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躺着走(躺着起来头晕感觉天旋地转)

时间:2024-01-31 19:46:49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奇葩的天王星,不但一直躺着走,星体自身自转速度也不相同

八大行星之一的天王星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30亿公里,从天体分类上讲,它属于气态行星中的冰巨星,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大约为地球的63倍多,质量排名第四,为地球的14.5倍,由于其轨道靠向太阳系外部,每84个地球年才环绕太阳公转一周,阳光的强度只有地球的1/400,但最奇怪的是,天王星几乎是横躺着围绕太阳公转。

我们知道地球自转有一个倾角,与太阳黄道平面垂直角约呈23度左右,但天王星的自转轴倾斜的角度高达98°,可以说是躺在轨道平面上运行的,就是说天王星的运行好像是在打着滚儿行走,这使它的昼夜现象和季节变化完全不同于其他的行星。

因为其它行星的自转轴相对于太阳系的轨道平面基本都是朝上的,虽然都有一定的夹角,但是并不大,然而天王星就像躺倒在地上一样打着滚儿前进,它的运行方式就像车轮前进一样向前辗压过去,导致它的行星环也几乎垂直于黄道平面,这和木星土星等其他有行星环的行星也是不一样的。

同时,天王星的公转姿态也并没有被太阳潮汐锁定,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时而以两极指向太阳,时而以赤道指向太阳,所以在天王星上,阳光可以直射赤道,也可以直射两极,又由于天王星上的一年长达84个地球年,所以天王星上的两极分别都有42年的时间可被阳光照射,这样的极昼和极夜也是够长的了吧!

那么天王星为啥一直在躺着走呢?其原因还是个未解之谜,不过天文学家们普遍认为它如今的运行姿态很可能是早期一个较大的星体撞击形成的,就是说原先天王星公转的姿态和其他行星差别不大,后来由于受到一个大质量天体的撞击,导致其状态大大改变,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运行方式。

天王星不仅是公转方式很奇葩,自转方式也很奇葩,其内部的自转周期是17 小时又14 分,但是天王星又属于气态行星,上部的大气层流动性很快,不同的纬度大气的环流速度也不同,在有些纬度,比如从赤道到南极的2/3路径上,只需要14个小时就能完整的自转一周,所以天王星自身不同地方的自转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起床躺下就晕、看到房子天旋地转……专家提醒:可能患了这种病

起床躺下就晕、看到房子天旋地转、不敢动,一动就转……遇到这样的问题,甘先生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自己是否患了很严重的绝症,经120送到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后才知道,原来他是患了耳石症。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能否治好?

天旋地转,原来是耳石症在作祟

近日,49岁的甘先生早上起床时突然感到天旋地转,倒在床上头不能向左侧卧位,头一动就头晕恶心,天旋地转,全身发麻,于是马上拨打120到了市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就诊时,甘先生焦急地向医生描述了自己的症状,担心身体出现了严重问题。甘先生身体一向很好,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颈椎病这类常见病,随后,医生经过检查排查,诊断其患上了耳石症。

对于耳石症患者,要确定是哪一侧前庭病变和哪一根半规管(或球囊或椭圆囊)病变,这就需要有一套精确的眼震电图仪设备来进行检查。视频眼震仪作为先进的诊查设备,具有无创、快捷、精确等优点,该检测仪将可在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眩晕患者在这里可以查明病因,明确病变部位,从而使眩晕疾病的治疗完成了从“对症治疗”到“对因治疗”。经视频眼震仪配合手法复位成功治愈,甘先生已经康复出院。

医生通过视频眼震仪为患者进行检查

什么是耳石症?

市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眩晕门诊专家胡敏教授解释说,耳石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石头,人体内耳的三对半规管是感受人体空间位置运动的重要感觉器官,与半规管相连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表面有一层胶质膜,在胶质膜表面附着一层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的碳酸钙结晶,这些结晶非常小,因为形似石头,医学上称之为“耳石”。

在某些情况下,脱落的“耳石”跑到了它不该去的地方,产生一系列机体反应,导致患者眩晕,就形成了耳石症。

耳石症,只是一种通俗的叫法,其实它还有一个专业名字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该病眩晕发作时间短暂,一般数秒至几十秒不等,发病后需及时复位治疗,愈后效果较为良好。

耳石症有什么具体表现?

出现眩晕症状并不代表就一定是耳石症。但如果眩晕或头晕符合以下特点,就需要警惕了:

1. 眩晕发作检查头颅CT无异常;

2. 休息不好、感冒、疲劳、动脉硬化、外伤,撞击等诱发的眩晕;

3. 耳石症一定有改变诱发,如起床、卧床、翻身、转头的动作等;

4. 头位变化时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抬头晕、低头晕、起床晕、躺下晕、翻身还是晕,甚至有人睡眠中因眩晕发作而惊醒;

5. 伴随恶心、呕吐、四肢冰凉等不适感;

6. 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几十秒不等。

胡敏教授提醒,虽然目前耳石症的病因并未完全清楚,但大部分耳石症的发作与头外伤、脑供血不足有关,同时与不良生活作息,如熬夜工作、久坐、长久的室内活动、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不规律及不健康饮食习惯等也有一定关系。

耳石症治好后会复发吗?

胡敏教授表示,耳石症具有一定的复发性,不过个体差异不同,复发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几个月,有的几年,也有十几年复发的。“不过,大家也不必恐慌,虽然耳石症引起的症状会引起身体不适,但不会有严重危害性,复发的话也不用过度担心,复位治疗方式是有效的。”

南宁晚报·南宁宝客户端 记者 叶祯 通讯员 唐军

来源: 南宁晚报

起身时为什么会突然头晕、眼前发黑呢?

嗨!热爱生命的小伙伴们,你们好。

我是小米毛线球,感谢你继续锁定我的频道,让我们一起为生命续力。

今天要和小伙伴们聊聊我的亲身经历。

今早我下了夜班回家,看到孩子的玩具撒了一地,就蹲下身收拾玩具。收拾完起身时突然觉得头晕、眼前发黑、站不稳,就靠着门框休息,之后便失去了意识。等我醒来时,我已经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头也撞出了一个大包。整个过程非常短暂,我很快意识到,我是因为没有休息好,又突然站起身,导致了性低血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蹲着、躺着时突然起身,会感觉头晕、眼前发黑、站立不稳,要过一会才能缓过来。严重的会像我一样,发生晕倒。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医学上将突然改变出现的黑懵称之为“性低血压”,也叫“直立性虚脱”。是因为人体长时间处于低位,比如蹲厕所、久坐不动等,突然改变,站立起来,血液来不及回流,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很多人以为性低血压是因为贫血、营养不良的引起的,常常会盲目进补。事实并非如此。性低血压非常常见,是一种生理现象,身体健康的人都有可能出现。女性和老年人尤其多见。这是由于有些女性的血压本身就比较偏低和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的缘故。只需要在起身时多加注意,动作慢一点就可以了。

以上说的是生理性的低血压,还有一种低血压,是病理性的,就必须引起重视了。多见于服用扩血管药物和降压药的老年人。当服用这些药物的老年人出现低血压,说明药物剂量不合适,就要暂停用药,及时去医院调整药物剂量。还有一些药物有引起性低血压的副作用。一般情况下,医生会事先告知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时,起床一定要慢,要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上厕所时最好用马桶,避免突然起身。以免头晕摔倒,造成更大的损害。还有心脏有问题的患者,也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另外,对于长时间熬夜、睡眠不好、节食减肥的人,也有可能会出现低血压。这就需要调整睡眠。如果有睡眠障碍的,可以求助专业的治疗。对于刻意节食的,要加强营养,不能为了美不要健康呀。

120的日常工作中也常会遇到性低血压突然晕倒的患者。患者和家属会很紧张,但事实上,大部分的患者平躺着休息一会就会好。也可以多喝点热水,补充血容量。如果是年轻女孩,正在节食减肥的,也有可能会伴随低血糖,就要喝些糖水,吃点快速升血糖的食物。

如果晕倒致严重摔伤,就要及时去医院处理伤口或者检查是否有骨折、颅内出血。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很抱歉,给小伙伴们做了一个错误示范。

欢迎关注、订阅、评论、转发。

你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留言告诉我。

祝你平安喜乐。

您腰疼过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方法,简单实用

如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家里运动,不花钱也可以。

问一下您腰疼吗?如果您从来没疼过,说明你岁数还不够。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病了,很多人都会有一些腰痛的症状,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

有些人痛起来会特别难受,大概一个星期左右才会好,可是有些人痛起来就太不舒服了,严重的时候医生会建议你动手术。所以很多患者都会害怕,都说腰椎间盘要手术才能好,但是自己不想手术啊,听说隔壁的谁谁谁,手术之后还瘫痪了呢!其实这都是以讹传讹的做法,手术也是有适应症的,不会贸然选择手术治疗。

那么腰椎间盘突出症真的这么神秘吗?是否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去改善?当然不是。查了一些资料和文献,今天就来说一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问题。

病例

记得很清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过这样一个患者。一名46岁的阿姨,捂着腰就慢慢地走了进来。

我过去问阿姨,你这是怎么了?你说腰现在疼得厉害,而且还有左腿的疼痛,都两个月了,一直不好,还越来越重。

听到这里我心里差不多知道了应该是腰部的疾病导致的坐骨神经疼痛。但是具体是怎么来的,是不是腰椎间盘突出还不清楚,还是做一下初步的查体吧。

观察了一下,阿姨的腰背部外观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后腰背部有明显的叩击痛和压痛。而且这种疼痛还向左腿传导。让阿姨试着活动活动腰,发现腰椎的活动度也比正常人少一点,问了一下才知道,是因为疼痛不敢动。

当然好在病程比较短,阿姨没有双下肢肌肉力量改变,也没有麻木的出现,这还算是很庆幸的,起码病得还不重。

接着我做了跟腰椎间盘突出症最相关的辅助查体,直腿抬高试验。先让阿姨躺下,疼的那只脚放平,不疼的那只脚腿膝盖不弯地抬起来。阿姨说不太疼,还可以忍受。然后换一下,让疼的腿抬起来,不疼的腿放平。疼得已经受不了了,这种现象叫做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的确,抬高试验是临床中常用的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方法。一般如果疼痛发生在60°左右的时候,就表明有意义,可以初步判断这种疼痛就是和腰椎间盘有关。因为在抬腿的过程中,坐骨神经被拉长紧绷的状态,如果在做过神经紧绷的过程中碰到了凸起的间盘,就会导致疼痛的发生。如果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下肢疼痛,可以做这个动作看一下,有数据表明,这个动作的诊断率还是很高的,比较靠谱。

现在差不多弄明白了,阿姨现在很可能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就是因为这个疾病的缘故,两个月都特别难受,但是进一步检查还是要做腰椎CT,毕竟我们所考虑的都是猜测,讲事情还是要拿事实出来说话。

立即给阿姨约了一个腰椎CT,很快就排上了,结果拿回来一看,果真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在CT上看到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以及局部的钙化压迫到了神经根,导致了现在的症状。

阿姨对这个结果还是很认可的,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腰疼和腿疼。但是阿姨现在最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才能缓解疼痛,让自己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当中,因为这个腰疼已经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了,让他十分的不便,而且有的时候还需要家属的陪伴,还耽误了家人的生活,所以阿姨现在最关心的是怎么治疗,多久能好。

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不是罕见疾病了,很多患者都会出现腰疼和腿疼的症状,而且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了。根据病情的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分为很多时期,而目前阿姨现在的表现和影像学显示,那你目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是很严重。因为还没有肌肉力量的改变和下肢皮肤的感觉障碍。这种情况下,还是建议先做保守治疗,卧床休息,口服一些药物做牵引和理疗。

不然有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还是需要鉴别一下的,常见的有腰椎管狭窄症,这是因为椎管前后左右的空间减小,导致脊髓或神经根受压。一样会发生腰腿痛,而且都是中年以后才会出现,但是它的主要表现除坐骨神经疼痛外,还有间歇性跛行。而且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在腰部前屈或者下蹲的时候就可以消失了。通过辅助检查可以排除诊断。

有可能是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这个名字很可爱,但是它长在臀部上。它的下方就是坐骨神经的出口,有的时候梨状肌局部有炎症或者痉挛,会导致坐骨神经受压,出现的症状跟腰椎间盘突出症很像。现在也不考虑,因为有明确的辅助检查。

梨状肌

然后向姑姑交代,现在诊断已经很明确,我们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康复治疗了。目前的目标有以下几种

1.消炎镇痛,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疼痛是主要方案。

2.尽可能的让突出物回纳,改善突出物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结构,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进一步的进展。

3.生活方式,纠正和姿势,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腰腹肌的锻炼。

所以知道这些治疗目标后,你知道了自己的病情还是比较轻的,经过一些保守治疗和康复治疗后就可以明显地好转,而且一般在短期内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生活,阿姨觉得心情好多了,也对治疗有了很大的信心。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卧床休息

其实大家可能都会忽视这一点,那就是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因为在躺着的时候,椎间盘是处于休息状态的,只有这个时候椎间盘是不受力的。在这种条件下,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供应。

而且在卧床休息的时候,可以减轻肌肉收缩力和椎间周围韧带的紧张力对椎间盘造成的挤压。可以更好地让纤维环得到修复,使突出的髓核回纳。

但是需要注意卧床的过程中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可能导致骨质疏松,所以不要长时间的绝对卧床,一般卧床两三天就可以了。也应该注意并发症。

2.腰椎牵引

腰椎牵引是康复科常用的治疗手段。听着其实挺复杂,但是做起来还是很舒服的。在腰椎牵引的过程中,可以使突出的部分还纳,有效地减轻突出对神经根的机械刺激。改善腰背部疼痛和双下肢疼痛的症状。

需注意的是,牵引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对牵引的重量和角度还是要依照患者突出阶段和程度来定夺的。不可以自己随意地牵引。

3.理疗

康复科医生都知道,物理治疗是我们的主要手段之一。手段很多,可以通过低频、中频和高频电治疗和红外治疗。这些理疗的作用都是消炎止痛,改善局部微循环,同时消除神经根水肿,松解黏连。

4.口服药物

当然,如果疼痛的很严重,还是建议吃一些口服药物,推荐非甾体抗炎药。而且建议阿姨还要同时服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

事实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还是很多的人不知道,觉得太神秘。其实并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指的就是腰椎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响应水平的神经根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看着其实很复杂,但是简单说就是椎间盘坏了,压到神经根了。

这种疾病主要的原因有退行性变,也就是组织退化导致的,此外还有吸烟、心理因素和体育活动。当然肥胖也是因素之一。所以想预防的话,注意控制以上几点。

一般来说,坐骨神经痛是比较常见的症状,典型的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和大腿后方以及小腿外侧,最后可以到达足部。早期的表现可能是痛觉过敏,也就是稍微碰一下就感觉疼痛的很厉害。之后会表现为皮肤感觉迟钝和麻木,就像戴着脚套一样。

而且凡是可以增加负压的因素和动作,都可以导致坐骨神经疼痛增加,包括咳嗽,用力憋气,还有大便的时候。

至于可以选择的辅助检查,建议腰椎CT就可以,当然,腰椎核磁MRI也是很好的选择,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脊髓和软组织的情况,具体检查方式的选择,还是要看医生的建议。

当然要是间盘突出症也不是那么简单的疾病,有一些很严重的情况,突出物压迫导致马尾神经出现障碍,表现为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明显异常,严重的可以导致双下肢不完全瘫痪。这时候就是马尾神经综合征了,这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严重的表现是需要立即做手术了,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加以小心。

经过为期一周的治疗,阿姨的症状已经有效改善了,但是阿姨归心似箭,特别想出院。但出院可以出院,阿姨一定要注意腰椎的保护,虽然回家之后不能做牵引和理疗,但是也应该时常注意腰椎的家庭运动,教给阿姨一些动作,让他回家经常练习,每天花10分钟至20分钟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腰椎的状态。

首先推荐一些可以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的运动。有研究显示,在腰部疼痛明显的患者中,67%的人会出现腹肌力量不足,83%的人会出现腰背部肌肉力量差。所以说腹肌也是需要锻炼的,同时这种疾病的特殊性,我们更推荐静力收缩的训练,而不是剧烈的运动,避免髓核突出严重导致症状加重。

三个静力收缩的训练动作,强化你的核心肌肉!

一、仰卧交替抬腿

动作描述

1 仰卧平躺于地面,背部紧贴地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2 保持上身稳定,下背部紧贴地面,腹部收缩,双替抬起,感受腹肌持续收缩。

动作要点: 动作过程中保持下背部紧贴地面,不要用背部借力。

动作特点:仰卧交替抬腿可以很有效地训练到腹直肌下部,对于强化腹肌力量有很大的帮助。

二、平板支撑

动作描述

1 双肘弯曲俯撑在垫子上,脚尖踩地,躯干伸直,头、肩、胯、踝处于同一条直线;

2 保持腰腹收紧,尽可能多坚持一段时间。

动作要点: 动作过程中保持腰背挺直,核心收紧,尽可能撑久一点。

动作特点:平板支撑是一项安全、老少皆宜、容易上手的动作,不仅能训练到几乎所有核心肌群,还兼顾了稳定和不稳定的训练。

三、小燕飞

动作描述

1 趴在垫子上,手臂紧贴身体;

2 同时向上抬起双手双脚,至最高点停顿2-3秒,尽可能地拉伸身体;

3 缓缓恢复至起始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感受背部肌肉的收紧。

动作特点:小燕飞可以很有效地锻炼到下背部核心肌群,对缓解腰肌劳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有很好的帮助。

四、十字挺身

动作描述

1、俯卧在垫子上;

2、左腿和右臂同时向上抬起,感受下背部的收缩拉紧,坚持1-2秒;

3、放下左腿和右臂,换右腿和左臂,重复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保持腰背挺直,核心收紧。

动作特点:十字挺身是很有效的下背部肌群锻炼动作,可以很好地找到竖脊肌的训练感觉。

上面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内容,希望阿姨认真做好腰椎保健,不要让自己再因此住院。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腰背部疼痛或双下肢疼痛甚至大小便功能出现了障碍,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千万不能在家里撑着,很多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是从小问题慢慢撑到了大问题。

#健康科普挑战赛##哆咖医生超能团#@头条健康

往期内容:

打个喷嚏腰疼了,可能是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医生告诉你怎么防治

这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请您选择保守治疗方案

科普丨这种生活状态,让你离腰痛腿痛越来越远

腰疼的走不了路,是腰椎间盘突出吗?还可能是它在作怪

科普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医生凭什么说你要手术?

参考文献

[1]周谋望,岳寿伟,何成奇,张长杰,马诚,王惠芳,王楚怀,田峻,白跃宏,朱珊珊,刘宏亮,牟翔,李建华,杨卫新,宋林,唐金树,梁英,谢青,张芳,周云,黄澎,潘钰,谷莉,李涛,邢华医,刘小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康复医学杂志,2017,32(02):129-135.

[2]柯东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危险因素及CT影像特点分析[J]CT和MRI杂志,2016,14(06):133-136.

[3]武媛媛. 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中的疗效分析[D].吉林大学,2013.

[4]王洪伟,李长青,周跃.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矫形外科杂志,2011,19(07):568-571.

[5]王国基,王,彭健民,蔡开明,张劲松,宋卫红,肖俊.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3):2401-2403.

躺着没事,坐/站起来就头晕眼花,多项检查都正常?医生解释原因

#青云计划#

图片来自网络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体验:长时间的蹲着或是坐矮板凳后,突然站起来会感觉眼前发黑,头发蒙,甚至头晕,一过性的站立不稳等症状。特别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更加明显。但是这种情况在很短的时间内(几秒钟)就会缓解、消失。还有一部分人,症状比较严重,会出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短时间失去意识(晕厥)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上述的两种情况有没有联系?这种现象正常吗?有什么危害?

这种现象就叫做“性低血压”或“直立性低血压(OH)”,由于长时间的蹲着、坐着或躺着,血液循环已调节至相对的平衡,维持身体各组织器官正常工作。突然站起来的时候就会出现血液流动和供应需求的明显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

“水往低处流”。站立起来的时候血液由于重力的作用会往下流,即“血液的重新分布”,据研究,此时进入下肢和内脏静脉中血量为300~1000毫升(人的血液总量约为4000-6000毫升),这将导致回输到心脏的血量减少。血少了,作为“血泵”的心脏泵出的血液量就会下降。就会导致高处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心脏、血管调节没有跟上。当人突然由躺着、蹲坐着起身的时候,由于“水往低处流”等原因,造成的血液回流到心脏的量下降,而此时若想予以调整,就必须做到几点:①处于“低处”的下肢等部位的肌肉收缩,把血管里的“血液”挤回心脏。②血管自身收缩(血管张力增加),使血液不容易“往低处流”。③心脏加快跳动且更加卖力的跳动以泵出更多的血液。

以上这些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需要心脏-神经-某些激素共同参与完成。且需要极短的时间内调整完毕。让血压下降在5-10mmHg,心率增加在25次/分以内。这种情况当然不至于引起特殊的不适。如果调节稍微滞后,血压与心率就会较大幅度的波动,就可能会导致上述头晕眼花的症状,如果再滞后一点,甚至会引起人明显的头晕/眩晕、面色发白、晕倒在地。因为当时由于的变化导致了处于“高处”的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而引发相应的症状,其中,“高处”血液需求量最大的也是最怕“缺血”的器官就是脑。由于性脑血流量下降引发的症状就是头晕、视物模糊、眼前发黑等,头面部缺血的表现即面色发白,较长时间的缺血或血流过大的波动会导致晕倒(晕厥等)。

关于头晕和眩晕的区别和联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蓝字部分查阅:

头晕和眩晕的区别和联系

图片来自网络

健康的正常人,无论是心脏功能还是神经-血管调节功能都是正常的,所以,上述情况不会特别明显,也就是像本文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长时间蹲坐起身时最多会感觉眼前稍微一模糊或头蒙一下就过去了,但是如果身体状态不正常的人,这个调节的时间就会延长,出现的症状就多,甚至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打个比方,人体的运行类似于一座城市运转,环节很多也很复杂,并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实时调整,当一种状态持续较长时间后也容易引起“僵化”,比如一座小城市习惯了低人流、低车流,如果突然要在这里举办一次全国性的盛会,就有可能会出现交通拥堵,治安下降,但是在每天都熙熙攘攘的大都市来讲,这些都不算个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原本健康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较长时间卧床后,再起身的时候回引起头晕。如,产妇生完孩子,做个不严重的小手术连续卧床几天后,坐长途卧铺后等情况。因为人体在平卧的时候,心脏和头和脚都在一个平面上,泵血当然相对轻松。一旦站起来,头在上,脚在下,往头上泵血,从脚上回抽血液就要变得明显费力了。长时间的平卧,人体的血液循环处于一种低输出、低张力的状态,并且已经习惯于这种状态,突然改变它,调节时间较正常状态时就会延长。就会出现上述的相应症状。所以医生会给较长时间卧床的病人交待:“不要直接下地行走,可以先在床上坐一坐,不晕了然后把腿放下来坐在床边再习惯一下,然后扶着床头在床边站一站,没有明显的不舒服再试图下床行走”。道理很简单,让已变得“懒惰”的血液循环系统重新兴奋起来,告诉它:“假期结束!赶紧的进入工作状态!”

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知道,正常人在长时间蹲坐或卧床后起身有可能会引发头晕眼花的症状,但一般不会出现眩晕,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更不会晕倒在地。因为我们的调节机制很给力,能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血液供应和分布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调节机制发生问题会怎样?

轻则头晕,重则眩晕,心慌胸闷,面色苍白,甚至晕倒在地。

然而,为什么会引发起身头晕?同样是起身头晕,为什么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表现?且有着那么大的差异呢?起身后的头晕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各人的起身后头晕都是一回事吗?

这些问题,不仅头晕病人想知道,医生们也希望搞清楚各中原因。

早在100年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直立会诱发头晕。1925年,Brad⁃bury和Eggleston首先描述了姿势性低血压综合征,他们报道了由于血管神经调节障碍所导致严重头晕以至于失去意识而晕倒的病例(自主神经衰竭患者在站起时出现晕厥)。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发现这是一大类疾病,具体的临床症状很多,具体的原因也有区别(下文会逐一介绍)。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大类疾病,发现确切病因,并进一步与其他头晕相区别,以便在诊治上更有针对性。在2016年,在韩国举行的国际顶级的关于头晕的医学大会——巴拉尼全体会议上,巴拉尼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决定启动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分类工作,去专门研究这一大类“起身后引起的头晕”,专家组回顾和分析过去90多年全球关于这类疾病的研究成果,在2016-2018年长达两年时间里,广泛听取各国专家意见,最后于2019年3月11日发布了《巴拉尼协会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诊断标准》。这个研究团队包括了韩国、德国和卢森堡的神经科专家以及美国头颈外科-耳鼻喉-精神心理科专家。

也就是说,就在4个多月前,这类困扰人类近百年的“起身后头晕”终于有了一个国际公认的名字——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这种头晕或眩晕是指起来过程中出现的头晕/眩晕,特指从坐位到站位,或者从卧位到坐位/站位出现的晕。如果在躺着或坐着的时候本来就晕,起身或活动后仍晕或有所加重就不考虑这个问题了。

图片来自网络

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有哪些症状?起身后出现头晕/眩晕。即从躺到坐/站或者从坐到站立时,短时间内出现的头晕、眩晕或自觉不稳感(用我们当地的俗语叫做“脚不扎根”、“轻飘飘”的感觉),坐下或躺下后症状消失。这个“短时间内”一般是3分钟以内。比如说临床上常常见到的某些病人,坐着看电视,有人敲门,起身走到门口或开完门回来的过程中出现头晕。或者是起夜如厕的过程中出现头晕甚至晕厥。当然还有少数病人的症状出现于3分钟以后(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有研究认为这个时间最长不超过15分钟。起身后出现的视物模糊、心慌、四肢乏力或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也是指起身后短时间内眼前发花、发黑,或者感觉虚弱感(四肢乏力,甚至出汗等),心慌,轻微的大脑空白感,觉得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症状。这个“短时间内”一般也是3分钟以内。晕厥。如果在起身后脑部的血液供应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大,超过脑的自我调节范围,或者脑的主管意识觉醒的中枢(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缺血。病人可能会失去意识晕倒在地,出现晕厥。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症状?

如上文所说的,由于起身后(即“直立性”)出现的血液流动的变化(即“血流动力性”),引起心脏往脑的泵血量的下降,引起脑的“供血不足”所导致的,症状也随血压的波动幅度大小与调节速度快慢而轻重不同。为了调节血液流动,确保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量尽可能的不下降,作为“血泵”的心脏就要“加把劲”了。就会出现心跳的加快,心脏收缩力量的加强。打个比方,汽车爬坡的时候,需要深踩油门加大马力,发动机转速也会加快,即使不会开车的人也会听得到马达轰鸣声明显提高的声音。如果发动机不给力,或者油路不通畅,就有可能会爬不上坡,甚至熄火。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两者是类似的。

图片来自网络

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发病率高吗?什么人容易得?

因为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这个疾病名称设立仅有几个月,目前尚没有直接的大规模统计资料。结合相关的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直立性头晕的发病率约为2%~30%。一项包括各年龄段人群的调查显示,1年内的流行率约为11%,终生发病率约为 12%。总的来说,这种头晕发生率与其他头晕性疾病相比还是比较高的。且老年人多发。

哪些原因引起了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

1.神经调节功能问题(自主神经功能衰竭)。作者此前的科普曾介绍过,人脑的功能十分强大,控制着全身的生理活动,不仅仅是说话、肢体活动等我们可自由控制的功能,还有一些生理活动,如心脏的跳动,不刻意状态下的呼吸,出汗、肠道的蠕动,包括我们的血压、血糖、心率、脉搏等。这类功能受到“自主神经”调节,即脑一定程度上的“自动调节”。很多时候也被称为“植物神经”调节。如果某些情况下,这种神经调节功能出现了问题,血压、心率出现了调节障碍,就可能会在我们起身等变化需要神经调节迅速介入的时候出现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较大波动,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这种情况常常见于糖尿病、晚期肾病、维生素B12缺乏、帕金森病、某些神经炎症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等疾病,某些肿瘤病人也常会出现。另有少部分为家族遗传性问题(即“胎里带”的毛病)。

2.血容量不足。由上文可知,直立后所导致的心跳加快,头晕/眩晕,甚至晕倒在地,直接原因是变化后,全身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了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身体没有及时调整所导致的。也就像上文打的比方,汽车爬坡需要加大油门,如果汽车没问题而油箱缺油会怎样?一样会造成“供油不足”甚至“熄火”,特别是需要加大马力的时候。人体内约有4000-6000毫升血液,起身后约有300-1000毫升血液会滞留于下肢和内脏静脉,此时如果身体内的整体血液量较少(血容量不足),加之滞留的血液量,即使调节能力没有问题,脑部血供也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常常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较大量的失血,大量出汗没有及时得到水分补充,饮食、饮水较少等。

图片来自网络

3.局部脑血管变异或狭窄。由上文可知,正常人在起身后,即使可以迅速调节,但是血压也将会有5-10mmHg的下降,心率有10-25次/分的升高。对于这么小幅度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正常人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有些人的脑部血管本身存在问题,本身脑部的血液供应就不是那么通畅和充足呢?平静状态下还能“凑合着过”,一旦血压波动,就有可能“量变引起质变”引发症状。特别是给小脑和脑干这些掌握平衡和维持意识的脑部功能区供血的血管问题,更容易出现起身后的头晕等症状。并且,但凡脑血管存在狭窄等情况的病人,往往身体的其他血管多多少少也存在问题,在神经-血管调节过程中,作为“被调节者”,带病工作的血管很可能不能很好的完成神经所下达的收缩/扩张的指令。若心脏的血管本身就存在问题,也将会影响其泵血的能力。这种情况比较危险,需要重视,如果血供不能及时回复就会造成脑梗塞。关于动脉硬化、动脉斑块、脑梗塞等相关科普,作者既往的科普有详细介绍。

4.心脏疾病。如果作为“血泵”的心脏泵血的功能出现问题,也容易导致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供血的问题。如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常见问题均可导致心脏泵功能异常。

5.内耳前庭系统问题。由文首的《关于头晕和眩晕的区别和联系》这篇科普链接可以知道,我们的耳朵不仅仅有听声音的作用,还是重要的平衡器官。如果平衡功能受损,将会出现“平衡错乱”,平衡错乱引起头晕就不难理解了。

6.小脑病变。有研究证实31%的单纯小脑损害(孤立性小脑损害)病人会出现性低血压,特别是某些特殊部位的小脑损害(小脑上半月叶内侧、扁桃体等部位),最主要的症状是起立后出现短暂性头晕/眩晕。

7.某些药物副作用。许多药物通过各种机制,如外周血管扩张、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和血容量相对不足等引起或加重直立性低血压(OH)。从而可能进一步引起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可能引起这类情况的药物有:酒精;某些降压药物,如特拉唑嗪等α受体抑制剂,倍他乐克等β受体抑制剂、利尿剂、某某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等;某些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等;某些抗抑郁药物;某些抗帕金森药物(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等);某些抗精神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等;肌松药、、镇静/催眠药物等。

内耳前庭器官(图片来自网络)

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和哪些其他类型的头晕有联系?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即耳石症。这种头晕性疾病,作者很早之前就详细介绍过,是一种与头的位置变化明显相关的眩晕。这个病引起的晕都是眩晕,是天旋地转的晕,而不是昏昏沉沉的感觉,也不会有意识的丧失(晕厥)。眩晕均出现于头的位置变化之后的数秒之内,如在起床、躺下、翻身、仰头等动作后出现。所以很多病人都在晚上睡觉时、起夜/起床时,夜间翻身时出现症状。眩晕持续时间很短(与直立性头晕不同,这种眩晕不仅仅会出现于起身后,躺下、翻身时都可能会出现),几秒钟到一分钟左右,极个别的会在某一个姿势下较长时间眩晕,但换个姿势(躺平或翻向另外一侧),眩晕会很快消失。眩晕时或后可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症状。这类症状叫做自主神经伴随症状。

这种疾病眩晕症状后,即使很多病人在耳石复位后,眩晕不再出现。但很多也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数天甚至数周)遗留有头晕昏沉、不清醒感觉。耳石症在眩晕消失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遗留有头昏脑胀,不清醒的头晕症状。行走时感觉轻飘飘等“晕乎乎”、“不稳当”的感觉。以往对于这种情况,医生们多猜测是耳石症反复发作造成的神经刺激所带来的“神经损伤”所导致的。而根据本次发布的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BPPV 成功治疗后,残余症状部分与自主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有关。完整的耳石系统在站立时能防止血压不稳。前庭系统似乎也参与心率控制。

关于耳石症的详细科普介绍。可点击蓝字部分查看:关于耳石症的科普文章。

图片来自网络

2.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这种头晕性疾病,作者此前的科普可有详细的介绍。这是一种反反复复出现的“老头晕”。常有的是头晕、昏沉、不稳。且长期存在(每个月最起码有半个月以上都存在)。很多PPPD的病人,在站立、行走时,甚至在坐立时感觉头晕症状会较为明显,躺下后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不过这种晕一般情况下没有天旋地转的眩晕症状,更不会造成晕厥。其病因与耳石症一样。也是前庭功能障碍引起的功能性头晕。有些人行走或站立时仅仅需要轻轻的扶着别人或助步器等支持物就可以明显减轻症状。

关于PPPD的科普可点击蓝字部分查看:关于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科普文章

图片来自网络

怀疑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需要做哪些检查?卧立位血压。即在平静状态,卧床休息15-20分钟后测量血压,然后起身站立后再次测量血压,若在站立后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30mmHg或舒张压下降15mmHg视为有问题。有研究发现,少部分人在3分钟以后会有血压下降(迟发性性低血压),但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这种情况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即可认为有问题。直立倾斜试验。是受试者在特殊的检查台上平卧并连接好心电监测与血压监测设备,再次状态下保持安静,记录心率5-10分钟,并测量血压。然后将检查台升高到60-70°的头高脚底位。然后每3-5分钟记录一次心率、血压和症状,并在整个过程中心电图。在10 分钟内,每分钟心率增加30次以上,或者心率达到120次/分钟以上,视为姿势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若血压变化达到上文卧立位血压相关标准,则视为直立性低血压。有些时候,还需要进一步使用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血管活性药物去进一步干预,以进一步判断。颅脑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排除小脑特殊部位病变。或局部脑血管的狭窄等病变。前庭功能检测。排除内耳前庭系统病变所导致的问题。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该如何治疗?

通过上文可以知道,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是一大类主要表现为起身后头晕,心慌,甚至晕厥的疾病。具体的治疗,需要首先明确诊断相关的问题。寻找到具体的病因,然后予以相应的治疗方案。

为什么要设立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HOD/V)的诊断呢?

看完本文,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HOD/V是多种可以导致起身后头晕的“大杂烩”,且每种疾病又各自有自己的名称和特点,治疗上也不一样,那为什么要费这个事儿来专门设立这个诊断名词呢?作者个人的理解是:

起身后头晕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因头晕的性质、诱发因素、持续时间、发生频率、伴随症状等多种情况都有很大的差异,根据诱发因素来区分头晕本身也是一种命名的方法。导致头晕的很多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通过诱发因素与伴随症状来统一一部分类型的头晕性疾病,放在一起探究、分析,有可能指引医生们寻找出新的病理机制,从而尽早的攻克头晕这个“老大难”问题。确定HOD/V 诊断标准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临床医师理解直立性头晕/眩晕相关术语,并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全脑低灌注所导致的直立性头晕/眩晕进行鉴别。能更快、更准确的帮助头晕病人找到“病根”所在。

参考文献:

1.姜树军,孙勍,陈宏义,李伟强,单希征.巴拉尼协会血流动力性直立性头晕/眩晕诊断标准解读[J/OL].北京医学,2019(09):1-3.

2.姜树军,单希征.巴拉尼协会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诊断标准解读[J].北京医学,2018,40(01):69-72.

3.Kim JS, Zee DS. Clinical practic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N Engl J Med 2014; 370:11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