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星盘查询

灯笼寓意(灯笼寓意的吉祥语)

时间:2024-01-02 05:08:02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家长发挥创意做中秋灯笼,灯笼的寓意你了解多少?

科幻网9月8日讯(王秀霞) 中秋节将至,家长们纷纷发挥创意为孩子做起了手工灯笼,有的精致华美,有的却令人捧腹大笑。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综合了绘画、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与中国人的生活活息息相连。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早在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西汉纸发明之后。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才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仍广为流行。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着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被用来祈求生子。还有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灯笼还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汪满田村的嬉鱼灯更是一大特色。嬉鱼灯始于明初,清光绪时期达到鼎盛,是当地村民敬拜祖先、祈求来年平安、子孙兴旺、年年有余的祭祀方式。

舅舅送灯笼:送来的是亲情和祝福,延续的是习俗和文化

舅舅送灯笼

这个冬天里,二外甥家得了一个胖小子,全家高兴。想起舅爷曾给我送过灯笼,就开始惦记着,过年要给娃送灯笼。

小时候,过年给我们送灯笼的有外婆家。那时我舅舅在外面工作,多年难得一见。过年送灯笼的多是舅妈带着表哥。送灯笼的还有舅爷,就是我爸的舅舅,一个身体壮实、眉毛雪白的老汉。他家的二儿子,我叫叔的,喜欢舞枪弄棒,家里有许多戏剧舞台上用的刀枪剑戟,看着让人既好奇,又害怕。送灯笼都是在正月初五之后。在这之前,我们得先给他们拜年,一个是父亲的长辈,一个是母亲的长辈。那时还不明白,每个人的身上都流着这样两股血缘,红灯笼里有着这么多的亲情意义。

送来的灯笼,有小圆盆盆灯,也有小莲花灯,还有小鱼、小猪、小虎等生肖灯。送灯时,还会送来一把红蜡烛,红蜡烛像圆珠笔,长着一半长的光腿。灯笼是用细竹条编出骨架,用彩色纸糊起来的,偶尔也有用彩色稠布绷起来的。喜庆的颜色上,还有喜庆的图案和文字,比如年年有鱼、步步高升、好事连连等。灯笼下座的中间有一根铁丝,中间有一个插蜡烛的小环。蜡烛点亮后,去,下面缀一个萝卜片,可以让蜡烛直直地亮在小灯笼里。灯火闪烁,内心激动,我用小棍挑着灯,兴奋地打出门了。

孩子们盼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上肉包子,还有许多好玩的。大一点的男孩喜欢放鞭炮,小一点的男孩和所有的女生都喜欢打灯笼。那时村里的街道上还没有路灯,个别人家门前挂着红灯,漆黑的街道成了小红灯的舞台。这边一两个,那边两三个,再那边还有三四个,一街道的灯,断断续续,形成流动的灯河,极像树林里萤火虫的光。黑暗中,还有孩子们大呼小叫的声音。两个姐姐打着她们的莲花灯,守护着第一次打灯笼的我。旁边的男孩走了过来,把灯笼挑得高高的,像电影里掌灯看人那样。到了跟前,他要与我比灯,比谁的大、谁的亮,一边比一还边用他的灯笼碰我的,几乎要把我的灯碰翻,烧着了。那个灯笼最后还是烧着了。几次出门后,我不再紧张,蠢蠢欲动地学着别人耍花样。一些男生把灯笼放倒在地上,说他们的灯笼会睡觉。我笨手笨脚试了一次,结果就烧了,烧得只剩下黑乎乎的光杆儿。

在街上打灯看灯时,我们都喜欢到挂着大灯的门口。二姐从小就了解左邻右舍的事,说这是某某人舅家给他拧的灯。都是舅家送的灯,他家的为什么这么大?我在心里嘀咕着。后来才知道,外婆外公要给姑娘出嫁后生的第一个孩子拧灯。拧灯要送三对灯,大灯挂在大门前,中灯挂在屋子,小灯就打在手上。大的碌碡灯比脸盆还大,要尽量保存下去。讲究的人家有时会送玻璃灯,四片画着图案的玻璃,用红色的木头装边,下边挂着红缨子,可以拼装起来。看我们整天念叨别人家的灯好,有一年母亲从门柜里取出玻璃灯片,带着我们认真擦洗,组装起来,隆重地挂在家门口。外公勤劳一生,家底殷实,但家里成分不太好。他给我大姐拧的玻璃灯笼,曾是半街道里最好的,却不让随意往出挂。

男孩是家里的顶梁柱,要顶门立户,还要维系亲戚门户。舅舅送灯,送的是血缘和亲情,延续的是习俗和文化。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是仿照舅舅的样子打灯,还是能照亮舅舅,我没细想过,反正外甥的灯笼都跟舅舅有关。给我大姐送灯时,舅舅不在家,表哥还没出生,据说舅妈就从门中请了一个舅舅的同辈,带着一个男孩,几个人一起来的。拧灯时,一同送来的还有花糕馍。用白生生的麦面做成,像今天的大蛋糕,上面有许多精美的花纹和装饰,还插上萝卜片刻成的图案,涂上五颜六色,很像一个华美的皇冠。一个人担着花糕,一个人担着大灯笼,一个人拎着一对大灯,再一个人拎着一对小灯,浩浩荡荡,尽显外公家的殷实和重视。

其实,在这之前,姑娘出嫁的第一年,娘家也给她送过灯。孩子沾着妈的光,拧灯基本仿照给妈妈送灯的样式。如果第一年出嫁,第一年就有了小孩,一年双喜,给女儿送灯与给外孩子拧灯,就可以合二为一。大灯可以省一对,花糕不能省,大的小的要分清,中灯小灯也得分开,样样行行,送来一大堆。那可能是农村里除结婚外,最隆重的事。即使各家的情况再紧张,这样行门户、撑面子的事一点也不能马虎。门前屋内的灯亮了起来,一家人的心更亮了,那些天姑娘在婆家里的脚步都会轻快许多。

关于灯的传说有很多。有人说是汉明帝喜欢礼佛,仿照寺院里的红灯敬佛,在宫廷内也扎出红灯,众大臣在家里也仿照着做。也有人说是唐朝开元年间,国泰民安,举国同庆,宫廷张灯结彩,民间仿照流行。风起于上,却往往会在民间扎根。灯笼进入百姓的生活,成为最有民族特色的庆典物品。以中国红为主色,各种喜庆的颜色,由象征圆满、幸福、开心的灯式展现出来,营造着最耀眼的节日气氛。元宵节是年庆行将结束的高潮,也是开春生产大干的动员,往往会大闹一番。红灯成了元宵的主角,挂灯、舞灯、打灯、赏灯、猜灯谜等,那一晚九州不夜天、四海共欢腾。从庄重的宫灯,到喜庆的年灯,到雅室里的纱灯,到新出现的塑料灯、亚克力灯、电子灯等,中国人的生活里处处都有灯的影子,渗透着灯的文化。

所有图片来自网上,仅为节日热闹

家里的孩子少了,许多人没了舅舅;高度便捷化的今天,送灯的习俗也在简化。但是,红灯的情结已经融进中国人的骨子里,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中国的灯笼当然会越来越红,也会越来越圆。

油纸灯笼,承载了多少潮汕人的美好期盼

它有着朴素而不失美观的外表

它在手艺人专注的眼神下诞生

它的出场常伴随着锣鼓喧天

它穿过历史的风霜一路走来

是否容颜依旧?

今天,小编就带你一同走近这一传统手工艺品——油纸灯笼。

从竹子到灯笼胚

在潮汕方言中,“灯”与“丁”,“竹”与“德”同音,竹子做的灯笼代表着“财丁兴旺”、“德泽绵长”,深受民众喜爱。在祠堂庙宇内,人们会悬挂油纸灯笼以祈求美满,寓意吉祥;在潮汕等地祭祀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也会将油纸灯笼提在手里或挂在竿子上,祈求五谷丰登、阖境平安。

在棉湖镇的解放路,经营着灯笼铺的吴叔,对油纸灯笼已是十分熟悉,由他制作而成的油纸灯笼更是不计其数。

制作油纸灯笼的原材料是竹子,从简单的竹子到网状的灯笼胚,这中间还要经过砍竹、削竹、编织、修剪等工序。而编织这一过程,更需要手艺人将编织技法谙熟于心,并且熟练掌握。吴叔还向我们展示了制作油纸灯笼的模具,依照模具的形态,起坯、编织、收口,一个网状的灯笼胚便制作而成。

灯笼胚制作完成,修剪整齐,就可以为它贴上一层“新衣”了,也就是棉尘纸。据吴叔讲述,以前糊上棉尘纸所用的并非胶水,而是用米浆熬制而成的糨糊,随着时代的发展,胶水已逐渐代替了以往的糨糊。贴上棉尘纸的灯笼还需晾晒至胶水变干,才可以开始“写灯笼”这一重头戏。

写灯笼

民间说法中,常说“写灯笼”,而非“做灯笼”,足见写灯笼这一步骤的重要性。

只见吴叔左手握住灯笼脚,右手提笔,蘸上颜料,在灯笼上写下鲜艳的一笔,随着左手灯笼脚的转动,右手一笔一划即出,财丁兴旺、阖家平安等字已跃然纸上,还有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加以点缀。而这也需要一定的书法、美术基础,据吴叔所说,他自小便看着家中长辈画灯笼,受影响颇深,这项手艺也是祖传而来。

在不同场合出现的油纸灯笼,其规格也有大小之分:大何、大柿、大布、八寸、尺足……这些包含古韵的名称,正是传统油纸灯笼的固定尺寸。不单单是规格不同,油纸灯笼上的吉祥语、图案也会因为不同场合的使用而变化。

写好的灯笼,还需刷上一层带干性的植物油——桐油,刷上桐油的油纸灯笼更加有光泽度,耐受力也更强,不易受风吹日晒的侵蚀。待桐油晾晒至干,安装上灯脚,油纸灯笼的制作才算完成。

说起油纸灯笼,吴叔感叹:现在油纸灯笼已不如以往兴盛了,只有过年前后才有比较多的人前来订做。而油纸灯笼的制作更是繁琐费时,年轻一代对这项手艺也常是一脸茫然,这项传统手艺,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岁月如梭,承载着人们美好期盼的油纸灯笼,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暗淡,而你是否还记得它呢?

来源 | 今日棉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