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结婚吉日

浴血奋战是什么生肖(浴血奋战是什么生肖马)

时间:2024-01-23 21:21:32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建军节将至,致敬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三秦英雄们

一个“愣”字,代表了陕西人精神,也就是陕西兵的性格。“陕西兵无论是在抗战中还是后来的自卫边境的战争中,宁折不屈的性格是这些英雄的共同性格。哪怕剩下一兵一卒,也会前赴后继。”这样高度的评价一点儿都不过分。“陕西楞娃”更是恰如其分。

历史上,陕西军人就以“陕西楞娃”相称。秦人始祖本是马背上的民族,古有尚武习俗,经过内忧外患的磨炼,崛起于西北高原。陕西愣娃”这个称谓最先出现在秦汉的边关哨所,那时由于秦国颁布了《军功授爵制》,加上卫鞅变法的给力,秦兵听说有仗可打,往往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每支部队都争创“虎狼之师”,人人争当杀敌能手,终于铸就了让诸侯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秦军。

在近代,尤其是在外敌入侵,日寇来犯之时,陕西军人“楞娃”精神有增无减。抗日战争中,刘志丹、谢子长在渭华揭竿而起,写就了抗日传奇;陕西冷娃杨虎城与张学良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震惊了中外。1938年7月有3万陕西“楞娃”东渡黄河,在中条山抗战近三年,牺牲2万余人,歼灭了大量日军,把日本鬼子阻击在潼关以外,保卫了祖国的半壁江山;陕西子弟兵也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最为感人的是,177师新兵团1000余人被鬼子包围,激战后余下的800人被逼到黄河岸边悬崖上时,这800陕兵在一瞬间毫不犹豫从悬崖上跳下黄河,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陕西冷娃”英勇杀敌的惨烈壮歌。

中条山战役

建国后,在保卫祖国边疆,对越还击作战中,陕西楞娃也屡建奇功,真个是“浴血南疆,陕西楞娃出生入死能打仗”,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为陕西人民争了光。

陕西籍的官兵,做事踏实,从不耍花架子,不善巴结拍马,不作表面文章;见了名誉不争,见了困难就上;在军事训练中吃苦耐劳,遇事敢于担当;对战友实心诚意,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在作战中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不论在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场上,处处都有一种拼命精神,久而久之,部队就把这些训练较真、打仗勇敢的陕西战友称作“陕西楞娃”。

在老部队里,大家都说陕西兵厚道实在,很愿意和陕西兵相处,这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记得,在447团里有一位陕西籍的干部,团队掌握它家中比较贫困,就给他批了100元的困难救助;那时的100元可相当于一个人两个月的工资呢!可这个陕西老兄,硬是把困难救助给退了回去,还捎话代信地说:“你告诉团长,我不需要你们巴结我!”后来团长在全团干部大会上点名时说:“我就是要巴结你,我看你现在答应不答应?”你知道这位老兄是咋样回答的?他站立的端端正正地回答:“报告团长,我现在还是不要你巴结我!”听了这话,差一点把团长没有气死!你看,陕西冷娃“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的性格,在这位老兄身上体现的出神入画,不由得你对陕西人将刮目相看!

人常说“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这是外地战友对陕西军人总体评价。这个“楞娃”的“楞”字,形象而不失幽默地反映出了军旅三秦军人的群体性格特点。陕西兵,做事看起来好像“一根筋”;但,却愣娃不愣,愚公不愚。愣娃就是陕西军人特有的文化符号,是陕西人骨子里的气质和精神。

远的不讲,对越作战中仅149师446团,就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现西藏军区司令员许勇等一大批舍生忘死、喋血疆场、可歌可泣的“陕西楞娃”。

1979年2月,在对越作战的西线战场上,当13军攻克柑塘痛歼敌345师、完成代乃阻击作战任务之后,我们149师奉命投入战斗,在黄连山区与越军316A师决战。316A师为越军主力师之一,其东援柑糖的企图落空后,主力在黄连山区建立了自称为固若金汤的所谓“沙巴防线”,以四号桥为屏障,企图凭借有利地形阻击我军南进。

2月28日,446团作为149师的主攻团,由于误判地形,交接阵地不清等原因,误入敌人包围圈,二营遭到敌人伏击。在这次反伏击和后来的四号桥进攻战斗中,全团官兵浴血奋战,三天向前推进30余公里,攻克了沙巴县城,取得了反伏击和夺取四号桥战斗的全面胜利。

陕西籍的参战官兵,战斗中英勇顽强、灵活机动;动如猛虎,猛冲猛打、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战后不争功,甘当无名英雄,陕西楞娃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官兵的普遍赞誉。

马文科——不图名利的陕兵“老大”

马文科,陕西礼泉县人,是1961年入伍的老兵,曾参加过1962年的中印反击作战。在对越作战中,他和副团长柯志祥奉命带领二营作战。当二营误入三面是山、仅有一条通道、敌人精心布置的号称铜墙铁壁、当年法国人45天都没有攻下的“四号桥”战区时,遭敌伏击后,他们陷入虎口。战斗中王副政委视死如归,深入虎穴,带领官兵浴血奋战,终于突破敌人封锁,取得了反伏击战斗的胜利。4号桥反狙击战斗持续9个多小时,战斗毙敌153人,摧毁暗堡和明暗火力点49个,缴获大批武器。2营及加强部队也阵亡76人,负伤120人,付出了重大代价。战后,2营荣立集体二等功。

战后,这位446团陕兵的“老大”——马文科副政委,不图名,不炫功,不自傲;战后直至如今却淡出了大家视野,成为了不闻其名的幕后英雄。

鲁宝成——首战获胜的主攻连英雄连长

鲁宝成,陕西汉中人,1968年入伍,对越作战时任446团1连连长。在2营攻占4号桥东北无名高地后,4号桥西南无名高地之敌就成为阻止我军前进的严重障碍。3月1日,446团命令1营担任主攻,攻歼4号桥地区守敌,为师主力打开进军沙巴的突破口。

当时一连由助攻连改为主攻连后,陕西楞娃鲁宝成和指导员田文君临危受命,在1位排长、1名副连长相继牺牲的情况下,带领全连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连队仅阵亡4人,负伤10人;却毙敌68人,摧毁地堡和各种火力点54个,缴获了大批武器,终于全歼守敌,攻占4号桥西南无名高地,打开了师主力向沙巴进攻的道路。战后,1连荣立集体一等功,鲁宝成也荣立战功,成为了一名响当当的越战中的英雄连长。

鲁宝成,在部队是一个军政兼优的指挥员;战后很快被提升为446团副团长。但就是这个被大家普遍看好,认为前途无量的人,由于他在军中脾性耿直、刚板硬正、宁折不弯,在战后不到几年的功夫却被淘汰出局,转业离队。

史德义——临危不惧、勇于冲锋陷阵的陕西愣娃。

史德义,陕西武功县人,1969年入伍。战前和苟中利(四川阆中县人)一起任1连1排长。临战扩编中,二人同时被任命为新组建的三连的正、副连长。

史德义,属相为牛,大家都说他不论在训练还是作战中,都有一股犟劲。平日里,凡是他认准了的目标,就拼着老命一干到底;遇事一根筋、八头老牛也拉不回,是一个典型的“陕西楞娃”。

在对越作战进攻四号桥西南无名高地战斗中,3连担任助攻任务。7时45分,战斗正式打响,当一连进攻受阻后,三连奉命投入战斗。接受任务后,史德义、苟中利身先士卒,带领全连快速通过四号桥。史德义带领1、2排向敌发起猛攻,第一道战壕很快被攻克,敌人仓皇退回第二道战壕后拼命阻击。

在乘胜进攻中,副连长苟中利光荣牺牲。这时,连长史德义打红了眼睛,早把生死置之度外,随即带领战士们冲出战壕,向敌人发起猛攻。就在他刚刚跃上战壕的那一瞬间,敌人的机枪开了火,一颗罪恶的子弹射中他的右腿,便倒在了战壕中。出师未捷身负重伤,腿被打断,让这个陕西楞娃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好在他的战友们,英勇顽强,在指导员的指挥下,利用小群多路、交替掩护的战术,终于消灭了敌人,以我伤27人,牺牲7人的代价;共毙敌41人,俘虏敌1,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战后,3连荣立集体二等功,连长史德义荣立三等功。

战斗中史德义腿伤十分严重,战后在陆军医院经过半年的治疗,才能下床活动,后被评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就是这个伤残军人,在战后经过顽强锻炼,竟然能够正常工作,这种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把陕西楞娃精神演绎的活灵活现,尤为叫人敬重。

许勇——炮火中历练出的陕西楞娃中的共和国将军

对越作战中,有一个陕西楞娃——就是当时在446团特务连担任副班长的许勇。

许勇,陕西宝鸡人,1978年入伍,在对越作战中,特务连主要任务是在担负警卫和掩护军、师、团首长的任务,战斗中许勇表现突出,战后荣立了三等功。

这个当年我们警通连的一个普通战士,经过越战的熏陶,30多年后,许勇成为了西藏军区司令员,跻身于共和国将军行列,成为了大名鼎鼎的中将。这是警通连的光荣、446团的光荣,也是“陕西楞娃”的光荣。

赵平——炮火中视死如归的通讯兵

在对越作战中,446团通信连担任着战地通讯保障任务。战斗中,通讯兵被配属到各个营队,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当时在通讯连就有陕西渭南籍10多名战友,分别在有线、无线和通讯排,在战场上他那均有不俗表现。陕兵通讯兵中的突出代表就是赵平同志。

赵平,陕西省渭南市人,1978年入伍,是446团通讯连有线二班的战士。

在攻击四号桥战斗中,通讯兵紧随团基本指挥所,在1营之后跟进。战斗打响后,激烈的枪炮声震耳欲聋,4号桥附近弥漫在硝烟和炮火之中。就在这时,有线二班的赵平等同志冒着炮火紧跟1营,部队打到哪里,电话线就跟进铺设到哪里。往往是首长前脚到,电话兵就后脚到,首长对此是十分满意的。战斗中,他们迅速通过4号桥,架通了到1营指挥所的电话线。

正在战斗十分重要关头,在四号桥附近开阔地一带的电话线突然被炮火炸断了。一营和指挥所失去了联系。在这个时候,要去接通电话线,就意味着牺牲的威胁。在大家面面相觑之时,只见“陕西冷娃”赵平同志二话不说,挺身而出,立即冒着弹雨,利用地形三拐两拐,找到断线地点,迅速接通了电话线,保证了激烈战斗中指挥不中断,受到了首长的表扬,战后荣立三等功。

宋远军——灵活机动英勇善战的“楞娃兵王”

宋远军,陕西西安市人,1978年入伍,系446团1连1排1班战士。在对越作战前,这个入伍仅有1年的陕西知青,就以训练成绩突出,脑袋瓜子反映灵活,敢说敢干,敢作敢为成为这批新兵中的佼佼者。

在对越作战进攻四号桥的战斗中,1连担任446团的尖刀连,1排为突击排,1班担任尖刀班。宋远军所在的1班,不怕牺牲、猛冲猛打、机智果敢、闯虎口、拔虎牙,和全连一起一举攻下四号桥左侧无名高地,打开了敌人固守沙巴的大门,为大部队攻占沙巴打开了道路。战后,连、排、班均荣立集体一等功!

在这次战斗中,宋远军这个陕西冷娃,作为机一路猛冲猛打,在大腿和腰部已经两处负伤的情况下,“宁愿前进一步死,不愿后退半步生”,依然不下火线,坚持战斗。当攻击第三道战壕时,遭敌猛烈火力阻击压制。眼看着副射手王小斗身负重伤倒下,其他战友光荣牺牲,他接过王小斗递过的弹夹,如虎添翼,只身背负5个弹夹,利用老牛大的石头,端起机枪左打一梭子,右打一梭子,英勇顽强向敌冲锋,一举摧毁这个火力点,为全连扫除了前进障碍。战斗中宋远军击毙敌人军官1名,俘敌1名,荣立二等战功。

在打扫战场的时候,烟瘾极大的宋远军,迫不及待地从这越军军官尸体寻找香烟,尸体上的血迹还冒着热气,他胆子也真大,这就是陕西愣娃的做派!在掏出沾满血迹的香烟的同时,顺便也翻出了1张照片。

战后,作为成都军区参战英模代表,四处进行巡回报告。

回想起陕西老兵在保卫边疆作战中的不俗表现,总是让人无限,久久难以平静。值此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但愿新时代的共和人,能够发扬陕西楞娃这种英勇善战的精

神,苦练杀敌硬功,锻造出一支“虎狼之师”,在未来的反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做

到召之即来,首战获胜!

作者:秦川锐剑

蒙古马的世纪回归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图集

蒙古马。记者贾立君摄

半人深的大水塘南岸,一群蒙古马扬鬃奋蹄飞奔而来,踏溅起数人高的水花。水塘北岸正中,几位摄影人紧张地按动相机快门,记录精美瞬间。相机咔嚓嚓的连拍声尚未停止,马群便“兵分左右”闪电般从他们身边掠过,疾驰向广袤草原。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凤凰马场的这一壮观场面,常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影友。奔腾的马群势若蛟龙出水,令人不由想到铁马金戈时代。

铁马金戈

马是地球上的一个古老物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马化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戈壁安其马,距今1000万年。苏尼特岩画中,记载着4000多年前人们驯化马匹的场景。

自从野马被驯化以来,便参与到人类的活动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人类文明的进程,伴随着排山倒海的马蹄声。

冷兵器时代,马就是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是最强大的交通运输工具。因此,有学者说,原本为周王朝提供马匹的秦始皇祖辈,凭借当时的战略资源“马”而富国,继而横扫六国,奠定了中国统一的格局。

我们也看到,历朝历代依靠马的优势,南征北战,开疆拓土,许多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与马关联。无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是马背英雄。特别是以“弓马之利取天下”的元朝,马在军事中的应用达到顶峰。

史书记载,蒙古族曾是向辽、金提供貂皮的狩猎部落,后来金为招募更多的骑兵,把这些猎人武装起来,授以“百夫长”“千夫长”头衔,支持他们不断兼并其他部落。与先秦的崛起相似,蒙古骑兵很快壮大,后来横扫欧亚大陆,饮马多瑙河、箭指北部湾,最终建立了疆域空前的帝国。难以想象的是,创造这一神话般历史的成吉思汗只有十万兵卒,今天一个大型体育场即可容下的部队。但他们是骑兵,有马相助,如虎添翼,“十万人马”成为当时最强悍的军备。

静卧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的元上都遗址,无声地讲述着700年前世界大都会的繁荣。“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九州四海服训诰,万年天子固皇图。”这是元诗描写皇帝在上都发布诏书的情景。这里四通八达的驿路,连通了欧、亚、非三大洲,是“草原丝绸之路”起点,推动了中国北方的建设和世界商贸的发展,甚至忽必烈在上都下令发行的纸币,影响了全球金属货币重大变革。

那么,成就帝国大业、丈量过世界版图的蒙古马是一种什么样的马呢?

生物学界将自古以来栖息繁衍在蒙古高原上的马,统一命名为蒙古马。其家族中,有乌珠穆沁马、乌审马、百岔铁蹄马、科尔沁马等分支。不管哪个分支,由于它们生存在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一方水土养一方马”,造就了它们共同的特征:体格不大,身躯粗壮,四肢坚实,头大额宽,肌腱发达;被毛浓密,不畏寒冷,耐力超强,适合长途奔袭;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乍,每小时可走60公里以上的路程,历来是良好的军马。

史载,成吉思汗西征时,经常靠蒙古马惊人的速度和耐力得胜。1219年9月,大将哲别攻打花剌子模国讹答刺城时,城坚未破。哲别率部后退500里。几天后的夜晚,哲别突然下令进攻,部队次日清晨便抵城下,守军毫无准备,一举破城。

蒙古马性情坚韧,不择食,能刨开冰雪啃干草,在严酷环境下站着睡眠,体力恢复快。“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蒙古铁蹄马。”在转牧场、寻水源、踏坚冰、拓疆土过程中,只要接受指令,它就无所畏惧、一马当先、勇往直前。难怪蒙古大军可“兵马先动,粮草后行”,所向披靡。

人马情深

在长期的患难与共中,“马背民族”与马建立了深厚感情。在蒙古族人眼里,马是“不会说话的朋友”,一句“离不开”,是他们对马深沉的爱。

一匹雪白的马从赛道上冲来,马背上,米特布老人后仰身躯,左手提缰,右手舞鞭,瞬间超过旁边青年骑手的黑马而夺冠。这是内蒙古乌审旗巴音陶勒盖嘎查(村)赛上的一个镜头。这位远近闻名的驯马师、老骑手今年77岁了,依然活跃在大大小小的赛事上。

在米特布看来,“马很聪明,通人性”。他始终忘不掉一匹枣红马。那是1978年的春天,作为生产队拖拉机手的他,被15公里外的邻村请去修理柴油机。对方表达谢意,敬了他不少酒。太阳快落山时他上马回家,冷风一吹,不知不觉醉坠马下。半夜被冻醒时,黑黢黢的沙窝空无一物,他以为马走丢了,于是赶到不远处的一户人家借宿。翌日清晨去找马,马正在他醉倒的隔壁沙窝里吃草,沙梁上留下9条马踪,“它一晚上回去四次,一直在那里等着我。”

米特布老人清晰地记得,那匹马是他花75元买的,当时很瘦小,和他的一只奶山羊一样大,村人嘲笑。到家不久,马驹生病,他用被子包其身,请兽医看了一个多月才治好。“那时候没什么好吃的,人吃玉米碴子饭,给它也吃。”两岁时身体还较虚弱,他用毛毡代替鞍子开始驯马,没想到三岁就能参赛,在各种赛上总是第一名。

“再也没骑过那么快的马。”老人说,尽管它个头不大,但跑起来有“推背感”。他认为,那是马对他的感恩与回报。遗憾的是,1986年因生活所迫,被人以当时的“天价”——1300元买走。此后再没见过,“不想提了,伤心。”说到这儿,老人站起来径直而去。

“爱马,是骨子里的。”同嘎查牧民吉格吉扎布说,米特布每当提到那匹马,总是懊悔不已。蒙古族称马“阿米德额尔德尼”,汉语意为“活的财宝”,对待马像对待亲人一样。“拴马驹,驯两岁”,“一切从娃娃抓起”培养各种技能。还要经常剪马鬃、修马尾,“梳洗打扮”,结精致的笼头,配漂亮的马鞍。当马跑出汗时,要用刮板仔细刮掉全身的马汗,帮马舒筋活血。“打人不打脸,打马不打头”,再不听话的马,主人也忌讳打它脑袋。

内蒙古的蒙古族人不吃马肉,还给马“养老送终”。吉格吉扎布家乡的乌审马是蒙古马中的优秀类群,以善走出名,一般寿命为20余岁,他家一匹最长寿的马活了32岁。那匹马1983年从生产队分到家时已10岁,快20岁时家人按照惯例不再让“功臣”干活,放到草原上任由它去吃草。2005年,终老在草场上,全家悲痛,用平板车将它拉到高处,举行了一个仪式。问及细节,今年58岁的吉格吉扎布眼角淌出泪水……

吉格吉扎布高中毕业后曾任生产队长、嘎查党支部书记31年。5年前从村干部岗位上退下来,养马成了“主业”。此前事务繁忙,没顾上侍弄马匹,他要“补上这一课”。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有一只神奇的摇篮,那是一副雕花的马鞍,伴我度过金色的童年……马背给我草原的胸怀,马背给我牧人的勇敢……”一首《雕花的马鞍》唱出了蒙古族人久远的记忆,唱出了人马世世相伴、惺惺相惜的情怀。

“现在养马,完全是一种情结。”吉格吉扎布说,过去养马是为了骑行代步、驮东西,如今公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都有汽车,进沙窝子里赶牛羊也主要使用摩托车,曾与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马匹退出了“劳动舞台”。但养马是传统,他家现有8匹马,其中2匹常年用于赛马。嘎查的赛有周赛、月赛、季赛、年度赛,镇里、旗里每年也举办许多赛事。“十分热闹,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满足我们养马的爱好。”

家有小型装载机、拖拉机、小轿车,年收入30多万元的吉格吉扎布,收藏了大批马鞍、马镫等用具。他说,自己是嘎查第一个买摩托车的人,现在决心成为当地第一个建蒙古马文化博物馆的牧民。他已投入200多万元盖起了场馆主体框架,要把马文化传承下去。

一马当先

像米特布、吉格吉扎布一样爱马的人,在内蒙古各地数不胜数。专家说,这是由于“人马情缘”“人马合一”的底蕴使然,马已成为蒙古族人的一种精神象征和感情寄托:“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已成为当地各族人民的生存哲学和奋斗源泉。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认为,蒙古马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突出特征,温顺善良、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的高尚品格,早已与大草原上人们的情操融为一体。

“无论路途多遥远、负担多沉重,它都会在战场、田间、赛场默默流血洒汗。”现实中,人马互动、物我两境,可生动诠释“蒙古马精神”。

第一次战争中,出身于镶黄旗的民族英雄裕谦,率领镇海守军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虽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但留下了“与镇海共存亡”的豪言壮语。第二次战争中,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亲王僧格林沁,指挥包括蒙古马队在内的大沽口守军痛击英法联军,震惊世界,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党组织领导了规模宏大的“反清丈”斗争,并取得胜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影响下,爆发了百灵庙起义。抗日战争中,大青山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酷似“骏马腾飞”的土地——比新中国诞生还要早两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守望着祖国的北疆,奠定了全国56个民族大团结的基石,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解放战争期间,内蒙古骑兵师以蒙古马为依托,浴血奋战,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主席到陕北后所骑的蒙古马,把主人从战火纷飞的山沟里,平安护送到解放全中国的阳关大道上,从山河破碎的旧中国背负到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1947年初,陕北高原依然沉睡在漫长的冬日里,延安保卫战炮火连天;塞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试验田”上空,一声春雷划过,绽放出火红的鲜花——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今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宣告成立。它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前身,是中国领导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它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拉开精彩序幕。

新中国成立之前,内蒙古这匹“骏马”一马当先,为全国的解放开疆拓土;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匹“骏马”一往无前,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埋头拉车。

共和国百废待兴之际,内蒙古凭借白云鄂博铁矿及其世界储量第一的稀土资源,承担了国家“一五”期间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中的包钢和两个兵器制造厂等6个项目的建设任务,把钢铁、钢轨等国防产品源源不断输送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

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蒙古着力发展畜牧业、木材加工业,把大量木料、牛羊肉产品送往首都北京及全国各地。为了国家的航空事业,最西端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政府和数万群众3次搬迁,毫无怨言。人们感叹,内蒙古人的最大特点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大局出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默默无闻,甘于奉献。

新世纪初,内蒙古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禁牧、轮牧政策,缩减牲畜养殖头数;对京津风沙源进行治理,在各大沙漠、沙地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30万林业工人2015年收斧挂锯,全面停止长达63年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历史,由伐木人变为造林人……

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的内蒙古,70多年来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像蒙古马群一样维护着草原的壮美。如今,库布其治沙模式成为全球范本,京津北缘“大沙盆”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恶化局面实现逆转,毛乌素沙地几近消失,天蓝云白、山青水绿成为“骏马版图”的主色调。

万马奔腾

“两眼乌黑,四蹄漆黑,全身洁白、无一缕杂毛,各器官不能有伤痕、疮疤。”这是成吉思汗陵选择“神马”的标准。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丰茂草场里,有一匹神秘的白马,一年四季在草原上自由奔跑,只有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春祭大典,才被牵来供人朝拜。

文献记载,成吉思汗曾用白马鲜乳献祭苍天,并将一匹白马册封为“长生天的神骏”,命名“温都根查干”,汉语意为“溜圆白骏”。它被认为是草原吉祥福禄的祈祷、腾飞振兴的象征。800多年来,“神马”由守陵的达尔扈特人以转世的形式传承至今,当白马老去时,再从相貌特征相类似的两岁白马中推选顶替,一般每30年认定一次。

蒙古马毛色以骝、青、黑、栗居多,白色较少。蒙古族崇尚白色,常常把白色与云雾、富饶、智慧、忠义、好运等联系在一起,如白色的哈达、奶食品、蒙古袍,被视为圣洁的象征、礼仪之首。史书记载,成吉思汗极其宠爱白马,且拥有大量白色马群,即便王公贵族遇见白马群,都会原地等待马群走过或绕道行走,而不会从马群中穿过。

白马享有尊贵地位,是蒙古马中的珍品。要看成群白马,须到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来。研究表明,乌珠穆沁白马,是蒙古马白马的后代。

“乌珠穆沁”系蒙古语,意为摘葡萄的人。蒙古族乌珠穆沁部落13世纪生活在阿尔泰山脉葡萄山一带,17世纪中叶迁此定居。相传,乌珠穆沁人从阿尔泰山向东迁移,与留守家乡的人告别时,披白袍、骑白马,约定日后相见的标志。

2012年,西乌珠穆沁旗被中国马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白马之乡”。为保护白马品种宝贵遗传资源,该旗2016年在旗府所在地西北97公里处的高山草甸草原上建立了乌珠穆沁白马繁育基地。

起伏的山峦,牧草盈尺,如同厚厚的绿毯铺向天边。几群白马,从这个山头追逐嬉闹到那个山头,像白缎飘舞;另外几群白马或驻足遥望,或俯首觅食,如玉树临风。占地1.8万亩的乌珠穆沁白马繁育基地,散养着180余匹白马,每年能生产80匹优质马驹,提供给周边牧户,周边25个白马核心群牧户年产近千匹马驹,再供给其他养殖户。如此繁衍,西乌珠穆沁旗的白马已从2012年的3157匹,增长到眼下的6400多匹,养殖户达345户。

乌兰哈拉嘎苏木(乡)巴棋宝力格嘎查(村)牧民色登吉日木德家,是西乌珠穆沁旗白马养殖大户之一,现有白马110匹。今年74岁的色登吉日木德年轻时是生产队的马倌,1983年草场承包到户分配牲畜时,本来他家只能分到一匹马,可钟爱白马的他用牛羊替换回5匹母马,为的是下马驹。不过,那些年养马不赚钱,但他一直坚持下来。2005年,儿子哈斯巴特尔组织附近牧民成立白马协会,开始卖马奶。后来,政府倡导发展马产业,大孙子在家,祖孙三代养马,大学毕业的小孙子在城里经营马奶店,全家卖马驹、马奶,年收入五六十万元。

我国自古就是养马大国,明朝东自承德、西至宁夏,皆是牧马地,并在宣化、大同等地设马市,规定每年互市定额3.4万匹。清朝在察哈尔设左右两翼牧场和两处御马场,全盛时期养马10余万匹。

数百年来,蒙古马早已分布到我国广大北方农村。据统计,机械化以前,全国农业用马的70%是蒙古马。内蒙古马匹养殖1975年达到最高峰,全区马匹数量为239万匹。不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牧民实现了定居生活,加之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内蒙古马匹养殖数量随之锐减,到2000年左右,一些优良品种面临绝种的威胁。

2006年,蒙古马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为全国首批公布的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

近些年,在内蒙古大力发展马产业、打造马文化和弘扬“蒙古马精神”的带动下,全区马匹养殖数量已由2007年的69.7万匹,增长到目前的93.5万匹,且已建起多个蒙古马原种保种基地。马术、赛马、休闲乘马、体育马等现代马业正在兴起,蒙古马成为内蒙古第三产业的活跃要素。其中,乌珠穆沁白马、阿巴嘎黑马、大型实景剧《千古马颂》、凤凰马场摄影活动等,已成为马文化知名品牌。7月18日,为期50天的“中国·内蒙古马赛暨第七届内蒙古马术节”在“中国马都”核心区锡林浩特市开幕。同时,8月至10月间,自治区举办“网上内蒙古马赛”,各盟市结合“马背上的内蒙古主题旅游”活动就地开展赛事,线上线下互动,探索文旅融合和马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马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得力“助手”,200多年前人们计算蒸汽机的功率,都以“马力”为单位。

现在,我们仍把大道称作“马路”,这是历史的印记。过去,马是历史车轮前进的先驱,是文明进步的基石。一条2100多年前的秦直道,从咸阳北上700多公里、通达今天的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尽管曾经的叱咤风云湮没在历史红尘中,但依稀可见“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气势。

今天,当你表示即刻就能赶到或立刻执行某项事务时,常以“马上”二字承诺。可见,在中国人的印象里,骑上马是多么快捷的一种姿态;在我们的传统思维里,“快人快马”,才可“马到成功”。

夏日的内蒙古,牛羊散落于碧草间,万马奔腾在草原上,生机无限。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从牧马、驯马开始,就是在不断地挖掘马身上的优良禀赋;就是在人马互动中,发现人与马共有的优秀品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说:“蒙古马精神,本质上是奋斗者的精神。”(记者贾立君)

责任编辑: 赵文涵

烈士纪念日丨千万不要忘记,他们,是为我们而死的

烈士

这沉甸甸的两个字

代表了这样一群人

他们用身体铺路

以血肉筑墙

用生命换来今日之中国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

有一种精神之光却不会黯淡

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

有一团信念之火却不会熄灭

今天,9月30日

是第八个烈士纪念日

以国家之名

向英烈致敬

选择

人一生要做出多少次选择?

小到一餐一饭,大到人生规划

我们的日常

就是一次次选择造就的

但假如,选择的另一头

是生与死呢?

面对敌人的绞刑架

李大钊从容赴死

作了此生最后一次演说

“不能因为派今天绞死了我,

就绞死了伟大的主义,

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冰天雪地弹尽粮绝

在只身与敌5昼夜后

杨靖宇将军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曾有当地农民劝他:

“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

但杨靖宇却说:

“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宁死,不降!

邱少云

一个中国人绝不会忘记的名字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面对烈火焚身

他选择了守纪如铁、巍然不动

用自己的壮烈牺牲掩护了潜伏部队的安全

他用最坚忍的潜伏

完成了最勇猛的突击!

“我要上大堤!”

这是党龄仅8天的员李向群

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在1998年的滔天洪水中

带病坚持抗洪的李向群

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

最终因劳累过度壮烈牺牲

永远融进了那道官兵用钢铁意志筑成的堤坝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

黄文秀主动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

回到家乡

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有同学问她为什么回去

她说:

“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

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

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在黄文秀这位第一书记的带领下

百坭村88户418人顺利脱贫

但她自己却因公殉职

把30岁的生命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

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不幸染病

因为怕增加同事感染风险

在生死一线之间

他还在反复强调“不要给我插管!”

2020年2月18日

经全力抢救无效去世

51岁的他牺牲在抗“疫”战场

……

在山河破碎时用命抗争

在大灾大难前逆行冲锋

在人民需要时不畏艰险

在一次又一次转危为机的时刻

正是一个又一个勇敢的人

用他们的“选择”

支撑起整个民族的脊梁

造就了我们的今天

信仰

舍身忘死、浴血奋战

为什么他们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只因他们心中有信仰

我们看见

为了民族独立

方志敏带着镣铐

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

为了人民解放

董存瑞举起炸药包

宁可粉身碎骨

也要让胜利旗帜飘扬

为了国家富强

“用生命叩开地球之门的海归教授”黄大年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还强忍病痛奋笔疾书

为科研操心、为学生解答

为了民族复兴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用自己生命近三分之一的时光

在世界天文史上

镌刻下新的中国高度

只为这句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

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为了人民幸福

积劳成疾的焦裕禄不幸得了肝癌

病逝时年仅42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对组织提出了唯一的要求

“把我运回兰考,

埋在沙堆上,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

死了,

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为了家国安宁

一座孤岛、没有淡水、不通手机

王继才陪伴一面国旗32载

用无怨无悔的坚持与付出

践行着生前的诺言

“我要永远守在开山岛,守到守不动为止!”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

战争年代,我们感怀义无反顾的抗争者

和平年代,我们崇敬鞠躬尽瘁的奉献者

无数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

他们的信仰之光,熠熠生辉

丰碑

无畏的选择和坚定的信仰

熔铸成的是怎样的丰碑?

或许是冰冷凛冽的——

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死鹰岭高地

面对极度严寒扫荡

志愿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裳

在雪地里一动不动

最终全连125人以俯卧战壕的战斗姿势

全部壮烈牺牲

成为冰雪长津湖上一个个永不后退的冰雕

或许是滚烫炽热的——

在喀喇昆仑

面对外军的非法侵权挑衅

戍边英雄们用热血与青春筑起巍峨界碑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们用身体

挡住来犯之敌

以身许国

还有太多没有被记录的战斗

还有太多没来得及传下来的故事

还有太多没有被记住的笑容

还有太多太多永远也不能被记载的姓名

……

据不完全统计

约有2000万名烈士

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

谁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和人民一起奋斗、一起牺牲、一起创造

人民就会选择谁、跟谁干

英雄们的名字和功绩

“国家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历史不会忘记,

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1949年9月30日

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这座矗立在祖国心脏的巍峨碑石上

刻着一句闪着金光的碑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它镌刻着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敬仰

诉说着无数英烈百折不挠的史诗

它的存在

是纪念英雄

也是鼓舞来者

吾辈当秉持信仰之火

开创新的未来

感恩,英魂永驻!

致敬,英雄不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微信;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求是等)

图片中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王丽娟 杨晓霖

编辑:王丽娟

编审:李景璇

来源:中网

浴血奋战百折不挠

来源:人民日报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推动社会剧烈变动的根本力量。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在“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更迭中,在“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斗争中,革命以不可阻挡之势,牵引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近代以后的中国,无数革命者为建设一个中国人民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而奋起抗争。伟大的革命是波澜壮阔的,但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辛亥革命“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其结局之惨淡之黯然令人扼腕。新主义革命在中国的领导下,以扭转乾坤的气象和焕然一新的面貌,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的征程。

在28年轰轰烈烈的伟大斗争中,为了干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件大事,中国团结带领人民在千回百转中寻出路,在千难万险中向前进,在千磨万击中夺胜利,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作出了世所罕见的牺牲。这一“世界革命历史的伟大奇观”,其程度之剧烈、使命之光荣、影响之深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7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的壮阔史诗,不禁感慨系之、壮怀激烈。

一 革命洪流立潮头

工人罢工、农民抗租、学生游行、妇女声援……进步力量在集结、在战斗,势力在恐慌、在发抖。中国这片压抑许久近乎窒息的大地震颤不已,深埋于人民心中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怒火一下子被点燃,以喷薄之势迅速蔓延开来,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大革命狂潮,形成了高歌猛进、排山倒海的浩大声势。从沉默中觉醒起来的人们看到,前景是那么的光明乐观,胜利是那么的触手可及。

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大革命,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动员程度最深、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革命运动。中国在成立短短几年后,为什么就能够领导推动这样规模和影响的革命运动?为什么革命主张就能够得到绝大多数进步力量的拥护和认同?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党提出了反映人民共同呼声的革命纲领,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个最大的公约数,成为当时凝聚中华儿女凯歌向前的最强音符。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邓中夏、彭湃等一批中国人,脱下长衫西服、换上工装短褂,走进工厂矿山,走向田间地头,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革命主张,启发蕴藏在群众之中的革命觉悟,奋起同外国资本家、封建军阀、土豪劣绅作坚决斗争,在神州大地形成风雷激荡、风驰电掣的革命狂飙。

【党史一页】

革命纲领

1922年7月,中国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劳农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主义的社会。

在当时的中国,列强和军阀“树大根深”,要钱有钱、要枪有枪,可谓权倾一时、一手遮天。要扳倒这个庞大的存在,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形成最强大的正义力量,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正是基于此,我们党决定采取积极的步骤,联合领导的中国。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伟大斗争达到了高潮,汇聚成了大革命的滚滚洪流。

在当时大好的革命形势下,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够预料到危险正在悄悄逼近,汹涌澎湃的洪流前方漩涡在弯处聚拢、暗流在深处涌动。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鼓动和支持下,派、军阀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大肆捕杀人和革命群众,2万多名党员、近30万名革命群众惨死于敌人血腥的屠刀之下,革命事业陷入一片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之中。同志后来痛心地说,“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由于当时党内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党和人民不能组织有效抵抗,致使大革命遭到惨重失败。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业以磨难成其伟大。革命热情退却之后,人们才清醒地看到,原来敌人躲在“隐秘的角落”,早已伸出难以察觉的罪恶黑手,趁我不备猛然给革命以致命一击,妄图把革命者斩尽杀绝。血淋淋的事实教育了幼年的,无数革命者没有被吓倒,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化悲痛为力量,重新集合到党的旗帜下,继续投入新的战斗。

【党史一页】

四一二、七一五

这两次是1927年派发动的。4月12日,在上海发动,疯狂捕杀工人和员,至15日上海工人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7月15日,汪精卫等控制的武汉中央召开“分共”会议,彻底同决裂,对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逮捕、大。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七一五。

二 星星火种燎原势

南昌城头打响第一枪,秋收起义、琼崖举事、黄麻烽火、广州激战、闽西斗争、渭华暴动……枪声密集响起,硝烟四处弥漫,人拿起枪杆子进行英勇反击,以城市为中心、城乡联动的全国总暴动迅速推向沸点,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的历史大剧不断上演。在中国革命寻路的艰难历程中,“枪杆子里出”是党付出沉重代价后的一次伟大觉醒,自此中国走上了武装夺取的革命之路。

“进攻进攻再进攻”,退却就是“动摇”。当时,在国际错误思想指导下,党内部分领导人认为只要大规模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大城市,就能像十月革命那样一举取得革命胜利。在党内“左”倾盲动错误的推波助澜下,许多人怀着对敌人野蛮的愤恨和复仇的渴望,产生了一种近乎拼命的强烈冲动。事物的发展在错误指导思想和非理性情绪的共同作用下,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时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光靠一腔热血是无济于事的,不切实际地盲目蛮干,最终只能招致更惨重的失败。这迫使我们党更加冷静地思考:中国武装革命的正确道路在何方?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是暴力革命,依靠力量是工人阶级,实现路径是在大城市首先爆发,再把革命成果扩散开来,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无产阶级。这一理论在以往国际主义运动中得到印证。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短暂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1917年数万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潮水般涌入圣彼得堡冬宫,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无产阶级革命“城市中心论”,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定律。

但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通过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全国胜利。同志在认真总结党革命斗争经验后,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提出必须走一条不同于俄国革命的独特道路。他认为,我国城市工人数量相对少,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统治者在农村的控制力量比较薄弱,可以首先在农村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赢得全国革命胜利。

真理是不可战胜的,但探寻真理的道路却是坎坷崎岖的。由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也没有现成的先例可循。国际也是持反对意见的。党内一些人产生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对革命前途抱有悲观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同志以伟人的远见卓识,写下《中国的红色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深刻洞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道路的正确性,预见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他满怀热情地描述中国革命的曙光,“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在正确革命理论的指引下,以同志开辟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发端,各地革命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红军力量不断壮大。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到中央苏区1933年3月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全国形成10余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4个省级和60多个县级苏维埃,红军发展到12万多人,党员人数超过13万。

党的革命事业不断发展,引起了统治集团的极大震惊,紧急调集上百万军队,以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为中心,向革命根据地发起规模空前的进攻,企图将红色一举歼灭。由于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反“围剿”斗争遭遇重大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带领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开启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使中国革命之路在历经磨难之后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党史一页】

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下半年,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影响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三 抗击日寇显砥柱

日本,在古代一直是中国东边的“蕞尔小国”。但就是这样一个“明治维新”后发迹的岛国,趁中华民族陷入衰落之际,持续发动侵略战争,不断侵食我国国土。甲午战争占我台湾、日俄战争贻害东北、对德宣战强占青岛、策动事变建立伪满、挑起事端染指华北、七七事变全面侵华……通过这一连串操作,妄图“以蛇吞象”,占领全中国,进而实现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野心。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华大地掀起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反侵略战争。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正面战场节节抵抗,敌后战场步步深入,形成陷敌人于汪洋大海的包围之势,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空前的高度。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动。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以最坚定的态度、最坚决的意志、最勇敢的斗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东北告急、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告急……在日本铁蹄加紧践踏我国国土、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关头,中国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们党就发表《中国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面对日本侵略不断加剧、国土日渐沦丧的严峻形势,我们党先后发表“八一宣言”、《中国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号召全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这对挺起中华民族脊梁、唤起中华儿女斗志起到了精神引领作用,与当局一度奉行“不抵抗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内战还是救亡、反蒋还是联蒋、敌对还是合作……大敌当前、国难当头,中国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团结抗日,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倡导、建立和维护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极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使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推动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改编红军番号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动员全国民众共御外敌……在中国全面抗战的号召下,海内外华夏儿女勠力同心、共赴国难,筑起了中华民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针对消极悲观的“亡国论”和盲目乐观的“速胜论”,同志在深入分析时代特征和中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人民的科学论断,认为这场战争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3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人民军队在敌后战场可以发挥游击战、运动战的优势。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指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向,坚定了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决心。

白山黑水显英豪、平型关下破神话、百团大战壮国威……中国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始终是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英雄群体,为抗战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据不完全统计,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战略相持阶段在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形成对日军占领城镇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为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四 解放战场凯歌旋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刚刚开始时,总兵力约430万人、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约127万人、野战军61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1948年9月,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前,总兵力减少为365万人、一线兵力仅为174万人,人民解放军发展到280万人、野战军增加到149万人,彼此不相上下。短短两年多,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国共力量对比有如此大的改变?这似乎是顷刻间发生的,但一切都有迹可循。

领导效力大相径庭。战争是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对交战双方政治领导力的集中检验。我们党经过长期的思想政治建设,全党全军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达到空前团结统一,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将士令行禁止,毛主席“指到哪儿打到哪儿”。反观军队,看似阵仗很大、人多势众,实则派系林立、各怀鬼胎,打起仗来阳奉阴违、敷衍塞责,关键时刻各自算计、明哲保身,老蒋“急得上蹿下跳也无济于事”。“一块整钢”对决“一盘散沙”,胜败早已注定。

民心向背显而易见。1949年五一劳动节,同志和柳亚子泛舟颐和园昆明湖上有一段坦诚的对话。柳亚子说,没有想到胜利会这么快,不知道毛主席用的是什么妙计。同志答道,打仗没有什么妙计,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我们党打江山、求解放,为的是让人民脱离苦海、过上好日子。一曲民间小调“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唱出了人民对的拥护,人民成为坚定支持我们党的“铁粉”。而代表的是少数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站在广大人民的对立面,民心尽失、尽损,迟早都是要垮台的。

战略决策高下立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战略问题,历来是军事胜负的根本因素,是古今中外兵家研究的重大问题。被称为西方“战略学圣经”的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认为,要赢得以少胜多的战争,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形成以多胜少的态势,从而实现各个击破的战略意图。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举敌人的心脏,整个打乱了军队的部署,达到了“一招落子全盘活”的战略效果,赢得整个战局的主动,堪称解放战争史上的“神来之笔”。

【党史一页】

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开始,东北野战军和地方武装103万人历时52天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开始,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经过66天,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平津战役从1948年11月开始,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以及华北、东北军区地方部队共100万人历时64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

历史大势总是站在正确的一边,伟大事变转折点的到来就是那么迅捷。由此,统治不可逆转地走向毁灭。我们党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向中南、西北、西南胜利进军,彻底打倒了蒋家王朝,夺取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革命,只有革命,才能彻底让中国从近代百年屈辱中解脱出来,才能成功开启中国走向新社会的大门。旧制度的罪恶有多么滔天,摧毁旧制度的社会革命就有多么剧烈;旧中国的苦难有多么深重,推翻旧中国的政治力量就有多么伟大。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中国以改天换地的卓越功勋,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深度阅读】

1.《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2.《中国简史》,人民出版社、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5日 第 07 版)

疫情过后,一定要远离这4种人

古人说: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越是经历危难,越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经过此次疫情,让我们明白了自己,也认清了别人。不要委曲求全,疫情过后,一定善待自己,远离这4种人。

1

不知敬畏的人

《军师联盟》里,司马懿评价杨修时说过一句话:“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

人是自然界智慧最高的生物。但人更是自然之子,要懂得敬畏天地自然。

专家说人类多数的新发传染病都和野生动物有关。很多人不知敬畏,吃野生动物炫耀自己。肆意破坏环境,压缩野生动物生存空间。

人类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打破自然的平衡,迟早要招致自然的报复。不要肆无忌惮的索取,学会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悲剧才不会重演。

2

金钱至上的人

疫情是个照妖镜,照出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

有的人恨不得捐尽自己口袋里的最后一分钱。

有的人恨不得榨干别人口袋里的最后一分钱。

民工支援武汉建医院,医生护士驰援一线,科学家废寝忘食搞研究,民间团体组织捐款捐物,无数人用自己的方式帮助着武汉。

人心不可逼视,有的如阳光般耀眼,有的如深渊般黑暗。

在无数医护人员浴血奋战的时候,有些人却在后方囤积居奇,发国难财。

多地查扣假口罩,甚至有人去回收加工旧口罩。有的人用尽努力,希望这次灾难快点过去,有的人却趁着疫情,倒卖口罩大发一笔。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失去了底线,赚黑心钱,这样的人生,是一条不归路。

坑蒙拐骗,耍小聪明,终究会透支人品,众叛亲离之后,只能一无所获。

远离金钱至上的人,在他们眼里交情就是交易,所有东西都可以买卖。和这种人交朋友,迟早会被估价卖掉。

3

不诚不信的人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

面对疫情,有些人依然选择隐瞒撒谎,拿别人的生命当儿戏。

有夫妻隐瞒湖北疫区探亲的经历,不仅向社区隐瞒行踪,而且居家隔离期间频繁外出,二人确诊后导致整座楼被封。

有男子从武汉返乡却谎称是从国外回来,到处参加宴请,他确诊新冠肺炎后,导致数千人被隔离。

全民抗疫,一个人的撒谎,就能让千万人的努力付诸东流。

《中庸》说:“不诚无物”,君子以“诚”为道德修养的目标。老子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诚实远胜外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钱财没了可以再挣,地位没了可以再拼,若失信于人,便难以翻身。这样的人注定没有人会接纳。

4

不懂感恩的人

肺炎疫情期间,爆出的几则新闻让人痛心。

有的小区业主联合起来不让医生回小区,觉得他们会带病毒进来。武汉要奖励奋战在一线的医生,却有键盘侠说酸话:救死扶伤不是医生的本职工作吗。

脱了口罩和防护服,医护人员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凡人。他们也是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他们也怕病毒,但是他们却选择挺身而出。

没有人天生该对谁好,面对别人的付出,我们必须懂得感恩。感恩他们冲在我们身前,挡住了病毒的脚步。

一个人的教养越好,越懂得感恩,他们以感恩之心,看社会,看众生,内心谦卑而喜悦。

古人说:“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有的人一味索取不知回报,对别人的帮忙视为理所当然,别人不帮他就骂人不近人情。不懂感恩,忘恩负义的人,背叛了过去,也终将失去未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