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宝宝起名

抛弃的意思(不分良莠一起抛弃的意思)

时间:2024-01-16 02:36:41 作者:浮生若梦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十姑娘”何婉琪:与堂弟不伦生子,被亲哥何鸿燊“要挟”40年。

前引:

2018年6月5日,赌王何鸿燊一母同胞的十妹何婉琪结束了她95年的传奇人生。直到去世两个月后,她与世长辞的消息才被公之于众。

而她的临终遗言,仍然在喊话亲哥何鸿燊还钱:

“何鸿燊欺负我这么多年,希望他可以尽早给回拖欠我十几年、超过200亿元的股份和股息,我可以转到基金会,继续做慈善事业。”

那么何婉琪与何鸿燊到底有何恩怨,以至于她在弥留之际还要让哥哥还钱呢?

这一切还得从她的恋情开始说起。

身世背景

1922年,何婉琪出生在香港名门望族何东家族,她是家里第十个孩子,因此被称为“十姑娘”。她的九哥就是日后叱咤风云的赌王,因二人只差两岁,所以感情十分要好。

自小何婉琪就过着锦衣玉食的豪门生活,因年纪最小,备受父母疼爱。直到12岁那年,父亲因投资失败,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欠下巨款,家道中落。

为了躲避债务,何婉琪父亲带着她及少数家人连夜坐船逃到了越南,而何鸿燊和母亲就这样被无情抛下。

不过被抛弃的何鸿燊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日后的澳门“赌王”,而妹妹何婉琪则跟着父亲在越南经商,很快就熟悉了商场上的规则和手段。

几年后,何婉琪不仅在商场中得心应手,出落的也愈发美丽。据说,越南的末代皇帝都曾被她的容貌惊艳,想要娶她为妻,不过被她拒绝了。

虽然拒绝了皇帝的告白,但何婉琪却利用皇帝的权利,为父亲拿下了越南的赌牌,让父亲的事业逐渐走上正轨。

禁忌之恋

1941年,19岁的何婉琪跟随父亲回到了香港,参加何东爵士的结婚纪念日宴会。

当天的她盛装出席,一出现就惊艳四座,就在别人感叹她美貌时,人群中一个少年对她一见钟情,而这个人就是她的堂弟何鸿章。

多年后,何鸿章回忆:“在我爷爷奶奶的结果纪念pary里,有几百人在场,但我对她一见钟情,她是个大美人。爱上她时,我只有十六岁。”

不过何洪章并不是单相思,何婉琪对这个英俊的弟弟也动了心,两个懵懂男女,就这样瞒着家族谈起了恋爱。

然而这场“禁忌之恋”注定走不长远,没多久家族发现二人两人恋爱,开始强烈阻止。

不过性格倔强的何婉琪与爱的不可自拔的何洪章却不管不顾,在他们眼里,两人只是“相爱”,有什么错?

最后家人在劝说无果后,火速将何洪章送到国外读书,把何婉琪嫁给了豪门公子麦志伟,成为“商业联姻”的工具。

这段令家族头疼的爱情终于过去,让家人长舒一口气,但爱而不得的种子也就此埋在了何婉琪与何鸿章心中。

尤其何婉琪在嫁给麦志伟后,发现他只是个伪豪门,每月只能领900元薪水,一家人还得蜗居在小公寓后,心里更加越发不甘。

结婚的几年,何婉琪一直看不上麦志伟,奈何碍于家族脸面,她只能安分守己的过日子。直到6年后,她与留学回来后的何鸿章再次相遇,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那天,何婉琪与何鸿章在香港跑马场意外相遇,四目相对的瞬间,埋藏在二人心中的爱意再次燃起,然后就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

不久后,家族还是嗅到了端倪,立马再度施压,强迫何鸿章娶了英国女子安妮。不过就算如此,依旧没能阻挡住两人的爱,两人干脆暗度陈仓,大玩“婚外恋”。

只是这“婚外恋”一个没小心“擦枪走火”,何婉琪怀孕了,为了掩人耳目,何婉琪对外宣称这是麦志伟的孩子,取名麦舜铭。

当时,何婉琪并未告诉任何人,唯独告诉了她最为信任的九哥何鸿燊。殊不知,这将会是日后何鸿燊“控制”她长达40年的“把柄”。

几年后,何婉琪被迫要与丈夫迁居美国,为了让何婉琪母子过的好一些,何鸿章给了何婉琪200万傍身。

掌控澳娱

彼时,恰逢何鸿燊拿到澳门权,奈何启动资金不够,正是何婉琪将200万投入澳娱,才让何鸿燊渡过危机。

不仅如此,何婉琪还将自己在越南所学,用到了管理澳娱上,她凭借雷厉风行的手段,让自己“十姑娘”的名号威震江湖。

当时,叶汉企图独吞股权,她便架空叶汉,保住哥哥的地位。赌场元老违反规则,欺诈员工,她便直接将其辞退。

不管是董事会的决策,还是葡京赌场手里信铺、饼铺等的经营权,全都掌握在何婉琪手中。

也因此,当时的澳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姑娘一出手,整个赌场都要抖三抖。”

除此之外,何婉琪还颇具商业头脑,她引进了美国的“赌团”机制,大打旅游招牌,将成批旅游者拉近赌场,打造了澳门最赚钱的赌厅。

可以说,何鸿燊之所以能够成为“赌王”,何婉琪功不可没。不过赌王也没有亏待妹妹,给了她足够的权利,对外宣布,“不管什么事,找十姑娘就好!”

然而,兄妹同心其利断金的场面,随着四太梁安琪的出现,出现了变数。

兄妹反目

2002年,何鸿燊放纵梁安琪对澳娱内部横加干涉,大有取代何婉琪之势。用尽半生精力打下的江山,何婉琪自是不会相让。

于是提出让儿子麦舜铭进入公司,并将自己手中持有的7.3%股份转到儿子名字名下,不过却遭到了赌王的反对。

一时间,兄妹二人反目成仇,闹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何鸿燊甚至将何婉琪踢出了董事局。

原本何婉琪在澳娱是手持20%的大股东,可由于梁安琪的搅局,她渐渐被稀释到了7.3%,澳娱高层更是视她为空气。

她当初投入的200万港币,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早已超过了百亿,可到头来落到她手里的分红反而还不如普通员工。

如此这般委屈,何婉琪迟迟不肯爆发的原因,也是由于她当初将自己的丑闻告诉了何鸿燊,而何鸿燊正是抓住了这点,40年来一直“控制威胁”着何婉琪。

直到何婉琪想要将股份交给儿子,而何鸿燊以麦舜铭好赌为由拒绝,甚至还将麦舜铭告上法庭,才让何婉琪忍无可忍爆发。

何婉琪先发制人向外界公布麦舜铭的身世,彻底将她与何鸿章的丑闻公开,甚至让麦舜铭改名字为何东舜铭。

除此之外,何婉琪还在法庭上控诉何鸿燊以麦舜铭的身世为条件,要挟自己多年,并要求何鸿燊赔偿自己所得的分红。

昔日人人羡慕的兄妹,一夜之间变成了仇人,消息一出,在澳门掀起了轩然大波。

之后,何婉琪更加疯狂的阻止澳娱上市,接连爆出多件丑闻,只可惜此举并未让她赢的官司。

2008年,澳娱如期上市。不久后,何婉琪也彻底被何鸿燊踢出澳娱董事会,“十姑娘”鞍前马后为哥哥工作了40年,结果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然而,何婉琪的悲惨还不止于此。

悲惨收尾

起初,麦舜铭认祖归宗时,他与何鸿章还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但不久后,何鸿章与原配的几个孩子就将他告上了法庭,为了“私生子”何鸿章不惜与其他子女对簿公堂。

哪知,何鸿章如此疼爱麦舜铭,他却一次次嗜赌成性找父亲要钱。一来二去,何鸿章忍不住斥责了麦舜铭几句,谁知道麦舜铭就扬言要和他断绝关系。

何鸿章听到这话,说了一句让何婉琪深感受辱的话,“我又没有验DNA,谁知道他是不是我儿子?”

结果听到这话的麦舜铭,又将亲生父亲何鸿章告上了的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6亿精神损失费。

紧接着,何鸿章又把何婉琪告上了法庭,要求她赔偿自己当年给予她的200万港币及带来的收益,最终因年代久远,无凭无据,不了了之。

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到最后因为利益都变成了一地鸡毛,让何婉琪颇为受伤。

2017年,何鸿章去世,弥留之际他想要见一面何婉琪及麦舜铭,被拒绝了。

在他的葬礼上,母子二人也没出现,只有一个花牌,上面写着:“In Loving Memoey。”

一年后,何婉琪也在疗养院去世。这一次,她走的很低调,直到两个月后才被公之于众,且没有任何的告别仪式。

曾经有多热闹,收尾就有多悲凉。

何婉琪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悲情的,豪门深似海,终究逃不过利益二字。

#娱评大赏#​

#头条创作挑战赛#​

可撤销的法律行为概述(以可撤销的合同为中心)

概念与类型(《民法典》第147至152条)

(1)类型

因重大误解实施的法律行为。成立时显示公平的法律行为。因遭受欺诈实施的法律行为。因遭受胁迫实施的法律行为。

(2)法律行为的效力状况

撤销前,法律行为已经成立并生效。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的,自撤销权人胜诉的法律文书生效时,法律行为溯及自成立时自始无效。(《民法典》第155条)

(3)仅特定人享有撤销权

重大误解:仅误解方享有撤销权(双方错误,双方均享有撤销权)显失公平:仅受有不利益的一方享有撤销权。欺诈、胁迫:仅受害人(即遭受欺诈、胁迫的一方)享有撤销权。使用代理人订立合同时,是否成立欺诈、胁迫、显失公平或者重大误解,应就代理人的主客观状况为断(原则上不能以被代理人的状况为断);代理人遭受欺诈、胁迫或者发生重大误解或者成立显示公平的,代理人不享有撤销权,撤销权归被代理人享有。

(4)行使撤销权的方式、被告(被申请人)

行使方式。只能以起诉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行使。在诉讼之外以通知方式行使撤销的,不产生撤销的效力。有相对人意思表示(如要约、承诺、删除的通知等)的撤销,行使撤销权时,以意思表示的相对人(受领人)为被告(被申请人)。无相对人意思表示的撤销,行使撤销权时,以因该意思表示而获得利益者为被告。例如,抛弃动产所有权的意思表示因遭受欺诈、发生重大误解而撤销时,应以拾得被抛弃之动产者(即此前已经因先占取得该动产所有权者)为被告。

(5)撤销权的双重除斥期间限制(《民法典》第152条)

最长除斥期间:五年,自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开始计算。撤销权人未在此期间内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短期除斥期间:原则上,短期除斥期间为一年,自撤销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开始计算(但有例外,遭受胁迫的,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计算)。撤销权人未在此期间内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例外:因重大误解享有的撤销权短期除斥期间为九十日,自撤销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计算。撤销权人未在此期间内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6)撤销权的抛弃

《民法典》第152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撤销权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其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前者为明示抛弃,后者为默示抛弃。

(7)撤销的法律后果

在除斥期间内撤销权人以起诉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行使撤销权的,自撤销权人胜诉的判决(裁定)生效时,产生形成力,合同溯及自成立时自始无效。民事法律行为被撤销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民法典》第157条)

“反断舍离”:求求你别扔了!

前不久,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刮起一股“反断舍离”风潮。不少人晒出自己的“废物”改造成果:将湿巾包上抠下来的塑料盖子两两扣在一起,就是一个收纳首饰盒;6个奶茶杯托就能做成一个隔热垫……

当大家试图为这突如其来的勤俭觉悟找个原因时,竟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自己爱攒塑料袋的妈妈。所以,有网友调侃:“一旦过了二十岁,中华血脉就开始觉醒。”

有人迷上了“反断舍离”,但也有人仍然坚持将“断舍离”进行到底,誓要将家里的“破烂”全扔光。而专家表示,生活需要在“断舍离”和“反断舍离”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我们既不能成为完全的实用主义者,也不该倒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01 “中华血脉”觉醒,

变身废物利用达人

在“幸运咖”奶茶纸袋上画两条浅浅的虚线,拿剪刀沿虚线剪开,再将剪好后的纸袋撑起来,然后剪出几块和袋子大小相贴合的硬纸壳,在背面贴上双面胶,再将纸壳固定到袋子内侧……一番操作下来,一个好看又实用的书立就完成了。

奶茶纸袋改成的书立

这是目前小贾最满意的作品,“袋子正中间的小人logo露出来可好看了,不过书立做好后,第一时间就被我妈‘抢走’,拿到单位去放书了。”小贾说,她之后又用攒下的“蜜雪冰城”奶茶袋做出了同样的书立,摆在了自己的写字台上。

在那之后,每次坐到书桌前,小贾都会带着小小的成就感摸一摸自己的“杰作”。

另一个用奶茶纸袋改成的书立

现在,小贾的书桌上堆满了不舍得扔的瓶瓶罐罐:玉米须茶盒子、银耳罐、虾片盒、杨梅篮子、奶茶杯……但有意思的是,小时候的小贾曾一度很反感妈妈疯狂攒塑料袋的行为,“妈妈连我小学用完的作业本都要留着,她说背面的那些空白页能给弟弟当草稿纸,但直到那些作业本都泛黄了,弟弟也没用上。”

然而,小贾的心态在前几年发生了转变。开启高中寄宿生活后,她顿悟了一点:“在学校,如果平时不攒一点塑料袋,到时候就只能花钱买垃圾袋。”虽然专门的垃圾袋并不贵,但在小贾看来,学生时代要能省则省。

囤塑料袋似乎是每个“反断舍离”践行者的入门素养,小贾的“中华血脉”也由此觉醒,“不乱扔东西”成为她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而囤物的进阶阶段就是废物利用和再改造。小贾有一种魔力,她总能让那些“灰头土脸”的旧物焕发新光彩。

小贾妈妈攒的旧塑料袋

一个盛杨梅的蓝色筐,被她洗刷好,摇身变成了棉签和化妆品的收纳工具;从水果店买来的三篮草莓,草莓吃完后,三只红色小篮子照例被留了下来,现在,它们静静地躺在厨房水池边,成了小贾妈妈洗菜时用的沥水篮。

小贾还喜欢收集印有漂亮图案的包装盒和纸袋,而且她对包装的钟爱到了具体而微的地步,不但拆开过的盲盒包装不舍得扔掉,连盒子上的印花小人部分也会特意剪下来留存。

小贾的物品收藏种类包括且不限于奶茶杯外面的波浪纹杯套、隐形眼镜的壳子……有些东西始终堆在家中的角落里,至今没能发挥它们的“余热”,但小贾觉得,日后总有用到的地方。

杨梅筐用作了收纳篮

对于“断舍离”所倡导的极简生活理念,小贾并不赞同。她直言,“就算让我定期收拾,我也很难清理出来。何况,很多东西都是被扔掉以后,才意识到还有用处。”

临近高考的那会儿,小贾在做毕业大扫除时扔掉了一个不起眼的燕尾夹,可谁也没想到,扔掉夹子的第二天,隔壁宿舍的同学把自己锁在了门外。“由于他们宿舍的那个门没有门把手,需要一个夹子伸进孔里,转一下才能把门打开。”想到前一天扔掉的夹子,小贾懊悔不已。

她说,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之前,她扔掉了一个囤了很久的外卖盒,结果第二天,她想泡袋方便面吃,却发现宿舍竟然没有碗,于是她将开水倒进了方便面袋子里……

小贾桌子一角

02 不光省钱,“反断舍离”

反而还能省空间

对于“‘反断舍离’其实是中华血脉觉醒”这个梗,小贾深有体会。记忆中,她的奶奶连一块小碎布都不舍得扔,奶奶曾用小贾妈妈的一条旧裙子改成了两个花围裙,也曾用收集的边角料废布给小贾缝了个褥子……

“我觉得‘反断舍离’这件事或多或少都是受到了家里长辈的影响,毕竟谁家还没有一个塞满旧塑料袋的大袋子呢?”谈起“中华血脉”,七月(化名)这样说。在她看来,长辈们大都很节俭,根本原因是过去的生活物质太匮乏了,老一辈儿又总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活在当下,想要坦然享受生活,但也难免会心疼小钱……”

七月是豆瓣小组“反断舍离联盟”的组长,就在上个月,致力于“要开发国人基因到100%”的反断舍离联盟小组刚刚成立。小组简介中这样写道:“能不能把你要扔的东西发出来,大家帮你想想办法,互寄也可以,就是求求别扔了啊!”截至目前,该小组已有成员近3000人。

“反断舍离联盟”

而在该组内最好玩的莫过于“大神炫技区”,有人把肥皂托当成洞洞板玩,有人用喝水果茶剩下的桶当笔洗,配文还都带着一股骄傲劲儿:“平平无奇省了十几块!”

作为“反断舍离联盟”小组的组长,七月一直觉得“断舍离”这一理念跟她的生活不搭,“简简单单、一目了然的房间固然很酷,但我还是享受被物品包裹着的生活。”

在七月的家里,存放时间最久的是铁质的饼干盒,里面装满了杂七杂八的小东西,而到现在还没派上用场的囤货则是耳钉上的硅胶小软塞和精致漂亮的包装盒,用她的话说:“如果扔掉,会肉疼!”

但对于这些“反断舍离”的囤积行为,也有年轻人持不同意见,如“一天一个反断舍离”系列视频在社交媒体风行时,就有网友指出有些案例过于夸张,他们认为,“好好一个家,堆满杂物,看上去有点廉价。”可七月从不这样认为,她说,东西多其实才考验收纳能力。

七月在每年的年中和年末都要进行大扫除。过程中,她会整理出家中物品的清单,并重新评估物品的价值,同时还会时不时搜搜,有没有新的闲置物品改造小妙招。因此,“废物”在七月家停留的最长生命周期不会超过一年,“如果这一年,我都没有发现它的再利用价值,那它大概率在我家得不到新生了。”

废旧纸袋被做成摆件

更重要的是,七月发现,物尽其用的习惯还会克制消费冲动。“因为家里东西多,买东西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买回去要放在哪里。”七月说,这样一来,控制了“买买买”的冲动,好处就不光只是省钱,还能节省空间。

社交媒体上,在关于“反断舍离”的话题讨论中,很多网友认为,这一行为还和消费降级有关。但七月的想法却别出心裁:“我觉得关系不大,相反,我认为这会刺激消费升级。因为非必要开支减少了,就可以攒下钱买更好的东西!”

“当代年轻人,该省省该花花,有点钱全炫嘴里了!”七月觉得,这简直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吃火锅大几百我眼睛都不眨,但每次去超市被收银员问是否需要袋子时,我就会反思,为什么出门时不带两个袋子。真的不是几毛钱的事,单纯就是觉得浪费。所以,只要钱花在刀刃上,减少非必要的支出,物尽其用,就不算是铺张浪费。”

03 从“断舍离”

到“反断舍离”

“物品,成了我们家中的主角。让我们重新成为家的主角吧,夺回被物品占据的空间、 时间和精力。只有宽裕的空间、时间和精力,才能让人放松 身心。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目标。”在《断舍离:物、事、人、心》中,作者山下英子这样呼吁。

概括地说,“断舍离”中的“断”指的是绝不添置非必要的东西;“舍”是对现有的东西进行筛选,抛弃多余的;“离”则是进一步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整理心中的混沌,让内心归于轻盈和澄澈。

在山下英子看来,“断舍离”生活理念也是一种“行为哲学”,是在物质过剩年代里寻求自我解脱的一种方法。

据了解,此书自2009年面世以来,包括独著、主编在内的众多“断舍离”相关书籍已相继在亚欧各国出版,成为累计销量超过400万册的现象级畅销书。“断舍离”这波风潮也由此掀起。2019年,该词还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专门介绍“断舍离”的书籍

彼时,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购买欲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日益膨胀。“断舍离”仿佛是一针镇定剂,让更多的人重新审视自我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并践行极简主义,他们不约而同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一顿大扫除之后“空无一物”的“新家”,并宣称要给自己的人生也做个减法,让生活变得更加简单。

然而十余年过去,“断舍离”的热潮正在慢慢褪去,一些反思和质疑的声音日益显现,随之而来的,是一部分人口中的“反断舍离之中华血脉觉醒”。

网友之月指出,是否做“断舍离”应该视人生阶段而定,“人生应该先加后减,年轻人要多多体验,做加法,历经繁华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找到自己的inner peace。”也有网友犀利地说出:“断舍离的前提是要先拥有。”

法国作家玛丽·罗贝尔也曾指出,“断舍离”看似能带来解脱,其实反而是控制的绝对体现。“这是在框定、分隔并操控人生。真正放下是‘让它来’,充分接受人生中那些目眩神迷的不确定性。“

《我的家空无一物》截图

就时下兴起的“反断舍离”案例来看,不管是网友们用油桶盖改造成的防烫手锅盖、用蛋托当首饰收纳,还是用洗衣液瓶或矿泉水瓶种花,大家都希望将不起眼的“废物”挖掘出新的使用价值,并最大化地利用起来。

因此,也有网友认为,虽然“反断舍离”看似与“断舍离”背道而驰,但从某种意义上却能看作是“断舍离”的高阶版演绎。因为“反断舍离”同样能达到减少需求、抑制非理性消费的效果。并且,对于“断舍离”可能带来的浪费问题也有所弥补。

专家解读

工业厂区改造成艺术区何尝不是“反断舍离”的典型案例

在全国首家传媒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创立者徐文胜看来,物质在使用价值之外,还有精神内涵。生活也需要在“断舍离”和“反断舍离”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我们既不能成为完全的实用主义者,也不该倒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问:您是怎么理解“断舍离”这个概念的?

答:图书《断舍离》中对于“断舍离”的解释主要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但实际上,对“断舍离”的理解和探讨同样应该扩展到精神层面上来。

具体到实际生活当中,毋庸置疑,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是相当丰富的,这主要体现在大家拥有许多电子产品和大量的快消品。但实际上,欲壑难填,物质世界之外,心灵深处的精神世界也同样重要。

因此,我认为该勇于舍弃的,应该是一些不切实际、难以企及的执念和幻想。不管是选择专业主义,日后成为社会某个领域的佼佼者,还是做“斜杠青年”,体会生活的丰富性。在人生这个坐标系上,我们应该在广度、宽度、深度、厚度之间审时度势地作出取舍。

问:和“断舍离”倡导的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相反,“反断舍离”正拼命发掘物品的再利用价值,主打一个绝不浪费、物尽其用,您怎么看待这一行为?

答:网友们“反断舍离”,对废物进行再利用是很有价值的,值得提倡。因为这首先减少了浪费和污染,而且,物质生产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利用现有的东西,经过简单的手工改造,便能开发出和那些新产品同等的使用价值,既体现过去生活的温度,也能融入当下的时尚元素,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另外,动手改造这个过程中也能诞生出不少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从微观上看,“反断舍离”指的是网友把食品包装盒改成了笔筒等等,而更宏观地看,工业厂区改造成艺术区又何尝不是“反断舍离”的典型案例。

不仅如此,网友在处置家中那些富余的、“碍手碍脚”的物品时,不是简单地把它们丢进垃圾桶,而是送给更需要的人,或者是捐助到更合适的场所,比如福利院、山区。哪怕是在二手交易市场以物易物,打折售卖,让资源循环再流动,这样的小举动其实已经创造出了巨大的意义。

问:“断舍离”一直被定义为“行为哲学”,您觉得“反断舍离”是否也有精神层面的内涵?

答:和“断舍离”所要倡导的价值观一致,对物质的追求要适可而止。在此基础上,“反断舍离”还要求我们要看到物质使用价值之外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只剩下眼前这点关于“衣食住行”的生活。当然,我们的服装正变得越来越华丽,交通也越来越便捷,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变化从何而来、价值又何在,对人生的求索只流于物质表面,缺失了精神的滋养,我们将很容易感到迷茫、空虚。

从“反断舍离”这里,还可以引申出一个道理:要重视“无用之用”。那些“无用”的资源,其实同样值得我们珍惜。有些在当下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事物,其实有它内在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比如,我有一盏破旧的油灯,虽然已经不实用了,但它放在农耕文化的博物馆里就会释放出新的价值。

再比如,那些考试范围外的东西,像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坚韧毅力的品质和能力培养,虽然眼下可能看不出实际用处,但当你有了那个念头,并开始有所行动,你会变得很不一样。如果舍掉这些“无用”的东西,一定是人生中的重大损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婧懿

统筹/林艳 张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