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黄道吉日

清明烧纸(清明烧纸怎么写封皮图片)

时间:2024-01-22 23:56:44 作者:一夜奈良山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清明寄哀思 | 这样烧纸更安全!

传统

节气

清明谣

思如清风绕

又是一年清明时

虽然一直提醒文明祭祀

但是每年清明因祭扫

还是引起了不少火灾事故

防火安全无小事

为了大家的安全

安安还是要在这里

唠叨一下下!

清明祭祀烧纸

有哪些注意点呢?

01

时间地点

应选择

错峰祭扫,焚烧尽量不扎堆。

选择指定地点焚烧,避风、四周没有易燃物的焚烧点

事先圈定好的阻燃围栏或在挖好的深坑中进行。阻燃围栏要选用不宜燃烧的材料制成,要有一定的高度,防止燃烧物随上升热流飘出。

应避开

斜坡:陡坡会自然改变火的行踪,尤其是火的蔓延速度。

大风天气:风会刮起烧纸,成为流动的火源并且加速火势的蔓延。

重要交通干线及路口和市区大街小巷等公共场所。

燃气管道旁、化粪池边、高压线下、汽车旁、小区草坪上、芦苇草垛及工地、工棚附近。

小提示

自行驾车前往扫墓时,记着不要把车辆停放在消防通道上,不要占用和堵塞消防通道!

02

烧纸前,要做哪些准备?

1、清理周边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

2、准备好充足的水、沙子或其它灭火器具(以备不时之需)。

03

烧纸时

1、控制投放量:尽量用小火一点一点慢慢烧,把火堆控制在较小的燃烧范围内。切勿心急一股脑往里丢,因为如果燃烧不充分容易产生浓烈黑烟,还可能造成火势一下猛烈变得无法控制。

2、注意风力和风向:若风力变大应暂停投放,避免风大刮走了燃烧的物品从而引起失火。

3、看顾好儿童:避免小孩弄火、玩火。

04

烧纸后

1、要用水、沙子或灭火器具将火堆彻底熄灭,并观察一段时间,仔细查看刚刚烧过的地方还有没有火星,是不是还高温,要确定死灰不能复燃后才能离开!

2、祭祀后,清理好场地,如纸灰、未完全燃烧的祭祀物品、其它垃圾等。

3、切忌乱扔烟头,千万不要留下火种。

4、记得把瓶子也一起带走哦,请勿随地丢弃!那可不是一个小瓶子,那是一不小心就能点起火的!

小知识

矿泉水瓶本身并不会燃烧。但是一个装了水的透明瓶子,却相当于一个简易的凸透镜,同样具有点火效果。当阳光强烈时,光线会通过瓶子折射引起聚焦效应,所有的光源热量就会集中在这一点,若刚好照射在枯枝落叶上,那么此时就有可能引起山火。

如果发生了火情,该怎么办呢?

在祭祀中,一旦发现火情应尽力保持冷静,要判明火势大小和火苗燃烧方向。

如果火势较小,可以用水浇、土埋、树枝扑打等方法及时扑灭。

如果火势已起,一定要马上转移避险,有条件的应当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最好把衣服浸湿,逆风逃生,切勿顺风而逃。

谨记森林防火报警电话:12119。

普法小贴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行为人因过失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三明市消防救援支队全媒体工作中心

您的支持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点分享

扫墓烧纸的由来

寒食墓祭活动是在寒食节(清明节前)时,春秋时代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风俗。直至唐玄宗时期,寒食祭祀和清明扫墓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

清代《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音山)剪草木之器,周胝(音直,伏地磕头)封(聚土筑坟)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中国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认为冥界也需要花钱,因此下葬时随葬货币。先秦时代葬真币,大概自汉朝始发现既不安全又浪费,《史记·酷吏列传》记载:“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说汉文帝阴宅里的钱被盗墓贼了。“瘗”(音意,是埋葬的意思),“瘗钱”后来专指陪葬用的钱,这是纸钱的最原始状态。因为担心被盗,后来改成仿制品,仿制材质有铜、银、锡、铅、陶、泥等。即便如此,还是经常被盗。宋朝朱翌《猗觉寮杂记》记载:“汉晋人葬多瘗钱,往遭发掘之祸!”

仿制品虽造价低廉,但制作过程繁琐,因此很快被淘汰,于魏晋时代出现了纸质的“瘗钱”。《封氏闻见记》说“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此时的纸质瘗钱直到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改造升级。宋朝洪兴祖《杜诗辨证》:“南齐东昏侯好事鬼神,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至唐元时,以纸寓钱的葬俗普遍用于朝廷祠典,瘗钱形制开始定型。《旧唐书·王玙传》云:“专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楮,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音楚,纸的代称)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此后,祭祀时烧纸成为必要流程,唐宋诗中多次提及这种殡葬现象。王建《寒食行》诗中“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高翥《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纸钱作为瘗钱的风俗,甚至从中原影响到了边疆。出土的敦煌莫高窟文书里便有“嚎啕大哭终无益,徒烦烧纸作钱财”“望儿孙,剩烧纸,相共冥间出道理”的记载。

从秦汉时代埋葬真钱到仿制品,再到魏晋南北朝“以纸寓钱”,瘗钱只埋不烧。后来为什么要烧掉它?

烧纸的源头应该是“燔燎”(烧柴祭天)。上古祭天时要烧东西,将玉帛牲畜架在火上烧。禀告天神后,再聆听旨意。《礼记·郊特牲》:“取膟膋(读音是lǜ liáo,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牲血与肠间脂肪。)燔燎升首(古代郊祭时用牲首上供)报阳也。”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受到印度或中亚习俗的影响。印度或中亚人认为,可以用火将祭品传递给鬼神,如婆罗门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传递物品的能力。

宋人陶彀的《清异录》上说:周世宗柴荣葬日,用象征形状的金银焚化,纸钱的形状大似碗口,上有印文,黄色印的叫“泉台上宝”,白纸的称“冥游亚宝”,说明五代时纸钱已经用雕板印刷大量生产了。又为什么烧黄纸?唐朝官僚唐临在《冥报录》给出答案:“鬼所用物,皆与人异,唯黄金及绢为得通用。然亦不如假者以黄色涂大锡作金、以纸为绢帛,最为贵上。”此后又推衍出白色纸钱,因为银子是白的。

看现今都市里,每逢清明,鬼节,寒衣节等夜晚,只见三三两两之人,腋下夹一捆黄纸直奔十字路口,处处火光纸灰。之所以选择十字路口,据说因为此处四通八达,方便游荡鬼魂接货。

在古代直至唐宋年间,普通老百姓多是用“钻木取火”的方式生火的。一块松软的钻木板(多用山麻木、柳木制成)上钻出一道凹槽,钻木板下面放一团棉花之类的易燃物,用一根坚硬的钻木杆(多用榆木、花梨木制成)在凹槽里使劲摩擦生热。火星蹦在棉花上,棉花变成黑褐色,人们赶紧把褐色的棉花扔在一堆干草上,用嘴使劲吹,干草被点着,这火才算生成了。大概是因为取火太费力的缘故,一般人家都会保存火种。

不过,寒食节一到,家家忌火,所以火种必须熄灭,等清明节的时候再次取火,就叫“生新火”,又称“改火”。所以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视。清明这一天,朝廷会将“新火”分送王公大臣。在岭南一带,地方官也会将“新火”送到民间。“新火”象征着新一年的希望,即便是西方神话里普罗米修斯盗来火种也是希望人间幸福而不是负面的灾难。

各地风俗不一,但一年之中至少有四次祭祀烧纸的习俗:春节前需要去上坟,这个日子不是太固定,进入腊月以后都能去,但多数人都会选则接近春节前,有一种说法是把老祖宗接回家过年。第二,清明节是全国法定祭祖的日子。其三,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个节日民间叫鬼节。其四,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为祭祖节,又称为送寒衣。而频繁的野外烧纸却为火灾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祭祀烧纸尽管是中国千年来延续下来的习俗,但于今来看不是一个好的习俗。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容易酿成火灾,造成人员和林木的重大损失。

2019年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火灾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投入人员实施灭火作业。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4月1日,30名失联扑火人员遗体找到。火灾致30人亡,大面积林木被毁,让人深痛,我们必须重视起来。

最近看到一部美国纪实电影,也是描写森林大火,真实地再现了大火无情的惨烈场面,几十名消防队员被烧死,是美国“九一一”事件之后消防员损失最惨重的一次。

据林业部统计,从2004年至2016年因为烧荒烧炭引起的森林大火占31.23%,其中因上坟烧纸占18.94%。而森林火灾中的人为因素占到火灾总数的95%以上。

从人体下葬到烧成骨灰是一个进步;从地头上建坟到骨灰归到室内又是一个进步;而把骨灰从小盒子里移出到回归大江大海则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大进步。

初稿2019.8。修稿2019.11

壹点号文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青未了|上坟图

文/郑永涛

我的故乡冀南平原有着久远的上坟习俗。上坟,就是在特定的节令,为祖人和逝去的亲人烧去纸钱,祭祀祖先,缅怀故人。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年中,我的故乡有四个上坟的节令,分别是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在这四个节令上坟,也有上午和下午之分,春节在大年三十的下午上坟,清明节在清明前几天的上午上坟,中元节在七月十五的上午上坟,寒衣节在十月初一的下午上坟。其实在多年以前,春节时的上坟是在大年初一的拂晓时分进行的,等上完坟,告慰完逝者,天亮了才开始拜年。后来,为着方便,这次上坟的时间就慢慢提前到了大年三十的下午。上坟,也有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春节时上坟只准男人去,其他三个节令男人女人都可以去。另外,上坟还有辈分的区分,春节时上坟家族中的男人都去,其他三个节令则只有儿女去,孙子辈分的不去。此外,在四个节令上坟,带的祭品也是不一样的,中元节上坟时是不带纸衣、纸布的,其他三个节令则都需要带。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区别,那就是春节时上坟是要点鞭炮、点烟花的,其他三个节令都不点。对刚刚逝去的亲人,还要烧“七纸”,就是从去世当天开始算起,每过七日便要上一次坟,逢“单七”儿女都去,“双七”只有儿子儿媳去,一直上完十个“七”。

上坟是一个庄重的仪式,这里边也有不少的说法。上坟的时候,来上坟的人需站在逝者棺材尾部的位置,以示尊重。祭品要认真地摆放到坟头前,给男性逝者带来的白酒,要用三个酒盅倒上端放于祭品前。烧纸钱的时候,要先在地上画一个圆圈,然后将纸钱放到圆圈中点燃,后面还要用树枝翻几下,以使纸钱能够烧透。上完坟临走的时候,还要拿些祭品放入纸灰中,把酒也倒进纸灰中。上坟少不了哭坟。哭坟通常是在点燃纸钱后开始的。哭坟时,哭的通常都是相处过的亲人,久远的祖人未曾谋面,自然也不会流下悲痛的眼泪,为的是通过上坟,寻根问祖,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上坟时哭坟的,女人居多,男人较少。随着逝者离世的时间渐长,上坟的人也便从最初的悲痛欲绝,慢慢变成掉下几行热泪,再慢慢变成深沉的悼念。岁月变迁,时光轮回,时间可以改变许多许多,但却永远冲淡不了对先人的缅怀,对亲人的怀念。

上坟,是故乡一种独特的乡俗,一幅凄惶的风俗画。在乍暖还寒的清明或是寂寥荒凉的清秋,三三两两或者独自前往的上坟人来到祖坟前,放上祭品,点上纸钱,留下一阵凄然的哭声,落下几行悲伤的泪水,仿佛与故去的亲人见上了一次面,说上了一会话。放眼苍茫的原野,一片片坟茔散落在原野间,一个个削瘦的身影或立或蹲于坟茔前,一缕缕细细的青烟伴着凄楚的哭声从坟茔间升腾起来,翻卷着片片的纸灰随风飘零,是一幅令人心酸慨叹的乡野风俗画。这一片片的坟茔就是一部部的家族史,一次次的上坟就是一个个生命的轮回和寓言。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等烧完纸钱上完坟,上坟的人仍要抹去眼角的泪水,回去继续过自己的生活。只是这伤感的愁绪,恐怕还要在心头延续一些个时日吧。

哭坟,是一种怀亲之情的表达,一种浓烈情感的宣泄。哭坟的时候,哭出声音,流出眼泪,时而与故人对话,时而自言自语,回忆了过去,表达了怀念。通过哭坟,上坟的人获得了慰藉和平静,进而能够释然,能够放下。从这一角度来说,能哭坟其实是一种幸福。我们郑村有一个老哑巴,却是连哭坟的福分也没有的。提起他,就不能不说他那悲苦的命运。

老哑巴叫郑福生,村里人都叫他老生。老生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家里就他这么一个儿子。命运从来没有公平与不公平之说,他生下来就是一个聋哑人。因为聋哑,他没上过一天学,还常常被别的顽皮孩子取笑、欺负。顽皮孩子们都叫他哑巴,从不喊他名字。因为村里就他一个哑巴,因而哑巴这个名字也就慢慢叫开了。哑巴残疾,又受人欺负,因而很少与别的孩子来往,十二三岁便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挣工分了。在生产队里,因为他是哑巴,性格又孤僻,交流不便,于是队里便将饲养员的活给了他。他以为这辈子一家人就会这么平平静静地过下去,可命运却在这个时候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那是一九六三年的夏天,在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中,老生家的土坯房没能经得住雨水浸泡,半夜里轰然倒塌,将老生爹娘砸死在了土坯房里。老生因为在生产队场院里看牲口,侥幸躲过一劫。但是,从此,一家人里就只剩了老生一人活在这人世上。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老生自然而然的成了一个光棍。哑巴的苦,丧亲的苦,光棍的苦,都让老生一个人吃尽了。因为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愁苦,正值青壮年的老生很早便有了未老先衰的迹象。由于整天低着头、弓着腰,老生的脊背很早就弯成了月牙形,这是独属于他的身形特征。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一天天辛酸的日子里,平凡卑微的老生渐渐由一个青壮年变成了一个佝偻的老汉。

关于老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上坟时的情景。曾经有好几次,我见到了孤苦无依的老生独自上坟时的情景。老生用胳膊挎一只破旧的竹篮,揣着手,低着头,几乎是悄无声息地走到自家的祖坟上。等放上祭品,点上纸钱,他便要跪到地上开始哭坟了。作为哑巴的老生,哭起坟来是格外悲戚的。老生痛哭起来,哭不出伤心的话,只能一边流着浊泪一边“呜呜”、“啊啊”地干嚎。他那“呜呜”、“啊啊”的干嚎,没有一字一词,却让人听得格外心酸苦楚。对故去已久的亲人,通常很少有男人哭坟的,但老生却是每年都要哭,每次上坟都要哭,也不知道是在哭他早死的爹娘,还是在哭自己凄惨的命运。他那“呜呜”、“啊啊”的干嚎,在荒凉的原野上,在萧瑟的寒风中,传得格外的远,格外的远……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郑永涛,笔名土生,男,1984年生,河北邯郸人,毕业于江西大宇学院中文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理事,邯郸市肥乡区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法治日报》《人民公安报》《中国城市报》《中国妇女报》《语文学习报》《作文周刊》《河北日报》《河北法制报》《河北农民报》等多家报刊,出版有散文集《土生土长》。曾在驻京空军某部服役。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 sdca98@163

壹点号当代散文

俗语“清明上坟四禁忌,子女触犯散财气”,指哪4种?为何散财气

清明节,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节日。清明扫墓历史悠久,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间关于清明扫墓(上坟)流传着很多俗语,有些俗语所表达的含义,放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遵守。比如“清明上坟四禁忌,子女触犯散财气”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说,清明节扫墓(上坟)的时候,有4种禁忌,如果触犯了这些禁忌,可能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或者说影响财运。

虽然这句俗语有迷信的说法存在,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这4点禁忌,从古至今,被人们所保留了下来。直到现在,不少朋友依然遵守。

本篇内容,笔者就详细和大家说说都有哪4点禁忌,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当地有没有这样的说法。

禁忌一:孕妇去上坟

不仅是清明节,其他祭祀的节日,孕妇也不能去上坟,据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墓地或坟墓周围,阴气比较重,如果孕妇去了,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成长,所以,家里有孕妇,就不能去上坟。

笔者所在的豫东地区,这种说法现在还在流行,到了清明节,如果是孕妇,即便是自己的父母,上坟的时候也有自己的老公代替,自己是不能去的。从科学角度来说,这种说法其实没有依据,但是这么多年就这么流传下来了,以防万一,还在遵守。

禁忌二:过了12点去上坟

清明节上坟的时间有讲究,民间有不能超过中午12点的说法。具体原因,也是听村里面的老人说,12点之前,去世的亲人“在家”,烧纸钱能收到,所说的思念话语,也能“听到”。过了12点之后,去世的亲人出去了,再去上坟,听不到也收不到了,也就失去了上坟的意义。

因此,上坟要在中午12点之前进行,不能过了12点再去,这种禁忌,目前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大家可以想一下,12点之后上坟的情况在自己当地是不是不多见,或者说根本没见过。

禁忌三:烧错方向

清明节上坟的时候(尤其是农村),烧纸钱时,位置错误的情况存在,但不常见。但是,烧错方向的情况却多了,比如有些亲戚,第一次去给亲人上坟烧纸,不知道在哪个方位烧,就会烧错,这也是大忌。

按照老话说,烧错方向以后,一方面,去世的亲人收不到纸钱,烧了等于白烧。另外一方面,会被认为不尊敬,如果被村里人知道了,也会被人说闲话。所以,清明节上坟烧纸时,在哪个方位一定要搞清楚,尤其是第一次给某个亲人上坟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

禁忌四:纸钱没烧完就离开

清明节上坟时,会给去世的亲人烧纸钱,如果不等纸钱烧完就离开,也是一种不尊敬的做法。笔者所在的豫东地区,有这样的说法,给去世的亲人烧纸钱,只有看着烧完,去世的亲人才能“收到”,如果离开了,就会被“孤魂野鬼”抢走了,而去世的亲人就收不到了。所以,烧纸钱时,一定要完全烧完才能离开。

而从现在的社会来说,纸钱完全烧完之后再离开,能够有效避免火灾,尤其是在山林中上坟烧纸钱,很容易引起火灾,一定要在没有明火的情况下,才能离开。

看完上面的内容,相信大家对于“清明上坟四禁忌,子女触犯散财气”的说法有了清晰的认识。这4种禁忌,笔者所在的豫东地区,现在还完全遵守,虽然不知道违反之后,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但大家都不会违反。

有人会说,这些都是迷信,不可信,清明节上坟烧纸,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反正去世的亲人也不知道,纸钱也收不到,子女即使触犯了禁忌,也不会散财气,都是骗人的。

关于此,有句话说得好,“信则有不信则无”,信它的人可以继续遵守,清明节扫墓上坟的时候,主要不要犯上述4点禁忌。不信它的人则无所谓,即便不去扫墓上坟也没人说。

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明日中元节,什么时间祭祖?不能早,也不能晚,老传统莫忘!

明天是七月十五,民间称这一天为“七月半”,但是比较官方的叫法称为“中元节”。中元节的来历久远,它是从东汉时期的道教发展而来,因为道教一直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

当然除了道教之外,佛教也有七月半的习俗,这是从唐始发展,在佛教里这一天又称为“孟兰节”。除了这些,中元节之所以自古流传还是因为一些传统说法,因为“七”是一个变数,是复生之数,所以民间认为在七月半,鬼门大开,已故的人会渡过奈何,和家人团聚。因此这一天也叫做“鬼节”。

中元节和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为“三大鬼节”,在这一天老百姓们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祭祖,这是自古便留下来的传统,也是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敬祖尽孝”的良好传统。但是在这么重要的日子里,祭祖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讲究不能早也不能晚,那么具体什么时间好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

一、上坟祭祀的时间

凡是祭祖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香油蜡烛,贡品,纸钱,然后全家一起去上坟祭祖,很多时候大家祭祖都很随意,认为只前一天或者当天只要去就行。其实吧祭祖的事情在古人眼中是比较庄重的,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时间,也是对于已故亲人的尊重。

俗话说“早烧清明晚烧冬,七月半的小鬼等不到中”,意思就是中元节祭祖上坟的时间不要超过中午,当然因为全国各地的风俗不同,有些地方祭祖的时间稍微略长一些,会持续到下午,但是大家普遍不会超过3点,因为按照民间说法,3点以后阴气较重,不再适合停留。

二、不上坟祭祀的时间

中元节和清明节虽然都是“鬼节”,但是还有些区别,清明节是必须要上坟祭祖的,但是中元节并没有这个强求,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可上可不上”。虽然可以不上坟,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不祭拜先祖。

如果不上坟那么就要早早把先祖的灵位摆放在供桌之上,点上蜡烛、香火,再摆上一些生前爱吃的贡品。当然这只是其中之一,到了七月十五这一天,早晨、中午、黄昏时都需要给先祖们摆上茶饭,记得供饭时要是双数,单数视为不吉利。摆上茶饭之后,点上香烛,然后按照长幼顺序祭拜。最后到了晚上把准备好的元宝纸钱,以及衣物烧掉,目的是让在地府之门关闭之前,让先祖们带走。

三、中元节的意义

中元节是一个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的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信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信仰和敬畏。中元节的庆祝活动和习俗,如烧纸钱、祭祖、祭祀等,都是民间信仰的一种传承和表现。

中元节是一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家庭团聚、敬祖感恩、祈福求平安等价值观念,不仅促进了家庭的和睦与团结,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中元节的庆祝活动和习俗,如烧纸钱、祭祖等,也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珍惜亲情,不要为了一些琐事而争吵不休。

用最简单的 食材做出最美的佳肴,为家人做一顿爱的美食,我是妈咪早早,每天都会您带来一道家常美食。如果喜欢我的话就点个赞,转发关注下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