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招财风水

一个不一个大(一个不一个大是什么字上下结构)

时间:2024-01-14 12:17:22 作者:谁为谁伤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故事丨裴李岗:一个万年村庄的丰收图景

视频加载中...

裴李岗,河南新郑市西北部一个看似普通的村庄,地下却蕴藏着近万年前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奥秘,被誉为中华农耕文明起源地。聚落遗址、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粮食作物遗存……系列考古发现将中国农业史提前至8000年前。

9月23日是秋分节气,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拥有8000多年农耕文明史的裴李岗村也迎来了新一年的丰收图景。

耕耘,遥远而熟悉的日常

“今年一亩地打多少?”每年秋分前后,这句话便会成为裴李岗村民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

与过路的乡亲简单寒暄几句后,趁着天晴,72岁的村民李同拴便忙着翻晒刚收的玉米,他家8亩地的收获,让屋前的小院子变得金黄一片。距李同拴家不足200米处,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裴李岗遗址。

1977年春,村里偶然发现的古人类遗骸、石制器等掀开了裴李岗文化的一角。随着考古发掘推进,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类型首次被发现,并被考古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遗址在1977年、1978年、1979年进行过三次发掘,这是一处典型的农业聚落遗址,距今8000—7600年左右。系列考古发现证明,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们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定居时代,并发明创造各种器物,种植粟、黍、稻,饲养家畜等。”自2018年启动裴李岗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以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永强就来到了村里。

作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裴李岗遗址考古不断“上新”。李永强介绍,从最新掌握的考古材料来看,从距今1.2万-3万年旧石器末期,到新石器中期,再到商代,不同时期的先民都不约而同选择在该区域定居、生产和生活。

在新郑市博物馆,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铲、石磨盘等农业生产工具保存完好,陶罐、陶壶、陶勺等炊饮工具种类齐全。看着这些功能丰富的生产生活工具,一幅8000年前先民的丰收图景跃然眼前:先民们用石斧砍掉灌木,用石铲、石锄翻土松地、播种,丰收之时用带有锯齿的石镰收割,收获的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研磨成粉,吃不完的粮食放入陶罐酿成可口的美酒……

“裴李岗遗址的系列发现为研究中国农业起源与发展、陶器制作、纺织业、酿酒工艺等提供大量重要实物例证。”李永强说。

耕种、劳作、收获,裴李岗村人至今仍旧延续着千万年来的农耕文化。艳阳秋日,由于不少农民工技师忙着秋收,裴李岗遗址考古工地略显冷清,附近的田野间,一台台玉米收割机“高歌猛进”,摘穗、剥皮、装仓、秸秆粉碎,好不热闹。

劳作,生生不息的力量

掰下玉米棒子,晒干脱粒,研磨成面,再揉成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轻拍成饼,摊到锅上,只要三两分钟,两面微焦的玉米饼就热气腾腾地出锅了。这是秋收时节裴李岗人最熟悉的丰收味道,也是村民代格妞的“拿手活”。

97岁的代格妞是个身体硬朗的老太太,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坐在院门口望着自家丰收的玉米垛。从十几岁跟着父母下地做农活至今,代格妞与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谈及丰收,她有聊不完的往事。

“过去常说‘冬至出日头,秋收累死牛’,因为这个时候又要收秋粮、又种小麦,是最苦的时候。现在从种到收全是机器,一亩地能产一千多斤,坐在家里就有人上门来收。”代格妞说。虽说种地越来越轻松,和大部分村民一样,代格妞还是经常会往地头跑,“一天看不到粮心里都空得慌”。

从石铲到旋耕机,从石镰到收割机,从吃粟米到细粮,从养家糊口到手有余粮,8000多年沧海桑田,在中国最早开始农业生产的地方,新的变化正在发生。

裴李岗村党支部书记王东伟说,这些年国家在农业上投入越来越大,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让老百姓种地无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过去的岗坡地现在都成了高产田,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847亩,机收率接近100%。

为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2018年开始,裴李岗村两委多次外出考察学习,不断改进农业产业业态,发展田园综合体,并聘请河南省农科院专家持续改良村里土壤环境。

千万年来,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但裴李岗村,乃至中国的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对丰收的希冀从未改变。

李同拴的小院里,一台八成新的施肥机格外显眼。他说,这是去年新买的物件,用它施肥省时省力,七八亩地一两个小时就撒完了,今年春管时,还帮着村里其他人撒肥。

“今年玉米价格高,预计毛收入有一万多元,等这季玉米卖出去,就等着播下一茬。”李同拴家里早已备好小麦种子和化肥。

收获,历久弥新的传奇

驱车来到裴李岗,路边的海棠树挂满了果,1000多亩的玉米田收割接近尾声,待收的花生和红薯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蹲在那里查看长势。这场景与附近的村庄无异。

行至村头,一处“农耕起源地”的标识牌引人注目。再往西走,一座座考古探方、一个个地层剖面,又显出这个村庄的与众不同。

如今,除了种粮,裴李岗村利用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亮出农耕文明新名片,吸引游客到来。

2021年,裴李岗村被确立为郑州市倾力打造的50个精品村之一。随后,当地以“万年裴李岗·农耕起源地”为主线,大力打造历史文化名村裴李岗。

裴李岗村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丰收”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裴李岗村村委委员张耀彬介绍,目前已建成饮食文化伙房、民宿、研学中心、耕读书屋等10处大小景观。同时,借古发掘成果,一个集科普展示、休闲游娱、生态保护于一体的裴李岗遗址生态公园正在建设中。

如今,裴李岗遗址出土文物展柜和考古成果图片展示栏前,常常围满了慕名前来感受农耕文化的游客,古法压榨坊、抟土制陶中心等,这些极具特色和文化特质的小店成为游客首选打卡点,引来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创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底色,以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了中国农民生生不息、自力更生、勤劳智慧的坚韧品格。如今的裴李岗,收获的田野,房前屋后的菜园子,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地下是仍待探明的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奥秘。

夕阳下,一群农耕研学归来的孩子跨过一个又一个田埂,手上还未洗净的泥土,让他们与裴李岗的先民们有了某种联结。“悠久的历史是村里人最自豪的家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裴李岗,讲好中国农耕文化的故事。”王东伟说。

总策划:唐卫彬 顾钱江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记者:桂娟、史林静

视频:任卓如 马尧 王振(报道员)

编辑:刘畅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河南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徐悲鸿:奔腾的骏马踏过不能躺平的时代

作者:王建南

1953年9月26日,58岁的徐悲鸿与世长辞。如今,距离徐悲鸿离开已有70年。今年以来,全国各地举办了多个徐悲鸿展览。在北京举办的备受瞩目的展览,是上个月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奔腾的精神——徐悲鸿中国画展”,展出徐悲鸿不同时期的中国画、书法作品40余件。美术馆一层主厅椭圆形的展墙上一字排开13件画马的作品,画中骏马姿态各异,或奔腾、或挺立、或回首、或俯身,气宇不凡,气势飞扬。

《战马》 徐悲鸿 1942年 中国美术馆藏

《奔马》 徐悲鸿 194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奔腾的骏马 划时代的创新

本次展出的有关马的画作大多是徐悲鸿在抗战期间客居贵州及重庆时所创作。这一时期的生活条件虽然极为艰苦,但也是他创作最为高涨、艺术张力最为宏大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徐悲鸿常常题写“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可以看出他托物抒怀的心境。

他塑造的马豪气勃发,精神抖擞,独具品格。无论是奔马还是立马,均有一种铁骨铮铮、气宇轩昂的气度。他的奔马造型融入了西方绘画的解剖和透视,一般采用大角度透视的手法,以腾空的一只后腿和交叉在一起的前腿,展现奔马疾驰的速度。马的体格虽然消瘦,却遒劲有力。马的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极富弹性,富于动感;马的背部往往如弯刀一般弓起,展现一种蕴含的力量;马的颈部和腹部弧线粗重,表现出肌肉的力度,而鬃毛和马尾在运笔施墨上杂而不乱,有力地表现出骏马奔跑时鬃毛飞扬的潇洒。这一切都给人带来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马的各个部位以浓淡墨晕染,在笔墨深浅变化和层次上,体现了西画所强调的明暗关系,特别是在马的头部,往往通过直接的留白或施加一笔的方法,表现出头部的高光,以增强立体感和质感,一下子就能抓住观看者的目光。徐悲鸿用线刚柔并济,用墨淋漓尽致,设色古朴醇厚,充分发挥了中国大写意水墨画的特点。

能否躺平 取决于时代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女主人公从大城市辞职,到云南大理得到了心灵的治愈,让不少职场人心潮澎湃。真的有人付诸了行动,等到了大理才发现,早就有人辞掉了已经奋斗了多年的工作,来此过上了“有风”的生活。他们会聚到云南大理、浙江安吉、四川成都、福建泉州、海南文昌,以至于这些地方有了一个统一的新名称——数字游民聚集地,也就是可以凭借网络获得生存空间的人喜欢呆的地方。

我们的父辈常常惊讶,现如今是怎么了?为什么有这么多年轻人有裸辞或躺平的念头甚至敢付诸行动?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也许会豁然开朗。一百年前,艺术大师徐悲鸿的青年时代,可是一个不敢躺平的时代,不顾一切地寻找活路才是大多数人的目标。一百年前的中国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不断被列国欺凌。毫无疑问,是国家的发展与和平的环境支撑起现今年轻人裸辞与躺平的“理想”。经济的长足进步确实为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更为中国人打开了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机会之门。

生于困顿 四处碰壁

徐悲鸿自述中写道:“余年十三四,吾乡连大水,人齿日繁,家益窘。先君遂奔走江湖,余亦始为落拓生涯。”徐悲鸿原名寿康,1895年7月19日出生于江苏宜兴县屺亭桥。“悲鸿”二字的来源,据郑理在《徐悲鸿年表》中所说:1913年,18岁的徐悲鸿得一子,徐父为孙子取名“吉生”,他却坚持要为儿子取名“劫生”。此前一年,徐悲鸿因为不满父亲逼婚而逃走,后被抓回强行完婚,才生此子。他为了表示反抗,一气之下,自己改名“徐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乡镇画家,徐悲鸿自幼耳濡目染,自然对绘画产生了兴趣。他7岁学书,同时想跟父亲学画,却被阻止,原来,父亲是让他打下一定的文章基础后再学画。徐悲鸿19岁时父亲突然去世,徐悲鸿不得不一人挑起全家八口生活的重担,“先君去世,家无担石。弟妹众多,负债累累,念食指之浩繁,纵毁身其何济。”他开始在当地的三所学校彭城中学、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授图画,每日步行数十里往返三校间。奔波的日子久了,徐悲鸿也不免心烦意乱,触景伤情,他说自己:“遑遑焉逐韶华之逝,更无暇念及前途。”站在赶往下一个学校的石桥上,放眼前路,一片茫茫。

此时,第一个伸出援手的是同乡徐子明。此人当时在上海中国公学担任教授,拿了徐悲鸿的画给上海复旦大学和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看,希望为他谋一份临时差事。对方应允给这个会画画的乡下青年面试的机会。很快,20岁的徐悲鸿怀着希望来到了上海,却没想到两次面试都碰了壁。他不甘心就这么回去,于是流落上海,继续寻找打工的机会。此时已是秋季,连绵秋雨,租住在低矮的小屋内,寒冷彻骨。徐悲鸿很快到了连房钱都付不起的地步。灰心丧气之际,他一度打算跳黄浦江了结自己。他在自述中写道:“尔时神经颤震,愤怒悲哀,念欲自杀。”

此时,幸亏有两位姓黄的恩人,鼓舞了徐悲鸿不屈不挠的斗志。一位是商务印书馆门市部营业员黄警顽,另一位是颇具鉴赏力的商人黄震之。前一位让徐悲鸿跟自己挤在一起住,后一位给他介绍了零星的卖画生意,由此结识了“审美书馆”的店主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两人一见徐悲鸿的画,甚为欣赏,尤其夸赞他画的马,比得上唐朝画马名家韩幹。徐悲鸿身处极其困窘之境,饿寒交加,于是赶忙求助,得到了“奇峰命作美人四幅”的活计。徐悲鸿用了一周时间完成,上门送画那天正逢大雪,天寒地冻,“腹中饥,倍觉风冷”。未料高氏兄弟都不在店里,他只好先留下了画,原路返回。

抓住机遇 终得赏识

徐悲鸿毕竟不同凡响,虽然饥寒交迫,在为一口吃食挣扎之际却没有耽误读书。此时的徐悲鸿没有半点躺平的想法,因为他毫无躺平的资本。1916年,徐悲鸿考入法国办的教会学校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光明一步一步向他走近。徐悲鸿在那个年代选择学习法文表明他早已有心要远赴巴黎学画。

然而,学费从哪里来?幸好震旦学院院长法国人恩理教士同情徐悲鸿的处境,允许他延期交纳费用。不久,高氏兄弟送来了画钱,解了徐悲鸿的燃眉之急。

真正的转机浮出水面。徐悲鸿读书期间发现一则登在报上的信息,上海哈同花园附设的“仓圣明智大学”征求远古传说中造字的仓颉画像。他投了稿,入选了,并且得到了哈同夫人罗迦陵的赏识,被请为上宾,聘为该大学的美术指导。讲到这里,不难看出,在徐悲鸿向上奋斗的路上,一技之长最终拯救了他。

徐悲鸿自从结识了哈同花园的主人,逐渐有了进入当时上流社会的机会。他经人介绍见到了曾经的“维新派”大将康有为,南海先生也十分赏识这位画艺高超的青年。徐悲鸿此时又获得了哈同的赞助,到日本考察半年,看到日本二十世纪初期画坛自明治维新以来的蓬勃发展,以及对西方艺术的吸收、融合。这给年轻有志的画家徐悲鸿莫大的启发,也使他自己更确定自己未来在中国画坛上所将扮演的角色——吸取西方,改造传统。

开阔眼界 明确志向

半年之后,徐悲鸿从东京回到上海,经康有为的指引和推介,他去了北京,结识了康有为的学生罗瘿公。在罗氏的陪同下,徐悲鸿拜会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并受到蔡校长的器重。北京大学两年前已设立了“画法研究会”,蔡校长于是聘请徐悲鸿为导师。在北京,故宫的藏品和富商名人的收藏,使徐悲鸿眼界更为开阔。勇猛精进的徐悲鸿,与守旧的国粹派观念完全不同——结交的文化界名流,都是当时新思潮的人物,如陈师曾、金城、梅兰芳、鲁迅等人。1918年徐悲鸿写了《中国画改良论》,在北京《绘学杂志》第一期发表。1919年,五四运动的前两个月,经由蔡元培推荐,时任教育总长的傅增湘给予徐悲鸿官费到法国留学的机会。他随后乘坐一艘日本轮船,航行五十天,经太平洋、印度洋,过红海及苏伊士运河,5月到伦敦,后转至目的地巴黎。

徐悲鸿在巴黎先学素描,然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拜大画师达仰为师,又曾随德国柏林美术学院院长、画家康普学画。1927年8月,徐悲鸿结束了八年欧洲留学生活回到上海,与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办“南国艺术学院”,任艺术系主任。不久,应聘为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翌年秋,蔡元培邀请他到北平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这时候,徐悲鸿不过33岁。从此,徐悲鸿以美术教育与绘画创作为毕生奋斗之目标。他十分重视美术教育事业,曾多次说,“美术教育是我第一位的工作,创作活动则居第二位。”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徐悲鸿就任第一任院长。

青年徐悲鸿奋斗的故事,发生在将近一百年前。物换星移,在中国人民的集体抗争与奋斗之下,中国终于换了人间。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又为躺平的年轻人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让年轻人有机会尝试“非主流叙事”的生存状态。回首百年前,徐悲鸿实际上不得不走的就是“主流叙事”之路,而他在无法掌控的命运中逐渐赢得了主动权,走出了属于他的艺术之路。(王建南)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新华述评: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系列述评之三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题: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系列述评之三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刘慧、潘晔

总书记近日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站在新起点上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之基,强化创新驱动之本,激发经营主体之力,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把握发展大趋势:生产力“焕新”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中国空间站筑梦苍穹,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高铁飞驰神州大地,5G连通大江南北……

产业不断迭代,标记着经济发展的蝶变。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到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再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新征程上,一场宏阔布局正在展开。

“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就是对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的过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表示。

无论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是“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都传递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鲜明信号。

近日,比亚迪、名爵、零跑、小鹏、阿维塔等众多中国品牌亮相德国慕尼黑车展,新款电动车开启欧洲首秀。截至今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辆。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跑出“加速度”,逐步在世界汽车产业拥有真正的话语权。这背后正是生产力不断“焕新”引领产业体系腾飞的缩影。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进化,中国的先进制造、海洋产业、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活力涌动……

“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人才、技术、资本,以及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等方面。

从实力看——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2022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升至第1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

从潜力看——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随着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绿色低碳转型等加快推进,超大规模市场蕴含巨大潜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指明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意味着我们要更快摆脱对传统增长路径的依赖,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说。

下好产业“先手棋”: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力

9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则通知引发关注: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2个前沿领域,聚焦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个重点方向,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培育新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朱克力表示。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但仍然存在不少“断点”和“堵点”。当前,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机遇,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向“实”——坚定不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8%、13.9%;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50%;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达到66家……一项项数据,呈现出我国推动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坚实步伐。

向“新”——新支柱新赛道破浪向前。四川面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建设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北京瞄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精尖产业,打造发展“新引擎”;西安重点支持增材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迅速壮大……近段时间以来,各地新兴产业布局重点愈加明晰,动能释放愈加蓬勃。

向“未来”——瞄准更多前沿领域布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崂山脚下,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今年初挂牌。“总投资145亿元的8个项目正在加速建设,未来这里将建成赋能青岛产业发展的AI创新高地和算力基础设施支撑高地。”青岛市崂山区副区长刘凌说。

合肥高新区,短短几百米长的云飞路上汇聚了几十家量子企业。合肥市在创新支持、成果转化、试点工程、场景建设方面多管齐下,加速量子科技成果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

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正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牵好创新“牛鼻子”:持续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支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必须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提升产业能级,持续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提高产业体系完整性上下功夫。听不到人声鼎沸、看不见火花四溅。走进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的智能车间,“一键式”的自动化高炉炼铁、远程智能管控体系,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钢铁厂的印象。“智能制造大潮澎湃,企业加快寻求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董事长钱刚说。目前,我国各地已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智能制造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断涌现。

——在提高产业体系先进性上下功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进方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开拓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夯实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

——在提高产业体系安全性上下功夫。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顺利出坞;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产品获批上市;“东数西算”工程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全部开工……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再上新台阶,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天的创新科技,孕育着明天的“产业地标”。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深刻认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培育新兴产业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久动力。

两个大,左右结构,“夶”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表示“超级大”?

本篇学习笔记的“夶”字,也是由两个“大”字构成,但却是所有结构,如下图:

汉字真的是太神奇了,构件一样,摆放顺序变动一下,含义就完全不一样了,来看看“夶”究竟是个什么字!

初识夶字时,我以为这妥妥地是一个会意字,左大右大超级大,哪里都大。结果查了字书以后才知道,这字跟大没有多大关系!

夶字的拼音为【bǐ】,比的古字,也可写作“”,既是古字,那现在基本就不适用了,故我们觉得它生僻!

夶(比)字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

,在秦系简牍中逐渐演化成了这样:

,此时很接近楷书的样子了。比的字形,像是两个人一前一后并靠着的样子,本义为“并列”,引申为“紧靠”。比如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说文解字注》对“夶”字的注释为:夶,古文比。按葢从二大也。二大者、二人也。如图书影:

这段话是从《说文解字》中引用的,是对“夶”字的解释。这段注释的意思是:夶,古代写作“比”的字。它的形状是由两个“大”字组成的。两个“大”字,就是两个人的意思。

夶字是从“大”字演变而来的,表示两个人相亲相近的样子。它是“比”的古字,有靠近、亲近、和睦、顺从、附从等意思 。夶字在古代文献中很少出现,只有在一些诗歌或碑刻中才能见到。例如,《诗经·小雅·鹿鸣》中有一句:“夶肩若剡”,意思是肩并肩如同剡溪一样清澈。《汉·张衡碑》中有一句:“夶肩而立”,意思是并肩而立。夶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了,一般只在一些专业书籍或学术文章中才会出现。

再来看看“比”字相关的内容。比字估计大家都认识,读音为【bǐ】,会意字,从二匕,匕亦表声,甲骨文字形如上文图,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解字》中说: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表“并列”。可见“比”字和“从”字的形状相同,只是方向相反。两个人并排而行是为比,表示两个人相随而行是为从。其实从细微之处看的话,还是有区别的。

《尔雅•释鸟》中写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南方有一种神奇的鸟,它们每只鸟只有一只眼睛和一只翅膀,所以它们必须找到另一只相配的鸟,才能并肩飞翔。 这种鸟的名字叫做鹣鹣,也就是比翼鸟。 人们常用它们来比喻夫妻恩爱,形影不离。

《史记•天官书》中写到: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这段话是《史记》中的《天官书》一章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天文知识和占星术。其中,“危东六星”是指北斗七星中除了杓星之外的六颗星,也就是魁、璇、玉衡、开阳、摇光和文曲星。这六颗星在天空中形成一个勺子的形状,而杓星就是勺子的柄。《天官书》说:“危为盖屋”,意思是这六颗星像一个屋顶,所以叫做危。而“东”是指这六颗星的方位,因为北斗七星随着地球的自转而在天空中旋转,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在东方。《天官书》还说:“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意思是当这六颗星出现在东方时,每两颗相邻的星都可以对应一个古代官名,叫做司空。司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掌管水利和建筑等事务,在周朝时期是三公之一,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天官书》用司空来命名这六颗星,可能是因为认为这些星有关系到土木工程和国家建设的吉凶。根据《天官书》的记载,危东六星中的魁和璇对应上将,玉衡和开阳对应次将,摇光和文曲对应贵相。这样就把这六颗星分成了三个等级,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权力和地位。这也反映了古人观察天象和理解社会秩序的方式。

关于汉字“夶”的相关知识,就写到这里啦!

周总理题写的“外交学院”真严谨,温润儒雅,自成一体,沉稳耐看

可能有不少的朋友也已经注意过,周总理的书法作品不少,而且题字作品也不少,但是唯独为大学题写校名作品却真不多,而“外交学院”这四个字的题写,让我们眼前一亮,将其温润儒雅的格调发挥到了极致,真是不一样的存在,让人叹服,相信谁看到这四个字,都会有一番感叹的,没曾想他的字迹竟然如此严谨,每一笔,每一划,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而且每一个字都非常扎实沉稳,也突出了一个主格调,那就是细腻儒雅,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他的题字作品吧。

从第一个字“外”字上看,这个字书写得比较开阔一些,尤其是左右结构,突出了右边部分,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尤其是两个点,几乎呈现出平行的状态,这种平行的感觉非常耐看,而且是始终保持一致,这种处理方法是非常少见的,可见,他对待书法的态度是多么严谨的,一个竖笔,坚挺有力,深深扎入,让人叹服,而第二个字“交”,却写得非常含蓄,小巧,让人感觉非常别致,第一点高起,接着一番连带操作,让人感觉到非常连贯,捺笔采用了反捺的形式书写,而且还没有捺脚,很是含蓄内敛,这和他一贯的风格非常吻合。

第三个字“学”,却写得非常简省,虽然采用了繁体的书写方法,但是这个字的书写,却非常有味道,尤其是秃宝盖的书写,很是宽泛,给人一种很敞亮的感觉,而下面的“子”字却也非常有看到,好似一位谦虚的学子一般,在造型上很是别致,而最后一个字“院”,大耳旁写得很有连带感,尤其是竖笔上提,引出右边的部分,形成一种呼应关系,相信这样的处理也让人倍感兴奋吧,右边的“完”字,在字形上也是非常开阔的,尤其是最后一笔,很有力量感。

虽然周总理的题字校名不多见,但是这四个字的题写,绝对是一番新景象,也写出了自我个性和风格,对此,分享你的看法和见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