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奇门遁甲

蝴蝶代表什么寓意(一只蝴蝶代表什么寓意)

时间:2023-12-28 22:59:51 作者:万物皆甜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在MU5735事故救援现场,发现一只黑蝴蝶

世界真的又灵物相伴,在MU5735的事故救援现场,工作人员发现一只黑蝴蝶。网友:希望你找到回家的路,找到你所想念的人。

可能是离去的人,定是ta们临行前回来看看,看看亲人,看看朋友,看看事故现场来救援的人们,一路走好。想着就很泪目。

网友:

蝶栖故土,魂归故里

万物有灵,逝者安息

黑蝴蝶通常被誉为是死亡的象征。

蝴蝶很漂亮,但要注意远离黑色蝴蝶,除非想冒着被毁灭的风险,虽然蝴蝶的象征意义和颜色有一些文化差异,但是黑蝴蝶通常被视为死亡和不幸的象征。对此你怎么看。

歌手汪苏泷有首歌叫《黑色蝴蝶》

以下为片段歌词

你抖落身上鳞片

换作素颜

说已经改变

一个转身却又飞回你的世界

最后,万物有灵,逝者安息。希望你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幸福快乐。

灵性与知性兼顾的蓝色婚礼,蝴蝶的浪漫寓意,这场户外婚礼有点甜

星星真美,因为有一朵看不见的花。

暖秋时分,一生一人,

我捉住了,

藏匿在微风里的甜蜜,

将它种在,

镇里最中心的春泥,

用尽温柔,

绽放最美的花季,

待到秋分,

收货蜜罐里浓郁的记忆。

婚礼现场

一场以白色、透明色、天空蓝,

作为主色调的户外婚礼,

主舞台是由蝴蝶翅膀与花艺所制。

蝴蝶忠于爱情,

一生只有一个伴侣,

是昆虫界忠贞代表之一,

所谓破茧成蝶的过程,

也是新人们相爱的过程,

历经种种变化,

最后我们终于脱颖而出,

成为最优秀的彼此。

蓝色是灵性与知性兼具的色彩,给人两种不同的印象。

明度高的浅蓝色常常有大海和天空舒畅开阔感,也象征着清新与宁静。

以透明材质所设计的一款水晶椅,在椅背上系上淡蓝的纱幔,与整场婚礼十分契合,不乏高级感。

从设计的内涵而言,

透明元素是光和化学的游戏,

北欧人用玻璃流出自然光线,

建筑师们用透明材料打造海市蜃楼。

而我们用透明的色彩,

打造了一场梦幻的婚礼,

当离开了色彩,

设计才回归本身。

婚礼细节

婚礼上有很多美好的瞬间,

如果不能用镜头将他们定格下来,

真的会超级遗憾,

相比婚礼的仪式过程,

很多新人会忽略记录,

Pre-wedding的那些美好细节。

而像这场婚礼上的新娘,

和伴娘的梳妆打扮的过程,

这些画面真的超带情绪感,

或激动或紧张。

卧室里单独悬挂的婚纱

OR新娘穿着晨袍抚摸婚纱的模样

有一种将要成为新娘的仪式感定格意义

我喜欢的,

是清晨凝露的茉莉香

特别是婚礼前准备的喜糖,

请柬、捧花、婚戒

这些带着甜蜜符号的婚礼细节,

都用镜头一一记录下,

借助拍摄小道具拍出自然不尴尬的合影。

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长,

总会有个人让你想要温柔的对待。

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相守,

只有一颗舍得付出懂得感恩的心,

才能拥有一生的爱和幸福。

图文:韩国艺匠ARTSWEDDING

她在奥运会跑了最后一名,为何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

​文/ 尕尜

一年又要过完了,标志就是——各大媒体纷纷开始了年终盘点。

前两天看完GQ年终盘点的我,有且只有一个感觉,我的生活受到了监视。

年初,立下“今年要多出门交朋友!为了健康努力健身!”的大目标(FLAG)。

年末,躺在床上看着自己一天33步的步数记录,连甩手造假的想法都没有了。

所以,当我知道索马里有个姑娘,热爱跑步热爱到愿意付出生命做代价时,我真的是既震惊又不解。

真的有人这么爱跑步这种和自己过不去的运动……

而且,爱跑步就爱跑步,犯得上用生命做代价吗?

怀着好奇与疑问,我打开了这本《32秒16》。

故事很简单,它讲的就是一个普通的索马里女孩萨米亚,因为热爱跑步、希望能跑进奥运,最终在自己的努力和父母的鼓励下,跑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故事。

看似这个故事很简单、很温馨、很美好对不对?

但实际上,这个故事,远远不像上面那么简单的几句轻描淡写。

首先,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索马里。

讲到索马里,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海盗、恐怖袭击、贫穷、战争……

所有能与它联想到一起的词语,都是负面的词语,对吗?

可以说,生活在战火纷飞的索马里,别说参加奥运会,连平安生活都是奢侈。

而萨米亚,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索马里唯一的一名女运动员。

08年奥运会上,萨米亚和另一名索马里运动员的合影

可想而知,萨米亚要面对多少困难,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实现参加奥运会的梦想。

她想过放弃吗?当然。

10余年的训练生涯,萨米亚在面对“道阻且长”的现实时,不止一次想过放弃。

但父亲一直的鼓励,和希望能亲眼看到萨米亚出现在奥运会赛场的期待,让萨米亚一直坚持着跑进奥运的梦想。

不幸的是,在萨米亚15岁的时候,父亲死于战火。

父亲的去世,不仅让萨米亚失去了自己最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最好的朋友,更让这个有着7个孩子的家庭雪上加霜。

靠母亲每月100美元微薄的收入,支撑这个家庭都难,更别说萨米亚每月250美元的训练费了。

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萨米亚退出了专业训练队,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

每天距离天亮还有3个小时,中国的孩子们大多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萨米亚就要马上起床,跑步上山砍柴、割草,然后跑回家做饭。

但她没有放弃奔跑的梦想,对此时的萨米亚而言,跑进奥运,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梦想,也是父亲的遗愿,更为了希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每天必经的那一道道崎岖的山路,就是萨米亚的跑道。

这一跑,就是两年。

直到奥运会比赛3个月前,萨米亚才终于正式在体育场接受了专业的跑步训练。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中,每次萨米亚想要放弃时,脑海中总会响起父亲的常对她说的那句话:“永远别说你害怕,若是如此,你梦想要做的事就不会成真。”

父亲对萨米亚的鼓励

终于,在2008年8月,十七岁的萨米亚站上了北京奥运会女子200米预赛的赛道。

国家奥委会前往北京前,给她买了一双新鞋。

但她拒绝了:“旧鞋还没坏,还能接着穿。”

参加奥运会时,萨米亚脚上穿的,是已经穿了3年的,妈妈从旧货市场给她买的二手男子跑鞋,头上戴的,是爸爸去世前送给她的发带。

与同组的其他选手相比,萨米亚是那么的羸弱,让人不由担心她是否能完成比赛。

不出意外,发令枪响之后,跟她同组的运动员很快就把她远远甩在身后,她们很快就到达了终点。

萨米亚即便已经拼尽全力追赶,也改变不了小组最后一名的既定事实。

但即便在全组其他选手都已完成比赛的情况下,她依旧坚持跑完全程,全场观众无不感动,纷纷起立为她鼓掌加油。

最终,萨米亚在全场观众的掌声中到达了终点,她完成比赛的成绩是32秒16,这也是这本书的书名——《32秒16》的由来。

“32秒16”,是编辑为萨米亚的故事冠上的名字,是她200米的个人最好成绩,也是她用尽全力跑出索马里、跑出非洲、来到世界面前的最好成绩。

尽管萨米亚的预赛成绩与同组第一、也是08年北京奥运女子200米冠军——维罗尼卡·坎贝尔-布朗的成绩相比,慢了整整10秒42,尽管她在预赛就已淘汰。

但这已不再重要。

她不是为了夺冠而来,而是为了参与而来。

萨米亚终于圆了奥运梦,她在北京看到了其他运动员如何训练和饮食,看到了自身和其他优秀运动员的差距,更坚定了要把跑步作为终身事业的意念。

然而,当萨米亚从北京回到祖国索马里后,她发现,她在自己的祖国索马里受到了更多敌视和威胁……

2008年到2011年间,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被索马里青年党占领。

萨米亚眼前最大的困难,不再是艰苦的物质条件,而是国内更加猛烈的战火。

当时,所有的体育活动都被禁止,而且运动员是恐怖分子的“重点发展对象”。如果被恐怖分子看见有人穿运动服,他们就会说:“你的日子很悠闲嘛,来加入我们吧!”

“那是噩梦般的一段时间”,索马里的手球运动员蕾拉说,“女人不能跑,甚至走路时也要绑上粗重的绳子。”

摩加迪沙,因战争被摧毁的房子和街道

“这个地方从来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提醒我的机会,每天让我蒙羞,每天让我满身大汗(穿着黑色罩袍跑步)。在街上,无论去到哪,我都要忍受最不堪的羞辱。”

在无情的战火面前,

谁管你是不是曾作为唯一的女性代表参加过奥运会?

谁在乎你是不是曾经为国争光?

你说你曾经获得过千万人的掌声,那又怎样?

萨米亚想实现梦想的呼唤,声音小得可怜,没人能听见,即便听见了也无人理睬。

因为在恐怖分子眼里,人命都贱如草芥,更别提什么梦想了,说出来只会让人笑话。

索马里的战火声依旧连绵不断。

终于,在2010年,梦想和家园一同失去,热爱祖国的萨米亚被驱逐到流散会集营。

但她下了一个勇敢又疯狂的决定:“我要逃离到意大利去,在那里找到专业的教练,进行专业的训练。我还想继续奔跑,继续参加奥运会。“

2011年,萨米亚到达了利比亚,这里是非洲的最北边,只要越过地中海就能到达安全的意大利。

终于,在2012年4月,萨米亚等来了偷渡去往意大利的小船。

她和难民们挤在小船上,正满心欢喜地憧憬未来,小船却因为严重超载燃油耗光,漂浮在地中海上。

在难民疯狂争抢救援绳子的纷乱中,萨米亚被挤下小船、坠入地中海,再也没有上来。

她的梦想,彻底终结在了21岁。

到这里,萨米亚的故事就结束了。

说实话,看完整本书后,我的心情…其实蛮沉重的。

一方面,我为满怀热情与理想,却受到现实桎梏的“萨米亚们”感到痛心与惋惜。

另一方面,我又为自己只说不做、光立Flag的行为感到羞愧。

萨米亚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生存,光活着就已经很难了,但她还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拼尽全力,我却再三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

而且,看完这本书,我才真正领会到我爸经常对我说的那句话的意义,“别再有一点不如意就抱怨不断,你肆意挥霍、毫不珍惜的现在,可能正是很多人向往的明天。”

今天想将这本《32秒16》,作为2020年开年的第一本书推荐给各位爸爸妈妈,以及9岁以上的孩子。

除了内容,这本书在设计上也充满了小巧思,为此,我特地采访了这本书的设计大大~

Q:腰封是设计成了塑胶跑道吗?那个小人是萨米亚对吧?

A:对,腰封设计其实蛮直接的,一看就能明白是跑道,这个和故事中主人公的一生息息相关。腰封的背面有一个简笔画的小人就是萨米亚,可以看得出来她在第二跑道上,这个地方我直接是按照她北京奥运会的位置来安排考虑的,这是个小细节的地方。

Q:封面的那只黄色蝴蝶是什么寓意呢?我看书的时候一直很好奇。

A:相对腰封设计,封面设计就是比较隐晦的去考虑故事的深意的一个想法,首先大家也许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蝴蝶,这个点可能就需要大家认真看过故事之后才会对此有所认同,蝴蝶代表的意义,以及为什么是黄色的蝴蝶,对它的理解相对就多人多色,大家想怎么理解都可以。

Q:图书内芯一般都是用的黑色字体,《32秒16》的内芯为什么选定的蓝色呢?

A:内芯蓝色的字,其实是和整个书基调统一考虑的,封面是浅蓝的底色,用这个蓝最初的考虑是索马里的国旗色,蓝色也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故事里也有细节提到了天空和大海,也是考虑使用蓝色的一个原因。

这三个小巧思其实也是这本书隐藏的3个彩蛋,爸妈们可以带着它们,引导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哦!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啦!

在这里,小编也希望大家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都能够坚持实现自己年初定下的小目标。

毕竟目标这种事,说不定努努力,就实现了呢?

香港故事|旗袍在香港的那些事儿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香港10月3日电题:旗袍在香港的那些事儿

新华社记者洪雪华、姚兰

几年前,有400多名香港女人穿上旗袍一同参加了一场音乐会。

每个人的旗袍款式各异,面料有丝绸、羊绒、真丝等,盘扣有细有粗,开襟有斜有直,开衩有高有低。有人手持团扇,有人肩披纱巾,女人们用好奇、惊喜的眼神打量着彼此。

“为喜欢穿旗袍的人提供一个展现美的平台。”“旗袍发烧友”胡玉贞参与策划了这场活动。六年前,她在香港创办金枝玉叶旗袍会,主要组织旗袍宣传活动,会员最初不足10人,如今已超过百人。

胡玉贞在活动邀请函中写道:必须穿旗袍出席。她一年365天里,穿旗袍的日子超过300天。

香港还有不少人跟胡玉贞一样喜欢穿旗袍。旗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2021年,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旗袍重新吸引大众目光。

2019年4月,旗袍爱好者胡玉贞组织旗袍活动,多位老人穿上旗袍认真参加活动。受访者供图

“穿上旗袍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胡玉贞去过一个旗袍博物馆。“凑近仔细看,旗袍上的一朵朵花都是用红色珊瑚石绣上去的,简直太美了。”足足一下午,她徘徊在展柜前。

为什么喜欢穿旗袍?胡玉贞回答:“穿上旗袍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旗袍就像是一种约束,我会特别留意言行举止。”

采访当天,她精心打扮了一番:一身墨绿色印花旗袍,右侧盘扣上挂着小玉佩,一双黑色圆头高跟鞋,丝绸口罩上还有绣花。

胡玉贞想让更多香港人喜欢穿旗袍:她在养老院组织旗袍活动,让60位65岁以上的老人穿上旗袍,拍摄美照;她参与策划活动“爱在黑暗中找美”,邀请香港旗袍设计师余婳为6位盲人女性量身设计旗袍,帮助她们找回自信……

现代旗袍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审美,最初风靡于上海,而后传到香港、台湾等地,在两岸及港澳地区落地生根,其承载的美也成为一种共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旗袍在香港迎来发展时期,香港人习惯称之为长衫。有女白领和教师穿着素色旗袍上班;喜庆场合有女性身穿华丽旗袍;还有学校以蓝色、白色旗袍作为女学生校服,当前仍有十几所学校延续此传统。

9月4日,梁朗光在香港观塘一栋工业大厦的工作室。新华社记者 李钢摄

旗袍老裁缝的“高光时刻”

胡玉贞整理了一份“旗袍大师资料”,介绍香港现存6位旗袍裁缝师的祖籍、入行时间、资历、年龄、代表作品、手艺传承、工作室等信息。

这其中,就有89岁的梁朗光,他曾为电影《花样年华》制作旗袍。

梁朗光为演员张曼玉做旗袍是机缘巧合。

电影《花样年华》将淡色、深色、鲜艳等不同风格的旗袍融入镜头语言,反映女主角苏丽珍的心路历程。

开拍前,担任服装及美术指导的香港著名设计师张叔平经引荐,找到了梁朗光。两人达成共识,旗袍由张叔平设计,梁朗光制作。

张曼玉忙于拍戏,梁朗光在片场为她量身,还要做纸样、裁布、包边、夹里、绲边等,每道工序都不敢马虎。历时两年,梁朗光制作了30多件旗袍,电影中展示了20余件。

2000年电影上映后,有观众评价:“这是一部旗袍电影!”他因此名声渐起,顾客闻风而至,订单接踵而来,迎来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张曼玉穿得非常自然!”这位老裁缝说,合身的旗袍就是最好的旗袍。

9月4日,梁朗光在香港观塘一栋工业大厦的工作室。新华社记者 李钢摄

梁朗光十三四岁从广东佛山来到香港,最初在中环一间裁缝铺里当学徒,苦心学艺方可出师谋生。后来,他办起工作坊,最多时有十多位裁缝作为帮手。工作坊内灯光时常亮至深夜,裁缝们手中的银针在布料间穿梭游走,两三天便能做出一件旗袍。

到了21世纪,旗袍的火热时代渐渐过去。梁朗光关闭了运作多年的工作坊,辗转搬到位于观塘一栋工业大厦的工作室,不足40平方米。

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七八张照片,有梁朗光和张曼玉、巩俐的合照。约一米长的工作台上放着软尺、剪刀、纸片、布料、熨斗等,老式缝纫机紧挨着工作台。

60多年,上万件旗袍。如今,这位年近九旬的老裁缝一个星期工作六天,每天早上10点开始,下午5点离开,每个月只做两三件旗袍。

订单册里也有内地顾客的尺码,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订单基本没有了。为了防止忘记重要信息,他会在订单页画上旗袍草图,贴上相应的布条。

为什么坚持做旗袍?在女儿梁媛雯看来,旗袍曾为父亲带来名誉和收入,如今是他老年生活里的一种陪伴和寄托。“他真的很喜欢这份工作。”

2021年9月,“80后”旗袍设计师余婳设计的“十全十美青花蝴蝶牡丹旗袍”在香港会展中心展示。受访者供图

把中国传统文化缝进旗袍里

旗袍的世界里,有老裁缝们的坚守,也有年轻设计师的探索和创新。

“80后”的余婳曾为三个年轻的香港姑娘设计旗袍,姑娘们穿着旗袍跳起了街舞。在她的设计理念里,传统与现代的风格融合十分吸引人。

余婳有一个得意作品——“十全十美青花蝴蝶牡丹旗袍”。她手绘青花瓷蓝色的十只蝴蝶和十朵牡丹,利用数码印花技术,将图案点缀在金黄色旗袍上。

她翻阅古籍,奔走于各类文化讲座,以此寻找灵感。“服装设计需要把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化,不能停于表面。”她用寓意吉祥的“石上大鸡”设计了一件无袖旗袍,也将梅花、茉莉等常见元素缝进旗袍里。

位于佐敦的裕华国货内,余婳租了一个店面,疫情前的正常年份,一年可以卖出100多件旗袍。五年前,她创建了主打旗袍的服装品牌,大部分旗袍在香港设计,在杭州或深圳等内地城市制作。

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纺织及制衣学系毕业后,余婳主要为各大商业机构设计制服。为了提高旗袍制作手艺,她想找梁朗光拜师。

因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梁朗光婉拒了余婳。

而另一位经验丰富的旗袍裁缝师秦长林则忙于收徒授课,希望借此传承旗袍文化。为了专注教学,他每次只收4名学生。

“只要他们用心学,我全部教给他们。”秦长林还参与了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与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共同举办的“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传承计划”,更多年轻人闻讯赶来。

尽管不再是香港人的主要日常服饰,但这些热爱和守护旗袍的人相信,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旗袍只要存在一天,一定还有人穿。美是永恒的。

视频记者:蒋佳璇、谭佳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