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五行说(五行说属于什么唯物主义)

时间:2024-02-07 14:15:36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董仲舒的五行说和十月太阳历

作者:邓 红(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文学部教授)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等文章中,为了将五行和阴阳四季一年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五行每行平均配当“七十二日”的说法。这个“七十二日”的说法可能是受到了《管子》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十月太阳历。

《治水五行篇》的大意讲一年的最后一日为冬至。冬至又是一年之始。最先的七十二日正当木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干燥混浊而呈青色,可称之为春季。其次的七十二日正当火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光明而呈红色,可称之为夏季。第三个七十二日正当土之时令,这个季节的气潮湿混润而呈黄色,可称之为季夏。第四个七十二日正当金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黯淡光弱而呈白色,可称之为秋季。第五个七十二日正当水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清净寒冷而呈黑色,可称之为冬季。之后又复归木之时令。其后的文章则讲木火土金水“用事”也即当时令时该做什么事情,但没有对违反时令也即违令会发生什么事情加以说明。

阴阳五行说是董仲舒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对阴阳五行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将阴阳和五行完美地结合起来了。从数字来说,阴阳是偶数,五行是奇数,将二平分为五,或将五分属于二,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董仲舒为了使阴阳和五行能更好地结合,采取了许多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阴阳五行之间掺入了一个四季。《五行相生篇》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董仲舒在《五行对》等文章中,以阴阳二气的运行轨迹来配当四季,也即将阴阳二气按照一年四季的运行变化分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将它们分别配以春、夏、秋、冬。也即“少阳・春”配“木”,“太阳・夏”配“火”,“少阴・秋”配“金”,“太阴・冬”配“水”,但还缺五行之“土”。

为了使“土”获得时间,董仲舒在《五行之义篇》中将一年分为五个季节,即在夏和秋之间设立了一个“季夏”。于是土有了“季夏”之时间,还被赋予了“养”之季节功能。其次,为了使“土”获得空间,董仲舒又将土配于中央,且成了统领其他四行的“股肱”。最后,为了克服四季不能和五行平均相配的问题,《治水五行篇》将一年三百六十日平均分为五季,也即以一季为七十二日。土不但有了时间和空间,还拥有了“黄”色。

那么,这个“七十二日”是从哪里来的?经过详细考察,我们发现可追根溯源到《管子》那里。《治水五行篇》和《管子·五行篇》关于时令的叙述有许多共通点,也即它们都将一年划分为春、夏、季夏、秋、冬五季,每季七十二日并配当木、火、土、金、水五行。而《管子》的《幼官篇》将一年分为“地气发”“小卯”等三十个节气,每十二日一个节气。每一个节气之后讲这个十二天内应该干什么。如第一个节气“地气发”,要“戒春事”,也即准备春耕;第二个节气“小卯”,要“出耕”,开始耕地,以此类推。春季有八个十二日节气,夏季七个十二日,秋季八个十二日,冬季七个十二日,加起来共三十个十二日节气等于三百六十日,刚好是一年。这些共通点都说明《春秋繁露》和《管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一年三十个节气,和通常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根本不能对应和配合。三十节气配四季的话,每个季节平均为7.5节气;三十节气配十二个月的话,每个月平均2.5个节气。所以《幼官篇》出现了春八个节气,夏七个节气,秋八个节气,冬七个节气的不均衡现象。然《幼官篇》为和本文解决“七十二日”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如果以三个十二日节气为一月的话,每月三十六天,两个月就是七十二日,刚好符合本文先前提到的《五行治水》五行说中的一季。以一年为春、夏、季夏、秋、冬五季的话,每季二个月六个节气一百二十天,一年十个月五季三百六十天。只是《幼官篇》还没有“土”,以及用“土”去配列四季的概念,所以才出现了春八个节气、夏七个节气、秋八个节气、冬七个节气的不均衡现象。这就牵涉到了一年到底是十二个月还是十个月的问题。

陈久金等学者关于十月太阳历和彝族天文学史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上古时代曾经行用过一年为十个月的太阳历。根据陈久金等著《彝族天文学史》(第八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的研究,《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了古文献中最古老的十月太阳历。《夏小正》源于夏代而作于春秋,也即孔子为了解夏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到杞国考察,了解到的夏四时之书。《管子·幼官篇》(及《幼官图篇》)和《诗经·七月之诗》也使用十月太阳历。使用十月太阳历的夏民族属古羌族,而齐宗室是姜尚的后代,为古羌族的后裔,所以《管子》中出现了与十月太阳历的有关记载的痕迹。

上述观点为我们探索董仲舒“七十二日”说的根源,提供了重要启示。经过对比研究,我们认为:

第一,《治水五行篇》提出的一季七十二日说,可追根溯源到上古时代的十月太阳历。董仲舒将一年三百六十日划为五等分五个七十二日,分别应对春、夏、季夏、秋、冬五季,每季两个月,五季配木、火、土、金、水五行。

第二,董仲舒的七十二日说和《管子》有直接联系,其时令说和五行说方面受到《管子》的《五行篇》及《四时篇》的影响,也和《幼官篇》乃至《幼官图篇》有重要关联。如《幼官图篇》有五方星,十图,三十节气(每一个节气十二天)。二十八宿分为五方星,代表一年中太阳所行经的路程,显示出了五方。十图代表一年十个月,一年三十节气,一个月三个节气,每个节气十二日,共计三十六日,两个月正好七十二日。

第三,每个七十二日的季节都有独自的时令、行事和违令。《治水五行篇》讲时令和用事,《春秋繁露》中讲时令用事的还有《五行相胜篇》和《五行顺逆篇》。《治乱五行篇》和《五行变救篇》则讲违反时令则会受到惩罚。董仲舒的时令说除了《管子》的影响之外,还可看到《礼记·月令篇》和《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影响。

第四,十月太阳历一年为三百六十五(闰年三百六十六)日,而五个七十二日加起来只有三百六十日。董仲舒对剩下来的五(六)日没有明确交代。《春秋繁露》里没有《诗经·七月之诗》“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那样的说法。不过在十月太阳历中,十个月之后余下的五(六)日为“岁首祈岁”祭祀日,相当于彝族的“过年日”,或可看作现在春节期间初一、初二、初三休假日的由来。这几天不计在十个月之内。

第五,董仲舒也时常以十二个月为一岁,这里的一岁应该是他当时使用十二月历,两者属于不同的系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篇》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讲天之数为三百六十,日之数为三百六十六。《官制象天篇》说:“天之每终一岁以十二月也。十者天之数也,十二者岁之度也……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可知在董仲舒那里,讲阴阳五行结合时使用十月太阳历,一年为三百六十日;而在讲阴阳五行说之外的现实生活场合,使用的还是当时流行的十二月历,一年三百六十六日。因为讲五行、特别是讲阴阳五行结合时,只有使用十月太阳历七十二日才能完美配当。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9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董仲舒的五行说和十月太阳历

作者:邓 红(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文学部教授)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等文章中,为了将五行和阴阳四季一年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五行每行平均配当“七十二日”的说法。这个“七十二日”的说法可能是受到了《管子》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十月太阳历。

《治水五行篇》的大意讲一年的最后一日为冬至。冬至又是一年之始。最先的七十二日正当木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干燥混浊而呈青色,可称之为春季。其次的七十二日正当火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光明而呈红色,可称之为夏季。第三个七十二日正当土之时令,这个季节的气潮湿混润而呈黄色,可称之为季夏。第四个七十二日正当金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黯淡光弱而呈白色,可称之为秋季。第五个七十二日正当水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清净寒冷而呈黑色,可称之为冬季。之后又复归木之时令。其后的文章则讲木火土金水“用事”也即当时令时该做什么事情,但没有对违反时令也即违令会发生什么事情加以说明。

阴阳五行说是董仲舒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对阴阳五行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将阴阳和五行完美地结合起来了。从数字来说,阴阳是偶数,五行是奇数,将二平分为五,或将五分属于二,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董仲舒为了使阴阳和五行能更好地结合,采取了许多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阴阳五行之间掺入了一个四季。《五行相生篇》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董仲舒在《五行对》等文章中,以阴阳二气的运行轨迹来配当四季,也即将阴阳二气按照一年四季的运行变化分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将它们分别配以春、夏、秋、冬。也即“少阳・春”配“木”,“太阳・夏”配“火”,“少阴・秋”配“金”,“太阴・冬”配“水”,但还缺五行之“土”。

为了使“土”获得时间,董仲舒在《五行之义篇》中将一年分为五个季节,即在夏和秋之间设立了一个“季夏”。于是土有了“季夏”之时间,还被赋予了“养”之季节功能。其次,为了使“土”获得空间,董仲舒又将土配于中央,且成了统领其他四行的“股肱”。最后,为了克服四季不能和五行平均相配的问题,《治水五行篇》将一年三百六十日平均分为五季,也即以一季为七十二日。土不但有了时间和空间,还拥有了“黄”色。

那么,这个“七十二日”是从哪里来的?经过详细考察,我们发现可追根溯源到《管子》那里。《治水五行篇》和《管子·五行篇》关于时令的叙述有许多共通点,也即它们都将一年划分为春、夏、季夏、秋、冬五季,每季七十二日并配当木、火、土、金、水五行。而《管子》的《幼官篇》将一年分为“地气发”“小卯”等三十个节气,每十二日一个节气。每一个节气之后讲这个十二天内应该干什么。如第一个节气“地气发”,要“戒春事”,也即准备春耕;第二个节气“小卯”,要“出耕”,开始耕地,以此类推。春季有八个十二日节气,夏季七个十二日,秋季八个十二日,冬季七个十二日,加起来共三十个十二日节气等于三百六十日,刚好是一年。这些共通点都说明《春秋繁露》和《管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一年三十个节气,和通常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根本不能对应和配合。三十节气配四季的话,每个季节平均为7.5节气;三十节气配十二个月的话,每个月平均2.5个节气。所以《幼官篇》出现了春八个节气,夏七个节气,秋八个节气,冬七个节气的不均衡现象。然《幼官篇》为和本文解决“七十二日”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如果以三个十二日节气为一月的话,每月三十六天,两个月就是七十二日,刚好符合本文先前提到的《五行治水》五行说中的一季。以一年为春、夏、季夏、秋、冬五季的话,每季二个月六个节气一百二十天,一年十个月五季三百六十天。只是《幼官篇》还没有“土”,以及用“土”去配列四季的概念,所以才出现了春八个节气、夏七个节气、秋八个节气、冬七个节气的不均衡现象。这就牵涉到了一年到底是十二个月还是十个月的问题。

陈久金等学者关于十月太阳历和彝族天文学史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上古时代曾经行用过一年为十个月的太阳历。根据陈久金等著《彝族天文学史》(第八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的研究,《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了古文献中最古老的十月太阳历。《夏小正》源于夏代而作于春秋,也即孔子为了解夏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到杞国考察,了解到的夏四时之书。《管子·幼官篇》(及《幼官图篇》)和《诗经·七月之诗》也使用十月太阳历。使用十月太阳历的夏民族属古羌族,而齐宗室是姜尚的后代,为古羌族的后裔,所以《管子》中出现了与十月太阳历的有关记载的痕迹。

上述观点为我们探索董仲舒“七十二日”说的根源,提供了重要启示。经过对比研究,我们认为:

第一,《治水五行篇》提出的一季七十二日说,可追根溯源到上古时代的十月太阳历。董仲舒将一年三百六十日划为五等分五个七十二日,分别应对春、夏、季夏、秋、冬五季,每季两个月,五季配木、火、土、金、水五行。

第二,董仲舒的七十二日说和《管子》有直接联系,其时令说和五行说方面受到《管子》的《五行篇》及《四时篇》的影响,也和《幼官篇》乃至《幼官图篇》有重要关联。如《幼官图篇》有五方星,十图,三十节气(每一个节气十二天)。二十八宿分为五方星,代表一年中太阳所行经的路程,显示出了五方。十图代表一年十个月,一年三十节气,一个月三个节气,每个节气十二日,共计三十六日,两个月正好七十二日。

第三,每个七十二日的季节都有独自的时令、行事和违令。《治水五行篇》讲时令和用事,《春秋繁露》中讲时令用事的还有《五行相胜篇》和《五行顺逆篇》。《治乱五行篇》和《五行变救篇》则讲违反时令则会受到惩罚。董仲舒的时令说除了《管子》的影响之外,还可看到《礼记·月令篇》和《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影响。

第四,十月太阳历一年为三百六十五(闰年三百六十六)日,而五个七十二日加起来只有三百六十日。董仲舒对剩下来的五(六)日没有明确交代。《春秋繁露》里没有《诗经·七月之诗》“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那样的说法。不过在十月太阳历中,十个月之后余下的五(六)日为“岁首祈岁”祭祀日,相当于彝族的“过年日”,或可看作现在春节期间初一、初二、初三休假日的由来。这几天不计在十个月之内。

第五,董仲舒也时常以十二个月为一岁,这里的一岁应该是他当时使用十二月历,两者属于不同的系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篇》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讲天之数为三百六十,日之数为三百六十六。《官制象天篇》说:“天之每终一岁以十二月也。十者天之数也,十二者岁之度也……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可知在董仲舒那里,讲阴阳五行结合时使用十月太阳历,一年为三百六十日;而在讲阴阳五行说之外的现实生活场合,使用的还是当时流行的十二月历,一年三百六十六日。因为讲五行、特别是讲阴阳五行结合时,只有使用十月太阳历七十二日才能完美配当。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9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阴阳五行学说的解析

风水学是一门十分博大精深的学问,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对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解析都有哪些呢?相信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阴阳五行学说的解析都有哪些,通过对于风水学知识的学习使我们更好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阴阳五行学说的解析都有哪些吧。

阴阳基本含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要把阴阳概念解释清楚我们必将要懂得认识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把感性认识层面、理性认识层面、理性具体认识层面-------这些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一时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一时又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从表面上看仿佛都是对的,实质上在自己的意识中依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也是传统上把阴阳五行理论引向朴素认识论误区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概念,是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在这个确定的认识层面简单地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即理性具体认识范畴的哪方为阳,哪方为阴的具体表达,且在具体运用中双方的属性不能任意的颠倒或混淆。否则就将带来认识的失误)。所以,理性认识范畴的阴阳概念与矛盾概念一样,自身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认识具体事物时,它的意义才有可能随着我们对事物在实践中的认识而彰显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理论又回到实践的过程。

阴阳五行与风水的作用

1、干支分配五行

既然世界万物皆属阴阳五行,那么天干地支也不例外,古人将干支分配五行如下:

天干:甲乙 木 ?丙丁 火 ?戊己 土 ?庚辛 金 ? 壬癸 水

地支:子亥 水 ?寅卯 木 ?巳午 火 ?申酉 金 ?丑辰未戌 土

2、天干五合

甲己合化土 ? ? 乙庚合化金 ? ?丙辛合化水 ? ?丁壬合化木 ? ?戊癸合化火

所谓天干五合,是指五组天干的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变化,如丙辛合化水,指天干丙遇到天干辛,丙本是火,辛本是金,但这两者在一起相互起反应,纽合在一起,却变化成了水,如化学反应一般,两者的性质已变,生成新的性质。当然在实践应用中,合化是有着严格的条件的,并非一见丙辛就认为是化成了水。丙辛如此,余可类推。

3、地支六冲

子午冲 丑未冲 寅申冲 卯酉冲 辰戌冲 巳亥冲

地支六冲是指地支之间的生克变化,如地支子遇见地支午,两者相冲,互相都受到损失。至于此冲是好是坏,需要全盘推论。

4、地支三合

亥卯未合化木 巳酉丑合化金

申子辰合化水 寅午戌合化火

地支三合理同天干五合,即地支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变化性质,如亥卯未三个地支聚在一起,那么就变化成了木。在实践中地支三合也有严格的条件。

5、地支半三合

亥卯合木,卯未合木

巳酉合金,酉丑合金

申子合水,子辰合水

寅午合火,午戌合火

地支半三合理同地支三合,不过因为三者没有汇全,所以其力量较三合要小一些。

6、地支六合

子丑合土 寅亥合木 卯戌合火 辰酉合金 巳申合水 午未合土

地支六合亦是地支之间的相互变化,如子丑聚在一起,就变化成了土,地支六合的力量小于三合和半三合。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的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的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五行的由来

五行的由来最早见于《尚书》的洪范篇。

一、《尚书》洪范篇中的五行

《尚书》的洪范篇的原文摘录如下:“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士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包含了天道和民生。

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的重要礼器就是青铜器,青铜器又称“金”。因此,金代表了天道。

“木水火土”这四类物质在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木欣欣向荣,木代表着生机。人无水不可活,远古时期取火技术至关重要,土即地,地负载万物。

这段话的背景是在商朝初期,周武王问政箕子。

周武王问,上天繁衍了下界的臣民,臣民各安所居的常理是什么?周武王在这里提出了天与人的关系这个宏伟的话题。

因此,箕子回答五行的内容应从这个高度去认识,而不能仅仅把它们视为单纯的五种物质。

箕子先谈到鲧采取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导致五行紊乱,因此,上天没有将治国方法传给鲧,治国纲常受到破坏。大禹治水有功,因此,上天把治国方法传给它,纲常得以维系。因此,五行关乎治国安邦的常理。

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作为五行的五种特质,应从治国安邦的高度去解读才能符合《尚书》的愿意。

二、五行的应用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之基,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有学者考证,日本物语文学的鼻祖《竹取物语》出现了很多代表五行思想的故事及表现,如五个求婚的故事、五件宝物的方位等等。

《竹取物语》大约成书于公元806至956年间,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在我国,五行理论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春秋时期甚至设置了五行官职。

《左传》昭公篇中,蔡墨介绍了五行的五官,原文为:“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1、五行与身体的关系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将五行应用于医学领域,体现了整体医学宇宙观念。

原文摘录如下:“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中医治病理论中,有时候采用五行生克进行治疗。比如,患者心脏生病,心为火,医生可能会从生火的肝(木)治疗。

我平时喜欢读《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看上古真人志闲而少欲看,心安而不惧,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羡慕不已。

2.五行与天干地支的关系

天干地支是我国古代的纪年法,相传为黄帝时期就开始使用,甲骨文中亦有关于甲子的记载。

天干地支在使用过程中与五行结合,具有五行的属性。

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

寅、卯、辰月属木;巳、午、未月属火;申、酉、戌月属金;亥、子、丑月属水;辰、未、戌、丑属土。

古代将天干地支、五行及阴阳等理论运用于天文、算命等场合。

3.五行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如来佛祖将五指化作“五行山”才将它镇压住。看原文:“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地把他压住。”

因此,孙悟空自己感慨道:“我佛如来施法力,五行山压老孙腰。整整压该五百载,幸逢三藏出唐朝。”只有“五行山”才压得住孙悟空。

三、五行的生克关系

五行不仅不能单纯视为五种物质,而且不能孤立地看待,他们之间存在生克关系,一套完整的体系。

早在战国时期,《墨子》一书中就已谈到五行的生克关系,原文为:“五合,水、土、火、火离,然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水,木离木。”

五行的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相克关系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的内容远比文中介绍的丰富得多。

如冯友兰先生认为,朝代的顺序,和五行的自然顺序一致。他还举例说,以土德王的黄帝,为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木德的夏朝,为金德的商朝所克。商朝为火德的周朝所克……如此循环。

参考文献:

《尚书》;《黄帝内经》;《左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等

什么是“五行”

概念

所谓”五行“即五种物质的运动,是阴阳学说的延续。

来源

《尚书》有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将其视为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因而称作“五材 ”。

五行学说就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其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河图洛书的数理逻辑渗入其间后,五材被赋予了相生相克的有机联系。

于是这种关系被用来阐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的。

因此,尽管五行源于五材,但实际上已超越了五材本身,而具有了普遍意义。

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

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及外周舒展,因而引伸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木。

火的特性:

古人称“火日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伸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于火。

土的特性:

古人称“土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伸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

古人称“金曰从 革”。从革,是指变革的 意思。引伸为具有清洁、肃 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 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

古人称“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 特性。引伸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的推演和归类:

五行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作用和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 的五行属性。

以方位配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

南方炎热,与火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

中央之地敦厚湿润,与土的滋养特性相类,故归属于土。

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

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以五脏而言,则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阳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故以肺属金。

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

事物的五行属性,除了上述方法进行取象比类之外,还有间接的推演络绎之法。如肝属木之后,则肝主筋和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

脾属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由此还可以看出,属于同类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性。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

即方位的东与自然的风,木及酸味的物质都以肝相关,因而五行说又是人与自然环境统一的基础。

将事物以五行的特性归类推演,把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归纳进五行系统。就人体来说,也是如此,将各种组织以功能为单位,归结为以五脏为核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充分说明了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请注意:与重结构分析的西方实证医学不同,中医强调的是对象的整体功能,因而有此形象的比喻。

五行认知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相克:木破土,土掩水,水灭火,火焚金,金刻木

为什么相生?又为什么相克?

我们用生活常识来理解,当我们点燃木材时,生成的就是火,火燃烧之后,留下的就是土,土地里面蕴藏各种金属矿藏,金属矿藏融化后就变成水,水能够滋养树木。

同样道理,树木能够破土而出,土又能够阻挡洪水,水又能熄灭大火,大火又能焚烧金属,金属又能砍伐树木

认识五行之后发现很神奇,一切都像是生活常识,但是生活中不经意的一切都在这里面有规律的运行着[玫瑰]

再举个例子:颜色也有五行的说法,他们是怎么分配?先说几个词语:

绿叶,红火,黄土,白银,黑水

树木是什么颜色?绿色,绿色属青,所以青属木,按照这个规矩自然红色就属于火,黄色就是土,白色就是金,黑色就是属于水。

神奇吗?一切都是这么自然的常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