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结婚吉日

如来佛像图片(如来佛像图片大全高清)

时间:2024-01-30 08:35:25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如来头上的“包”是啥?不是发型,而是让神佛畏惧的东西

如来佛祖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身高六尺,周身万丈金光,面目慈善,耳垂又厚又大,满头“包”,是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神佛。

吴承恩笔下的如来佛祖是佛界之主,也是整个故事中最大的“BOSS”。

他法力高深,能降服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能辨别真假美猴王等等。统领整个神界的如来佛祖,象征着公正严明,法力无边。

如来佛祖是佛教的创始人,也就是佛教的当家教主释迦摩尼。

传说如来佛祖是古印度一个王子,19岁因感慨人世间世人的疾苦,于是出家修行,善心、善言、善行之后,最终大彻大悟创办佛教。

随后,其创建的佛教传入我国后,其宣扬的以善为主,深受我国民众喜爱,因此佛教能在我国发扬光大,成为主要信仰之一。

作为佛教的创始人,如来佛祖形象备受关注,尤其那布满“小包”的发型,让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佛祖不是光头,而是如此形象呢?其实如来佛祖头上的“小包”是大有玄机的。

小“包”非包而是肉髻相

《西游记》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这里的西天就是如来佛祖所在的西天极乐世界。他们所取的真经也是如来佛主一直在推崇的,普度众生,一心向善的佛法真经。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上到百岁老人,下到几岁孩童都知道里面的故事情节。尤其是故事里面的如来佛祖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当然佛祖身上的一些特征,也是很多信徒尤为关注。比如宽厚肥大的耳垂,比如宽厚的嘴唇,这比如眉心一颗泪痣。

这些特征如果长在普通人身上,都被人们称之为有福之相。而如来佛祖身上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头上如“头发”一样的包。

众所周知,和尚出家时是需要剃度的,佛教都是光头为主,他们将这个称之为“斩断尘世间的烦恼”,相信在大众印象中,出家人都是光头的形象。

譬如《西游记》中的唐僧、譬如少林寺里的和尚。

而他们的创始人如来佛祖的头上,却有很多类似“头发”的小包,这些“头发”成卷状,带有螺纹的布满在佛主头上,难道因为阶乘不同,法力不同,就可以留“头发吗?

当然不是了,其实如来佛祖这些如“头发”一样存在的小包,并非是真的包,也并非是真的头发,这个“包”只是佛祖三十二相中最为重要的一相——肉髻相。

什么是肉髻呢?根据佛经记载,髻在古代一般是指盘发,而肉髻则是由头部血肉隆起的如发髻一样的骨头。

是不是听起来很吓人呢,其实肉髻,在佛经中有很多的叫法,譬如肉髻相、髻、顶髻;譬如佛顶、顶上肉髻相、顶髻相、顶肉髻相等等,肉髻在梵语中也被叫乌瑟腻沙,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在神佛界更是代表尊贵和身份之相。

为什么肉髻会代表尊贵和身份呢?

因为这种肉髻并不是所有神佛都有的,它是靠修炼而来的,能长出肉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相传在佛界一百件好事历经一相,每120年历经一劫才能成就一相。

也就是说只有功力高,层次高,地位高的佛才能长出很多这样的肉髻,如佛祖这样的大佛,因此肉髻在神佛中也是一种身份象征。

这也是为什么肉髻相会成为佛祖身上三十二相中最重要的一个,为什么长满肉髻的如来佛祖会被各路神佛畏惧的原因了。

然而不论是根据现实中的佛祖雕像或是从一些史料记载中都可以看出,肉髻相,并不是如来佛祖独有的一个特征,其他的大菩萨和佛,只要修行到位,都可以有资格拥有肉髻相的。

通过《西游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来佛祖坐下的一些弟子,头上也长满肉髻,只是可能比如来佛祖的少。

当然这种象征身份的,很难得到的肉髻相,并不是所有修行的神佛可以得到的。

“小包”肉髻的玄机

如来佛祖头上的肉髻,在吴承恩笔下,也被叫鹊巢贯顶之头,而且是一个自带光环和法力的“鸟窝头”。

《西游记》里如来佛祖收服“舅舅”大鹏鸟的过程中,作者就将如来“鸟窝”头的厉害之处描述得很详细。

吴承恩的原著中,有一个大鹏鸟的出现,这个大鹏鸟据说是如来佛祖的舅舅。相传在如来佛祖为了成佛虔诚进修之际,一只孔雀将其吞入腹中。

这只孔雀就是大鹏鸟的姐姐,当如来成佛之后,破其背而出。但是因为被孔雀吞腹中,又从孔雀之身出来。

虽然愤恨,但是却有孕育而出的缘分在,所以如来佛主就将这只孔雀带回灵山,并封她为孔雀大明王菩萨,奉之为母,由此孔雀之弟大鹏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如来的舅舅。

在《西游记》中,这只大鹏鸟为了吃到唐僧肉而成为长生不老之躯,就伙同两个听如来讲经成仙的老鼠精,于狮驼国试图阻挠师徒四人前行。

大鹏鸟的背景和功力,孙悟空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只能到如来处搬救兵时,如来佛祖亲自出手抓住大鹏鸟。

要知道在整部《西游记》中,让如来亲自出手的只有孙悟空和这只大鹏鸟,可见其功力是很深厚的。

当所有人对大鹏鸟束手无策的时候,只见如来佛主将自己的鹊巢贯顶之头幻化成一块红血肉,贪吃的大鹏立刻飞扑过去。

接着就被佛祖头上的肉髻发出的光芒笼罩住,大鹏立刻动弹不得,最后停在如来头上,皈依佛门。

由此也可以佐证,如来佛祖头上的“小包”也是有法力的,而且法力是不可估量的,这些象征修行的“小包”更是令所有神佛畏惧的一件利器。

根据佛经的资料,相传佛祖因法力无边,在三界众生说法之时,当微笑的时候,身体周围将被五彩华光围绕。

在普度众生之时,根据佛缘,如果听佛法之人有很大的慧根,能领悟佛法,这时华光会进入肉髻之中。

虽然肉髻在普通人眼中,有点类似“发型”的存在,但是在神佛界,肉髻却是一种身份的表达。

佛主头上的肉髻也是拥有很多玄妙之处的,肉髻的多少不仅代表法力的高低,身份的高低,也是一种法器。

在平时看到的佛像中,或者在《西游记》中,也会有一些佛有肉髻的,这些都是有迹可循。譬如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他们的法相中都有肉髻相的存在。

他们的肉髻相,虽然都有点类似“皇冠”,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天冠是观世音菩萨的肉髻相,而宝瓶则是大势至菩萨的肉髻相。

虽然二者都有肉髻相,但是他们的肉髻相和如来佛主的相比,还有很大的不同。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只是中间有一相,而如来佛祖的肉髻却是遍布满头。

但是还有一种佛是没有肉髻的,譬如弥勒佛。难道弥勒佛没有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修行高吗?那为什么会被称之为佛呢?

其实不是,首先肉髻只是三十二相中的一相,虽然是最重要的一相,但是还是有很多其他的法相,也都是靠修行得来的。

这些法相也是用来区分身份的高低,因此身份地位的高低并不是只看肉髻相的。

其次,在神佛界,既有过去佛,现在佛,也有未来佛。最大的“BOSS”如来佛祖是现在佛,而弥勒佛则属于未来佛,当然过去佛,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燃灯佛。

根据佛经的讲述,过去佛以及现在佛,因为有肉体之身,所以就会有肉髻相的出现。但是未来佛,属于未知的代表,是没有肉身的。

没有肉身,当然就不会有由血肉隆起的肉髻相了。虽然没有肉髻相,但是在弥勒佛身上有其他的三十二相,自然是比观音菩萨等身份地位高。

肉髻的其他传说

通过一些佛经的记载,以及一些史料影视,让人们对如来佛祖头上的肉髻,有了一些了解。我们也知道了,这些肉髻的来历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但是在民间,对如来头上的“小包”还有一些其他的传说。

我们都知道佛教来源于印度,而作为如来佛祖前身的释迦摩尼因为有着雅利安人血统,所以他在皈依佛门之前肯定是拥有一头卷曲的头发。

据传说,一开始印度的佛教是不剃发的,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习俗等原因,他们觉得剃发是对自己的一个侮辱。

当时的释迦摩尼身份贵为王子,却要皈依佛门,或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或许是为了把自己区别去其他的僧人,所以坚持将自己的头发剃掉。

当他将佛教发扬光大,成为正统之后;在他成为如来佛祖之后,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善行,也是为了更好地美化石像,所以将其头部做了“头发”造型。

而在西方,螺纹是具有吉祥的寓意,所以佛祖头上就有了螺纹样式的、卷状的“烫发头型”。

当然对于如来佛祖头上的“小包”这样的传说,很多人是不信服的,认为是无稽之谈。虽然这种传说确实是不太靠谱,但是也对如来佛祖的来历做了一些诠释。

还有一种传说,也是根据如来佛祖的出身。相传如来佛祖因为感慨世间疾苦,想潜心修行,为了更好地普度众生,想用自己一人之力,解救世人于水火之外。

因为过于沉溺于修行,释迦摩尼曾为了战胜心中的烦恼,为了让自己清净思想的恶魔,于在一颗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最终悟出佛理,大彻大悟。

传说因为菩提树因为其参透的佛法,因为其所念的佛经,最终幻化成头发,生长于释迦摩尼的头上,也就是如来佛祖最后的形象。

虽然释迦摩尼曾在菩提树下参悟佛法,最终大彻大悟,但是对于菩提幻化成头发的传说终究是没有史书资料记载,也无据可查,最终也只是一个传说,不了了之。

如来佛祖的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

当我们知道如来佛祖头上的“小包”是佛祖身上的三十二相,我们也会好奇,除了肉髻外,在佛祖身上的其他三十一相是什么呢?

传说释迦摩尼也就是如来佛祖在生前,为了普度众生,殚精竭虑之后,具备了圆满身相,显现成佛。

众所周知如来佛祖的佛身有三十二相以及八十随形好。其中三十二相又可以称为三十二丈夫相,因佛祖身上的“三十二相”皆是由无量众善而得,因此又被称为“百福庄严”。

而这些“三十二相”更是显示了佛祖本身的圆满功德之意,当参拜者看到佛祖身相,恭敬之心油然而起。

那这“三十二相”中都包含了哪些呢?除了头上的肉髻相,“三十二相”中也包含了佛祖的从头到脚、眉眼面相等等。足下的平面相,指上的纤长相皆是佛祖的三十二相。

其中每一相都代表了一件功德,民间传说的“相由心生”估计也是由此而来。

心中所想,所做都是善事,相貌当然就会随着所做之事,变得面目慈祥,有福之相。反之,心中所想皆为恶事,相貌当然就会变得尖酸刻薄。

在如来佛祖身上,除了三十二相外,还有八十种好,也就是“八十随形好”。据史料记载,八十随形好就是三十二相中详细的解释。

“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是相辅相成的。“八十随形好”是将“三十二相”中一些细微之处显示出来,让人们更能感受到如来佛祖的庄严之相。

作为一个佛教信仰大国,如来佛的石像比比皆是,高大庄严的石像形象已经根深蒂固的印在人们心中。

高大的金身,慈眉善目的面孔,以及头上密密麻麻的肉髻,这种佛祖形象,已经在人们心中固化了,虽然人们对佛祖头上的肉髻,有了一些深入了解,但是对于佛祖身上的各种奥秘还是需要更多时间进行探索。

以行善为主的佛教文化,个人的佛法修行,也是在不断地积累中,积善成多,终究会让我们有所成就,有所善终。

如来头上的“包”是啥?不是发型,而是让神佛畏惧的东西

如来佛祖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身高六尺,周身万丈金光,面目慈善,耳垂又厚又大,满头“包”,是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神佛。

吴承恩笔下的如来佛祖是佛界之主,也是整个故事中最大的“BOSS”。

他法力高深,能降服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能辨别真假美猴王等等。统领整个神界的如来佛祖,象征着公正严明,法力无边。

如来佛祖是佛教的创始人,也就是佛教的当家教主释迦摩尼。

传说如来佛祖是古印度一个王子,19岁因感慨人世间世人的疾苦,于是出家修行,善心、善言、善行之后,最终大彻大悟创办佛教。

随后,其创建的佛教传入我国后,其宣扬的以善为主,深受我国民众喜爱,因此佛教能在我国发扬光大,成为主要信仰之一。

作为佛教的创始人,如来佛祖形象备受关注,尤其那布满“小包”的发型,让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佛祖不是光头,而是如此形象呢?其实如来佛祖头上的“小包”是大有玄机的。

小“包”非包而是肉髻相

《西游记》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这里的西天就是如来佛祖所在的西天极乐世界。他们所取的真经也是如来佛主一直在推崇的,普度众生,一心向善的佛法真经。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上到百岁老人,下到几岁孩童都知道里面的故事情节。尤其是故事里面的如来佛祖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当然佛祖身上的一些特征,也是很多信徒尤为关注。比如宽厚肥大的耳垂,比如宽厚的嘴唇,这比如眉心一颗泪痣。

这些特征如果长在普通人身上,都被人们称之为有福之相。而如来佛祖身上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头上如“头发”一样的包。

众所周知,和尚出家时是需要剃度的,佛教都是光头为主,他们将这个称之为“斩断尘世间的烦恼”,相信在大众印象中,出家人都是光头的形象。

譬如《西游记》中的唐僧、譬如少林寺里的和尚。

而他们的创始人如来佛祖的头上,却有很多类似“头发”的小包,这些“头发”成卷状,带有螺纹的布满在佛主头上,难道因为阶乘不同,法力不同,就可以留“头发吗?

当然不是了,其实如来佛祖这些如“头发”一样存在的小包,并非是真的包,也并非是真的头发,这个“包”只是佛祖三十二相中最为重要的一相——肉髻相。

什么是肉髻呢?根据佛经记载,髻在古代一般是指盘发,而肉髻则是由头部血肉隆起的如发髻一样的骨头。

是不是听起来很吓人呢,其实肉髻,在佛经中有很多的叫法,譬如肉髻相、髻、顶髻;譬如佛顶、顶上肉髻相、顶髻相、顶肉髻相等等,肉髻在梵语中也被叫乌瑟腻沙,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在神佛界更是代表尊贵和身份之相。

为什么肉髻会代表尊贵和身份呢?

因为这种肉髻并不是所有神佛都有的,它是靠修炼而来的,能长出肉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相传在佛界一百件好事历经一相,每120年历经一劫才能成就一相。

也就是说只有功力高,层次高,地位高的佛才能长出很多这样的肉髻,如佛祖这样的大佛,因此肉髻在神佛中也是一种身份象征。

这也是为什么肉髻相会成为佛祖身上三十二相中最重要的一个,为什么长满肉髻的如来佛祖会被各路神佛畏惧的原因了。

然而不论是根据现实中的佛祖雕像或是从一些史料记载中都可以看出,肉髻相,并不是如来佛祖独有的一个特征,其他的大菩萨和佛,只要修行到位,都可以有资格拥有肉髻相的。

通过《西游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来佛祖坐下的一些弟子,头上也长满肉髻,只是可能比如来佛祖的少。

当然这种象征身份的,很难得到的肉髻相,并不是所有修行的神佛可以得到的。

“小包”肉髻的玄机

如来佛祖头上的肉髻,在吴承恩笔下,也被叫鹊巢贯顶之头,而且是一个自带光环和法力的“鸟窝头”。

《西游记》里如来佛祖收服“舅舅”大鹏鸟的过程中,作者就将如来“鸟窝”头的厉害之处描述得很详细。

吴承恩的原著中,有一个大鹏鸟的出现,这个大鹏鸟据说是如来佛祖的舅舅。相传在如来佛祖为了成佛虔诚进修之际,一只孔雀将其吞入腹中。

这只孔雀就是大鹏鸟的姐姐,当如来成佛之后,破其背而出。但是因为被孔雀吞腹中,又从孔雀之身出来。

虽然愤恨,但是却有孕育而出的缘分在,所以如来佛主就将这只孔雀带回灵山,并封她为孔雀大明王菩萨,奉之为母,由此孔雀之弟大鹏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如来的舅舅。

在《西游记》中,这只大鹏鸟为了吃到唐僧肉而成为长生不老之躯,就伙同两个听如来讲经成仙的老鼠精,于狮驼国试图阻挠师徒四人前行。

大鹏鸟的背景和功力,孙悟空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只能到如来处搬救兵时,如来佛祖亲自出手抓住大鹏鸟。

要知道在整部《西游记》中,让如来亲自出手的只有孙悟空和这只大鹏鸟,可见其功力是很深厚的。

当所有人对大鹏鸟束手无策的时候,只见如来佛主将自己的鹊巢贯顶之头幻化成一块红血肉,贪吃的大鹏立刻飞扑过去。

接着就被佛祖头上的肉髻发出的光芒笼罩住,大鹏立刻动弹不得,最后停在如来头上,皈依佛门。

由此也可以佐证,如来佛祖头上的“小包”也是有法力的,而且法力是不可估量的,这些象征修行的“小包”更是令所有神佛畏惧的一件利器。

根据佛经的资料,相传佛祖因法力无边,在三界众生说法之时,当微笑的时候,身体周围将被五彩华光围绕。

在普度众生之时,根据佛缘,如果听佛法之人有很大的慧根,能领悟佛法,这时华光会进入肉髻之中。

虽然肉髻在普通人眼中,有点类似“发型”的存在,但是在神佛界,肉髻却是一种身份的表达。

佛主头上的肉髻也是拥有很多玄妙之处的,肉髻的多少不仅代表法力的高低,身份的高低,也是一种法器。

在平时看到的佛像中,或者在《西游记》中,也会有一些佛有肉髻的,这些都是有迹可循。譬如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他们的法相中都有肉髻相的存在。

他们的肉髻相,虽然都有点类似“皇冠”,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天冠是观世音菩萨的肉髻相,而宝瓶则是大势至菩萨的肉髻相。

虽然二者都有肉髻相,但是他们的肉髻相和如来佛主的相比,还有很大的不同。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只是中间有一相,而如来佛祖的肉髻却是遍布满头。

但是还有一种佛是没有肉髻的,譬如弥勒佛。难道弥勒佛没有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修行高吗?那为什么会被称之为佛呢?

其实不是,首先肉髻只是三十二相中的一相,虽然是最重要的一相,但是还是有很多其他的法相,也都是靠修行得来的。

这些法相也是用来区分身份的高低,因此身份地位的高低并不是只看肉髻相的。

其次,在神佛界,既有过去佛,现在佛,也有未来佛。最大的“BOSS”如来佛祖是现在佛,而弥勒佛则属于未来佛,当然过去佛,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燃灯佛。

根据佛经的讲述,过去佛以及现在佛,因为有肉体之身,所以就会有肉髻相的出现。但是未来佛,属于未知的代表,是没有肉身的。

没有肉身,当然就不会有由血肉隆起的肉髻相了。虽然没有肉髻相,但是在弥勒佛身上有其他的三十二相,自然是比观音菩萨等身份地位高。

肉髻的其他传说

通过一些佛经的记载,以及一些史料影视,让人们对如来佛祖头上的肉髻,有了一些了解。我们也知道了,这些肉髻的来历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但是在民间,对如来头上的“小包”还有一些其他的传说。

我们都知道佛教来源于印度,而作为如来佛祖前身的释迦摩尼因为有着雅利安人血统,所以他在皈依佛门之前肯定是拥有一头卷曲的头发。

据传说,一开始印度的佛教是不剃发的,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习俗等原因,他们觉得剃发是对自己的一个侮辱。

当时的释迦摩尼身份贵为王子,却要皈依佛门,或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或许是为了把自己区别去其他的僧人,所以坚持将自己的头发剃掉。

当他将佛教发扬光大,成为正统之后;在他成为如来佛祖之后,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善行,也是为了更好地美化石像,所以将其头部做了“头发”造型。

而在西方,螺纹是具有吉祥的寓意,所以佛祖头上就有了螺纹样式的、卷状的“烫发头型”。

当然对于如来佛祖头上的“小包”这样的传说,很多人是不信服的,认为是无稽之谈。虽然这种传说确实是不太靠谱,但是也对如来佛祖的来历做了一些诠释。

还有一种传说,也是根据如来佛祖的出身。相传如来佛祖因为感慨世间疾苦,想潜心修行,为了更好地普度众生,想用自己一人之力,解救世人于水火之外。

因为过于沉溺于修行,释迦摩尼曾为了战胜心中的烦恼,为了让自己清净思想的恶魔,于在一颗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最终悟出佛理,大彻大悟。

传说因为菩提树因为其参透的佛法,因为其所念的佛经,最终幻化成头发,生长于释迦摩尼的头上,也就是如来佛祖最后的形象。

虽然释迦摩尼曾在菩提树下参悟佛法,最终大彻大悟,但是对于菩提幻化成头发的传说终究是没有史书资料记载,也无据可查,最终也只是一个传说,不了了之。

如来佛祖的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

当我们知道如来佛祖头上的“小包”是佛祖身上的三十二相,我们也会好奇,除了肉髻外,在佛祖身上的其他三十一相是什么呢?

传说释迦摩尼也就是如来佛祖在生前,为了普度众生,殚精竭虑之后,具备了圆满身相,显现成佛。

众所周知如来佛祖的佛身有三十二相以及八十随形好。其中三十二相又可以称为三十二丈夫相,因佛祖身上的“三十二相”皆是由无量众善而得,因此又被称为“百福庄严”。

而这些“三十二相”更是显示了佛祖本身的圆满功德之意,当参拜者看到佛祖身相,恭敬之心油然而起。

那这“三十二相”中都包含了哪些呢?除了头上的肉髻相,“三十二相”中也包含了佛祖的从头到脚、眉眼面相等等。足下的平面相,指上的纤长相皆是佛祖的三十二相。

其中每一相都代表了一件功德,民间传说的“相由心生”估计也是由此而来。

心中所想,所做都是善事,相貌当然就会随着所做之事,变得面目慈祥,有福之相。反之,心中所想皆为恶事,相貌当然就会变得尖酸刻薄。

在如来佛祖身上,除了三十二相外,还有八十种好,也就是“八十随形好”。据史料记载,八十随形好就是三十二相中详细的解释。

“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是相辅相成的。“八十随形好”是将“三十二相”中一些细微之处显示出来,让人们更能感受到如来佛祖的庄严之相。

作为一个佛教信仰大国,如来佛的石像比比皆是,高大庄严的石像形象已经根深蒂固的印在人们心中。

高大的金身,慈眉善目的面孔,以及头上密密麻麻的肉髻,这种佛祖形象,已经在人们心中固化了,虽然人们对佛祖头上的肉髻,有了一些深入了解,但是对于佛祖身上的各种奥秘还是需要更多时间进行探索。

以行善为主的佛教文化,个人的佛法修行,也是在不断地积累中,积善成多,终究会让我们有所成就,有所善终。

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 | 中贸圣佳2022秋拍

(点击图片即刻进入专场)

中贸圣佳2022秋季拍卖会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预展时间

12月26日-27日

10:00-18:00

拍卖时间

12月29日

20:00 开始

展拍地点

杭州城中香格里拉大酒店

杭州市拱墅区长寿路6号

Lot 2124

大日如来佛像

北京宫廷 清雍正(1723—1735年)

铜镀金 高33厘米

估价:RMB 1,000,000—1,200,000

一尊风格独特的清宫造像

——清雍正铜镀金大日如来像赏析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在藏传佛像艺术体系中,清代宫廷造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庞大的存世量向来受到学术界和市场的高度关注,但迄今为止大家关注的清宫造像主要集中于康熙和乾隆两个时期,而对于其他时期造像特别是介于康熙和乾隆之间的雍正时期造像却是问津者寥寥。究其原因,它与雍正时期造像存世稀少有关,但更与学术研究与实物的严重脱节有极大关系,因为市场上偶尔有一些可以断代为雍正时期的造像现身,而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雍正造像研究的有益资料。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铜镀金大日如来像就是一件可以断代为雍正时期的宫廷造像作品,其诸多独特的艺术特征可为雍正宫廷造像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

侧面图

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形似塔状,大耳齐垂于肩。面相饱满,额部高广,双眉上挑,双目低垂,隆鼻小嘴,五官端正庄严,神态安详宁静。宽肩细腰,身躯壮硕。上身披袒右肩袈裟,下身著僧裙,左肩搭袈裟一角。衣纹简洁,仅于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出条状的衣边,余处光洁圆润,凸显出身躯的自然起伏与变化。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均置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拇指和食指相拈,结印,显示了大日如来特有的形象特征。身下莲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以均匀的连珠纹装饰,莲瓣颀长饱满,排布整齐,环饰于台座前方半周。莲座底部有装藏,底沿可见密布的剁刺,以固定封藏的底板,封底板中央刻有精美的十字杵(又称羯磨杵)图案,显示了具有护持功用的佛教特殊用意。整像造型完美,法相庄严,工艺精细,体量硕大,品相一流,充分展现了清代皇家艺术的风格特点和华贵气象。

侧面图

这尊佛像以硬朗的身躯和精细的工艺体现了清代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但同现在常见的清代宫廷造像相比,其风格和工艺显得非常特殊,既有别于康熙宫廷造像,又不同于乾隆宫廷造像。通过比较分析,它与几尊已知的雍正时期造像在一些细节特征上非常接近。现知最可靠的雍正宫廷造像是一尊“大清雍正年敬造”款铜镀金弥勒菩萨像,最早由收藏家夏景春先生收藏,笔者曾为它专门写过一篇研究文章,发表在 2002 年《收藏家》第 9 期上。此像风格非常独特,虽然不同于康熙宫廷造像风格,但可以明显看出它与康熙造像的密切关系,如它的花冠、面部、衣边、莲花瓣等刻画得非常精细讲究,就明显是从康熙宫廷造像风格继承而来。因此可以明确判断它是一尊标准的雍正宫廷造像。还有几尊可以判断为雍正时期的造像,是康熙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亲手雕造的三十五佛组像。目前发现了两尊,一尊收藏在首都博物馆,是金刚不坏佛像,另一尊为国内私人藏家收藏,是斗战胜佛像。这两尊佛像体态舒展优美,莲座及莲瓣形式类似于明代西藏和内地宫廷造像,带有明显的复古之风。虽然其风格不同于雍正款弥勒菩萨像,但基于雕造者允礼的生平及皇家身份,其年代基本可以确定在雍正时期,产地和风格应当与皇家有密切关系。它们对于雍正时期的宫廷造像定当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于我们研究雍正宫廷造像风格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现已发现多尊与果亲王造像风格完全一致的佛像,它们的体量比果亲王造像稍大,表现题材也多为佛陀像,可能属于五方佛的题材范畴,台座下方边缘刻有藏文佛教偈语。这几尊造像足以见证果亲王造像风格在当时宫廷或内地藏传造像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左)图1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铜镀金四臂观音菩萨像,高73厘米

(右)图2 夏景春旧藏“大清雍正年敬造”款铜镀金弥勒菩萨像,高24厘米

(左)图3 首都博物馆藏果亲王造铜镀金金刚不坏佛像,高14厘米

(右)图4 辽宁博物馆藏铜镀金宝生佛像,高15厘米

对比上面两种具有明确纪年的雍正时期皇家造像,我们可以发现这尊大日如来像多处特征与其一致。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佛像的面部及五官。面形饱满圆润,面部中央明显前凸,以至脸颊及额部呈现有弧度的削斜。五官的刻画极为写实,双眼的上眼睑呈弧形,眼角似鱼尾一般,高挺的鼻梁刻出了鼻翼,双唇有轮廓分明的优美唇线。这两处特征与雍正款弥勒菩萨像如出一辙,看上去端庄秀美。再一处是台座上的莲花瓣,形制颀长饱满,曾普遍流行于明代西藏和内地宫廷造像上,虽然它在清代宫廷造像极为罕见,但在雍正时期果亲王亲造佛像和果亲王风格造像上可以看到完全一致的表现形式,由此也可判断它的年代及风格来源。另一处是衣纹的表现。它完全采取了古老的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全身几乎无衣纹,仅于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出几道条状的衣边。这一表现形式亦可见于雍正款弥勒菩萨造像上。另外从现知的几尊清代早期宫廷造像上,也可看到同样的表现,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早期铜镀金白度母像等,它们也大多被学术界和艺术品市场认定为雍正时期造像或雍正时期的宫廷造像。

图5 故宫博物院藏清早期铜镀金白度母像,高30厘米

综上可见,这尊铜镀金大日如来像是一尊风格独特的清代藏传风格造像,虽然它没有明确可靠的历史来源,但根据其艺术特征,通过与现知几尊清代雍正时期皇家造像进行对比研究,基本可以认定它就是雍正时期的宫廷造像。对于清代雍正宫廷造像艺术的研究,此像必将成为又一件重要的实物资料。

Lot 2056

宗喀巴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1735—1795年)

铜镀金 高33厘米

估价:RMB 850,000—950,000

“藏传佛教历史悠久,教派纷呈,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高僧大德。这些大师授业解惑,广弘教法,使藏传佛教兴盛至今。宗喀巴大师无疑是众多高僧大德中极为突出的一位。宗喀巴大师本名罗桑扎巴,意为“善慧”,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附近。这一地区藏文古称“宗喀”,故大师成名之后人们称“宗喀巴”,意即“宗喀地方的人”。宗喀巴幼时从噶当派出家,学习显密教法。后赴西藏拜访各派名师,研习佛理。他目睹了当时僧侣教规不严、戒律废弛,慨然有革新之志。大师首先倡导他的门徒严守戒律,以戴黄帽区别于其他教派的僧徒;同时又通过著书立说为其“宗教改革”建立理论基础。大师先后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两部重要佛学论著,并在拉萨附近的达孜县建立甘丹寺,标志着藏传佛教史上一个注重戒律、讲究修习次第的新教派——格鲁派的诞生。开创新教派之后,宗喀巴通过著书立说、讲经说法,使格鲁派的影响不断扩大。其门下弟子众多,其中释迦也失曾被明永乐皇帝封为“大慈法王”;克珠杰后被追认为一世班禅;根敦主后被追认为一世。他的弟子还在拉萨修建了哲蚌寺、色拉寺两大格鲁派寺院。宗喀巴对龙树以来的中观哲学作了非常独特的解说,在佛教理论中颇多建树,在藏传佛教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藏传佛教界他被尊为“第二佛陀”。

此尊造像就表现了宗喀巴大师的慈悲容貌。大师头戴黄色桃形尖帽,面相饱满圆润,尽显福德庄严之相,双目微阖,神态宁静安详。上身內着无袖僧坎,外穿袒右肩式袈裟,衣缘錾刻卷草纹饰,极富装饰效果。双手当胸结说法印,身体左右两侧各有一枝莲茎,莲花盛开于肩头,花芯中分别置经书和宝剑,标示大师为文殊菩萨的圆满化身。下身着宽松僧裙,双腿呈跏趺端坐,身下是仰覆莲座。整像充分展现了清代乾隆时期内地宫廷造像装饰华美、做工精细的艺术特点。造像胎体厚重,铜质精细莹润,其选材之精细、用料之考究,非资财充盈无法完成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人物造型量度精准,比例协调,这显然与内地宫廷造像极为注重量度的造像法则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了内地汉民族中正、对称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其局部处理更是一丝不苟,细节表现与清中期宫廷造像如出一辙。更兼其体量硕大,尺寸高达30公分以上,是一尊珍贵难得的清代宫廷上师杰作”。

Lot 2107

准提佛母像

中原 元代

铜漆金 高52厘米

估价:RMB 600,000—700,000

准提观音又称准提菩萨、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是密宗所奉“六观音”之一,主司人道的救度和教化。“准提”是印度梵语音译,汉译“清净”。有二臂、四臂、十八臂、八十四臂等多种形象。

此尊造像为一面三目十八臂准提佛母的形象,佛母束高髻,戴高大的镂雕花冠,耳侧冠节横出,缯带向上飞扬,样式精美,飘逸灵动。佛母面庞圆润,五官集中,刻画写实、精巧,明显具有宋元时期中原造像的韵味。上身着披帛,带饰绕两臂自然下垂,于腿部向上翻卷。胸前佩网状璎珞,双手钏镯俱饰。佛母当中二手当胸结金刚界自在印,腹前二手托立碑。其余手伸向两边,各持法物。此种样式符合“若求十八不共法者。应观十八臂,即如画像法观也”的仪规。佛母下身着僧裙,衣褶自然、写实,全跏趺端坐在高大的双层束腰型莲台之上。莲台上层莲瓣宽大、肥厚,以层叠排列,错落有致;下层莲台在瓣叶尖端装饰如意云纹,精美华丽。尽管整像为多臂造型,但经过巧妙的设计与权衡,身侧的多臂仿若圆形身光一般,和谐典雅,为此像平添了诸多艺术美感。

准提法门在汉地流传至今已近千余年,从早期的唐朝密宗正式引进,到后来因为密教式微,再到辽代变为华严宗所倡导的密法,尤其是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出世,更是大举推动了准提法门的流传。到了元代,随着藏传佛教在中原地区的推广,重密轻显的倾向也日益凸显,密教逐渐达到了可以和显教共分佛教的一个重要地位。受此影响,准提信仰也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准提法和准提咒在民间极为流行。“建办坛法,广修佛像”成为准提信仰流行的标志,也是此件准提佛母像出现的重要历史背景。

综上所述,此像将北方审美的大气端庄和南方常见的温婉气质完美结合,塑造出了一尊精美、典雅的准提菩萨造像,在经过数百年的香火供奉后,依然以如此完整的品相现世人间,实属难得,是极具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宗教价值的珍品。

Lot 2061

观音菩萨像

中原 明代

铜漆金 高27.5厘米

估价:RMB 350,000—400,000

此像结跏趺端坐,头戴五花冠,中央花瓣上刻化佛阿弥陀佛,标示此像尊格为观音菩萨,头顶束高发髻,面相方正,五官刻画生动,双耳垂圆环,耳侧缯带向上飘扬。上身披帔帛,胸前饰项圈和连珠式璎珞,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宝带,衣纹简括自然,衣缘刻繁复精美的花纹。结跏端坐于束腰式莲花宝座上,双手置双膝结禅定印,两手腕均戴有连珠式手镯。莲座造型宽大,前后满施莲花瓣,莲瓣宽大饱满,形制美观大方。整体造型大方,工艺精细,铸胎厚重,品相一流,堪为明代早期中原地区佛教造像精品。值得注意的是,此像在造型和装饰上既具有元代宫廷造像明显遗风,又与明代早期流行于江南地区的钱塘款造像十分相像,因此它在艺术风格上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参阅:国内私人藏钱塘款铜观音菩萨像,高28厘米,2017年东京中央(香港)秋季拍卖会《中国重要瓷器及艺术品》专场,编号739

日本佛寺药师如来造像

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等,是东方净琉璃世界之主尊,其信仰出自《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等。在印度有八个地方,为2500多年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弘扬正法的主要地点,其中之一为广严城。一次,文殊大士向佛发同,祈请释迦牟尼佛为了后世五浊恶世中的福薄众生而讲述其他佛陀的名号与本愿,本师便应求开示了对苦难众生最具利益之药师如来法门。

据经典记载,药师佛在过去世曾发利益众生的十二大愿。因为这些原因,在日本朝礼药师,尤其是特别为了无病、息灾、康复、解难、祈愿的目的而对指定的寺院顺序参拜,是平安时代(794ー1185)已见流行的修行风气。

室生寺金堂药师如来局部

高山寺药师如来像局部

药师如来像

长源寺药师如来像局部

长源寺药师如来像

草谷寺药师如来像局部

草谷寺药师如来像局部

神护寺药师如来像

神护寺药师如来像

元兴寺药师如来像

药师如来像

药师如来像局部

醍醐寺药师堂药师如来像

唐招提寺传药师如来像

室生寺金堂药师如来像

室生寺金堂药师如来像局部

胜持寺药师如来像

胜持寺药师如来像

胜持寺药师如来像

善水寺药师如来像

南明寺药师如来像

七佛药师像

六波罗密寺药师如来像

妙斗寺药师如来像局部

高田寺药师如来像

高山寺药师如来胁侍日光菩萨像

大莲寺药师如来像

充满寺药师如来像

乐享云南 | 馆藏(大理)·鎏金大日如来铜坐像

本周带大家一起

乐享云南的精彩馆藏

本期分享馆藏

——大理州博物馆·鎏金大日如来铜坐像

宋代万字背光鎏金大日如来铜坐像出土于大理弘圣寺塔,通高10.9厘米,底座直径6.14厘米,铜鎏金工艺。造像形象独特、比例协调、线条流畅、铸造工艺精湛,是大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尊大日如来像微微低首,肉髻低缓,水波式束发,发际分明。面相清秀,脸型丰润而饱满,眉如弯月,眉间有白毫。双目微闭,双耳贴面,神态安详而宁静。两肩宽厚,身躯健壮而厚实。身着通肩式大衣,衣纹起伏褶皱极富质感,显得飘逸流畅。结跏趺坐,坐于两层莲瓣的圆形履莲台上,双手结智拳印,身后有“万”字背光。身下莲台莲瓣宽厚肥硕,莲台内空,腔内楷书两行字,字较小,无可辨认,部分鎏金脱落。

文 罗曼玉 整理

图 大理州博物馆

海报设计 康菀悦

编辑 童文文

本期责编 张灵洁 华芳

审核 马波 刘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