆兰珍的收藏品,虽然历经漫长的岁月,但是它们仍然有其的美,栩栩如生的图案色彩依旧绚丽。

“如果我不去传承,这门手艺也许就会丢失,再也没有人会懂了。”陆兰珍认为,壮族的传承很重要,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她都要把壮族的服饰和彩绣传承下去。

每一个手艺人,都有一颗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心,陆兰珍亦是如此。民族服饰的传承,不仅需要手艺人的坚持,还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将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不止于壮族,也不止于服饰,还有更多的民族和文化,也需要我们的保护和发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广西的民族风情,广西的民族文化,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部分信息来源 | 回南天SouthTravel

综合整理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设计 | 罗琳 黄伊莹

校对 | 陈永霜 甘维良 凌雪丽

责编 | 雷鑫莹

总编 | 才巍 李志雄

运营 | 广西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删除。

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新篇章)

来源:人民日报

“我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走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工业园社区“石榴籽家园”,汉族妇女蒲兴花正在向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妇女教授钩织技艺。工业园社区居住着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满族、苗族等群众1416户4268人,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亲如一家。这是各民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实写照。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部署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大成果,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国家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集中体现在“十二个必须”。这是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既总结了我国历史上治理民族事务的宝贵经验,又借鉴了世界范围内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稳定连贯,又根据民族工作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既是观察民族问题的认识论,又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方。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2019年9月27日,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我们要顺应这种形势,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走进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心八一广场附近的阿布拉江烤肉王餐厅,店内的民族团结标语格外醒目。这家餐厅的主人是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的阿卜杜拉·吾拉西木。

阿卜杜拉和妻子多年前来到南昌,开始了创业之路。这些年,阿卜杜拉始终坚持诚实守信原则,从一个流动小摊贩成长为拥有48家连锁餐饮店的企业家,他的每个店面也都成了民族团结的窗口:在南昌火车站摆摊时,遇到经济困难的旅客,阿卜杜拉会资助他们购买火车票;开餐厅后,遇上老人或残疾人购买羊肉,他总会优惠一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阿卜杜拉带领服务队积极投入疫情防控服务中……

党的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日益提质扩面、深化拓展,已经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实践载体,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政治责任的基础工程,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区、州市、县级及以下多级联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各地区各部门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认可度、重视度、参与度前所未有。

各地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推出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特色品牌,以品牌牵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践不断提质增效。云南省制定了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甘肃省根据各市州民族分布、地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情况,统筹制定“一廊一区一带”创建计划,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真正贴合地方实际和群众所需。浙江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拉动乡村振兴,18个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6个民族共同迈进全面小康

党的以来,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调研,走遍了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指出要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班三队的村民娜四,曾经是拉祜族最后一个女猎人。曼班三队有64名拉祜族村民。2015年以前,他们还保持着传统的采集和游猎生活方式。2015年,随着4名扶贫工作队队员的到来,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寨的道路硬化了,家家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燃气灶,村里的冬瓜猪、茶花鸡养殖初具规模,山坡上种上了果树、茶树和其他经济作物,娜四在家中的田地、茶园里忙个不停……

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经过8年的持续努力,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展现出千帆竞发的发展势头。

弘扬伟大精神,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呈现良好局面

“同学们,今天我们‘民族团结一家亲’首期互动课堂的内容是观看专题片《同心共筑中国梦》,并进行民族知识问答。”日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各民族的学生正以互动课堂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2021年8月,由中央宣传部、中央部、国家民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四集电视专题片《同心共筑中国梦》播出,生动展现了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统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和政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践创新的载体和抓手不断丰富,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识、法治意识不断提升,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越来越深入人心。

“学好普通话,见见新世面。”经过笔试和面试,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100多名来自贫困家庭的青年在江苏省昆山市的一家企业顺利就业。

2017年,国家民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会后,国家民委持续推动全国民委系统积极面向少数民族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开展语言文化政策培训活动。截至目前,该工作已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惠及少数民族群众10余万人次,取得了“以语言相通促进各族群众感情相通、心灵相通”的明显成效。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以来,我们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全国性重要文体活动,推出了一批反映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取得伟大成就的现实作品,围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不断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在全社会奏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