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性格命运

陈伟胜(陈伟胜简介)

时间:2024-01-17 16:50:12 作者:作茧自缚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我和广州日报的故事丨知名学者、广州市体育局原局长刘江南:文以载道 体育搭桥

一直以来,《广州日报》都是我生活和工作场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州日报》是挚友,更是民心相通的桥梁。

我和《广州日报》的同仁一起经历、见证了很多重大体育事件和激动人心的时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是致力于推动广州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亲密战友。

——刘江南

刘江南是学界颇具影响力的教授,曾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又主政广州市体育局十年,2010年广州亚运会出任亚组委副秘书长,还兼任过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是一位谈吐儒雅的学者、体育家、教育家、行政管理者。在与《广州日报》结缘的四十年间,他深刻体会到媒体在记录、推动变革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当年《广州日报》率先报道广州有意申办2010年亚运会,打响了申亚的第一枪,引起国家体育总局和亚奥理事会的关注,为广州成功申办亚运会立下大功。”刘江南说。

在得知《广州日报》即将迎来70华诞时,刘江南对这份比自己年长3岁的报纸充满敬意:“祝福《广州日报》70华诞正青春,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继续引领潮流,打造老百姓喜欢看的主流媒体。”

刘江南和被誉为“小孙雯”的学生张琳艳在一起。

见证发展:主流大报 都市读本

1983年,刘江南到广州体育学院读研究生,从那时起他就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在这里成长、进步、生活。“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途径是通过当地的主流媒体,我来到广州自然就关注到《广州日报》,这是我触摸广州这座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城市的一座桥梁,从高校到政府部门工作,我见证了《广州日报》的改革、创新、发展、壮大,从自办发行到成立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再到中国报业第一股粤传媒上市,连续多年广告收入稳居中国平面媒体第一名,作为广州市委机关报,广州日报走出了一条中国报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成功之路,可以说是主流大报、都市读本的典范。”

2002年, 刘江南出任广州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开始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夯实竞技体育基础、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推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等各方面、全领域大展拳脚。

2003年广州举办中国-巴西国际足球邀请赛大获成功,刚刚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夺冠的“五星巴西”引爆中国体育产业,这也是刘江南一手策划的经典案例,他提出的“体育不仅要强身健体、为国争光,还要为国增利”的思想令人耳目一新,引领了国内举办大赛拉动经济发展的潮流。

“非常感谢《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大力关注和鼎力支持,让这么好的赛事得到推广宣传,吸引更多赞助商和球迷关注,进而实现多赢的局面。”刘江南表示,这次大赛的成功举办,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也坚定了举办更多国际赛事,将广州打造成国际大赛之都的信念。这也为广州打造“世界体育名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江南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体育。

高光时刻:亚运首功 系统权威

在采访过程中,刘江南回忆起过往和广州日报记者一起为重要新闻发布会做准备、一起逐字逐句琢磨推敲《申亚报告》、一起就广州体育宣传工作进行紧密交流的过往,感慨良多:“我们做好体育的基础工作,要推而广之、影响更多人,放大体育‘强健体格,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还要靠《广州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在不断交流互动中,我们结成了紧密的战友情谊。”

最令刘江南难忘的是广州申办、举办2010年亚运会,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广州第一次申办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如何“讲好广州故事”打动亚奥理事会,整合广州的优质资源办好亚运会,通过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是他最关心的事情。

《广州日报》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巨大贡献可谓最早、最多、最大、最广、最专业、最权威、最系统,在全国媒体中无出其右。

虽然时过境迁,但刘江南对当年广州申办亚运会过程中的一幕幕仍然记忆犹新,他说:“正是《广州日报》的报道为广州申亚立下奇功。”

2002年9月,广州日报资深记者陈伟胜以自己熟悉国际体育事务的优势,通过权威内线获悉:亚奥理事会希望中国接办2006年亚运会,之后中国又变成了2010年亚运会的热门候选国。

《广州日报》关于广州申办亚运会特别报道的版面

“2002年9月,我刚刚调任广州市体育局局长的新岗位,陈伟胜在采访我之后撰写了第一篇申办亚运会的报道《广州申办亚运会此其时也》,使广州成为国内第一个公开提出申办亚运会的城市。如果没有广州日报这篇报道,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内部的次序,广州其实在当时国内4个申办城市中垫底,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广州日报一篇报道决定了一座城市申办亚运的成功与否,也再次印证了广州日报的巨大影响力。”刘江南说。

据了解,文章刊登当天,在出访越南后经广州转机返回北京的飞机上,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看到了这篇报道,就以此为据确认广州率先提出申办亚运会,遂把广州确定为国内申亚的唯一候选城市。

广州亚组委在申办成功后特意向广州日报颁发了特别贡献奖,并把“广州申亚第一文”这件奇功写入了亚组委申办成功的官方报告之中,并专门出版了《羊城申亚风》纪念特辑,载入了史册。

刘江南表示,广州成为中国申办亚运会的唯一城市代表后,《广州日报》还在申办工作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广州日报记者作为专家参与撰写申亚专题分析报告,为广州相关部门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广州日报》对申办亚运会的贡献已经不仅仅是媒体宣传,而是全面介入推动申亚工作的进展。

其间,广州日报有关广州申办亚运会的报道最多、最快、最大、最权威,成为全国媒体的重要消息来源,甚至也成为海外媒体的权威信息源,为广州申办亚运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舆论引导作用。

广州申办亚运会成功之后,亚组委又邀请广州日报记者担任亚运会理念、口号、吉祥物的征集专家评比工作,提出的相关方案被吸收进了亚运会的理念和口号之中。

之后,亚组委又与广州日报联合精心策划了空前的大型广州亚运会海外文化传播活动——“亚洲之路”,通过跨越海上和陆路两条丝路,向全亚洲宣传广州亚运会,取得了空前良好的效果,获得了上至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下至普通民众的一致好评。

刘江南还回忆了一件“内幕”新闻:“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进入关键时刻,突然发生了亚奥理事会与亚足联之间的矛盾,亚足联声称要把足球项目从亚运会脱离。在此危急时刻,又是广州日报发挥了外交家般的非凡作用,利用记者与国际足联的关系,在采访南非世界杯期间,成功化解了亚足联抵制亚运会的危机。陈伟胜从造势申亚到亚运筹备和宣传推广,再到化解国际危机,都为广州亚运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后获得了高层领导的特别表彰。”

此后,亚组委授权广州日报出版《亚运官方杂志》、《亚运官方会刊》,广州日报在首创北京奥运会“编辑部前移”新战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十项全能全媒体”的新口号,组织亚运超级航母联合舰队,以大策划、大视野、大制作,亚运全媒体立体报道获得空前成功。

新 闻 背 后 的 故 事

热爱体育 搭建桥梁

虽然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刘江南总是闲不住,时不时出现在体育、教育主题的论坛、峰会上,他希望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爱上、从事体育运动,从中受益。

“我从来没有脱离过校园,我的毕生精力都放在体育教育上。”刘江南说,2012年,时年56岁的他卸任广州体育局局长,重新回到体育教育领域,“校园是我最好的归宿,我想利用自己数十年的体育教育、探索、管理的丰富经历与宝贵经验,再为体育事业做点事情。”

刘江南表示,体教融合也是家长与学生对处理文化与体育之间在理念上的融合,对于“体”“教”之间的关系,其深有体会的。他当过三个级别(中小学、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的校长,深刻体会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任,他从事体育管理工作,也深深体会到培育体育人才过程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意义。

“这些年,我一直在呼吁,不能只问金牌不顾学习,体育和教育是天生融合而不是割裂的,这有赖于媒体的关注、推广、宣传,让更多人能够参透其中的真意,这样我们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落地,落到实处,我们才能培养出体格和人格‘双优’的人才。”

刘江南多次接受《广州日报》专访,畅谈体教融合的具体实践和经验,让教育工作者、家长能够规避风险,少走弯路,“从体教联合、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三者的力度是不一样。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让体育人有文化,让文化人爱体育,是我长期关注并毕生努力奋斗的目标。”

刘江南说:“《广州日报》在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一直在推动体教融合的成功实践,发出主流声音,让我们看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想这也是一种具体的体现吧;体育强则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真诚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体育运动,体育可以带来健康、快乐,让人受益终生。”

广州日报2022年11月30日A8版 版面图

专题统筹/王晓云、赵亦平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嘉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著名美女主持人:与冯小刚“夜宿”,恋上前国脚,如今44岁仍未婚

著名女演员徐帆在登上《金星秀》的时候,当被主持人提问到自己老公冯小刚和其她女主持人的绯闻时。

她显得非常的淡然又很干脆,徐帆说出来的话也令很多人吃惊。

“人是看不出的,既然看死了都没用,那就不要去看;反正我们家都是男的,吃亏又不是我们,他要想占便宜就占呗,反正我不吃亏。”

徐帆的一句话在当时就已经在互联网上炸锅,究竟是什么使得徐帆居然能够这样说?

这就不得不提到冯小刚在2009年的出轨事件。

当时他和主持人沈星深夜从一个公寓的地下车库走出。

尽管冯小刚神色匆匆,甚至还脱掉了红色的外套意图掩盖,但他掩盖不了身后的沈星 。

只见沈星脸上带着微微的笑容,任谁看都是一副好心情。

虽然沈星走在冯小刚后面,似乎在避嫌,但是从他们的距离还可以看出关系非常亲密。

蹲守他们的狗仔发现,两个人单独在公寓待了超过八个小时,而当视频和照片一经网络上爆出,就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面对着这么多的猜测与怀疑,冯小刚的正室徐帆却仿佛非常的无所谓,而且表现得极其宽容大气。

她没有觉得自己受委屈或者是卑微,反而回应起来也颇有大房太太的模样。

那么这个女人究竟是谁?怎么能够和冯小刚传出绯闻呢?

40+仍然孤身一人的沈星

与冯小刚传出绯闻的就是出生于高知家庭,在主持道路上一骑绝尘的优秀主持人沈星。

在成为主持人之后,凭借着优秀的自身条件,扎实的功底,她深受大家的喜欢。

曾经的沈星因为主持一档综艺节目而被大家所知熟知,她的优雅、知性、温婉让很多人所折服。

在刚刚进入电视台,因为她亲切的声音以及主持风格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虽然沈星是一个靠着美食节目出名的主持人,但她非常用心,也很敬业,每一道菜她都提前做了功课,有了很深的研究。

这使得她很轻易的就在众多的主持人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凤凰卫视一姐。

不过如今的沈星却很少在电视上面露面,也没有固定的节目邀请她当主持人,要知道她在当时人气最旺盛的时候,都有很多富豪在追她。

没有想到她却在出名了之后爆出了很多的丑闻,甚至还和冯小刚产生了出轨的新闻,让很多人不敢想象,之后的沈星也因此变成了大众攻击的焦点。

这件事情之后沈星曾经多次出面否认,但是娱乐圈和观众朋友并没有因此原谅她。

在她和冯小刚传出绯闻的时候,两个人都是已婚的状态,而沈星的老公甚至还是一位富豪。

之后沈星不仅和富豪老公离婚,而且观众对她的印象也不好,她最后不得不离开了熟悉的老东家,当一个普通的18线主持人。

现在的沈星连一点儿影子都见不着,只能看见她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偶尔会分享一下自己的生活。

生活当中的她也就是做做饭,出去旅游,丝毫不见工作的影子,唯一参加一次宴会,也会拍很多的照片儿来秀。

谁也想不到,沈星如今已经超过45岁仍然单身不说,连自己的事业也毁于一旦。她究竟是如何把自己搞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沈星出生于1978年,但是当时的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变成这样的模样。

一开始,她也是普通小女孩的模样,因为刚刚出道,工作上也没有经验,她只能接一些商演来维持一下自己的基本生活。

成为主持人之后,沈星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向上,《美女私房菜》是她的代表作。

沈星每天教大家如何做饭,但是她却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她的知性、漂亮与幽默的主持风格深受大家的喜欢。

跟着她学做菜也让很多人认识到了年轻时候的沈星。

在这个节目当中,沈星的准备非常充分,她会抓住任何一个细节,将这档节目做的非常有看点。

她还会合理分配自己的录制时间,通过专业的剪辑,再加上细致的讲解,很多人都通过这个节目学会做了有好吃的饭菜。

和以往的美食节目不同,沈星不仅不会穿围裙、戴帽子,反而穿的相当精致,而且特别讲究。

在讲解的过程当中,沈星都极其耐心,有条不紊。

这样一个当代美厨娘的形象,很快就走到了千家万户的心里,之后凡是有沈星出现的节目,收视率都很高。

凭借着这个节目,沈星火遍了大江南北。

异性缘爆棚的沈星

这样一个优秀又美丽的一个女主持人,自然吸引到了很多男性的关注,而李军就是其中一个,当时他是北京亚之杰的董事长,更是有名的北京土豪,是很多人想要八结却又巴结不到的人。

普通的宴会上,两个人有了认识的机会,而虽然他已经结婚,但李军仍然在见到沈星之后对她一见倾心。

为了和沈星认识,李军找到了沈星的联系方式,动不动就给她打电话,发短信,甚至还经常约沈星出去玩。

见面的时候,李军总是会给沈星带各种各样的大牌商品,无论是衣服、鞋子、包包,只要是对方喜欢的,他都心甘情愿的买单。

李军最土豪的一次,就是两个人在一起逛街。

当时李军突然看见一个熟人,因为害怕那个人看清沈星的脸,知道他有小三,于是对服务员说把整面墙的商品都给他包起来。

也就是那一天,李军在奢侈品店消费了200万元。

当时他的老婆是我们著名的歌手陈红。

虽然陈红没有娱乐圈的明星名气大,但是仍然是一个非常有知名度的歌手。

在李军2001年和沈星结婚之后,生活的一直比较幸福,他们结婚第二年就有了自己的孩子。

李军知道自己婚内和沈星谈恋爱是不对的行为,他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誉。

但是他却不愿意放弃一个这样美丽的女孩儿,又不愿意放弃的家庭。

于是李军选择在两方面互不干扰的进行生活,这样的生活也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

因为,沈星其实在2000年就已经嫁给了一个企业家陈伟胜,他经济雄厚,实力也不差,婚后沈星也过上了阔太太的女生活。

陈伟胜为了方便接她上下班,不仅给她买了豪车,还配备了专门的司机,家里也不用她有任何的顾虑。

陈伟胜在家里安排的不仅有保姆,还有各种伺候沈星的人。

可是陈伟胜没想到自己等来的却是沈星的出轨。

2007年沈星就认识了著名的导演冯小刚,两个人一拍即合,沈星看上了冯小刚的资源,而冯小刚看上了沈星的年轻美貌,各具所需,再加上目的纯粹,使得他们在相互接触之后就立马显出了本性,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他们都在甜蜜的互动。

2009年对于沈星来说是致命打击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她和冯小刚的一张照片被火速传遍了全网。

当时的冯小刚带着鸭舌帽,抱着衣服走在前面,而沈星则跟在后面,这是一个狗仔蹲守了整整八个小时才拍到的劲爆画面。

不用多说他们在酒店发生了什么,让大家惊讶的是,冯小刚居然还能和沈星有这样的接触,让很多人震惊。

更何况的是,两个人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室。

当时的舆论已经一窝蜂的开始攻击这两个人。

作为冯小刚的妻子徐帆据说也因为这件事情和他分居两地,使得大家对他们的关系产生了更大的好奇。

很多人都猜测冯小刚究竟会不会离婚,和沈星在一起。

随着舆论的猜测越来越多,沈星显然也觉得自己上位了,于是变火速的和自己的老公选择了离婚。

似乎在为成为冯小刚的太太做准备。

但是在这件事情之后,冯小刚显然低调了很多,因为他自己有错在先,也不愿意和妻子离婚。

看着对方按兵不动,沈星在采访的时候称,他们只是普通的关系,更是普通的朋友,大家显然不信。

直到金星采访到徐帆,她却非常强硬的表示。

对于丈夫这样的行为,她丝毫不在意。

沈星多次插足他人婚姻

但其实这件事已经不是沈星第一次插足其他人的婚姻,李军就是其中的一个。

其实这本不是应该被网友知道的,但谁成想沈星占了别人的便宜不说,还不愿意付出应该有的代价。

2013年一则新闻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富豪李军因为私闯民宅而被捕,在记者前来采访的时候,他直接大喊一句,我给你花了一千万,你就这样对我?

其实在两个人有染之后,李军发现沈星对他已经不如从前了,为了搞明白沈星究竟要干什么,于是他想要给沈星一个惊喜。

那天深夜,李军选择纵身一跃翻入围墙,想要偷偷的观察沈星的一举一动,没成想他进去之后却发现沈星在和另一个富豪在一起。

这让李军顿时就生气了,他气急败坏,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年之后,陈红选择与李军离婚,而他还在监狱里蹲了六个月,上交了8万块钱的罚款。

这时候的沈星还要落井下石,趁机公控告他,说他利用电话、短信骚扰自己。

此后,李军彻底失去了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机会。

可是一年之后,沈星又在被媒体爆出了恋情,和之前国足的队员谢晖产生了爱情。

这样无缝衔接的态度也让很多人对沈星有了很多偏见,在自己经历过这么多的风波之后,沈星仍然在爱情上面一腔孤勇,转身就投入到了谢晖的怀抱当中。

谢晖口碑还是很不错的,他带领着自己的队员比赛成绩很好,创造了奇迹。

很多人都说因为谢晖的存在,让他们对中国的足球都抱有很大的希望。

虽然这时候沈星的口碑低到了几点,无法出现在一些很大电视台的节目当中做主持,但她仍然不乏有工作机会找上门来。

当时已经流行开了网络频道的主持方式,于是她也误打误撞的进了新的领域。

2014年的六月份,沈星被台里面派出去主持一档体育节目,正好认识了谢晖,他当时作为这档节目的嘉宾进行了采访。

在节目当中他们的配合非常默契,这次合作也让他们对彼此有了很大的好感。

随着接触,他们选择火速坠入爱河。

两人的爱情被曝光还是一年之后。

一个狗仔拍到了情人节的沈星和一个神秘的男子举止非常亲密额一同出现,后来大家居然发现这就是谢晖。

当时大家都非常不理解,明明谢晖的口碑还不错,为什么却愿意和沈星在一起?

谢晖其实之前也有过一次恋情,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之前的老婆也是因为婚内出轨被发现,所以选择了离婚。

所以这次谢晖和沈星恋爱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大肆的公开。

反而是非常低调,但还是被网友所发现了。

这段恋情在被大家发现的时候,其实也快走到了尽头,没有多久,两个人便褪去了新鲜感,选择分手。

谢晖又陆陆续续的传出过不少的绯闻,而沈星就此之后却远离了大家的视线,不仅没有一个新的恋情出现,她在事业上的发展也变得一落千丈,连网络主持节目都很少邀请她。

沈星的新闻在2015年之后就再也没有更新的消息传来。

如今虽然沈星已经不主持节目,但是她还是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出她的小日子过得似乎还不错。

沈星在事业上已经无法再有突破,但在爱情上同样受到了重重的阻碍,她多次的被这些富豪所抛弃,甚至她还曾经为了冯小刚弃别人。

但无论怎么样都没有达到她最终的设想。

如今沈星已经超过40岁的年纪,马上都要到50岁,仍然是孤身一个人。

这时候的沈星再真正的在回想自己的前半生,应该也是充满悔恨吧。

否则凭借着她优秀的主持功力,如果她稳扎稳打的在自己的位置上继续努力,应该不会落的比现在还要惨的下场。

追缴、没收违法所得1.84亿元!惠东法院打击黑恶势力犯罪

南都讯 记者黎秀敏 实习生刘淦婉 11月16日,在惠东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惠东县人民法院院长万翔向大会报告工作。他对过去五年工作进行了回顾。办案数量创历史新高,该院共受理各类案件69454件,办结67199件,与上一个五年相比分别上升160.5%和166%。法官人均结案数由2016年的233件上升到2020年的467件,2020年人均办案量跃居全市法院第一。审判质效实现新提升。在案件持续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审执工作呈现“四升一降”良好态势,即收案数、结案数、结案率同比上升,服判息诉率达到83.38%,上诉案件发改率降至4.83%,切实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推进平安惠东建设

五年来,惠东法院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5077件,同比增长5.3%;审结4982件,同比增长9.8%;判处罪犯6921人,同比增长3.7%;结案率为98.12%,同比增长1.7%。依法严惩严重暴力犯罪,审结故意伤害、“两抢一盗”等案件1516件,审结危险驾驶、高空抛物、妨害安全驾驶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1365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推进“断卡”行动,依法严惩电信网络及关联犯罪62件219人,涉“套路贷”犯罪3件7人。严厉打击犯罪,审结613件,同比下降60.5%,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守护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审结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3件。建立代理家长、庭前调查、判后回访、档案封存等机制,维护少年犯的合法权益,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77件243人。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严惩拐卖、、虐待妇女儿童犯罪153件。

发力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惠东法院审结涉黑恶犯罪案件6件48人,涉黑恶案件被告人重刑率31位驻粤全国、省人大代表到法院旁听涉恶案件庭审。坚持“打财断血”,依法判处财产刑并追缴、没收违法所得1.84亿元,有力打击了黑恶势力犯罪。

坚定不移惩治

惠东法院依法惩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50件,与县政法委、县纪委监委联合举办“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先后邀请166名职能部门领导旁听市公安局原特警支队长马某贪污、受贿案件,原市政协调研员陈某受贿案,原县委部四级调研员刘某贪污、受贿案件,助力从严治党及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落实刑事司法保障

惠东法院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实现律师辩护全覆盖严格落实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原则,依法对1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宣告无罪。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具有从轻、减轻情节的1446名被告人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准确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自2019年实施认罪认罚制度以来,依法对1684名认罪认罚被告人从宽处罚。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妥善化解民商事纠纷。五年来,惠东法院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38178件,同比增长164.7%;审结36411件,同比增长168.9%;结案率为91.7%,同比增长1.4%。引导市场主体诚实守信,审结各类合同纠纷案件28383件。加强产权保护,审结物权纠纷案件638件、侵权责任纠纷2494件。及时妥善处理农民工追讨薪酬案件,审结劳动争议纠纷案件1075件,追回劳动报酬974.9万元。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审结民间借贷案件4518件。审结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763件,涉及金额12.7亿元,防范金融风险。高效化解檀悦、碧桂园、帝景等涉众型商品房预售、物业服务合同纠纷6824件,参与处置涉房地产领域群体性纠纷,支持依、引导理性维权。

攻坚破解执行难题

五年来,惠东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5651件,同比增长270.4%;执结25109件,同比增长285.2%;执行到位63.17亿元,同比增长209.4%。在县委支持下出台《关于支持法院切实解决执行难的意见》,初步形成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2018年接受“基本解决执行难”第三方评估,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推进“执转破”机制,依法对23家“资不抵债、执行不能”企业宣告破产,充分保障企业、职工和债权人合法权益。加强司法网络拍卖,成交4.42亿元,溢价率19.02%,加快执行财产处置变现。强化执行威慑,追究刑事责任10人。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公开曝光失信被执行人4514人次,限制高消费2.24万人次,限制出境41人次,罚款、拘留390人,促使1.96万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著书讲学 开拓岭南文脉

广州市海珠区下渡路杨孚故里。

杨孚画像

“杨孚井”深藏于市井之中。

广州市海珠区漱珠岗上的漱石。

“杨孚井”井水清澈。

陈钦、陈元父子雕像。“二陈”是地地道道的岭南人,被认为是“粤人文之大宗”。

岭南文化经纬度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岭南大地倚山临海,地势开阳。自古以来,岭南人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形成别具一格的岭南文化。且务实、开放、兼容、创新之风至今赓续不断。而其文脉之传承,实有赖于历代学者开馆授徒,薪火相传。尤其是书院产生之后,学派纷呈,名人辈出,在中华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系列策划:陈伟胜 周娴

本版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岭南文化 源于何时

清初“三大家”之一屈大均在《广东文集》序言中说:“广东居天下之南,故曰南中,亦曰南裔。火之所房,祝融之墟在焉,天下之文明至斯而极。极,故其发之也迟,始燃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故今天下言文者必称广东。”

“天下文明至斯而极”,“极”,是指地理之极。古人一直认为,我国的文化发源地是中原地区。中原文化向南传播至广东,在地理上已是“尽头”了。所以广东的文化相对于其他地方起步较慢,在秦汉时期才开始萌芽。不过,岭南文化虽然起步晚,但后劲十足,到唐宋时期已崭露头角,明代中叶之后,更是大放光芒,直追中原。发展到清代和近现代,又达到了一个高峰。

岭南文化 始于何人

屈大均曾说:“越人以文事知名者,自高固始。”

又说:“南越文章,以尉佗始。”

高固是南海人。周显王时,岭南地属楚国管辖。高固才能出众,为楚威王相。传说他担任楚相时,位于越秀山的“楚庭”有“五羊衔谷”之祥。

当时,有个名叫铎椒的文官,见楚威王没有通读《左氏春秋》(即《左传》),便把以往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编为四十章,名为《铎氏微》,由高固献给楚威王,因此楚国文教日兴。所以屈大均说广东人从事文教事业是从高固开始。可惜的是,高固没有文章流传下来。

尉陀即南越王赵佗。汉初,汉文帝有《赐尉陀书》,尉佗也有《上汉文帝书》。屈大均认为尉陀的《上汉文帝书》“辞甚醇雅”,故说“南越文章,以尉佗始”。但又怀疑是由其来自中原的“秘书”代笔,未必是尉陀本人或南越人所作。

因此,高固和尉佗都算不上是岭南文化的创始人。

那么,岭南文化的创始人是谁呢?屈大均说:

“然则文其以汉之陈元为始乎?……次则杨孚有请均行三年通丧一疏,即其《南裔异物志》,辞旨古奥,散见他书,搜辑之亦可以为广东文之权舆。”

屈大均在这里只提及陈元和杨孚两人,实际上陈元的父亲陈钦,也是岭南文化的开山祖。这三个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岭南人。

城中深藏2000年“杨孚井”

汉代岭南文化的“拓荒者”中,“二陈”没有完整的著作流传下来,活动遗址也荡然无存。另一位重要人物杨孚,则不仅有较为完整的著作传世,还有居住和著书讲学的遗址可寻。

杨孚,字孝元,东汉南海郡番禺下渡头村(今广州海珠区下渡路)人。汉章帝时,杨孚获举荐北上京师洛阳,通过了朝廷举办的“贤良对策”考核,官拜议郎。据《百越先贤志》等书记载,杨孚任议郎曾提出两项重要主张。一是极力主张以孝治天下,为汉和帝所采纳,影响深远。二是提出“吏治必务廉平”。

在珠江南岸的杨孚故居,古人多有题咏。如唐代诗人许浑有“烟深杨子宅,云断越王台”,以及“河畔雪飞杨子宅,海边花盛越王台”句,表明至少在唐代,“杨子宅”已成广州名胜,可与“越王台”媲美。

杨孚故居保留了很长时间,“失踪”的时间可能是明末。清乾隆年间的《番禺县志》曾记载:“后有张琼者,掘地种蒌,得一砖刻云:杨孝元宅。”这个获砖之地,被确认为杨孚宅第遗址。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也提及此事。

现在,杨孚故居只剩下一处遗址,就是原杨孚故居后花园的“杨孚井”。这口形制古拙的红砂岩古井,正是当年杨孚所开凿,虽已有近两千年历史,但至今井水依然清澈。不过,这口井藏在海珠区的城中村中,要找到它着实不易,即使是广州人,也可能会“荡失路”(迷路)。

想参观“杨孚井”,最好乘坐广州地铁8号线,在鹭江站B出口出站后左转,进入下渡路,往前走数百米,走到冠记肠粉店处,就左转进入旁边小路,可见到不远处有“杨孚故宅”照壁,然后按指示牌找到下渡东约一巷,就可见到“杨孚井”了。如乘坐公交车,可坐8路、24路、93路、182路、229路车等到下渡路口。

撰写《南裔异物志》,漱珠岗上讲学

杨孚是通才。他把岭南土特产分列条目,撰写成《南裔异物志》,并“枚举物性灵悟,指为异品,以讽切之”。此书一出,岭南异物广为人知。 《南裔异物志》原书在宋代已失佚,后人转相引用,故“散见他书”。清代南海人曾钊从诸书中重新辑录成两卷本《异物志》,流传至今。这本书开我国学者杂记地方风物之先河,为此后同类撰述开拓了新领域,汉代以后,步其后尘者层出不穷。

在史学领域,杨孚的《南裔异物志》处于正史与稗史之间,在当时史学门类单一、尚未充分发展的时代,为史学创立了新的门类。

杨孚晚年从京城退休,返穗定居。他见附近有一山岗(即现在的漱珠岗)奇石叠起,老树参天,环境清幽,便结庐其间,名之为“石边祠”,在此讲学和著书,漱珠岗从此留下了岭南书院的早期印记。

南宋时,岭南文化名人崔与之慕名而来,也在漱珠岗设帐讲学。清末道士李明彻在漱珠岗建纯阳观时,为纪念杨孚和崔与之,在纯阳殿两侧建杨孚祠和崔清献祠。此后,漱珠岗便成文化人的聚会点。清同治年间,名画家苏六朋在此建松枝仙馆;岭南画派奠基人居巢、居廉常来此作画;其后“二居”弟子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在此栽梅树,结成“梅社”,并将社名刻于漱石上。

带回松树种宅前,传出“南雪”佳话

杨孚从洛阳荣归故里后,从河南带回两棵松树植于宅前。这本来是一件日常小事,但不久后,便发生了令人啧啧称奇的“怪事”。

据《广东新语》记载:“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名河南。人以为在江水之南,故曰河南,非也。汉章帝时,南海有杨孚者……其家在珠江南,尝移洛阳松柏种宅前,隆冬蜚雪盈树,人皆异之,因目其所居曰河南,河南之得名自孚始。岭南天暖无雪,而孚之松柏独有雪,气之所召,无间远迩。雪其为松柏来耶?为孚来耶?”

广州地属无冬区,冬季一般不会下雪。但自从杨孚带回洛阳松柏后,北方之雪便随着他移植的松柏而来,且只落在杨孚宅前的松柏上。此事神奇,人们搞不清楚飞雪是为松柏而来,还是为杨孚而来。出于对杨孚的敬仰,人们称他所居住的地方为“河南”,并尊称他为“南雪先生”。久而久之,整个“江南洲”也被称“河南”。

因此,屈大均认为:“河南之得名自孚始。”至今,广州人仍称呼珠江南岸的海珠区为“河南”。

此外海珠区不少地名也与杨孚移植松树有关。历代文化人以“门邻杨子宅”为荣,百姓则纷纷种植松树。由此出现了不少与松树有关的地名,如万松园、万松山、大松岗、半松坡等,可见杨孚在民间的影响之大。

学者评价

岭南“诗始杨孚”、首次“粤人著作见于史志”

杨孚的《南裔异物志》,多为散文,亦有四言韵文的“赞语”,文体颇为独特。后人认为,杨孚在行文中运用藻言韵语,是为了便于诵读。

正因此书文体独特,屈大均《广东新语·诗语》中,有“诗始杨孚”一条,屈大均说:“其为《南裔异物赞》(即《南裔异物志》),亦诗之流也。然则广东之诗,其始于孚乎?”

标题为“诗始杨孚”,然后行文又打问号,屈大均之所以不肯轻易下结论,是因早在西汉初年,岭南人张买“鼓棹能为越讴”。有一次他陪伴汉惠帝刘盈在苑池游乐,一边划桨,一边唱自己改编的广东民歌,歌词颇有讽谏之意,让汉惠帝有所领悟。

不过,张买是个“歌星”,不能称之为“诗人”,且张买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广东真正的“诗祖”,还是杨孚。

杨孚在岭南文化史上还有一项第一。因《续后汉书·五行志》注引杨孚《董卓传》,这也是岭南人著作被载入史志的头一回,所以曾钊说:“粤人著作见于史志,以议郎为始。”

文脉书院 1

岭南经学的兴起,始于陈钦

陈钦,字子佚,生于汉宣帝末年,世居苍梧郡广信(广东封开县及广西梧州市一带)。“广信”的得名,是汉武帝时期,将岭南首府迁至苍梧郡离水与郁水的交汇处,并取名“广信”,取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

因广信地处中原与岭南交通往来的水陆要冲,又一度成为岭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最早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出现了岭南地区最早的一批文化精英,其中最杰出的就是陈钦。

史籍记载,陈钦自幼博览群书,熟习“五经”(《易》《书》《诗》《礼》《春秋》)。汉成帝时,被举荐为“茂才”,师从经学大师贾护,研习《左氏春秋》。他博采众长,卓然自成一家,撰有《陈氏春秋》(已佚),与当时博学多才的经学名家刘歆齐名。

随后,陈钦来到京师长安,被朝廷任命为“五经博士”。不久,又负责教育皇室子弟及贵戚。陈钦的弟子中,有两人做了皇帝:一位是汉平帝,另一位是时任大司马,后来篡汉的王莽。不过,陈钦虽是王莽的老师,但最终还是被王莽所害,在狱中自杀。

汉代的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自汉武帝立经学博士后,今文派完全碾压古文派,“五经博士”是清一色的今文派学者。王莽改制,始立古文经学博士。陈钦是古文派学者,他能跻身于“五经博士”之列,在当时也是凤毛麟角。更重要的是,他是岭南研究经学的第一人。

岭南人办“书院”,始于陈元

陈元,字长孙。他幼承家学,传习父业,逐字逐句对《左氏春秋》进行考证和注解。因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于经学研习,以至于“不与乡里通”,被乡亲们视为“不近人情”。

东汉初年,陈元赴京城任议郎。由于他对《左氏春秋》考证深入,注疏周详,见解独到,一时名噪公卿。史称他与当时著名的学者桓谭、杜林、郑兴齐名,“为学者所宗”。

陈元任议郎期间,做了两件影响后世的事:

一、力争立《左氏春秋》博士。光武中兴后,有人提出恢复“《左氏传》博士”。当时朝廷对此事的争议十分激烈,反对者范升等人认为“左氏浅末,不宜立”。陈元闻之,据理驳斥,后又与范升反复辩论十数次,最后陈元驳倒范升,光武帝遂允立“《左氏传》博士”。

二、在洛阳设馆授徒。虽然光武帝同意立“《左氏传》博士”,陈元也是公认的第一人选,但汉武帝偏偏不用陈元,而任用第二人选李封为博士。没多久,李封病死,光武帝本来就不太喜欢古文经学,于是趁机将“《左氏传》博士”废掉。

博士未当成,陈元便另寻他径治学。据史籍记载,陈元在京城洛阳“以授徒为业,传《左氏春秋》”。陈元在洛阳设馆授徒,可谓岭南人办私学之肇端,虽然当时不叫书院,但形式上与书院无多大差别。

陈元的著作《陈元集》及《左氏异同》均早已亡佚,所幸《后汉书·陈元传》收入了陈元的两篇疏议,这是历史上由岭南籍人士撰写的最早的政论文章。

学者评价

“二陈”是“粤人文之大宗”

陈钦、陈元作为汉代古文经学派代表,对《左氏春秋》的研究达到了最高水平,是当时全国学术界的标杆。他们不仅是吸纳中原文化的先行者,同时也是岭南文化的“拓荒者”。

《广东通志》的儒林传,把陈钦、陈元列为岭南儒林之首,盛赞“陈元独能以经学振兴一时,诚岭海之儒宗也”。

屈大均说:“粤处炎荒,去古帝王都会最远,固声教所不能先及者也。乃其士君子向学之初,即知诵法孔子,服习《春秋》,始则高固发其源,继则元父子疏其委,其家法教授,流风余泽之所遗,犹能使乡闾后进若王范、黄恭诸人,笃好著书,属辞比事,多以《春秋》为名。此其继往开来之功,诚吾粤人文之大宗,所宜俎豆之勿衰者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