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白羊座

合一是什么意思(合十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时间:2024-01-22 10:06:28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佛教知识」“合十”的真实内涵

双手合十的礼仪,对于寺庙的僧人来说几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圣像前要合掌示敬,与人见面也合十示礼。

合十看似简单,实表深广的佛法。正如佛经之语深,一句话乃至一个字,可能有无量的含义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体一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缩影,一切佛菩萨皆从人身修成。所以,合十也含藏宇宙万法。我们不能浅看合十之礼。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

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争斗。双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无争斗之意。又因一只手也可伤人,现两掌相合,则全无伤他之意。十指合于一处。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团结。又,十指合于心口,表示诚心诚意,所谓””十指连心””。再者,平时十指散乱,代表散乱的妄心,现合于一处,代表一心。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一心不乱、 一心皈依”。

二、合掌时,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弯,这样,两掌之间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们要悟入空性。合掌也是法印的一种,若紧闭掌心而不留空隙,则沦为外道,来生则生于无佛之地,不闻三宝之名。

三、合掌于心口处,两掌竖直,表示竖穷三际,指时间;而掌背略鼓,向横向发展,表示横遍十方,指空间。这样,宇宙融为一体,万法归于一心。佛菩萨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又能于念顷游步三界及遍游一切佛土,正说明佛菩萨于时空能运用自如,随心所欲。

四、凡夫不遇佛法,被假象所惑,心时时向外攀缘,不能反归自性。手有向外抓握器物的功用,代表“攀缘”。杀、盗、淫、酒皆赖于手。凡夫什么都想抓,抓名抓利抓权,越多越好,是“贪”。又,手要伤人坏物,这是“嗔”。还有,手会胡乱地伤人坏物,这是“痴”。现在,双手相合,而且是掌心相合,非掌背相合(抓东西用掌心),代表止住双手的妄动,收敛放逸的身心,就是息灭“贪、嗔、痴”也。又掌背为外,代表外境六尘;掌心为内,代表觉心菩提,合掌则代表背尘合觉,为修行解脱之路。而成就佛果,则改合为开,所以佛像掌心向前时,表示放光接引,普渡众生。

五、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即是分别,以左右手代表。执著即是坚持分别,有我执与法执,也用左右手代表。左右之相是假名,是虚妄。合而为一,无有左右,却亦左亦右,于相离相,平等一如。妄想执著既除,如来德相便显现。

六、合掌又称合十。十指相合,手心相对,且合于心口,表示十法界归于一心,下至地狱法界,上至佛法界,皆唯心所造,从心而显。

七、十指代表十方,合十于心口,既表众生平等,又表摄取十方众生归于佛道,施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普渡,又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国,合十于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养十方佛菩萨,并摄取十方佛国的功德,庄严自心,成就善根。

八、佛子见面,合掌称一声“阿弥陀佛”,即是归于弥陀一乘愿海(合二为一),不退成佛。又表十方佛国,同赞阿弥陀佛,同宣净土法门(合十方为一)。

九、合十于心口,表示我们的心要修十波罗蜜才可成佛,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波罗蜜等十种。又华严十玄门、普贤十愿王,都表圆满之义。所以,双手合十,即表示能圆成佛果。

十、本师释尊,左面有目键连,神通第一。神通显示智慧善巧,通达无碍。只有解了世出世法,才能自在,故表“解”。右边有舍利弗,智慧第一,智慧由戒、定而生,有智慧又能择善而行,故表“行”。左右相合,即表“解行合一”。又,文殊、普贤是释迎如来之二胁士,文殊是诸佛之师表“信、解”,居左;普贤是一切如来长子,以十大愿王表“行”,居右。此亦表示解行合一,福慧双修。

同样,阿弥陀佛左胁持为观音,三十二应,普门示现,表智慧善巧、通达无碍,属“解”;右为大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属“行”。左右相合,还是“解行合一”。左手多静,主“解”,右手多动主“行”。所以,合掌即表示解行合一。这样,才能成就无上菩提。行而不解,易盲修瞎练,增长邪见。解而不行,增长无明,如纸上画饼。《金刚经》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是解,修一切善法是行,“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果。

十一、左手多静,代表“自觉”。右手多动,代表“觉他”。自觉而不觉他,只证小乘极果。要觉他而不自觉,恐无能为力,引人入邪路。合二为一,方是菩萨行者,才能趣于觉行圆满,成就无上菩提。

十二、左右手分别代表愿和行。有大愿而无大行,便成空愿、虚愿。无大愿而行,则行恐不真而盲目,不得大果。二者相合,以愿启行,以行证愿,才能圆成大愿。

十三、合二为一,代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禅净不二,净密不二,方法不同,本质相同,目的相同。贵在一门深入,一修一切修。

十四、左右合为一体,代表不二之理。烦恼与菩提不二,自行与化他不二,自佛与他佛不二,性与相不二。

十五,左右相合位于中位(胸口),代表从容中道,不落两边,不住断常,不着空有。

十六、一切物品供养佛像,主要都是用来启示我们如何修持的。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说了七种真正的法供养。在圣像前诚心地合掌,仰慕佛德,依佛知见而行,才是上等供养。所谓“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云布”。身体就像一个盘子,而双手合掌就是盘子里的一朵花。由此而知,合掌又代表“含苞待放”,指因地修行。花开结果,即是菩提。

聊天时你会频繁使用表情符号吗?

表情符号已经成为很多人网上聊天必不可少的工具,甚至有网友感叹“没有表情符号就不会聊天了”。某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使用微信聊天的过程中,76.0%的受访者会频繁使用表情符号。受访者最喜欢用的表情符号是“微笑”(41.0%)、“龇牙”(33.2%)、“调皮”(27.6%)、“爱心”(27.4%)和“得意”(26.2%)。

“不光是聊天,我发朋友圈也必须带表情符号。”大二学生李硕认为,文字表达冷冰冰的,显得没什么人情味儿。“跟老师聊天时,我经常会发‘卖萌’‘微笑’这类的表情,想塑造一个乖学生的形象。跟亲近的朋友聊天,就会发‘迷之微笑’‘挖鼻孔’‘笑哭’那种特别有‘内涵’的表情,至于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懂。”

调查显示,在使用微信聊天的过程中,76.0%的受访者会频繁使用表情符号,几乎不用表情符号的受访者仅占1.6%。

调查显示,41.2%的受访者倾向于用表情符号表达特定的情感,17.3%的受访者倾向于用文字表达情感。

“有时候没法用文字详细说明我的状态,但是‘迷之微笑’或者‘再见’的表情发出来,同事和朋友就知道我的情绪了,当然这也是一种玩笑式的表达。”乔亚楠认为,表情符号比文字表达更直观简洁,而且能表达出很多文字表达不出来的效果。

李硕也表示,表情符号是最通用的“语言”,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有时候安慰别人,会说‘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打字需要时间,而用‘抱抱’的表情就可以替代这句话,还显得很有温度。”李硕特别喜欢把一个表情符号连发3次,“这样表达情绪更饱满,让人觉得自己更热情。”

对于喜欢使用表情符号的原因,56.9%的受访者表示表情符号使用方便,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手动输入,52.1%的受访者认为表情符号比文字表达更直观简洁。

“现在的表情符号可不能随便用,闺女告诉我,用错了会闹笑话。”周历华说,“明明是‘微笑’的表情,她却告诉我是‘瞧不起’的意思,不能随便发,尤其不能跟年轻人发。还有‘再见’也是。我现在还存了很多其他的表情符号。”

对于表情符号被解构的情况,58.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网络文化盛行,“搞笑化”的解读可以缓解日常生活的压力;55.5%的受访者表示表情符号创作在视觉表达上存在争议和偏差。

李硕认为,还有一些表情符号被我们习惯性地错用。“‘双手合十’的表情符号本来没有祈祷的意思,但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用它来表达祝福;‘笑哭’据说本来是‘破涕为笑’的意思,现在却用来表达‘哭笑不得’‘无奈’的意思。”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把“知行合一”简单化成为了知道了道理就要按照这个去做,或者进一步者认为不但“知”限制“行”,同时“行”致“知”,这种理解思路就有点“克己复礼”了,虽然也是对先秦儒学的回归,但是这并不是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的儒学和孔子的儒学,早已经是相差甚远。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么大的异化归功于西汉董仲舒和宋初的二程一朱。

当然,最重要的是宋儒。是宋儒将儒学从经学变成了一门哲学。二程一朱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王阳明发扬光大),而传统的经世治国的经学就变成了一个偏门——事功学。

宋朝是儒学的一个高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宋朝实际上是大儒们通过吸收道家、佛家的思想理论、方法把儒学哲学化的一个关键节点。而哲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宋儒提出问题,却还没来得及解决,就灭亡了。

到了王阳明这里,才真正解决了宋儒提出的问题,让新儒学(王学)发展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峰。

宋儒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宋儒主要是以本体论为基础来讨论修养论。宋儒的本体论,概括而言就是“万物一体”,认为万物并非独立的个体,在内在本质上属于一个整体。这和道家的“道”,佛家的“空”非常类似,但又有区别。

但是他们知道万物一体,可是这万物一体的内在本质到底是什么?宗教归于神,科学归于阴阳五行,哲学归于心。即唯神、唯物、唯心。同时由于对本质的认知不同,导致本体论基础上的修养论也无法统一。宋儒提出“天理”,“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天理”即恶的对立面,儒门修身者需要去除人欲,保留天理。但是到底该从内心还是外物去“格物致知”,存“天理”,儒学大师们各说各话,并没有一致的解答。

王阳明解答了问题

王阳明解释天理即良知。良知是人心所固有的,因为有“私欲”的隔阂,表现出不同于“天理”的状态。他说的“致良知”就是“去私欲”的过程,如果没有“私欲”在,就不存在万物的区别。这样就解决了本体论的问题,其实这和佛家的“明心见性”何其相似,所以我们有时候感觉王学充满了禅机。实在是他吸取了各家所长,解决了儒家当时的根本问题。

在“致良知”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他的修养论的核心就是“致良知”,而并不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并非是一种修身方法。

“知”就是去掉私欲的“良知”。行,就是依照“良知”来自然地行事。“知行合一”不是要你去克制私欲,而是完全没有私欲的情况下的一种自然状态。

那要如何“致良知”呢?王阳明提出在内心要“诚意”、“谨独”、“立志”,更需要“事上磨练”。 也就是说王学解决修养论的方法不但“唯心”,还要求“事功”,没有与“外物”的交涉,不经过一番苦难挫折,依旧是无法体认“良知”,从而也无法体认“天理”的。

而一旦真正体认了“良知”、“天理”,就自然“知行合一”了。

​王阳明的心学不但集合了宋之前的儒学大成,还往高峰更进了一步。这才是他有资格被称为开宗立派的儒学家的原因。

“知行合一”不是告诫,不是方法,而是认识到天理良知后的自然状态。

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内圣、外王、事功、德行,都近乎完美,也充分验证了“致良知”的可行性。

他是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的状态。

拾得| 如何做到真正的身心合一呢?

锻炼与自己的关系,提升我们的觉知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身心合一去做事。

如何做到真正的身心合一呢?——运用三件宝:简单的头脑、空灵的心、聪明的身体。

上周我们围绕观察身体的感觉、内心的感受去觉知“聪明的身体”所带给我们的信号,而这周我们通过觉察和锻炼空灵的心,与内在连接。

“空灵”即心无挂碍。《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当我们心中无恐惧,才能真正无条件地爱自己和爱他人。而这个心无挂碍,先从锻炼我们的心量大、心柔和开始。

生活中,感觉累。我们身体可以累,但心不累。所谓的“心累”,是因为心中系着三分小田,累字是上面一个“田”、下面一个“系”。

当我们心中只是紧紧地抓住眼中的三分小田,当然会心累;而当我们能够从心态上超越自己的这三分小田,心量会逐渐扩大。这时,面对外在的人事物,我们更能理解、包容,心也就变得更平和、稳定。与此同时,也会释放我们内在的“直觉”。凭直觉做事时,我们的身体也许累,但心不累。这就是“顺势而为”。

尝试去锻炼:当外在的人事物对我们有冲击的时候,先观察身体的感觉、内心的感受。同时,放下头脑的主观判断。用更大的心量去看世界、看外在的人事物、去感知事情背后的实相。当我们看到实相时,内在的平静、柔和、慈悲会慢慢地涌现出来。那份包容、理解也会让我们减少内心的恐惧和担心。

练习:把手放在心中心,同时把注意力也放在那里。

跟自己的内心说:

“谢谢你一直与我在一起,从来不离不弃!感谢你用你的方式给到我信号,让我去锻炼心量的大、心的柔和、也让我穿越恐惧!带着心中的爱去爱自己、爱他人”。

跟自己说四句话: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或者双手拥抱自己再重复这四句话。

每天以这种方式与自己内在对话,温柔地爱自己。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