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星盘查询

农村墓碑样式(农村墓碑样式有哪些)

时间:2024-01-03 04:22:24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故、先、显、考、妣”,这五个农村墓碑常用字,都是啥意思?

导言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程度因人而异。尽管大多数中国人不像教或伊斯兰教徒那样虔诚,但他们却有一种独特的信仰,这种信仰体现在他们祭祖仪式的深厚情感和墓碑上的精心铭刻。

中国人的祭祖仪式

01

中国的祭祖仪式源远流长,远超宗教仪式的虔诚。封建社会时,开国帝王登基后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查证自己的父系祖先。例如,唐朝的李渊,在登基后封了多位祖先,甚至追封老子为唐圣祖,表现出了极高的崇敬之情。家谱的记录在建国前对一个家族至关重要,而今日,家谱已经不再盛行,许多人连曾祖辈的姓名都不知晓。然而,墓碑仍然保留着先人的名字,是对他们身份的永恒记载。

02

墓碑不仅仅是墓主人的标识,它还承载了更多的含义。墓碑上的文字通常以"故先考"或"故先妣"开头,紧随其后是墓主人的姓名,最后以"之墓"结尾。有些墓碑上会使用尊称,如"先生"或"孺人",也有的墓碑省略了"考"或"妣"字。墓碑上最常见的字为"故"、"先"、"显"、"考"、"妣",它们的使用需要精心考究。"考"和"妣"分别指代父亲和母亲,因此"考妣"经常出现在父母合葬的墓碑上。根据中国古代礼仪,父亲的地位更为尊贵,所以墓碑上一般以"考左妣右"排列,显示出尊敬之情。

03

尽管"先"和"显"的发音相近,但它们在墓碑上的含义大相径庭。"先"表示已故,例如"先考"和"先妣"表示已逝世的父亲和母亲。而"显"则表示显赫、显耀,代表子女希望父母在另一个世界中地位更尊贵。然而,"显"字不可滥用,墓主人的父母或岳父母在世,或者墓主人没有孙辈时,不能使用"显"。在墓碑上,"故"的含义与"先"相同,有些人会避免重复使用,只使用"先考"等写法,但也有人选择使用"故",这并没有明显的规定。

墓碑上的每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随意堆砌词汇只会贻笑大方。因此,如果要遵循传统,需要了解这些知识。如果不愿意受繁文缛节的束缚,也可以直接写上"xx之墓"。墓碑不仅是对逝者的致敬,更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尊重和理解。

清明立碑应该如何写碑文

我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石门乡高家庄子村,妻子出生于重庆市合川区。我曾经跟妻子一起去重庆给她爷爷上坟(山东男人一般不会去妻子的先祖坟墓上坟,这事在重庆却很普遍),我顺便拍下了她爷爷的墓碑。墓碑非常讲究,除了逝者的子女以外,还在卧碑上篆刻了儿媳、女婿以及后世相关亲属的名字,连我这个孙女婿的名字也位列其中,让我感触颇深,中国南北风俗差异确实很大。

我父亲去世10多年了,父亲的前妻去世快60年了,其生卒年月虽求证原来的亲戚,却实在无法准确考证了。我父亲后来跟我母亲再婚,又生育了我们。我生母去世已经4年了。按照我们山东当地风俗,给父母上完三年坟,就可以给他们立碑。参照重庆我妻子的爷爷碑文格式,做了适当简化处理,撰写了给父母合莹的碑文样式,如图所示。

另外,我二叔和二婶结婚后,二婶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后代,二叔后来跟我们一起生活直至去世。二叔对我们恩重如山,我跟二叔的感情很深。趁今年清明节给我父母立碑的机会,也决定给二叔和二婶立碑,特撰写碑文,如图所示。

我们当地刻碑店家对我设计的碑文提出意见,大概有如下几点。1、当地碑文只记载儿女,不记载儿媳和女婿,更不提及下一代人。2、当地碑文没有“故显考妣”等说法。3、当地没有我设计的格式,这种格式会让人议论。4、刻字数量比普通墓碑多,很不情愿。

对于刻碑店家的说法,我部分坚持了自己的意见。碑文我研究过了,无需过多顾虑,请按照我所设定的格式刻碑。

我理解,山东人抱持老规程,不肯接受新事物。我设计的碑文参考了南方的一些特点,更加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尤其在儿女越来越少的情况下,碑文书写儿媳和女婿以及下一代的名字,可增加家族成员的凝聚力,更有现实示范效应。

对于给二叔二婶的碑文,有网友提出应该采用“先叔考”和“先叔妣”,对此意见我予以采纳。趁还没有正式刻字,赶紧通知刻碑店家做了修改,对于网友的建议深表感谢!

立碑的目的,是让后人能够籍此寻到祖先的陵地,不至于无处查找。中国地域差别很大,各地风俗不同,立碑没有统一的模式,许多事情也要与时俱进。

今天清明节,天公作美,两块碑已经立好了,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广大网友如何看?请大家发表观点,以供别人参考。

贵州农村现存的清代墓碑,外观独特,蕴藏着丰富的雕刻艺术与文化

导言:墓碑记载着家族的历史由来,赞颂着祖先生平的功德,指着任意一处文字、雕刻或绘画,都能透露出其中刻意设计的玄机。今天带大家来看一下贵州南部一个小村庄遗留下来的几座清朝墓葬,这些墓碑形状独特,主要记载了当地郭氏家族的历史与家族发展情况,其雕刻精美,寓意鲜明,可以说是了解当地家族历史的重要文化遗迹。

一、郭氏家族墓地情况

郭氏家族墓地坐落于贵州南部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世代居住着布依族人家,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当地姓氏主要为郭氏,郭氏家族墓地就在离村寨不远处的1公里处。这处墓地主要有五座,墓葬年代在清朝嘉庆至咸丰年间,在时代上算是比较晚的了。年代最早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最晚为咸丰六年(1856),从碑文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其中四座墓葬的关系,其中四座主要为一个家庭关系,而另外一座与其他四座的关系从碑文记载我们难以判断,所以在此我们就先介绍四座墓葬的情况。四座墓葬中(如图1),中间两座为夫妻关系,右为夫,左为妻,旁边两座为夫妻二人的儿子,右墓为长子,左墓为次子。年代从左往右依次为咸丰六年(1856)、道光五年(1825)、道光十一年(183)、咸丰元年(1851)。

图1:郭氏家族墓地

图2:郭氏家族墓地,最左墓为嘉庆二十二年

二、墓碑样式、雕刻图案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解读

从墓碑的样式看,它们总体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呈房屋式建筑,我们看到它的上半部分,犹如房屋的屋脊和屋檐一样,房瓦线条清晰可见。古人之所以会把墓碑结构设计得像房屋一样,主要是受“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等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人们对待死者如同生前一样。在此观念的主导下人们对与“阳宅”相对的“阴宅”的修建特别的看重,在他们看来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的理想家园应该是同现实的居所一样,甚至更为豪华奢侈。因此,人们会尽心竭力地打造高大精美的墓碑建筑,且相信死者在阴间能够享用。

图3:墓葬近景

四座墓中有两座墓碑前都雕刻有一对石狮子,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辟邪物品,一般狮子都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放在墓前,主要是作为看护阴宅、护佑逝者灵魂的镇墓兽。我们看到这对石狮子雕刻美观,双眼彼此相互对视,栩栩如生,从而增添了墓碑的艺术价值,象征了生者对逝者的美好祝愿,寓意吉祥平安,也使逝者灵魂得到安息守护的象征。

图4:墓碑前一对石狮子

图5:墓碑右侧石狮子

墓碑的最上部分如同“山”字,所以在当地又叫“望山碑”,远远望去如同“山”一样。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像“山”字一样的部分,两边雕刻的是龙首鱼身的动物,是龙生九子中的螭吻,因为喜欢吞东西,所以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的屋脊上,主要是为了镇火。螭吻作为墓碑脊上构件装饰,并不是所有的墓碑都有此装饰,吻饰构件仅出现在较大型、较复杂的碑楼和牌坊上,而出现在墓碑建筑上,则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可以看到该墓的上半部分结构就如同房屋建筑一样,雕刻上螭吻,主要是为了凸显死者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是该家族地位的一个显现。螭吻在佛家中是护法的象征,它可以驱凶辟邪,用在墓葬上,寓意保佑子孙后代!

图6:墓碑上部分“山”字型雕刻

图7:房屋建筑上的螭吻

“山”字中间雕刻则为葫芦,这主要受中国“八仙”传说故事的影响,“八仙”是被看作可以使人增福添寿、趋吉避凶、神通广大的仙人。葫芦为八仙铁拐李的法器宝物,有长寿、救济众生之意,包含对逝者的美好祝福,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是富贵长寿的象征,有保佑子孙衣食无忧的寓意。除此之外,还有希望子孙兴旺之意。葫芦的特点是藤蔓绵延,结子繁盛,被视为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

三、墓文中的“清、故、显、考、妣、太君、登仕郎”等字为何意?

这四座墓葬年代都是清朝中后期,在碑文的书写和安排上就带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点。墓碑从左往右分别书写“皇清待赠登侍郎郭公讳兆福大人之墓”、“清故显妣郭母陆氏太君之墓”、“清故显考郭公讳士英之墓”、“皇清待赠封君故显考郭公讳兆林之墓”,墓主人分别为郭兆福、郭母陆氏、郭士英、郭兆林,四者为家庭关系,郭母与郭士英为夫妻关系,郭兆福(弟)、郭兆林(兄)为兄弟关系,为前二者之子。我们具体来看一下碑文中的信息。

图8:郭兆福墓碑文

图9:郭母陆氏墓碑碑文

图10:郭士英墓碑碑文

图11:郭兆林墓碑碑文

皇清:是对清朝的尊称,是在墓碑碑文的格式中会出现的字样,证明墓主是清代人。

待赠:指等待朝廷的封赠或追赠。说明墓主人曾任过一定的官职,还没等朝廷的封赠下来,就先过世了,这主要藉以说明墓中人生前的荣耀,突显家族的声望。

登仕郎:是清朝时期的官名,并不是个实职。在清朝,只要官位达到九品,都会被授予登仕郎。要获得此头衔,首先,只要碰到朝廷庆典,颁发恩诏,其次,只要任职在2年以上者,便可请求封赠。登仕郎为正九品,就是人们常说的九品芝麻官。那么,该墓文为待赠登仕郎,初步推断,墓主人当时官职没有达到正九品,可能为从九品。

郭公:是后世子孙对先祖的尊称。

讳兆福:是说该墓主的名讳叫兆福。下同。

大人:主要也是藉以说明墓主人生前的荣耀,也是对死者的敬称。

故:在这里的意思,主要是指故去,去世或过世,它代表子女或者后代对祖辈们的纪念。

显:显带有显赫的意味,是对故去老人的尊称。一般只有已故之人的上一辈均已不在,包括父母、岳父母,此时他的辈分最高,且要有子孙后代,这样的情况才能用显。

妣:原指母亲,后指已经过世的母亲。

显妣:是古时对亡母的美称。

郭母陆氏:指立碑者的母亲姓陆,在墓葬中一般女性只书姓氏,很少有写名的情况,多以太君、孺人书写。这主要受旧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

考:原指父亲,后来指逝世的父亲。

显考:是古时对亡父的美称。

四、结语

墓碑是记录墓主人的重要信息,可以说是墓主的一张名片。但墓碑又因地域的差异、观念的差别,其在结构上则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以上的墓碑主要以房屋式的结构形式表现,主要受“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主导所致。在雕刻艺术上表现出人们的一些美好祝福与寄托的寓意,从而体现了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在墓碑的行文上,又因身份、地位的差别,而在形式上有所区别。总而言之,这些墓碑是了解当地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来源,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望大家指正!

“坟头”的大小规格有规定有标准吗?

清明一到,家家都要扫墓。有坟头的,要清除杂草,规整修补坟地和坟堆,做坟头。有些家庭,感情丰富,为了表示对父母先人的孝敬和尊重,动用人力物力,增加坟墓封土,坟头做得很大。有必要吗?我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必须清楚的是,坟头的大小规格是有规定的,“坟高四尺”是为定制,最好按规定来办

远古时期,人是死了拉倒,没有丧葬礼仪的做法。《易---系辞》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意思是将逝者穿戴好在野地里用树枝杂草掩埋。《孟子》上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意思就是将亲人逝者直接丢到山沟里。上古时期,“墓而不坟”,即只掩埋逝者,不留坟头。一直到到春秋时期,才有做坟的说法和讲究。秦汉之后,做坟才流行起来。也正是从秦汉开始,丧葬之礼才统一规范严格起来。

埋葬逝者的地下空间叫墓,在墓上面封土做个土堆,皇家贵胄叫陵,一般平民百姓叫坟头。陵墓封土做多大?全在于皇家的喜好,也没有规范的文本要求,但一般坟头做多大,是有明确规定的。

据《礼记----檀弓》记载,孔子将父母合葬与防,说:“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的意思是说,虽然古人要求墓而不坟,但自己是在外面胡跑混饭吃的人,留坟头做个标识,不然找不到父母所在了。“崇四尺”,就是坟堆高四尺

到宋代,司马光作《书仪》,朱熹作《家礼》,将坟高四尺作为定制。司马公曰:“今按孔子防墓之封,其崇四尺,故取以为法。”《朱子家礼---丧礼》完全同意司马光的意见,明确规定:“但留子弟一人监视实土,以至成坟。坟高四尺。”

宋元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在知识阶层和主流文化层面,《朱子家礼》和《仪礼》是礼仪操作的规范范本。

2、应当明白的是,坟头大小与孝道没有关系,家庭和睦兴旺香火延绵不断才是根本

人都有虚荣虚幻之心,都有夸耀炫耀之性,都有攀比对比之行。自己家的坟头大一些,就感觉自己比别人厉害一些。想多了,大可不必。

做坟上坟是祭祀活动。是告慰祖宗,佑护子孙;是缅怀先人,激励后人;是香火不断,家业延绵。事业、家业、功业才是孝道的根本,与坟头大小没有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兄弟姊妹之间,多一些走动,多一些交流,多一些帮衬,多一些关爱,才是重点。有时间的,清明期间,可以以家庭为单位,按传统礼仪规定,搞一些规范的祭祀仪式,以熏陶和感染家人和亲人,激发人们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情愫。

礼仪只是一种讲究,一种尊重,是没有强制性的。坟高四尺,大体上讲,就是平胸,一米多一些。只要你愿意,把坟头做大一些,只要不影响别人,都是可以的,但不要做得太大。一般居民家庭,家财家势不显赫不厉害的,坟头太大太过了压不住,还惹人关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