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紫微斗数

六气(六气运行图)

时间:2023-12-28 18:41:39 作者:凉话刺骨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靠成果来说话的金元医家开拓者

#头条创作挑战赛#

也只能是你足够有名,在一个地方被大家叫做神医,才会脱口把你的名字和地名联系起来。

我说的就是一代医家,刘河间。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又号宗真子,为河北河间人。后世多称其为刘河间。

后世称其为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医家,其也被称为是“寒凉派”的代表。善用清热解毒之药,治疗火热病。

(一)

靠成果来说话的医家。

刘河间,他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观点。

首先,他认为,风属木,而木能生火。“火本不燔,遇风洌乃焰。”他认为风有助火势之力,已有火热,若再兼风气,即可使火热病症表现更为明显。

而对于湿和火热的关系,刘河间认为,湿在五行上属土,火热在五行上属火,火可以生土。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物干燥。湿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拂郁,水液不得宣通,即停滞而生土湿也。

燥与火热,刘河间是这样理解的,他说:“虽然金燥属于秋阴,但其性却异于寒湿,反同于风火热。”

在他的《宣明论方 燥门》里,举了大便干涩,和消渴的例子,他说“大便干涩,乃大肠受热,化成燥涩。”消渴也是因为“燥热郁甚而成。”他认为燥之病,多因火热,或者与火热相兼。

因此,他给出的治疗方法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后世的医家,吴鞠通在他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分了凉燥与温燥两大类。

而对于寒与火热,看似不相干的两类,寒属纯阴,热属纯阳。一属火,一属水,水火难融,故二者不能相兼为病。但刘河间认为,虽然感受寒邪,寒性收引,闭塞其外,阳气不得宣通而拂郁,也是可以成为热证的。

有的医家,口号喊的震天响,但没有实际内容。但刘河间,绝不泛泛而谈。

因为他不仅是提出了六气化火的理论,而且在临床治疗上,也能有相应的方法来治疗。

来对应他所说的火热为病的广泛性。

“当以成证辨之”,这是刘河间最为牛气的地方,他认为不能因为把感受邪气的原因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

他的书如果你没有读过,他所创立的方子,防风通圣散,作为治疗六气之病中,风邪为病的第一方。直到现在还是临床常用方。

对于火热为病,他创立的神芎丸,治疗一切热证。在治疗热证的时候,他时时注意到风与火热的密切关系,在用方的同时,加入薄荷,川芎辛散之属以祛风。

对于内外皆热的, 他用大金花丸,既清内热,又清外热。

湿邪为病的,他用三花神佑丸,此药可以说是他受到张仲景十枣汤的启发而来。此方用药偏寒凉,主要是清热和祛水湿并用。

而对于火热拂郁,水湿内生诸疾的,他创立了葶苈木香散。重视湿从热生,湿郁化热的病机。

对于燥邪为病的,刘河间的人参白术散,制绛雪散中可以看得出来,他会从风热燥郁,燥热相兼致病来考虑治疗。

有理论,有见识,有方法,由此可见,他的门人以及跟随者众多,也就不稀奇了。

(二)

六气皆从火化,为何他能提炼出如此的理论,从现在来看,这些其实也都是时代的产物。

在他之前,宋代有一部官方编的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后,确实效果不错,但有时用多了,用过了,就会产生弊端,因为这部书中,大部分的药物偏温燥,导致一部分阳盛阴虚体质的,或者温热患者,用过后不仅无效,还会增加负效应。

偏巧,这时到了金朝,到了宋金两个朝代交接更迭之时,动荡是免不了的。于是这时疫情多次流行,自然温燥之品是不太适合的。

恰巧刘河间所在的地区是北方,北方人,体质偏强壮,饮食上又偏牛羊乳酪,厚味浓厚的,气候上偏风土刚燥,对他而言,温燥之品只会是火上浇油。

但这时,他还没能提出“火热论”的观点。

而是他在研读了《内经》中的病机十九条,加上和运气学说的结合,才有了他的观点产生。

六气皆从火化,他在这其中把燥邪补入进去,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而且反复强调,燥邪属于阴邪。

这些都是他从临床实践中的得来的。

一个人能成名成家,有时他用运气来作为概括,想想也没啥可否认的。

就像刘河间,他出身在一个战乱区,于是接触到很多的疾患。他出生地又是在北方,食物的应用,生活习惯,导致了疾病的发生特点之不同。他恰好那时喜欢内经,研究病机十九条,又结合了五运六气学说,而这个学说是从宋始,就挺热火的研究。

而这三样的结合,就在于他自小因为母亲得病,三次请医生,而医生没到,于是耽误了母亲的病情,从那之后,他才开始了学医这条路。

人,就是这么赶着,一环套一环,他就成了一个名家。

刘完素,在明代的《明医杂著》里会有这句话,“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的说法。”

他之所以被称为是寒凉派,就在于他对火热病机的发挥非常深入。将内经中火热病机产生的十多种病证,扩大为五十多种。

(三)

读刘河间,对我来说,学到的是做减法。

刘河间,他这一生,就挚爱《内经》和《伤寒论》,从他的书中就可以看出来,他的著作《素 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据考证是弟子张子和把刘河间的成果给集编成书)等,从这能看出,他就仅仅着重于这两部深耕。

当然他的著作不仅仅是这些,只是他所在的年代,在他老年时的著作,有关养生保健的论著,没有能保存下来。就这点来说,对于他的长寿不仅多了份好奇,又多了份失落。

他能活到九十岁,他是有很多自己的心得体会的,只是我们无法从他的著作里看到。

每一代都有其矫枉过正之处,因为宋代的偏补导致的问题,到了金元时期,刘河间提出的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纠正了其偏颇。

但由于在寒凉药物的使用上,在后人,门人的学习中,也有其偏用之处,于是在他之后,才有李东垣的脾胃论,明代薛己的温补派的产生。

但现在返回去再看刘河间的著作,发现虽然他强调疾病的产生中以火热为主,但实际他在应用中,附子,生姜也是常用的,有人对他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记载的350首处方进行了统计,发现用寒凉药的不过占六分之一,‚而肉桂、细辛、肉豆蔻等温热药并不少用。

他的理论认识达到了如此的高度,提出了自己独有的医学观点,但在治疗时,说的最详细的一点就是:“医者,唯以别阴阳虚实最为枢要;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明可见矣。”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下一个准备写哪位医家,我说开年第一篇,一定要写刘河间。他来了句,不咋出名。

他这一说,好像是的,刘完素的名气,似乎是没有李东垣和朱丹溪有名。

想必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因为刘完素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其提出的学说较早,此前又没有与之类似的观点,缺乏可借鉴性,因此处于消化吸收的过程。

再则,是因为在随之的后来追随者中,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发展之后,门人们把文献资料记载保存的更多之后,看到的人越发的多,才会出现类似门人张子和,朱丹溪,徒弟徒孙比师傅还知名的局面。

在刘河间火热论的的基础上,他的徒弟,比他晚出生三十年的张子和,可以说是掌握了老师的精华,而且又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之间我写过一篇文章,他就是个勇士,张从正和他的《儒门事亲》。

但张子和,刘河间的徒弟,他在《儒门事亲》中写到:“千古之下,得仲景之旨,刘河间一人而已”。就知道刘河间在他心中的位置了吧。

(四)

对于刘河间,如何歌颂也不为过。

但偏偏刘完素对此不看重,若不然他也不会因为几次婉拒朝廷的京城做官邀约,而被封为“高尚先生。”

刘完素生活于历史上宋、金对峙,社会动荡的年代。战争、饥荒、疾病是他目睹和感受到的最直接的社会现象。

面对热病流行、辛燥之法滥用而罔效的现实。刘完素认为这是“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火,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而导致的。

伤痛,往往是人们所不想接受,不想触碰的,但也是从这个里面,你才能收获巨大。

就像刘完素,他从天灾、人祸、战乱、饥荒、劳役中体会出疾病的治疗,不应该默守陈规在前人的固定局方,成方之中,应该从实践中确定出到底如何应用。

他提出天时在变,人事在变,疾病在变,医学亦应变。

对于热证、火证、急证尽管有诸多救治方法,但总不如用寒凉之药直折火热之邪最为救急良法。

我们现在,因为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动荡,心情的抑郁,焦虑,愤怒,胆怯,这些情志波动,比起平常日子,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因为出路在之前没有一个明显的通道,其结果就是情志过极,则郁而化火。这时,你如果想借鉴火热病该如何治疗,但刘完素的著作则是你必不可少的参考。

这就是他在书中提出的治疗观点“十益不及一损也”。

他从二十五岁开始读内经,研读了内经三十五年,写下了内经一系列的相关著作。

又因他对治疗火热病的心得体会,可以说在宋之前,可以说是没有人能和其相比。

(最后)

刘河间特别尊重张仲景,称其为“亚圣”。在他的书中,他说“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

他认可金匮要略中的治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

但他从另一角度,阐述了阳郁生湿的病机,而且他认为积湿成热,这是他根据内经的理论“热胜则肿”,“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而做的进一步发挥。

从他的结果上,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我们现在的科研现状一般,跟随个大师级的人物做科研,课题经费也不少申请,但结果呢,你可以追随你的老师,但你还是得要有点自己的特色,不能一直炒剩饭,经费每每落下去从来都没有见到过响声,这样也不够好玩吧。

到底是人不行,还是物不行,各人自品吧。

就目前来看,中医是处在一个弱势中。

但我也发现,现在已经渐渐从统一的中医教材教学,转入到各抒己见其中了,能把中医发挥到多大价值,天高凭鱼跃吧。

只是,如果我们的中医能够像金元时期般一直这样代代相传,在前人的基础上,能形成自己的思想,那中医也不会是当前的状态。

历史记载,刘河间他活了九十岁。内经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刘完素,他把研究内经当做了一辈子的事,那他从书中采摘几瓣长寿秘笈,又有啥稀奇的呢?

别人说你这么歌颂他,至于吗?

看看我们有多少在用的方子是他创立的,你可能就不这样说了。

刘河间提出的五运六气承制关系,则又是另一枚珍珠,下次再讲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