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星盘查询

问路斩樵(问路斩樵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30 04:51:21 作者:谁为谁伤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韩信“问路斩樵”:做人做事不要妇人之仁,跟古人学几招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是咱们对韩信最基本的印象:打仗英勇无敌用兵如神!韩信的故事特别多,比如“胯下之辱”“背水一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据说与韩信有关的典故和成语,有三四十个之多,有些是他的生平事迹,比如胯下之辱就是他早年的经历;还有的是经他之口说出来的名句,比如“妇人之仁”。

韩信

“妇人之仁”这个典故,发生在萧何月下追韩信以后,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说他是“国士无双”,于是刘邦重用韩信并把他封为大将军。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聊到了他们的老朋友兼老对头项羽,刘邦向韩信请教:你对项羽是什么看法呀?韩信回答说:项羽有两个特点,一是匹夫之勇,二是妇人之仁!

韩信的意思是:项羽在发脾气的时候,大家都会被他怒吼的样子吓到,这是匹夫之勇;

项羽

但有时候项羽又非常地仁慈,比如看到可怜人时会为他流泪,还会很大方地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穷人,但如果将士们立下功劳,等待奖赏的时候,他却又舍不得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赏赐出去,所以韩信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这个评价,也得到了刘邦的认可,他和韩信都认为:做人做事不应该有妇人之仁。那么韩信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来一起跟古人学学如何成大事吧!

在明代《西汉演义》这部小说当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注意!西汉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不是真实的历史),那么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呢?

项羽

西汉演义里说:当年还在项羽麾下效力的韩信被张良策反,于是杀了身边的几个军士连夜出逃,他计划投奔刘邦,但是跑到一半,他竟然不小心迷路,幸好遇到了一个砍柴的樵夫。

樵夫很热心地为韩信指路,韩信也非常感谢,道谢之后连忙继续赶路,但他没走出多远就想:一会如果项羽的人追了过来,这个樵夫岂不会将我的行踪暴露?我将来还要干一番大事,可不能折在这深山老林里!想到这里,韩信一不做二不休,掉头回去追上樵夫将其灭口。

那么这就是韩信“问路斩樵”的故事,这是小说当中的演绎,至于真实的历史,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谁也不知道。

韩信

韩信在逃命的时候向樵夫问路,问完之后又担心樵夫泄露自己的行踪于是将其残忍杀害,这个故事,让我联想起三国演义当中的曹操,曹操曾经差不多也是以同样的心态杀了吕伯奢一家,完事儿之后还说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

那么韩信的“问路斩樵”以及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体现的都是成大事者杀伐果断、坚定决绝的一面,与之对应的,当然就是“妇人之仁”。

比如项羽,如果能在鸿门宴上狠心杀掉刘邦,那么历史就会完全改写,所以“问路斩樵”的故事,同样只是在说明做人做事不要妇人之仁的道理,韩信如果不杀掉那个樵夫,的确有被暴露的风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更是一种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恶毒。

韩信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大人物成功的背后,往往是由无数小人物的血泪堆积而成。但是,问路斩樵的故事同样也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要有长远的全局观念,在权衡利弊和进退取舍时,也应该要有该舍即舍、当断即断的魄力。

妇人之仁虽然也是仁慈,有时候却会变成一种对自己的残忍,究竟要如何取舍,如何决断,最终都只能取决于你的良知与智慧!

韩信“问路斩樵”:做人做事不要妇人之仁,跟古人学几招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是咱们对韩信最基本的印象:打仗英勇无敌用兵如神!韩信的故事特别多,比如“胯下之辱”“背水一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据说与韩信有关的典故和成语,有三四十个之多,有些是他的生平事迹,比如胯下之辱就是他早年的经历;还有的是经他之口说出来的名句,比如“妇人之仁”。

韩信

“妇人之仁”这个典故,发生在萧何月下追韩信以后,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说他是“国士无双”,于是刘邦重用韩信并把他封为大将军。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聊到了他们的老朋友兼老对头项羽,刘邦向韩信请教:你对项羽是什么看法呀?韩信回答说:项羽有两个特点,一是匹夫之勇,二是妇人之仁!

韩信的意思是:项羽在发脾气的时候,大家都会被他怒吼的样子吓到,这是匹夫之勇;

项羽

但有时候项羽又非常地仁慈,比如看到可怜人时会为他流泪,还会很大方地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穷人,但如果将士们立下功劳,等待奖赏的时候,他却又舍不得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赏赐出去,所以韩信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这个评价,也得到了刘邦的认可,他和韩信都认为:做人做事不应该有妇人之仁。那么韩信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来一起跟古人学学如何成大事吧!

在明代《西汉演义》这部小说当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注意!西汉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不是真实的历史),那么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呢?

项羽

西汉演义里说:当年还在项羽麾下效力的韩信被张良策反,于是杀了身边的几个军士连夜出逃,他计划投奔刘邦,但是跑到一半,他竟然不小心迷路,幸好遇到了一个砍柴的樵夫。

樵夫很热心地为韩信指路,韩信也非常感谢,道谢之后连忙继续赶路,但他没走出多远就想:一会如果项羽的人追了过来,这个樵夫岂不会将我的行踪暴露?我将来还要干一番大事,可不能折在这深山老林里!想到这里,韩信一不做二不休,掉头回去追上樵夫将其灭口。

那么这就是韩信“问路斩樵”的故事,这是小说当中的演绎,至于真实的历史,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谁也不知道。

韩信

韩信在逃命的时候向樵夫问路,问完之后又担心樵夫泄露自己的行踪于是将其残忍杀害,这个故事,让我联想起三国演义当中的曹操,曹操曾经差不多也是以同样的心态杀了吕伯奢一家,完事儿之后还说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

那么韩信的“问路斩樵”以及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体现的都是成大事者杀伐果断、坚定决绝的一面,与之对应的,当然就是“妇人之仁”。

比如项羽,如果能在鸿门宴上狠心杀掉刘邦,那么历史就会完全改写,所以“问路斩樵”的故事,同样只是在说明做人做事不要妇人之仁的道理,韩信如果不杀掉那个樵夫,的确有被暴露的风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更是一种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恶毒。

韩信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大人物成功的背后,往往是由无数小人物的血泪堆积而成。但是,问路斩樵的故事同样也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要有长远的全局观念,在权衡利弊和进退取舍时,也应该要有该舍即舍、当断即断的魄力。

妇人之仁虽然也是仁慈,有时候却会变成一种对自己的残忍,究竟要如何取舍,如何决断,最终都只能取决于你的良知与智慧!

做事情不要心存妇人之仁,看懂张居正的问路斩樵,跟古人学几招

期待每一位读者的点赞和关注,感恩!

妇人之仁,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中的意思是"楚霸王项羽待人恭敬有礼貌,说话谦和,如果见到有人生病,他会同情地伤心落泪,可是当有人建立了功勋应当封官赐爵的时候,他却又舍不得,也就是小女人的仁慈。"。在传统文化中,后人又把它引申为"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害。"!

张居正做为大明王朝第一名宰,学问之广,城府之深,远非常人可及。他以一己之力使明朝的颓势"回光返照"般延长了数十年之久,自然不会有丝毫地妇人之仁。他大行问路斩樵之道,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问路斩樵

张居正在搞定了李太后和皇帝再加上那个大内总管冯保之后,便开始他上任首辅的第一个大项目——京查。为操作这个项目他首先得解决好当时因国库空虚,两京官员发不了俸禄的燃眉之急。虽说他刚开始用胡椒和苏木抵挡了一下,可效果并不好,惹得连李太后都皱了眉头。李太后的不满,对张居正来说是一道绝对不能逾越的红线!

李太后

国库里没有钱,各地的应纳税银也交不上来,还要给那些官员发工资,难办不?对一般人可能是难办,对张居正来说,小菜一碟!

张居正的亲信殷正茂去广西庆远府替代高拱的亲信李延剿匪时,高拱不是多给殷正茂拔了二十万两军费?这时刚好可以派上用场,张居正要把这笔钱要回来解这燃眉之急。殷正茂回信说那钱己经当做军费花完,但是,他手里还有笔银子也是二十万两。

啥银子?原来殷正茂在查到李延贪污的证据后,李延为保命私下送给了殷正茂二十万两银子,意思是他高拱光明正大拔的银子你殷正茂不能拿,我李延私下再给你二十万,你拿着!只可惜二十万两银子也没能保住李延的小命。祥见前一篇文章《招招逼人看似可怕,一招制敌才是妙手|张居正、高拱二人内阁斗法》。

殷正茂

殷正茂的意思是把这二十两白银做为李延行贿朝廷命官的脏款上缴朝廷,再由朝廷拔到户部给大家发工资,这样既解了张居正的急,殷正茂自己也在朝廷中露把脸,洗清一下他"贪财"的污名。按理说这样的处事方法很好,可张居正不答应。这样以来,殷正茂是不是就会受到李太后和皇帝的赏识?他们是不是就有可能跨越他张居正建立单线关系?

张居正密令殷正茂,这二十万两白银必须以高拱多拔的军费名义退回,如果不,以后的事儿你殷正茂多掂量掂量!

殷正茂只能照办!这哑巴亏吃的真叫个活该!估计殷正茂得自己抽自己几耳光,李廷己死,那二十万两银子是自己白得的,现在成了张居正脚下的垫脚石。原来还想着花这二十万两能给自己放个礼花呢,结果连屁大个响声也没放出来!

敲骨吸髓

张居正把胡椒和苏木当工资分发给了大家当工资,原来这胡椒和苏木也是个稀罕物品能值些个钱,可是满大街都开始卖了,一下子就变成了白菜价。这时有个做布匹生意的商人叫郝一标,他脑洞大开地发现这是个巴结权贵的好机会,就以高价回收了几个能用得上的高官手里的胡椒和苏木,说是这些个东西他染布时正好可以用到。

张居正知道了这事,心想着正困得要死呢就有人送枕头?真好!他马上约见郝一标,明确表达了一个意思,小郝是真是个好青年,年轻有为啊,你生意做这么大,刚好胡椒和苏木你也用得上,挂上牌子把大家手里的胡椒和苏木全收了吧!

郝一标

郝一标敢不答应吗?不过他转念一想,这银子也不会白花,一来收上来的胡椒和苏木多是多了点,可以慢慢消化,二来攀上张居正这个内阁首辅的关系以后吃不了亏!

吃不了亏?张居正是什么人?能叫你占了便宜?

没过几天,京城里的大家手上的胡椒和苏木收完了。张居正又约见了郝一标。"那个朝廷的仓库里还有点存货,你也全收了吧,反正你也用得着。"

哈哈哈!

郝一标一狠心,收!不管咋说这也算了攀上了关系。

过了一段时间,郝一标找到张居正,请求安排两条在运河上给朝廷运输官粮的官船。他想让官船给自己运点货,一是省下运费,二是不再担心土匪抢劫,三是可以省下各个关卡的通关费用,里外里算下帐,除了能把收胡椒和苏木亏的钱捞回来不说,还有些赚头!

张居正大笔一挥,这事办了!

郝一标用官船运完货赚了些钱,正在数赚来的银子有多少两呢,张居正又传话了,这回是见面都没见。张居正要求郝一标以后把朝廷每年从全国收上来的胡椒和苏木全收部收购!

这些胡椒和苏木可是朝廷当做税款从下边征缴上来的!到郝一标这儿过一手,马上全部变现成白银!

自此,做布匹生意的郝一标又多出一个生意,变卖胡椒和苏木!

对政敌痛下杀手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郝一标出现之前。

张居正用胡椒和苏木给大家发工资,搞得满大街全是胡椒和苏木,谁也卖不出去。其实对于大多数京城高官来说,卖出去卖不出去无所谓,就是三年五年不发工资他们照样吃香喝辣,之前赚的家底都厚实着呢,只是看着张居正要搞什么京查不顺眼,才跟着起哄喊穷。

童立本

可凡事都有例外,京城里还真有一个穷官叫童立本,是礼部的一个小官。礼部原本就是油米不进,没半点油水,连老鼠都能饿瘦的地方,再加上童立本胆小怕事,人又老实,就那点工资养活一家老小都难。这下子胡椒和苏木当工资发了,可又不能当饭吃,童立本一家老小就吃了上顿愁下顿。大家别不信,可以去查下史料,明朝自朱元璋建立明朝起,大小官员的工资就开创了历史最低。

童立本的上司王希烈,是前任首辅高拱的得意门生,自打高拱下台后就恨恨不平,其实他是失去了保护伞,怕张居正收拾他。王希烈有事没事就敲打童立本,让童立本也参与攻击张居正。童立本哪里有这个胆子?

王希烈

朝廷宣布要京查以后,王希烈就用京查威胁童立本,说是童立本不知哪辈子时说过了皇后的坏话,这次京查时会被清算。

童立本不知是饿得头昏,还是真叫王希烈给吓着了,一根细绳吊在了自家的房梁上,死了!

这下可叫王希烈抓住了好题材,大做起了张居正"苛政"害死人命的文章。在童立本出殡那一天,王希烈招集了百十个高拱之前的门生故旧给童立本搞起了公祭,还专门请了几个会哭的婆娘哭丧助威。

那天童立本家里人多,花圈也多。花圈多得家里、院子放不下,连他家门外的胡同里都放不下,一直放在了大街上。

当时王希烈看着这场面真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站在桌子上亲自念起祭文,如哭似泣,大声痛斥张居正的历历"恶行"。童立本家人的哭泣声,几个哭婆子的干嚎声,高拱那些门生故旧的说笑声,风吹花圈发出的呼啦啦声,再加上王希烈干哑的读祭文声,全都混杂在一起,乱哄哄地象个大杂烩!

突然间不知从哪冒出点火星子,引燃了干燥的花圈,当时还有点小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没等人们反应过来,小火变成大火,满院子满胡同烧了起来。原本人就多,跑也跑不开,跑不开也是死命的跑,有摔倒的就成了别人的肉垫子,根本没有人想着救火。那百十个高拱的门生故旧原本就是贪生怕死的主儿,来参加这个公祭就是瞎起哄,这会儿谁顾谁呀!

王希烈很倒霉,他刚好成了摔倒在地被人踩,最后被烧死的几个人中的一个。

这好好的咋就起了火呢?难不成有人放火?大家开动脑筋,猜!

反正这事过去没几天,就出现了那个冤大头商人郝一标,大家工资的事解决了,朝廷也没太在意童立本家的这场火,就当一场意外事故不了了之了。

史书上有记载说张居正长得斯斯文文、白白净净,一副书生的模样,从不大声说话,更很少训斥人。可是谁要是想当他的拌脚石,不是踢开就是直接砸碎!并且叫你说不出半个不字儿!

(参考资料:《明史》)

听雪之无声,察未动之机。听雪者评文说字均是乡野传说,切勿对号入座,还请各位多交流。祝各位身心安康!

声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小编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欢迎您评论、点赞、转发。

行事不要妇人之仁,看看张居正的问路斩樵,学习怎样对待小人

古话说的好,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就是因为一旦碰上小人实在是太过难缠了,而且如果和小人纠缠下去,只会越陷越深还将自己给搭进去。这时候就需要学学古人的智慧了。

比如大明第一内阁首辅张居正,这个兴改革、控财政、固边防的能人,对待小人也很有一套。而且张居正的最大智慧就在于他做事当断则断,雷厉风行,问路斩樵和借刀杀人更是张居正的拿手绝活。不信你看。

对小人,张居正问路斩樵

问路斩樵这个成语的由来还要从秦末农民起义时期说起,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最出名的两支军队就是刘邦和项羽的部队。

这两支军队都各有各的能人武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无法预料到底哪一支队伍会取胜。

而不仅是旁人难以猜测,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敢断言,毕竟战场上的事稍有差池就会天翻地覆。所以在楚汉争霸最为焦灼的时候,刘邦的部下韩信曾绕道到项羽军队的后方准备突袭。

然而韩信在行军途中却一时迷失了方向,刚好这个时候他们的军队碰到了一位打柴的樵夫,于是韩信就向他文化,确定了方向。

只是问完话后,韩信直接将樵夫杀了。这让他的属下大惑不解,韩信只说,这是因为行军打仗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行踪被泄露,既然我军的踪迹已经让樵夫知道了,必须先杀掉他以绝后患。

这样的做法虽然看着很残忍,但现实也确实往往如此,一个人的命和一个军队的命,很多人都会选择牺牲个人成全更多人的生命,即便牺牲不牺牲这个人的性命对于结果也没有影响。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后人对韩信的评价总会呈现两极化态势,且这种选择毕竟也都是放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在此也不多做讨论。

而到了张居正这里,则将问路斩樵用到了更高境界——他不仅“杀”一人以保万人,“杀”也“杀”得更有技巧。最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当属张居正问路斩樵缓解大明财政危机了。

众所周知,明朝到了中后期,缺钱已经成为了朝廷的常态。

影视剧《大明王朝1566》就形象阐释了这一时期的财政困境——冗杂的官员制度,地区藩王的优渥待遇,北方的军费开销,皇宫里的挥霍用度……一项一项,全都伸着手要钱,再加上一些天灾人祸,那更是雪上加霜。

朝廷太穷了怎么办?那就必须找人“问路”。一开始,张居正想的法子是将当时市场价格较高的胡椒和苏木等物资作为官员的俸禄发放下去。

这两样东西是很名贵不假,可是他们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日常用度,而且发的多了就会通货膨胀,本来值钱的东西也会变得不值钱啊。

一时间百官们苦不堪言,偏偏还没地方去说,这个时候,有些小人便得了机会开始卖乖了。他们开始花钱从官员手里买胡椒和苏木,帮助百官缓解这些财政危机。但其实对于这些人来说,不过是借这个机会和官员们搞好关系,买回去的这些东西未必有用。

但是为了让自己的购买显得“真诚”,这些小人还会给自己立一些名目,其中有个布料商人叫做郝一标的,就说是家里开布庄,对于这些物资的需求量大。

这些话一传出来,立刻让张居正找到了新路径——你们不是要买胡椒和苏木么?那就直接点,都来朝廷买吧,反正你们需求量也大。

于是张居正亲自和这些小人谈了,搞得他们有苦难言,毕竟张居正的身份在那里,自己之前买胡椒和苏木的借口也都是自己给的,没办法,只好打肿脸充胖子,咬着牙签了和朝廷的买卖。

就这样,朝廷的胡椒和苏木都被换成了真金白银,财政危机缓解了。而张居正逮着这些小人做了一次买卖还不够,还以其他的利润,让他们达成了长期合作。

这些人迫于朝廷的关系无法拒绝,只好继续咬牙坚持,不得不说,张居正的这一遭,比直接的杀了他们要高明得多。

对政敌,张居正借刀杀人

对待小人的手段如此高明,对待政敌的手段张居正自然也不在话下。毕竟自古成大事的人都是杀伐决断,从不妇人之仁的。

尤其是张居正这类身居高位,政治头脑清醒的人,在明确自己的政敌对自己的障碍后,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就等对方的漏洞好借刀杀人。

比如素来和张居正不睦的礼部侍郎王希烈,这俩人的斗争由来已久,两个人都极力想要找着机会将对方拉下马。

但是在朝廷国库空虚的大背景下,张居正的作用实在太大了,所以很多时候王希烈都落于下风。

某次朝廷财政吃紧时期,户部尚书在安排查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次查账就是冲这礼部来的。王希烈自然也明白,不愿坐以待毙的他自然想尽办法,于是他便把心眼使在了自己的下属童立本的身上,想让他配合自己弹劾张居正。

却不料童立本胆子小也不愿意参与纷争,被心急的王希烈一恐吓,转头就拿了根绳子上吊死了。

这下王希烈便把童立本的死都归结到张居正的身上,说是张居正搞“苛政”,这才害死了大名的好官员。而为了把事情闹大,王希烈还带着礼部的官员一起去童立本的家里哭丧。

张居正岂是会任人摆布的人?但当下他却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不用他动手也会有人出手。

果然,就在礼部众人哭丧的时候,一场大火突如其来烧毁了童立本的小院子。这个院落本来就因为太小容不下礼部这么多人,这下起了火大家都四散逃命,那里还看得清左右,而等到众人好不容易跑出了火海,让人讶异的事情发生了——王希烈竟然在混乱中不知被谁挤倒在了地上,之后又被混乱的人群踩踏至死。

群龙无首的礼部立刻散了,王希烈这个政敌也就在这样的闹剧中草草的死去。其中细节引人深思。

这个时候没有了官爵,大家争相逃命,王希烈因为人群拥挤,被挤倒在地,踩踏而死。

总结

事后,张居正才知道,王希烈的死其实是自己的合伙人,宫中的大太监冯保出手而为。张居正得知之后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今后张居正与冯保的合作也更是如鱼得水、更上层楼。不得不说,这些人的手段确实是高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