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传统节日表(传统节日表格图)

时间:2024-01-12 22:06:00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汉族主要传统节日

#讲好中国文化##讲传统节日文化#​汉族主要传统节日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传统节日,是该民族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社会交往和民族崇拜等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的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所形成的节令风俗至今影响着汉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习导读 :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因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为“华夏族”。汉族主要源于炎黄、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传统节日,是该民族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社会交往和民族崇拜等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的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所形成的节令风俗至今影响着汉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调整法定节假日制度,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对保持和进一步扩大传统节假日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春节 :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民间最古老、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共同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廿三的灶祭,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贴“福”字、贴春联、祭灶神、祀祖、放爆竹、吃团年饭、守岁、拜年、舞狮、闹花灯等。

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福的向往和追求,许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音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对于“福”字的解释,《尚书・洪范》载 : 人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即崇尚美德,行善福至);五曰考终命(即其命善终)”。这五福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知识链接 : 倒贴“福”字

关于倒贴“福”字有多种传说,其中一则是朱元璋、马皇后说。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心腹悄悄在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家门上贴“福”字,以便第二天将门上没有“福”字的人家按暗通元贼杀掉。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于是各家各户都遵懿旨照办,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听到禀报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倒贴“福”字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 : “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消除了杀人的念头,一场大祸从而避免了。从此以后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

春联源于桃符。据史书《燕京岁时记・春联》载 : 春联者,即桃符也。古代,我们的先人在春节这一天,用两块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神的名字,悬挂在门旁,以此来辟邪。后来,随着纸张的发明,桃木板逐渐被纸质的条幅所代替。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用题诗或联语来代替门神称“门联”。明代以后,门联改名“春联”,且题写春联之俗更盛。

祭灶神的习俗源远流长。上古时代,受人崇拜之物或自然现象,往往被人格化,成为神灵,灶神即为其中之一。传说灶神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上天向玉帝汇报,民间为其设祭送行。农历腊月廿三晚,家家在灶前供糕饼、纸帛,并敬以麦芽糖,意为粘牢灶神嘴巴,不使其乱说,并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隆吉祥”等条幅。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之夜,是春节的高潮。“除夕”意即旧岁至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这天晚上人人都要“守岁”,即吃完年夜饭后,家家灯火辉煌,全家闭门团坐待旦。“团年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饭。北方地区家家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意,其形状如元宝,取意“招财进宝”;在南方,这顿饭一般有十几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鱼,取“富裕”之意,此外还有年糕、汤圆、粽子一类食品。

知识链接 : 伍子胥与年糕

吃年糕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为防敌进袭,命大将伍子胥修筑一道坚固的城墙。完工之时,阖闾大摆庆功宴会。伍子胥担心吴王不能居安思危,将来会有大祸,便告知贴身随从“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十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阖闾死后,夫差继位,听信谗言逼死伍子胥。几年之后,吴越征战,苏州城被围困,居民断食。当年的随从想起了伍子胥生前嘱咐,便带众民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这是伍子胥生前暗中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军民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自此,苏州人民为了铭记伍子胥的功绩,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以此来纪念他。这种习俗流传下来,直至今天。

农历正月初一,新年伊始,人们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年。传说古代有一种怪兽,异常凶猛,人们把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好将肉食放在门外,然后将大门紧闭,直到初一早上,人们才敢开门见面,作揖报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而今人们取其辞旧迎新之意。

春节期间的灯会也是一项十分热闹的活动,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叫做“元宵节”。元宵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庆贺新春的延续。节日期间,有张灯、猜灯谜和吃元宵(汤圆)的习俗。

元宵节张灯习俗起源于汉代,在南北朝时蔚然成风,灯明如昼,如有月色,灯月交辉,观灯则更具乐趣。谜语在我国早已流行,秦汉时期已较普遍。宋始把谜语贴在花灯上,成为灯谜,让人猜测,增加节日的雅趣。元宵在南方多叫水团、汤团,成为民间重要节日食品与点心,民间认为吃汤团有家人团圆、幸福吉利、新一年圆满顺遂之意。

知识链接 : 元宵的传说

相传汉武帝时,东方朔为了让一个叫元宵的宫女与家人团聚,想出一个计谋,设法让一份红帖传到汉武帝手里,帖上书写偈语四句 : “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武帝惊恐,向东方朔讨对策,东方朔告之火神最喜吃汤圆,可让元宵做上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并传谕京城千家万户也做汤圆,以讨好火神。同时,传谕京都臣民在十六晚处处挂灯,满城点放焰火鞭炮,好像全城大火在燃烧,以诓骗天帝。武帝听后大喜,一切照办。十六夜,元宵终于实现了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因闹灯火,长安安然无事,汉武帝喜出望外,从此年年照办。因十五晚上供的汤圆,宫女元宵做得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无宵,把这一天又叫元宵节。

清明节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时节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了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如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主要有祭祖扫墓、放风筝和郊游踏青。

扫墓,又称上坟,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祭”。据说,这一习俗的由来与晋国一个叫介子推的人有关。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骊姬陷害,逃离晋国,流亡在外达19年。一次在深山中饿得头昏眼花,随从介子推“割股以啖”。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随他流亡的官吏一一封赏,“独子推无所得”而隐居绵山。晋文公想放火烧山逼迫他出山,子推还是不肯,以致“抱木烧死”。晋文公非常哀伤,下令规定这一天禁火,吃寒食纪念他。在子推周年忌日——清明这天,门旁插柳,并带着祭品到他坟上去祭祀以及给坟墓培土和修剪坟场周围的杂草花木。这样“扫墓”之风,世代流传,成为清明祭扫的习俗。

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是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节日。古代“端”字与“初”字同义,“午”与“五”同音,因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因避讳改五为午,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

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诸说并存,但认为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广泛而深远,今之竞渡即源于此。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和艾草等。

吃粽子起源于古时投粽于汨罗江纪念屈原。由于端午节在夏至前后,气温渐高,需要消灭害虫和防止疾病,因此无论南方、北方人们都有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习俗,以除毒气。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有驱毒杀虫之效。

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国古代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为“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圆,故把它看作团圆的象征,又称为“团圆节”。

祭月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的风俗,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各地还有不少赏月的胜地,例如杭州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习俗。月饼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了人们互相馈赠的礼品,象征着团圆。

知识链接 : 三潭印月32个月亮之说

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之一,是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岛中建有三座石塔,塔身呈球状,有五孔,饰有浮雕图案,塔顶呈葫芦状,相传为苏东坡疏浚西湖时所创设。每到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燃灯烛,孔口蒙上白色薄纸,烛光从石塔的圆孔中透出,倒映于湖,又成为水中之月,与天上倒映湖中的月亮交相辉映,出现了“一湖有月三十二”的奇丽景色,这也是“三潭印月”得名的由来。

重阳节 :

九月初九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这一天为“重阳节”。在重阳节,各地盛行登高、插菊花、饮菊花酒和吃重阳糕,以祈消灾避难,延年益寿。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载 : 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拜易学大师费长房为师。一天,费大师对他说,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免祸。桓景及家人信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之为“重阳”。阳又表示刚,重阳是“二刚相逢”而相克,所以这天又视为“厄日”,需登高或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这天,他带了许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受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他认定这天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风俗。

好戏连台!为期三个月!天津这个戏剧节就要来了!

9月25日开始,我市将举办为期近3个月的“天津银行·2023海河戏剧节”。本届戏剧节以“寻迹曹禺天津有戏”为主线,通过剧目展演、大学生戏剧节、特色文旅、艺术活动等四大板块的丰富内容,倾力打造“津”彩十足的戏剧盛会,以展示“曹禺故乡”天津的丰厚戏剧底蕴,彰显津沽地域文化标识,着力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给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充满“文艺范儿”的城市生活和文旅体验。

在曹禺故乡赏曹禺经典

于名作风采中感受天津戏剧丰厚底蕴

1910年,曹禺在天津出生。在南开系列学校浓郁的话剧氛围熏陶中,曹禺开启了戏剧之路,在天津的生活,也给他的戏剧创作奠定了深厚生活基础。这位享誉世界的戏剧大师,生长在天津、创作在天津、作品源于天津,曹禺及其作品与精神,也成为天津丰厚戏剧底蕴的代言。

由此,本届戏剧节“剧目展演”板块特别设立了“曹禺经典剧目荣誉演出”单元,国内多家院团排演的多部曹禺经典剧目,将通过演出与展映结合的方式集中亮相,让观众在曹禺故乡欣赏曹禺经典作品,致敬戏剧大师,在名作风采中感受天津戏剧的丰厚底蕴。

著名的“曹禺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是天津人艺常演常新的传统保留剧目。代代传承的各演出版本,既保留作品精髓,又具有时代光彩。该院排演的这三部作品都将亮相本届戏剧节。其中,《原野》将作为本届戏剧节的开幕大戏于9月25日上演。知名演员黑妹受邀担纲主演。

北京人艺版《雷雨》也将在戏剧节期间登场。这是该剧首次来津演出,由濮存昕导演并主演,将于10月上旬连演两场。与此同时,还有国内外多家院团演绎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曹禺名作将在曹禺故居展映,免费向观众开放。

在戏剧码头品各地佳作

于交流汇聚中展现天津戏剧兼收并蓄

天津是一座各地名家交流汇聚的戏剧码头,也是一方底蕴深厚兼收并蓄的戏剧热土。无论土生土长还是跨洋而来的剧作,优秀的戏剧作品总能在天津引起共鸣。本届戏剧节上,将有诸多海内外名团名作齐聚天津,轮番带来话剧、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剧等多种多样的戏剧作品,为观众奉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戏剧盛宴。

其中,北京、天津、上海三地“人民艺术剧院”将带来高品质、高水准的戏剧作品。北京人艺的《雷雨》,天津人艺的“曹禺三部曲”、津味话剧《海河人家》,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原上海人艺)的《无人生还》《完美陌生人》《12個人》,都将陆续上演。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西安话剧团、英国TNT剧院、英国书屋剧院等国内外名团也将来津,演出音乐诗画《江山竞秀——乐咏千里江山》、话剧《石城诡事》、英文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傲慢与偏见》等作品。孟京辉戏剧作品《红与黑》以及鼓楼西戏剧出品的喜剧《非常悬疑》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新锐剧目,也将来津展示当代戏剧的先锋面貌。

戏剧节期间还有十余部天津本土戏剧佳作上演,包括京剧《纪念厉慧良诞辰100周年系列演出》《珠帘秀》《西厢记》《楚宫恨》、津味话剧《爱的嘎巴菜》、儿童剧《没头脑和不高兴》、评剧《革命家庭》《金·断·雷》、河北梆子《苏武》、魔术剧《陌上花开》、天津青年制作人原创剧目荒诞戏剧《贼在囧途2》、国风戏韵舞台剧《春归何处》等,向观众展现津派作品艺术的风范与实力。

在话剧摇篮育青年人才

于菁菁校园中发掘天津戏剧新锐力量

天津是中国话剧的摇篮,海河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戏剧大师。百余年前,中国话剧在天津校园萌发;百余年后,津门学子依旧传承着前人的戏剧之力。本届戏剧节开设“首届天津大学生戏剧节”板块,意在溯源天津高校戏剧文化脉络,凝聚青年戏剧人才新力量,以青年之姿推动本土戏剧繁荣创新。

大学生戏剧节设立“我和我的祖国”红色爱国主题、“爱上求学的城市”天津城市主题以及“戏剧新青年”创新探索主题,面向全市56所高校及部分中学征集优秀剧目。经过学校推荐评选、组织专家评审、一对一指导提升等环节后,在天津人艺实验剧场、曹禺剧院进行免费向观众开放的线下展演,对优秀剧目给予鼓励性荣誉奖励。期间还将有知名艺术家走进校园,开展艺术大师课。

此外,大学生戏剧节还将创新“大思政课”“三点半课堂”形态,扩大校园戏剧文化的辐射范围,提升其德育美育引导效能,积极助推戏剧文化在天津校园的生发。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方式,结合青年学子中的热门话题,为专注戏剧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青年人搭建专业交流平台。

在爱戏之城看惠民好戏

于多彩活动中收获“文艺范儿”文旅体验

天津城,戏剧土壤肥沃;天津人,爱戏又懂戏。本届戏剧节“以文惠民”,意在开启一场戏剧与观众的双向奔赴,让戏剧艺术融入城市生活和百姓日常,并给来津游客带来充满“文艺范儿”的文旅新体验。

本届戏剧节演出剧目均可使用天津文惠卡购票,让观众看到“顶尖戏”的同时也享受“实惠戏”。目前,北京人艺《雷雨》、天津人艺《原野》《日出》等重点剧目已陆续,观众可通过微信服务号“天津演艺网票务管家”或线下购票点等方式购票。

戏剧节期间,还有多项艺术活动以及特色文旅活动将与观众相遇:喜剧高峰论坛,以“笑的历史”为主题进行演讲与圆桌讨论;纪念厉慧良诞辰100周年主题研讨会,戏曲人荟聚一堂为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在全市各公共文化空间开展戏剧市集,点亮城市文化生活;以戏剧文化为切入点,整合曹禺故居等历史风貌建筑和各类文旅商资源,推出特色戏剧地图等一批文创产品,开启文化之旅。

来源:天津日报

儿童画教程|九月特别的礼物:教师节的手工贺卡

当秋天的脚步渐渐靠近,九月的日历页被轻轻翻开,我们知道一个特别的日子即将到来——教师节。这个节日不仅标志着一个新学期的开始,也是全社会向那些无私奉献、悉心教诲的教师们表达感激和尊重的时刻。

教师节:一场全社会的感恩与尊重

教师节是一个专门设立来向教师表示感谢和尊敬的节日。在这一天,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向教师们表示感激和敬意,以赞美他们在教育和培养下一代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在中国,教师节定于每年的9月10日。这个节日自1985年起被正式设立,旨在提升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明白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教师节的深远意义:重新审视教育与尊重

教师节让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明白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社会进步中,教师都是不可或缺的引导者和支持者。通过这个节日,学生得到了一个表达感恩和尊重的机会,而教师也从中感受到了职业的荣耀和社会的认可。总体而言,教师节弘扬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也提醒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尊重每一位用知识和爱心点亮我们人生路途的教师。

庆祝教师节:多样的活动与心意

在教师节这一天,不仅学校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许多学生和家长也会送上花束、贺卡或是亲手制作的小礼物,以此表达对教师的感激和敬意。其中,手工制作的贺卡是一种非常特殊和个性化的方式。

贺卡:一张纸的多重情感与祝愿

贺卡是一种用以表达祝愿、感情或信息的卡片式文具。通常由特殊的纸张或卡纸制成,贺卡上常常配有图案、插图或照片,以及用以表达特定意图或情感的文字。贺卡可用于多种场合,比如生日、婚礼、节日和纪念日等,也常用于表达感谢、祝福或慰问。

艺术与创意:贺卡设计的无限可能性

贺卡的设计和制作也是一种艺术表达,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颜色、字体和布局,每一张贺卡都能成为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欣赏艺术家们创作的立体贺,你会发现,他们虽然只用到了简单的卡纸,但是通过巧妙地折叠、粘贴、拼接等方式,使贺卡变得立体起来,更加新颖有趣。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创意和心意的传达。

在今天的美术课程中,我们将通过亲手制作一张充满创意和心意的立体贺卡,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创作的乐趣,更是一种特殊和难忘的方式,向老师们表达我们的感情和敬意。一起看看参考的教程吧!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感激和尊重,以及对手工艺和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爱。

2.技能目标:教授学生如何设计和制作立体贺卡,包括基本的折叠、剪切、粘贴等手工技能。

3.创造性目标:鼓励学生运用个人的创意和想象力,设计出具有个性和新颖性的贺卡。

1.制作出贺卡的封面:在案例中,巧妙地模仿大家熟悉的课本封面,作为贺卡的封面。当然,小朋友们可以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围绕教师节的相关元素,设计富有个性的贺卡封面。

在示范案例环节中,巧妙地模仿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课本封面作为贺卡的设计灵感。这样做旨在引发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美好回忆,同时也为贺卡添加一种独特的、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个性。

当然,小朋友们完全可以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来设计封面。在封面上,你们可以绘画一些与教师节有关的元素,比如书本、铅笔、学校建筑或者教师的形象等。此外,也可以加入一些富有意义的文字或口号,如“感谢老师”或“教师节快乐”,以更加直接地表达对教师的感激和祝福,从而完成让人眼前一亮的贺卡封面。

2.创作贺卡的内部:将卡纸折一折,体现立体的讲台,再添加一些书本、黑板等教师节相关的元素;最后不忘在贺卡内添加“教师节快乐”以及对老师的祝福语等。

首先,我们会将卡纸对折,利用折痕来模拟一个立体的讲台。这个讲台不仅视觉上增加了贺卡的层次感,还能让收到贺卡的老师感受到学生对其教学环境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尊重。接着,在这个立体讲台的基础上,我们会添加一些与教师节紧密相关的元素。比如,你可以剪切并粘贴一些小书本和黑板,或者用彩色笔绘制一些简单的图案,如铃铛、教师的侧影等,以增加贺卡的内容丰富性和趣味性。

最后,不忘在贺卡内部添加一些文字来表达你的感激和祝愿。可以是简单而直接的“教师节快乐”,也可以是更具个性和情感深度的一段话,用以表达你对老师的尊重、感激和美好的祝愿。这样一来,你的贺卡不仅在视觉上充满吸引力,而且在情感和意义上也将变得无比丰富和独特哦。

首先我们需要设计一张封面

你可以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来设计封面

在上图示范案例环节中

巧妙地模仿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课本封面作为贺卡的设计灵感

在设计封面时先画出图案

再搭配美丽的色彩

逐渐丰富和完善色彩与细节

使贺卡的封面更加美观

接下来我们选择一张较厚的彩色卡纸

将卡纸沿中间对折

将之前创作好的贺卡封面

粘贴在对折的卡纸封面上

接下来我们在另一张纸上

绘画出黑板、书本、文具等与教师节相关的图案元素

将一张牛皮纸对折

绘画出讲台的平面和立面

如上图所示,将讲台的两端翻折一部分

分别粘贴在对折卡纸的两面

这样一张立体的讲台就创作好了

在讲台的上方可以粘贴上之前创作的书本进行丰富

最后不忘在贺卡内部

添加一些文字来表达你的感激和祝愿

当我们合上贺卡

看起来就是一本书本的模样

当我们打开贺卡

就能惊喜地呈现出藏在贺卡里的内容

汉族主要传统节日

#讲好中国文化##讲传统节日文化#​汉族主要传统节日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传统节日,是该民族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社会交往和民族崇拜等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的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所形成的节令风俗至今影响着汉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习导读 :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因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为“华夏族”。汉族主要源于炎黄、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传统节日,是该民族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社会交往和民族崇拜等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的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所形成的节令风俗至今影响着汉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调整法定节假日制度,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对保持和进一步扩大传统节假日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春节 :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民间最古老、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共同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廿三的灶祭,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贴“福”字、贴春联、祭灶神、祀祖、放爆竹、吃团年饭、守岁、拜年、舞狮、闹花灯等。

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福的向往和追求,许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音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对于“福”字的解释,《尚书・洪范》载 : 人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即崇尚美德,行善福至);五曰考终命(即其命善终)”。这五福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知识链接 : 倒贴“福”字

关于倒贴“福”字有多种传说,其中一则是朱元璋、马皇后说。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心腹悄悄在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家门上贴“福”字,以便第二天将门上没有“福”字的人家按暗通元贼杀掉。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于是各家各户都遵懿旨照办,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听到禀报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倒贴“福”字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 : “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消除了杀人的念头,一场大祸从而避免了。从此以后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

春联源于桃符。据史书《燕京岁时记・春联》载 : 春联者,即桃符也。古代,我们的先人在春节这一天,用两块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神的名字,悬挂在门旁,以此来辟邪。后来,随着纸张的发明,桃木板逐渐被纸质的条幅所代替。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用题诗或联语来代替门神称“门联”。明代以后,门联改名“春联”,且题写春联之俗更盛。

祭灶神的习俗源远流长。上古时代,受人崇拜之物或自然现象,往往被人格化,成为神灵,灶神即为其中之一。传说灶神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上天向玉帝汇报,民间为其设祭送行。农历腊月廿三晚,家家在灶前供糕饼、纸帛,并敬以麦芽糖,意为粘牢灶神嘴巴,不使其乱说,并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隆吉祥”等条幅。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之夜,是春节的高潮。“除夕”意即旧岁至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这天晚上人人都要“守岁”,即吃完年夜饭后,家家灯火辉煌,全家闭门团坐待旦。“团年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饭。北方地区家家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意,其形状如元宝,取意“招财进宝”;在南方,这顿饭一般有十几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鱼,取“富裕”之意,此外还有年糕、汤圆、粽子一类食品。

知识链接 : 伍子胥与年糕

吃年糕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为防敌进袭,命大将伍子胥修筑一道坚固的城墙。完工之时,阖闾大摆庆功宴会。伍子胥担心吴王不能居安思危,将来会有大祸,便告知贴身随从“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十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阖闾死后,夫差继位,听信谗言逼死伍子胥。几年之后,吴越征战,苏州城被围困,居民断食。当年的随从想起了伍子胥生前嘱咐,便带众民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这是伍子胥生前暗中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军民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自此,苏州人民为了铭记伍子胥的功绩,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以此来纪念他。这种习俗流传下来,直至今天。

农历正月初一,新年伊始,人们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年。传说古代有一种怪兽,异常凶猛,人们把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好将肉食放在门外,然后将大门紧闭,直到初一早上,人们才敢开门见面,作揖报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而今人们取其辞旧迎新之意。

春节期间的灯会也是一项十分热闹的活动,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叫做“元宵节”。元宵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庆贺新春的延续。节日期间,有张灯、猜灯谜和吃元宵(汤圆)的习俗。

元宵节张灯习俗起源于汉代,在南北朝时蔚然成风,灯明如昼,如有月色,灯月交辉,观灯则更具乐趣。谜语在我国早已流行,秦汉时期已较普遍。宋始把谜语贴在花灯上,成为灯谜,让人猜测,增加节日的雅趣。元宵在南方多叫水团、汤团,成为民间重要节日食品与点心,民间认为吃汤团有家人团圆、幸福吉利、新一年圆满顺遂之意。

知识链接 : 元宵的传说

相传汉武帝时,东方朔为了让一个叫元宵的宫女与家人团聚,想出一个计谋,设法让一份红帖传到汉武帝手里,帖上书写偈语四句 : “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武帝惊恐,向东方朔讨对策,东方朔告之火神最喜吃汤圆,可让元宵做上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并传谕京城千家万户也做汤圆,以讨好火神。同时,传谕京都臣民在十六晚处处挂灯,满城点放焰火鞭炮,好像全城大火在燃烧,以诓骗天帝。武帝听后大喜,一切照办。十六夜,元宵终于实现了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因闹灯火,长安安然无事,汉武帝喜出望外,从此年年照办。因十五晚上供的汤圆,宫女元宵做得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无宵,把这一天又叫元宵节。

清明节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时节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了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如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主要有祭祖扫墓、放风筝和郊游踏青。

扫墓,又称上坟,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祭”。据说,这一习俗的由来与晋国一个叫介子推的人有关。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骊姬陷害,逃离晋国,流亡在外达19年。一次在深山中饿得头昏眼花,随从介子推“割股以啖”。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随他流亡的官吏一一封赏,“独子推无所得”而隐居绵山。晋文公想放火烧山逼迫他出山,子推还是不肯,以致“抱木烧死”。晋文公非常哀伤,下令规定这一天禁火,吃寒食纪念他。在子推周年忌日——清明这天,门旁插柳,并带着祭品到他坟上去祭祀以及给坟墓培土和修剪坟场周围的杂草花木。这样“扫墓”之风,世代流传,成为清明祭扫的习俗。

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是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节日。古代“端”字与“初”字同义,“午”与“五”同音,因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因避讳改五为午,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

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诸说并存,但认为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广泛而深远,今之竞渡即源于此。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和艾草等。

吃粽子起源于古时投粽于汨罗江纪念屈原。由于端午节在夏至前后,气温渐高,需要消灭害虫和防止疾病,因此无论南方、北方人们都有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习俗,以除毒气。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有驱毒杀虫之效。

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国古代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为“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圆,故把它看作团圆的象征,又称为“团圆节”。

祭月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的风俗,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各地还有不少赏月的胜地,例如杭州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习俗。月饼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了人们互相馈赠的礼品,象征着团圆。

知识链接 : 三潭印月32个月亮之说

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之一,是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岛中建有三座石塔,塔身呈球状,有五孔,饰有浮雕图案,塔顶呈葫芦状,相传为苏东坡疏浚西湖时所创设。每到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燃灯烛,孔口蒙上白色薄纸,烛光从石塔的圆孔中透出,倒映于湖,又成为水中之月,与天上倒映湖中的月亮交相辉映,出现了“一湖有月三十二”的奇丽景色,这也是“三潭印月”得名的由来。

重阳节 :

九月初九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这一天为“重阳节”。在重阳节,各地盛行登高、插菊花、饮菊花酒和吃重阳糕,以祈消灾避难,延年益寿。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载 : 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拜易学大师费长房为师。一天,费大师对他说,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免祸。桓景及家人信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之为“重阳”。阳又表示刚,重阳是“二刚相逢”而相克,所以这天又视为“厄日”,需登高或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这天,他带了许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受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他认定这天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讲好中国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

[微风]春节,一家人聚在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放烟花;

[微风]清明节,阳历4月5号,又称踏青节,祭奠逝去的亲人;

[微风]端午节,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把柳树枝插在门框上,用艾蒿水洗脸,在我老家都是这一天去爬山;

[微风]重阳节,九月初九

[微风]冬至,吃饺子;

[微风]除夕,大年三十晚上看联欢晚会;

[微风]七夕,七月初七,牛郎织女河畔凝眸,代表爱情;

[微风]腊八,吃腊八蒜;

[微风]中秋节,八月十五,吃月饼,阖家团圆。

其中,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来计算,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