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开业吉日

皿字旁的字(皿字底的字怎么读)

时间:2024-01-02 19:11:39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欧阳询 九成宫,偏旁部首:73. 皿(mǐn)部

学习第七十三个偏旁部首:皿部

皿(mǐn):皿部、皿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器皿有关的事物。

皿 mǐn:甲骨文、金文是一个不透水的容器,容器旁还有两耳以便于提取。主要是用来盛水、食物等。本义:容器。

“皿”

“皿”部:此部一般位于字的底部。若下或右侧没有其它笔画时,横画宜伸长,起托底作用。反之亦缩。

此部外框笔画宜粗,内侧笔画宜细。

注意把握:此部有四个竖画,欧公将此竖画变化十分丰富,中间两竖画有的变为点画,有的变为左右倾斜小竖画,姿态婀娜,整体间距均匀。

田英章毛笔行书《偏旁部首 • 皿字旁》

田英章毛笔行书偏旁部首之“皿字旁”。

今天,继续分享行书偏旁部首:皿字旁——“皿”。

皿,读作mǐn,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又是汉字偏旁部首之一,因其居于字下,又称皿字底。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碗、盆之类的容器,用“皿”作为意符的字多为器皿名或表示与器物有关的动作、状态,如盘、盆、盒、盂、盈等等。

行书中的皿字旁:

左竖以斜切落笔,竖身短而右斜;横折起笔斜切,与左竖留有气口,然后略向右抗肩上行,向右略轻,行笔到位后圆转折笔向左下方写竖,竖身左斜,与左竖呈上宽下窄之态;中间两个竖笔写作两点,布白均匀,互相呼应;底横略长,起笔左探,先陡后平,收笔稍下压,略呈拱形。

楷书中的皿字旁:

由于“皿”部通常作为字底使用,整体应以宽扁为佳,切忌写高。左竖较粗,忌长;横折横画抗肩,竖部粗重有力;底横舒展而稍厚重,以便承托整字。

具体字例:

盎 àng

盗 dào

盖 gài

监 jiān jiàn

尽 jìn

盟 méng

盛 shèng chéng

盐 yán

益 yì

盈 yíng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红本:

“血”为何与皿有关?“釁”及其异体字“衅”与血又有何关联?

\"血\"最初与祭祀有关

现代汉字的“血”与“皿”只是一笔之差。现在看来,二者有关联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可是先民在造字之初,二者的联系是非常直观的、具象的。甲骨文“皿”字形如下:

(甲骨文“皿”)

“皿”为容器,远古时期是用来专门盛放水、酒或血等液体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不少以皿为构字部件的字形,如:盂、益、盥、盛等。因此,器皿常在祭祀中出现,如《孟子·滕文公下》载:“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甲骨文“血”字字形如下:

(甲骨文“血”)

甲骨文\"血\"字像一个器皿中有血滴或者块儿的形状。因祭祀用血是当场动物或取人血添加的,鲜血加入器皿之后会出现凝固,所以甲骨文中“血”字中的血液形状有点滴状,亦有块儿状。至篆书\"血\"字形体趋向规整化,笔画平直圆滑,但是器皿之形仍清晰可见,而原来的血滴或者血块儿则写成了一短横,总体来说象形意味仍有余存。篆书\"血\"字如下:

(篆书“血”)

至隶书,\"血\"字形体上的表意功能就基本消失了,形体上基本看不出象形的迹象了。

\"血\"字所反映出的古代的祭祀风俗

从甲骨文\"血\"字可见,字形有两部分构成,上为点,似血滴,下为器皿。\"血\"为象形字,器皿中有一小圆点,以此表示\"血\"。古代祭祀,须杀牲取血或取人血置于器皿之中,之后把血洒在祭坛之上。这种仪式在古代称作\"郊血\",《礼记·郊特牲》:\"郊血,大飨腥,三献焖,一献孰。\"

《说文》曰:\"血,祭所荐牲血也。\"段玉裁注:\"不言人血者,为其字从皿,人血不可以入皿,故言祭所荐牲血。\"

\"血\"字的造字渊源反映了古人用血来祭祀神灵的风俗习惯,祭祀所用之血多为牛羊等一些牲畜的血。《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贾公彦疏:\"先荐血以歆神。\"

其实,古代祭祀亦有用人血祭祀的,《合集》34148:\"于帝五玉、臣血。\"这里的\"臣血\"就是用作人祭的奴隶的血。《说文》之所以只说“牲血”,因东汉之时人牲已经杜绝了。

\"血\"意义的引申及读音

\"血\"字的本义为血液,特指祭祀用的鲜血。后来意义逐步引申为鲜血涂染、似血的颜色等等。在《山海经·南山次经》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仑者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可以血玉。 \"这里的\"血\"就被用为了动词,其义为\"染\",就是\"染玉\"之意。

古人除了有以血祭祀的风俗,还有歃血为盟的习惯,缔结盟约之时常把血液涂在嘴上以表誓死为盟的决心,所涂之血常为动物之血。所以,古人认为血液是非同一般的东西,又引申出之血缘、血统,表示亲属关系。

歃血为盟

另外,因极度悲伤之时流泪无声而如血涌,所以无声的痛苦流泪也称之为\"泣血\"。

\"血\"字的读音有二:一为xuè;一为xiě,是文白二读。其区别为,复音词和成语之中\"血\"读为xuè,而口语中常读为xiě。

与血祭有关的\"釁\"字意义阐释

同样表示血祭的\"釁\"字,其简体为“衅”,均为会意字。\"釁\"字由三部分构成,上为\"爨\"的省略。\"爨\"读为cuàn,小篆之形如下:

(篆书“”爨”字)

从字形可见,\"爨\"字形如古人双手持甑在灶口烧火做饭的情景。该字本义为烧火做饭,《孟子·滕文公上》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论衡·感虚》:\"夫熯一炬火爨一镬水,终日不能热也。\"上文两处\"爨\"均指称烧煮。后来\"爨\"字又引申指称灶。

烧火做饭汉画像石

\"釁\"的其余两个构字部件分别是\"酉\"和\"分\",与“爨”之省体三部分共同组成以表示血祭。

那这种会意造字的逻辑从何而来呢?《说文》曰:\"釁,血祭也。像祭灶也。从爨省,从酉。酉,所以祭也。从分,分一声。\"\"釁\"这种血祭的方法是用牲血涂抹在器物的裂璺缝隙之中的一种形式,恰似古代祭灶的一种方法,因此\"釁\"字从爨省。传统的中国祭灶是怎样的呢?按照传统,我国民间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晚上会祭灶王爷,人们会在灶王爷像前供放一些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等。其中后面三种东西是供灶王爷的坐骑食用的饲料。而糖果则是专门给灶王爷的,首先要把糖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可以让灶王爷见到玉皇大帝多说甜言蜜语了。记得小时候老娘常弄一些糖稀涂抹在我家的柴火灶门口,也是这个道理。

今人祭灶风俗

\"釁\"这种血祭的方法与祭灶有着相似之处,就是都需要涂抹,\"釁\"这种血祭要把牺牲之血涂抹在器物的裂璺缝隙处,最初的器物多为鼎。\"酉\"就是祭祀之时所用的祭品\"酒\"了,这也是古人祭祀常用的祭品;\"分\"字则是分散牲畜之血的意思。

\"釁\"的简体\"衅\"并非建国后简化汉字时才出现的,其实在《玉篇·血部》就已经存在了,曰:\"衅,牲血涂器祭也。亦作釁。\"也就是说\"衅\"初为\"釁\"的异体字,后来把笔画较为繁琐的\"釁\"字废止不用了。

\"衅\"字由\"血\"\"半\"构成,\"半\"的金文字形如下:

\"半\"字,从牛,从八,\"八\"意为分,因此\"半\"会分割牛体之意。血祭取牺牲之血,\"牛\"又是当时较为普遍的牺牲品,杀牛以其血祭祀,意义显豁。因此\"釁\"的后起字\"衅\"会\"血祭\"之意也很容易理解。

\"衅\"作为血祭,为用牲血涂染在新制作的器物上的祭礼。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曰:

\"凡言衅庙,衅钟、衅鼓,衅宝镇,宝器,衅龟策,衅宗庙,名器皆同,以血涂之,因荐而祭之也。\"

《孟子·梁惠王上》载:\"将以衅钟。\"赵歧注:\"新铸钟,杀牲以血涂其衅隙,因以祭之,曰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以累臣衅鼓。\"其义为不用奸臣来祭祀鼓。

后来,\"衅\"因血祭有流血之场景,又引申为争端之意,如\"挑衅\"。

结语

\"血\"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一个器皿中有血滴或血块的形状,\"血\"字反映了古人的祭祀文化和风俗。古代祭祀,须杀牲取血置于器皿之中,之后把血洒在祭坛之上。\"血\"有文白两个读音,复音词和成语之中\"血\"读为xuè,而口语中常读为xiě。与\"血祭\"密切相关的\"衅\"字,为会意字,是\"釁\"异体字,现因\"釁\"笔画繁琐而废止不用,“衅”作为其简化字被采用。\"衅\"本义是用牲血涂在器物的裂璺缝隙的祭祀形式,本义为用血祭祀器物。

参考文献:

1.郑春兰编,《汉字由来》,四川辞书出版社, 2012年6月。

2.陈涛著,《常用汉字浅释》,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11月。

3李土生.著,《土生说字》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