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配对

发动什么(发动什么填空)

时间:2023-12-28 14:45:44 作者:谁为谁伤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班级 姓名

一、读准字音。

刺(cì)粗(cū)奔(bēn)纷(fēn)迎(yíng)顶(dǐng)睛(jīng)

更(gèng)登(dēng)篷(péng)晒(shài)植(zhí)炸(zhà)

察(chá)知(zhī)识(shí)帐(zhàng)指(zhǐ)针(zhēn)

二、词语搭配。

披着(衣裳)披着(披风)

鼓着(眼睛)鼓着(嘴巴)

露着(肚皮)露着(牙齿)

甩着(尾巴)甩着(绳子)

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

(大大)的脑袋 (灰黑色)的身子 (长长)的尾巴

(碧绿)的衣裳 (雪白)的肚皮 (粗心)的小朋友

(轻轻)地吹过 (快活)地游来游去

三、多音字组词。

教 jiāo(教书) Jiào(教师)

没 mò(淹没) méi(没有)

为wèi(因为) wéi(以为)

得dé(得到) de(觉得) děi(非得)

四、写出近义词。

快活(快乐)连忙(赶忙)灾害(灾难)

平常(平时)如果(假如)

五、写出反义词。

升(降)长(短)宽(窄)仔细(粗心)

温和(暴躁)雪白(乌黑)

六、句子拓展。

1.下课了,我有时候看书,有时候画画。

2.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在走廊上游戏,在操场上跑步,在图书室看书。

3.只要我认真写,就能把字写好。

4.我会仿写:

(1)柳树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2)凤仙花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果实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果实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3)樱桃妈妈给孩子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小鸟喜欢它吃下它,一拉出粪便,小樱桃种子就在地里发芽啦!

霞云岭上,歌声响起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平山县曹火星纪念馆远眺。 崔志林摄

今年春天,我们驱车从西柏坡南行,不久即见到曹火星纪念馆静静伫立。这座肃静朴素的建筑,坐落于岗南水库大坝半坡,身后是千顷碧波。纪念馆东望着流淌不息的滹沱河,静静地注视着孕育了曹火星这位优秀音乐家的小村庄——河北省平山县西岗南村。

此刻,《没有就没有新中国》铿锵的旋律,一遍遍地在纪念馆小广场上响起。我的思绪跟随着馆内展出的文物和图片,穿越近百年的时光,走进了那片战火烽烟之中。

从纪念馆出来后,我们走进小村寻觅:曹火星童年的足迹,藏在怎样的一方水土里?理想的萌芽,是何时根植于他的心底?那首永恒的旋律,又是如何在他滚烫的笔尖喷涌而出……

走过街巷,古朴的门楼还在,沧桑的泥墙还在。村支书辗转找来钥匙,我们因此得以踏进曹火星故居的小小庭院。木房梁,花格窗,叠映出百年前的情景。

1924年10月18日,一个瘦弱的男孩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岗南村。父亲曹清廉简朴和善,经营着一个较为富裕的大家庭。曹清廉给这个孩子取名曹峙,字文山。

小曹峙聪明好学,在音乐课上他还学会了识简谱,对老师使用的一架风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1937年,他继续求学的梦被炮火击碎。小曹峙和家人目睹了日军铁蹄过处的家园一片狼藉。但同时他也看到,逆流勇进的八路军“战地救亡团”在一个月里组建起“平山团”,一千七百多名农家子弟参军入伍,慷慨奔赴抗日战场。

一个声音在小曹峙的心底呐喊着——“要抗日!要救国!坚决不做亡国奴!”十三岁的他通过同学介绍,当上了村里青年救国会主任。这个小小少年带领几位青年,为八路军捐款捐物,在村里做参军动员。

1938年大年初二,小曹峙离开家中,后加入平山县“铁血剧社”。在平山团的组建过程中,人们认识到文艺宣传的巨大作用。在平山县委书记王昭倡议下,县里以“铁血抗战”精神为宗旨成立了剧社。一些青年知识分子自编自演节目,展开宣传。剧社社员纷纷改名,以示坚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决心。小曹峙改名“火星”,暗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

初夏的一天,冀西重镇洪子店恰逢大集,乡亲们云集戏楼下,来看铁血剧社的演出。只听一个脆生生的女声从幕后唱出:“自从去年七月间啊,鬼子就把沙岭占,临近的百姓遭了殃啊,家家户户那个泪涟涟,侵略者好凶残!反对封建家庭的束缚,一心抗战我把军参。”等那位“女子”走到台前,老乡们一看顿时不解:“没听说剧社里有坤角儿,哪里来的女演员啊?”

可演员的长头发确实是真的。原来,曹火星为了演出,特地留起了长发。一时间,老百姓被这出新编戏和“女主演”深深吸引,宣传效果出乎意料。曹火星也一唱成名。

铁血剧社成立之初,曹火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教大家识谱,演唱抗日歌曲。后来,他将旧曲填新词,把民歌小调改为抗日歌曲。随着演出的增多,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够用,曹火星非常希望自己能创作歌曲。

1939年,曹火星偶然在旧书摊买到一本《和声学》,他如获至宝,开始自学,由此简单掌握了一些乐理知识。正在他苦于无处求学时,一支来自延安的文化部队——“华北联合大学”,跋山涉水来到了平山县。

1940年初,平山县派铁血剧社全体成员到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曹火星选择了作曲专业。他利用一切时间,抄教材,抄音乐杂志;学理论,特别是同志的文章。终于要作曲了,他脑中浮现出平山团上战场的情景……好,就写平山团!《上战场》几乎是一挥而就,曲调昂扬、奋进。

曹火星拿着稿子,忐忑不安地去找老师卢肃。卢肃看了,只改了一个音符。曹火星再次唱时,发现大不一样!从那以后,他更加慎重地对待每一个音符。

八个月后,曹火星从华北联合大学结业,继续投入抗战宣传。没有舞台,他们创作出“活报剧”,天做幕布,地为舞台,赶集的老乡就是群众演员。

在晋察冀边区艺术节上,当看到华北联大文工团、西北战地服务团用小提琴演奏时,曹火星羡慕极了。全凭记忆和想象,经过反复打磨,他竟然也制造出了一把“真正的小提琴”。我们的文艺战士,不等不靠不要,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愣是制造出抗日宣传的“洋乐器”。

那时候,曹火星背上两颗手榴弹,报名到敌占区去做宣传。他在敌占区发传单,还曾被困山中,差点牺牲。但他一点儿都不畏惧,不断积累着斗争的经验。

艰险压不倒曹火星他们,但思想的困惑有时却束缚着他们。当时,边区一台台“洋大戏”上演。曹火星他们没见过沙发,没用过电灯,更演不了外国戏,因此产生了悲观情绪,有的人甚至想退出剧社。

1942年5月,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曹火星他们思想上的疙瘩终于解开了,为人民创作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曹火星在回忆录里提到:“……儿童团、青救会、民兵连、妇救会,处处是歌的海洋。开大会、搞生产,都互相拉歌,进行比赛,用抗战歌曲开路。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促进了我写歌的愿望,创作出《向敌人进攻》《春天里暖洋洋》等歌曲,鼓舞了我的劲头。”

著名作家周而复在《晋察冀行》中提到:铁血剧社和周巍峙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在短短的两年间,为边区训练了四千五百二十四名学员……仅仅在平山县,五百多个村庄里有剧团、秧歌队、霸王鞭队,真正让文艺成为“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1943年春天,面对鲜红的党旗,曹火星澎湃宣誓入党。那时他还不知道,父亲已在“岗南惨案”中遇难。

秋天,曹火星被派到房山县堂上村参加村里的减租减息运动。他和两名同志翻山越岭,终于到达美丽的霞云岭上。曹火星他们和村干部接头之后,迅速投入工作,教当地群众唱歌、打霸王鞭,积极发动群众。

当时,曹火星他们用民间小调填词作曲,为适合打霸王鞭创作了一组歌曲,宣传党的抗日和减租减息政策。但是总觉得歌的力度不够。曹火星决定再写一首能高度凸显主题的歌。

那一年8月,《解放日报》发表了《没有,就没有中国》的社论,与派针锋相对进行斗争。

沉沉群山,寂寂深夜。曹火星端坐在小木桌前凝想。灵感突至,他拿起了笔,文字如滚落的珠玑一般落到纸上……

歌词写完,曹火星长长吁了一口气,拨亮灯花,接着反复默读。创作的,鼓舞着他马上谱曲。民间小调、戏曲曲调接续涌来,眼前浮现出孩子们打起霸王鞭行进演唱的情景。对,要明快、流畅,节奏要整齐。根据感情的需要,他把前面的旋律进行了重新安排。最后,是几个连续的、慷慨上扬的高音音符……那一刻,他终于谱出了蓄积于心的声音。

接着,村里儿童团团员学唱了这首歌,之后逐渐在各个剧团传唱。两年后,《晋察冀日报》发表了这首歌,从此,它在各个边区广泛传唱开来。

曹火星曾这样写道:“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抗战,搞建设,使人民当家做主,搞土改发展生产,给人民改善生活……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是我亲眼所见……党和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人民群众为抗战送儿、送夫参军,支援前线流血牺牲……没有就不会有坚持抗战的局面;没有的领导,广大的人民群众就不可能翻身解放做主人;没有的领导,就不会创建一个崭新的中国,这个道理要让广大群众明白……我讲了真理,说了实话,写了实情,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这首歌创作之初,曲谱是适合边唱边跳的形式,后来因主要是演唱,于是进行了修改,以更加适合广大群众的演唱习惯。歌中“抗战六年多”的歌词,最后固定在抗战胜利之时——“抗战八年多”。

这首歌最初的版本和后来广为传唱的版本差一个“新”字。根据党史专家记述,一天毛主席听见女儿李讷在唱“没有就没有中国”,立即纠正说:没有的时候,中国早就有了,应当改为“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后来,这首歌便改了过来,并传唱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曹火星曾任天津音乐团副团长、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为天津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因此变得格外繁忙起来,自己的专业创作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

冬天,大雪纷飞的路上,自行车的链子掉了,曹火星推着车奔跑,他怕耽误了去中央音乐学院旁听课程。他太需要系统学习音乐知识,要利用一切机会去进修。夏天,大女儿曹红雯半夜醒来时,常常看见父亲在遮盖的灯光下奋笔疾书;天气太热,父亲就把脚泡在凉水盆里。办公室里,同事们看见他在工作之余,悄悄拉开办公桌的抽屉,在纸上写着、改着一个个音符……

晚年,双眼几乎失明、躺在病床上的他,依然坚持创作。他的老战友们都说:“曹火星是一个端着冲锋枪的战士,又是一个身负重荷、精疲力竭却非要走向目标的跋涉者。”

1999年,生命垂危之际的曹火星,还在为澳门回归祖国谱写歌曲。他说:“假如我的作品能为祖国的建设起到一滴水的作用,这将是我的最大的幸福和愉快。”

这位战士,这位跋涉者,一生都默默地过着清贫的生活。

曹红雯记忆最深刻的,是父亲的能凑合和“抠门”。曹火星没有任何嗜好,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三年困难时期,有人拿粮票换鸡蛋补身体,他却不那样做。孩子们饿得哭,晚上睡不着,他就讲战争年代吃野菜、刮树皮的故事,却把省下的粮票接济他人。他任天津音乐团副团长时,主动提出不参加分房,一家六口住三十平方米的房子,没有暖气,一住就是十几年。别人不理解,他却说,这比战争年代强多了,只要有能创作的地方就行。

后来,按照政策,组织上发给曹火星六千元的生活补助费,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和他患难与共的妻子齐玉珍身体不好,多么需要这笔钱补养一下身体呀。他的三弟身体有病,从平山老家赶来,也希望用这笔钱治病。但是,曹火星和妻子最终商量,国家百废待兴,更需要钱,组织上给的这个钱不能要,于是全部交了党费。他从工资中挤出钱,给三弟看了病。

他是真正淡泊名利的音乐家。曹火星的二女儿曹红怡曾这样记述:“小时候,我不知道这首歌是父亲写的,直到上学看到音乐课本时才知道。”

著名演员田华在晋察冀边区工作多年,和曹火星一起合作演出过,无数次演唱过《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但田华却不知这首歌是曹火星创作的。很多年之后,田华问曹火星为什么不早告诉她。曹火星回答:“我们是党的文艺战士,写歌、作曲、搞创作都是我们的职业,至于那支歌,重要的是演唱,并不是为了知道是谁创作的。”

曹火星将自己的生命凝结成一千六百多首歌曲和多部歌舞剧,默默地把这笔财富放进中国音乐宝库中,然后悄然离开。曲由心生,心声化曲,就已经足够。

斯人远去,音韵长存。《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一直飘荡在亿万人民的心中。201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十集电视文艺专题片《放歌九十年》,这首歌名列第一集第一首;2015年,数十万网民评选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这首歌得票数位列第二,仅次于国歌;2019年,这首歌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今年,中国百年华诞之际,祖国大江南北处处传来这首歌的旋律,人民群众洪亮地唱响心中的声音。

如今,在这首歌的诞生地,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还修建起了“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以图文展示、多媒体呈现、歌曲链接等多种方式,向人们介绍着这首经典歌曲。

著名音乐家周巍峙说:“他(曹火星)用音乐鼓舞人民前进,人民喜爱他的歌曲。”在著名诗人贺敬之看来:“曹火星同志是闪耀在中华音乐史上的人民之星。”

歌声为证,歌声致敬。人民的艺术家将被人民永远铭记。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18日 08 版)

点点星火 汇聚成炬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培养了一批批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2023年4月,新一批全国“青马工程”学员齐聚北京,开启了“点点星火、汇聚成炬”的征程。

汇聚:为同一个目标从大江南北走来

2023年全国“青马工程”由高校班、农村班、国企班、少先队工作者班、社会组织班共275名学员组成,他们一直在各自的领域奋斗着,发光发热。各种经历和体会把他们引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努力成长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赵建铭作为献词领诵员,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无数中国青年喊出了这句心声。而作为学校团委青年工作指导中心的负责人,在团学工作中他也时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抱着进一步锻造能力的决心,赵建铭报名参加了今年的全国“青马工程”。

得知入选全国“青马工程”时,陈思良仍在厄瓜多尔为长安汽车的项目奔忙,直到完成工作的每个细节,他才匆匆登上回国的航班,24小时昼夜兼程赶到北京。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到全国技术能手,陈思良用精益求精的匠心点亮了自己——28岁便闪耀世界技术大赛。为了心中的信仰、中国汽车的未来,他立志在“青马工程”中学得更深、想得更透、干得更好,“照亮”更多的青年。

“明利同志,恭喜您入选2023年全国‘青马工程’农村班。”白天在农场翻看土豆而无暇查看手机的郑明利,深夜才看到来自团市委的这则短信。在此之前,她已经在机器前连轴转了24小时。9年前,郑明利与先生毅然辞去城里稳定的工作,将家中70亩的流转土地由小农场发展成为1300亩的大农场,带动种植面积5000多亩,吸纳周边贫困家庭和一般农户入场就业,带动整体创收超千万元,让父老乡亲的钱袋子更鼓了。郑明利给自己定下硬目标——在“青马工程”中必须学好理论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带领更多父老乡亲富起来。

王静江是来自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工作者。他深知,发展的接力棒终将交到新一代少年儿童的手中。2016年10月,他参加了四川省团校举办的川东北经济区新任职辅导员培训班。自那以后,他坚定地将培养主义接班人视作自己的神圣使命。2023年,他决心继续在全国“青马工程”中历练成长,为少先队员的成长撑起一片宽广的天空。

90后青年庄子云是南昌市崛美公益发展中心主任,也是全国六万乡村孩子心目中的“子云姐姐”。针对青少年阅读危机,庄子云推出了“名著小书包乡村宝贝藏书筑梦计划”,形成系统化、规模化乡村阅读生态。短短4年,“名著小书包”覆盖全国6万乡村宝贝,截至2022年,她的项目已覆盖小学、乡村3664人次,直接受益人数达8335人。庄子云得知入选全国“青马工程”后,决心积极学习科学理论,提升政治素养,带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继续投身于不负时代的青春事业。

275名学员都和他们一样,秉持“空杯”心态,做足准备在全国“青马工程”的学习锻炼中继续丰盈羽翼,以期更高更远地翱翔。

研学:用理论锤炼担当品格、锻造实干风骨

“要坚持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讲结合,着力抓深学员理论学习。”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同志给2023年全国“青马工程”学员上了“开班第一课”。学员们深受鼓舞、学劲十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课上参照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文和老师的讲解内容进行比照、思索,课下将学习生活实际与课堂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围着老师提问。像树苗一样努力扎根向下,汲取“知识养分”。

信仰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清醒。“引导青年进行理论学习,是‘醒脑’,绝非‘’”,课堂上的教诲发人深省,来自中国航发的团委书记陈韬深以为然,“对于理论与信仰、历史与文化、时代与使命,当代青年是‘最聪明的读者’,我们要用‘真心’帮助更多青年获得‘真知’。”“熟知不等于真知”这句话让中国通号的侯昱泽豁然开朗,“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青年,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必须要付诸行动中、体现在服务上、凝结在产品里”。

来自重庆大学的付彦博在课间翻阅着《选集》里的《反对本本主义》感慨道:“经典著作还是要常读,常读常新”。这样学习原著的身影在课堂上、宿舍里随处可见。每位学员宿舍都设置了供学员们“补钙”的理论书架,《谈治国理政》《论党的青年工作》《论中国历史》等书籍应有尽有。付彦博借阅的《选集》就是书架上经典原著之一。

“理论学习+课前展示+学习分享”的课堂形式,让学员们对每堂课都充满期待,坐得住、听得进、想得深。“他们不干,谁干”“他们都来干”的精气神和迸发的家国情怀是学员们学习后最大的变化。少先队工作者班的郑高兰结课前说:“要随时以一种‘我能为学校建设、为社会发展做什么’的挺膺姿态,主动去学习、去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先读厚、再读薄,当好‘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青马人’。”

每晚各班学员按专题进行分组研讨,激烈精彩的思想碰撞深化了每位学员对理论的认识。《让红色信仰引领青春航向》《论青年人在乡村振兴中的可为空间》《浅谈社会组织在助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国企青年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一篇篇心得文稿,成为学员传阅学习的重要材料。理论学习不仅要有追寻真理的深度,还必须要有贴近实际的温度,这是各班学员在一次次研讨交流后的真实感受。

社会组织班学员石磊是郭明义爱心团队青海青情援助分队的一名志愿者,他在研讨时分享道:“学好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进一步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王然玄这位“90后旅游村长”在分享时表示:“当老支书跟我说,‘娃娃,我不知道你们要干什么,但我知道你们是派来的,是不会做坏事的,我相信你们’,那一刻,我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体会,我绝不能辜负老支书、父老乡亲们的信任。”

每一次研讨,各行各业青年都能找到理论与各自实践的结合点,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复兴大进程中的小定位。

“时间到,请交卷!”理论测试结束的信号发出后,学员们交上了检验学习成果的答卷。为准备理论测试,“青马”学员坐得住板凳、研得透问题。奋斗路上,还有许多场“测试”等着“青马”学员,他们深知,唯有坚定信仰、锤炼能力,才能冲破阻碍、一往无前。

铸魂:“青马人”要立志发出“青年音”

“传播青马声音,汇聚青春力量”是“青马学员说”创办的目标,也是每一名青马宣讲员的职责和使命。“青马学员说”于2022年诞生,在“青马人”的努力下,成为青年讲理论、讲历史、讲成就、讲成长、讲体会的重要平台,展现着当代中国青年矢志奋斗的昂扬朝气和青春风貌,以一个个“小我”的故事引领各行各业青年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我”之中。2023年全国“青马工程”第一次集中学习期间,19名学员代表各班参加了“青马学员说”演讲比赛,讲述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年故事,发出“强国有我”的“青年之音”。

来自贵州理工学院的冷青轩从小切口讲述了父亲用行动点亮他内心的故事。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中,他的父亲作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员驰援抗洪一线。因为担心父亲的安危,他坐立难安,但父亲的坚毅和果决让他真正理解了在关键时刻对人民群众的大爱无疆。于是他选择在后方辅助抗灾,主动到乡村支教,传递奉献与担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李倩茹分享道,她的老师刘永才院士为了中国自己的巡航导弹,牺牲了健康,甚至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航天工程师的姥爷,总爱送她“奇奇怪怪”的礼物,言传身教下,让她这个90后姑娘毅然选择了成为一名导弹设计工程师……她亲历的故事展现了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勇担使命,倾心铸就国之重器的伟大品格。

中国铁建的许江浩引领青年们回到共建“一带一路”的征途中,感受国际救援的惊心动魄、“铁兵精神”的壮烈无私、中国铁建在国际版图上共创共赢的“大国胸怀”,让青年们在“铁兵”后代深情的告别信中,深深感受到了那份遗憾却无悔的亲情和无法割舍的家国情怀。

华润集团的曾晨雨与长安汽车的陈思良,共同讲述了陈思良从“叛逆顽童”到“大国工匠”的成长之路,从“细致”做到“精致”再到“极致”,从“个人”带领“队伍”辐射“全局”,28岁便闪耀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技能大师,继续弘扬着“大国工匠”的精神。

中国海油的邵天琛在璇玑系统自主研制的故事中,展示了“中国速度”的骄傲与自豪和“要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决心和魄力,号召青年以能源安全筑国之长城,以吾辈之肩担国之复兴。

少先队工作者班的靳兴旭和郭鹏程把一株平凡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马兰花种进了观众心里。他们以邓小岚支教马兰小学播种音乐梦想为引子,讲述了和少先队员、辅导员一起成长的点滴故事。演讲结束时,靳兴旭和郭鹏程庄重地敬起队礼,激动地说:“我们就是平凡的马兰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谱写着守望成长的教育之歌!”

一个个故事讲完了,但“青马学员说”并没有结束。它的使命是持续“凝心铸魂”,让更多青年坚定信仰、凝聚力量,在光荣与梦想的远征上并肩起来,爬坡上坎、过关闯隘,在伟大征程上画上属于青年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共进:青年就要团结一致而充满干劲

在集中学习前,高校班张康宁、李泽中、林涅、朱玲霞、王力泉分工完成了670页、40余万字理论学习资料汇编的整理,为全体学员学习提供参考。高校班还成立了临时团支部,建立了“学习、实践、组织、宣传、文体”的功能性团小组和按照学校所在地区进行划分的班小组,进一步激发班级学员内在沟通活力,让第一次集中学习成为好的开始,也让为期一年的联学联建成为常态。

“我们不是‘卷’,我们是享受团结奋斗的过程。”国企青年们总是这样调侃着这几天的集中学习。国企班先后成立了宣传组、信息专报组、“青马学员说”材料支撑突击队等志愿团体。宣传组自制《国企青马观察》栏目,推出高质量短视频《追光》;信息专报组将每日的学习研讨心得汇编成册、将热议撰写成文。有时为了一个词语反复推敲,不经意就错过饭点,只为把话说进青年心里;有时为了一个画面反复琢磨,不惜深夜外出拍摄,只为把更好的镜头映入青年脑海。在有限的时间内竭尽全力地精益求精,成为每一个国企班学员的精诚态度。

“阿贵班长、各位同学,我有一定拍摄经验,为咱们农村班记录每个美好瞬间,就请放心地交给我吧!”农村班学员何秀娟自荐成为班级委员,希望能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为了促进班级建设有效开展,农村班探索并确立“小组责任制”,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到组、责任到人,组长牵头、组内成员互相提醒督促,在专题学习、小组学研、“青马学员说”展示等传递、布置、落实、反馈等各环节各专项实现“全面、准确、高效、协作”的效果。

“我推荐艾孜买提·艾尼瓦尔作为班长”“我同意这个提议”“我也同意”……在全国青马工程社会组织班全体学员的共同推荐下,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设计专委会负责人艾孜买提·艾尼瓦尔成为全国青马工程社会组织班班长。这段时间,为了能够保证社会组织班健康有序发展,艾孜买提·艾尼瓦尔和班委们组织全体学员共同建立了班级公约、班口号、愿景、使命等班级文化,通过班级文化进一步增强了集体的向心力。

少先队工作者班班长吴云在组织班级最后一次课前展示准备时遇到了难题:展示视频很有可能做不出来。为更快完成任务,吴云动员各小组全员参与。即便到了晚上11点,各小组同学也连声答应,没有犹豫,她真切地感受到,这群人从天南海北聚到一起,是因为同一个梦想,同一场奔赴!努力克服设备问题、硬撑着疲倦的眼睛,凌晨4点多,视频终于完成。他们互相调侃,除了红领巾的标识,黑眼圈也成了他们共同的标识。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虽然疲惫,他们仍然看到了彼此脸上的光,这光属于“青马人”,足以照亮未来路。

团结一致,干劲十足,拧成一股绳,“青马人”身上的这股劲儿,造就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了高效的班级管理方式,在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同成长进步。

成炬:我们以同一种姿态向复兴中国走去

点点星火不成气候,汇聚成炬才有光芒。每一个全国“青马工程”学员回到各自工作岗位,用实际行动带动一批人、引领一批人,与他们一同追逐梦想、生生不息。

“来到全国‘青马工程’的平台,是我进一步提升个人理论水平,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的宝贵机会。”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王力泉说。他曾经带领来华留学生前往一大会址等地领略中国的初心使命,外国友人对中国发展、中国成就赞许连连,也更加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集中学习后,他将继续组织学校的中外青年参加社会实践、形成常态化机制,促进中外青年互学互鉴、当好中外友好交流桥梁。

“参加全国青马工程让我站上了一个新的起点”,来自中国铁塔的国企班学员徐骥奋战在通信行业10余年,见证和参与了我国移动通信网络从3G落后到4G同步再到5G领先的跨越式发展,他回到岗位上将组建中国铁塔“青年讲师团”,把亲身经历讲给大家,在公司青年中宣扬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厚植“人民邮电为人民”的红色基因,引领公司青年更加火热的投身于“网络强国”战略,为人民群众享受便捷移动通信网络服务保驾护航。

农村班的乡村振兴行动志愿者何艺珊走进祖国最基层,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感受到年轻人作为连接国家与基层群众桥梁的意义。未来,作为“青马人”“新农人”,农村班的学员将更加坚定为农初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里做好“领头雁”“贴心人”“宣讲员”等角色,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乡村、建设青春之中国。

少先队工作者班吴云在和同事交流后,决定了要与扬中市“红领巾巡讲团”的成员们深入学校开展巡讲,邀请高校班、国企班学员走进校园,开展主题宣讲交流活动。少先队工作者班李响一回到学校就和北京市昌平区流村村支书杨强达成合作意向,带学生们走进农村、了解农村,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王静江联系了其他省份的学员伙伴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和体验各民族文化。“资源共享能带给少先队员们更多收获和成长。”王静江和其他省份的少先队辅导员们讨论时谈到,表达了想要建设全国少先队资源库、组建跨省联合课题研究团队、创建少先队名师工作室的意愿。少先队“大朋友”们一呼百应,准备在自己的课程中融入“青马工程”教育,发展更多的青马“星火”。

90后袁鸿飞是一名“斜杠青年”,作为4家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他回到天津后,带领天津市青少年事务社工管理服务中心全体社工在全市15个区的100多个社区,聚青少年思想引领、身心健康、婚恋交友、就业创业等领域,启动实施“社区青春行动”服务项目活动,以全市示范性社区为实践阵地,重点打造100个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品牌项目,探索激活基层有效动能,预计开展各类活动1000余场次,直接服务青少年1万余人次。

浙江省诸暨市吾欣公益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庄园从北京培训结束后,联动高校打造“青松共富工坊”聚集青年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分享学习青马工程的思想主旨,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引导青年创新开发设计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公益类、志愿服务类项目。通过青年榜样说、红色小品等形式,以青帮青、青带青公益创业模式以文化人,实践动人。她还定期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青枫V站”公益直播活动,联合抖音、小红书、美团外卖等平台,在为地方优质“土特产”直播推荐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团结青年人的爱国爱党情怀,发挥志愿奉献精神,多维度助力乡村振兴。

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越来越多的青马“火苗”将带着“青马工程”赋予的信念和使命,熊熊燃烧、紧密汇聚,努力燃亮更多青年的“信仰之炬”“理想之炬”“奋进之炬”,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青春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全媒体采编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