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巨蟹座

道家口诀(道家口诀辟邪)

时间:2024-01-25 20:47:09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老子的《道德经》思想精华,都浓缩在这3句口诀上

文章作者:琢磨君

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道德经》里面有许多精华和智慧,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白岩松则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所以说,我们要想多多增长智慧,再忙也要抽时间读读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共81章,文意深奥,很多人没有耐心读完或者读不懂。其实,要想读懂《道德经》,悟透这3句口诀就可以了。因为老子的《道德经》思想精华都浓缩在这3句口诀上!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1、静生道;

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说: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也认为“静能生慧”。总而言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人只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学习悟透很多道理,深刻体会大自然的奥秘。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说:我们要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了糟心事,冷静思考,就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个办法抽象来理解就是“道”。

正如《大学》里面谈到了一个方:“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按照“止、定、静、安、虑”来做人做事,最后必然有所收获。

2、谦生德;

“不争”在 《老子》 出现 8 次, 分布在7章之中,其中第八章出现2次。为什么老子如何看重“不争”的思想,就是因为他想告诫大家做人要谦虚。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之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品德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人也应该效仿水的谦下品德,谦虚低调做人,最后福气和品德反而更加深厚,正所谓是“水低成海,人低为王”!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举例说明“谦德”的好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

同理,圣人要领导老百姓,必须用言辞对老百姓表示谦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做人,遇事谦退无争,厚德载物,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所以说,谦虚做人是一种大智慧,我们要好好领悟。

3、俭生福;

人生的福气和祸患是互相转换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则,如果你骄傲自满了,就容易招致祸患;如果你奢侈浪费了,就会让福气偷偷溜走。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所说的第二宝“节俭”不仅可以“俭以养德”,还可以“节俭生福”,因为德行好了,勤俭持家,开源节流,才能让福气越聚越多,细水长流。

做人,要懂得求缺惜福,“花未全开月月未圆”是最佳境界,也是最智慧的处世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有福不可享受殆尽,有势力不可依仗殆尽,凡事多留有余地,才能避免招致老天的妒忌,最后保全更多福气。

老子所说的“俭”,不仅包括勤俭持家,还包括我们做事、说话上面的“俭用”,甚至还可以是对生态环境的“节俭”。正如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人要少说话,避免使自己陷入困境。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又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番话也是在告诫人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是最有利的。所以说,做人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把握好一个度量,记住“俭生福”的道理,才能多生出福气。

结语:

老子的《道德经》共81章,5162个字,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但是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根本,记住以上3句口诀——静生道、谦生德、俭生福,也就悟透了老子《道德经》思想精华。悟透这3句口诀,我们便可悟出很多人生的道理。朋友们,您觉得呢?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道家十二时辰防邪魔治邪煞灵符咒

远古传了几千年的的道家口诀,搞明白的人都成了传说

西方文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空白。自古希腊到近代哲学科学,没有类似中国的仙道修炼的真正尝试。神学迷雾笼罩之下,只有女巫的怨怒声震黑森林,或者是哈里波特之类的小说幻想打发无聊时间。

在中国古代,真正的智者不只在朝中治国平天下,也有隐居在山林追寻人生大道的高人,他们意识到生命宝贵,热爱自由生命,其他的都是浮云。

这些追寻身心修炼的人摸索出很多人体的奥秘知识,比如奥妙的经络学说、神奇的中医养生知识等,很多玄奥的修炼口诀让人听了浮想万千……

如果抛开其中无法证实的成分,我们依然能看到字里行间散发的奥义之光,《黄庭经》就是这样一本奇经。

01

《黄庭经》有什么玄妙处?

教人修仙!这是古人的想法,万丈红尘原本就缺少真正超脱之人,因为大多数人只想着眼前的快乐。

我们现代人可以理解为身心修炼秘法。为什么称为秘法,因为当初只传给极少有缘人,人品不好根本就不告诉你有这本书。

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虑,羽翼已具正扶疏……

在《黄庭经》中,这样悠然自得的诗句比比皆是,道、性命、虚无、恬淡这样的字词透着深意。

为什么说是身心修炼,因为经文中明确讲了调节人的三丹田、络络、五脏气血等知识。

黄庭,中央脾土的意思,人身体的中部下丹田,也引申为大脑中、心中等;内景,气血、骨肉、脏腑等的内在景象。

大家现在有幸读到《黄庭经》,想一下古人没有X光机,没有CT机,就凭着自己的感知和智慧来研究自身,这与面对黑屋子却没有灯具进入差不多,难度可想而知。

黑屋里太奇妙了,各种宝贝太多,可要跟屋外的人讲黑屋内的事,望着黑洞洞的门,这个描述如何能让他相信呢。

这么说吧,常人都是有眼睛看外界,而《黄庭经》教人内视自身,探索自身的内在潜力开发。

一向务实的中国古人是不会让巫术占领思想高地的,靠谱的中国人有靠谱的文化传承……

02

《黄庭经》从何而来?

《黄庭经》有《黄庭外景玉经》、《黄庭内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最早出现的是《黄庭内景经》(黄庭内景玉经)。

有传说,《黄庭经》是老子所作,有读过《道德经》的朋友可以比较一下。下面是经文中的前几句。

老君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

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

与《道德经》相比,这样的七言句实在是太通俗了,有些名词涉及到丹田穴位等知识,完全不能与简朴深刻的《道德经》相比。

七言古诗句一般在汉代以后盛行,老子生存的春秋时代还不兴这个。

晋代的天师道女道士魏华存开创上清派,有景林真人传授给她《黄庭内景经》。

这个景林真人就像一个快递员,把《黄庭内景经》交给魏华存后消失,似乎历史上再没有过他的记载,甚至别的传说也没有。当然发货地址是有记载的。

《太平广记》第五十八卷记载了这次交接:

忽有太极真人安度明、东华大神、方诸青童、扶桑碧阿阳谷神王、景林真人、小有仙女、清虚真人王褒来降。

裒谓夫人曰:“闻子密纬真气,注心三清,勤苦至矣。扶桑大帝君敕我授子神真之道。”

这些神秘的仙人交给魏华存31卷经文,并讲了阅读参悟事项。

于是景林又授夫人《黄庭内景经》,令昼夜存念。读之万遍后,乃能洞观鬼神,安适六府,调和三魂五脏,主华色,反婴孩,乃不死之道也。

看来真搞明白的人,都超凡脱俗,都是传说级的,也足见这本经文的重要性。

魏华存钻研这些经文,四十多岁看起来如同少女,直到有一天有仙车来迎,她托剑化形而去……

这简直仙侠小说的典范,虚幻迷离,让人觉得非常不真实,却又留下《黄庭内景经》这样经文信物。

抛开其中的梦幻,也别觉得是神仙方术高不可攀,熟读钻研的古人有很多,书圣王羲之抄写研究过《黄庭经》,可惜除了书法价值外没有太大收获,王羲之身体不太好五十多岁就离开人世……

我们现代人的感悟理解方式变得抽象复杂,也别忘记至诚至真的灵悟之道,不要让有价值的文化单纯变成传说……

多识活佛:大圆满、大手印口诀中的精髓就是这句话

“明空无执原始无作心”这句话是三世贡唐大师《大手印祈愿颂》里面的一句话,是大圆满、大手印的境界。

“明”,就是心的感知能力。所以,心也叫作“光明心”。

为什么叫作“光”呢?我们看到东西是因为有光,如果没有阳光的话,在黑暗中是看不到东西的。因此,就把这个光或者光明比作人心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有这种明感的心叫作光明心或者心光明。“明”是它的作用,“空”是它的本质。心也是缘起,不是永恒不变的,心的本质是空的。

有的法师讲法时说只有心永恒不变,这是非常错误的说法。佛法里没有说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前一刹那为因,后一刹那为果,因缘相接,前后相续,人的心也叫“心续”。

“续”,就像水流、电流一样,是在运动当中存在的。佛经中说“刹那刹那,生灭相续”。前心灭,后心生,生出来的一刹那又灭了,下一刹那就又会生起来。

这个“刹那”是最短的时间,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一弹指的1/64时间,一种是一弹指的1/360的时间,但是这都不是究竟说。刹那的真正意思是,把时间分成最短的时段,没有办法再分的时候就叫作刹那,用我们的分、毫、一秒的多少万分之一都没办法算出来。实际上,无常也就是指的这个。

无常,并不是我们说的一个人生下来活了几十年死了,或者说植物生存了几十年以后灭了叫无常。生下来到灭亡,叫作粗分的无常。

细分的无常是刹那生灭,生即是灭,灭即是生,生和灭不能截然分开,生的过程就是灭的过程,灭就是一个新生的过程。人的生命也是一样的,前灭后生,不灭的话不生。

比如芽种,如果种子不烂的话芽怎么生出来?芽生出来的时候前面的因已经灭了。所以对三时的认识,应成派会说过去时“灭”也是有为法,这是和其他所有的教派不同的观点。

“灭”怎么会是有为法呢?灭了不是什么也没有了吗?这好像是无为法。除了应成派以外,一切的派别都不认为灭是有为法。但是应成派认为,灭即是生,灭是因缘。如果灭是无为法的话,是不能作为因缘的。

但灭是一种因缘,比如说“油尽灯灭”, 油尽是原因,灯灭是它的结果。油完了以后灯就会灭掉,既然“完了”能成为灯灭的原因,那么灭就是有为法,无为法是不能作为因缘的。

所以,最难理解的就是“生即是灭,灭即是生”,生灭相续,流转不断,这就是人的心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

在因明里面说,如果有静止的状态如停留上一分钟或者是一刹那有不变的状态,那就说明已经变成永恒不变了。所以在佛法里面没有一个有为法成为永恒的,如果有一刹那的不变的话,这就变成永恒法了。

人的心续也是这样的,它是前后相续的,前灭后生,灭即是生,生即是灭,这是最深层的道理。所以从佛法上来说,人的死并不可怕,死亡是新生的过程,旧的躯体死亡了新的才能生长起来。

从人一辈子来说,生的刹那就是死的刹那,人的存在只有一刹那,没有超过一刹那的存在的。一刹那的存在,意味着既是生也是灭。从生死两个方面来说,人生下来到老,生的过程是个上升的过程;从死亡的过程来说,生下来寿命就在逐步减少,活上一年少一岁,假如寿命70岁,一岁的孩子就已经短了一年了,只剩下69岁了。人生是一步一步上升,也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这就是哲学上的道理。

“明”是心的功能,“空”是心的本质。“无执”是证悟的境界。“原始无作心”就是自然心,不加造作。

什么叫造作?根据教导、文化传承等,从小受父母教、老师教、书本教,这些都是造作的。“原始无作心”,是回归到原始的纯净的心灵状态,没有恨没有爱也没有见解,不执有也不执空。有的也叫作“童心”,没有受到污染的小孩子的心,非常纯洁的一种。

当然,佛教里说小孩子也有无始以来的污染,没有纯洁的。我们修大手印就是让自己恢复到原始的自然心、无污染的纯真心,放弃执着、放弃戏论。

什么叫做执着?什么叫做戏论?本来是假的,你却把它当作真的,这就是执着。我们人类自认为是真的、好的或者坏的,这都是造作出来的非自然的东西。

自然心上没有善恶、没有倾向、没有见解,非常纯真,心就像千年的古井一样澄清,杂质都澄到下面了,显现出来的是原本的心。

大圆满讲的就是这个境界,想办法把分别心、虚妄心断掉。大圆满上说,心中各种思绪就像大江河一样不断地在流,原本澄清的水是无法看到的。最好的办法是用个闸突然把水头闸住,使瀑流止住,下面还有原本不流动的水的存在,这就是原本心,大圆满就是这种境界。

禅宗也是这样的,比如棒喝使突然惊吓,把正想着的给忘了,很多妄心都止住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开悟了。

可能错过的精彩: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相遇,是一种缘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