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北邙山(北邙山在哪)

时间:2024-01-01 02:22:25 作者:超甜的布丁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人死后,为什么都想埋在北邙山?北邙山究竟好在哪里?

北邙山,号称是自古以来人们心中最理想的埋骨之地。

北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坟墓?据不完全统计,整座北邙山共有大型墓葬近800余座, 其余无名无主的荒坟多达数十万座。正所谓“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从商周一直到明清,有数不清的古人选择安息在了北邙山上,使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亡者之城”。

北邙山上眺望黄河

那么,北邙山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为什么古代人死后都想埋在这里呢?

一、北邙山是一座位于天下之中的山

北邙山,位于洛阳以北十多公里的地方,它的北侧是黄河,南侧则是洛阳平原。西周初年,周公旦在此兴建洛邑,曾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意思是说,洛阳位于天下的最中心,四方诸侯到达这里的道路全部都是相等的。

北邙山地理位置

假如我们以洛阳为圆心,在地图上画一个圆,可以发现圆的面积恰好覆盖了古代中国人生存和繁衍的主要地区。而北邙山横贯于洛阳之北,天然的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一座位于天下之中的山。

天下之中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天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天子就像北极星一样,要永远位于北方,而普天下的臣民则像其余的星辰,环绕拱卫在其四周。

所以,北邙山位于天下之中,又正好居于洛阳北部,正好就像北极星一样被山川拱卫,因而成为了历代帝王最佳的王陵选址地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俯瞰整座北邙山,一共有24位帝王和7位亡国之君埋葬于此,其中不乏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晋宣帝司马懿(追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蜀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等多位家喻户晓的著名君王。其数量之多,集中度之高,堪称天下之最。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一座洛阳城,写满了半部古代中国的兴废史,而北邙山上的帝王们则高卧在王陵之中,永远俯视着脚下洛阳城中的沧桑变迁。

二、北邙山是一座风水极佳的山

古代人选择墓葬非常看重风水,而北邙山正好充分的满足了这一点要求。

首先,北邙山位于秦岭之端。北邙山属于秦岭山脉的余脉,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秦岭就像一条巨龙般横卧在中原大地上,而北邙山恰恰就位于秦岭的最东部,如同巨龙傲然昂首,龙吟天下。

其次,北邙山位于中国山地和平原的分割线上。从地形图中不难看出,北邙山的西边是茫茫山脉,东边则是广袤平原,中国的地形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落差,就像一个整齐排列的台阶一般,而北邙山正好位于这个台阶的分割线位置。

第三,北邙山被三水环绕。它的北侧是黄河,南边是洛河,西边则是涧河。这三条河流就像一个环形的护城河,把北邙山紧紧的包裹在其中。

最后,北邙山周围还有六座高山围绕。从地图上看,北邙山的四周分别有太行、王屋、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中岳嵩山,总共是六座高山,恰如六根参天巨柱支撑起了一座大厦,将整个洛阳盆地和北邙山脉都笼罩在其中。

由以上可见,北邙山北枕黄河,南临洛阳,西靠山川,东望平原,六山环绕,三水纵横,仿佛占尽了所有的地理优势。难怪有人会说他是“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风水学中讲究“背山靠水,坐北朝南”,而这两个条件北邙山都完美的符合,说此处是天下风水最佳的墓葬之地,丝毫也不夸张。

三、北邙山是一座并不太高的山

关于北邙山,很多人还存在一个印象上的误区。一提到山,大家都会觉得应当是高耸入云,陡峭险峻。但实际上,北邙山其实并不高,它的平均海拔仅仅有200多米,最高的首阳山也只有300多米,和它旁边的中岳嵩山相比起来,实在是渺小至极,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北邙山和嵩山

所以,与其说北邙山是一座山,倒不如说它是一个连绵平缓的山原。然而,对于墓葬的选址来说,北邙山的这一特征恰恰成了它的优势。

首先,它的地势相对洛阳和黄河水道较高,因此不易渗水和积水,有利于墓穴的长期保存;但与此同时,它的山势却并不高耸和陡峭,反而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因此非常利于墓葬的修建和后人的祭扫。在这一高一矮的矛盾点上,北邙山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正因如此,北邙山不仅被帝王将相们钟爱,而且还受到了平民百姓趋之若鹜般的追捧。“芒芒北邙山,高坟尽无主”,在北邙山上星罗棋布着几十万座无名荒冢,以至于行走其中甚至都找不到合适的落脚之地。

四、北邙山还是一座充满人文气质的山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中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北邙山之所以会成为古人心中最憧憬的埋骨之地,还和它内在的人文气质有关。

早在西周初年,就曾有两位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来到了北邙山上,并最终埋葬在了这里,他们就是伯夷和叔齐。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伐纣,身为商朝属国王子的伯夷和叔齐拦住了周武王的车驾,试图劝阻他这种以臣子讨伐君王的错误行为。后来,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伯夷和叔齐心念旧国,义不食周粟,携手来到了北邙山脉中的首阳山上,从此采集野菜度日,最终双双饿死在了这里。

正是由于伯夷叔齐的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义举,所以受到后代文人的倍加推崇,成为了忠义两全的精神楷模。而他们“采薇而食”的北邙山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道德价值。

于是,苏秦、张仪、吕不韦、贾谊、班超、杜甫、王之涣,颜真卿,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追随着前人的脚步来到这里,他们虽然生不同时,却希望死后聚首,都将北邙山作为了最终的精神归宿。这种群聚效应一代代的积蓄,使北邙山真正成为了一座具备崇高人文价值的山。

北邙山风光

结束语:

不得不说,北邙山的确是中国古人最为钟爱的埋葬之地。其墓葬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全都堪称中国之最,而这些都和北邙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崇高的人文价值有关。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一座沧桑而又古老的北邙山,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半部中国的兴废历史。以至于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希望埋身在这里。

北邙山一带分布着西汉、曹魏等朝代的古墓葬,洛阳铲为何在此发明

民谚说:“生在苏杭,葬于北邙”。

的确,在帝王和术士的眼睛里,陵寝的选址,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荣衰,江山的兴亡和子嗣的兴旺。

洛阳北邙山属于秦岭崤山余脉,横亘在黄河南岸,在洛阳城北形成了黄土丘陇地带,它比黄河的水平高出150米。北邙山绵亘190余公里,地势开阔,是洛河和黄河的交汇处。按风水学叫“水口。”此处土厚水低,邙山土地表层渗水率低,而且土壤坚硬密厚,是建墓修冢的最佳地方。

汉安帝的皇陵,东汉刘秀的原陵,汉明帝刘庄的显节陵,汉章帝刘炟的敬陵,汉和帝刘肇的慎陵,汉灵帝刘宏的文陵等24位帝王的陵墓就在这一带,加上后来曹魏、西晋、北魏三朝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等,北邙山一代的古墓葬何止一、两千座。

唐代诗人王建在《北邙行》中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白居易的《浩歌行》也感叹:“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这些都说的是当时北邙山一代特殊的人文景观。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三国志》),魏文帝曹丕充满对自己身后之事的担忧。在临终的时候,他告诉后人,汉末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甚至丧具被烧毁或者窃走,死者骨骸抛弃荒野。

事实上,洛阳北邙山的盗墓从汉末以后一直没有停止。

《三国志》这样记载了公元190年董卓在洛阳北邙山挖墓的情况:“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后来,曹丕慨叹汉光武帝刘秀原陵“原陵封树”招致董卓盗掘。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盗墓的风气越发猛烈。《晋书》记载了北邙山汉明帝刘庄的显节陵的被盗:“时有人于嵩高山下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斗书,传以相士,莫有知者。司空张华以问皙,皙曰:‘此汉明帝显节陵中策文也。’检验果然,时人伏其博识。”时局动荡飘摇,乱兵掘冢便是家常便饭,王弥军队攻入洛阳后,不但“纵兵大掠”,还“发掘陵墓,焚烧宫殿”。北魏孝文帝元宏看到当时洛阳北邙山盗墓的情形,“路见坏冢露棺,驻辇殣之,”心里很不好受,宣布对历代旧墓予以妥善保护。而唐宋元明清到前后,北邙山被盗的墓葬更是难以计数。仅1900年以后的二、三十年里,在洛阳就出现了金村的金链玉佩,西周邢侯簋,守宫觥,十几件羌钟,嵌玉金带钩等等旷世宝物。

可以佐证洛阳盗墓疯狂的是,于右任先生的朋友,著名爱国人士张钫先生在1930年前后,看到北邙山一带的百姓把散失的墓志碑石用来做捶布石,或者用来砌墙起院,心里充满了忧虑,他把发于历代墓葬中的近一千五百件墓志铭、碑碣收集到一起,运到老家新安县的宅院之中保存。

而北邙山的盗墓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工具——洛阳铲。这是一种把铲面打造成半圆柱形的铁铲,长20至40厘米不等,直径约在5至20厘米之间,一端是铲头,另一端能够安装白蜡杆(弹性较好的手柄)。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达10多米,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盗墓者根据土的颜色来判断生土和熟土,寻找地下的古墓葬,分析墓葬的走向和地下藏品的质地与布局。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洛阳铲被广泛地应用到地质勘探、道路建设和考古发掘之中。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作为两国交流的礼物。 到了现在,洛阳铲的制作工艺更为现代,把以前的长木把改为轻型材料制作的螺纹套管,可以自由伸缩延长,方便了隐藏和携带。

2000年以后,洛阳铲的利刃依然不时地刺破北邙山。

邙山古墓群:数量超10万,葬着6代24位皇帝,数千位王侯将相

邙山墓葬

《礼记·表记》中记载,“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自夏商时期开始,人们敬畏鬼神的思想已初露端倪。古时人们认为即便人死但灵魂是不灭的,亡者会以另一种形式活着,因此厚葬亡者之风经久不息。

地理位置的选择也成为墓葬地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洛阳邙山背山面水、地势开阔,是绝佳的营茔之所。历代帝王显贵都以长眠此地为荣,更有“生于苏杭,死葬邙山”的说法。洛阳邙山古墓葬群数量达十万之多,其中历代帝王二十四位、王侯将相更是不计其数,甚至“无卧牛之地”。

数量之多

邙山墓葬群位于洛阳的东北部一带,邻近黄河南岸,绵延一百多公里,面积多达七百五十平方公里。邙山地势险峻,作为洛阳一道天然屏障,自古便是军事要地。

邙山墓葬群

邙山又是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主要是因为邙山地势空旷、土质紧密深厚、依山傍水,完全符合玄黄风水学上陵墓的选址。

其次众多墓葬群汇聚邙山还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邙山紧邻洛阳,洛阳是七大古都之一,自四千年前的夏朝起,先后有西周、东汉、曹魏等十三个朝代定都于此。从汉到唐,洛阳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正因如此成就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的洛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咸集于此,鼎盛时期的洛阳人口超百万。邙山自然成为他们死后墓葬的不二之选。

邙山古墓

当时邙山东西长五十公里,南北约二十公里。东起偃师首阳山,西至洛阳机场;南靠洛阳市郊,北达黄河南岸,覆盖洛市内五个市区及二十多个乡镇。面积达多达七百五十平方公里,古墓数量多达十万多座。

邙山作为国内最大的古墓群聚集地之一,汇集两周两汉北魏等各个朝代各种类型的古墓葬群,数量多达十多万。其中不乏光武帝刘秀、合纵六国的苏秦等历代帝王、将相,号称“无卧牛之地”。

而如今邙山墓葬群正以每年七 、八座的速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截止到2007年,原来的九百六十多座保存完好的古墓,仅剩下三百三十多座,保留完整的仅剩三分之一,但是何原因使邙山墓葬群消失如此之快呢?

洛阳邙山古墓葬群

其一,盗墓团伙日益猖獗。盗墓在洛阳当地屡见不鲜的事情,当地百姓看到村庄有陌生人出没大都习以为常,这些陌生人十有八九就是盗墓团伙。

曾有俗话说“邙山之上,十墓九空。”盗掘古墓中的陪葬品再进行非法倒卖,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财富。越多的不法分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大肆破坏,只为进入古墓中获取陵寝中的陪葬品。

近代邙山盗墓开始于清末汴洛铁路修建时,凿石挖山无意挖出很多古物。在这种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盗墓之风愈演愈烈。盗墓小说中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洛阳铲就是在此时发明的。

洛阳邙山古墓

场旷日持久的盗墓史直到1948年解放洛阳时才真正得以结束。四十多年的噩梦对于邙山墓葬群来说是致命地打击。有五千多座古墓在此期间被洗劫一空,五十多万文物被盗,造成的损失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其二,当地村民保护意识薄弱。当地村民为开垦荒地,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古冢挖平。随着越来越多古墓被开垦为耕地,农田面积的与日俱增相应地古墓葬群的面积也在相应的减少。甚至有些村民在得知脚下的古墓中可能有大量价值连城的陪葬品,更是监守自盗。

其三,当地政府保护力度弱。洛阳邙山古墓葬群作为国家级保护单位,每年中央财政都会向洛阳地区拨专项保护资金,但当地却未见任何保护措施,甚至每个墓陵主人都未查证。大冢上为保持水土的树木也早已枯死,杂草丛生。

邙山树木早已枯死,杂草丛生

帝王将相陵墓所在众多

茫茫邙山中,埋葬各历朝历代24位皇帝,其中东汉光武帝刘秀、西晋宣帝司马懿、北魏孝文帝、南唐后主李煜等都葬于此地。东周王墓8座、东汉帝王墓5座、曹魏帝王墓1座、西晋帝王墓五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时期王墓一座,一共六代二十四位皇帝。

唐代诗人王建曾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唯有黄金无处买。”寸土寸金的邙山黄土中不仅葬着各个朝代的帝王,还有各类王侯将相、历史名人。

忠勇威武的樊哙、投笔从戎的班固、屡破奇案的狄仁杰等数千位人志士将相都葬身于此。不畏强权直言上谏的宰相、谈笑风生的文人墨客、行侠仗义的侠客,风格迥异命运截然不同的人,最后都身归邙山。

魏孝文帝陵

但无论是二十四座帝王陵,还是数千座将相、名人墓,陵墓中精美的陶瓷、石雕、玉器、壁画等都尽数被洗劫一空,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不知去向。这些人肯定不会想到千年之后自己的陵墓会被肆意破坏。

现如今七百五十多平方公里的陵墓中保存完好仅三百三十多座,其余皆被盗墓者破坏。

最后,通过破坏古墓获取的陪葬品,对于国家来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盗墓团伙通过不法手段将文物流入黑市,甚至私通流出国门,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被破坏的古墓

古墓保护迫在眉睫

邙山古墓葬群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保护更是迫在眉睫。

第一,由于当地村民无秩序的生产生活,对邙山古墓葬群造成极大地危害。有的村民更是监守自盗。当地大量墓冢被改建为工场基地、砖厂,或是开辟成农田。

古墓葬群在一点一滴中被蚕食殆尽。当地的村民应当提高保护意识,认识到破坏古墓的严重性。更应当提防盗意识,对于行为鬼祟的陌生外地人提高警觉,为将盗墓团伙绳之以法节省时间。将当地的生产生活与古墓保护两者有机结合。

第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邙山古墓葬群历经千年沧桑变化,雨水的冲刷、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因素的破坏使邙山古墓葬群受到一定损害。虽然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及人为原因破坏来的迅猛,但也不容小觑。

洛阳邙山古墓葬群

增加古墓群周边绿化面积,降低水土流失的可能性。抵制污染,墓葬群周边村庄在生产生活中不乱丢垃 圾,尽量减少难降解或难再生的物品。保护空气,不焚烧秸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邙山墓葬群的自然环境。

第三,依靠强大的社会力量。古墓中因偷盗而丢失的文物对国家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古墓一经破坏就无法修复,为解决保护古墓而面临的重重困难,必须依靠强大的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力量在古墓保护中巨大的作用,增强人们保护文化的正确意识,形成保护古墓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座古墓沉淀的可能是一段传奇而又精彩的前尘往事。邙山成千上万的陵墓中埋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引人无限遐想,但是我相信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肯定希望自己和自己的故事永归尘土不被世人惊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