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痣相命理

吴氏起源(吴氏起源祖先是谁)

时间:2024-01-20 07:30:30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吴氏起源原来是这样,长见识了

释义

吴的本义是大声说话。

《说文》:“吴,是姓,也作地名”。

甲骨文中的吴字,是一个歪着大脑袋的人,

正手舞足蹈地大声说话的状态。

吴氏宗亲点击加入吴氏总群

诞生时间

西周初年

始祖地

江苏苏州、河南濮阳

....................................................

源出说

一、出自姬姓

以国名为氏,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出奔江南

建都于梅里(江苏无锡)号称勾吴,

武王灭商后太伯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

至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

子孙以国名为氏。

古公之子虞仲的后裔,

虞通吴故为姓。

齐鲁一带的吴姓,

多为寿梦第四子吴季礼之后。

当今排序/人口

第10位/约268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6位)

迁徙传播

吴姓发源于我国南方,在秦汉时期,是得姓以后第一个发展时期。

吴亡国后,吴姓后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等地者。

秦末汉初,吴姓族人参加起义,因功,多被封王,出现多个名门望族,如南阳吴氏、陈留吴氏、河南吴氏等,荣极一时,为吴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姓有女在汉末嫁于吴国君主,成为皇族,生孙权、孙策等人,并在吴亡后,入仕于两晋,屡出名人,知名于世。

南朝时,“延陵季子”之后的吴姓人发展至湖北中部一带,逐渐兴旺,同时形成了著名的武昌郡望。

隋唐时期,吴姓先后出现了陈留、濮阳、渤海三支著名家族

宋元时期,北方吴姓大量南迁,咸阳吴姓、绍兴吴姓等一大批族人逐渐显贵。

明清及近现代时期,向东南亚及海外广泛迁徙。

郡望堂号

濮阳、陈留;延陵堂、渤海堂

现存家谱

1700部

遗迹

吴国古城遗址

家族名人

吴起:战国(?-公元前381年)

吴广:秦末(?-公元前208年)

吴道子:唐代(680~759年)

吴承恩:明代(1500年-1583年)

吴三桂:明末清初(1612-1678年)

吴敬梓:清代(1701-1754年)

...

吴起

战国时兵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善用兵。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广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道子

唐画家。河南阳翟人。又名道玄。所绘人物,时号“吴家样”。善画衣褶,有飘举之势,时称“吴带当风”,又有“吴装”之称。后被尊为“画圣”。

吴承恩

明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人。科举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后任浙江长兴县丞。耻为五斗米折腰,指袖而归,专意著述,著《西游记》。另有《射阳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吴三桂

明末清初高邮人,辽东籍。字长白。吴襄子。出身武举,累擢为宁远总兵,封平西伯。崇祯十七年引清兵入关,受封平西王。后以不愿撤藩举兵叛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称周,不及半年即死。

吴敬梓

清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诸生。受博学鸿词荐,不赴。从此不应科举。有小说《儒林外史》。另有《文木山房集》。

姓氏文化|吴姓的起源及姓氏名人

吴姓,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据悉,在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

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

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吴姓迁徙分布

在秦汉以前,古代的吴国是在当今的江苏省无锡县一带,而此地也是吴姓的发源地。

但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姓在台湾为第七大姓。台南县吴姓人最多,还有在嘉义、云林、彰化等。明朝末年至清代,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现台北县新店安坑吴姓人家是于顺治年间从福建移居入台湾的打狗(今高雄市),康熙年间平和人吴凤父子到台等。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

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滑动查看更多

吴姓在历史上的名人

吴起,战国时军事家。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

  吴芮(约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阳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

  吴汉(?—44年),字子颜,汉族,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

  吴道子(约680-759)唐代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画史尊称“画圣”。

  吴权(898年-944年)南汉静海军节度使之婿,公元937年杨廷艺为牙将矫公羡所杀,翌年吴权从爱州(今清化)出兵击杀矫公羡。939年,败南汉军于白藤江,称王,建都古螺(今河内西北,红河北岸,为原唐代安南都护,即交州),从而造就越南脱离中国统治,被后世视为古代越南独立建国的重要人物。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吴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在位共七年。

  吴夲,(979-1036)北宋泉州同安(今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人,被民间尊为“神医”。

  吴勉,(1334~1385)侗族,元末明初五开洞(今贵州省黎平县)人,吴勉起义首领。

  吴承恩(约1500-1582)明代淮安人,小说家,被认为是《西游记》作者。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汉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吴三桂(1612-1678)明末清初辽东人,吴周建立者吴周太祖。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濬,清代政治家、科学家。著有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昌硕(1844.8.1—1927.11.29)晚清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

吴虞,学者,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胡适称他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

吴姓作为大姓,在历史的发展中绵绵不息是难能可贵的,吴姓中的名人也是众多,可见吴姓的繁荣昌盛,而吴姓背后的由来,我们也应去了解和学习。

永丰县田心村出嫁女儿回娘家活动随笔:讲一下延陵吴氏的来龙去脉

昨天是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田心村组织外嫁女儿回娘家活动的日子,王某作为田心村的女婿兼田心村的外甥,写了这篇文章,讲述一下田心村主姓延陵吴氏的来龙去脉。

图为田心村延陵吴氏出嫁女儿回娘家活动现场。

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吴”字的来源,吴字是象形字,它的繁体字是“吳”。我们来看看“吳”字,像不像是一个大声呐喊的人啊?

古代的时候,人们出去围猎。有的人专门负责呐喊,把野兽赶到包围圈里。先人根据这个形象,造出了“吳”字。在汉字简化过程中,“吳”字被简化成我们熟悉的“吴”字。

中国的姓氏,有的以官爵得姓,有的以物得姓,有的以地名得姓,有的以国号得姓。举个例子,笔者的岭南村,主姓是太原王氏。周灵王的太子姬晋,还没有接班就病故了。姬晋的儿子姬宗敬定居太原,因为是王族的缘故,所以被称为太原王家,这就是典型的以官爵得姓。

再举个例子,商朝的时候,理利贞带着母亲逃难,眼看就要饿死了。理利贞母子靠吃“木子”活命,为了感谢“木子”活命之恩,就造了“李”字为姓氏,这就是李氏的起源。还有以地名为姓的,比如东门和西门等等。

吴氏来源,是以国号为姓氏。吴氏的起源,见载于《史记.吴太伯世家》。按照《史记》的记载,周太王(追封)姬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大儿子姬太伯,二儿子姬仲雍、三儿子姬季历。

按照礼制,应该是姬太伯继承周国社稷。姬太伯和姬仲雍都认为姬季历最有本事,再加上姬季历有个特别厉害的儿子姬昌,所以大哥和二哥都主动谦让,要把社稷让给三弟季历继承。

图为田心村延陵吴氏出嫁女儿回娘家活动现场。

季历大家可能不熟悉,他的儿子姬昌和孙子姬发大家肯定知道。《封神榜》里面请姜子牙出山的西伯侯姬昌,就是季历的儿子。武王伐纣的姬发,就是季历的孙子。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太伯和仲雍让贤的正确性。周朝能建立,太伯和仲雍让贤可谓是功不可没。

太伯让贤之后,去哪里了呢?关于太伯的去向,《史记》有明文记载,原文是这样的:“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饹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吴太伯辛辛苦苦建立了吴国,但是没有儿子。仲雍接过哥哥的社稷,成了吴国新主人。吴国的位置传了五代,周武王就灭了商朝。吴国作为武王的亲戚,又获得了加封。吴国被一分为二,一个是虞国,一个是吴国。虞国很快就被晋国灭了,只有吴国一直在代代相传。

图为贤妻给我一针一线刺绣的鞋垫,延陵吴氏女儿心灵手巧,满满当当都是爱心。

吴氏子孙以国得姓,在吴国代代相传,传到了吴王阖庐手里。《史记》里的吴王阖庐和历史课本上的吴王阖闾是同一个人。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和兵圣孙武的辅佐下,击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入楚国都城郢都。

吴王阖庐与楚国争霸,眼看就要胜利了。越王勾践趁着吴国空虚的机会,带兵袭击了吴国。吴王被迫率兵回援,放弃了打下的楚国土地。吴王阖庐与越王勾践交战九年,最后中了勾践的诡计,因为战伤而死。

吴王阖庐死后,太子夫差继位。夫差励精图治,击败越王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击败了吴王夫差,吴国就此亡国。吴国灭亡之后,吴氏子孙散居各地,成了中国的一大高门令族。吴氏子孙当中,以延陵吴氏郡望最高。延陵吴氏的始祖是延陵季子,他被司马迁誉为:“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延陵季子是吴国公子,按照礼制应该继承吴王之位。季子高风亮节,主动让出吴王之位,被封在延陵,因此成了延陵吴氏始祖。延陵季子被孔圣人高度赞誉,延陵季子碑文还是孔圣人撰写的。司马迁和孔圣人的赞誉,让延陵季子誉满华夏,成了万众敬仰的古圣先贤。

吴国灭亡之后,延陵吴氏子孙也是人才辈出。先秦时期著名的吴起,揭竿而起的吴广,画圣吴道子,《贞观政要》作者吴兢等人,都是延陵吴氏子孙。笔者曾经看到过一份资料,延陵吴氏子孙,目前大约有2000多万人,是中国人口数量排名前十名的姓氏之一。

据田心村的老人所讲,唐朝的时候,延陵吴氏有个子孙,迁居到笔者的家乡永丰县。吴氏带着一条狗,走到了藤田镇田心村地界。狗突然不走了,并且在那里产下一窝小狗。吴氏先祖认为这是天意,就在此地定居,这就是田心村延陵吴氏的来源。

田心村延陵吴氏定居下来之后,与岭南村太原王氏互相联姻一千多年。以我的家族为例,我的姑奶奶和姑姑都嫁给延陵吴氏为妻。我的爷爷、我的爸爸加上我,一家三代娶延陵吴氏为妻。如此一来,我就身兼延陵吴氏女婿和延陵吴氏外甥两个身份。

中国人认为父族、母族、妻族最亲,田心村延陵吴氏是我的母族和妻族。田心村在昨天举行出嫁女儿回娘家活动,笔者作为女婿兼外甥,写了这篇文章宣扬母族和妻族的光辉历史。有延陵吴氏的同胞看到这篇文章,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来源:《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华姓氏》《延陵季子文化研究》

本文由王福星原创。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人已经和维权公司签约,委托维权公司代理维权。未经授权转载者,维权公司会代表本人维权。

广东吴氏来源、分布

吴姓是黄帝的第二十六世嫡孙古公亶父的长子和次子的后裔。古公亶父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泰伯公是开姓始祖,雍公是传代始祖。《辞海》中记载:“太伯,周代吴国始祖。姬姓,周太王长子,太王欲立幼子季历,太伯与弟弟仲雍同避江南,改从当地风俗,断发纹身建立吴国。”泰伯建立之古东吴国,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氏族国,其后以国为姓称吴氏。

泰伯无嗣,辞世后仲雍继位,仲雍接位后守业创业繁衍子孙,所以说泰伯是吴族开姓始祖,仲雍是吴姓传代始祖。从仲雍到江南始祖宣公,从江南始祖到南雄吴氏始祖宥公,再到珠江三角洲各地及海外之吴氏子孙,已历经2481年。江南始祖宣公是任处州(属浙江省)刺史的初公之孙,简公之子。尔后宣公随父仕蜀由庐山移居四川兰登谷巫锡山(阆中县)。宣公在晋高祖皇帝天福元年丙申岁(公元936年)举家迁居江西抚州临川县石井。尔后再南迁江西省南丰县金斗窠。宣公之长子纶公之次子宥公(承顺)自江西南丰县祝家山折山塘迁福建宁化招得里石壁村,后迁上杭胜运里上寨头官庄坪立籍。宥公是泰伯七十二世孙,是入闽始祖。配邹、彭、陈、黄氏,生八子。南雄吴氏源于宥公一支。宥公有部分子孙先后从南雄迁至珠江三角洲各地及湛江、吴川等地,尔后有迁到港澳及海外去的。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吴姓人口已达4000多万,在20个大姓中居第十位。海外裔孙亦有460万,占华侨总数15%。

广东省珠三角洲吴氏

根据珠三角洲地区,(东莞,番禺,顺德,增城,南海,中山等县市),吴氏谱载,该地区吴氏约有20万人,主要是宋朝名臣吴居厚的后裔,按史料载,吴居厚字敦老,洪州(今江西南昌)人,曾任开封府尹(开封市长)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武康军节度使等职,吴居厚生于1038年,率于1114年。

吴氏谱载,吴居厚是晋王朝时吴猛的后代,世系是:吴猛-吴安城-吴均-吴钦-吴授-吴源-吴宗臣-吴远-吴庆-吴果-吴瑀-吴克-吴淇-吴逊-吴蒙-吴伯范-吴蜜-吴少文-吴从约-吴彦伦-吴居厚。吴居厚于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时携家迁广东南雄,继而迁于广州城合同场,本欲举兵救国,但不久即去世,夫妇合葬于南雄县雷历高冈。

吴居厚元配夫人顾氏生五子: 吴鼎、吴冔、吴冕、吴冐、吴最,继配夫人黎氏生两子:吴琼,吴瑶,

吴鼎、宋朝议大夫,又合同场迁东莞角蛇乡,妻郑氏生一子,吴念一,

吴 冔,由合同场迁增城县石滩,

吴 冕,由合同场迁增城县,

吴 冐、由合同场迁南安,

吴最,由合同场迁东莞吴家涌,娶黎氏生两子,吴启明,吴启存,

吴琼居广州城合同场,

吴瑶由合同场迁香山

吴居厚后裔发展至今,广泛地播居于珠三角洲各县市,目下已传30世,人口约20万。

由闽入潮较分散或较后的各支

1.福建云霄元代百户屯田吴福友,号诚庵,字邦直,生有五子:吴真一、吴真二、吴真三、吴真四、吴真五。吴真三为潮阳溪头下厝一世祖,真四卜居普宁旱塘乡北门,吴真二的3世孙吴燕翼是枫溪吴姓始祖。

2.“序思堂”屑下的彩塘吴姓,祖吴笃祜,南宋末年肇创该乡,子吴德广、吴德远繁衍近2万人。其裔孙于元代迁入惠来流布20多个乡村,传衍25代。

3.惠来吴善士是南宋时从闽莆田迁入的,首创凤镇(乌石),4个儿子分别为凤镇、凤厥(后堀)、华吴、览表开创者。

4.澄海隆都吴粤川世系,是该县吴氏最大的一支。吴粤川中进士后为柳州府正堂,于南宋末年卜居澄海隆都,其子孙流布澄海20乡村。

5.惠来神泉镇衡山乡吴氏始祖吴端章,南宋时曾任安仁知府,后自莆田迁潮,已传20多代。

先期入闽而后播迁潮汕的另一支是吴宣宗系。吴宣是泰伯的71世孙,娶后蜀王孟知祥的女儿为妻而成为驸马,但他不满孟知祥称王,不图显贵荣华,带三个儿子逃离四川至江西,其孙吴宥考中进士后迁至福建宁化县,成为吴姓第二支入闽的开基始祖。吴宥的长子吴坎一及次子吴坤二,都有子孙迁居潮仙,成为潮汕吴姓另一宗支的始祖。

由闽入潮第三支:吴延预宗系

由泰伯71世吴宣的裔孙播迁潮汕的宗系,其始祖是泰伯75世吴延预。吴延预是宋兵部尚书,自福建武平徙潮汕创左厢右贤坊。其子吴绍仪为宋朝圣大夫。吴延预之孙吴元宝为宋吏部侍郎。吴延预4世吴宗统,是翰林侍讲,创揭阳吴姓。吴宗统长子吴致政为国子监教授,创曲溪东桥及海阳东沟。潮汕历吐的著名人物吴复古,就是吴宗统的次子,吴复古创揭东南潮乡,他是潮汕八贤之一,宋皇宫教授,赐号远游先生。他与陈坡交往甚深,一生淡薄名利。

吴延预宗系广布潮汕各乡镇:官路,东沟、达濠、渔州、 月浦、大牙、华坞、浮陇、大窖、大场.仙陇、大井、东湖、砂浦、龙湖、陵海、上仓、大衙、松仔山、鲎埕、浦东、金沟、庄陇、玉井、蓬州、鮀东、山兜、港尾等等。

汕头达濠吴姓开基祖吴大宗是延预的11代裔孙,明初,吴大宗之子吴光积、吴化浦、吴谦恭同潮阳下洋吴学士、南潮吴绍基,共移创濠江,为达濠5世系。

澄海樟林新陇吴氏衍光堂世系,为吴延预宗系之后代。普宁梅田开基祖吴湖、也属吴宣派系,于明万历由福建移入,现流布全县10多乡村。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