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蛇

和马资料(和马个人资料简介)

时间:2024-01-01 13:58:28 作者:浮生若梦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河曲骄子马骥良的军旅人生

当官不为民做主,

不如回家卖红薯。

——民谚

1972年的大灾荒,也成全了十分了得但同样一时难以“准确定性”的典型。比如以救命红薯为媒介,就有幸让河曲全县的大人小孩不约而同结识了一位战功赫赫的共和国将军。而且成为那一时期最有代表性最不好忘却的集体“饥饿记忆”。

如果说当年“三年困难时期”河曲没饿死人而那位舍己救人的刘毅书记不应当被忘记的话,那么,1972年前后罕见的天灾人祸河曲又逃过一劫再一次侥幸没饿死人,这位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将军就实在是功不可没不应当被忘记了。而且有趣的是,他俩又同为河曲籍干部中极少见的享受过中央红头文件待遇的人物,不同处在于是一大一小一褒一贬,一个是名当其份的任命书,一个是牛刀杀鸡的撤职书。

这位将军的大名就叫马骥良,河曲县阴塔村人氏。1940年代初,他曾经在老区河曲工作长达六年之久。从军后48年一个台阶不落的干上来,早在1955年就授衔少校,1980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一军政治委员;最后从浙江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任上荣退,又一次开始授衔应为中将但他刚好赶上到龄退位——退位了也是将军。之后他一直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定居养老。

为了弄清这个事情的细节,我在2006年3月专程前去拜访过这位曾经那样感动过家乡百姓的军界老人。从上海坐长途客运到杭州已是下午一点半钟,见一位身着唐装斜背挎包的老者竟站立在热天里等候——3月的杭州已经很热,想必等的时间已经不短。这就是已年过八旬的马老。后来才知他心脏有病,挎包里放的是救急药品——他当年回赠家乡的不就是一个救急药包吗?这样级别这样年龄这样身体状况的老人居然这样子抱病远道地“恭迎”一个区区晚辈的“大驾”,而且牺牲的是老年人最可宝贵的午休时间,这算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在给我即兴启示的同时也猛不防给我来了个“下马威”,一见面我就被老人家对家乡人的这一片盛意痴情所深深感动了。

提起马骥良政委,那可是一位名震军内的传奇人物。

1947年他在晋中文水一次战役中英勇杀敌光荣负伤,丢掉一只眼睛,却落了个英勇善战的大名声;

1953年他赴朝参战,最后参加过与美军进行的板门店谈判,专门负责战俘尸体(我军烈士应叫做遗体)的交换,验明身份,清洗整容,造册移交,还有对换回的我军烈士的善后掩埋工作。他说他是多少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兵油子”,只这一次特别,和死人“谈判”比对活人还要多费口舌;

1962年在一军二师炮兵团任政委,他先知先觉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结果在武汉大军区介绍了经验;过了一段到1963年全军全国才开始了普遍动员的学毛著运动。1978年在一军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他敏锐地抓住兵员不太安心的活思想,开展了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结果为此一军政治部、南京大军区、解放军总政治部一连开了四次现场会,向全军推广经验,为后来相关军事思想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实践依据。他说他之所以能出这些“风头”不是因为自己水平有多高,而是因为自己来自基层了解下情爱动脑子也敢于创新,河曲六年工作对他来说就锻炼很大获益匪浅。

心直口快的马老自我总结他在河曲的工作只讲到两好两坏四件事,他说这四件事比较出名。这里似乎也用不着刻意为尊者讳,不妨一应如实复述如下。

1944年他在县武委会当干事,发现驻地樊家沟孩子没学校上学,就发挥自己当过教师的特长组织起了少年夜班,业余帮他们学文化。这事在当年《晋绥大众报》作过重点宣传报道,也得到了当时的县委书记罗毅的点名表扬;

1946年在任一区(即城关)民兵大队长期间他在楼子营蹲点,与朱武美斗争的同时也抓生产,那年大旱棉花种不进去,他紧急动员带头担黄河水点种,结果大获丰收,得到群众好评。

他所谓做过的坏事,其实都属于执行政策上的偏差,不完全是坏事也不尽然是他的责任,但都与本文的“饥饿”主题相关了。一件还是在那个楼子营,他急于完成任务征收了过头粮,后来又给退了;另一件是救灾吃大户“侵犯了中农利益”,1943年受灾群众又饿肚子,在五区的尖山村,他听信部分群众建议强行把一户人家的存粮分给全村吃,人家告到区委副书记周元在那里,周批评他“侵犯中农利益”。干这两件“左”事时他还不足20

岁,感情用事在所难免吧,却从中不难看出他打小对上对下的真诚与敢作敢为的作风。是大胆的工作实践中让他长了心眼,让他对我们党一贯偏左的政策有了警觉,这也就为他后来不再盲从条文勇于创新实践做出那么辉煌的军内业绩,以及为老区为家乡逾越雷池救苦救难的惊人之举,奠定了感情和思想的基础。

这就说到他为家乡救灾办的那件大实事了。

1973年即大灾之后第二年,他利用“支左”方便,动用军权给家乡河曲先后从河南调进属于统购物资的红薯干子红薯皮,共计120多万斤!那时河曲从南到北从老到小哪户农家不是靠吃这些红薯干子红薯皮逃过大灾之劫的啊?

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

灾区河曲有幸托他的福大难不死,可“大难”却不出预料地转移到了这位似乎事不关己纯乎多管闲事的本来功成名就的将军头上——他因此而被以违反了地方政策、触犯了党纪军纪进行过军内审查。

这不叫舍己救人叫什么?

而且他办这样大的好事,开头结尾却简单的出奇。既不需要在事前接受县里政府方面的郑重委托,也没有在事后得到过县里主要人物郑重表达的谢意,大概出于大人物不便打扰,大概出于大恩不言谢吧,总之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堂堂将领,在完成这一庄严使命的自始至终,他只不过是听命于县供销社下属的副食公司几个小小的采购员的鸡毛“号令”而已。或者竟可以说,对他而言灾情就是命令吧!

那年春天,“匹夫有责”的副食采购段培荣、武志文经人推介,直奔河南商丘找到了正在那里执行支左(也叫“三支两军”)任务的马骥良政委。他们知道马政委为家乡热心办事,诸如给河曲县医院低价买过成套制药设备,给县电影公司直至搬动当时文化部副部长的儿子买过放映大座机,给阴塔公社买过三台拖拉机和每村一台柴油发动机,还给王海元书记从上海托运过治心脏病药品。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这些都非轻而易举之事,因此他们是慕名而来寄予厚望。这次见面说明来意是想让他帮忙给家乡搞一些救灾代食品,之前红薯干子他们已经搞到一些,这东西在河南主要做猪饲料用,相当于“百样草”吧,掏起来就地风干不往家收,每斤一毛二分钱买回河曲来就变成了十分金贵的“救命稻草”。

河南出产红薯,也出产豫剧。豫剧里有一出有名的戏里有一句有名的台词,后来成了有名的民谚,就说到了这个红薯。叫做“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极言这两样货色——庸官与红薯——的轻贱。上门求人的他们虽然人轻言微,可这不明摆着是要逼着人家堂堂政委在“回家卖红薯”吗?

没曾想这位政委竟然欣然受命。

马政委在接待客人上曾经闹过一回笑话。河曲老乡刘健到访,他郑重其事吩咐部下要好好接待,说“这是我的老上级到了”。部下琢磨军政委的上级那一定是国家军委首长了,不穿军装极有可能就是微服私访,更需要小心服侍才是,于是来了个全军总动员。事后才弄清原来是马老十几岁时在河曲县武委会的“老上级”,来客那时级别相当于个副处级吧。这一回对分明连戴毡帽衙役级别都不够的两个采购员小老乡,仗着许是自任的“灾区特使”身份着实享受开了“军委首长”待遇,他居然也给又来了个“全军总动员”,安排后勤部一堆人围着他们团团转,而且他自己也事必躬亲到处打电话,向民权、兰考等商丘地区管辖的几个县的主要领导求助,还专门把小老乡们请到家里宴请招待过,那一段时间河曲“增援”商丘的“兵员”增加到了7个人……

过去兰考是出名的逃荒要饭地方,出了个清官县委书记焦裕禄,现在反转来接济咱们,灾情在呼唤清官呀!记得兰考长得也不是梧桐树而叫一种泡桐树吧?

事情办的还算顺利,收运回来的红薯干立马在商丘火车站堆成了小山。但还未及高兴就又让人犯了愁肠,河南省政府文件明确规定,粮食属于国家一类统购物资,不准调运出省,火车站根本不敢起运。这可怎么办?马骥良亲自出马找有关方面“理论”,说河曲是老区对革命有贡献,现在有难应当支援;说红薯虽然属于粮食但在你们主要是猪的粮食,把你们喂猪东西拿过来救命,我们不会忘了你们的大恩大德。可是人家软硬不吃只讲政策。马骥良也找过可能找到的老上级老部下,回复是一个个的“爱莫能助”。

又遇阴雨连绵,堆积的薯干大有霉坏可能,大家特别是马政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还有另外一位老乡军人武宝珠给帮助买来的十几大桶猪油更在禁运之列。马政委帮忙,在运油上总算想出了办法,拉到附近一个小站上就蒙混过了关,因为这个小站不属郑州而属济南铁路局管辖;可这些占满火车站足足需要十五六个火车皮才能拉走的红薯干堆怎么个蒙混过关法?而且名声传的很远,国家计委副主任、河曲老乡金熙英都听到了,他打来电话说:“粮食政策是国家的大政策,老马你要谨慎啊。”他知道这是关心,可是能退缩吗?

天无绝人之路。后来他们师的后勤部长通过转折托人找到了郑州铁路局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才算靠了顾虑相对不大的“小人物”打通了关节想出了办法。这也是那时的一个时代特色,大道难走,小道可通。最后以这些红薯干收购在河南省政府文件下达之前为由办理了手续,才算落实了车皮运离河南运回山西。然后汽运回县,再由粮食局配合供销社按照人头和灾情分配到各社、各队、各户。

这边的事刚算告一段落,那边的事却又在开头。

武汉大军区直接过问,并责成野战一军派人调查此事。其中还有同时运回的军垦农场生产的两袋大米作为线索。调查人马接踵而至来到河曲。13年前,县委书记刘毅曾因“动用国库”的96万斤救灾粮招来祸端,而马骥良政委这回“动用民库”的160万斤救灾红薯干同样遭遇到了麻烦。吃上救命红薯的河曲人,凡知情者都捏了一把汗,他们纷纷找到调查组为恩人马政委求情喊冤。调查结果并没那么玄乎,加上深入民间体察到了受灾老区百姓的极端困难,每到之处人们往往拿出刚刚分到手的河南红薯干饭来招待他们,不是他们不想给吃别的更可口的食物,实在是没有啊!于是同情心在同吃红薯“大餐”中油然而生,他们体会到了马政委的一片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一种对老首长的真正属于崇高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调查结果可想而知——不是有过而是有功。

严重问题调查组回去后摇身一变成了先进事迹宣讲队。多亏了调查组里尽是些有良知的好人,才使得事情的结局还接近圆满。

这个神奇的红薯呀。它有时是那样地轻贱,有时又是那样地金贵;在截然不同的昧心官与良心官的面前,它竟会变得那样地两副面孔天壤之别!于是根据这一段感人事迹,并由军手,原来的民谚就得以改写:

当兵也为民做主,

舍己救人买红薯。

“当兵的人”曾经被叫做“吃粮人”——立起招兵旗,便有吃粮人;而且马老是种过粮的“吃粮人”,生在十年九旱地面的贫困农家,这个“吃粮人”他就对“粮”字对“种粮人”有着来至骨子里的真情实感!这个“真实”,足以让那些敷衍塞责的当任太平官们局促汗颜;也足以让所有认识他的老百姓们口碑载满。

这中间发生的一件小事,马政委他是感慨良多一直念念不忘。

那年调查完后,他曾回过河曲一次,这件小事就出在那次回家期间。有一对原来他不认识、后来也没闹清姓名的年轻夫妇找来看望他,说是那次调查过后一段时间他们才得知调查的事。是他们有一天晚上到礼堂看电影时听到前边座位上有人议论的,于是他们再没心情看下去,哭着跑出来去找调查组,才知人家走了;又找到县领导“竭力担保”。好像在他们心目之中不但自己有足够力量出面担保,而且县领导都是些可以“一手遮天”管到陆军一军的“神通人物”了。他们给他回忆这段往事时早已是时过境迁,可他看到这小俩口再一次流了眼泪。也许那已经是庆幸的喜泪了吧?最为知好歹识是非的老百姓,命苦也命甜哪!

每每忆及此事,马政委总要说一句,就凭不相识这小俩口的两次热泪盈眶,他忙乎一顿、受屈一回也就值了。

这次我也充当了一回当年红薯“事件”的调查人。接触当事人不下20位吧,很惊诧于他们一个个记忆力都是那么优秀,这神奇的饥饿效应呀!

这是从我这个年龄段上溯多少代中国人的记忆啊!

但愿它仅止于是我们这最后一代“饥民”的切身记忆——请注意,我说的是“切身”。

我嫉妒我的儿孙辈们赶上了只知厌食根本不知饥饿为何物的好时代。

这好时代来自于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来自于对当年那些南辕北辙逼良为娼颠倒黑白敌快我痛的极左政策的毅然摒弃,还特别来自于有着一大批类似马骥良、刘毅以至赵占荣这样的关爱百姓葆有良知为民请命不计得失前赴后继力挽危局的大官小吏们。

当然,他们也都是员,甚至可以说,即此一端就足以证明,只有像他们这样,才配称是老百姓心目中最为认可的真正品质高尚的中国的“形象大使”!

居安思危吧,不要忘记那些饥饿又加畸形的沉痛,不要忘记这些真正应当名垂青史的我们国家我们党特别还有我们老百姓的大德大能的忠良臣!是他们,用敢于触犯某些天规的赤诚之心,精彩扮演了一出出盗取上天火种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谨记谨记,“左”了就不会“福厚”。我们村那个大名左福厚的平头百姓,曾以一个被撑死的胆小鬼“公社社员”而名震一时名垂一方,对此他就是一个反证了;而人小志气大立志要当个“红小鬼”的当年的我——那个单纯到要命的山里娃,终于被一群号称“亲人”的“疯狂”的大人们逼迫着走上贼路走入迷途,这也可算是一个小小的反证。

不能忘记啊。忘记了,就意味着背叛!

也许是因为上了点年岁的缘故吧,就像父母和师长曾经不厌其烦叮嘱过我要抓住清晨背书那样,如今我也老是由不得要对儿孙辈们这样子婆婆妈妈、唠唠叨叨。

这就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

王文才 2009年8月9日写毕于河曲古渡书屋

现代邮票的印刷方法(上)

邮票是通过印刷发行后才与人们见面的,所以制版印刷的技术水平与邮票的品相质量关系极为密切。有了好的设计稿,如果印刷工艺安排不妥,也印不出好邮票。下面介绍现代邮票生产中常用的几种印刷方法及其特点。

一、雕刻版

雕刻版印刷的原版是雕刻艺术家运用线条和点子表现图案深浅明暗的层次,用手工在钢板上精雕细刻加工而成。印刷到纸上显现出清晰的线点,用放大镜观察时雕刻线条像浮雕一样有绘画笔触似的刀锋,用手指在纸上轻轻抚摸时图像轮廓处明显地在凸起的手感。雕刻版印刷既富有版画的艺术性,又难于仿制伪造,所以是印刷钞票、邮票等最理想的方法。

我国早期的雕刻版邮票是用平台机单张纸印刷的,这种印刷机压力大,而且印刷前先把纸张润湿,使之更易着墨,印出来的线条、点子十分光洁、完整、厚实,质量效果十分好。如我国50年代发行的《伟大的祖国》等邮票,拿今天的水平评价,仍是耐人寻味的精品。现代的雕刻版邮票,大多是高速轮转机用卷筒纸印刷的。机上有喷粉防粘或远红外线干燥装置,印刷前不需润湿纸张,印刷后也不用衬纸,生产效率大提高。由于工艺与原材料的改进,印刷质量也很有特色。如瑞典印制的单色雕刻版邮票,雕刻、印刷的质量都非常精致完美。我国印刷的单色雕刻版《人民公社》等邮票也是很受欢迎的。一版多色雕刻版邮票,其制版工艺与常规的雕刻版制版是一样的,只是在印刷机上有几个(一般为2—4个)上墨辊装置。根据邮票的原稿设计,把上墨辊的不着墨部分切割掉,只留下着墨的部位与印版有图纹吻合,每个上墨辊输送一种颜色的油墨到版面图纹的不同部位,使印版版纹饱满地得到几种颜色的油墨,印到白纸上就呈现出彩色的效果。其颜色的彩色效果是几种颜色的拼色,并在色与色的交接处有串色。如果原稿设计得好,其串色处也能产生特殊的效果。如法国有很多一版多色印制的邮票,由于在图稿设计时精心构思,印刷工艺运用得当,加上纸张油墨互相适应,所以在印刷色彩效果方面具有引人的魅力。我国的普20《北京风景》高面值邮票和《庐山风景》特种邮票第2图,都是用一版多色雕刻版与照相凹版套版印刷的。目前世界上只有捷克斯伐克还保留有较老的平强印刷机印刷彩色的雕刻版邮票。他们在印刷时先印一个颜色,晾干后再印第二个颜色,以此类推,有时5至6个颜色套印,虽然生产效率很低,生产成本较高,但其印刷质量是很精美的。

二、照相凹版

照相凹版也称影写版,它具有网纹细,版纹深的优点,能印制出鲜艳浓郁的色彩和丰富细腻的层次,表现能力很强,是当今世界各国印制邮票比较常用的印刷方法之一。照相凹版的网纹不同于胶版和凸版,前者的网点大小一致,而以网点深浅来表现层次变化;后两种则是以网点的大小表现浓淡层次。用放大镜观察就能看出有明显的差别。同样是照相凹版印制的邮票,由于艺术设计和印刷工艺的不同,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如瑞士、英国的精致秀丽;匈牙利的富丽多彩;日本的淡雅细腻。我国用照相凹版印制邮票始于1959年,从无到有,由简而繁,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自己的风格。 1965年发行的纪109中的“决战前夕”和纪115中的“毛主席在著作”等邮票,都是以大幅油画作原稿的,复制邮票时要缩小几十倍。一般来讲,缩小倍数太大,原稿色调的微妙变化和油画笔触都会摒掉,印刷出来的效果与原作相比就面目皆非了。

要保留原作丰满的形象、画面的空间感以及色调和笔触,关键是印刷工艺。国外有些做法是仿原作改画后再复制邮票,但会有明显的失真。为了取得较好的印刷复制效果,采取在博物馆现场将原作分色缩小,在阴片上恰如其分地修版,预计到缩小后的影响,强调某些部分和舍弃某些部分,尽量保留原作的意境。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熊猫》,是写意国画;田世光的《牡丹》、《益鸟》,俞致贞的《荷花》,王叔晖的《西厢记》,都是工笔重彩,复制时采用原稿分色制版,照相凹版的250线/至360线/时的细网纹级充分地表现出名家的笔墨气势和原作的神态意境。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0月17日 · 九江标统马毓宝,赣省第一督

1912年10月17日, 马毓宝授予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

地点:

北京

类别:

人物

马毓宝像 图源:《大革命写真·第九集》1912 年 3 月

马毓宝( 1864 年-1933 年 2 月 1 日),字元良、孝先,安徽蒙城马圩人,中华民事将领,毅军统领马金叙之子。

1908年,马毓宝毕业于北洋陆军大学正则班第 1 期。后来升任陆军第二十七混成协第五十三标标统。辛亥革命时,他在江西九江起义,任九江都督。后来他被拥立为江西都督。因不接受委派的熊樾山到内务部任职,受革命党人排挤,马毓宝于 1912 年 1 月辞任。此后,马毓宝曾任北京政府大总统顾问。1912 年 10 月 17 日,获授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1922 年 9 月 14 日,获将军府授为宝威将军。国民政府时期,马毓宝曾任参军处参军。

1933 年 2 月 1 日,马毓宝逝世。享年 70 岁。其遗体归葬老家蒙城。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初期与九江相关的马毓(音“玉”)宝有两位,一位是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安徽蒙城人马毓宝,另一位是参加了李烈钧领导的湖口二次革命,后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牺牲在欧洲的云南人马毓宝。两人相差了 30 岁,级别也相差甚远。但如今在网络上介绍马毓宝的文章,却常常将两人的照片搞混。

两位马毓宝的名气都不大,影响力有限,关注的人少,出现史料上的失误也不足为怪。然而,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也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当年被赞誉的,或许现在被贬低,可能在以后又被抬到供桌上。

两位马毓宝的前一位,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举个例子,纸币是中国发明的,从宋代到现代,被印制在纸币上的名人(那种群众形象的不算),仅有数十位,包括孔子、关羽、李鸿章、袁世凯、等人,这其中就有江西第一任都督马毓宝。试问,他是什么级别的人物?

1921 年江西银行五圆劵 图源:上海阳明拍卖

马毓宝成名于九江,曾领上将军衔。在《九江市志》、《九江人物志》等志书中,却都没有他的单独条目,几家百科网站对他的记录也只有寥寥数语,他的名气远逊于同样被印在纸币上的政府主席——林森(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同样成名于九江,还是马毓宝的部下。

马毓宝是安徽人,世家子弟,父亲马金叙曾为清军统领,甲午战争期间在朝鲜、辽宁等地抗击过日本人,似乎战绩不佳。八国联军犯北京期间,马金叙率领马毓宝等四个儿子奋力抗击,似乎战绩又不佳。他保着光绪帝、慈禧太后西逃,可谓忠勇之将,算得上勇敢,也很忠于清廷。

马金叙忠勇么?请看下面这则新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马金叙为直隶提督。1912 年,大清才亡,忠勇的马金叙摇身成为了将帅,直隶提督可不是一般的位置。​

《申报》1912年4月8日

笔者特别写这一段,是因为还没见到挖掘这段历史的文章,也特别提醒读者注意,本篇讲述的马毓宝的背景很不简单,他是个军二代。

揭开马毓宝这个身份,就能理解他为什么很顺。维基百科称,马毓宝 1908 年毕业于北洋陆军大学正则班第 1 期。这段记录的年份或许有问题。北洋陆军大学即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唯一一所最高级别的军事学府。1906 年 5 月创设时被称为“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学员分为速成、深造两班,深造班即正则班。两班在 1909 年春先后毕业,合称为第 1 期。因此马毓宝应在 1909 年毕业。

毕业时已有 45 岁,这个年龄上军校,还是 1 期的深造班,论资历马毓宝可以排在所有将领的前几位。

上谕·宫门抄 《申报》1910 年 5 月 8 日

1910 年,马毓宝被授予正军校官衔。清末新军仿照普鲁士军制建立了军阶等级,正军校是正五品,相当于原清军守备。请注意笔者另划出的一个名字,熟悉中国近代史的读者应该知道他是谁。

被派往南昌任职的马毓宝先任参军一职,1911 年 1 月升任陆军第二十七五十三标标统。混成协是新军的编制,相当于后来的一个师,二十七混成协是驻江西的最高军事单位,下辖两个标(相当于旅),其中五十三标驻九江,九江还有五十五标的两个营。就任五十三标标统的马毓宝,成为了九江最高军事长官。

赣浔两防军统之小更变 《申报》1911 年 1 月 24 日

后面的故事就是辛亥革命了,本系列讲述的九江近代著名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多与 2011 年 10 月九江光复有关。包括李烈钧、吴铁城、林森、蒋群、刘士毅等等。关于九江辛亥革命的故事,会在本月 23 日单独讲述,本篇略过。

这场在九江革命党人下鼓动举行的起义,几乎没有流血,在之后成立的九江军政府分府中,马毓宝就任都督。从这一天开始,马毓宝的名字响彻全国,他很快又成为浔皖都督,统领了九江和安徽。九江起义后,李烈钧率领革命军首先向安庆进发(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江西都督李烈钧》),使得安徽率先光复,因此安徽人奉九江为赣皖革命之首府。

专电 《申报》1911 年 12 月 10 日

1911 年 12 月 1 日,南昌光复。9 日(上图为阴历,宣统三年十月十九日),马毓宝在民众的欢呼中到达南昌,就任江西都督。之前曾有两任江西都督,就任时间短暂,无论从贡献还是影响力,马毓宝被公认为赣省第一都督(其实是第三任)。

马毓宝在都督的位置上也没坐多久。1912 年 3 月(很多资料声称在 1 月),他被迫辞职,让位给部下李烈钧。关于这一段公案,说法各一。有的说是因为马毓宝因不接受临时大总统派来的人,受到了革命党的排挤。有的说是李烈钧在暗中搞鬼,派出流氓搞事情,使马毓宝难以招架。有的说是因为马毓宝不能弹压洪帮势力,江西民众请求铁腕的李烈钧来治理本省混乱的局面。

江西马都督在南昌欢迎同盟会支部职员 图源:《大革命写真·第九集》1912 年 3 月

显然最后一种说法不可信:李烈钧并没有上任,谁能知道他能治理乱局?马毓宝下台也是必然,他的能力不足以培养嫡系,做大做强,都督的位置必然会被虎视眈眈的革命党人抢走。

笔者以为,马毓宝被搞下来,还是南北之间的对立所致,江西革命党的势力太大,旧军官出身的马毓宝压不住,直到李纯带着北洋部队杀进江西,才将革命党人扫除干净。

从江西都督的位置退下来后,马毓宝没有什么太大作为。但毕竟是为辛亥革命做过巨大贡献的老人,历届政府对他仍很尊重。马毓宝先到了北京,被袁世凯授予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1922 年 9 月,获授宝威将军。1932 年 7 月,马毓宝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政府参军。1933 年 2 月 8 日,马毓宝在上海病逝,年 59 岁,政府以上将待遇为他办理后事。

国民政府命令 《申报》1933 年 2 月 20 日

关于马毓宝其人,一些文章在介绍九江辛亥革命时会提到他。据说马毓宝曾坚辞不肯当都督,却“为形势所逼”,不得不勉强应允。不少作者声称,马毓宝懦弱无主见,且无革命思想,同盟会员和起义将领或威望不足,或为他的部下,只能公举他做领袖。

有人将他与黎元洪相比。黎元洪在武昌起义时是协统,起义当晚被吓得魂飞魄散,躲在朋友家里,却被革命党人找到,推举他当了湖北都督。马毓宝和黎元洪,都是的旧官僚,却白白拿到了胜利果实,扮演了一个“英雄”角色。

笔者以为,做出这种评价是对历史的无知。试问:革命成功后,谁不想抢夺胜利果实,为什么大家都推举了保守的官僚担任最高统帅?换一个角度看很简单,革命党人都是下层军官,谁敢坐上这个位置?不能服众就等着掉脑袋。这是博弈的结果,官场上这种情况太多了,不是马毓宝、黎元洪白拿了胜利果实,而是只有将果实交给这种不左不右的将帅,胜利才能保得住。待到革命党或者保守党人的翅膀硬了,就会把他们赶走,就如李烈钧等人所为。

马毓宝不是个饭桶,更不是没有势力,请注意本文之前的一段,1912 年 3 月,他被李烈钧挤下来,4 月,他的父亲马金叙被任命为直隶提督,袁世凯的高级军事顾问。别忘了他是军二代,还以为他真的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小角色?

后记:

本篇写得特别累,介绍马毓宝的文章太少,有关他生平的资料错误甚多。笔者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在故纸堆里翻找,本篇中大部分图片、资料都是网络上没有的。

笔者觉得还是值得,他或许是个懦弱无主见的人,但我们不应该否定他的贡献。如果不是马毓宝领导了九江乃至江西省的辛亥革命,江西的光复未必这么顺利。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马毓宝必有其价值之所在。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