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搬家吉日

边成(边成语四个字开头)

时间:2023-12-28 14:11:38 作者:追梦抓梦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晚潮|露从今夜白

潮新闻客户端 桑洛

《说文解字》中说:“露,润泽也。”

白露,多美的节气名,绑架了多少文人多愁善感的心。一提到白露,人们马上会想到杜甫的名篇《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当时叛军安禄山、史思明攻陷汴州、洛阳,波及到齐州、汝州、郑州、滑州等地,山东、河南一片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弟弟杜颖、杜丰、杜观生活在唐王朝的东部地区。此时杜甫避乱秦州(今甘肃天水),又是一年秋风起,面对边塞的一片美丽秋景,在白露之夜,明月高悬于空,一生颠沛流离的杜甫想到失散的弟弟们,生死两茫茫,吟出了千古名句。

“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千年白露一滴同,点点滴滴中储存了多少诗人的情感。

写“露”的诗篇,自古以来很多。《诗经》中就有许多描写露的诗篇。最有名的莫过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有《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屈原的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归田园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唐诗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露时节,便引诗情到碧霄,翻开一年最美秋日篇章。

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进入秋日之后,早晚温差增大,寒生露凝,水气遇冷凝结成露,挂在草尖,晶莹剔透。这也是“白露”这个节气得名的缘故吧!

古人把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分为三候,五天为一候,全年共72候。吴先生还又描写到了“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白露时节北方的大雁开始南迁;“二候玄鸟归”,玄鸟是燕子,白露时节,北方的燕子开始南迁归来;“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指美味食品,“养羞”是指鸟儿们也开始储存食物,准备过寒冬了。

白露三候真深得文人之雅。

每人的头顶,每一朵云,连接着长长的风;每个的脚下,每一滴的露珠,牵系着深深的情。

这段时间,每天早晚,我常拿个相机,坐在露台上等北雁南归。秋日天高云淡,白云朵朵,一群群“人”字形的大雁,挥动着有力的翅膀,从北向南,低声鸣叫着从我的头顶飞过。它们真是长情,穿过黑夜,翻山越岭,赴一场山盟海誓的约会。

雁群飞远,我还在风中整理我凌乱的心。深夜的梦境,也常被突如其来的往事所淋湿。醒来,我挥臂迈腿在朝露的林间小道奔跑。我们都需要一种力量将自己生命唤醒。

露从今夜白,我们人生都将进入一个新的篇章。

这已经是秋天了,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啊!我们又已经多久,忽视了这片丰收的田野?

走过那么多路,去过那么多地方,看过那么的远山大海,现在我更喜欢骑个自行车在乡村的田野上寻找白露的秋色。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白鹭低飞,江南一派好风光。穿过一个个村庄,田野里依然承载着所有美好的事情,一如我们年少的时候。

我俯身那些寻常的稻谷,渐渐成熟的豆子、桔子、拐枣、甘蔗等等,自然界的规律安排了植物们的生活,我嗅到了来自小时候家乡田野上的丰收气息。

我悄悄地摒住呼吸,站起来,朝着家乡的方向,眼眶湿润,想起了家乡的父母亲。

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啊!

我听到田野里响彻着这个声音。

“转载请注明出处”

晚潮|露从今夜白

潮新闻客户端 桑洛

《说文解字》中说:“露,润泽也。”

白露,多美的节气名,绑架了多少文人多愁善感的心。一提到白露,人们马上会想到杜甫的名篇《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当时叛军安禄山、史思明攻陷汴州、洛阳,波及到齐州、汝州、郑州、滑州等地,山东、河南一片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弟弟杜颖、杜丰、杜观生活在唐王朝的东部地区。此时杜甫避乱秦州(今甘肃天水),又是一年秋风起,面对边塞的一片美丽秋景,在白露之夜,明月高悬于空,一生颠沛流离的杜甫想到失散的弟弟们,生死两茫茫,吟出了千古名句。

“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千年白露一滴同,点点滴滴中储存了多少诗人的情感。

写“露”的诗篇,自古以来很多。《诗经》中就有许多描写露的诗篇。最有名的莫过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有《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屈原的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归田园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唐诗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露时节,便引诗情到碧霄,翻开一年最美秋日篇章。

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进入秋日之后,早晚温差增大,寒生露凝,水气遇冷凝结成露,挂在草尖,晶莹剔透。这也是“白露”这个节气得名的缘故吧!

古人把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分为三候,五天为一候,全年共72候。吴先生还又描写到了“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白露时节北方的大雁开始南迁;“二候玄鸟归”,玄鸟是燕子,白露时节,北方的燕子开始南迁归来;“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指美味食品,“养羞”是指鸟儿们也开始储存食物,准备过寒冬了。

白露三候真深得文人之雅。

每人的头顶,每一朵云,连接着长长的风;每个的脚下,每一滴的露珠,牵系着深深的情。

这段时间,每天早晚,我常拿个相机,坐在露台上等北雁南归。秋日天高云淡,白云朵朵,一群群“人”字形的大雁,挥动着有力的翅膀,从北向南,低声鸣叫着从我的头顶飞过。它们真是长情,穿过黑夜,翻山越岭,赴一场山盟海誓的约会。

雁群飞远,我还在风中整理我凌乱的心。深夜的梦境,也常被突如其来的往事所淋湿。醒来,我挥臂迈腿在朝露的林间小道奔跑。我们都需要一种力量将自己生命唤醒。

露从今夜白,我们人生都将进入一个新的篇章。

这已经是秋天了,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啊!我们又已经多久,忽视了这片丰收的田野?

走过那么多路,去过那么多地方,看过那么的远山大海,现在我更喜欢骑个自行车在乡村的田野上寻找白露的秋色。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白鹭低飞,江南一派好风光。穿过一个个村庄,田野里依然承载着所有美好的事情,一如我们年少的时候。

我俯身那些寻常的稻谷,渐渐成熟的豆子、桔子、拐枣、甘蔗等等,自然界的规律安排了植物们的生活,我嗅到了来自小时候家乡田野上的丰收气息。

我悄悄地摒住呼吸,站起来,朝着家乡的方向,眼眶湿润,想起了家乡的父母亲。

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啊!

我听到田野里响彻着这个声音。

“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物 | 四年磨“一”剑 高亭宇怒破“旗手魔咒”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记者王君宝、何磊静、赵雪彤)四年前,领奖台上高亭宇在身前竖起三根手指,“(因为得了)铜牌嘛,我也想比个‘一’”。

四年后,他用力拍打三下冠军领奖台,向天高举一根手指!

他做到了!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冠军!

他为中国男子速滑创造了历史,也打破了奥运会代表团旗手难夺冠的“魔咒”。

2月12日,冠军中国选手高亭宇在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奖牌颁发仪式上。新华社记者程婷婷摄

2018年,从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季军领奖台上走下,高亭宇心有不甘。

“我想给奖牌换个颜色,再送给刘广彬教练。”

那时这个黑龙江小伙,初出茅庐。“还行吧”“我也不知道啊”,幽默、话少、爱睡觉,是他留给人们的印象。

2022年2月12日的“冰丝带”,结束比赛的“心大少年”安静缓慢地绕场滑行,一脸严肃、认真,似乎过往种种,正从他身旁滑过。

2月12日,中国选手高亭宇在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后庆祝。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接触滑冰,完全是高亭宇自己的选择。

“最早就是自己玩轮滑,后来看学校有滑冰队,就想玩,感觉挺刺激。”还在上小学,高亭宇没有告诉爸妈,加入了学校滑冰队。

因为放学后总不回家,妈妈张晓力好几个月后才知道儿子在学校滑冰。“那时候不太支持,怕耽误学习。”张晓力说。

但高亭宇太喜欢滑冰了。“你不让我练,我就不念了。”就这样,高亭宇一直练到了小学毕业。

“这孩子爱动不爱说,我看练得挺好,就想把他送到哈尔滨,看看能不能有更好的发展。”张晓力带着儿子去找了现在的教练刘广彬。

“个头太小,再长长个,再来。”高亭宇回忆起当时被刘广彬拒绝的场景。

随后张晓力把儿子送到了牡丹江,师从刘德光教练。“2007年第一次见到这孩子,那个时候他身体条件很适合,就是又瘦又小,但冰感很好,身体素质也不错。”刘德光说。

当时的高亭宇虽然只有10岁出头,但刘德光说“这孩子的天赋十分少见”,每次训练完成的质量也很高,大家休息的时候自己有时候还会加练。

随后成绩出众的高亭宇进入黑龙江省队,如愿师从刘广彬,之后又进入国家队。

2月12日,高亭宇主管教练刘广彬在高亭宇夺冠后庆祝。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在外人看来高亭宇“话不多,就愿意睡觉”,但张晓力知道,“这孩子有主意”。

“我做梦都在想滑冰。”为了实现四年前的执念,北京冬奥会周期高亭宇顶着腰伤训练,常常练到呕吐,“推掉了很多活动,就是为了这枚金牌”。

在本赛季四站速滑世界杯比赛中,高亭宇在男子500米比赛中斩获1金1银,被看作北京冬奥会夺牌热门。

这次主场作战,赛前高亭宇听到了许多“预言”。“别人都说第七组出场不可能夺冠,我偏不信,‘旗手魔咒’也吓不倒我。”

国际奥委会委员、索契冬奥会冠军张虹曾这样评价高亭宇,别看他表面嘻嘻哈哈,心智却很成熟。“他会给自己制定目标,经常看比赛视频,研究技术,他良好的心态也让自己不会有太多压力。”

比赛前日,高亭宇的腿部略微拉伤。“比赛前就想过打破奥运纪录,拿冠军,这场地不破奥运纪录好意思拿冠军吗?但成绩出来后没有那么兴奋,因为比预想的速度慢了点,可能和腿伤有关。”

2月12日,中国选手高亭宇在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中。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不过与四年前拿下铜牌“没什么感觉”相比,12日夺冠后的高亭宇与教练相拥,并绕场一周,一边食指向天,一边大声呼喊,兴奋与激动溢于言表。

“要感谢教练,一直鼓励支持我,给我希望,才会拿到现在的成绩,不然平昌冬奥会之后我就退役了。”高亭宇说。

谈到未来,高亭宇说会先把身体调理好,并继续上学。“最近失眠,睡了八九个小时(平常睡10到12个小时)。”

离开混合采访区,“心大少年”转身,继续向下一个目标迈进。

参与记者:朱翃、黄昕欣

编辑:树文、吴博文、曹奕博

陌上花开杭州忆——怀念袁鹰师

【文坛述往】

作者:徐刚

9月1日早上7点43分,袁鹰师走了,享年九十九岁。次日便是天上愁云重叠,继之,秋风秋雨中落叶飘零。这是适合怀师追往的场景。

我回忆的一幕,在1982年6月,杭州西湖。

袁鹰要去杭州养病一周,行前嘱我:“你与老姜出差去南方组稿,我们可在西湖小聚。”6月初,我与袁鹰师会合于大华饭店,并约了上海的刘征泰、赵丽宏同往。晨起漫步于西子湖畔,过断桥,到“柳浪闻莺”处小坐,听袁鹰说西湖典故。这是我第一次在非工作状态下与师父相处。不再是人民日报文艺部走廊里那个总是步履匆匆、桌上堆着书稿文件、永远忙不完的师父了。他闲适、散淡地讲西湖边上的历史,言者从容,听者动容焉!

郭红松绘

我们去了西泠桥南端的秋瑾墓,花岗岩砌成,正面嵌题“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徐自华、吴芝瑛所作之《鉴湖女侠秋瑾墓表》。这是秋瑾原葬地吗?袁鹰告诉我们,这是秋瑾墓十迁之地。1981年10月,秋瑾还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端。两方碑石均为原墓被毁被迁时,有识之士所留存。墓之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像,头梳髻,上身大襟唐装,下着百褶裙,左手抚腰,右手仗剑。袁鹰瞩目雕像,久久不易,轻声吟哦秋瑾诗句:

万里乘风去复来,

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

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

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风秋雨愁煞人”啊!

那么,秋瑾墓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风雨?袁鹰如数家常:1907年7月15日,葬绍兴卧龙山西北麓,始葬也;首迁于1907年10月,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二迁至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1908年12月1日,因清朝御史常徴告发,被迫迁葬绍兴城外,是为三迁;四迁于1909年秋,往湖南湘潭与丈夫王子芳合葬;五迁岳麓山,岁在1912年夏;1913年秋,还葬杭州西湖原址,是为六迁;七迁在1964年,迁葬于西湖鸡笼山;1965年初八迁,由鸡笼山迁回西泠桥,为圆丘墓,墓表石刻是冯玉祥题联“丹心应结平权果,碧血长开革命花”;九迁在1966年“”中,秋瑾墓被拆除,遗骸再葬于杭州鸡笼山;十迁于1981年10月,还葬西湖,今墓也。

为什么袁鹰对这些历史如此关注?他说,他参加革命受很多人影响,秋瑾为其一。袁鹰还为童子时,秋瑾的诗词、传说,便已沸腾杭城、中华,向往秋瑾,向往革命,向往风云激荡,由此始也。

袁鹰在扇面上题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风景优美的西湖,人们所见所闻是西湖舟船、断桥红桃以及岸边的山与树、梅林鹤影、桂子飘香、鸟语百啭,大多看不见想不到地底下的英灵魂魄,他们是这风景之地的守护者。风景之地,即是花香鸟语之地,即是母亲与孩子的欢乐之地,即是历史让游人不时感叹之地。风景的稳固,在于地上的舒展,也在于地下的佑护,风景是自然和历史的结合。

袁鹰感慨道,我们眼见的每一事物,都是有根有源的,物也如此,人也如此,这就是历史。读史的人写出来的文章,诗性或有欠缺,但有厚重感;不知史的人,可以写花花绿绿的游记,但少了史的分量,略显轻薄。既有史性,又有诗性的文章就更难得了。他认为,近代以降,史性、诗性兼具的文章大家,首推梁任公和鲁迅兄弟。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说:“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如《理水》中大禹的故事,即随手拈来,又有对日军侵略中国的现实的批判影射。“至于梁任公,我做文学青年时就听说,在清华国学院,一个研究生跟他说:‘先生,我现在什么学问都想做,但不知从何着手。’梁任公正吸着烟写讲稿,他头也不抬,答道:‘史也!史也!’”袁鹰还说:“倘若把埋骨西湖的历史人物逐一整理出来,那不是风景有根吗?那不就是大块文章吗?”

次日,我们一起拜谒了岳飞墓。袁鹰说:“抗战军兴,当时的热血青年是一边诵读《满江红》,一边走向街头、走向战场的。”情不自禁,我们一起轻声诵读:“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袁鹰说,史有“西湖三杰”之称,是指湖山有幸,西子湖畔埋葬了三位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岳飞,南宋也;于谦,明代也;张苍水,明末清初也。“守望者的英魂代有相继,魂归一处,其为偶然?抑或必然?深入西湖这处风水宝地,有太多的故事,需细细道来。”

他说:“你们想不到吧,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之墓,也在西湖西泠桥头不远处。”这本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水浒传》《金瓶梅》都写了武松,然武松其人在《临安县志》《杭州府志》等史籍中有记载,是北宋杭州知府的一个提辖,武艺高超,为人仗义。1894年,杭州涌金门修城墙,挖出一具棺材,“武松之柩”六个贴金凸刻的大字几近清晰。起初人们以为是衣冠冢,但从朽木中窥见,尸骨犹存,于是复土回到原状。1924年,武松墓迁至西泠桥旁,出资人为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陈存仁著《阅世品人录》)。1955年武松墓被毁,2004年在原址上复建,今为西湖一景也。

孤山之侧的西泠桥头,显示着西湖风景的多样性、包容性。“这里还有苏小小墓。”袁鹰说。苏小小,六朝时南齐钱塘歌女,“貌艳青楼,才空士类”。她有自己的爱情追求,她向往自由。《玉台新咏》有《钱塘苏小歌》,或谓南朝民歌,或谓苏小小之作:“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南宋时就有苏小小墓,墓前有石碑,碑上题字:“钱塘苏小小之墓”。墓极精致,上覆六角攒尖顶亭,曰“慕才亭”。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道:“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袁枚道:“钱塘苏小是乡亲。”2004年按原貌修复重建的苏小小墓,乃由我国著名园林专家孟兆祯先生设计。苏小小年十九咯血而亡,她有“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的遗愿。

到得孤山北麓放鹤亭南,是林逋即林和靖之墓。林逋,北宋诗人、名士,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悠闲逍遥。或伺鹤,或读梅,或望月。就在西湖畔上,又尘嚣隔绝,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名句传世。

京剧名家盖叫天的墓,在杨公堤旁。有一山门,上书“学到老”。过山门,拾级而上,便是盖叫天墓碑,上书“艺人盖叫天墓”。墓地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他自选的生圹。有一段故事:巴金于1961年到西湖写稿,每天晚饭后散步,在盖叫天的生圹墓道折回,晩霞绿荫,夕照西湖,美极,静极!巴金《随想录》记道:

马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光线十分柔和,我们走在绿树丛中,夜在我们四周撒下网来。我忘不了这样愉快的散步。盖老当时还活着,他经营自己的生圹好多年了。有一次时间早一点,我走进墓道登上台阶到了墓前,石凳上竟然坐着盖老本人,那么康健,那么英武,那么满意地看刻着他大名的红字墓碑,看坡下的景色,仿佛这里就是他的家,他同我谈话好像在自己家里接待客人。我们一路走下去,亲切地握手告别。

我们看名胜,读风景,谈历史,自然也说文学。但那不是讲课,有讲稿,而是随口说出来的,是不经意便会随风而逝的言说。比如“风景有根”“史性和诗性”等,都影响了我后来的写作。我们各抒己见,在“三潭印月”一边饮龙井茶,一边谈感想。那真是“自由谈”了,袁鹰和我们三人的各种差别,如职级、名望、辈分等,一概忽略,大家都沉浸在各自对西湖历史、人物、风景的思索中。

“若有杭州史、西湖史,那将是一本大书。”“吴越的第一个王叫钱镠,主政杭州时,体恤民生,兴修西湖水利,史书有赞。”“《百家姓》开头是‘赵钱孙李’,赵,皇姓,钱,次之。”“吴越钱氏,近代以降有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钱钟书等等,千载名门望族。”“秋瑾是为国献身的女杰,而苏小小有凄凉之美。”“所有的风流人物,内心都有拂之不去的孤独感。”“风景的伟大在于:让游人可得休闲,让灵魂可得安宁。”“对风景的认知,不应只是平面的美丽,它是立体的,是自然赐予的,也是人物托举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历史所造就,历史所保存,风景亦然。”“后人珍惜历史,应包括珍爱自然,珍惜风景。”……

我们一起感叹,眼下的诗与散文,写风景的越来越少了。“是风景不值得写?那是大错特错!”“刘白羽、秦牧、杨朔都是写风景的好手。”“还有袁鹰的《井冈翠竹》。”“‘风景’一词的出现耐人寻味,‘风’为空气流动,‘景’为日光,指光线。《说文解字》:‘景,光也。’中国文字史料说,先有‘风’后有‘景’,而最早出现单一词组的‘风景’,是在陶渊明的诗《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中:‘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袁鹰特别提到:“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一百年,一个世纪。陶渊明躬耕田亩,读书写诗,但当时社会更多的是不解:‘何故自苦如此!’人,一个诗人,要自找苦吃,虽千万人吾往矣,才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才有好诗。你写了好诗,又要有时间的检验。陶渊明去世后一百年,深爱陶诗的昭明太子编《昭明文选》,选编其诗八首、文一篇。意犹不足又编《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诗始被历代文人墨客推崇,至今犹然。陶诗中有诗人的人格力量,有独特襟抱,有风景,有泥土气,且直抒心境。一般来说,对某一诗读,那是因为它耐读;之所以耐读,是因为质地深厚,境界独特。”

换了三杯茶,已是月上中天时分。西湖静极,杭州已入梦乡。“三潭印月”中冰轮清晰,林荫道上车辆稀少,唯有几只可能是失眠的蝉,偶尔鸣叫几声,把我们送到了下榻处。

袁鹰宅心仁厚,温文尔雅,善待他人——包括业余作者和他的“小朋友”。我们一同从杭州返沪,他手持三把折扇,扇面上有他苍劲有力的题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落款为五行小字:“一九八二年六月,与徐刚、征泰、丽宏三同志幸会西湖,书此留念。袁鹰”。又嘱我在扇子另一面作小文,以记其盛。我稍加思索,以“戌闰四月,时值西湖盛夏,玉兰花开,柳浪莺啼,游人纷纷,画舫如织,吾辈与袁鹰师幸会杭城”开头,以“岁月蹉跎,流水不返,忘年之交,得乎难哉”为结语。于是作别,在黄浦江畔。

夏去秋来,冰雪过后便是陌上花开。是时也,地上天上,桃李缤纷,结队相伴我师魂魄。所去何方?天路迢迢,且行且回首,我师心有不舍也,不时俯瞰大地:此紫禁城也,此淮安故地也,此黄浦江也,此西子湖也,此崇明岛也……弟子徐刚不作《秋风辞》,以师父所著《花儿朵朵向太阳》句,捧鲜花,向长空,洒泪相送:

你看那万里东风浩浩荡荡,

万里东风浩浩荡荡,

你看那漫山遍野处处春光,

漫山遍野处处春光,

青山点头河水笑,

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春风吹春雨洒,

娇艳的鲜花吐着芬芳……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5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1500个)成语接龙,环环相扣,首尾相连,贴墙上边玩边记

成语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基础内容还是阅读理解还是作文,都会有所涉及。

可以说在一场考试中,有关于成语的考点是防不胜防,但是成语数量这么多,如何去记忆呢?因为光是背下一个成语也不行,更为重要的是去理解,要知道这个成语的汉语,可以如何去运用,这些都是重点,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才行。

成语接龙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玩的游戏,在娱乐的同时又加深了知识点的内容记忆,两全其美。而且最为关键还是提升了孩子的兴趣,想要在游戏中取胜,那么一般的词汇量肯定是不行的,胜负欲就激发了孩子去学习成语的决心和动力。

鉴于此,老师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1500个成语接龙,整理资料十分不易,希望大家能够珍惜。(1500个)成语接龙,环环相扣,首尾相连,值得为孩子打印一份!

文末有word版资料获取的方法!

由于篇幅原因,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需更多完整word版学习资料,学习方法,都可以关注通过下方方式找我免费领取!

打印领取步骤:

1、点击头像进入主页然后再关注,2、接着点击“私信”发送【01】即可

古人吃剩的螺狮壳竟堆成一座小山,古代人竟然也是吃货?

古人有多爱嗦螺狮?

据报道,云南昆明滇池边发现一个大约3000年前的古城村遗址,看似普通的土丘下埋藏着一座螺蛳山。漫山遍野都是螺蛳壳,覆盖面积达到惊人的9万多平方米,古代居住在此的人,从滇池中捕捞螺蛳食用,然后将壳丢弃。慢慢累积历经千余年,深埋地里的螺狮壳有6.5米厚度,形成了面积约为十几个足球场大小的“贝丘遗址”不仅规模庞大还保存完整。

为什么能够断定这些螺蛳壳是被吃完后丢掉的而不是其他原因丢弃的呢?考古学家解释称:随便拿一个螺蛳壳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一个螺蛳壳的尾部都有一个特征都有过被敲过的痕迹,在古代螺类和贝类是很容易过得蛋白质一类的资源这不仅能补充古人的蛋白质也许还能当做建筑材料。

许多网友看过堆成山的螺狮壳表示震撼不已,如此居多的螺狮壳会不会是他们一到饭点全村人都在嗦嗦嗦的吃螺狮呢?[大笑][大笑]

还有网友觉得可能是当时的螺狮肉加工厂,或者说是当时取肉聚集地。

当然还有部分网友认为也许是当时正在制作用于流通的古代货币也说不定。毕竟以前古人也用过贝类之类的当做货币使用。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入选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此次发现让我们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古代人文生活,同时为我们研究滇池文化提供重要线索,该遗址同时还出土了许多骨锥、鱼骨等工具,可能是古代吃货吃螺蛳的专属器具,还发现了一些鱼钩,说明他们也吃了很多鱼。这吃货文化果然也是古今相通,代代相传。[偷笑][偷笑][偷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