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入宅吉日

乞巧节有什么习俗(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

时间:2023-12-28 17:41:34 作者:脾气很大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今天七夕,这些有趣的文化常识,一定讲给孩子听

今天农历七月初七,

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一提到七夕,

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中国的情人节”——

鹊桥会、定情、

看着星星互诉衷肠、收礼物……

但实际上,

在古代,

七夕的传统习俗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

根!本!无!关!

不是“情人节”!

这是怎么回事?

七夕节的来历到底是什么?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快把这些有关“七夕”的知识

告诉孩子吧!

“七夕”的历史渊源

如今提及七夕,

不少人赋予其新的色彩——

中国情人节。

悠悠岁月寄予其中的传统意蕴,

却常常被遗忘。

在古代,

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关系密切,

但它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简单来说,七夕就是一个

“女子大型祈福节日”。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

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今亦有五孔、九孔之说。

汉代已有欢庆七月七的习俗,

女孩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

乞求智慧巧艺,

所以它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

唐宋之际,

京城设有专卖乞巧物之市场,

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世人称为乞巧市。

街头巷口

有民间乞巧歌口耳相传——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姐妹千万年。

小编给大家梳理一下——

宋元时期七夕节的隆重程度,

丝毫不亚于春节,

当时还专门设有“乞巧市”,

专卖乞巧物品;

清代江南女子还有七夕染指甲的习俗

……

总之,

这是名副其实的“女儿节”嘛!

“七夕”与“爱情”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雏形,

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

已有酝酿。

牛郎织女的神话,

源于我国先民们的天文学想象。

和希腊占星学的人马座一样,

可以说都是天文转化为人文的绝佳例子。

战国晚期竹简《日书》里写

牛郎织女的婚姻非常悲剧——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

不出三岁,弃若亡。”

大概意思是:

若人们在这种时候结婚,

丈夫三年内会离弃妻子。

直到西汉中期以后,

七夕的分离禁忌才逐渐消退,

演进到男女的约会。

但东汉《古诗十九首》里

牛郎织女还是相爱而不能团聚: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银河阻隔,佳期如梦,

牛郎织女在七月七得以重聚。

跨越世俗中种种障碍,

坚守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诗话“七夕”

古往今来,

和“七夕”有关的诗词特别丰富。

如此清爽、美好的时节,

总能激发诗人们无限的灵感。

小编也非常喜欢和“七夕”相关的诗句,

读后总让人心生愉悦,

唇齿留香。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迢迢牵牛星

东汉·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菩萨蛮

宋·苏轼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堕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风俗知多少

除了诗词美文,

和其他传统佳节一样,

“七夕”也有属于它的传统风俗。

如今,

七夕乞巧已经逐渐

演变成情人佳节,

也给天下有情人提供一个

互诉衷肠的契机。

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七夕”风俗源远流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七夕的十个小知识:可以互祝节日快乐不?

中新网北京8月3日电(记者上官云)“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即将到来的七夕是个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许多知识有趣又令人深思。

七夕从何而来?有哪些有趣的习俗?说啥祝福语合适?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贺少雅看来,七夕节日起源于对星辰的崇拜。自汉魏以后,七夕的时间固定在七月初七,成为一个以女性为主体、以乞巧为主要习俗的民俗节日。

它的起源与何相关?

美好的七夕总是令人憧憬。据了解,它起源于对星辰的崇拜,这与中国古人用星辰判断时令与农时有关。有学者推断,至迟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对织女星的崇拜。

资料图:图为“拜织女”仪式。 吕明 摄

贺少雅说,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是北方夜空的第二亮星,古人很早就将织女星作为季节变化的标志。属于天鹰座的牵牛(牛郎)星,其亮度仅次于织女星,两星隔银河相望。

节日主题有何变化?

随着时间流逝,织女星和牵牛星逐渐被拟人化。至迟在秦代初年,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已广泛流行,但当时的七夕还是一个民间婚嫁的禁忌日。

西汉中期以后,七夕的主题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中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节日时间曾不固定?

贺少雅介绍,汉代以前,七夕的日期大约在七月初一,不一定在七月初七。

汉魏以后,七夕的时间节点逐渐固定,并形成了女子乞巧、祭拜织女、讲述牛郎织女传说、食用巧果等节令习俗。

七夕还有其他名字?

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诞、七娘会等,其主题经历了星辰祭祀、幸福祈求、俗世竞巧、爱情美满等历史变化。

资料图:图为身着汉服的姑娘们展现了属于七夕最传统的节日文化内容——祭星乞巧。中新社记者 刘可耕 摄

其中,女性乞巧祈福是七夕节最为普遍的习俗。乞巧活动是对女孩们的一次集体性民俗教育,是其道德、情感、心智、技艺不断得以增进与提升的重要时机,也是其实现身份认同、增强角色意识、走向社会化的仪式训练。

“乞巧”活动有哪些?

古代乞巧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穿针乞巧,女子们在月光下,执五色丝线,穿七孔针(或五孔针、九孔针),谁能迅速全部穿过谁“得巧”,寓意将来能成为巧手女;谁穿得慢就“输巧”。

贺少雅介绍,此外,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种生得巧等“乞巧”方式。清代诗人吴曼云有诗云:“穿线年年约比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资料图:图为民众体验投针验巧。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还有哪些有趣习俗?

七夕的其他一些习俗也十分有趣。在浙江、福建部分地区,它还是属于儿童的节日。

在浙江温岭石塘镇,七夕称“小人节”。这一天人们给1-16岁孩子做生日,孩子不论哪一天出生都集中在这天做生日。

贺少雅提到,七夕还有曝晒经书和衣服等习俗。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服,习俗然也”。

有啥节令美食?

比较有名的七夕传统饮食,当属巧果。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七月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

而在闽西龙岩,七夕节人们要制作一种食物“麻粩”。麻粩的主料是糯米、花生和芝麻。每年七月初七前几天,父母亲必须制作或购买麻粩送给女儿。麻粩寓意着对小家庭美满婚姻的祝福,也象征着“财丁两旺”。

这些诗篇与七夕有关?

从古至今,民间流传着许多与七夕有关的传说,也有不少唯美的诗篇。

资料图:图为“乞巧”祭拜。张远 摄

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出现这样的作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自此,吟哦七夕节俗、寄寓牛女忠贞情感的诗篇多有流传。

也有的作品细致描摹了七夕风俗。例如,唐代施肩吾的《乞巧词》:“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不嫌针眼小,只道月明多。”

它是“中国情人节”吗?

七夕的节日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贺少雅说,七夕原本是充满离愁别绪的伤心之日,后来演变为带有一定浪漫色彩的有情人相聚之时;原本是家庭的一年一度团聚,现在更突出强调夫妻二人的相会。

她认为,七夕节不宜单纯地被视为“情人节”。一方面,七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沟通两性情感、调整两性关系的节日,更是属于中国女性的传统节日。同时,七夕也是保佑儿童成长的节日,其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情人节”的文化意涵。

说啥祝福语合适?

贺少雅说,七夕节主要关涉到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故而传统上人们较少在七夕时节向亲友、同事送祝福。但现在,人们也会将七夕视作一个情感交流的重要节点,朋友之间想说七夕节日快乐,也没什么不对。

而且,在部分地区,七夕本身就是女往、儿童成长的节日,当地人也会给自己的亲友送上祝福,祝福他们健康成长、学业进步等。(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