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重要节日)

时间:2024-01-14 01:45:29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2023凉山彝族火把节正式启幕 “第一把火”在普格点燃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图据凉山州委宣传部

7月20日,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下,处处洋溢着火把节热烈的节日气氛。上午10时,2023年第八届凉山彝族火把节“第一把火”在普格日都迪萨点燃,2023年第八届凉山彝族火把节暨夏季清凉凉山游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2023年第八届凉山彝族火把节暨夏季清凉凉山游系列活动,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清凉夏日燃情火把·领略彝风玩转凉山”,时间从7月20日持续至8月30日。期间,以开展火把狂欢夜等系列活动为载体,着力提升凉山形象、打造凉山品牌、推动文化创新,最大限度扩内需、促消费,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凉山注入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今年火把节,重点是传统活动,包括周周火把节、广场舞展演、精品剧目展演、开幕式暨火把狂欢夜、彝族传统选美5大主题活动。开幕式暨火把狂欢夜,是此次火把节活动的重中之重,将于8月10日登场,届时将开展开幕式、大型主题文艺表演、点火仪式、篝火达体舞、火把巡游狂欢等活动。

此外,2023首届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彝歌会等专题活动精彩纷呈。大凉山美食大赛(西昌美食季)、“游遍凉山”精品旅游线路推介、招商引资推介会等三大主题经济活动,也将借力火把节,助力建设具有凉山特色的现代化经济强州。

本届火把节,凉山州各县市分会场也将联动开展系列民俗活动,充分展现凉山民俗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2023凉山彝族火把节正式启幕 “第一把火”在普格点燃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图据凉山州委宣传部

7月20日,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下,处处洋溢着火把节热烈的节日气氛。上午10时,2023年第八届凉山彝族火把节“第一把火”在普格日都迪萨点燃,2023年第八届凉山彝族火把节暨夏季清凉凉山游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2023年第八届凉山彝族火把节暨夏季清凉凉山游系列活动,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清凉夏日燃情火把·领略彝风玩转凉山”,时间从7月20日持续至8月30日。期间,以开展火把狂欢夜等系列活动为载体,着力提升凉山形象、打造凉山品牌、推动文化创新,最大限度扩内需、促消费,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凉山注入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今年火把节,重点是传统活动,包括周周火把节、广场舞展演、精品剧目展演、开幕式暨火把狂欢夜、彝族传统选美5大主题活动。开幕式暨火把狂欢夜,是此次火把节活动的重中之重,将于8月10日登场,届时将开展开幕式、大型主题文艺表演、点火仪式、篝火达体舞、火把巡游狂欢等活动。

此外,2023首届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彝歌会等专题活动精彩纷呈。大凉山美食大赛(西昌美食季)、“游遍凉山”精品旅游线路推介、招商引资推介会等三大主题经济活动,也将借力火把节,助力建设具有凉山特色的现代化经济强州。

本届火把节,凉山州各县市分会场也将联动开展系列民俗活动,充分展现凉山民俗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幸福吉祥,薪火相传——彝族火把节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

彝族火把节

“持火照田以祈年”

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中

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

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盛大节日

日海补吉|摄

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受疫情影响

今年的火把节没有举办

传统的线下活动仪式

那就让我们一起在线上感受

火把节的热闹与盛大吧

项目序号:458

项目编号:Ⅹ-10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民俗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就是上半年的过年日,因此又称过大年。

冷文浩|摄

有的学者认为火把节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

吴立军|摄

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围弹唱、跳舞,彻夜不息。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也是彝族文化要素的载体。同时,火把节对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现实作用。

胡小平|摄

2006年,彝族火把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火把节期间

还有许多有趣的项目

打火把

邹森|摄

一束火把

一腔热血

一场狂欢

人们打着热情的火把

随着歌声一起欢呼呐喊

走进了狂欢的海洋

买锐|摄

李小平|摄

燃烧的火焰

热烈而纯粹

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选美

李星|摄

“选美”自古以来,

一直是彝族火把节中

最重要、最具有特色的活动内容之一

据古彝文记载

凉山彝族的选美活动

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彝族朵乐荷 李星|摄

彝族朵乐荷

“朵乐荷”是凉山彝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中,只限由女子集体表演的歌舞形式。彝语“朵”(朵乐)即火的意思,“荷”即歌颂、歌唱之意。

朵乐荷表演形式是由彝族姑娘们手撑金黄色的油伞,身穿节日盛装,在火把场围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圈,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上百人,手牵彩巾,唱着传统歌谣,一人领唱领舞,众人重复合应,边唱边走,舞队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德高望重的彝族老人就在其间挑选出火把节上的美女,这一表现总称为“朵乐荷”。

2007年,彝族朵乐荷被列入凉山州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林森|摄

身穿彝族服饰

佩戴彝族银饰的姑娘们

撑着黄色的伞载歌载舞

美美与共,与美共舞

如今选美大赛

更是成为了凉山对外展示的

一张美丽“名片”

摔跤

郭建良|摄

“请客离不开酒,快乐离不开摔跤”

摔跤在彝语中称为“格”,

是力量与技术的体现

邹森|摄

它不仅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精神

也培养人们遵守规矩

尊敬对手的美德

台上选手激烈比赛

台下围观者高声喝彩,热闹非凡

斗牛、斗羊

邹森|摄

火把节期间

斗牛比赛可谓万人瞩目

牛儿们强壮有力、骁勇善战

让在场所有观众都热血沸腾

邹森|摄

如火如荼的斗羊比赛

同样精彩纷呈

两只羊头四只大角相撞

激动人心的场景

让人禁不住为之叫好

赛马

买锐|摄

在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上

赛马是不可缺少的竞赛项目

黄健康|摄

马在跑道上奔跑时

只见频频翻蹄,如行云流水

骑手手端酒杯

稳稳当当地坐在马背上

却能够滴酒不洒

火把节的夜晚

充满了浪漫与热情

夜幕降临,男女老少点燃火把,

行走在田间地头、山脚山腰

熊熊的火焰直升天空

漫山遍野都被火光照亮

一幅幅充满彝家民族风情的生活画卷

呈现在人们面前

处处彰显着凉山各族人民火一样的热情

每年火把节期间

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

奔赴一场“火”的盛宴

邹森|摄

去年,凉山彝族火把节入选

“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

点燃的火把吸引了外界关注的目光

也点燃了百姓的小康梦

邹森|摄

传承千年的火把节

进一步助推了凉山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活力

期待明年火把节

我们再相遇

来源:五彩凉山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编辑 | 张颢琳 排版 | 张颢琳

校对 | 刘 念 责编 | 韩晓冬

投稿邮箱:ichfysc@163

统编版语文二上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01学习目标

1.认识“泼、族”15个生字,会写“忘、泼”8个字,读准多音字“铺、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等讲述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泼水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积累描写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02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03我会写

忘:wàng(忘记、难忘、忘年之交)泼:pō(泼水、活泼、破晒)度:dù(度假、角度、度日如年)龙:lóng(龙头、龙虾、车水马龙)炮:pào(大炮、礼炮、糖衣炮弹)穿:chuān(穿着、看穿、水滴石穿)向:xiàng(向往、方向、欣欣向荣)令:lìng(令爱、命令、军令如山)

04我会认

族:zú(民族、汉族、少数民族)民:mín(人民、农民、)敲:qiāo(敲鼓、敲打、敲击)驶:shǐ(行驶、驾驶、驶入)容:róng(容易、笑容、面容)踩:cǎi(踩踏、踩街、踩着)铺::pū(铺上、地铺、铺床)盛chéng(盛饭、盛满、盛水)碗:wǎn(饭碗、茶碗、木碗)祝:zhù(祝福、祝愿、祝贺)福:fú(幸福、福利、福气)健:jiàn(健身、健康、健壮)康:kāng(安康、小康、康复)寿:shòu(长寿、寿星、寿命)

05多音字

兴:xīng(兴奋)xìng(高兴)铺:pù (卧铺)pū(铺上)盛:chéng (盛饭)shèng(盛开)

06近义词

特别——非常 欢乐——欢快 开心——高兴 祝福——祝愿四面八方——五湖四海07反义词

清——浊 升——降 高兴——难过 开始——结束 特别——一般 笑容满面——愁眉苦脸

08理解词语

一年一度:每年一次。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火红:像火一样红。象脚鼓:傣族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欢呼:欢乐地呼喊。笑容满面:满脸都是含笑的神情。

09句子解析

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从“四面八方”可以体会到来的人特别多;从“赶”可以看出人们的心情特别的激动和兴奋。

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这是一个比喻句,用“鲜红的地毯”来比喻撒满凤凰花的地面,表现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

3.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最后两个自然段抒发了作者幸福难忘的思想感情。“多么幸福”“多么难忘”是傣族人民对1961年泼水节最直接、最具体、最真实的感受。

10问题归纳

1.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因为1961年的泼水节是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的,傣族人民感受到了周总理和国家对自己深切的关怀,所以说是难忘的。

2.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快来说一说吧!彝族的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火把节是点燃圣火,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是丰收的重大节日。

11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写的是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表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12课后习题答案题

1.朗读课文。用下面的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象脚鼓 凤 凰 花 银碗 柏树枝点拨:本文写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朗读时要充满幸福、快乐的感情,语调稍高。尤其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更应怀着深情朗读。参考答案:周总理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2.看看插图,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读一读。参考答案: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比一比,组词语。

令( ) 忘( ) 跑( ) 泼( )

今( ) 思( ) 炮( ) 拨( )

三、我会填。

一串串 一串串

一条条 一条条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今年 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五、我会写,用下边加点的字造句。

六、课文整体梳理。(判断正误,对的打“√”)

1.傣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广西的广大地区。(    )

2.周总理1961年来到了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

七、重点段落品析。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这段话共_____句。

2、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这段话写的是( )

①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

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八、写一写。

傣族人民有泼水节,彝族人民有火把节,你还了解那个少数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一写。

答案

一、qiāo shòu pū shǐ wǎn róng

二、令(口令)  忘(忘记)  跑(跑步)  泼(泼水)

今(今天)  思(思念)  炮(大炮)  拨(挑拨)

《紫荆》杂志 | 乡村盛开法治之花——云南省法治乡村建设见闻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近日,司法部“2023年法治乡村基层行”云南站采访活动举行。采访团走进云南省多个乡村,了解当地法治乡村建设情况。

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法治乡村建设,在科学立法保善治、执法司法促公正、全民普法筑基石和提升服务解民忧上精准发力,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建好“法律明白人”队伍,直面问题、直插基层、扎实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正在形成。2022年度人民群众对全省法治建设综合满意率达到97.77%并创历年新高。折射出法治乡村建设在云岭大地取得明显成效。

“文艺+普法”

让法律知识入脑入心

打歌普法活动现场

“朋友小伴在一起,麻将三公干不得;打架斗殴么干不得,干了你会后悔呢……”在大理州漾濞县苍漾公园,一支独特的打歌队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他们穿着民族服装,戴着“普法宣传服务队”绶带,唱着彝族普法宣传“调子”,跳着彝族“打歌”——他们是彝族普法打歌队。

近年来,漾濞县在普法过程中注重“乡土化”“娱乐化”“群众化”,将普法内容改编成不同的山歌,在打歌过程中传唱,通过轻松愉快的形式寓教于乐,实现普法工作和法律知识的入脑入心。各乡镇中小学创新思维用打歌代替课间跳操,把彝族文化和普法知识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中,不断提升中小学法律意识和法律自觉。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云南省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将法治文化与以文艺展演的形式相结合,让群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增强了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大本曲”是白族特有的传统曲艺,在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记者见到大本曲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福坤一家正在演唱强基础补短板普法大本曲作品《普法强基就是好》。作品共分为《普法强基是什么》《家庭和睦万事兴》《乡亲邻里和为贵》《校园霸凌不可取》《圈子文化危害大》《普法强基就是好》六个曲目,唱腔采用原汁原味的白族大本曲唱腔,包括高腔板、琵琶调、道情调、泥鳅调、麻雀调等。演员以说唱加情景表演等艺术表演形式,向群众传播法律知识,让普法活动形式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

花灯是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8月16日,一场“祥云花灯说普法”系列节目在大理州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民族团结广场上演。“我们根据祥云当地的文化特点,结合普法示范点的创建,以及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特点,设计了这种普法方式。”“祥云花灯说普法”系列节目的编剧杨春平告诉记者,“祥云花灯说普法”把民法典、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的知识点结合在歌舞当中,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深受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祥云县积极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结合民族特色推出少数民族语言普法项目,创造山歌调子、花灯剧、广场舞等普法节目,做优“流动小舞台”品牌,以“法治+文艺”的形式,开展“学习宣传法治思想,普法强基建设法治云南”主题文艺演出,年内共开展文艺演出活动20余场。

丽江市坚持将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与普法宣传相结合,推出《“披星戴月”普法强基补短板》、“普法阿普”、纳西语说唱普法短视频和彝文《普法进万家》系列读本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通俗易懂的普法产品。古城区和玉龙县均运用纳西语编排成纳西快板等形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利用纳西族“三多节”、傈僳族“阔时节”、彝族“火把节”等少数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及华坪芒果丰收节等时间节点,运用“五用工作法”向民族群众进行普法宣传。

此外,丽江还发动社会力量,提升群众参与普法自主性。切实推动法治文化与书法、歌曲等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激发群众参与普法的自主性。发挥文艺宣传队作用,采取编唱法治歌曲、法治小品等节目结合“三下乡”活动,在全市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7万余名“法律明白人”

解难事促和谐

“法律明白人”李斌为村民调解因房屋滴水排污问题引发的纷争

“有矛盾,找胖金花。”这句话在大理市大理镇五华社区口口相传。大家口中的“胖金花”就是“金花调解室”的李雪娟。2022年李雪娟被选聘为“法律明白人”。她长期调处社区内婆媳、邻里、劳资、土地等纠纷,在她的调解下,矛盾双方常常“化敌为友”。此前,五华社区居民梅某因为家庭财产问题想去法院起诉弟弟。李雪娟了解情况后主动进行调解,经过几轮耐心调解,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纠纷问题,还解开了兄弟的心结。多年来,李雪娟成功调解各类纠纷不下300起,在调解中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引导法律服务500余件。

这是云南省为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动“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实施而开展的培养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加大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力度,打造了一支群众身边的基层法治人才队伍,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以前村里没人关心法,不学法、不懂法,也不会用法,遇到矛盾,靠吵架骂仗。而如今村民都会向‘法律明白人’咨询,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大理州漾濞县苍山西镇光明村“法律明白人”李斌对记者说。

在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李斌结合农村普法特点,用“大白话”“土话”说法,以“真案例”释法,将法律法规融入“唠家常”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阿斌是我们村的‘法律明白人’,我们有疑难法律问题都来找他帮忙,他一讲感觉一下子就明白了。”大坪地的村民说道。

李斌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劝导、化解等工作,调解各类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有一次,村里有两家因为房子的滴水排污问题引发纠纷。李斌在调解中,运用民法典知识,通俗易懂地给双方讲解相关政策法规。最终调解成功,两家人互相作出让步。“邻里亲戚之间,出现了小矛盾时,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李斌常常这样劝导纠纷当事人。2022年至今,他共为村里调解各种矛盾纠纷15件,调解成功14件,调解成功率达93%。

漾濞县苍山西镇淮安村“法律明白人”王娇经常走进百姓家中,和百姓拉家常,倾听,问民所需,解民所困。在走访中,王娇发现农村妇女偶有被“家暴”的情况,但大家都不知道如何解决。通过详细了解情况后,王娇向妇女们重点宣传普及反家暴等法律内容,引导她们如果遭遇家暴,一定及时保存证据,让农村妇女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通过矛盾纠纷调解,增加了我们的法律法规知识,充实了自己,为今后做好相关法规政策宣传打好了基础。”王娇说道。

李江女是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村委会副主任,也是村里的“法律明白人”。在大漾云高速公路建设期间,施工方由于施工不当,损坏了村里几户人的核桃板栗等经济作物,相关群众随即到施工现场“讨说法”,李江女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调解。在她耐心细致的调解下,施工方与相关群众达成赔偿协议,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避免了一起“民转刑”案件的发生。“调解纠纷是一项繁琐的事情,但是每当看到纠纷调解成功后当事人握手言和、露出笑脸的场景,我就对人民调解工作充满了热情与干劲。”李江女高兴地说。

几年前,大理州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社区的一位老人去世,出殡时必须经过一家养殖场,养殖场的老板不同意,双方因此产生了争执,甚至大打出手。王家庄社区“法律明白人”王汝学得知后对双方进行了耐心地调解,并帮助他们向法院申请庭外和解,最终当事人双方心服口服,消除了更大的矛盾隐患。从此,王汝学体会到,作为“法律明白人”最大的职责就是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要合理的运用法律知识帮助群众,避免让群众造成更大的损害。”

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人口众多,历来矛盾纠纷突出,“法律明白人”赵松林每次都奔走在预防化解矛盾的最前沿,用兼顾“法理情”的方式化解矛盾。去年,有两个村民小组因土地流转费用问题与一家公司产生纠纷。在赵松林的调解下,帮助村民成功追回土地流转资金,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新华村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 95%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华丽高速公路建设时,丽江市古城区开南街道贵峰社区有一户居民因对搬迁测算金额不满意不愿搬迁。贵峰社区“法律明白人”和立峰和同事经过40余次入户普法宣传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讲解,最终让搬迁户签署了搬迁协议。面对群众常见的土地纠纷、家庭婚姻关系、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问题,和立峰用专业解答为老百姓排疑解惑,提高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素质,助推基层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截至目前,云南省共培养“法律明白人”77372名,每个村(社区)至少有5名“法律明白人”,实现全省村(社区)全覆盖。他们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了解社情,宣传法律政策,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援助,当好法治建设的“宣传员”、强村富民的“护航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为法治云南建设注入了鲜活力量,成为云南省法治乡村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协商议事

“议”出乡村新变化

“书记协商院坝会”现场

“听说近期电信有点多,我们应该如何防范?”“现在我们村实施‘院子入景’后,安全问题如何解决?”……在漾濞县苍山西镇光明村的农户家,一场以法治乡村建设为主题的“书记协商院坝会”正在举行。会上,县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围绕村民关心的防范电信、农民工劳动报酬支付、邻里纠纷等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释法说理,引导村民“自觉学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

苍山西镇党委书记罗欣荣告诉记者,召开这场“书记协商院坝会”的主要目的是向广大群众介绍县镇村法治乡村建设情况,现场解答法治乡村建设中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收集群众对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为全县在今后进一步更好地开展法治乡村建设打基础。

谈到“书记协商院坝会”的由来,罗欣荣说,2021年5月21日,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老百姓要建房、要发展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为及时有效发现问题,找出症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困难,苍山西镇决定召开第一场“书记协商院坝会”,围绕村民面临的问题涉及的行业部门给予了现场解答、能办理的现场办公,大大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率,推动了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开展。从此“书记协商院坝会”的机制就延续了下来。

在大理,对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情,许多村都会通过召开类似院坝会这样的村民协商会,让驻村干部、机关干部走到群众身边,与村民共商村事、解决困难,既保证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充分尊重了村民的主体地位。

“我建议在村规民约第七条规定中把不准遗弃残疾人、虐待残疾人加进去……”8月16日,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阿尼么村民小组正在为修改村规民约召开村民议事会。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阿尼么,原彝语翻译为“鸟都没有的地方”,因到处是形态各异的石头而得名,之前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近几年,随着当地农旅融合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村规民约不再适用,因此召集村民对新的村规民约进行讨论。

向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蒙莲娜告诉记者,近年来,阿尼么村民小组相继成立了阿尼么理事会、监事会、道德评议委、红白理事会、公共卫生监督服务队、妇女议事委、法治宣讲队等多支队伍,形成“党组织+服务队”的治理体系,对阿尼么移风易俗、生态文明、乡风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等开展指导、监督,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坚持“一事一议”,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凸显人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文章来源丨《紫荆》杂志

记者 | 庄蕾

每日壹图:中国|火把节狂欢 庆祝彝族新年

(视觉中国/图)

2019年7月29日,中国贵州毕节,大方县宣慰府广场上,彝族同胞正在火把节篝火晚会上狂欢,庆祝着彝族新年。

2019年度贵州毕节大方彝族火把节主要由传统彝族祭火大典、彝族特色长桌宴以及篝火晚会狂欢三个部分组成。火把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与彝族同胞一同狂欢。

火把节的敬天祭祖仪式上,彝族人穿上民族服饰,吹响民族乐器,庄重而神秘。 (视觉中国/图)

视觉中国 图、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