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羊

正月十五的风俗是什么(正月十五的风俗是什么节日)

时间:2024-01-02 20:35:53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正月十五“上元节”,4个习俗要了解,寓意祥和安康,不忘老传统

“千门万户开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过半,我们也迎来春节过后的元宵节。然而在古时候,正月十五也被人们称为“上元节”,以观灯习俗为主,家家户户都会燃灯拜佛,以祈祷国泰民安,家人平安顺遂。

关于上元节,除了吃汤圆、猜灯谜这些常见的习俗之外,还有许多热闹的老传统,如今虽不普遍传承,却也是老一辈人所坚持遵守的,既能让节日的氛围更加浓厚,而且还寓意祥和更安康。今天我们不妨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1、送花灯

上元节在古时候也有“灯节”的说法,在正月十五这天,官员百姓们都会燃起自家门前的花灯。若有女儿已进入孕期,通常也会送上一大一小两个花灯,保佑母女平安。

此外,家中有刚结亲的儿女,娘家人会送上一两盏小花灯,意为“添丁”,同时也有愿小两口婚后福运连连、吉祥如意的含义。

2、舞狮子

在我国的各个传统节日中,经常会出现舞龙舞狮的活动,上元节这天也是如此。古时候人们认为狮子是祥瑞之兽。

而舞狮的热闹景象不仅能渲染节日的喜庆氛围,更是象征着消灾除害,给人们带来吉祥福运,而这一习俗流传至今,仍然有很多城市会在元宵节时举办舞狮活动,成为中国人过节的代表性习俗之一。

3、祭门户

上元节这天,古时候人们会有祭门户的习俗,将杨树枝插在门框上面,门口放上一碗豆粥或是酒肉伙食插上筷子,给来往的神仙提供饭食以表诚意。

如今很多老一辈人仍会在元宵节有上香祈福的习惯,既是纪念先祖,也是为家里人祈愿求福,保一家人平安健康。

4、散百病

祭拜过神仙先祖,人们在上元节也会有出游活动,姑娘们通常会穿着节日盛装,人多的时候也会结伴而行,步行至各个地方,以散步的形式消灾除难,为家人做祈祷,俗称“散百病”。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姑娘们在散步途中见到桥一定要走过去,意为去除病痛,保佑家中老人平平安安。

此外,上元节这天也常有吃糕的习俗,寓意“步步高升”,小编也为大家带来2种南北方朋友们都爱吃的糕,老少皆宜,好吃寓意佳!

1、枣糕

在众多糕点之中,枣糕的历史算是比较悠久的,因为大枣本身就有吉祥如意的象征,而且营养丰富还自带甜香味,所以松软的枣糕从古至今都是人们较为喜爱的糕点,好吃不上火,也有来年平安顺利的好兆头。

现如今枣糕也有不同做法,七度方益颜糕就是较为新颖的一种,比起传统的枣糕来说更倾向于轻便的零食包装,小颗粒状的形态一口一个吃起来更方便,而且还有枸杞、玫瑰等成分添加,味道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成分配料上,七度方益颜糕同时也很注重甜度的控制,用木糖醇来代替蜂蜜帮助调味,相比来说甜味要更淡一些,而且热量更低,对身材有严格管理的朋友也能放心吃,滋养更解馋。

2、年糕

和松软的枣糕相比,年糕的绵糯口感更受年轻人的喜欢,而且它的做法非常多样,除直接用年糕条蘸蜂蜜吃之外,还可以和芝麻、桂花等配料相搭配,做出不同风味,各具特色,但都软糯清甜,美味十足又饱腹。像正月十五我们可以用年糕和排骨一起炖,还有“步步高升”的寓意。

近些年很多朋友会直接吃点七度方五黑糕来代替,它便是以食用价值较高的黑芝麻作为主成分,经过九蒸九晒的加工方法与黑米、桑葚和黑枸杞相融合,构成新奇独特的清新美味,入口甜而不腻,刚好符合大众普遍的口味需求。

当然七度方五黑糕依然是用糯米粉来保留年糕的软糯口感,此外也并没有额外添加任何成分,做成的小糕点吃起来绵密清爽,不管是当作主食还是饭后甜点都很不错,适合和家里人一起分享来吃,更是趣味多多!

小贴士:上元佳节,圆月高挂,在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各种习俗的传承不仅是为了文化的弘扬,同时也是保留中国年的喜庆氛围,大家忙碌之余,也不要忘记在这天尽量陪伴家人,来年也能更加顺遂安定。

农历7月15中元节,为何又叫鬼节?有哪些习俗禁忌?

在民间,中元节被人们戏称为"鬼节"。这是一个特殊的节日,用于怀念祖先。

多年来,中元节逐渐被一些迷信观念所包围。

尤其是许多老年人经常告诫年轻人,中元节这天不要外出,因为这一天容易接触到"不洁净"的东西。

那么,中元节还有哪些其他禁忌呢?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中元节被称为鬼节呢?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元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初始时,它源自民间对宗教的信仰。这个节日可以说是佛教、道教和世俗文化的融合。

其中,道教将诸神分为"天官"、"地官"和"水官",统称为"三官大帝"。民间认为他们是天帝在人间的代表。

其中,天官在正月十五上元节分赐福,因此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而地官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宽恕罪孽,因此中元节被称为"鬼节"。农历十月十五被称为"下元节",也被称为食寒食,这天主要用于纪念贤人。那么,中元节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呢?

祭祖是其中之一。最初,七月半并非现在所称的"鬼节",而是一个专门用于祭祖的节日,主要源于古人对祖灵的崇拜。

农历七月进入初秋,许多农作物丰收,为了庆祝和感谢丰收、地球和祖先的关照,人们在这一天祭拜祖先。他们在祖先的牌位前摆上新的稻米,向祖先报告秋天的收成,将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

后来,由于"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日"的观念渐渐流传,人们开始认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逝去的祖先和亲人会重新回到阳间,探望自己的后代和家人。

因此,在七月十五的前一晚,人们会准备好祭祀供桌,并在七月十五的早上取出祖先的牌位。他们会将茶饭、水果等供品摆放在供桌上,并点燃香火。这一天的三餐都会供奉好食物,让祖先享用后再送走他们。

放荷花灯是中元节的另一个习俗。放荷花灯的目的是积德行善,闪耀的灯光会引导无法转世的亡魂踏上去往来世的道路。此外,河灯也寄托着人们对逝去祖先的思念和对未来好运的祈愿。

在中元节,人们会吃花馍、馄饨或鸭肉。

花馍是用面粉蒸制而成的馒头,表面用染色的面团制作而成。

这些馒头用于祭祀祖先后由家人分享,有驱逐霉运的意思。在北方的许多地方,人们在中元节蒸制大量花馍。由于馒头需要用旺火蒸制,也象征着财富的到来。

除了这些习俗外,中元节还有一些禁忌。

首先是禁止在户外下水游泳。在中元节这天,老人常常提醒孩子们不要去水边沐浴游戏。古人认为,河流、湖泊或池塘等地,在这一天会有"水鬼"出现,他们需要找人替死鬼,以便重新投胎。

所以在中元节这一天,一些人容易在水中发生溺水事故。此外,古人认为水中是鬼魂出没的地方,鬼魂们在这一天活动频繁,因此要小心避免麻烦。

第二个禁忌是深夜独自外出活动。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这一天晚上是鬼魂活动的高峰时期,到处都是鬼魂在游荡。

特别是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独自外出容易感到惊恐,尤其是体弱多病或体质不够强壮的人容易受到邪气侵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个禁忌是晚上不要照镜子。在古代,民间认为镜子是一种特殊的物品,可以美化自己,也可以捕捉到一些不洁净的东西。

根据古人的说法,七月十五晚上照镜子可能会招惹一些不祥的东西,影响个人的运势。因此,在这一天晚上不要照镜子。

从中元节的一些禁忌上来看,里面确实夹杂着许多的迷信成分。不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不再那么迷信,不再相信所谓的禁忌之说。

不过,这些习俗和禁忌一直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有不少的人仍然继续遵守其中的禁忌和习俗。其中的原因就是图个吉利。

总而言之,中元节是我们传统的"鬼节",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关于这一天有许多传说和禁忌,你还知道那些吗?

元宵节传统习俗你知道吗?

来源:【西咸新区融媒体中心】

“元宵”:寓意团圆和美;灯谜: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文字游戏,也叫打灯虎;龙灯:龙是中华的图腾,舞龙灯,载歌载舞,氛围喜庆;狮:象征吉祥如意,寄托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送花灯”即“送孩儿灯”

2.“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本文来自【西咸新区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画说民俗|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寓意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把谜语写在纸条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编绘|杨仕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