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秤座

清明节的由来简介20字左右(清明节的由来简介20字左右作文)

时间:2024-01-25 14:05:28 作者:谁为谁伤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网络中国节·清明节】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2023年清明节是几月几日。 2023年清明节是4月5日星期三。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它没有前一天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逐渐融合了它们的习俗。隋唐时期(581-907),清明节和寒食节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也就是今天的清明节。

1.扫墓。清明扫墓被称为对祖先的“尊重时间”,历史悠久 2.踏青。又称春游,曾被称为探春、春春等。在古代。四月晴空万里,春回大地,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郊游的好时机。因此,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去的习惯。

3.植树。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种下的树苗成活率高,苗长得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甚至有人将清明节“植树节”称为“植树节”,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4.荡秋千。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项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

5.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玩,晚上也玩。晚上,他们把线挂在风筝下或风稳定的电缆上。

古人清明节会做什么?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告诉你

4月5日,迎来一年一度清明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八风”即八方来风,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的来由。

在这个时节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中国人自古就有祭祖、踏青、郊游、蹴鞠、放风筝、打秋千、戴柳、射柳等习俗。在古人的诗歌、绘画里,勾勒了一幅幅生动的清明图景。

这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既寄托着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感,又承载了春日萌动的生机。

元·王振鹏《驭马踏青图》中表现骑马踏青的场景。

清明节·溯源

融合多个古老节日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融合寒食节和上巳节

古时的清明节,是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内容的一个节日。

寒食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史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当年避难逃亡在外地,随行的侍从介子推对他忠心耿耿,令重耳感动不已。后来晋文公回国即位后,论功行赏,却偏偏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争利禄,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带众大臣前往绵山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想出山,带着老母藏了起来。晋文公听从大臣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希望能逼出介子推。但大火熄灭后,却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抱着枯柳罹难。晋文公十分悲痛,为纪念介子推,他下令介子推的忌日不得焚火煮食,只吃寒食。这也就有了寒食节。所以寒食节的内涵,意在感恩和表彰忠臣,本来只在晋国才有,因其意义为天下大众所认同,在秦汉以后保留了下来。

古代扫墓祭祖,有春祭也有秋祭,春祭多在清明前后,时间并不固定。因寒食节距清明节很近,很多人也在此期间扫墓。唐开元二十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算是正式从“法定”意义上确定了祭扫的时间,后来逐渐演变成清明节扫墓。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一起放假,以后历代每逢清明节都有公共假期。因此清明节实际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慎终追远,缅怀先人,体现孝道;二是饮水思源,感恩感念。

清明节还吸收了另一个古老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主要风俗是祓禊(临河洗浴,祈福消灾)、踏青等,时间上距离清明节也很近。因为清明祭扫多在郊外,扫墓之时往往伴以洗浴、踏青、宴饮、曲水流觞等休闲活动,蹴鞠、放风筝等体育项目,也常常植树以纪念先人。大家在缅怀祖先之余,洗涤污秽,祈福迎祥,顺便享受明媚的春光,梳理心情。

插柳、戴柳有其特殊含义

因晋文公有折柳枝以寄哀思之举,后人便也在扫墓时常携柳枝。同时传统医学观念认为柳树有辟邪祛病之效,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认为,柳絮、柳皮、柳根、柳枝、柳叶均可入药,可治黄疸、溃痈等疾病;晋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也认为:“治卒得恶疮,不可名识者,及面上恶疮。柳叶或皮,水煮汁,入少盐频洗之。”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三月三日,(唐中宗)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

至唐宋时期,三节合一,插柳、戴柳之风更加盛行。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粱录》等,均记载了清明节“家家杨柳插门”的习俗。

青青杨柳,是春天的信号,也是青春的象征。插柳、戴柳之风演变至明、清时期,又增加了一些含义。据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在江苏吴地一带,每逢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古民谚也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之说。而古代女子及笄上头,也即举行成人礼,多在清明节期间,束发插笄后,再插上柳枝或戴上柳圈,洋溢着青春气息。

传统风俗有科学道理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说,清明的一系列传统风俗有着相当的科学道理。春天万物复苏,草木萌动。清明节期间阳光的直射位置继续向北纬地区移动,北温带地区白昼逐渐变长,黑夜相应缩短,天气逐渐回暖,自然界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景物鲜明,天地间生机旺盛,更容易激发人们振奋向前的豪情,不易被哀伤的情绪所困扰。所谓“三阳开泰”,说的就是这个时候。直到今天,当我们看到清明之前人们从五湖四海返乡,在故土中追念故人,也一定会被这个节日那种凝聚族群、放眼未来的强大感召力所打动吧。

杨柳

清明节·节气

清明节的日期为何不固定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法定节日的只有清明节。以节气而论,它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而作为节日来说,“清明节”则仅指“清明”这一天。

自清始,我国采用“定气法”确定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一年的时间,以春分点为黄经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就是一个节气或中气。清明节是春分后下一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度那一刻,就是踏入清明节的准确时间。今年清明节的交节时间是4月5日上午9时12分52秒,此后15天后均属清明的节期。

传统节日基本都按农历计算,如春节是正月初一、中秋节是八月十五、端午节是五月初五,这些节日在农历里都有固定的日期。但清明节在农历里的日期变化很大,如今年是闰二月十五,去年又是在三月初五,明年呢,是在二月廿六,谈不上有什么规律。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我国的农历为阴阳合历,以月相变化的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根据制定。历月的平均值约等于一个朔望月,平年为12个月,闰年则为13个月,平年与闰年日数相差甚大。如果不以月历为标准确定节日日期,变化就会很大,清明节就是如此。

按公历计算,清明节的时间基本都在每年4月的4、5、6日。为什么也不能固定时间呢?原因是一个回归年的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而公历历法的一年长度为365天,因此每年会多出0.2422天。如此一来,累积4年后为0.9688天,将近一天的时间。正因如此,节气的特定时刻也要每年“顺延”0.2422天。为对这一“误差”进行修正,公历历法采用闰年的办法,每隔4年,就多出2月29日这一天。若“顺延”的结果使得某节气的时刻越过晚上12点至次日,或因闰年而提前到前一日,都会使节气的日期改变,但日期差异只会在3天内。所以公历中的清明节,有时是4月4日,有时是5日,有时是6日。

自20世纪以来,清明节的日期一直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其中:1900年至1943年,清明节日期为4月5日或6日;1944年至1975年,清明节日期均为4月5日;1976年至2007年,当2月有29日,清明节就在4月4日,其他年份则在4月5日;从2008年开始后的数十年中,凡逢闰年以及下一年的清明节,均在4月4日,其他年份则在4月5日,每隔两年变一次,如2020年和2021年、2024年和2025年,清明节日期都是在4月4日;2022年和2023年,清明节则在4月5日。

清明节·诗词

寄托思念情怀与春日浪漫

中国人对清明的感情非常深,许多文学作品都以之为对象,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词句。

最著名的、几乎妇孺皆知的清明主题诗歌,应该算是唐代杜牧的《清明》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将清明的时令气息与旅人的心情描写得浑然一体,又朗朗上口,老少咸宜,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不同于杜牧,宋代程颢《郊行即事》中描写的清明时节的风光则是一派欢乐气息:“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绿野、碧山、杨柳、风花……将春日的美景描写得如在眼前。

顾太清是清代女词人,清明节的前一天,她与丈夫奕绘一道从古寺中移来一株海棠,种在自家庭院里,随即写下了这首《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迥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轮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有人因而感慨,世间最难得的,就是夫妻二人同心协力,有共同的兴趣和心情共度每一天的悠然时光。

唐代刘长卿的《清明后登城眺望》则蕴含着浓烈的历史感:“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一个清明节,寄托了古人多少情怀!

清明节·游春

踏青郊游体育健身登山养生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正是春游踏青赏花时。

清明节兼具了祭祖扫墓、慎终追远与踏青郊游、亲近自然两大内涵,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

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姹紫嫣红的花、清新自然的树……正是春游的好时机。

清明踏青到了唐朝已成为一种时尚。《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游春主题。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有趣的是,相对现代人的踏青赏花拍照发朋友圈来说,古人的春游“戏”更多,不仅有现代人常进行的放风筝、植树、踢球等体育项目,还有围地赏花等风雅活动。在主题方面,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恋爱大型见面会,精英学术交流论坛、驴友自助游、女子足球会……

《诗经》就记录了当时许多春游的情景。比如《国风·郑风》里的《出其东门》,起首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明媚春光里美女如云。孔子和弟子也喜欢春游,《论语·先进》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唱着歌儿沐浴在春风里,何等舒心畅怀、自由自在!

蹴鞠,春游的传统项目

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说明在唐朝时蹴鞠就是清明习俗之一。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描绘了踢球的技艺。

陆游《春晚感事》云:“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可见在宋代“寒食蹴鞠”民俗活动的广泛性。

“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从周密《武林旧事》不难看出,宋代清明踏青之俗更盛。不少名画都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郊游的情景。不过,虽然扫墓祭祀成为主题,但宋代春游内容开始多元,春游更为动态,比如开展体育健身,蹴鞠就成为春游的一个传统项目。

北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卷》(局部)表现儿童蹴鞠的场景。

荡秋千、放风筝自古流行

除了踢球外,荡秋千、放风筝也成为清明时节人们春游最喜欢的项目。清代诗人高鼎《村居》诗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就是生动的描绘。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春瑦纸鸢图》就描绘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

《月曼清游图册》描绘杨柳下秋千的情景。

登山养生增强体质除“湿困”

对现代人来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踏青对身体也有好处。从养生的角度说,所谓“动则生阳”,春季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随着仲春的到来,气候渐暖,人体阳气也由内向外透达。清明期间的踏青活动,正有利于助长体内的阳气生发,促进气血的运行。

此时已入仲春,春暖花开,春意盎然,踏青登山可活动筋骨、增强体质。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适当的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功能。同时,气的运行顺畅,又能促进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代谢物的排泄,减少当前梅雨季节湿气在体内的积聚,从而减轻体倦、身重、肢体酸楚等湿困症状。

需注意的是,春季运动不宜过剧过大,特别是踏青登山应量力而行,以免运动过度,汗出过多,气随汗泄,反而耗伤身体。

清明节·民俗

粤语“行清”与踏青不同

各地清明节俗各具特色

“不同于大部分来自阴历的传统节日,清明以阳历为依据,标志着农耕活动的开始。”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清明节可以说是一个“复合型节日”,保存着寒食节、上巳节、植树节不少节俗,从文化意义上讲是一个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缅怀先贤、缅怀先人的节日,大家可以在这个节日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各处乡村各处例。”饶原生告诉记者,清明从农耕活动的节气发展为祭祀先人的节日,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广东各地清明节俗各具特色。

在广州,每逢清明节,人们拖儿携女,带着简便的祭品前往拜祭祖先,即清明扫墓(俗称“拜山”“行清”)。祭拜的贡品,除传统的金猪(炭烧乳猪)、烧肉外,还用柑、橙、蔗等水果,以及包子、蛋糕等,茶和酒也是必备的。拜祭仪式各乡大同小异。拜祭完毕,仪式做足之外,大家族还聚在一起,共享时令的菜肴。饶原生表示,粤语所说的“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约定时间齐齐去扫墓祭祖,而“行正清”则是指在清明节当天扫墓、祭拜祖先。

饶原生表示,在广州,一般从公历3月下旬开始便有人扫墓,此时一般是“拜新山”——俗云“新山不过社”,即拜新山必须在清明的“社日”前完成。如今,人们已不迷信过去“应清”等传统习惯,认为纪念先人,全凭心诚,哪一天并不重要,只要大家有空就行。为避免交通拥挤,广州人祭祖一般都选择清明前后的周末去拜祭,这样错开高峰期更便于行动。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在广府地区,每逢清明时节,人们还会在房前屋后遍插柳枝,相传源于晋文公怀念介子推的传说。在粤西,许多家族会在清明期间手持火把扫墓,扫墓以后还要将火把带回家中,寓意“薪火相传”。在东莞一带,则有清明节买把油纸扇(俗称“清明扇”)的习俗,意指扫除污秽。

如今,清明节不但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习惯的最好说明,也成为阖家团圆的日子。即使是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都会在这个时节不约而同回到故乡寻根溯源。饶原生说:“所有有着相同血缘关系的人齐聚一堂,足见这个节日的号召力一点也不亚于春节。因为无论华人走到哪里,这个节日会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根。”

清明节·美食

人间烟火味传递对先人的思念

在岭南地区,广府人家“祭之以礼”,遵循着时令饮食文化。

“不时不食”,饶原生表示,广州人根据节气时令变化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饮食架构,不光是清明,二十四节气都有很多时令“必吃美食”,如清明荞、清明虾、甘蔗、艾糍为主的清明饮食文化。

炭烧乳猪“人人有份”

清明节祭祖,离不开一只“红皮赤壮”的炭烧乳猪。祭祖传统习俗中,炭烧乳猪除了彰显祭奠仪式的隆重和表达对先人尊重之意,还含有祈福健康、人丁兴旺的祝愿。“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是流行于广府地区的一句俗语,“以前,祭祖之后,德高望重的老人负责将肉平均分给各家各户,表示福荫及庇护已由祖先带到各家”。

清明虾正是最鲜美的时候

广东人尤其是珠三角一带居民在清明节有吃甘蔗和清明虾的习俗,还有肥嫩鲜美的清明鹅、清明螺、清明荞……“清明虾正是最鲜美的时候,会吃的广东人当然不会错过这一时期的鲜味”。

“甘蔗旁生,以衍宗枝”

清明蔗是这个时节的热门食品,吃清明蔗还是拜山祭祖的“指定动作”。在岭南,凡参与“行清”的大人小孩都会吃上一节清清脆脆的清明甘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广州人习惯在清明节将蔗的两端斩成尖峰状,取义“甘蔗旁生,以衍宗枝”之义。如今为了便于携带,人们还是把甘蔗砍成一节节的小段。

此时吃鹅胜过山珍海味

清明前后的鹅比过年时的老鹅个子小,但因为开春以来草先于其他树木抽芽、长叶,所以这个时候的鹅食过青草后会长得特别肥美,因此有“清明前后吃鹅会胜过一切山珍海味”的说法。

“清明螺,肥似鹅”

清明前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丰满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鹅”和“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亦可拌、可醉、可糟、可炝。

荞菜又叫“思亲菜”

荞菜在清明时节上市,故又叫清明菜,具有清肝明目,凉血止血的功效。虽然在很多人的眼里,它长得既像葱,又像蒜,但只要摆放在市场上,老广们往往一眼便能辨认挑选出来。“荞”在粤语里的谐音是“轿”,寓意着先人坐轿西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所以荞菜还被叫作“思亲菜”,是祭拜祖先的食品之一。荞菜炒烧肉是一道广式传统佳肴,荞菜和烧肉同炒三五分钟,便香气十足。

艾糍、青团传递思念之情

将打碎的艾叶和糯米粉混合一起煮熟,制作出来的艾糍香气袭人,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与之相似的是来自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团,软糯香甜的青团目前也吸引很多广州人尤其是年轻人“尝鲜”。其实,吃青团是古时传下的习俗,艾糍和青团两种食品流传至今,取材上略有不同,但作为清明节的应节食品,其本义都是对家乡、对祖先的一种特别的思念和敬意。

艾糍、青团传递思念之情。

此外,广东人过清明的传统美食也品种繁多:清明食薄饼的习俗在潮汕地区盛行,韶关客家人则用新鲜艾叶、糯米、白糖制作“清明粄”,肇庆广宁则有清明吃粽子的习俗,因为“粽子”谐音“众子”,寓意人丁兴旺。

饶原生认为,这些传统美食带来的人间烟火味传递对先人的思念之情,让更多人知道尽孝和珍惜眼前人的意义所在。

诗词里的清明

人间四月,万物清明。自古文人都会在清明时节感慨人生,提炼人生。今天,当我们读起这些诗词,不仅感怀岁月涟漪、人生如寄,更觉时光宝贵,须珍惜当下。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蝶恋花·欲过清明烟雨细

宋·欧阳修

欲过清明烟雨细。

小槛临窗,点点残花坠。

梁燕语多惊晓睡。

银屏一半堆香被。

新岁风光如旧岁。

所恨征轮,渐渐程迢递。

纵有远情难写寄。

何妨解有相思泪。

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过

宋·苏轼

深深庭院清明过。

桃李初红破。

柳丝搭在玉阑干。

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晚晴台榭增明媚。

已拼花前醉。

更阑人静月侵廊。

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莫斯其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

【网络中国节·清明节】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2023年清明节是几月几日。 2023年清明节是4月5日星期三。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它没有前一天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逐渐融合了它们的习俗。隋唐时期(581-907),清明节和寒食节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也就是今天的清明节。

1.扫墓。清明扫墓被称为对祖先的“尊重时间”,历史悠久 2.踏青。又称春游,曾被称为探春、春春等。在古代。四月晴空万里,春回大地,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郊游的好时机。因此,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去的习惯。

3.植树。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种下的树苗成活率高,苗长得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甚至有人将清明节“植树节”称为“植树节”,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4.荡秋千。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项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

5.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玩,晚上也玩。晚上,他们把线挂在风筝下或风稳定的电缆上。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20字50字简短介绍 10个清明祭扫风俗习惯

2020年清明节就要来了,你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吗?2020年清明节居家隔离,不能扫墓祭拜,我们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习俗。中国地广物博,不同地方过清明节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编整理清明节的来历和全国各地清明节习俗盘点。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20字简短介绍

除了扫墓以外,清明节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50字简短介绍

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牵钩、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斗鸡、射柳、插柳、蚕花会、爬桥等一系列活动。

清明节很多地方对吃也有讲究,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10个清明祭扫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一):扫墓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二):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清明节的习俗(三):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清明节的习俗(四):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清明节的习俗(五):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节的习俗(六):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节的习俗(七):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节的习俗(八):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的习俗(九):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节的习俗(十):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来源:闽南网综合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20字50字简短介绍 10个清明祭扫风俗习惯

2020年清明节就要来了,你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吗?2020年清明节居家隔离,不能扫墓祭拜,我们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习俗。中国地广物博,不同地方过清明节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编整理清明节的来历和全国各地清明节习俗盘点。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20字简短介绍

除了扫墓以外,清明节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50字简短介绍

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牵钩、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斗鸡、射柳、插柳、蚕花会、爬桥等一系列活动。

清明节很多地方对吃也有讲究,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10个清明祭扫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一):扫墓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二):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清明节的习俗(三):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清明节的习俗(四):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清明节的习俗(五):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节的习俗(六):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节的习俗(七):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节的习俗(八):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的习俗(九):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节的习俗(十):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来源:闽南网综合

清明节:读清明起源的故事,赏清明诗歌英译

无论身在何方,思念和怀旧是一种普世情怀,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每逢清明节人们就会按照传统习俗,在当地眺望故里,遥寄追念。

【清明故事】

Qing Ming or Thanksgiving?

清明节源于感恩情怀

Qingming is popularly associated with Jie Zidui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ho saved his starving lord's life by serving meat cut from his own leg. The lord, known as Jinwengong, was later able to take power and decided to reward Jie but he declined. Jinwengong tried to force Jie out of a forest by fire but instead burned him to death and felt deep regret. He ordered all his people to ban the use of fire and eat cold food that day to mark Jie's death. It is the origin of the Cold Food Festival, which starts one or 2 days before Qing Ming and later merges with Qingming. Qingming Festival then became an important holiday from an originally farming day.

春秋时期,介子堆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让逃亡的晋国公子重耳充饥。重耳执政后要封赏他,但介子堆隐居山林拒绝封赏。无奈,晋文公重耳放火烧山想逼他出山,不料却烧死了恩人。自此,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因寒食节恰好在清明前一两天,久而久之,寒食的习俗逐渐被移到清明中,清明便从单纯的农业节气变为重要节日\"清明节\"了。

【各国如何纪念逝者】

Orchid Basin Festival

日本: 摆放火盆迎祖灵

Falling on July 15th according to the lunar calendar, Orchid Basin Festival is one of the big events in Japan all people observe. Japan usually gives people 3 days off to go back to their hometowns to pay respect to their ancestors. It is said that the ancestors' spirits will return home, and so each household put fire basins outside at the gate and hang lanterns for the spirits to find their way back.

盂兰盆节是日本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7月15日举行。日本全国放假3天,让城里人返乡祭祖。据说在这段时间,逝去的祖灵都会回到家中,为防止祖灵找不到家,人们会在家门口摆放欢迎的火盆,并在屋内挂上灯笼。

Photo by Erik Eastman on Unsplash

Diwali-Festival of Lights

印度: 点燃蜡烛纪念故人

Diwali or Deepavali, the festival of \"rows of light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Hindu festivals. People place candles on the stairs, hallway and balcony at home when night falls that day to pay respect to the deceased and pray for the family. Lighting lamps and candles during the festival is also considered auspicious by bringing light, knowledge and eternal life from darkness, ignorance and death.

灯节为印度每年最大的节日。节日当天,夜幕降临后,人们会在楼梯、走廊、阳台及屋里都放上点燃的蜡烛,为死者祈祷,并期盼亡灵保佑家人平安。点灯还被视为带来光明、知识、永恒,驱走黑暗、无知和死亡。

Photo by Sandeep Kr Yadav on Unsplash

All Soul's Day

墨西哥: 化妆骷髅大游行

All Soul's Day, also called the \"Day of the Dead\" usually occurs on November 2, when families fondly remember the deceased by praying before an altar. It's also a time marked by festivities, including parades of skeletons. In one notable tradition, revelers lead a mock funeral procession with a live person inside a coffin.

万灵节是墨西哥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扫墓节,定在每年11月2日。人们在家里摆祭坛,供上祭品,悼念死去的亲人。气氛浓厚的节日传统还包括化妆骷髅的盛大游行,以及把活人放进棺材里的\"假面葬礼\"。

Day of the dead

波兰: 点蜡烛给亡灵指路

Poland and most of the Catholic world have celebrated the festival on Nov 1 for many centuries. Also known as All Saints Day, it's a national holiday when people all over Poland visit the graves of loved ones and to place candles and flowers at tombstones. The candles, which can burn for hours, are placed to help the departed souls find the way home.

每年11月1日,波兰及绝大多数信奉天主教的国家都要举行亡人节,也称万灵节,以悼念逝人。这天是法定假日,人们都去扫墓,摆上鲜花并点上可燃烧几小时的蜡烛,给亡灵指引回家的路。

Photo by Sixteen Miles Out on Unsplash

Memorial Day in US

美国: 鸣枪悼念阵亡烈士

Memorial Day is a US national holiday observed on the last Monday of May. It commemorates those who died while in military service to their country. Soldiers in service and veterans go to cemeteries to pay respect to their dead peers by firing guns and blowing trumpets. First enacted to honor American soldiers and casualties in the civil war, the two World Wars and other military actions, it later evolved as a popular civil festival for each family to commemorate the passing of their loved ones.

美国的阵亡烈士日通常在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周一,是法定假日。每逢这个日子,美国现役军人和老战士便前往墓地,鸣枪并吹响军中熄灯号,让死难将士安息。此节日最初用来纪念在南北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兵士,后来逐渐发展为一般家庭祭奠逝去的亲人。

Photo by Sara Cottle on Unsplash

【盘点:揭秘世界各地10种下葬方式】

1.earth burial - originated in the Stone Age and popular worldwide

土葬: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流行于世界各地。

2.cremation - the most widely used

火葬: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下葬方式。

3.water burial - floating and soaking corpse and scattering ashes in waters, observed in Oceania

水葬:分为漂尸、投河和撒灰三种,多见于大洋洲一带。

4.celestial burial - the Tibetans believe corpse eaten by golden eagles could enter heaven

:尸体被鹫鹰啄食,藏族人民认为死者这样可顺利升天。

5.hole burial - put the coffin in mountain holes

洞葬:在位于山腰的洞口摆放棺柩。

6.tree burial - bury ashes under a tree as a green funeral

树葬:把骨灰埋于树下,最环保的殡葬方式。

7.hanging coffin - common in ancient China by hanging coffin on mountains, the higher the better

悬棺葬:普遍用于中国古代,将木棺悬置于崖洞中。悬置越高,对死者越尊敬。

8.sand burial - corpse buried under the sand could be well preserved沙葬:将死者装入麻袋,投入流沙,尸体脱水不会腐烂,可保存上千年。

9d burial - under the exposure of air

风葬:亦称\"露\",将遗体裸露于树木或旷野中。

10.mummy - the most long-lasting method to preserve a corpse intact

木乃伊:即\"人工干尸\",尸体一般不会腐烂,可保存数千年。

【《清明》英译】

历代很多文人都曾将清明节作为诗词歌赋的对象,最熟知的要数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了。最后就跟大家一起欣赏这首诗的英译版本。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许渊冲英译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 )

来源:中国日报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