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金牛座

明朝距今多少年(明朝距今多少年2023)

时间:2024-01-18 23:23:24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2023年湖南省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 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 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依赖 D. 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2. 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 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 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 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 法家人物六国遭排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秦国的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并非采取世袭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的用人政策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六国的相的出身及派别,因此排挤一词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

3. 南北朝后期,南北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 南方整体实力占优 B. 南北文化认同趋近

C. 南北关系趋向和好 D. 汉族高门控制南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4. 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 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 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 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 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工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可知,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与谏官反对皇帝废后,跪求奏对,导致御史中丞遭贬黜,而后朝廷诏令御史、谏官“相率请对”,说明士大夫阶层为维护政治稳定,敢于向皇帝谏议,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膨胀,B项正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废后即是皇帝的家事,同时也是国家大事,A项“不容置疑”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御史与谏官对皇权的制约,而非御史与谏官职能混通,排除C项;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的说法错误,相权与皇权具有一定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 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 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 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 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的请赐行为,说明两国以明朝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与儒家学说的发展无关,强调的是朝鲜、日本的政府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方行为,与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请求赐书是为了强化的权威,非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6. 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 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 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 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 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光绪年间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光绪年间,晚清政府的外交官薛福成认识到强国不受国际法的限制,弱国事事受制于国际法,且受到不平等对待。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外交往过程中对国家自强的认识,C项正确;“形同虚设”说法绝对,国际法仍起到协调各国关系的作用,排除A项;薛福成认为弱国受制于公法,而且还受到不平等对待,而不是认为摆脱公法符合弱国利益、不是对西方的高度推崇,排除B、D项。故选C项。

7. 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辛丑条约》签订 B. 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 清末新政的推行 D. 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材料“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明确规定“拳匪滋事杀害凌虐各国人民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以示“惩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罕见的科考现象,A项正确;此科考现象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无关,《辛丑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危机,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建立起来,我国近现代学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 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A. 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 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 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最早尝试 D. 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可见贫农、中农所负担的税率较低。结合所学可知,统一累进税指的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曾经开征过的一种税。这种税把商业税、农业税、工业税等合并征收,采用累进税制。主要对剥削阶级征税,对被剥削阶级与劳苦阶层的人民免税,B项正确;

从材料的税率分配不能反映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排除C项;“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作出的税率的分配不等于“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此项是干扰项,排除D项。故选B项。

9. 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 新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 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 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49年,部分民族工业在中国当时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有的甚至占到百分之八十,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刚刚成立,缺乏经济建设,尤其是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民族工业占比高说明其得到一定层度的发展,为此新中国需要利用民族工业工业建设的经验;同时新中国成立了,意味着中国将要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出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我们又需要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

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业在1949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推知是因为实施了新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题干时间涉及1949年,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知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1949年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 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 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 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 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买了拖拉机,是一种肯定,也释放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继续延续的信号,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排除A项;当时我国并未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 推动了进程 B. 颠覆了寡头统治

C. 削弱了元首权力 D. 保留了共和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罗马。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屋大维执政时期,屋大维组建元首顾问议事会,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然后在元老院议决。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成为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 材料中元首顾问议事会有权商讨国家大事,保留了某些共和因素,D项正确;这一机构加强了元首的权力,不利于进程,排除A项;这一机构是罗马贵族寡头统治的产物,排除B项;这一机构加强了元首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 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 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 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 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公元723年日本。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公元723年日本鼓励百姓开垦更多土地。结合所学可知,公元7世纪日本进行大化革新,实行土地国有制。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政府鼓励百姓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因此材料中日本允许百姓开垦土地推动了庄园制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提到开垦土地,不涉及灌溉技术,排除A项;土地兼并动摇了土地公有制,排除B项;日本统治者允许百姓开垦土地,与日本天皇地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

A. 强调人的个性 B. 屈从命运安排

C. 反对宗教教义 D. 相信社会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意大利)。据材料可知,这位意大利诗人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淡定,同时追求财富,强调人的荣誉等,结合题干时空16世纪的意大利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个性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屈从命运,与题意相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待宗教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个人对待社会的态度,主要涉及个人追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 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 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 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后期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后期,欧洲列强国家的相互关系向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转变,各国通过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等方式彰显国家主权,表达其对领土的所有权和管辖权,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与地形勘测技术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主权意识,非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排除C项;地图并不能直接解决争端,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 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 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 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的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议会与内阁的权力关系发生变化,议会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被逐渐削弱,内阁逐渐走向集权,代表政府行使大多数政治职能。因此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反映的是内阁逐渐走向集权,A项正确;在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和议会的权力明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党政治,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的是内阁权力的扩张,非议会体制受到损害,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 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 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 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10-1990年间,美国劳动力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机械、化学品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化学肥料的使用使得农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耕作和照管农作物,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农业科技助推农业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劳动力的减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助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荤《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路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答案】(1)[参考答案]问题: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原因:国家政局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私人田产的存在;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

(2)[参考答案]白居易:批评两税法不合理的征税方式,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柳宗元: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得出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原因:从玄宗时期,均田户数较多,结合国力分析,得出国家政局和经济的发展;从土地兼并的角度分析,得出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据材料“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助田3000亩”,得出私人田产的存在;从国家掌控的土地分析,得出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得出批评两税法不合理的征税方式,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

柳宗元:据材料“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得出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慕。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息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答案】【参考答案】评析:知识分子批评女工工时太长,有害身体健康。批评女工工资过低、侵犯女工自由,批评资本家是剥削者和主张劳工神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国际上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影响到中国知识分子重新选择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知识分子的批评建立在维护工人阶级合法权益基础上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社会进步。纱厂批评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差距和工人素质低,认为工人待遇比其他阶层要好。

20世纪初,受到一战的影响和政府的支持以及提倡国货运动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地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企业的入侵。因此纱厂主的主张建立中西资本主义发展差距和劳动者素质基础上,纱厂主主张发展实业来救国。综上分析,知识分子的批评和纱厂主的主张都有一定合理性,而且资本主义经济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当时湖南女工却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认为女工比起其他劳动者的待遇较好,因此,知识分子不能忽视工人的现实情况。同时,纱厂主对女工的剥削是确实存在的。那么,维护工人的眼前和长远利益和资本家的合法权益,则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障制度,既限制资本家的过渡剥削,又要切实有效地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阐述题。时空:20世纪初的中国。首先,仔细阅读材料,分析争议的表现和背景。知识分子的意见:据材料“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可知,知识分子批评女工工时太长,有害身体健康。

批评女工工资过低、侵犯女工自由,批评资本家是剥削者和主张劳工神圣。结合所学从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的角度分析背景。纱厂的意见:据材料“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可知,纱厂批评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差距和工人素质低,认为工人待遇比其他阶层要好。结合所学从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地发展、抵制外国企业的角度分析。然后,针对双方的争议进行辩证地客观地分析。一方面肯定双方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看到双方认识的不足。

据材料“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可知,知识分子不能忽视工人的现实情况。结合所学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角度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障制度,既限制资本家的过度剥削,又要切实有效地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萄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葡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参考答案]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地区葡萄酿酒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西亚地区葡萄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酿酒业的兴旺,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史料二有助于研究古巴比伦王国葡萄酒成为统治者特权的表现,可以推断在巴比伦王国,葡萄酒不仅是饮品,更是成为统治者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史料三有利于探讨葡萄酒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可以推断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故乡来自于东方高加索山区。

(2)[参考答案]示例:论题:葡萄酒的传播体现了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阐述:古代世界,人类的交往主要在同一区域内部或欧亚大陆之间进行。随着不同地区商贸往来的不断,葡萄酒由西亚地区和埃及传播到地中海地区的希腊、意大利半岛及西岸地区。汉武帝时期,疆域的向西扩展,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丝绸之路是经中国西北和中亚联通欧亚大陆的商路。葡萄酒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扩张,各洲之间贸易随之扩展,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加,葡萄酒也成为人们喜欢的饮品。

西班牙人把葡萄酒带到殖民地拉丁美洲,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殖民地。美国的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快速发展。葡萄酒的消费群体逐渐大众化。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葡萄酒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包括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因此,葡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能体现了不同区域人类交往逐渐密切的发展趋势。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古代世界。据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可知,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地区葡萄酿酒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西亚地区葡萄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酿酒业的兴旺,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据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可知,有助于研究古巴比伦王国葡萄酒成为统治者特权的表现。

可以推断在巴比伦王国,葡萄酒不仅是饮品,更是成为统治者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据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可知,有利于探讨葡萄酒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可以推断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故乡来自于东方高加索山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古代和近现代世界。首先,仔细阅读材料二内容,从不同角度来提炼一个论题。据材料二“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公元前2000年前后,萄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19世纪中期,美国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可知,葡萄酒的传播体现了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据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可知,近代以来,葡萄酒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消费品。然后,结合不同时空下政治、经济来阐述论题。例如:结合古代世界商贸联系的区域性到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全球贸易联系的逐渐紧密来阐述。最后,归纳总结,形成认识。例如:葡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能体现了不同区域人类交往逐渐密切的发展趋势。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与演变。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数不胜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

1. 三皇五帝时期(传说时期)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上的神话时期,关于这个时期的具体历史记载并不详细,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2. 夏朝(公元前约2070年-公元前约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朝代,传说中的黄帝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夏朝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开创作用,对后来的朝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商朝(公元前约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实际考古证据支持的朝代,商朝的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商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书。

4.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根据历史记载,周朝的开国君主是姬发,他建都于今天的陕西西安一带。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战国时期。

5.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周朝东部社会割据的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多个国家并立、争霸的阶段。战国时期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统一大业的开始。

6.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始皇帝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

7.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朝代之一,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被封为汉高祖,他的统治奠定了中国古代王朝传承的基础。

8.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指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并立的时期。三国时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中最为激烈、战争频繁的阶段。

9. 晋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这个时期的历史充满了战乱和政治斗争。晋朝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统治时间不长,但对后来的南北朝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

10.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时期的一段,中国被分为南朝和北朝。这一时期,中国地区发生了多次更迭和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1.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但重要的朝代。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南北朝的。

12.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的时期,唐朝对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影响也达到了高峰。

13.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更迭频繁的时期,中国被为多个小国。这段时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割据混乱、战乱频发的阶段。

14.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这个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北宋时期,出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

15.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外族建立的朝代。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16.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明朝在农业、科学、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17. 清朝(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清朝的开国皇帝顺治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清朝的统治。

18. 中华(1912年-1949年)中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宣告了中国的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的,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就是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表,从神话时期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历史经历了漫长而壮丽的发展过程。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影响,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了解和尊重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也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0. 当代中国中国历史的故事并没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结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发展阶段。

在1949年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中国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等。这些改革的目的是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经历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发起的一场运动,其目的是清除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然而,这场运动造成了混乱和破坏,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直到1978年,中国领导人发起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并引入了一系列的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措施。这些改革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贸易开放和国际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当代中国的挑战和成就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议题。这些挑战对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中国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的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也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各个领域的创新成果取得了国际认可。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推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总结: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表展示了一个古老而辉煌的国家的演变与发展。从遥远的神话时期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尽管中国曾经面临过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它始终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今天的中国正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它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将继续指引中国人民前行。无论是回顾过去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应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国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的发展还远未结束。它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为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明代距离宋代不到百年,为何却有沧海桑田的错觉?

本 文 约 5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 钟

明代虽承于元代,但明与南宋相隔仅90年左右,明国皇帝朱元璋的祖父甚至曾是南宋军中的一员,朱元璋幼年时还听过祖父讲述南宋往事。对于一些长寿者而言,他们是有可能兼跨宋、元、明三朝的。

然而,从后世来看,宋明两朝给人的感觉却迥然不同,反而“断代如隔世”,不禁令人大惑不解。这是为什么呢?

人口更迭与民族融合

从历史角度看,历史记忆的传承不但依赖史书典籍的记载,还需要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随着传承代际的增加,其中的疏漏与失真之处自然会越来越多,直至被彻底遗忘。

古代人均寿命短,人口更迭速度很快。据历史学家估算,中国古代主要历史时期的人均寿命如下:夏18岁、秦20岁、东汉22岁、唐27岁、宋30岁、清33岁。如此短暂的寿命自然迫使古人形成早婚早育的习俗,十几岁结婚生子成为普遍现象。自南宋彻底灭亡的1279年,到明朝建立的1368年,间隔已有近90年。若把时间线向前延伸到元入主中原,则更有上百年之久。在此期间,迁徙、国家崩溃、饥荒以及疾病使中国的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左右。幸免于难的人口由于平均寿命低下、早婚早育习俗的影响,也早已更迭了四、五代以上。他们的子孙后代出生、成长于元朝,自然逐渐丧失了与宋相关的记忆。

宋是一个传统华夏王朝,其民族成分也较为单一,主要为汉人。而元则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元统一天下后,疆域空前庞大,帝国内部政令统一,宋、西夏、金时的对峙状况已不复存在。四通八达、遍及全国的驿站更将山水迢递、素无来往的各民族百姓联系到一起,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

元代时,大量外域人群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入中国,与汉人杂处。朝廷的迁民、罪徙和民间的经商、流寓等因素,促使许多边远少数民族移往内地,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局面。蒙古统治者置身于中原文明,尤其是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面对历史文化悠久和封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亟需处理好游牧生产方式与中原地区传统生产方式的关系,以一种更新、更好的制度统治中原。元世祖忽必烈积极推行汉法,进行改制。“汉法”的实行对蒙古、色目、汉等族群融合起着促进作用。如河南、甘肃行省等行政机构的设立,不仅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深受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还因其被置于同一行政机构管辖之内,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前提条件。到元代末年,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已融入汉族之中。蒙古族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也深受汉族影响。

元代“甘肃省左右司之印”柄钮铜印。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元民族大融合过程中,比较重大的事件无疑是色目人的出现。元代社会被划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他们在政治、法律、科举考试等方面都处于不同的地位。“色目人”一词为汉语词汇,最早见于唐长孙无忌等人撰写的《唐律疏议》:“谓先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条,对“之类”的注释“以其色目非一,故云之类”。元人借用“色目”一词前,曾使用“回回”一词指代西域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回回”一词从唐宋时期的回纥、回鹘音转而来,元代的回鹘已改称畏兀儿或畏吾儿等。蒙古国建立后,曾用“回回”指代所有西域人,同时,作为单指西域穆斯林的回回仍在使用,很容易产生混淆,于是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色目人开始作为代指西域人及中亚胡人的惯用词,逐渐成为对西北和西域以及欧洲各族人的总称。

元代老维文和汉文对书赎身契约。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元代大民族融合还有其他体现。据相关研究,回族是唐宋以来,主要是13世纪初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各族向东迁入中原,与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姻亲交往、繁衍生息而形成的。东乡族是13世纪进入甘肃临夏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与当地汉、回、藏等族长期相处,姻亲演进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保安族是元明时期一批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县驻军屯牧,同当地蒙古、藏、回、土等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前身为回鹘人的畏吾儿后来则形成了维吾尔族,最终融入中华民族。

元代,活字印刷术传到中国西北地区,遂刻制了古畏兀尔木活字。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因此到明朝时,中国境内的人口和民族结构与宋代早已大相径庭。经过元以来的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民族认同,民族融合空前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渐形成。

金元政治的影响

有宋一朝,军力始终不振,北宋为金所灭,南宋又亡于蒙古。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金元先后统治北方二百余年,其制度与宋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特色,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宋时期的金与蒙古。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其一,门阀贵族政治复兴。贵族政治通常被看作官僚政治的对立物,实际上,官僚政治往往是由贵族政治演变而来的。随着官僚制度不断发展,贵族制被不断排斥、减少。贵族作为一个有政治影响力的社会阶层,到宋代已几乎绝迹,士大夫集团成为社会上主导性的政治力量,对皇权形成约束和限制,宋代政治成为一种比较“纯粹”的官僚政治。

然而,金与元的建立使这种趋势发生了变化。女真、蒙古统治者在入主中原以前,即处于“前官僚制”的贵族政治形态,贵族力量强大。入主中原后,贵族作为“征服王朝”的主要政治支柱力量受到保护,被赋予种种特权,占据显赫地位。官僚机构对皇权的约束和限制明显减小,士大夫集团在政治领域中的活跃程度大大降低,官僚政治的成熟程度与宋相比大为削弱。

到了明代,贵族政治存在的基础大为削弱,但朱元璋等人毕竟生长于元代,受金元以降的政治影响颇深,因此,明初同样形成了一个包括宗室、勋戚在内的庞大贵族集团。他们参与政治方面虽然受到限制,但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受到国家优厚待遇,享有种种特权,并倚仗自己的特殊身份攫取利益。

其二,君臣关系变为主奴关系。自古以来,君臣之间在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并不平等,但在人格上仍存在某种抽象的平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间,以礼遇换忠诚;“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卷而怀之”,臣子有不合作的权力。这种“抽象的平等”到蒙古人这里宣告终结。成吉思汗建立的怯薛制度,就是以大汗的贴身宿卫充当国家的管理者。怯薛分管大汗的冠服、弓矢、饮食、文史、车马、帐篷陈设、府库、医药、卜祝之事,通过世代为大汗服务,来获得处理政务、治理国家、官至宰相的地位。对蒙古贵族来说,没有什么比作为奴婢服侍大汗或皇帝更光荣的事业了。成吉思汗刚刚崛起时,木华黎的父亲将他送到成吉思汗身边,要他“永远做奴婢者”,“若离了你门户呵,便将脚筋挑了,心肝割了”。木华黎家族在元代世代身居高位,但他们“认为最贵、最足以骄人的是“老奴婢根脚”。

成吉思汗建立了护卫军制度,蒙古语称怯薛。护卫军中,宿卫值夜班,散班、箭筒士值日班,各分四队,轮番入值,总称四怯薛。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由于君臣之间带有主仆色彩,皇帝对臣下施以责罚更为随便。大臣被杖之例经常发生,有的是犯罪受罚,有的则是借刑立威。皇帝的尊严、权威愈增,稍微冒犯就可能招来横祸。有的大臣虽一度得到皇帝信任,权势赫然,而一旦形势变化,下场可能十分悲惨。明初动辄折辱、诛杀大臣的极端情况无疑受到元代影响。

其三,“家天下”色彩加深。就国家性质而言,华夏传统主张“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一姓王朝的统治权力来自上天对其德行的承认,而这种承认体现在“天下苍生”,也就是百姓的感受上。因此,皇帝和朝廷必须顾及百姓的利益,在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蒙古人信奉更为原始的家产制国家观,他们相信蒙古国家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私有财产,没有“江山社稷”的概念。在他们看来,新占领区的土地和人民都是蒙古人的战利品。初入中原时,曾有蒙古贵族向元太宗窝阔台建议:“留着这些汉人也没什么用,不如都杀了,让大地草木畅茂,用来放牧牛羊!”耶律楚材制止了这场大杀戮,他给窝阔台算了一笔账:若留着汉人收税,每年可收50万两银子、8万匹绢和40万石的小米。窝阔台被巨大的利益打动,让耶律楚材协助治理汉地,从而保全了黎民百姓的生命。

正是在这种思维下,元代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王朝,而且有两点特色:华夏王朝的通常发生在王朝末路,而元的从一开国就风气甚烈;自古宰相级别的高官通常爱惜羽毛,希图留名后世,所以较少有发生,而元代宰相不但贪腐成风,且涉及金额巨大。如元成宗时期,一度有八成左右的宰相因贪腐被惩处。全国上下糜烂的官场风气,也是元代早夭的重要原因。

当然,由于金、元两朝具体政治环境与明朝的差异,我们也不能把明朝的政治制度都看作是对金、元的继承。金、元对明朝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在观念方面,而非制度方面。明朝虽然是汉人,但是就政治文化而言,其实是在金、元朝的延长线上。明朝对唐宋制度的恢复工作大多流于表面,却将金、元朝政治文化中的野蛮基因顽固地保留了下来,影响了此后数百年间中国的政治走向。

社会生活的变迁

长期以来,宋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海外宋史研究者迪特·库恩认为,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启蒙最为显著的特征”。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王国维也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邓广铭则有论断称,就中国古代史而言,“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宋的繁荣与其较为先进的财经政策分不开。虽然程朱理学兴起,但宋代从皇帝到平民,普遍讲求功利,司马光曾感叹:“无问市井田野之人,由中及外,自朝至暮,惟钱是求。”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农业税是国家收入的主体。相较于农业,工商业带来的收益无疑更多。宋时,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农业税占百分之三十,不仅是唐的数倍,且大大超过后世的元明清。可以看出,宋代财政收入并不主要来自农业税种,而是工商业繁荣、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一方面,宋代大力发展官营工商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方式,民营工商业中的经营形式如承包、租赁、租佃、借贷、合伙等,在官营工商业中都有实施,有的还领先一步。其次,宋代通过官营工商业获取巨额收入后,转而将其投入民间,向民间购买物品,促进货币流通,也使许多民间商人通过与官营合作致富。另外,宋积极鼓励社会和个人消费,如取消宵禁制度,促使“早市”与“夜市”的诞生,不但丰富了居民生活,还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宋还是唯一一个鼓励酿酒和饮酒的,北宋都城开封有72座大酒楼,南宋杭州也是官私酒楼林立,批发零售分店遍布大街小巷。

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青铜版。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经济学家测算,宋代人均收入从宋初的385美元(1990年美元)上升至北宋末年的464美元,进而继续上升至南宋中后期的661美元。南宋期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超过40%,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以来占比最高的国家。与宋同时期的西方,伊斯兰文明和教文明两大核心仍呈现局面,远落后于东方发展进程。在蒙古帝国征服南宋之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不输于欧洲。

宋代灭亡后,后继者未能完全延续宋代注重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村,小农思想浓厚,执着于建立乌托邦式农业社会。对于不易受朝廷控制的工商业,朱元璋将之视作破坏自然经济、威胁“国本”的大敌。在他的统治下,中国几千年来的抑商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朱元璋屡屡说:“农桑为衣食之本。”在他看来,只有实实在在出产了粮食和棉花的活动,才是劳动。明初规定,商人外出经商,必须经官府严格审核,发给通行证才行,不带通行证经商重则杀头,轻则发配边疆。宋代财政收入早就实现货币化,朱元璋却把税收制度倒退几百年,恢复了低效率的实物征收制和劳役制,并抑制铸币业,有时甚至禁止金银及铜币交易。据估计,整个明代铸钱量不超过千万贯,仅相当于北宋两年的造币量。宋元时期鼓励对外贸易,并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大财富,而朱元璋却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措施,非但不准国人出海,对外国进行“朝贡贸易”的数量也限得极低。这一政策的后果便是农业税占明代财政总收入的81%,工商杂税只占总收入的12%,经济结构落后于时代,与宋不可同日而语。

在朱元璋的努力下,大明成为中国历史上比较平稳的朝代之一。平稳的背后则是增长缓慢。唐宋以生机勃勃的外向型竞争社会呈现于世界,朱元璋统治下的明朝则是内敛化的、非竞争性的。因此,后世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明清百姓已很难想象得到,宋代先人所过的生活。这可能是人们对百年间隔世事大变体感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张帆:《论金元皇权与贵族政治》,《学人》第十四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王瑞:《简析元代的民族融合》,《考试周刊》2013年第81期

刘海影:《中国巨债:经济奇迹的根源与未来》,中信出版社,2014年

修晓波:《元代丝绸之路对民族融合的影响》,《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中信出版社,2021年

END

作者 | 韩靖宇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张斌 古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