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儒家五常指的是(儒家五常指的是什么?)

时间:2024-01-28 00:21:02 作者:气宇轩昂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道德】

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怎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

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

1.父子有亲 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

2.君臣有义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

3.夫妇有别 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

4.长幼有序 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

5.朋友有信 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常】

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诲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当然不会骗人。

【四维】

礼 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义 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

廉 坦荡无私,清正廉洁。

耻 对坏事的羞耻心。

【八德】

孝字半老半子,言亲已老半入土,为子就是手足以奉养扶持。所谓“百善孝为先”。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乃为人该行该守之第一重大义务也。为人不可无孝,无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父母养子成人,恩深如似海,德高如泰山,一朝一夕一举一动难言尽述,父母爱子无微不至,辛苦不辞冒险不退,始终不倦劳而不怨,爱子一生至死不变。为人子者须当知恩报本,欲子孝顺,须先孝双亲,如不孝父母亲,别人一定会逆离你,今日为人子媳妇,后日为人父母翁姑,今日不孝父母翁姑,后日受子女媳妇不孝,恶性循环,理之所当然也。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盖因习见其行为,自然尽学其举动也。

悌,悌字先点为兄,后点为弟,弓身一手一足,是最亲的同胞兄弟也,兄弟原来同气连枝,姊妹相亲兄弟和气,同念一母所生,共乳成人,兄宽弟忍不失手足之情,家兴族盛是不亏悌道也。

所谓忠者,真心诚意做事合法合理,竭尽心力至公无私,弟子规中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所报无谎,所言无虚,做事不怕人见,不怕人耻笑,不做亏心事光明正大,可以对天地对神祗、对国家对社会、对父母兄弟妻子、对自己良心无亏者就是忠也。

信字由人言而成,夫信者诚实也,信乃人道上之准绳至宝,人之事业成功失败皆以信字为基础,君子修道一言为定。若与人相约之事,买卖或工作只顾自己利益而失约,或讲话虚而不实者,皆失信也。所以言顾行,行顾言,心口合一,以信笃行。

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人在万物之上不可无礼,否则将与禽兽何异?也是得不到别人的尊敬。礼能表现人之身份及人格,态度谦虚仪容端庄,行为有规律,对尊长有礼貌,待下辈慈悲博爱,你若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所以修道必注重礼节,自重、自爱、自己﹑敬重别人爱人,如此品格高尚不亏礼之道也。

义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为人不可做不正之事,虽天下财物为人人所喜爱,但需要用正义而取,若用不义横财逆取,损人利己,最后必定会照祸灭亡。老祖宗教导我们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思是若没有这个福德你要去享受,最后必定会招来疾病与灾难。所以正义君子,不但不贪不义之财,以疏财仗义,救济诸善等,神钦人仰,光前裕后,留美名万古矣。

廉就是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之意思,无私欲无邪念,不做亏心等恶事也。待人接物诚诚实实,办公做事有始有终,临财不苟,遇色不迷,心清而寡欲,贵在身清,内心清廉,家虽贫亦不愿贪求分外之利,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为之廉也。

对坏事的羞耻心。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宣传。

孔子当年倡导的“五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仁义礼智信”的现实意义

儒家文化把“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概括为人的基本素养,称之为儒家“五常”,其在天为之命,其赋予人为之性,其主于身为之心,其所以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或变者,是长道也,故谓之五常。在人缺者不可,缺者受损。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仁——人生追求的高境界

仁者,即爱人,仁爱,宽厚正直,有责任心。仁爱,爱亲人,爱家庭,爱同事,关爱他人。

孔子特别主张个人的不懈修养,强调君子须臾不可离“仁”,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力争做一个仁德之人。毋庸讳言,在现代化和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思想多元化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私自利心理,缺乏奉献和责任意识,这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的“仁爱”精神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义——思想行为的价值判断标尺

义者,即正义,大义,义气。看重情谊,有甘于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孔子常常“义”“利”并提,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坚持“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并以此作为评判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如《论语》中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后学把“义”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地位,孟子更是把“义”作为评判一切的最高标准,呼吁“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对于当今之人,不光青少年,有些成年人对于“义”的概念也模糊不清,或者片面理解,将“道义”理解为“义气”,当自己的朋友或者哥们有需要时,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都脑子一热“两胁插刀”,置法律法规于不顾。《论语·为政》有“见义不为,无勇也”之语,表明孔子当年践行“义”的决心和勇气,成语“见义勇为”即来源于此。

礼——为人处世的基本守则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即为人处事要不违背天理,合乎道理,顺乎情理。所谓不违背天理就是研究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礼”是个人道德修养过程里的必要因素,并对此提出了极高的规定和要求。“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提出的“礼”的思想观念,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一直以来对“礼”非常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懂礼、守礼,对于有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智——自立于世的重要保障

智者,即聪明,智慧,理智,有见识,学习进取,自强不息。孔子讲“智者不惑”,认为拥有智慧的人才能“不惑”,并称自己四十而不惑。孔子把“智”理解为一种理性精神,一种才智和能力,并把它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予以强调。不管是青少年智力和学习成绩的提升,还是成年人个体生存智慧和生活能力的展示,都是自立于世的重要保障。

信——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求

《说文》解释:“信,诚也。”信即诚信,信实,信任。要为人诚信、诚实,工作务实,从小处做起。孔子对“信”极为重视,《论语》里“信”字出现的频率颇高。孔子教育学生,主要有四项内容:文、行、忠、信,信占据其中。

仁者无敌,义者可敬,礼者不辱,知者不惑,信者双赢,“仁义礼智信”,相辅相成。孔子当年倡导的“五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今天依然焕发着崭新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壹点号风云行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儒家“五常”之文化内涵与孔子、孟子、董仲舒的再诠释

明心性、崇道德、倡伦理、重人生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以贯之地“留意于”仁义礼智信。儒家将此视为“天经地义”的德行,以及社会和人生所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规范,故称其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五常之说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五常中的前四德,即仁义礼智,首先在孟子那里被连用。孟子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离娄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就是说,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这正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说”。在孟子看来,人有同情心,所以能产生仁德;人有羞耻心,所以能产生义德;人有恭敬心,所以能产生礼德;人有是非心,所以能产生智德。这些德性都是人之为人的天性,不是由外人给予我的。虽然孟子没有将“信”与仁义礼智合在一起论述,但这并不能表明孟子不重视“信”。在《孟子》出现“信”近30次,更为重要的是,孟子是把与“信”意义相同的“诚”字上升到“天道”的高度加以确证的。“诚者,天之道也”,此之谓也。另外,他还将“信”与“仁义忠”诸德一起看成是天的爵位。孟子说: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

所谓“天爵”就是天的爵位,代表最高地位,最高原则,最高本质。由此可见,孟子这里是将“信”与“仁义忠”的地位提升到了最高位置。这就为以后将“仁义礼智信”的定位提供了原则和标准。

孔子都谈到了仁义礼智信

在孔子那里,虽然看不到将五常与四德连在一起使用的情况,但是这并不表明孔子对这些德性德行不重视。在一部《论语》中,我们都可以随处看到孔子说仁,说义,说礼,说智,说信。据统计,在《论语》中“仁”出现过109次,“义”出现过24次,“礼”74次,“智”(“知”)出现过25次,“信”出现过38次。将“仁”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孔子,将仁规定为爱人的是孔子;将仁礼结合并形成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孔子,并认为“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的是孔子;将“义以为上”“义以为质”确立为君子标准的是孔子,并主张“不义而富且贵者,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的是孔子;将“信”与“文、德、忠”合称“四教”的是孔子,并竭力“主忠信”,强调“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的是孔子。

仁义礼智信五常成形于汉代

把“仁义礼智信”五德放在一起并统称其为“五常”的最早时间是西汉时的大儒董仲舒。《汉书-董仲舒传》说:“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这里董仲舒明确将五个德目联成一个整体,抽象为“五常之道”,并将其视为修养心性,整顿社会以及立教化,正万民的恒常之道。西汉另一位思想家杨雄在其《法言-修身》中也以譬喻的方式一并论述了五德之用,但并没有明确“五常”概念的出现。他说:

“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

如果说将我们今天熟悉的“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明确呈现,且又称其为“五常”的,更为重要的是为官方所正式确定的,那当推东汉时期产生的《白虎通义》。其文说:“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至此,为孔孟及儒家所重视的仁、义、礼、智、信五德终于被整体确立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持续影响着中国社会几千年。

对仁、义、礼、智、信诸德的实质及功用的概括总结

上面也提到了,孟子将“仁义忠信”视为“天爵”,将“诚”视为“天道”。他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夫仁,天之尊爵也”(《孟子-公孙丑上》),“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就是说,仁、义、信是天的尊贵的爵位,诚是天的本质属性。位莫高于天,性莫大于天,所以说,仁、义、信实乃最高原则,最大本质。

孟子除了站在天的高度来规定仁等德目的地位和属性外,还通过一些比喻来说明有关德目的功用,也以直接的方式来揭示有关德目的实质。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在孟子看来,仁是人安居的住宅,义是人行走的正道。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正道。

所以说,“居仁由义”乃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这是孟子对仁义二德功用的概括。至于仁、义、礼、智四德的实质所在,孟子也从多方面,多层次加以揭示。在孟子看来,人所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产生仁、义、礼、智四德的根本性的“种子”。

按照孟子的理解,恻隐之心的“仁”所反映出的实质就是“爱”,羞恶之心的“义”所反映出的实质就是“正”,辞让之心的“礼”所反映的实质就是“敬”,是非之心的“智”所反映的实质就是“善”。孟子还就仁与礼以及仁、义、礼、智的实质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论述。他说: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这里孟子将“仁”与“礼”的本质属性分别规定为“爱人”与“敬人”,特别是“仁者爱人”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对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

而将侍奉父母视为“仁”的实质,将顺从兄长视为“义”的实质,另外将“智”作为不背离“事亲从兄”的“仁义”二德之性的保障者,将“礼”作为不失“事亲从兄”的“仁义”二德之节的维护者。由此可见,孟子在这里对“仁义”二德实质性的规定实际上是具体落实到“孝悌”之上的。通俗地说,仁就是孝,义就是悌。

所以说,这显然是孟子对“仁义”的特殊意义的揭示,并不能代表“仁义”本质属性的全部,同理,“礼智”的功用亦绝对不能仅仅局限在对这一特殊意义的“仁义”的保障和维护之上。也就是说,对于孟子仁、义、礼、智的实质性揭示,当是要根据恻隐(怵惕、不忍、同情)之心,羞耻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自然生出的诸种德行来进行。说换句话说,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呈现仁义礼智四德的意义与价值,当是包括孟子在内的所有儒家思想的终的。

(作者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徐小跃)

特别声明:此文是徐小跃授权刊发,未经允许,一律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转发、点赞,加关注!留言讨论必回!谢谢!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忠孝廉耻勇

过去,人们往往以“缺德”来作为对人最贬恶的评价。伴随着社会、意识和观念的日益更新,富裕的日益亲近和贫穷的渐行渐远,评价体系也早已作了根本意义上的改弦更张,并达到了空前的一致和统一。所以,该题目之近的话题也懒得提起了,只有那些不开化者有时还念念不忘。这不,之前既然有了德之系--温良恭俭让和和德之续--仁义礼智信,在此基础上就再来个三:德之扬--忠孝廉耻勇,就此了结此德篇。

其实,这忠孝廉耻勇于那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并无一二三之分,只是我在这里分个说话的顺序而已,诸如这些方方面面,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其完整性自然是十分突出的,进而集中到一点上,也是十分有特点的。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贞。诚然,目的者往往把忠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来推崇,其结果和过程更是一目了然。文化的熏陶更把其推上一个个的骄人高度,并人为地展现和刻画出一片片的耀眼光彩。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等等壮举,无不构成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壮丽画面。这种,无论其针对的对象为谁,所起的作用都是十分巨大和不可估量的。

孝,孝敬、孝道、孝心、孝行。一提这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这一点,无论就其动物的自然属性还是人们的社会属性,本人认为其分歧度相对最小。至于那些“忠孝不能两全”、“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之类的说辞,还是赞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只是在利益面前,许许多多的行为与孝本的矛盾甚至背道而驰都在既成事实也是在所难免的。

廉,廉洁、清廉、廉正、廉明。不说也知道,这廉具有特重要的总结意义、现实意义和极深远的历史意义。洁身自好、不苟且不贪腐,早已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汝廉乎?

耻,耻辱、羞耻、惭愧、耻污。知耻者慎行,知危者不羁。害人者为己不得善身,侵权者为人不得善终。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恭近于礼远耻辱,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至矣。故知廉耻,完其生。

勇,勇敢、坚强、刚毅、勇猛。在词义中,勇虽与智相对,但绝不矛盾。这勇,在此也是能力的意思,所以也就包含有综合性的素质在里面,因而则生敢想、敢干、敢说、敢为并开拓、创新、承担、坚持诸项,其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特色就十分突出,应了那句:“有志者,事竟成”。

忠孝廉耻勇,一担轻为重。知会现代人,思思老祖宗。应应千年梦,何收其大同。只是善作念,始本恶为终。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

忠孝廉耻勇。

分别是指:仁:仁爱;义:正义;礼:处事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智:智谋,见识,智慧;信:诚信,信守

忠孝: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忠诚孝敬;廉耻:廉操与知耻,《淮南子·泰族训》:“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勇是指果敢、勇气。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网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忠者:

赤诚无私 尽心竭力于职责为忠也。古人云:忠者,人格之成也。人无忠则凶,专一之忠为小忠,无逆之忠为中忠,大忠之忠要求忠于道。对社会、国家、事业不存懈怠,不玩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要忠诚、忠实厚道,坚贞耿直,竭忠尽心,做忠良之人。

孝者:

善事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故圣人云:孝者,德之基,人格之始也。

廉者:

廉为不义财不取也。清廉正直、廉正公平、清白高洁、洁身谨慎、不苟取,不贪污。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常言道: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汝廉乎?

耻者:

羞耻之心,亦羞耻之能力也。羞愧、羞辱、羞耻侮辱,违纪违法和侵害他益为耻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恭近于礼远耻辱,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至矣。汝能知耻否?

勇者:

勇者无惧,但是,不要有勇无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