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八字合婚

李愬雪夜入蔡州(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简介)

时间:2023-12-29 10:15:54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李愬雪夜入蔡州背后竟然有这么精彩的故事,历史却对他少有提及

学生时代时,学中国历史时总会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比如汉朝,在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后,就只剩下“昭君出塞”还算印象深刻,然后就分三国了。再比如,作为古代盛世的唐朝,到安史之乱后,直接四个字“藩镇割据”,就进入五代了。其实,安史之乱后大唐虽然虚弱,但还是存在了近一个半世纪。这期间,多亏了一大帮为国家拼力支撑的英雄人物南征北战。特别是本文的主人公李愬(sù),这位在今天几乎鲜为人知、很多人看到他的名字都在想李后面的那个字究竟该怎么读的将军,却以“雪夜入蔡州”这一经典战役成为了“元和中兴”的功臣,更成为了历史上数得着的名将。

01

毛遂自荐

李愬字元直。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乃中唐名将、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作为将门之后,李愬很早便因父荫入仕,任太常寺协律郎,后升任卫尉少卿。在他大放异彩之前,担任的是太子詹事、宫苑闲厩使。

本来,以这样的官职,沙场征伐和他没有半毛钱关系。但金子早晚都会发光,谁都拦不住。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决心削平藩镇、复兴大唐。恰好不久,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在其父吴少阳死后,按地方藩镇父死子继的惯例,通报一下朝廷就风光上任了。血气方刚的唐宪宗正想杀鸡儆猴,岂能允许吴元济自作主张?于是,诏令下达:朝廷将另派人选到淮西赴任。得知消息后,吴元济恼羞成怒,立马扯旗造反了。

淮西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大致在今天安徽北部到河南东南部,以今天的河南汝南为治所,当时叫作蔡州。淮西官兵向来以凶悍善战出名(后来的淮军便在清末威震朝野),故而在当时是一个颇为强大的藩镇。元和十一年(816年),唐军总帅、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全军覆没、仅以身免。消息传来,朝野震动。宪宗无奈,只得以荆南节度使袁滋替换高霞寓,可仍旧屡战屡败。这时,李愬看不下去了。他主动请缨,上表要求到前线效力。宰相李逢吉认为李愬有将才,也极力推荐。于是宪宗便以李愬为唐邓节度使、接替袁滋讨伐吴元济。

02

整军经武

抵达前线后,李愬发现唐军的状况比预想中的还要糟糕。因接连大败,官兵士气低落不说,还都患上了恐战症。李愬先从稳定军心入手,亲自探视负伤将士,以恩信笼络大家。有人建议他整肃军纪,他却悄悄告诉那人:“贼闻我整肃军纪,必加强战备。我若不如此做,贼必以为我无能,势将松懈。待敌松懈之时,便是我等破贼之日。”听闻此言,部将钦服不已。而吴元济听说李愬并无整顿部队的举动,果然放松了戒备,认为这个新对手不足惧也。

李愬用了半年时间,以自己的宽柔之道治军,既团结了官兵、鼓舞了士气,又麻痹了敌人。期间,他还设法除去吴元济的左膀右臂,削弱敌军的力量。他先是义释了淮西骁将丁士良,丁士良感其恩德,献计曰:“吴秀琳是吴元济的爱将,极难对付。但吴秀琳作战,全靠谋士陈光洽。陈光洽恃勇轻出,我将设计擒之,如成功,则吴秀琳必降。”李愬依其计而行,果然收降了吴秀琳、陈光洽。

收降敌将的成功,让李愬放开手脚地将这一经验进行推广。凡是归降的淮西将士,如不愿在军中效力,便给予钱粮助其回乡;前来投奔的淮西百姓,一律予以妥善安置。这种做法,有效瓦解了淮西军民为吴元济的效命之心。看到攻心之策奏效了,李愬这才出兵,从西、南、西北三面拔掉了蔡州的外围据点,使蔡州孤立在唐军面前。

03

雪夜出征

接下来,唐军便要攻取蔡州了。但作为淮西节度使的治所和吴元济老巢,蔡州城防完备、易守难攻。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攻克蔡州呢?李愬本着知己知彼的原则,征询降将吴秀琳的意见。感动不已的吴秀琳建言:要取蔡州,非先擒李祐不可。

李祐本是吴元济手下大将,曾多次杀得唐军鬼哭狼嚎。李愬设计生擒李祐后,不少唐军将士为给战友报仇,纷纷请求诛杀李祐。李愬力排众议,他以老办法感召李祐,将其收归麾下,并视其为主要智囊,两人经常密谈至深夜。有人建议提防李祐,李愬不仅不听,反而愈加信任李祐。

经过多方谋划后,李愬选拔了三千精兵作为敢死队,在其训练达到要求后,便准备突袭蔡州。孰料,大雨从五月下到七月,连续两月不停。道路泥泞难走,无法出师。这时军中传出流言,说下雨是因为不杀李祐致使上天震怒。大家跪在马前,请求诛杀李祐。李愬不得已,只好给李祐带上枷锁,将其押往长安,由朝廷处理。他私下却快马给宪宗送去一道表,说明若无李祐,吴贼难破。宪宗支持李愬,赦免李祐,让其军前效力。李愬又任命李祐为六院兵马使,让他指挥山东南道三千精兵。这下,不仅李祐死心塌地听命了,越来越多的淮西官兵也投奔到了李愬麾下。

十月初十,风雪交加。李愬认为时机已到,遂命李祐等率训练有素的敢死队三千人为前锋,自己与监军率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城率三千人殿后。唐军行动十分隐秘,加之风雪掩护,一路之上叛军毫无察觉。唐军在夜间抵达张柴村,趁敌不备,全歼包括负责烽火台报警士卒在内的守军一千人。稍事休整和进食后,李愬留五百人守城栅,另以五百人切断蔡州通往它处的桥梁,并下令全军立即开拔。诸将问开往何处,李愬这才宣布:“入蔡州直取吴元济!”

04

大功告成

听说要以数千兵力攻打防守严密的蔡州,而且还要顶风冒雪作战,将士们无不大惊失色,监军甚至哭道:“中了李祐的奸计了!”尽管如此,在李愬的严令下,唐军仍然奋勇前进。路上风雪越来越大,唐军冻死者十有一二。但也正因如此,蔡州守军完全没想到会有人前来攻城。唐军强行军三十五里,终于抵达蔡州。

临近城池,李祐、李忠义率领数十名精兵率先登城。他们悄悄摸到城墙下,掘土为坎,翻身而上,杀死城头巡哨兵。三千精兵紧跟而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守门敌军,控制城门,然后留下更夫,让他们继续打更,以麻痹城内敌军。到黎明时分,雪停天晴,唐军已经将蔡州牢牢掌握。李愬来到吴元济宅外,此时吴元济酣睡未醒,有部下说敌人来攻,他却说:“俘囚作乱,天亮后当杀尽这些家伙。”直到听到唐军号令,他才慌了手脚,赶忙率左右亲随登上牙城抗拒。李愬率军攻打牙城,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负柴草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黄昏时分,城门毁坏,吴元济见大势已去,卸甲投降,其部二万余人亦降,淮西遂平。

吴元济在被押往长安后斩首示众,李愬因此大功被封为凉国公。

05

戎马不息

李愬平定淮西,对各路藩镇产生了巨大的震慑效应。不久后,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朝廷收复沧、景 (今河北景县东)二州;卢龙(今北京)镇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亦上表,献德、棣(今山东惠民东南)二州。至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又收复淄(今山东淄博南)、青(今山东青州)等十二州,藩镇割据基本消失,唐朝恢复了短暂的统一,这就是著名的“元和中兴”。

已成为大唐名将的李愬却得不到休息,此时恰逢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反叛,宪宗下诏李愬率军征讨李师道。李愬与叛军连战十一次,俘获叛军将领五十名,俘杀叛军上万名,并攻克平卢重镇金乡。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壬辰日,李愬又攻陷鱼台县。二月,又败敌于沂州,俘敌近万。连遭重创后,平卢军士气大跌,爆发内乱。不久,都知兵马使刘悟擒斩李师道,叛乱告平。

长庆元年(821年),幽州、镇州又发生了叛乱。但李愬在准备出兵时却突然发病,不能处理军务。同年十月,李愬在洛阳去世,年仅49岁。唐穆宗听说后悲痛异常,追赠其为太尉,谥号“武”。

值得一提的是,“雪夜袭蔡州”之后,李愬名满天下。朝廷让大文豪韩愈写平定淮西的碑文,不过碑文中并没有吹捧李愬。对此,李愬和李夫人感觉不太爽,于是石碑刚立不久,就被李愬的部将石孝忠给砸了。由于李夫人是德宗的外孙女,李愬又被朝廷倚为柱石。所以唐宪宗也只好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这才摆平了此事。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李愬的气度还是小了一些,这或许就是人无完人吧!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林森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文由「鱼羊史记」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朋友圈。

裴度屯兵洄曲河,李愬雪夜入蔡州,漯河裴城探源

漯河市郾城区有个裴城镇,在裴城镇西南方位4公里有个村子,名叫裴城村。一般来说,裴城镇驻地应该在裴城村,但这里不是,两地还相距甚远。听裴城村里的老人讲,以前裴城镇驻地确实在裴城村,后来因为交通原因,搬迁到现址。

裴城村

裴城镇原来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洄曲镇,什么时候改的名字?又为什么改成现名字呢?这和唐朝时的一个人、一场战役有关。这个人就是中唐时期一代贤相裴度,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淮西平叛——李愬雪夜入蔡州!

唐宪宗时,裴度为相,支持宪宗削藩。此时,距离平定安史之乱有约50年,藩镇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繁镇割据已是常态。

藩是“拱卫”之意,镇指军镇,唐朝设置藩镇,本为保卫中央安全,但藩镇权力太大了,除军权之外,还兼管民政、财政,自己任命官员,形成事实上的地方割据、国中之国。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史之乱由此而起。

裴度像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日衰。有见识的皇帝和大臣都认识到藩镇割据的危害,但已无力改变。各藩镇也牢牢抓住军政大权不放,遥尊皇帝,但不奉诏令,形成自己的独立王国。

唐宪宗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决定削藩,重振大唐国威。宰相裴度支持宪宗削藩,为宪宗积极谋划。这样,裴度就成了割据藩镇的眼中钉、肉中刺。藩镇竟然派出刺客,裴度和另一个宰相武元衡。武元衡遇害,裴度跌落水沟,受伤幸免。遇刺事件反而坚定了裴度削藩的决心。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闰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隐匿不报,径自接掌军务,拥兵自立,连名义上的尊唐也不要了。枪打出头鸟,唐宪宗很快就布置军队,开始对吴元济用兵。

唐军作战

但唐军征讨淮西四年,因唐军各自为战,常常被淮西兵打败,收获甚微。一些大臣就以劳损军力、耗费财赋为由,劝阻宪宗罢兵。宪宗征询裴度意见,裴度则力主继续用兵,并请求亲自督战。

唐宪宗元和12年(公元817年)八月,裴度进驻郾城县,行军大营就驻扎在洄曲镇。裴度统领各方将领,统一调度用兵,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到了这年冬天,吴元济已是勉力支撑,只能把防守力量都集中在淮西北部边境。

鉴于吴元济总部空虚,裴度手下将领李愬向裴度献计奇袭吴元济的老巢——蔡州。蔡州,就是今天的汝南县城。裴度同意了奇袭方案。

雪夜袭蔡州图

这年十月,李愬利用风雪交加,敌军放松警戒的天气,率军奇袭蔡州。这次军事行动十分保密,行军过半,才告知部下行军目的。奇袭结果非常顺利,唐军都进了蔡州城,吴元济还在呼呼大睡,自然是做了俘虏。淮西遂平。

淮西平叛之后,各地割据节度使纷纷向朝廷递表归降,唐朝国力复振,史称“元和中兴”。

为纪念裴度淮西平叛,洄曲镇之人就把镇名改为裴城,驻扎地的小村庄就名之为裴城村。当地人感念裴度功德,为他建庙立祠、立碑,至今碑仍在(裴城小学院内)。

裴晋公祠碑

唐代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随裴度参与了这次淮西平叛,并任裴度的行军司马(作战参谋)。淮西平叛胜利后,韩愈撰写了《平淮西碑》,立于汝南城北门,以记述裴度淮西平叛之功。

清代诗人郭子嶙过洄曲河写诗曰:裴相屯兵洄曲河,衔枚雪夜斗池鹅。论功可贺羊开府,铭功堪同汉伏波。

裴城夜雨

“郾城八景”之一的裴城夜雨,也在此地。说的是裴度平定淮西之乱以后,傍晚时分,在裴城西望,只见远处坡地林木,雾蒙蒙,雨霏霏,一派下雨景象,如诗似画,清风朗月亦是如此。可待人走近时,却又云走雾散,不见雨迹。

明代诗人谢公翼有诗云:秋雨疏林暗古城,草堂留客对棋枰。一行雁度长空里,疑是当年入蔡声。

李愬雪夜奇袭蔡州,平定淮西之乱,部下为何怒砸韩愈撰写的功德碑

中学时学过一篇古文,它就是司马光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如今重读依旧觉得非常过瘾。

这场战役一举改变了淮西军长期割据的形势,也为唐宪宗削藩之策的推行,奉献了一份厚礼。

不过,我们似乎没留意到一个事实,其实这场“教科书式”的经典奇袭战,它的前戏远比正剧还要精彩。

☞吴元济叛乱,打得唐军满地找牙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逝,其子吴元济隐匿死讯,并伪造吴少阳的信笺,请求朝廷批准吴元济为淮西节度留后。

当然这个鬼把戏没能瞒得了朝廷,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和裴度的支持下,毅然决然地断了吴元济的念想,于是吴元济反了。

这场削藩之战的代价非常大,朝廷的大军刚刚出发,主战派武元衡和裴度遭遇当街刺杀,武元衡被当街斩首,裴度负伤死里逃生。

很显然,这是割据势力对朝廷削藩之策的公然挑衅。刺杀事件激怒了唐宪宗,也更坚定了他的削藩决心。

唐军四路出击围攻淮西军,但让唐宪宗颇感愤怒的是,仗打得非常糟糕。主力军严绶一年毫无作为,继任者韩弘三心二意,唐军连遭败绩,慈丘、霍丘、马塘相继丢失。

西路军最惨,元和十二年,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又在铁城中了埋伏,几乎全军覆没。接任的袁滋更是吓破了胆,躲在唐州迁延不进。

为了平定淮西之乱,大唐动用了所有的精锐,朝廷使节派出一拨又一拨,将帅换了一批又一批,三年时间花费军资无数,非但劳而无功,反而让吴元济的触角伸进了许州、陈州和汝州。

吴元济仅仅拥有申州、广州和蔡州三地,朝廷就打得这么难看,假如其它割据藩镇都学吴元济,大唐还有救吗?

唐宪宗震怒,大唐帝国真的就没有可用之才了吗?当然有,就在此时,有个人自告奋勇,请求急朝廷之危,但唐宪宗却尴尬了。

☞形势危急,生瓜蛋子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的人就是李愬,时年43岁。李愬的出身不简单,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晟,一位继郭子仪之后,再造大唐帝国的名将、勋臣。

李晟那么牛,将门无虎子,唐宪宗怎么会尴尬呢?原来李愬是个典型的书生,长期担任文官,从来就没进过军营。此时他的职务也不算高,仅是个太子詹事、宫苑闲厩使。

您是不是想起一个典故——纸上谈兵,事实上,人家赵括起码自幼研究兵书,至少还懂军事理论,而李愬连这个功课都没做过。

打仗是要人命的,关乎国家存亡,你一个儒生,看人挑担不吃力,哪里懂得战争的残酷?

就在唐宪宗犹豫之际,宰相裴度和李逢吉都认为李愬有“筹略”,可堪大任。这两位宰相是死对头,却都认可李愬,这促使唐宪宗决定给李愬一个机会。

从战场形势上看,西线有地理条件的优势,让一个生瓜蛋子在这里“实习”风险不算大。

就这样,从没有经历过军旅生涯的李愬,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意外地接替袁滋出任了唐、隋、邓三州节度使。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李愬悄然布网

当李愬抵达治所时,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乌合之众啊,士兵们屡败之后士气低沉,军纪涣散,连基本的训练都无法组织。这种情况下,如果强逼他们上战场,只有一个结果——倒戈。

于是李愬干脆放话:“皇帝知道我仁慈,特地派我来慰劳你们,至于打仗嘛,那不是我的任务。”他走进基层,每天都忙着探视伤员,给大伙儿搞福利,却把前任留下的歌舞乐伎全都遣散了。

士兵们感动得眼泪汪汪的,没见过这么体贴的领导啊。

李愬此举不光维护了稳定,还让叛军产生了轻视:朝廷真没人了,派了个酸儒生当统领,西面不用打了。

可是每天“与民同乐”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呢?李愬有办法,他向朝廷请求补充兵员,获得昭义、河中等地精锐2000人。数量虽然不多,但这些士兵的加入像鲶鱼效应一样激活了唐邓军。

李愬不动声色就恢复了全军士气,第二步行动可以开展了,他广派捉生将,四处“抓获口”,而且专挑有分量的将领抓。

自古“抓舌头”的目的都是为了搞情报,而李愬却为了策反对方。这个战术有点奇葩,策反之计撞大运的成分很大,哪能把它当作头等大事?

可结果却让人颇感震惊,李愬的策反成功率百分之百,而且帮他打败吴元济的首功,就是这些被策反的将领。

李愬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他有精准的判断力,知道哪些人可以策反,其次他有法宝,单凭“诚义”二字就能降服对方的心。

比如收降吴秀琳,当唐军如约赶到他所镇守的文城栅时,迎接他们的是密集的箭雨。

有人说,吴秀琳这是用诈降计想干掉咱,打他!李愬却说:“不,他这是在试探我的诚意,你们都别动,我亲自去。”

主帅亲身犯险,这种事一般人干不出来,李愬却做了。果然,吴秀琳一见李愬,立刻出城,跪在李愬脚下请降。

靠这些降将的相互推荐,李愬收获了好几位悍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李祐。

李祐智勇双全,是吴元济最得力的悍将之一,他的归降让李愬如虎添翼。但李愬对李祐的恩遇让很多人眼红,于是有人秘密上书朝廷,说李祐是吴元济派来的间谍。

李愬大惊,如果朝廷相信了,不光李祐性命难保,自己也会跟着遭殃,一场内乱必然毁掉平叛大业。

对抗行不通,解释也没用,更不能坐视不理。李愬很聪明,他亲手给李祐戴上枷锁,流着泪对他说:“你我心相印,怎奈挡不住流言,既然如此,我只好将你交给天子处理。”

同时,李愬给唐宪宗亲笔手书一封,力保李祐,强调没有李祐,自己无力平叛。

果然,唐宪宗见到李祐之后,下旨赦免了李祐。皇帝都认可了,众人也只好作罢,又一场危机被化解。从此李祐成了李愬的铁杆心腹,除了出谋划策,他受职兵马使,日夜守护李愬的安全。

李愬靠他的真诚,吸纳了一批又一批降卒。可他又做了一件让人颇感意外的事:你们都是我大唐百姓,家里都有父母妻儿,我不能要求你们丢下亲人,凡是想回家的,一律发路费遣散。

这些投降的士兵们都感动哭了,大多自愿留下来效命。

仅仅三四个月的时间,李愬愣是将一支乌合之众,捏合成了士气旺盛的铁军,而且数量翻了数倍。

终于第三步计划可以实施了,李愬以文城栅为中心,不断蚕食吴元济的地盘,先后攻克了马鞍山、朗山、路口栅、青台城、汶港栅、楚城、白狗栅、嵖岈山、冶炉城、西平,围着蔡州城形成了一张C型网。

这张网,北面切断了叛军洄曲主力与蔡州之间的联络,南面切断了蔡州与光州、申州之间的联络,西面是唐邓军的大本营,吴元济只有东逃一条路可走。

该收网了,整整十个月的经营,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

☞雪夜入蔡州,吴元济被堵被窝

然而,这个收获季选择得很不恰当,李愬生怕遭遇抵制,他都没敢告诉将士们,因为他选择的是十月冰天雪地的夜晚。

冬季打仗本来就不容易,如今要顶风冒雪、急行军百里,去攻打敌人看守严密的重镇,这不是送人头吗?

唐军将士这么想,敌人也是这么想的,这就是机会。

于是李愬一声令下,部队分前中后三军,每军3000人,冒着风雪一路向东行进。只是出发时,所有人都被蒙在了鼓里,谁也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任务是什么。

大军行进六十里,抵达一个叫张柴村的地方,镇守在那里的几百名叛军毫无防备地被全歼了。李愬随即换上五百唐军,又分出五百人切断洄曲通往张柴村的所有道路和桥梁。

将士们还在纳闷:一个张柴村动用9000人,真是大炮打蚊子。不料李愬接下来的一道命令让他们面如土色:挥军南下,目的地蔡州,目标活捉吴元济。

此时已经是深更半夜,风雪大作,旌旗都被风撕扯碎了。将士们在雪地里滚爬,一身疲惫,浑身冻伤。张柴村到蔡州虽然只有三十多里地,但谁也没走过,地形不熟,谁知道哪堆雪下面是河流?哪里是山崖?

但将士们看着一脸杀气的李愬害怕了,这位仁慈的将帅,已经多次在战场上表现出“绝情”的一面。上个月攻打吴房时,唐军溃败,李愬仗剑高喝:谁敢退后杀无赦!那一刻将士们才发现,白面书生狠起来更让人胆寒。

所以,没人敢反对,只好硬着头皮奔赴蔡州。在这个罕见的黑夜,唐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马冻死者相望”。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叛军根本没想到会有人夜袭蔡州。当唐军抵达城下时,戍卒们都睡得正香。

李祐亲率突击队,“钁其城为坎”,率先登上城头,尽杀戍卒后打开城门。就这样,蔡州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唐军潮水般涌向吴元济居住的内宅。

说是内宅,其实就是一座小城,当唐军包围此地后,守军赶紧向睡梦中吴元济报告。吴元济不耐烦地说:“囚徒闹事罢了,明早就将他们全都杀了,别烦我。”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摇醒他:主人,大事不好,城破了。吴元济睡眼惺忪地说:“肯定是洄曲那群士兵嫌衣服单薄而闹事,逼我给他们送温暖呢。”

吴元济脑子转了几个弯,就是想不到唐军会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袭击蔡州。等他清醒过来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李愬已经打开武器库,攻城器械都已经架到了城头,唐军和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爬墙、烧门……

☞后续,部下怒砸《平淮西碑》

吴元济被解押回长安后,当街处死,淮西镇再次回到大唐的怀抱。

事后,唐宪宗命郑澥专门撰写《凉国公平蔡录》,又特命韩愈《平淮西奉敕撰》,歌颂这次大捷,并在蔡州汝南城北门外刻石立碑。

这块石刻就是《平淮西碑》,很遗憾,它才竖立不久就被人毁了。

谁这么大胆子,竟敢毁掉奉皇命而立的碑文?说出来您都不敢相信,毁掉它的居然是李愬的部下石孝忠。

原来,这道石刻有意回避李愬的功绩,刻意省略了李愬的许多事件。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估计您能猜得到。

李愬的妻子为此多次向朝廷申诉无果,石孝忠一怒之下砸了石碑,还打死了前来阻拦的一名士兵。

这事闹得有点大,唐宪宗一时骑虎难下。为了抚慰民情,他下旨磨平韩愈的原文,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写,这才平息了事端。

韩愈为何这么做?我们以后再谈其中的恩怨纠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