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运势

犀利的眼神(犀利的眼神图片)

时间:2024-01-21 04:41:16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眼神》

我的作文题目是《眼神》。

人类观察世界,看到万千的色彩眼神中是奇妙的,打量一个人,做出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最先表现出来的是眼神,一个人的眼神最能反映出他的一切,让人们初步了解这个人。

我的母亲看人的眼神永远是犀利的,她的脸上是吹弹可破却有些发黄的皮肤,有一双闪亮的眼睛,高挺的鼻梁,眼里总闪着光,她用她那犀利的眼神"辨别"出许多,并将识人的方法教给了我,让我能更好的为人去世。

她对我的眼神是慈爱的。小时候,我害怕夜晚,天黑后不敢一个人在家呆着,母亲就总是陪伴着我,把我抱在怀里,看着她那和蔼的笑脸和总爱的眼神,我终于能安心的睡觉了。

我在她和蔼的眼神和悉心的照顾下慢慢长大,长大了,心智成熟了,烦恼也增多了,每当我与她倾诉时,她总能耐心的听着,眼神时而忧愁时而舒展。我讲完后她能用手摸摸我的头,试着理解我的心情,与我产生共鸣。再一字一句的给我疏导,看她那担忧而激动的眼神,我感到自己还有人关心,并不是孤独的,心里的愁怨也就解开了。

上了初中,遇到了我的新老师们,他们的眼神中都透露着对我们的期待与鼓励,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我的地理老师,她十分年轻,眼睛里透着光,皮肤白皙,她的外貌是许多同学心目中的白月光,但她对我有不一样的意义。

我的地理成绩刚开学时并不好,有一天我勇敢的把我的困惑告诉了赵老师,她把我带到她的办公室,拿着我的作业和试卷和我认真的分析了错因,帮我找出了知识点的漏洞,给我重新完整的讲了一遍错题。题型时我一问三不知,但她并没有不耐烦,我看见她的眼里全是对我殷切的希望和鼓励。在复习过知识点后我恍然大悟,感觉所有的知识都联系在一起,我学习地理的这条路"通"了。我十分感激赵老师。

一周的住宿生活我很想念我的宠物狗,它总是用天真的眼神看着我,似乎在打量着我身上的特殊之处,它很贪吃,同时又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个衣角一个笔都能让它咬上半天,它的眼神里充满了对主人的爱。医院里那些患者求生的眼神充满着希望。田地里农民工们黝黑的皮肤都是粮食丰收的。祝愿:医务工作者那样忙碌而幸福的眼神也牢牢刻在我的心里。这正是因为我们的眼神中有了光,生活就有了向上的勇气,世界就能变得充满希望。

喻杰:照亮山村的灯塔

喻杰

□ 潘刚强

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再回丽江村去看一看。

从嘉义革命烈士陵园右拐,溯丽江七公里,山口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明清时期便是连云山区的茶马古道,主峰十八折东北分支经长寿街、黄金洞、龙门过江西,西南分支过浏阳坳或翻连云绝顶过福寿山。青山碧水盛产木材楠竹茶麻油纸,常住人丁2千多人。当年山歌唱得牛气冲天:

老子本姓天,家住黄花尖,

若问如何过,腊肉用油煎。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黄公略领导平江起义,在天岳书院广场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三天,在县城月池塘召开庆祝起义胜利大会,宣布成立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平江是湘鄂赣边区最早建立起来的苏维埃组织,属湖南省委和湘鄂赣边特委领导。直到1937年实现国共合作,撤销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中国领导的红色长达10年之久。平江“革命早、坚持久、贡献大、牺牲多”。湘鄂赣苏区特委和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大部分时间驻扎县境,平江苏区先后动员8万余名青年参加红军游击队,把4支地方武装改编为正规红军,为省委、省苏政府和红军输送100多名省军级、400余名师团级以上干部。政府先后对平江苏区进行9次大的“清剿”,全县被杀害的员和革命干部1.4万余人,被的革命群众达12万余人。据1937年统计,全县总人口比十年前减少50%,土地荒芜22万余亩。而平江苏区人民不惜一切代价英勇奋斗,支持红军保障供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正式认定的革命烈士19989人,占湖南全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

国内土地革命失败后,湘鄂赣苏维埃边境特委曾经驻扎杉皮坳,创办兵工厂、造币厂和战地医院,彭德怀、傅秋涛、钟期光、滕代远、王首道、黄公略等开国将领都曾在此战斗。残酷的数年内战,多次烧光杀光“围剿”,烈火冲天,黑林炸响,鸟兽难逃,尸骨无存,丽江河水曾被鲜血染得通红。重灾劫难使富饶的深山沟变成荒凉的无人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只剩18条好汉像野人吃野果躲藏逃生,革命烈士有姓有名登记在册仅118人。

喻杰(1902—1989),原名达云,嘉义丽江人。1926年从军北伐,中央苏区反“围剿”后亲历长征、抗日战争,从事财政金融工作。1945年作为边区工商界代表随周恩来参加国共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任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副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驻财政部监察组长。

1970年新春,喻杰主动离休回乡,他立志恢复故乡沃土的生态福祉,改变穷山僻壤的贫困面貌。他拄着拐杖跋山涉水,带领群众集资修建小水电站6座,封山1万多亩,造林5000多亩。在延安窑洞里他心中谋划过千百次的建设新农村的蓝图,他决心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对农民群众的疾苦与冤屈,他更是有求必应,奔走呼号。他写给各级部门和领导的书信,经常由我们县委办转送或回复,十几年来多达上千封。

1986年初,应喻杰老首长的提议,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拟在平江县召开扶贫工作现场办公会议。我陪同县委书记赶往丽江村,先向喻老汇报,请他出山坐镇。

喻老坐在他捉笔写信的那张书桌前,椅子和书桌陈旧得已经弄不清楚是哪个年代的,木质本色,裂缝缺角,摆在土坯墙泥巴地的农舍里,散发出一股幽淡的墨香。毕竟是80多岁的老人了,为了方便转动略微肥臃的身躯面对来客交谈,喻老特意将太师椅右边的扶手锯掉,这便大大拉近了他与经常找上门来的乡里乡亲的距离。喻老依然习惯用毛笔写字,手发颤,用毛笔也许更便当一些。桌上除了笔墨纸砚和一叠书报,还搁着一台收音机,那是他家唯一的家用电器,老人每天向它了解天下大事。喻老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时,北京曾给他配一台彩色电视机,他不肯要。国有芦头林场想拉根专线,替他送电照个电灯,他发一通脾气把师傅赶走了。村民穷得连煤油灯都点不起,我摆什么谱?当地党政领导几次接他到省里、市里或县里的老干所,他执意不肯。喻老就是要与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依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山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说起这些看似平常其实极其不易的选择,喻老回答说:“自古武官解甲归田,文官告老还乡。外国的总统不当了,也得回家干原来的现事。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如果大家都挤在北京城,都要配专车、配秘书,派警卫员、公务员,长此以往,国家如何负担得了哟!你看我这土坯老屋,冬暖夏凉,自己作田、种菜,空气好,水也甜,城市我还真住不惯了呢。”

谈到平江山区的脱贫致富,喻老一针见血指出,平江过去富,富在山上;现在穷,也穷在山上。原来山区盛产茶、麻、油、纸和木材、楠竹,长沙、汉口到处都有平江人开的商号。大革命时期,搞烧光、杀光,像丽江山里,原来山上到处是合抱的大树,一把火烧了十日十夜,都烧光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刚刚开始恢复,“大跃进”大炼钢铁,山上又被砍光了。这么多年“左”的错误,不搞休养生息,不准多种经营,山区折腾成了穷山恶水,群众的生活便越来越穷。

“现在搞扶贫开发,不是恩赐,这是还债!还老区人民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债!”喻老问起他向中央寄送的“关于开征筵席税的建议信”回复处理情况。喻老邀请几个老干部,走访调查几十个乡村,基层群众反映,党员干部带头大操大办红白喜事,请客送礼吃喝成风,农民不堪重负叫苦不迭。喻老向国家财政部写信,建议开征筵席税,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来遏制这股不正之风。他一口气列举了好几个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说着说着,老人情绪有些激动,他伸出手指着说:“你们看,我墙上贴的还是毛主席像,还是贴的‘听毛主席话,跟走’。毛主席、倡导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呀!”喻老转过来,神情凝重地对我说:“小伙子,你好好听着:过去来抓,人民群众宁可丢掉自己的性命,把我们人藏起来。如今党风不正,群众意见这么大,假如说回来了,来抓,群众只怕会把我们有的党员交出去呢!”我的心里一震。喻老那犀利的目光,就像一把火直逼我的内心深处。

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这就是喻杰回到丽江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1985年初,《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播发了喻老回乡后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人民群众称他为“真正的人,实在的人民公仆”。时任国家主席读后写信给他,称他为“老干部的楷模”。面对赞誉,喻老平静如山,清淡如水。他说:“当年与我一起出去闹革命的,有两百多人,只有我一个人,活着回来了。”

从那年起,国家财政部、湖南省和岳阳市陆续派人驻守平江扶贫。经历脱贫攻坚最后的决战,欣闻故乡终于摘除压在头上30多年的国家级贫困县帽子,我总想起喻杰。我认为他是探索中国乡村如何摆脱贫困的开路先锋。竹林深处当阳半坡上那栋简朴民居,黄泥青瓦亮窗木楼依然保持原貌,像一座灯塔永远守望故乡的青山绿水。踏着斜坡台阶走进泥坯老屋,陈列室门篱敞开,桌椅板凳依然散发访客余香。我最喜欢他书桌前那把木椅子,没有右边扶手的太师椅。我心中依然清晰记得,喻老坐在临窗书案前,转过身子与来客说话。他那厚实的嘴唇,他那恳切的话语,如今依然时常在我的耳边回响,似山野清泉从我的心灵深处滋润而来。丽江村在我心中,是如同延安一般的革命圣地。喻老不在了,但他住过的土坯老屋还在,他的精神还在。他就像一颗种子,永远扎根人民的土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