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痣相命理

天什么行空(天什么行空的成语)

时间:2024-01-20 17:13:31 作者:君心似我心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涨知识!你知道这几件文物为何要改名儿吗?

【原标题】这几件文物改了名儿,你还能认出来吗?

名字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身份标识之一,有着美好的寓意且不会轻易更改,始终与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文物也是如此,每一件文物的命名都非常严谨,遵循着特征性原则,短短的几个字就要能表现出一件文物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要让人“观其名而知其貌”。

一般来说,文物的名称在确定之后就会固定下来不再更改。但即便是这样,仍然会有“特殊情况”出现。而那些经历了改名的文物也都是赫赫有名呢!

1

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口沿宽厚,轮廓方直。鼎身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致。

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最初的发掘报告中,发掘者根据器物腹部内壁上的铭文将其称为“司母戊方鼎”,之后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将其铭文释读为“司母戊”,并将其名称改为“司母戊鼎”。

早年学者认为,“司”通“祀”,即是“祭祀”的意思。在这种说法下,人们认为“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表明该鼎是商王祭祀自己母亲所铸造的器皿。还有认同的学者对此补充道,“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司母戊鼎”这个称呼就定了下来,并延续了几十年。

↑司母戊鼎/后母戊鼎腹内壁的铭文图样。

1976年妇好墓被发现,其中出土的青铜器中有见“母辛”的铭文。专家学者们在认定妇好墓“司母辛鼎”的同时,提出“司母戊鼎”其实也可以被释读为“后母戊鼎”。

最早提出“后母戊鼎”一说时,有学者指出商代字体较为自由,偏旁部首可以随意地放置或是挪动,文字可正写也可以反写,而“司”或许就是“后”的反写,这是同一个字。

不过具体对于“后”的释义,学者们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后母戊”之“后”,意为“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譬如词语“皇天后土”中的“后”便与“皇”为近义字,是“崇高有威望”的意思。

2011年3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30分》中将该器物称作“后母戊鼎”,从而让大家发现国家博物馆已经在陈设展览中将“司母戊鼎”改称为“后母戊鼎”,至此,仿佛名称之争已经落下帷幕。但这并不意味着“司”和“后”中一定有一个是错的,只是近年来大家认为后者的解读更为准确一些。

2

马踏飞燕?铜奔马!

铜奔马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的识别标志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的主体形象就是它。这是一件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古墓的东汉青铜器,刚被发现不久就送进了甘肃省博物馆。

↑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藏。

铜奔马曾用名“马踏飞燕”,同样是出自郭沫若先生。

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宾访问兰州,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见到了铜奔马,为文物的艺术魅力所倾倒的同时,感叹道:“它是这批文物中的宝中之宝!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算是拿到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艺术珍品。”

感叹之余,郭沫若将该文物命名为马踏飞燕。

说是“马踏飞燕”,但其实奔马脚下的飞鸟并不是燕子。据学者考据,飞鸟的尾巴形状是齐展的,而燕尾应该是开叉的剪刀形状。所以再怎么说,名字至少也应该是“马踏飞鸟”才对。

不过铜奔马最初被送进甘肃省博物馆的时候,做登记时就是叫这个名字。只是“马踏飞燕”更为朗朗上口,一时之间让大家误以为这就是它原本的名字。

↑飞鸟(铜奔马局部),甘肃省博物馆藏。

除了马踏飞燕,人们对其还有马超龙雀、天马、飞马、铜鹔鹴马等诸多不同的“非官方昵称”。

最早提出“马超龙雀”称名的学者根据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龙雀蟠蜿”的文献资料,将其命名为“超越风神龙雀之行空天马”,简称“天马龙雀”或“马超龙雀”,意为“行空天马漫步神游星汉银河,风神龙雀蟠蜿蜷曲回首惊视”。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里,也收录了“马超龙雀”主词条,释文称“后经考证,所谓飞燕并非燕子,乃古代传说中的‘龙雀’,马亦非凡马,而是神马,即‘天马’”。

3

妾辛追?妾避?

辛追原为出土于马王堆汉墓一号墓的一具女性不腐湿尸,因出土一枚刻有“妾辛追”字样的印章而得名。

1978年的发掘报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对该印章的介绍为:“方形,边长2.7厘米,阴文篆书‘妾辛□’三字,字长体横排,可能是死者的名章。”

而1982年的报告《马王堆汉墓》中又有了更为具体的描述:“刻有‘妾辛[追]’三字(后一字似为‘追’)”。

印章摹本图片来源:周世荣《长沙出土西汉印章及其有关问题研究》

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古文字的字形写法、印章的制作工序与用途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再次对该枚印章做了分析,进而提出“应该是‘妾避’而非‘妾辛追’”的解读。

结合印面照片与目前出土的秦汉文字资料,学者们提出,“辛追”其实是“避”字的一种变体写法。换言之,下图中印章上被圈出来的应该是一个单独完整的“避”字,而非“辛追”。

但如果是“妾避”的话,单一个“避”字就占了印面面积的2/3,这样是否合理呢?学者们也注意到了布局上的差异。

他们认为,实际上秦汉印中为了追求美观,其实这种一个字就占一半以上面积的双字印的例子是很常出现的。

但对于“妾避”的解读,并不能说服所有的学者,仍有学者觉得是“妾辛追”更妥当,他们认为,虽然“辟”“避”相通,但秦汉印章中大多是用“辟”代替“避”,且“避”字本就罕见,鲜少看到印章中出现“避”。

在此基础上,“妾辛追”说的学者认为,与其强行将并列的偏旁合在一起释读为“避”(而且“避”字在汉印中非常少见),不如将其视作“追”的繁写或讹写。

到目前为止,究竟是“辛追”还是“避”,还没有一个彻底的定论。正是因出于对历史、对文化的负责,学者们才会如此反复推敲。

走进一个展厅,我们遇见的每一件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字都值得推敲,都能在文物身上找到对应的文化及一点。要知道,每一次文物的定名、改名背后可都是无数细节与历史的考据呀~

【参考资料】

魏宜辉張传官 萧毅《马王堆一号汉墓所谓“妾辛追”印辨正》

朱棒《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妾辛追”印再辨》

《司母戊鼎是什么时候 为何要改名为后母戊鼎?》

作者:承朗

本文摘自博物馆丨看展览微信公众号,2021年12月28日

来源: 看展览微信公众号

世人常说“天马行空”,“天马”是何物?为何不是“天狗行空”?

《山海经》是一本公认的“奇书”,书中记载的内容,如果放在现实生活,几乎不敢想象,因为书中那个奇异而怪诞的世界,几乎无法佐证它是否存在,所以《山海经》中的世界,只能存在于传说和故事里,而里面记载的珍奇异兽,多半也都成为了神话中的形象。

世人常说“天马行空”,其本义是像“天马”一样奔驰,可以腾空飞行,主要是比喻人的想法瑰丽,不受拘束,不切实际,异想天开。那你知道“天马”是何物吗?为啥要说“天马行空”,而不是“天狗行空”?如果说“天狗”的话,最起码我们还能想到“哮天犬”,而“天马”是什么“马”?为什么会飞呢?

传闻“天马”是一种灵兽,在《山海经》有记载,说是有一座“马成山”,山上有很多金银玉石,在这座山上有一种灵兽,长得很像白色的犬,而头是黑色的,这种灵兽胆子很小,见到人就慌忙飞走,名曰“天马”。内容中没有说明它是否有翅膀,但是“能飞”显然是默认了有翅膀。

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同样有关于天马的记载,据说汉武帝得到了一个“乌孙马”,长得非常好,很招人稀罕,于是给它起名为“天马”,后来又得到了一个大宛汗血马,比这个“乌孙马”更好看,更健壮,于是就把“乌孙马”改名为“西极”,赐名大宛汗血马为“天马”。

在华夏子民的心中,“天马”的形象非常神勇,一般把它看做天神的战马,从而表现汉民族的“尚武精神”,是华夏的图腾之一。在西方神话故事中,也有一种“天马”的形象,状如骏马,背有双翼,头长独角,名曰“独角兽”。

关于“天马”的传说,不得不提到一个成语“龙马精神”,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把“龙”和“马”联系在一起,比喻人奋发向上,十分精神的样子。据说在上古时期,“天马”是龙族的使者,“龙”作为中华最重要的图腾,自然地位十分尊贵,而“天马”经常会伴随着“龙”一起出现,它们的作用就是跑腿的,一般先看到“天马”,才会见到“龙”。

就像很多明星一样,一般都是经纪人出面做公关,并且经纪人和明星,基本上是形影不离的关系,所以只要看到哪个明星的经纪人,基本上就能确定明星是否在场。而“天马”就是龙族的“经纪人”,它先出场,龙再出场,从而显示“龙族”作为神兽尊贵的地位和身份。

这么看来,“天马”是一种寓意很好的灵兽,而今人把“天马行空”一词,解释为不切实际的想法,也许,一方面是为了体现与众不同的思想,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天马”的神秘吧。

作者:缘来星期八

原创文章,禁止搬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有小九九,天有大算盘

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城隍庙庙檐下挂着一个大算盘是何用意,其实这算盘的意思是说:神灵总有一天要与每个人算他的善恶之帐。忘记了是那座城皇庙里的有一幅这样的对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还有句俗语说“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这都是告诫人们,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一定要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做损人利己之事。

“天理昭昭,因果不爽”,乃《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话,是告诫人们,善良的人虽然可能会被人欺负,但是善有善报,最终他会有好报的。恶人恶政普通的民众可能会惧怕他,但是因果报应总有一天会清算他的恶,恶行定会有恶报。冥冥之中自有公道。

其实对于恶人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怕他,不论是真怕,还是忍让他,在人群里他可以胡作非为、为非作歹,但是,天理不会容他,他总有遭受恶报的那一天。还有一些心恶之人,表面上没有具体的体现,而心里却恶念不断,表面上嘻嘻哈哈,满腹的蛇蝎心肠,骗得过人,同样骗不过天理。

同样的道理,善良的人有时被当成是软弱的人,常常受到他人的欺负,愿意吃亏的人有时受到嘲笑,忍让的人被认为懦弱,但是时间一久,人们不难发现,善良的人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帮助,也能博得大多数人的尊重。

在佛的眼目中,只有善良的人才是最高尚的人。善良的人可能被他人欺负,但天理必佑之。 善良的人心胸坦荡,没有私心杂念,不会欺天瞒地,也不会耍阴谋诡计,面对被人欺负时经常一笑了之,不会挂记在心,身心清净,心情愉快,因此也就生活在幸福之中。邪恶的人却正好相反,它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罪恶的阴影之中。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心吊胆的人生与内心坦荡的人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天理报应,丝毫不差,明白此理的人就能洞察天机,就能成为真正的智者,善心常在的人就是人世间的得道之士。

目前的社会现实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许多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让一些人在价值取向上出现迷茫和混乱。曾听到有人这样说“这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到处都是竞争,人是自私的动物,虽然还有点同情心”以及“人之初性本恶,如果自己表现出无私的心态,别人就会认为你是傻子,他们就会来占你的便宜”、“如果一个人不厉害,真的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等等。

社会大环境是如何的,我们姑且先不去说,你的心以及你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才是重要的。你想改变你的环境,就得改变你的内心。佛法的观点认为外境是由我们的内心所感召的,所以要改变外境,首先就要改变内心,心是内在的驱动力量,犹如内存里运行的种种驱动程序。

《了凡四训》中说:“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尚行懿德之人,平白无故地横受恶名,子孙往往很发达。很多事情不要只看表象也不要只看眼前,一定要相信“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为善良事,做善良人。

无德无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祸;善心善行而受磨难,多有后福。就看自己经不经得起事、立不立得定脚根了。正所谓:“人有小九九,天有大算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