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手相命理

阿昌族服饰(阿昌族服饰图片)

时间:2024-01-21 09:17:53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阿昌族的18个冷知识,以“户撒刀”出名

说到阿昌族,最早了解到阿昌族还是通过一段央视的纪录片《户撒刀王》。阿昌族锻刀技艺特别高超,在抗日战争时期,户撒刀屡建奇功,打得日本人闻风丧胆,这种刀锋利无比,即使放上几十年,依旧锋芒。

后来在大学学习了民族知识后,才发现原来阿昌族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阿昌族。

1、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大约是在明朝时期迁移过来,如今,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阿昌族乡等,由于阿昌族处于云南和缅甸的边境线上,缅甸境内也有大量的阿昌族人存在。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现在的阿昌族人口将近4万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2、阿昌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主要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历史上长期和汉人杂居,现在依旧使用汉文。

3、户撒刀是阿昌族的特有名刀,它是我国四大名刀之一,柔可绕纸,削铁如泥。阿昌族的户撒刀分为两类,一类是黑刀,阿昌语称之为“冒龙”,这类刀基本用于生活,只做简单处理,刀刃以外的部分都呈黑色,所以得名黑刀。另一种是白刀,白刀也就是我们说的户撒刀。

4、阿昌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在1953年才被统一叫做阿昌族。在此之前,户撒地区的阿昌族自称为“蒙撒”,“傣撒”等,而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阿昌”、“峨昌”等。

5、阿昌族早期也是母系社会,至今在阿昌族的称呼中还保留有母系社会的遗迹。比如伯母、姑母、舅母、姨母等统称为“巴”,伯父、姑父、姨夫统称为“龙怕”,儿子、侄子、外甥、表侄等统称为“早”,女儿、侄女、表侄女等统称为“鸟早”。

6、阿昌族的宗教信仰受多方面影响,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状态,如自然崇拜、鬼神崇拜、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道教等。由于地区不同,信仰不同,我们不做过多介绍。

7、阿昌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喜欢吃酸菜、酸笋、火烧猪肉等食物。户撒的过手米线实际上并不比云南的过桥米线差,梁河的黄花粑粑等都是阿昌族的特色美食。

8、阿昌族喜欢喝酒,多数人喝的都是自己家酿的米酒。阿昌族与壮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已婚妇女喜欢吃槟榔,以牙齿染成黑色为美。

9、阿昌族服饰别具风格,地区之间差别不大。一般来说,阿昌族男子蓝色或白色穿着对襟上衣,下着黑色长裤。

妇女的服饰是最多样化的,不同地区的差别很大,我们以梁河为例,妇女穿长袖摆对襟衣,下着筒裙。少女的传统服饰为浅色对襟上衣,下着深色裤子,腰间系花围裙,扎辫子,辫子上插花。

10、阿昌族的民居和北方的四合院非常相似,主要受汉文化影响。阿昌族民居一般为土木结构或者砖木结构,基本布局是正房加两纵厢房。与汉民族不同的是,阿昌族的主宅位于院子的左侧。

11、阿昌族最隆重的节日是“阿露窝罗节”,这是梁河地区与户撒地区结合而来的节日,起目的是为了纪念阿昌族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

12、阿昌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好客体现在待客上,朋友来了,一定会请他们喝米酒、吃饭,倾其所有来招待客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诚心。

13、阿昌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恋爱自由,最有趣的结婚环节就是新郎扛筷子,新郎接亲时,新郎在岳父家吃早饭,要使用一双特制的筷子,大概有五六尺长,新郎必须扛起这双筷子夹那些特质的菜,如油炸花生米、米粉、豆腐之类的,反正不是细的加不起来,就是滑的夹不住或松软的 一碰就碎,这顿饭是考验新郎的耐力,常常把身强体壮的新郎弄得满头大汗,观看者很多,往往是在一阵阵笑声中结束。

14、 阿昌族的门槛忌站、忌坐,忌用刀砍,在阿昌族观念中,门槛代表门风好坏和人丁兴盛。

15、阿昌族有劝饭的习俗,当有阿昌族人劝饭时,无论是否吃饱,都要伸出双手捧碗相接。

16、阿昌族同姓禁止结婚,有招婿上门的习俗,上门男子必须改姓随女方姓。

关于阿昌族,你还了解哪些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独具特色的阿昌族民族服装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阿昌族男子服饰受附近傣族和汉族影响,穿蓝黑色或白色对襟上衣,下着黑长裤,未婚男子打白布包头,已婚后改为青布包头,青壮年留四五十厘米长的包头布在脑后或在包头上插花,喜佩“阿昌刀”。

已婚女子一般穿中长而袖窄的对襟衣和及膝筒裙,以黑布裹绑腿,双袖肘部镶饰白布条,用黑或蓝布包头。未婚女子穿裤不穿裙,梳发辫盘于头顶,用三指宽布围在辫子里圈。女子喜欢在包头上插花,多在颈上戴三四圈银项圈,扣上长挂银链,腰间系银链,头、手、腕上戴银泡花镯,耳戴银耳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手绘美女56个民族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鄂伦春族

阿昌族

白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藏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傣族

德昂族

东乡族

侗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汉族

赫哲族

回族

基诺族

京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拉祜族

黎族

僳僳族

珞巴族

满族

毛南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族

普米族

羌族

撒拉族

畲族

水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

佤族

瑶族

壮族

维吾尔族

彝族

土族

仡佬族

乌孜别克族

土家族

锡伯族

裕固族

本文摘自:宝如曼扎的博客

阿昌族的手工艺服饰,代代相传

阿昌族的手工艺服饰,代代相传,两姐们正在讨论工艺(图片来自东方IC)

正在织布的阿昌族姑娘(图片来自东方IC)

手把手教导(图片来自东方IC)

仔细学习(图片来自东方IC)

手艺活儿,都是练出来的(图片来自东方IC)

「阿昌服饰」阿昌族圆领对襟毛质“缣花衣”

“缣花衣”

1981年征集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横路村。年代为清末民初。

收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这件圆领对襟毛质“缣花衣”,衣长57厘米,胸围130厘米,袖长35厘米。是阿昌族已婚妇女的一种古装上衣,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近代民族文物。

  阿昌族历史悠久。目前,我国阿昌族有人口3.96万人(2010年统计),近90%的人口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市)内,其余散居于保山、大理等地。自古以来,勤劳善良的阿昌族人民就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带土地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绚烂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就是其独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阿昌族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直观地反映出阿昌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还形象地记录着本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

带有游猎特色的阿昌族古代服饰

从现有文献看,阿昌族古代服饰大多与狩猎和游牧活动及高寒山区的自然生态相适应,“衣皮服毡”,“织皮冠之”。从头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以猎物的皮做材料。汉书《永昌郡传》说:“夷分布在山谷间,食肉皮衣”。这些分布在山区的“夷”是指古代的氐羌分支叟人和昆明人。阿昌族先民无疑继承了这种风习,据唐代樊绰《蛮书》卷四载:阿昌族先民“寻传蛮……俗无丝棉布帛,披波罗皮,跣足,可以践履榛棘。……取其两牙双插顶旁为饰,又条其皮以系腰”。阿昌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狩猎活动时期,它对人们的服饰影响深远。

明代以后,阿昌族服饰有了新的特点。《滇略》卷九说,阿昌族先民“以竹叶为笠,以棱为蓑,刀弩不离;男穿耳环,女穿杂缝,系以海贝”。“妇女以红藤为腰饰……采野葛成衣”。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说:云龙州“境内多峨昌蛮,即寻传蛮……散居山壑间。男子顶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饰之,上以猪牙鸡毛羽为顶饰。其衣无领袖,兵不离身。”清雍正《云龙州志》卷五说:“阿昌,……麻布为衣。”这些明显带有游猎特色的服饰,构成了古代阿昌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阿昌族近现代服饰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间的广泛交往,阿昌族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保留着本民族特色。

各地男子服饰大同小异,均留短发,未婚男子包一头或两头锁彩边的白布或黑布包头,已婚男子包藏青色布包头。青年男子的包头上往往插有鲜花或绒球饰。穿蓝、白、黑等素色斜纹布对襟布扣袢上衣,黑色或蓝色长裤,系黑色绑腿。陇川县腊撒地区成年男子有的穿左襟上衣,喜用银扣作装饰,爱戴银项圈。

陇川阿昌族男子服饰 曹先强 拍摄

龙陵阿昌族服饰 曹先强 拍摄

妇女服饰总的特点是,未婚妇女留长发盘辫。穿白、蓝色对襟银扣上衣,黑、蓝色长裤。系绣花飘带黑布裙。已婚妇女梳发髻,包黑布包头,穿蓝、黑对襟银扣或布扣上衣。下着长筒裙,系黑布围裙。均爱戴银耳环和银手镯。因地而异,妇女服饰可分为梁河、腾冲、腊撒和户撒等几种类型。不同地区的妇女服饰,除保留本民族服饰的基本款式特点外,又具有浓郁的地区特色。

梁河阿昌族已婚女子服饰

陇川户撒阿昌族未婚女子服饰

缣花衣和筒裙

筒裙是阿昌族已婚妇女的服饰。分为无花纹的“素筒裙”和有花纹的“抠花筒裙”两种。“抠花筒裙”主要流行于梁河地区,其制作从纺线印染到制经纬线,再织成布,均采用传统手工艺方法。上抠织有阿波花、节子花、筒子花、香炉花、梨翁花、李子花等花纹图案。裙脚上镶有3-5道花纹,意为水沟,代表着祖先的农耕生活。旧时,未婚女子也穿筒裙,现在仅限于已婚妇女。这种筒裙工艺复杂,织成一条筒裙,费时费力,还需要掌握高超的纺织技艺。与之相关的禁忌甚多,颇具神秘色彩。

织布

阿昌族特殊服饰“缣花衣”

“缣花衣,曾经写成\"剪花衣”,是清末民初阿昌族已婚妇女的一种上衣,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地区。这种衣服的特点是:毛质地,多为深色,长袖圆领对襟,钉圆铜扣,前襟和衣服四周均用各种颜色的方形或三角形布片镶缝成几何形图案。中间还夹杂着刺绣花纹图案。这种衣服古朴厚实,做工繁琐,常常是几人合作完成。

过去,姑娘出嫁与新郎拜堂和年老去世时都要穿着缣花衣服。前者表示夫妻白头偕老,生死不离;后者被认为到阴间可以和亲人相会团聚。久而久之,穿缣花衣成为阿昌族的特定风俗。

如今,这种“缣花衣”在阿昌族民间已不再制作和穿用,也只有在极少数相关博物馆里收藏着。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这件“缣花衣”用羊毛精制而成,衣黑袖红,长袖、圆领、对开襟,袖口缘蓝布边。钉3颗圆铜扣,衣襟和下摆四周均用红、白、黑、绿、蓝、橙等各种颜色的方形和三角形布片镶缝成几何形图案。图案中央还刺绣有花纹图案。这件“缣花衣”纯手工制作,做工考究,年代久远,是阿昌族“缣花衣”之精品。为我们研究阿昌族服饰的历史、传统工艺及其文化内涵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来源: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撰稿:们发延

尹春焕:要做足够耀眼的阿昌族服饰

德宏网1直播1百姓留言1APP

服饰是人类集纳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丰富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民族的“脸面”,以纷繁的款式、精湛的工艺,展示着中华大地上一道道亮丽而绵延流长的文化景观。每一个民族都有一套专属的服饰,它是悠久历史文化的承载体,让民族的风采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

生活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阿昌族是云南的独有少数民族之一,因此,阿昌族的服饰文化也有着别具一格的风格。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颜色却是鲜艳灿烂。阿昌族妇女长发盘辫,时而穿白、蓝色对襟银扣上衣,黑、蓝色长裤;时而梳发髻,包黑布包头,下着长筒裙,服装饰品别致而独具特色。6月13日至19日,在昆明市举办的“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上,来自梁河县的阿昌族女子们将带来12套精美服饰,以歌舞为伴,走上时装T台,展示她们独树一帜的服饰魅力。

“阿昌族的服饰承载了绚丽、神秘、多彩的民俗文化,但在舞台上它却不够夺目耀眼。”阿昌族青年歌手尹春焕说,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阿昌族姑娘,每一次上台表演,她都会身穿阿昌族服饰,借助服饰来展现阿昌族在歌舞表演上的多元特色。她说:“本来我们阿昌族人口就少,在服饰上如果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就没人会对这个民族有印象,也就没人会认真地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

为了使阿昌族的服饰在舞台演出中更加出众,吸引眼球。尹春焕在在2016年3月参加在德宏举办的阿昌族盛大的民族节日——阿露窝罗节演出时,大胆创新为自己设计了一套色彩更加绚丽夺目的阿昌族服饰。表演结束后,得到的反馈是“有的阿昌族同胞说好看,有的说不好看。”但这并未让尹春焕失去创作的热情,她说:“一部分同胞认可了就是最大的支持。”

从此,尹春焕便开始了她对传统阿昌族服饰的改良和创新。“传统的阿昌族服饰、简便版的阿昌族服饰、日常版的阿昌族服饰、阿昌族新娘装……”抱着要创新出更多、更美的阿昌族服饰来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理想,尹春焕开始了她的服饰创作之路,并且越走越坚定。

“织锦文化在阿昌族的民俗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织锦工艺品以款式奇特,图案别致,色彩斑斓,质地厚实而著称。传统的阿昌族服饰也由织锦的手工艺制作而成。但织锦需要高超的纺织技艺,并且工序繁多、复杂,费时耗力,往往一匹锦要织十天半月。”尹春焕说,这份传统的技艺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记载,她开始成为了最想要传承这份手艺的那个年轻人。

“仅是传承这份手艺还不够,没有人关注到它的存在的话,终有一天,它还是会消亡。” 尹春焕成为关璋村传承和弘扬阿昌文化的“召集人”,她开始组织阿昌族妇女进行织锦手艺的学习。此外,她还发挥自己的专长,带领阿昌族女子一起唱最原生态的阿昌族民歌、跳阿昌族舞蹈,开辟出了一条“非遗文化+旅游”的路子,吸引不少游客进入村子感受阿昌族风情,了解阿昌族文化,学做阿昌族织锦。

为了让阿昌族的服饰文化、民歌舞蹈,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2018年4月,梁河县娥昌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成为梁河县阿昌族第一家集民族服饰、首饰、织锦加工销售,餐饮、民宿、民族歌舞表演、民族音乐制作等为一体的民族服饰文化和乡村民俗旅游开发公司。尹春焕带领着阿昌族姐妹巧手织造出精美的筒裙、包头、衣服、筒帕,借助着旅游平台的火热,推广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去。尹春焕公司选送的阿昌族女装在2018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上还荣获了“十佳创意民族服饰”奖。

“有时候,会觉得这条路走得很辛苦,想停下来歇一会。但马上我又会对自己说,我是一个阿昌族姑娘,我必须要做这些事情,把阿昌族文化和特色产品推广出去。”尹春焕说,她如今在这条道路上虽然走得累却很快乐。“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阿昌族,喜欢我们的歌舞,也开始了解我们的服饰文化,这就是努力和坚持带来的收获。”

如今,为了更好地传承阿昌族文化,村子里建起了一个阿昌族博物馆。分馆遮帕麻遮米麻展馆和织锦传承馆,同时集纳了文化展示中心、生产生活中心、文化景观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及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既系统的展示阿昌族同胞的生产生活用具、阿昌族历史、民族风俗和服饰文化等传统文化,又以基地的形式源源不断发展着新的阿昌族文化。尹春焕说,以打造“中国阿昌旅游第一村”为发展目标,做好乡村民俗客栈、阿昌织锦产业、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民族歌舞、民俗体验和展演等特色产业,让阿昌族民俗文化走出去,做到让人看到、让人记住、让人留恋。

有着以往获奖的经历,尹春焕说:“对本次‘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的到来更加期待,也更有自信。”今年,尹春焕已经为这场民族服饰盛会做好了准备,在往年的创作基础上更加注重民族元素的独特性、更具时尚性,更加耀眼绚丽和魅力无限。“期待六月,相约昆明时装周。”

来源|云南卫视

△ 扫码关注“掌上德宏”

编辑 丨刘亚旭

审核 丨李武周

德宏网1直播1百姓留言1APP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