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羊

古代历法(古代历法是谁发明的)

时间:2024-01-13 11:46:37 作者:龙行天下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郭守敬是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那你可知道他后来为何转向研究历法吗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由生至死是每个人必行之路程,于此一途风景无数,亦留有痕迹,而所谓的痕迹便是一个人一生功过所奠定的历史价值。

财富、名利终归只是虚妄,亦随人死而作一捧黄土,唯有对于社会发展所留下的价值才能够真正的永垂不朽。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等地步,皆有其人于其中的一份功劳。细数古今能够“重于泰山”者不胜枚举,而郭守敬无疑便是其中之一。

一、郭守敬的诸多成就

郭守敬乃是中国元朝时期的著名科学家,科学家三字之中囊括着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等诸多身份。虽是涉及诸多领域但是郭守敬于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成就单独拎出,便足以令他名垂千古。

水利工程方面,他曾六条建议获得元世祖忽必烈的垂青与肯定,更是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唐来、汉延等古渠,更立闸堰,使得当地农田得到灌溉,受到西夏百姓的爱戴,为此当地百姓曾在渠头上为他建立生祠,以示崇高敬意。

忽必烈

此外,郭守敬曾领导开辟了大都的白浮堰,开凿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

经由充分考察之后,他不仅根据大都的地形地貌解决了通惠河的水源问题,而且按地形地貌变化及水位落差,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

元成宗铁穆耳时期,在一条泄洪通道的开凿之中,郭守敬根据地势以及历年山洪资料,指出这条宣泄山洪的渠道要宽到五十步至七十步左右,然而负责之人只以为他夸大其词所以缩减了三分之一,以至于洪水泛滥成灾,令元成宗为之感叹“郭太史实乃神人!”

经由上述不难看出郭守敬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地位成就以及后世影响,但郭守敬除却是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之外更有着天文学家的身份,亦曾编撰了一部震古烁今的《授时历》沿用三百多年,那你知道他后来为什么转向研究历法了吗?

二、历法对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任何事物的诞生必是围绕人之需求而来,而郭守敬投身转向历法研究最为主要的原因便在于这是人们生活之中有着庞大需求的事物。

从我们当代每一个人都会不计其数的高频率注意时间,便注意证明计时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而对于古人而言,历法的作用尤有胜之。古代社会赖以生存的农业往往就是依附于历法来确定耕种丰收的,自不难看出历法的重要程度。

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日、月及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既有此来作为计算时间的依据。今时今日通识之下的阳历与阴历便是由太阳与月亮的运作规律计算而来。建立历法便意味着掌控时间的相对概念以及规律,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裨益之处不言而喻。

而除却阳历与阴历之外,另有农历一称。普遍农历会被误认为是阴历,但实质上农历乃是阴历与阳历共同结合之后的结果。而农历便是中国传统历法,其通过“置闰法”将阴阳历相结合弥补其中的时差,并且建立了中国人熟知的二十四节气。

与此同时农业耕种耕作的规律便是建立在二十四节气上的,藉由历法的存在使得农业能够达到“趋避凶吉”的效果。对于整个古代社会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即便时至今日农民的耕种收获依旧是依据农历开展的。

中国古代的历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不过真正有明文记载的第一部历法乃是汉武帝时修的《太初历》但是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未能传承下来。而对于郭守敬等人所创的《授时历》可谓是历法历史的新一座高峰。

《太初历》

元朝时期的中国幅员辽阔又岂是虚言?同样不同地区之间的时差亦是大相径庭,在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之后,并且在忽必烈的支持下展开了震古烁今的“四海测验”。沿途横跨数千里在二十七个地方进行天文观测。南海诸岛之一的黄岩岛便是其中之一,实属中国领土毋庸置疑。

此外,从“四海测验”的规模与理念亦不难看出其中的科学性,并且这一过程之中郭守敬更是制作出了不计其数的先进测量仪器,并且相关数学领域“以万分为日法”“发明弧矢割圆术”皆是由他而来。由此方才造就了《授时历》的诞生。

《授时历》之所以被称之为“新的高峰”便在于其精准程度,它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以彼时的科技发展程度亦令我们对于郭守敬的智慧惊骇莫名。此外与之进度相当的公历为西方所创,而《授时历》却是要早上300多年,朝鲜、越南等国家亦曾采用《授时历》。

由此综合来看,无论是历法的重要性抑或着《授时历》本身的价值皆是建立在社会需求这一基础之上的,否则绝不至于引起如这般庞大的影响地位。而致使郭守敬转投研究历法的最大原因便在于此。

一如前言,有志之士势必为了人民为了社会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也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三、郭守敬自身的能力

除却时代所需之外,致使郭守敬投身研究历法,创造《授时历》最为直接的原因莫过于负责修订事宜的同窗好友张文谦以及王恂的邀请,以及忽必烈的器重。而导致这些因素发生的根本原因无疑有他在于郭守敬自身的能力。

正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否则便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古代少不得办事而招致不利杀头之罪。郭守敬是由其祖父郭荣抚养成人的,而郭荣本身便是一如郭守敬一般精通于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而郭守敬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将此家学得到贯彻,并于后来发扬光大。

早在少年时期的郭守敬便拥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十五六岁之时便根据书中一幅画,将竹篾扎制出一架测天用的浑仪,并且由此进行天文观测。根据北宋燕肃一幅拓印的石刻莲花漏图,弄清楚这种可保持漏壶水面稳定、在当时颇为先进的计时仪器工作原理。

由此管中窥豹,郭守敬后来打造的诸多测量仪器方才奠定了观察天文的基础,使得《授时历》诞生。而这些便与上述之中所呈现的动手能力以及出神入化的理解、构建等能力不无关联。

此外郭守敬更是因其祖父所托师承于刘秉忠,与张文谦、王恂等人皆为同窗。而此两人便是后来与其共同成就《授时历》的同事,郭守敬涉足天文便是王恂举荐。而刘秉忠其人亦是精通经学与天文学,于他教导之下郭守敬亦是受益匪浅。

正是这一基础之上,参加《授时历》编撰工作之初,郭守敬率先对于彼时的测量仪器进行检查,对仪器进行修整与改进,奠定了此后观察的基础。

因此奠定郭守敬转投研究历法的原因亦包含着“学以致用”的因素,正因自身能力足够出众方才得到举荐与赏识,令其得以发挥所长投身历法。从某种角度上看,诸多因素实质上是环环相扣的。

因此,作为当代人想要真正的“一死重于泰山”创建不朽的历史、社会价值,唯一途径便是丰富自身所学,并且学以致用积极投身到社会发展之中,在创建社会发展的同时不仅受益一时,更是受益万世。

古代天文历法知识概要

“皎皎牵牛星,耿耿河汉女”(《古诗十九首》)“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短歌行》)“日月盈昃,星宿列张(《千字文》)”,浩淼的宇宙总能给人无穷的遐想。远古时代人类已经开始了探索宇宙的步伐。

我国夏代已经可以通过日冕,观察日影的长短,确定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的确切日期。我国采用的阴历,就是夏代发明的。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天文常常被古人赋予神秘的色彩,和政治联系非常紧密。星象乃至天气的变化往往象征着人世间的灾难或福祉,预示着国家的或者太平。下面扼要介绍一下古代的天文知识。

(一)五星

1.金星古代叫明星,又名太白。黎明时分出现于东方叫启明,黄昏出现于西方叫长庚。除了太阳和月亮外,金星是天空看起来最亮的天体。太白金星,是古代的神话人物。《西游记》中就有这位老神仙多次与齐天大圣打交道的故事。

2.木星古代叫岁星,简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即十二次,分别是: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并据此纪年,称“岁在某某”。

3.水星古代叫辰星,离太阳最近,看上去总是在太阳两边摆动,离开太阳最远不超过三十度。中国古代把一周天分为十二辰,每辰约三十度,故称水星为辰星。

4.火星古代叫荧惑。以其红光荧荧似火而得名。火星在天上的运动,时而由西往东,时而由东往西,很迷惑人,故名荧惑。在古人的眼里,火星是近于妖星,司天下人臣之过,主旱灾、饥疾、兵乱、死丧、妖孽等等。

《晋书·天文志下》引《蜀记》记载:三国时魏明帝有一次问黄权:天下三分,到底何为正统?黄权说:往年“荧惑守心”,结果魏文帝驾崩,而吴、蜀两国无事,可见正统是在魏国。所谓“荧惑守心”指火星停留在心宿中心宿二附近的天文现象。因为心宿二象征帝王,火星在心宿徘徊不去,则两星相互辉映,是帝王被侵犯的征象。

5.土星古代叫镇星。土星每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每年进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岁镇一宿,好像轮流坐着二十八宿一样,故名镇星。

古书中经常提到的水星和火星,实际上是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和大火(心宿),而不是行星中的水星、火星。

(二)四象二十八宿

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利用它们观察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即二十八宿。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四象与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是:

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

苏轼《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采用的就是二十八宿坐标法。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杜甫《赠卫八处士》所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个意思。

(三)年

“年”甲骨文作 ,是人背着禾稻等谷物的形象。《说文》说:“年,熟谷也。”年大约是由庄稼成熟的周期而形成的。

(四)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每个季节有三个月,分别称之为孟、仲、季。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故春秋可指代一年。后来才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

(五)二十四节气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十二个月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每上半月为节气,下半月为中气,总共是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这样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内容节选自我的原创书《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

一篇文章揭秘历法的推算过程

#寻找古籍守护人#

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历法

其中多数的历法是依据月亮圆缺周期或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来制定的

历法常用大体可以分两类:

一类叫阳历,如公历、儒略历等;

一类叫阴历,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

另一类叫阴阳合历,如我国采用的农历、藏历等‬

阳历:

就是公历,也叫格里历,它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

公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称之为回归年

把一个回归年约365.2422日作为一个参考的标准

平年:只计365日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闰年: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

但是,每400年仍会与回归年约差3日,

因此公历的置闰规则是能被4除尽的年份为闰年

但是重点来了,对于世纪年(比如2000年的千禧年)能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千禧年,1000年最后的一年称为千禧年)

1900年或者2100年就不是闰年。

平均下来,公历年长度为365.2425日和一个 回归年365.2422日几乎相等

农历

民间也有称阴历的。是参考月亮的运转

我们称之为朔望月作为农历的标准

同样也是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

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首月、即初一(黄经是指地球黄道坐标中的经度。而黄道是指太阳在一年中横越地球的路径,在一年中会穿越地球‬赤道两次,一次是在春分点,另一次是在秋分点)

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

在农历中,平年12个月,日数为354或355日

和回归年(365.2422)相差11日

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加以平衡

农历中,闰年13个月,日数为383或384日

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

称之为“中气置闰法”

月内有某中气的就是某个月份(中气:是24节气 每月2个节气,每月第一个称为节气,第二个称为中气,下节内容详细分享二十四节气)

如含有 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

闰月:有些月中是没有中气称为闰月

闰月是没有名字的,只能取用前一个月的名字

如四月后的闰月为“闰四月”

平均下来就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几乎相等

下一期分享,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