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易筋经原文(易筋经全文完整版)

时间:2024-01-01 14:46:38 作者:几分真心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易筋经》全文及讲解

易筋经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达摩会意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然而现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原系道家导引之术,与佛教实无干系。

易筋经

拳法简介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伪李靖序中曾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这篇伪李靖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至于“易筋”,此序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实际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献,并非佛家所创的语汇。如有学者指出,在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经》中有“配合阴阳法”,是用少女少妇按摩,甚至还有类似于道家房中术的内容,以及《易筋经》第一次出现时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这些事实,因此可以断定《易筋经》实为道家功法,与达摩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易筋经》的内容包括了练习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和具体的练习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的说法。其“内壮神勇”提到练习该功法之后,“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这些都还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壮神力”练成之后,“手托城闸,力能举鼎”都算不上奇异了。从道光年间开始的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渲染的都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练成后的这种神奇功用。

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势。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

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

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风格特点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横担降魔杵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掌托天门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功法介绍

1.韦驮献杵第一势

(一)口诀:立身期正下,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二)动作姿势

①预备桩功: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心平气和,神能安详,洗心涤滤,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

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

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

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涧,胃脘舒适。

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无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

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

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

②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此时要求沉肩坠时,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2.韦驮献杵第二势

(一)口诀: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二)(二)动作姿势

①接上势,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接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意念在无限远处。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3.韦驮献杵第三势

4.(一)口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二)动作姿势

①掌托天门目上举:接上势,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

②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身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白会穴透入,径咽喉,脊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4.摘星换斗势

(一)口诀:双手擎天掌覆头,再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二)动作姿势

①双手擎天掌覆头:右手径身体右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劳宫紧贴命门。舌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透过手背看九天之上,身体自命门起上下双向伸展。

②俯首贯气:右掌翻转向下,生屈肘,头正,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同时\"神返身中\"。久练后与双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的感觉。松腰,则左掌劳宫穴发气,与上式\"俯掌贯气\"同,可参阅。

左手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5.倒拽九牛尾势

(一)口诀: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二)动作姿势

①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腿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颈。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

②导气下达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

③转身向右,与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6.出爪亮翅式

(一)口诀:挺身兼怒目,握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二)动作姿势

1.握拳护腰由第一势预备桩功,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顺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青少年,年轻力壮或以增强力量为目的者,提起握紧拳。

2.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

3.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胁收回,势落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7.九鬼拔马刀势

(一)口诀:侧道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二)(二)动作姿势

①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同时头颈腰背拧转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

②拧身复正,侧头上观。两眼延展及远。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动作3、4与1、2同,唯左右相反。

8.三盘落地势

(一)口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各翻起,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二)(二)动作姿势

①同第一式预备柱功,屈腰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微微偏前),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及远。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松腰敛臀,气蓄小腹。要做到顶平、肩平、心平气静。练虚静功者可闭目敛神,铜钟气功即脱胎于比式,故亦可做单独桩法练之。 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时及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全身放松。

俯掌屈膝下按(恢复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复蹲起3次。年轻体装者则宜全蹲,站起进宜缓,同时握拳上提。

9.青龙探爪势

(一)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必谧。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舌尖轻抵上腭。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左侧,使左腰充分收缩,右腰极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转掌心朝上,手背离地面少许,沿地面自左方,径前方划弧至左脚外侧;右拳变掌落下,同时身体亦随之转正,两握拳。直立,左掌同时提置左章门穴。右手动作与左手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10.卧虎扑食势

(一)口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息息调远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直形也卫生。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径腰间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转向里,同时屈膝、屈胯、微蹲蓄势,配以深长吸气。

左脚踏前一步,顺势成左弓步,同时臂内旋变掌向前下扑伸,掌高与胸齐,眼视两手。在扑伸的同时发\"哈\"声吐气。不停,身体前倾,腰部平直,将胸中余气呼尽,顺势两手分按至左脚两侧。头向上略抬,两眼平视及远。极目远眺。

前两个动作要协调一致。两脚不动,起身后坐同时两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动作与前述之动作同。如此共扑伸3次,左脚收回,右弓步动作与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11.打躬势

(一)口诀:两手齐持脑,垂腰直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啮牙关,掩耳听散寒,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腰,力在肘双弯。

(二)动作姿势

两臂展直,自身侧高举过头,仰面观天,头颈正直,屈肘两手抱后脑,掌心掩耳,两肘张开,与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状,头部低垂,大约至两膝前方。两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两手以指(食、中、无名指)交替轻弹后脑(风池穴附近)各36次。缓缓伸腰站直,先左侧拧腰侧转,再向右侧拧腰侧转,往返7次,两脚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带微笑。

在身体转至正中后,抬起脚跟,同时两手自脑后高举过头,仰掌呈擎天状,躯体充分舒展,并配合吸气。

12.掉尾势

(一)口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21次,左右伸脑,以七为志,更坐作功,盘膝重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二)动作姿势

两手分别自身侧高举过头。两掌相合,提顶、伸腰、展臂、提起脚跟极力高举。

脚跟落地,两脚踏实,同时两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外,两臂也随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裆的部位后,弯腰前俯,继续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达,不可勉强。下按至终点时,昂头,舌抵上腭。如此俯仰躬身重复举按3-5次。天长日久,掌可逐渐靠近地面,则腰身柔若童子。

转腰向左方,两脚不移,仅左脚步变虚,右腿变实,右膝微屈。同时两手保持交叉状态,沿地面划弧移至左脚外侧。两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举转头,掌心朝上,仰面观天,拧腰180度转向右方,徐徐弯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脚步外侧,如未达到,不可勉强,可继续俯仰3-5次,以后逐渐靠近地面。

最后一次下按右脚外侧时,伸舒腰身两臂随之高举过头。继之拧腰转身至正前方。两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两掌缓缓分开,十指相对,下按,两手分开,自然下垂于两胯旁,恢复成预备桩功势。两脚跟起落顿地3-21次。

易筋经全文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去,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 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

一曰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左,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人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癍疿;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昃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易筋经》全文及讲解

易筋经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达摩会意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然而现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原系道家导引之术,与佛教实无干系。

易筋经

拳法简介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伪李靖序中曾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这篇伪李靖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至于“易筋”,此序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实际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献,并非佛家所创的语汇。如有学者指出,在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经》中有“配合阴阳法”,是用少女少妇按摩,甚至还有类似于道家房中术的内容,以及《易筋经》第一次出现时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这些事实,因此可以断定《易筋经》实为道家功法,与达摩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易筋经》的内容包括了练习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和具体的练习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的说法。其“内壮神勇”提到练习该功法之后,“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这些都还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壮神力”练成之后,“手托城闸,力能举鼎”都算不上奇异了。从道光年间开始的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渲染的都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练成后的这种神奇功用。

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势。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

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

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风格特点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横担降魔杵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掌托天门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功法介绍

1.韦驮献杵第一势

(一)口诀:立身期正下,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二)动作姿势

①预备桩功: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心平气和,神能安详,洗心涤滤,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

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

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

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涧,胃脘舒适。

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无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

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

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

②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此时要求沉肩坠时,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2.韦驮献杵第二势

(一)口诀: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二)(二)动作姿势

①接上势,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接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意念在无限远处。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3.韦驮献杵第三势

4.(一)口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二)动作姿势

①掌托天门目上举:接上势,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

②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身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白会穴透入,径咽喉,脊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4.摘星换斗势

(一)口诀:双手擎天掌覆头,再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二)动作姿势

①双手擎天掌覆头:右手径身体右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劳宫紧贴命门。舌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透过手背看九天之上,身体自命门起上下双向伸展。

②俯首贯气:右掌翻转向下,生屈肘,头正,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同时\"神返身中\"。久练后与双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的感觉。松腰,则左掌劳宫穴发气,与上式\"俯掌贯气\"同,可参阅。

左手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5.倒拽九牛尾势

(一)口诀: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二)动作姿势

①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腿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颈。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

②导气下达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

③转身向右,与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6.出爪亮翅式

(一)口诀:挺身兼怒目,握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二)动作姿势

1.握拳护腰由第一势预备桩功,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顺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青少年,年轻力壮或以增强力量为目的者,提起握紧拳。

2.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

3.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胁收回,势落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7.九鬼拔马刀势

(一)口诀:侧道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二)(二)动作姿势

①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同时头颈腰背拧转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

②拧身复正,侧头上观。两眼延展及远。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动作3、4与1、2同,唯左右相反。

8.三盘落地势

(一)口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各翻起,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二)(二)动作姿势

①同第一式预备柱功,屈腰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微微偏前),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及远。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松腰敛臀,气蓄小腹。要做到顶平、肩平、心平气静。练虚静功者可闭目敛神,铜钟气功即脱胎于比式,故亦可做单独桩法练之。 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时及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全身放松。

俯掌屈膝下按(恢复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复蹲起3次。年轻体装者则宜全蹲,站起进宜缓,同时握拳上提。

9.青龙探爪势

(一)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必谧。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舌尖轻抵上腭。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左侧,使左腰充分收缩,右腰极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转掌心朝上,手背离地面少许,沿地面自左方,径前方划弧至左脚外侧;右拳变掌落下,同时身体亦随之转正,两握拳。直立,左掌同时提置左章门穴。右手动作与左手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10.卧虎扑食势

(一)口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息息调远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直形也卫生。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径腰间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转向里,同时屈膝、屈胯、微蹲蓄势,配以深长吸气。

左脚踏前一步,顺势成左弓步,同时臂内旋变掌向前下扑伸,掌高与胸齐,眼视两手。在扑伸的同时发\"哈\"声吐气。不停,身体前倾,腰部平直,将胸中余气呼尽,顺势两手分按至左脚两侧。头向上略抬,两眼平视及远。极目远眺。

前两个动作要协调一致。两脚不动,起身后坐同时两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动作与前述之动作同。如此共扑伸3次,左脚收回,右弓步动作与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11.打躬势

(一)口诀:两手齐持脑,垂腰直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啮牙关,掩耳听散寒,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腰,力在肘双弯。

(二)动作姿势

两臂展直,自身侧高举过头,仰面观天,头颈正直,屈肘两手抱后脑,掌心掩耳,两肘张开,与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状,头部低垂,大约至两膝前方。两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两手以指(食、中、无名指)交替轻弹后脑(风池穴附近)各36次。缓缓伸腰站直,先左侧拧腰侧转,再向右侧拧腰侧转,往返7次,两脚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带微笑。

在身体转至正中后,抬起脚跟,同时两手自脑后高举过头,仰掌呈擎天状,躯体充分舒展,并配合吸气。

12.掉尾势

(一)口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21次,左右伸脑,以七为志,更坐作功,盘膝重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二)动作姿势

两手分别自身侧高举过头。两掌相合,提顶、伸腰、展臂、提起脚跟极力高举。

脚跟落地,两脚踏实,同时两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外,两臂也随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裆的部位后,弯腰前俯,继续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达,不可勉强。下按至终点时,昂头,舌抵上腭。如此俯仰躬身重复举按3-5次。天长日久,掌可逐渐靠近地面,则腰身柔若童子。

转腰向左方,两脚不移,仅左脚步变虚,右腿变实,右膝微屈。同时两手保持交叉状态,沿地面划弧移至左脚外侧。两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举转头,掌心朝上,仰面观天,拧腰180度转向右方,徐徐弯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脚步外侧,如未达到,不可勉强,可继续俯仰3-5次,以后逐渐靠近地面。

最后一次下按右脚外侧时,伸舒腰身两臂随之高举过头。继之拧腰转身至正前方。两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两掌缓缓分开,十指相对,下按,两手分开,自然下垂于两胯旁,恢复成预备桩功势。两脚跟起落顿地3-21次。

易筋经全文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去,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 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

一曰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左,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人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癍疿;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昃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易筋经全文------易筋经源于道家,与佛无关

小编注:易筋经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达摩会意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然而现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原系道家导引之术,与佛教实无干系。

.一、易筋经总论原文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障无碍,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 ,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

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复,何莫非易之功也。

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系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 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

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躯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着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虔心,奋勇坚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

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二、膜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养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亦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跟,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获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闲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固矣。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根据。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 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比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系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三、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驰,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驰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气神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守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驰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去,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旬。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四、揉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曰,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三曰,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人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斑痱。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五、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者,若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凡内联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昃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古本易筋经全文分享

目录

序 ...................................................................四

上篇:·理论篇 ..................................................六

第一章·原理源流 ..................................................六第二章·易筋经总论 .............................................. 九第三章·洗髓经总义 ............................................十七第三章‬·养身养心论说 ....................................二十二第四章:行功歌诀 ....... ..................................三十七第五‬章·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四十三

下篇:·功法篇 .........................................五十

第一‬章·正身图<二十七势> .......................五十

第二章·侧身图说 <八势> ...................... 六十四

第三章·半身图说<二十七势> .................六十九

第四章·屈身图说<八势>...................... 八十一

第五章·折身图说<十六势> ..................八十五

第六章·扭身图说 <十八势>......................九十三

第七章·倒身图说<六势>..........................一百

第八章·翻身图说<十三势>.......................一百零三

第九章·行身图说<三十四势> ..............

一百零九序洗髓易筋经,乃上古祖师口耳相传,不落文字,转载相承。即到宋代,紫凝真人书而成文。其一支传入少林,惊其法高深玄妙,修之效验如神,立竿见影,非常人所能造,故托名达摩祖师之所著。其在道家手中的一脉,在阴阳双修,伏气观想等诀法,至今方露冰山一角,尚知其名,未露其实,而其承法,仍三口六耳不传也。洗髓易筋经,不设虚言,直达真诠。言简义精,理丰法实。易筋经炼其命,洗髓经修其性。修之笃,持之恒者,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经,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诚入道之梯磴,登仙之宝筏。太上曰: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而天台山位第六赤城山洞天,周回三百里,名曰上清玉平洞天,属玄洲仙伯治之。上篇理论篇第一章·原理源流篇一、易筋洗髓名义筋,为连络形骸之物,故先易筋,筋易而无处不易矣。髓,为出入灵明之区,故必洗髓,髓洗而无微不洗矣。筋何贵乎易?易系辞:生生之谓易。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是易为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筋一易而乾坤合,坎离交矣。至引伸为交易、变易、互易、移易、反易、对易、辟易、改易、平易、和易之义。又何难使剥复运,否泰转耶?所以一使之易,寒可易为暑,暑可易为寒,昼可易为夜,夜可易为昼,老可易为少,少可易为老,阳可易为阴,阴可易为阳,变化无端,皆易之道。

髓又何言乎洗?按洗广韵,先礼切,正韵,想礼切,并音姺,与洒同,涤也。说文“洒足也”。史记高帝纪有:使两女子洗之文书酒诰,自洗腆改用酒。洗,又洁也。是洗之义,自上洒下,又由下升上而洁上也。他如钟名姑洗,律名姑洗,官名洗马,承水器曰洗,石名有洗石,皆取义于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之洗,所谓洒涤、洒洁也。所以一为之洗,浊积者能使之清,黑暗者能使之明,凝重者能使之轻,尘蔽者能使之净,洗髓功深能自放光明。昔汉武帝时,客有问于东方朔,曰:“先生有养生诀乎?”答曰:“无他术,吾能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毛。吾已三洗髓,三伐毛矣。”客不识道,以为滑稽戏语。后考据家及注家亦多引之作喻言,不知为实语也。行功者能晋进不退,恒久有常,困而升,革而鼎,蹇而解,贲临中节,屯蒙、悉涣、中孚、独履,由小过而大过,小蓄而大蓄,颐养与井养兼施,未济既济,有震无兑,有益无损,噬嗑需讼,师遁夬姤,比随而谦,谦而豫 蛊,明夷,渐旅、渐异、渐丰、渐萃、渐艮、渐归妹家人,不暌同人,大壮,咸观、大有。一易筋即洗髓,一洗髓愈易筋,阳阴造化,往来不穷,无方无体,无际无涯与天地参,非其能事乎?二、易筋洗髓并行不悖说予读易筋、洗髓二经,见易筋中亦能洗髓,洗髓中亦能易筋,功分精粗,不分先后,效分大小,不分浅深。专习易筋,仅能增力,则成外壮;专习洗髓,仅能养心,则成枯禅。皆偏也,皆非修仙之全功也。易筋,功之节目。洗髓,功之究竟。无节目,不可入道。无究竟,何由证道。以易筋、洗髓歧视之,固非。即以易筋先洗髓,洗髓统易筋,皆误。行易筋不可离却洗髓工夫,行洗髓原为收束易筋工夫。其道一而分,其功两而合,其效一而神,其理两而化。易筋、洗髓具有并行不悖,相与有成之妙。 故十二图中,所列行功次弟,导引逆流,搬运存养,规模皆合。易筋、洗髓,错综变易而兼行之。运中有定,定中有运,一动一静互为根,一阴一 阳之谓道。阴阳相摩,八卦相荡,二经浑然一太极图矣。第二章·易筋经总论一、易筋经总论原文其修仙之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 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 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 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圣人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圣域矣。二、易筋经膜论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养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亦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跟,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获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闲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固矣。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瘘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比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三、易筋经内壮论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驰,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驰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气神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守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驰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四、易筋经揉法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曰,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三曰,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人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斑痱。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五、易筋经采精华法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者,若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昃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第三章·洗髓经总义一、无始钟气篇第一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着。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穿金与造石,水火可以并。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二、假合篇第二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井注。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三、凡圣同归篇第三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世。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一朝神气散,油尽而灯灭。身尸埋圹 野,惊魂一梦摄。万苦与千辛,幻境无休歇。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不贪以持己,岂为身口累。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体虽有巨细,灵活原无异。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日月有晦明,星与灯相继。纵或星灯灭,见性终不没。纵成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心若能清净,不为嗜欲逼。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去。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驰。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躯,精进用心力。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四、物我一致篇第四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形相,辅助成生意。有人须有物,用作衣与食。药耳及器皿,缺一即不备,飞潜与动植,万类为人使。造化恩何鸿,妄杀即暴戾。蜉蝣与蛇蝇,朝生暮死类,龟鹤糜与鹿,食少而服气。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妄却生与死。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 致。五、行住坐卧篇第五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慢,踏实方更进。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两手常在腹,扪脐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醒来方伸脚,仰面亦不拘。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六、洗髓还原篇第六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犹恐七情伤,元神不自持。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躯。须照洗髓经,食少多进气。搓摩干沐浴,按眼复按鼻。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煦。开眼即抽解,切勿贪酣睡。厚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伸足抵其趾,出入六六息。两手按摩竟,良久方盘膝。直身顿两足,洗髓功已毕。徐徐方站起,行稳步方移。忙中恐有错,缓步为定例。三年并九载,息心并涤虑。浃骨更洽髓、脱谷飞身去。渐几浑化天,末后究竟地。即说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长生可了。第三章·养身养心论说一、原生论

人自阴阳五行所化,父精母血所成。五官百脉皆归有用,意欲念虑,毕效其能,此万物之灵也。然当太极初生之始,不特无精无气,而并无形无声,所谓先天也。至气凝而精始结,精结而神乃生,神生而气日足,气足而精愈固,精固而神更旺于无穷矣。所以在母怀中,得气血以养之,胎渐次成形,形渐次鼓气,气渐次有知觉运动,胎足后而身出,此先天之后天,后天之先天也。其两仪所化之精气,五行本体所化之脾胃肝肺肾,皮肤精骨髓妙用,所化之喉舌唇牙齿,耳目口鼻心,皆未充实,男必待满,女必待天癸至,然后五脏六腑,毫发孔窍,十二经络之禀于阴阳五行,父精母血者乃得大成,此谓后天也。先天固藉后天养,后天又藉天地五行,所生之物养,果能顺时而行,处处咸宜,人人皆有古皇之寿。无如后世天时人事,与上古 异。其中不无气禀所拘,人欲所蔽,起居不时,饮食不节等弊,故有寿夭强弱之别。虽死生大数,权由天命,而在生强弱,亦任人为。在昔古皇先圣,知赋畀有殊,则贤愚各别,不能尽人引之入道,因设针灸砭石汤药诸法治之。然医家有泻无补,有补无泻,万难并行。以故仙家始创为导引服气之法,亦顺天地生成之理而行,以补先后阴阳之不足,其实与儒家之修身养心,医家之攻散泻补,名异理通,途殊效同。条目次第,已详备于散论总歌及各图中。能依准绳,日行一二次,永无间断,百日后可终身不药矣。终身行之不衰,其功效更非浅鲜也。余浅识窃取,不明后验,然就现身观之,甫行一年,老病全失,烟瘾断除,步履殊强,饮食差健,精神气力较前四十年判若天渊,即此境界,已有仙凡之别。回忆前之烟酒场中光景,真不啻在孽海魔界中也。今梦初觉,始悟降衷之由,因笔而识之以自警。二、养身养心论养身之术,其法最多,然庸而正,微而显,粗而精者,莫妙于易筋洗髓 内功图说。按之儒道,养身各节,名异实同。儒家尽心知性,是以一气贯三才也。道家修真养性,是以一气化三清也。释家明心见性,是以一气成三宝也。效虽大,而其功即系于身,存于心。心一不净,身之五官百体,皆为情欲所役,运不能使清浊分,定不能使阴阳和。是以养身莫先于养心,养心莫妙于素定。平素能守,此心不失其正,则静焉,不至沉于昏,动焉,不至邻于茫。纯乎天理,毫无人欲,即事物杂投,朋从往来,行所无事,闲居独处,屋漏尔室,罔有怀惭,动能主静,即静能生动,养身养心之道得矣。世之声色货利,平日萦绕吾身心者,不皆有若无,无若有,色即空,空即色乎?老子抱一为天下式,不外此理。果使此心在身,不即不离,时酿太和,临时行动,运定自旋转中节。大学云:正心,中庸云:慎独,孟子曰:寡欲,其功皆在于平时。修士欲知悟命,先加省于身心可。三、动静互根说动静不失,人所易明。动静互根,人多不觉。天运行动也,而四方不移, 四序不乱,静主焉。地持载静也,而人物代谢,五宝环生,动使焉。日月盈亏,而终归圆满,星宿飞度,而终归本位,胥不外动静互根也。而人亦何独不然?修士既讲求此道,最宜先明动静之理,动静之用,动静互根之法,动静互根之效,方可入门。使动而不静,如浮萍飞羽,无所定止,精必耗,气必摇,而神必茫。静而不动,如枵木死灰,毫无生机,精必顽,气必馁,而神必倦。惟按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全图行之,行住坐卧,屈伸俯仰,皆动静不失其所居。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求静,无动不静。动极生静,阳极生阴,静中求动,无静不动,静极生动,阴极生阳,欲使阴阳无偏枯,动静安可偏胜乎?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运乎五脏、达乎六腑,贯乎三焦,活乎五官穴道,关节经络,血脉筋骨,皮肉毫毛,孔窍偏体,周身无微不入,无处不通。互根而生,造化无穷。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如日月之代明,寒暑之往来,天道之循环,阴阳之递嬗,贯四时而不凋,历万世而不朽,岂仅补不足,泻有余。去旧坐新,实内充外,杜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云尔哉!其用莫妙于盈者消之,虚者长之。一阴一阳,以一上一下运之。一往一复,以一屈一伸引之。一清一浊,以一升一降还之。其静 也,专其动也。直有大生之象。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有广生之功,是皆动静也,是皆动静互根之用也。动静可歧而二之乎。四、正道旁门辨

养身一道,如烧石炼汞,服食采补之说,在人身外求之,稍有知识,因知为旁门。而不知授受不真。以伪传伪者,又有四焉:其太过者,如不分清浊,逼气过关,不明升降,采药非品,此卤莽行事,助长类也。如血脉未和,即便静养,关窍未通,即使既济,此高谈玄理,默生类也。坐此成疾,反言出病,逼成幻境,诡言神通,是皆自误误人之类。若作五禽鹿鹤龟蛇等图,坐八锦,行八锦,立八锦,海字劲,十二大劲等功,虽属易筋摘出之法,而或未得真传,调息不匀,致使水不济火,火不济水,道虽正而法不当,亦无益有损,又如齐立静坐,自谓出于神传,待坐立多时,使其自然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是窃洗髓而未得其要也。虽无大坏,亦难见功,意想神驰,又恐入魔,虚悬无据,终非实理。可见取之身外,非道;取之身内,而不自然, 久无效验,亦非道。此篇所载,皆出自然不待勉强,而又有一定不易法门,显而不晦,愈引愈深,简而不漏,愈行愈妙,运定之节目,功夫无所不备,圆寂之神通,法力循序,可臻行之,而有益无损,久之而其妙莫名。苟日新又新,精微奥妙,有不可言传,真可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已。

五、内外功辨凡行内功,多借外辅,由内达外,内壮而外无不坚。行外功,多假内助,由外及内,外壮而内,久必伤。大凡丹经,外运行于内,而内导引者,内功也。内导引于外,而外运行者,外功也。他如全取于外,不问乎内,外功中外功之外也。纯求于内,不顾其外,内功中外功之外也。行功至骨节灵通,气息调匀,饮食增多,精神倍出,时内外之间,不可不辨,三乘之等,仙凡之界,全判于此,行道者岂可忽诸!六、元精元气元神辨所谓元精,非津液脂髓之精。元气,非呼吸吐纳之气。元神,非知觉运动之神。元精顺可生子,逆可成仙。能采阴阳之菁英,结成为精,生亦能变化无穷,神通广大,但落于有形,终属后天之物。上清世界难容,生时不过能养性灵,去后不过能保躯壳。至若元气,元神,既经元精,存养多年,功行圆满。神用之,则放大光明,亿万化身;敛之则如混沌一元。气用之,则风云雷雨,变态无端,藏之,则与太虚一体。元精足,获元气元神。不能随元气送元神上升。丹家所以炼元精者,为养元气元神故也。就即生时观之,元气元神,活活泼泼,虚虚实实,不即不离,极明极灵。元神为元精主宰,元气作元精驱使,神气之重,更不待辨而可明矣。七、元精次第采补法人聚五行之精而生,必藉五行所化而养。人身之有元精,如五谷中之有稻米。种于春,长于夏,结实于秋,得纯阳之气,又根养于水,花扬于午,藉水火既济而生,炼以三伏烈日之气而成,所以养人之物,稻米为上,足补人身阴阳结成之元精。至五行所化,青黄赤白黑,咸苦酸辛甘之物。五行所属,东西南北中之产,皆非纯阴纯阳,辅助元精则可,生养元精,则不能。可用以治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病,不能补元阳真阴之不足。元精未曾炼到蒸之为液,敛之为髓,散之为体,浸之为血,化之为气,用之为神时候,正宜努力加餐,必待元精充实,始减去五味,每日素餐。渐至元精凝结,可撤去蔬菜,专食熟饭。久久元精灵活,渐有生发,即可炼精。熟米凉水,淘净瓦器盛贮,瓦盖紧覆,毋使出气,弥封笋缝,下以柴火熏之,浅水烘干,每食以胡麻松子下之,先熟食,后冷餐,渐渐生食,渐渐减食,渐渐专食胡麻松子,渐渐减食胡麻松子,渐渐不食,方能辟谷,服气不食。若有麦无稻,先调和后,净面先荤食,后素食,先菜下、后胡麻松子下,减食,熟食;熟食、冷食、不食,次第同,功夫至此,已到中乘。到底不懈,足登上乘。世人一念于道,劝欲辟谷,即求代餐,致生怪疾,是循末忘本之故也。八、炼元丹说古仙家所炼之丹,人皆谓为元精,纯阳等物。不知此乃仙家所炼后天金丹,非先天元丹。先天元丹者,畀之降衷,禀之父母,无影无形,无声无臭,极诚极明,至虚至灵。不炼后天金丹以辅之,则渐失于昏,渐至于无。故藉后天以补先天,即以先天统属后天。若第以精气所结为元丹,亦无灵有象之顽物耳!安能出入由己,生死如归哉?是必炼谷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结成金丹,以善养元丹,于活泼泼地静待天命,安能脱化?斯古仙家上乘功夫。九、养婴辨养婴之法,修养与胎养不同。胎养之婴,精成形而神具焉。修养之婴,神入定而气送焉,胎养之婴,藉气以聚神,以活。修养之婴,藉精以蓄气,以导。胎养者,由气生精,由精生神。修养者,以气敛神,以神调精。胎养之婴成有神,御气以送精,所以先出者为精,是因先天而有后天也。修养之婴,以气炼精而存神,所中主者为神,是以后天而补先天也。常人不知护蓄、成人后精必亏,气必馁。归时,精顽气落,神与具散,而入于鬼。修士善于保重,成功后精必凝,气必结。归时,精完气升,神随之出而存其灵。礼记所谓,魂气升于天,形魄归于地。中庸所谓弗见弗闻,体物不遗者,皆此意也。婴何由能出?其体至轻,其用至灵,以气之至轻,送神之至灵,自与轻清上浮之天契合。无闲安能不出入上清乎?要之,婴之能出,必由定之能入,定之能入,必由运之能久,婴由昏而明,明而清,清而轻,轻而虚,虚而灵,灵而神。斯与天地合撰,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矣。尽人合天,舍此何从。其理精粹,其事平庸,人习焉不察,遂忽焉不觉耳!慎毋惑于旁门左道,从身中有形之精为婴也。有形之精,在身中是一块血肉,非轻清之品,如何能到上清世界?!世俗所称肉身成圣,是以肉身修成圣人。拔宅飞升,是合一宅而飞空上升耳。岂身与宅可安臵于上界哉?!纵世有传说!皆后人附合之词也。揆之于理,万难取信。十、返归说

人生世间,无论贤愚仙凡,富贵贫贱,俱有返归之期。圣贤之人,全始全归,志气清明,故上而伸之为神。庸愚昏暗,气尽力竭,神志恍惚,故返而归之为鬼。神鬼关头,在此攸分。此时固宜仔细把握,而平日尤当时时警觉,念念不忘,寡尤寡悔,寡过寡欲,保身有方,养身有术,日新又新,永无间断,阳之精聚,阴之灵结,纯阴纯阳,菁华积而成为轻清上浮气象,则元神主宰,返本归原,身至阳极阴极之区,毫无损折,何难与仙家圣贤,同拜金母木公也哉?!若不明修炼,清浊混身,不特不能使纯阳之气升而又升,直接上清,纯阴之气降而又降,下临无地,即此半阴半阳之世,恐亦难保长生矣!十一、运气说修养必先运气者,盖以气为精神枢纽,并为一身枢纽耳。精之在身,如水之在地。精之发源于天河,注于脏腑,达于肢体,如水之发源于昆仑,散于沟渎,会于河海。身之有神,是运气化精之主宰。而气则如二气之流行于四时,分散于四方,下降上腾,清升浊降。阳之积而成日,阴之凝而成月。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能使形形,化生无穷,始而复终,终而复始,生机遂以不绝。人若知导引诸法,虽起居饮食,偶失时节,一为吸浊呼清,俾轻浮重凝,而血脉筋络通达无滞,则窍窍玲珑,节节流通,亦能使寒热瘟疫化为乌有。至功力已到,搬运渐熟,呼吸顷刻,上至天庭,下堕海底,中及四肢,三焦谐畅,百体调和,纵有微恙,登时即除,安能为殃?譬之阳极阴极之时,郁而积为烈风迅雷,阴云淫雨,雪雹酷日之灾。一经二气运行,分阴分阳,终无天昏地惨,天崩地裂之变,久仍归于阴阳平而四时和也。天地之气,岂自开辟,即失其常哉。亦由人心不古,呼吸达天,天人相应,积而生变,所以上古天时与晚近不同。皇初人寿与后世不同,坟典所在,不尽荒谬妄诞也。人能运气生精,使精生神,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以及四肢百体,毫毛皮肤,皆有光天化日气象,无嶂翳昏迷境界,不亦羲皇上人哉?!谚语云:人亦小天地,洵不诬也。古仙人云:服气不死。又曰:还丹永命,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诀,便是学仙人。皆为导引逆流而发也。修炼之土可不留心于呼吸哉?!十二、气为官骸使说身有三宝,曰精气神,而气尤一身至宝。人身五官百脉、知觉运动,精聚之,神主之、气用之。不知运法,清浊莫辨,精顽神昏。故古仙人服气,必先运气,运气始能分气,分气始可服气,服气乃能炼气,炼气方能和气,和气方可定气,溯先天而后天。身心俱是父母一气所感,天地一气所结,感而结成,始有胎婴,乃精也。是由气生精之征也。胎在母腹,渐渐长成,始有知觉,乃神也。是又由精生神之证也。由先天而后天,分身而出,饮食渐加,渐长渐强,是运气化谷之证也。成人之后,精髓渐满,即能生育,是运气化精之证也。弱冠以往,知识渐开,童心渐失,恃强好胜,心花怒发,志虑心思,于斯为密。功名事业,在此立基,是运气化神之证也。常人不知运化填补之法,随禀赋以顺时令,故气有时而衰,精有时而亏,神有时消磨殆尽,亦随精而滞,气而散。即有存者,内损外颓,官骸皆疵。得此传,而依图顺,功无间断,则重如艮山,轻如巽风,温润如兑泽,迅速如雷,乾坤坎离,生生不绝,寄生则精足神完,而气弥纶以贯之。脱化则精凝神出,而气升腾以送之。诚而退,通而复,复而通,通而诚,阴阳相摩,八卦相荡,日月运行,寒暑迭更,出入由己,隐现随心。放之则弥,卷之则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臻斯纯境,一气所结,气为一心妙用,气即为百体驱策也已。十三、气有度败证丹经谓,一气运行,出入身中,一时凡一千一百四十五息,一昼夜计一万三千七百四十息。出入之息,以踵存于至深渊之中,气行无间,绵绵若存,寂然不动,与道同体。若盛气哭号扬声,喊诵吹笛。长歌多言伤气,皆非养生之道。故功行呼吸,出入不可不以缓急、度数为要。十四、心有日月证心有日月,其说非妄。古仙云:凡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钱,在心中赤色有光芒,从心中上出喉,至齿间不出,回环胃中,如此良久,临目存见心中,胃中分明,乃吐气,咽液三十九遍。日出时,日中时行之,一年除疾,五年身有光彩,十八年得道。日中行无影,辟百邪千灾之气。常存日在心,丹在泥丸中。昼服日,夜服月。服月法,存月光芒白色,从脑中入喉又复至齿而咽入胃。一云常存月,一月在十五日以前服,十日以后不服。月减光芒损天气,故即止也。第四章:行功歌诀一、行功始末起功时,要调息定气,一志凝神。引功时,要起脚挂指,离地乘空。收功时,要清升浊降,关透脉通。前九图通关分气。正身图运气还方,惟定身图转运辘轳,搬运河车,采药炼丹,和神养性,出定入定,浑然太极,升则醍醐灌顶,降则丹穴充盈,散则遍及六合,卷则紧藏穴中,行持无间,妙绪莫名。二、起功诀环拱立身直如松,脚根虎膝莫漏空,两耳垂肩鼻对胸,合眼平视一尺中。三、收功诀九转丹成得气清,坎离交构两仪生,纵横上下归存养,运定功全缓缓行。四、呼吸论

呼吸与吐纳有异,呼吸是吸下呼上,吐纳是吐出纳入。吐纳可分清浊,而不可合阴阳;呼吸可合阴阳,而并可分清浊。易筋洗髓功夫吐纳少,呼吸多,先吐纳后呼吸。呼吸有顺有逆,顺以运一身清气,逆以合两仪清气。用法次第,规模,详各图说,及歌诀中。五、呼吸总诀一吸通关,一呼灌顶,一屈一伸,一浊一清。雷鸣地震,清浊攸分。一升一降,一阳一阴。上下顺逆,阴阳交生。河车搬运,辘辘时行。三百六五,运炼丹成。六、呼吸诀次第一呼水生,一吸火聚。再吸再呼,火腾水起。三度交关,坎离相济。吸七呼七,周而复始。二七十四,重复不已。三七二一,三复功毕。九九八一,纯阳至极。运行三百六十五气,往来不穷,周天之纪,先吸后呼,天地真谛。图曰呼吸,俗语如此。导引内功,呼吸第一。无多无少,不徐不疾。气不可凑,志不可移。亦不可馁,无过不及。出入不闻,定气调息。七、呼吸诀又诀入手起功,漫用呼吸。未纳菁英,先吐浊积。一吐一纳,生新去余。行至坐身,乃用呼吸。学成之后,清浊分析。初势即毕,呼吸如式。恐有浊碍,酌量追逼。一图数图,多寡不拘。俟浊尽净,呼吸随及。纯清无浊,功起即起。八、呼吸轻重次序呼吸之法,由微而大,由大而化。起功,静生动,缓缓呼吸;打坐,静生动,极又动生静,绵绵呼吸。入定后,动极、静极、动静互根,不觉呼吸。自然呼吸。不觉者,化其有。自然者,化其无。微无内又无不着。大无外又无所见。究竟之地,浑化之天。无忘无助,无声无臭,致中致和,是其至处。九、应响歌合掌拱立心不摇,左右舒伸肝肺调。双手插云理三焦,仰面朝天固肾腰。曲肱折臂和脾胃,河车运动坎离交。屈伸俯仰功行满,皮肤筋骨髓坚牢。鹊桥尾闾呼吸应,关锁孔窍与毫毛。鼓动喉舌唇牙齿,能使天河倒涌潮。导引逆流周复始,汲精补髓饮醇醪。搬弄耳目口鼻心,清升浊降长复消。龙行虎奔百脉运,旋转日月神致飘。运化精气神三昧,穴道关窍拥风涛。顺逆枢纽交相构,无根水火润而烧。气生精又精生气,心自明兮神自昭。凝神屏气婴活泼,出定入定性陶陶。督任玉环频影照,药物火候元命苞。强筋壮骨犹小效,灵丹一粒种心苗。十、行功存想要诀黄庭上应泥丸宫,鹊桥尾闾窍玲珑。牙叩齿关舌抵腭,唇包口合喉漏空。龙行虎奔眼耳送,通关灌顶意相从。脏腑筋络随势走,关节孔窍气使通。吸浊呼清回环转,上升下降顷刻逢。九转丹成身入定,精足神完气盈充。若有若无归圆觉,虚灵活泼满苍穹。夹脊双关容易上。重楼气海皆崆峒。绛宫腰肾随能透、天柱玉枕讵难冲。神庭出入须仔细,脐下丹田是化工。水火发生任督处,坎离交关头顶中。意至气至针谁度,紫凝心传造化功。十一、七字真言七字真经,妙谛传心。一曰恭敬,恭敬则诚。二曰清静,清静则存。三曰洁净,洁净则明。四曰切近,切近则真。五曰精进,精进则深。六曰穷尽,穷尽则纯。七曰究竟,究竟则神。毋为异惊,毋使奇争。可名非名,官止神行。明明浑浑,玄妙之门。第五章·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一、功贵得传古今求道者众,而得道者累世不一见。非道不可仰企也,由渡水不知津,登山不识径,欲臻彼岸,跻绝顶难矣。是欲求其道,当先明其法。欲明其法,必先得其传。何也,图中庄严法相,固显而易见,而其中之体势气数,吐纳呼吸,屈伸上下,升降顺逆,起止旋转,错综变换,导引流,存想运定,与夫汤洗搓揉,采补捣炼诸法,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不经师传授,摹彷行之,未必穴道针对,天骨开张,经络关窍,毫无阻滞,阴阳水火两无偏废也。师心自用,贻累勿怪。既得其传,又遇高明。宜无常师,以补不逮。切忌一得自鸣,耻于请教,遂执一境以自封焉。二、功宜按步十二图式,是就人之行住坐卧,挨次运运,而定俯仰扬抑之法,愈进愈紧,规矩准绳,井井有条,纤毫无紊。若不寻次第,卤莽造次,颠倒错乱,不惟无益,而反有损,行功者切忌之。三、功宜有恒凡行功至百二十日后,便觉加餐健步,长气增神,发体壮力,添液生精,明目达聪,开胃醒脾,强筋坚骨,皆初验也。行持不懈,更有进境。总期自然,不可助长。至于调息轻重,呼吸长短,运力大小,导气缓急,采药之多寡,相济之安勉,导引之迟速,动静之得失,出入之定移,不可蹴至。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功夫至此未可言传,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然自初觉至化境,功夫不外一志凝神,原始要终八字。儒曰:尽心知性。释曰:明心见性。仙曰:修真养性。胥是道也,舍是别求,中道而止,不专心致志,安得上乘?!是必探取三昧,常守三宝,一贯三才,斯能脱胎换骨,伐毛洗髓。既志于道,又胡旋作旋辍耶?至道难求,得之而废,半途止一篑,与求之弗得等耳,岂不惜哉!四、功宜知避行功凡遇疾风迅雷,暴雨闪电,黄沙大雹,虹见雾重,日食月食,严寒盛暑,天变地震,疫气妖气,邪魔怪异,狎亵闹攘,臭秽腥膻,五浊杂气,郁热伏室,暖阁露宿,灶前灵房,重伤将便,大醉过饱,以及男女房事前后一时,女子胎前八月,产后四十日,万不可行!行之无益有损,觉道者不可不忌。五、平时念头

心不外用,神不外驰,意有所注、气有所归。六、功有六益调和血脉,细腻皮肤,强壮筋骨,增长气力,健旺精神,涵养性灵。七、功有十验寒暑不入,疾病不生,颜色不老,强健不衰,冻饿不迫,生育不夭,战斗不惴,虎狼不惧、刀斧不伤,水火不损。八、功有三不思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九、物有三练鹿练精,龟练气,鹤练神。十、物有二聚虎能聚阳,蛇能聚阴。十一、人有三伤过虑伤精、多言伤气,久视伤神。十二、人有九损喜极损肺,怒极损肝,哀极损肠,惧极损胆,饱极损胃,饿极损脾,情极损肾,动极损阴,静极损阳。十三、程效限期仙家得道,少年中年耄年不一。道同一源,人各万殊。有禀赋强者,有禀赋弱者;有根基深者,有根基浅者,有人缘厚者,有人缘薄者;有得传早者,有得传晚者;有明道速者,有明道迟者;有行功急者,有行功缓者;有大数宜长者,有大数宜短者,有已成而留于世者,有成后而复出于世者;证果先后,不等火候,次第宜知,程效限期。七日曰来复,二七曰反复,三七曰三复,七七曰重复。九日曰阳明息,二九曰阳明复,三九曰阳明回。一曰三阳回、九九曰阳明极。六十日曰半丹,一百二十日曰全丹。百日曰筑基,十二月依次曰度。总名一年曰小周天。三年曰小成,九年曰大成,十二年曰一纪,亦曰大周天。三十年曰一世,六十年曰一甲。以七数推之,七月曰月来复,十四月曰月反复,二十一月曰月三复,四十九月曰月重复。七年曰年来复,十四年曰年反复,二十一年曰年三复,四十九年曰年重复,七十年曰大来复。以九数推之,九月曰少阳息,十八月曰少阳复,二十七月曰少阳回,八十一月曰少阳极。九年曰太阳息,十八年曰太阳复,二十七年曰太阳回,八十一年曰太阳极,九十年曰大成会,百年曰圆满会,百二十年曰大纪会,又曰重甲会。功以一百二十年为满。上品根基,百日筑基,三年辟谷,一纪飞升,至速也。下此成期不等,至缓者亦万无有经百二岁而不成者也。此期未得,加加前进,以待后期。若始勤终怠,功荒末路,初是转非,业败垂成。情牵意移,功用别途,志满气盈,效期旦夕,皆与为山九仞,终亏一篑等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