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龙

脑后反骨(脑后反骨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1 19:59:54 作者:气宇轩昂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每个视后的路都不同,这个脑后长反骨的女人的秘诀是拒绝

在绝大多数30代40代女演员无戏可拍的情形下,马伊琍可以说活得很飒了

这个无戏可拍,指的不是没作品,而是没有适合自己的作品。

目前的影视圈,能提供给她们的角色,着实不多。

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明明是大花旦,却一本正经地在烂片里打酱油。的

但马伊琍可以说,相当气人了:该干嘛干嘛,想拍啥拍啥。

但她不是幸运儿。

她的好运气,是靠在漫长的岁月里,不停努力得来。

马伊琍1976年生于上海,父母都是普通知青。

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马伊琍,接受的是典型的上海女子教育。

虽然家境普通,但在幼儿园当老师的妈妈,热衷于或买或亲手给女儿做出各式各样的漂亮衣服。

但当马伊琍稍长一点,却格外喜欢穿成男孩的样子。

她的性格,也不像上海女人那么黏人,那么嗲。

相反,倒像个北方姑娘,豪气、爽快、敢作敢为。

这缘于爸爸的教育,爸爸告诉她,女孩子要大方,就算和男生吃饭也要抢着付钱。

少女马伊琍和爸爸

马爸爸还说,钱,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赚到,没必要看得太重。

果然,15岁的马伊琍就能自食其力,她参加上海舞蹈队赚到的钱,不仅够交学费,还有不少节余。

17岁,还是高中生的马伊琍就接拍了人生第一部电影《叛逆大师刘海粟的故事》,而且是女主角。

她获得了800元片酬。在1993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但重点不在这。

重点是,这是一部“重口味”的作品,它讲述一生都在惊世骇俗的大画家刘海粟,与两位人体写真模特跨越几十年的惨烈故事。

时至今日,你找不到这部电影的任何资源、任何评论。

只在一个售卖老电影海报的网站上,找到一些在当年看来足够敏感的证据。

马伊琍从踏进演艺圈的第一天起,就怀揣着非同寻常的勇气。

第二年,舞蹈演员出身的她,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成为表演系的一名本科生。

当时,像她这样有过电影演出经历的学生凤毛麟角,更别说女主角。

因此,马伊琍相比于同学,应该有很多令人羡慕的机会。

实则不然,那时候,资源太少,像马伊琍这样戴着光环的学生,也是入学快两年才有戏拍。

迟点没关系。她的作一举成名。

1996年播出的《真空爱情记录》,被称为中国大陆第一部偶像剧。

饰演女二号的马伊琍,还有可爱的婴儿肥,整个人就像一滴纯净水。

这部电视剧在当时可以说非常轰动,捧红了双生双旦四位主演,除了马伊琍还包括:

刚出道的陈龙、马伊琍的同班同学保剑锋,和曾经的央视主持人张雅琳。

但马伊琍却说:这种小清新,特无聊!

这种无聊与她在大学前两年感受到的无聊,一样一样的。

那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她总是被分到诸如“四凤”之类凄苦温婉的角色,她不喜欢!

因为不喜欢,她也不知如何表达,成绩在班里总是打狼。

好在大三时,她遇到了懂她的谷亦安教授,当她演起“涟漪”,表演一下子炸开了。

以偶像兼优等生身份毕业的马伊琍,以一部豆瓣评分7.0的电影《玻璃是透明的》向社会问好。

这是一部既写实又冷峻的电影,讲述一群在上海打工的外乡人,如何在生活的挤压下,在人与人之间树起一道道玻璃墙。

马伊琍饰演的“小丫子”,看似纯真无邪,却是从一开始就对这座城市充满勃勃野心,并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在此安家的梦想。

同时,她也为着自己的野心,毫不留情地将惟一的朋友一脚踢开……

这部电影,令人感到愁烦和凌乱,也没什么票房。

但,它会堵在你的胸口,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种令人不舒服的的现实主义,是惟一能激起马伊琍表演力量的巨石,两者相撞,如惊涛拍岸。

对她来说,傻白甜就是无聊,是不成立的,是她终生所鄙视的。

她宁愿在《黑洞》里串个打酱油的“三陪女”。

2000年,马伊琍拿到一个心仪的主角,而且一人分饰两角——电视剧《前世今生》中的秦婉莹和沈小惠。

三位如今鼎鼎大名的男主——张嘉译、姜武、丁志诚,前世今生地围着她打转。

无论“秦婉莹”还是“沈小惠”,都不是白莲花,而是真诚又复杂的女人。

然而,这部豆瓣评分8.0的作品,并没有给马伊琍带来多少名声。

反倒是与她格格不入的夏紫薇,带给她广泛的知名度。

2003年播出的《还珠格格第三部》,收视和口碑较前两部上演了断崖式下跌。

马伊琍绝对不是演员表中被看好的那个,却被这部剧意外捧红。

她应该是调动了灵魂深处上海女孩的魂,她做到了。

对她来说,这不难。

表演不难,做决定也不难。

她甚至没看剧本就接下了,因为:这是一个绝对有高度的平台——演一部胜过演十部。

对,不是喜欢,不是看谁的面子,就是一颗裸的功利心。

这样的耿直,实在令人气愤!

这是多少人想说,却没胆说的话啊~

当然,她更清楚,这只是一块跳板,她迈向“江雪瑛”和“夏琳”的跳板。

只是没料到,从起跳到落地,足足用了5年。

幸运女神对她并不温柔,但她用坚持换来机会,而且是双炸——

一部是2006年的《乔家大院》,一部是2007年的《奋斗》。

《乔家大院》是我国古装商战剧的祖师爷,口碑爆表的年度收视王,也是当年惟一收视过10点的电视剧。

因爱生恨的江雪瑛,正附合马伊琍的理想。

但初时,江雪瑛是为了乔致庸做什么都可以的江雪瑛,马伊琍不喜欢、不信服。

一个女人,因为贫穷被深爱的男人抛弃,心里会没有一点怨?

最后,导演胡玫为她改了人设,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江雪瑛,美丽、激烈、真诚。

她用半个身家将乔致庸送进监狱,却又在铁窗边为他浑身颤抖浸满泪水。

然后,用全部身家买他出狱。

她花了300万两白银把乔致庸赎出来,乔致庸出来以后每年都要给朝廷进贡150万两白银,真的是报复界的战斗机了。

江雪瑛也因此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最有光彩的寡妇之一。

紧接着,她饰演的夏琳成为中国青春剧的一个标志角色。

马伊琍毫不掩饰对夏琳的喜欢,以致于拍戏过程中骨折,最难受的不是伤痛,而是怕被换掉。

对真正的演员来说,一个倾心的角色,遇之,必求;得之,可以奋不顾身。

何况,它的导演还是赵宝刚。

当2007年《奋斗》播出时,立即成为现象级的作品,收视与口碑齐飞。

剧中所有主角全部从中获利,马伊琍更被推向一线电视女星的位置。

她以上海女孩的精灵妩媚,演绎出北京女孩的伶俐聪慧。

连之前不看好她的编剧石康,最终也为她竖起拇指——马伊琍塑造的夏琳独树一帜,无可替代!

2008年,正处全盛时代的马伊琍,突然宣布与相识四年的男友文章结婚。

这是一段没人看好的婚姻。

不仅因为女方足足比男方大8岁,也因为彼时两人名气相去甚远。

而且,两人还没有举办婚礼,因为马伊琍觉得,婚礼中爸爸将女儿交出去的仪式,对父亲来说,太过残忍。

而且,两人还第一时间要了孩子。

总之,到了此时,马伊琍已经充分让外界领教了她的敢作敢为。

同年,当她腆着大肚子在长春电影节上拿到人生的第一个影后,文章亦凭《蜗居》大红大紫。

人们开始对这段婚姻刮目相看——

能带来如此积极效果的婚姻,应该是没错了。

这部给马伊琍带来首个影后殊荣的电影,叫《江北好人》,一部毫无野心的城市宣传片。

连马伊琍对它也没寄予什么希望,可她演得太好了,素面朝天土里土气的样子,简直在发光!

产后复出的马伊琍,接连演了几部与她的新身份相匹配的作品,全部搭档当红小生。

一部是赵宝刚的《婚姻保卫战》,与佟大伪饰演夫妻。

在赵宝刚习惯的多生多旦模式里,马伊琍总能自觉成为最醒目的那个。

一部是《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及其续集,搭档刚刚演完《走西口》、春风得意的杜淳。

反响最大的《双城生活》,男主切换成《双面胶》小生涂松岩。

有意思的是,北京男人涂松岩饰演上海小伙,而上海女子马伊琍则又演了一回北京大妮。

对于已婚女人来说,这种婆媳关系的戏码,得心应手。

于是,她轻取国剧盛典2011年度最佳女演员。

可是,我能说她演了这么多女主,我却被她在《失恋33天》中的惊鸿一笑勾了魂吗?

马伊琍是那种笑与不笑判若两人的长相:

不笑时,距人于千里之外;笑了,就是向日葵迎着太阳。

虽然这种笑容不鲜见,但这一次却因为瞬间的反差、定格,如同施了魔法。

这期间,马伊琍还与李晨主演了一部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年代剧《风和日丽》。

它的编剧林和平,正是孙俪主演《小姨多鹤》的编剧,也因此,该片最初定角孙俪,因无档期而花落马伊琍。

它的题材,如《小姨多鹤》一般特殊,故事却更加无奈,充满凛冽的忧伤。

而马伊琍的忧伤也很快到来了——

她刚刚帮丈夫完成他的导演作《小爸爸》,让世界惊艳于这个男人的价值,他就出轨了。

十几亿人,众目睽睽,等着她宣布离婚的消息。

在世人心中,这才是爽正耿直、强势如男子的马司令的所为。

然而三天后,她在微博上写下那条著名的短句: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马伊琍,她好像,永远不知道什么是从众心理,永远不会不按大众的意思来。

众人不让她嫁,她偏嫁;众人希望她离,她偏不离。

因为众人只看到她的狼狈,却没看到她从他那里获得过怎样的情谊。

他会跋山涉水只为她一眼,亲自照顾她坐月子,欣赏她的聪明决断,愿意为了照顾孩子与她轮流接戏……

她杀伐决断,重镑实锤,三天就回过神。

刚强是刚强,原谅是原谅,伤心还是伤心。

马伊琍还是有一年的时间,呆在家里,照顾孩子,修生养息。

2015年,她以超乎寻常的凌利姿态复出,与“行走的荷尔蒙”朱亚文上演《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该剧不仅是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剧之一,也使马伊琍再次封后——

第19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女主角。

当时,网上流传着一段据说是马伊琍的话:

就算是吧。很帅气不是吗?

生女当如马伊琍:可以受委屈,但永远都有振翅而去的能力。

复出后的马伊琍,打算一强到底。

很快,她又与电视剧界真正的大咖陈建斌合演了《中国式离婚》的续篇——《中国式关系》。

这也是他们距离《乔家大院》十年后,第一次牵手。

两个人的眼光和号召力,注定成就又一部年度大戏。

2017年,马伊琍成功打响复出后的第三枪,而且是大获全胜。

与2015年的《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和2016年的《中国式关系》相比,2017年的《我的前半生》无疑掀起最强话题度。

马伊琍饰演了她出道以来最受争议的女主角——花哨、巨婴、矫情。

反正和亦舒和原著相去甚远。

但这个女人身上,有马伊琍的影子。她演了罗子君,就等于与过去握手言和。

她也获得了足够的回报——收视夺冠,拿奖拿到手软。

她本人亦在《中国式关系》抱憾后,终夺白玉兰奖视后,颁奖礼上美的发光!

领奖时,她特意感谢了自己的先生,令很多人嗤之以鼻——男人都出轨了,还秀恩爱!

然后,马伊琍说出了又一句饱受争议的个人名言——人的前半生,没有对错,只有成长。

别人的嘲笑,永远不会影响她的态度。

到了2018年,马伊琍一反常态,双脚踏入电影圈。

并且一次捧出四部作品。

并且一起在上海电影节完成初亮相。

因此,她尽可以安之若素地说出这样的话:

听起来,总有点气人的感觉。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对的。

与电视业相比,电影行当更偏爱有点阅历的女演员。

尤其是那种傲骨峥峥的作品。

已经入围金爵奖最佳影片的《找到你》,已定档暑期。

这是一部与《亲爱的》情形类似的作品。

马伊琍饰演的保姆孙芳,仿若赵薇饰演的李红琴。

与电视剧正相反,马伊琍在电影方面的选择,偏于灰黑色,甚至令人痛不可当。

孙芳无疑是这样的一角色,她穷困潦倒、勤劳能干、一肚子的难言之隐。

剧照上那张灰暗卑微的脸,以及脑后束起的长发,你找不到一点平素马伊琍的影子。

但,短短一段预告片告诉你,同样身为母亲的马伊琍,将为另一个母亲献上整容式演技。

一个女演员,连丑都不怕,基本战无不胜了。

还有一部是京剧题材的《进京城》,在电影节拿了很多奖。

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名家云集。

这部拍摄期长达6年的电影,尚未定档。

难得一见的“古装”马伊琍,又会给我们什么惊喜?

《那些女人》则有点像《金陵十三钗》——二战背景,几个女人。

马伊琍成为该片惟一在电影节拿到奖项的女演员——最受传媒关注女配角。

你看,她可以是配角,但必须演成主角。

最后一部,是新人导演唐高鹏的西部片《未择之路》,你可以脑补一下《无人区》。

大概因为是新人导演的作品,它从2015开拍,到现在才能拿出来。

马伊琍也愿意跟着骨碌三年,的确是真爱。

而她的努力,没有白费。

总之,马司令的作品,就算不能两全其美,要么抢钱,要么抢心,总会有一样是不差的。

与此同时,她当妈妈也不差,不仅把所有私人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还经常在微博上分享育儿经验。

她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所谓育儿专家的某些育儿理念,是!胡!扯!引起众多妈妈共鸣。

而刚刚,她的大女儿在全国拉丁舞比赛中拿了冠军。

讲真,这种八面开挂的能耐,配一身反骨,你有没有被气到?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文姨)

你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魏延:此乃千古奇冤,我是被设计了!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污名化了,《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观点是:魏延并非谋反,只是与杨仪展开过针锋相对的斗争。

抛开魏延在演义中被诸葛亮设计成评书、电视脚本的“谁敢杀我”的笑点,历史原本很简单,魏延与杨仪不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杨仪成功了,魏延失败了,仅此而已,但这不代表魏延就是一名“反贼”。

要想造反,魏延早就有多次很好的机会,前边几次不多说,最后一次就可谓是千载良机,诸葛亮死后,按照他的遗命,魏延被布置在断后的位置,那就干脆留下了直接造反好了,北去可投魏,按兵不动可自守,然而魏延的选择是坚决南下,烧断栈道,阻绝杨仪的退路。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逼迫杨仪北返前线,很有些意气用事,但这跟背叛的性质截然不同。

魏延的问题在于的他性格,过于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诸葛亮曾经在他的目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但诸葛亮一死,别人对他来说可就是百般看不上了。即便是诸葛亮本人,当初在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献计后,魏延也在背后指摘诸葛亮性格怯懦、畏敌如虎,感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

诸葛亮在世之时,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早已公开化,这里也暴露出诸葛亮不是一名真正合格的统帅,未尽到居中调和的责任,而是任由其发展,看他最后对魏延的布置——安排魏延断后即可知,对于魏延的忠诚度还是有足够信任的。

魏延所部最后在看似齐心的对方阵营的逼迫下,人心流散,导致了魏延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心腹班底,惨被马岱追上斩杀,尸体被心腹们带回故地汉中,先是草草殓葬。

一年之后,杨仪失势,自杀于狱中,对魏延和杨仪的争斗情况看的很清楚的蒋琬上台后,感念魏延这位蜀国名将,以礼重葬于汉中城北石马坡,并立碑修亭,以供后人凭吊。魏延旧部中很多人也在此结庐而居,为其守墓。

后世记录,在魏延墓前曾经竖有一个石人、卧有两匹石马,但今天石人已不存,石马已残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移入当地博物馆保存。

关于两匹卧着的石马,当地人传说,它们是代表杨仪、马岱,但事实上,汉代坟墓、尤其是将军墓,卧马是符合礼制的标配,无需过多解读。

石人之说也很有意思,说这位石人手拿地图,是文官装束,造型是低头沉思,代表着诸葛亮因为不听魏延“子午谷奇谋”而悔恨不已。

在清朝乾隆时期的当地县志中,石人已经不见了踪迹,现在自然已是无法考证他的体貌特征,还原历史的真相。这座石人像到底是蒋琬、还是魏延旧部所立,到底是不是在影射诸葛丞相,也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长“反骨”的后脑:一篇低质研究的传播狂欢

或许,你在几个月之前读到过这么一条科学新闻:手机看多了,头上会长角!

已经低头玩了两个小时手机的你,可能会在诧异之余点进这条新闻。一张研究者的X光片跃然眼前,头骨后面千真万确地多了一块骨头,就像是角一般凸出。国内报道的时候,还会将它与“脑后有反骨”联系起来,颇有点“科学证明了俗语”的味道。

你看完之后,若有所思,又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

(剧透:别担心了,你不会长角的。)

图 | Scientific Report

文|李子李子短信

“注意啦!注意啦!看手机看多了,脑袋后面可能会长角!”

这个研究来自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的一个医生,David Shahar。他在过去20年从医的经历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后脑勺窝里、颈子上面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凸起。这玩意儿,学名为“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他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和同事一起“看了各个年龄的1千2百多张X光片”,发现在18-30岁的人种,这块小骨头出现的频率“异常高”。最大的一个枕外隆突案例,“角”甚至凸出来了接近3厘米。

Shahar 医生将这个现象归结于年轻人使用手机和其它电子产品的习惯。他认为,长期的“坏姿势”(Poor posture)让骨头被迫增生,去平衡颈部肌肉和韧带受到的压力。一个成年人头部的重量大约为4.5千克,我们的颈部的确每天都受着不小的压力,因为这个习惯而影响到骨头的发育,似乎也是十分说得通的事情。

并且,电子产品让我们身体失调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用久了鼠标害的筋膜炎就是一例。

David Shahar,他自己自称 Dr. Posture | researchgate

这个研究一开始发在了《自然》(Nature)旗下的《科学报道》(Scientifc Report)上,此刊虽算不上顶刊,发文数量巨大时有“灌水”,但也算是知名期刊了。这个事情,也被许多国内外知名媒体报道过,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等大媒体;BBC 甚至以这个研究为引子,写了一篇深度报道,讲了人类的习惯与人体构造的相互影响,读了之后也是大长见识。“我们的骨头的可塑性十分强,”BBC 在那篇文章里写道,“虽然我们每个人的骨头架子都由我们的 DNA 所决定,然而它们却也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以适应每个人生活中独特的压力。”相关的研究,甚至催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叫骨骼档案学(osteobiography)。

至于各类小报,中外估计都一个样,为了这个有点奇怪的研究结果而手舞足蹈。澳大利亚新闻网(news.au)最先开始用“长角”(horn)一词。而类似于太阳报(The Sun)这样的英国小报则是一贯大惊小怪的调调——“妈呀手机!(HELL PHONE)研究者发现数十个千禧一代因为看多了手机,头上长角啦!“

图 | The Sun

然而,这个研究本身却有不少蹊跷的地方。首先,这些X光片都来自 Shahar 医生自己的脊柱按摩诊所,也就是说,来这儿看病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毛病——样本一开始就有偏差了。

然后,判定长出枕骨隆突(原 paper 根本没说“长角”,毕竟动物的角和骨骼的成分根本不同)的标准在10mm,只要超过这个值,就在数据中算作是阳性,而不一定真的长“出来”了那个东西,文中配图里的案例其实非常极端。研究者把这些X光片按年龄和性别分了组,发现年轻人当中长出枕骨隆突的人要多一点点:35%的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有这个隆突,而在30-50岁的观察者中,此比例不到15%。

在论文的讨论环节,作者“推测”,年轻人长出这个东西,“可能与手机使用有关”。然而,这个纯观察归纳的研究论文,并没有调查每个人使用了多长时间手机,或者平时生活习惯如何,家庭病史如何等等,所有的变量就只是年龄、性别、长没长“角”,而且还对“长角”一事的判定十分模糊。

另外,给X光片进行测量的人也没有双盲。换句话说,如果他心里对结果早有预期,那么手抖给年轻的X光片测长一点的情况就会变多。

由此可见,这个研究本身就问题重重。

图 | lucidchart

而当新闻突然开始铺天盖地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看起来有点怪异的研究发出了疑问。除了质疑这篇文章本身的因果链条不足和推测过于武断之外,也有人从专业角度出来拍砖。

威斯康辛大学考古人类学教授 John Hawks 写了一篇文章,质疑了这个研究本身的充分性和必要性。枕骨隆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而且在男性中的发生率比女性更多;在考古人类学中,判定一个骨骼的性别,枕骨隆突也在考虑的因素之中。的确,在 Shahar “长角”文章的综述中,说男性长枕骨隆突的几率是女性的5倍多;但他们自己的数据中,年轻女性的“长角”样本却大于男性,若不是样本有问题,那也是前后矛盾了。

而且,Hawks 表示,不少考古人类学研究也分析了相关的骨成型案例。关系到颈和背的运动其实非常多,不仅仅只有持续低头看手机这一项;而与枕外隆突相关的运动特征,还有大量的点头、仰头、转头等,比如从事编织的群体,或者大量使用前身负重的群体等等(比如把娃挂在前面)。看手机有可能吗?或许有——但是,没有实锤。

显然,Shahar 的研究,并没有把实锤拿出来。

图 | pixabay

而更让人觉得蹊跷的,是 Shahar 的背景。虽然他在论文中并未声称本研究有任何利益关联(即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COI),但是,在石英杂志(Quartz)的调查中,他们发现 Shahar 除了行医以外,还有一个副业,那就是卖枕头。

他自创了一个叫 Dr. Posture(姿势博士)的品牌,在卖一种胸枕的同时,号称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外加把背部垫在这种枕头上睡觉,就能矫正脖子前倾的坏姿势。在商品网页上,他不厌其烦地强调着“姿势”的重要性,和他在论文里面的调子颇有几分相似。

顺便说,这枕头也不便宜,要195刀。

这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非常巨大的利益关联了。在这个问题曝光之后,华盛顿邮报迅速修改了他们的报道,在后面附上了相关信息,且调整了报道的话术。而 Shahar 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声称这项研究即使有一些限制,总体还是有意义的。他会对论文做出“微小的修改”(Minor Correction),但大致结论并不会改变(Stand by his research)。

不过看客们至此也就基本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图 | pixabay

整件事在最近划上了句号。Scientifc Report 在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查之后,要求作者撤回并对这篇文章进行修改后才可发表。而修改后的文章,也将确定性的语句删掉、改成了推断性的语句,并陈述了样本的偏差问题。文章最后也加上了相关的 COI 信息。

不过,这篇文章依然非常嘴硬地表示,坏姿势和手持电子产品使用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毕竟在他们的观察中,年轻人的确是肩背和脊柱相关问题的高发人群。

只是,可能看过这个报道的大部分吃瓜群众,可能除了记住“手机+长角”之外,根本就不会看到撤回修改这回事儿。大部分媒体把水泼出去之后,也懒得回来再修改。所以,你现在一搜“手机+长角”(cellphone horn),跳出来的大部分报道依旧还是原版。就连BBC那篇长报道也字句没动,只在最后添了一行字:“长角”相关研究有问题,详情请见另外一篇报道,blabla。

这篇文章是科学研究吗?当然是,而且也没有明显的不规范(除了 COI 那个部分以外),最后也没有完全撤稿、演变成学术丑闻。热衷于搞大新闻的媒体,可能会把小保方晴子、韩春雨这样的“问题研究”扒个底掉,但对于这个小风波,可能最多也是撇撇嘴就过去了。

图 | pixabay

但这篇文章是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吗?当然不是。稍微内行一点的人,都能用肉眼看出来问题。但问题就在于,从媒体到一般读者,对“科学研究”的层次和纠错机制缺乏认知;媒体报道只要讲了“科学研究证明”,就仿佛是白底黑字的宣言一般。

然而,就算是科学研究,也有小样本的探究型研究,定性的描述型研究,综述型研究,大样本调查,元分析,等等不同类型的研究,各种研究对于结论的确凿性天差地别。当今的科学研究专业性极高,许多领域都是小碎步前进,有的时候发个 paper 可能也只是抛个砖,实验需要同行重复、结论需要后人进一步验证甚至推翻……这些复杂的层次,媒体和读者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去追究。

而在科学共同体的工作机制下,也难免出现漏网之鱼。毕竟,看得不严的审稿人是人,想要多灌点水早点毕业的苦逼 PhD 学生是人,看领域大佬脸色说话的期刊编辑也是人。这并不是一个严密运转的机器,而是一个充满了权力博弈、不可测因素和人情世故的网络。再加上总想搞个大新闻的新闻官,想赚点击的媒体,或者是拿了钱的利益团体和社会运动组织等等,最后的产品,并不如人们想象一般纯净无暇。

这一切最后呈现出的面貌,就是各说各话。新闻媒体里充斥的大量研究结果,特别是与营养学、心理学相关的研究,都存在着样本量不足、可重复性差的特征。而如果一篇报道并不对原理和背景加以阐述,仅仅陈述单个研究的结果,即使没有“误读”或者“标题党”,也会让人冒问号——今天吃鸡蛋有害,明天吃鸡蛋有益,我到底该听谁的?

或者换句话说,无法呈现科学研究的机理和面貌,不去“打开黑盒子”的报道,根本就不是“科学”的——科学从来不是一个只陈述结果的东西,而是不断批判进展的过程。

图 | pixabay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最近发表的一篇评论便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如何将科学研究“可靠性”的“信号”充足地呈现出来(Signal Trustworthiness),不仅给同行看,也方便媒体和政策制定者。其中包括强调证据的价值(样本数量、质量,如何使用),提升报道透明度,强调自我纠错和重复性问题,注意偏差,以及保持批评文化(a culture of critique)等。来自宾大传播系的凯瑟琳·杰米森(Kathleen Jamieson)呼吁,在研究进行和发表的时候就建立一个展示可靠性信号的机制,而不是一味要求媒体和公众拿着放大镜去艰深的 paper 里找。

那么有了这么多东西,人们还爱看吗?其实,公众也不会满足只有一个结论的科学。宾大传播学院2019年一项调查显示,有68%的受访者都表示,希望看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数据,而63%希望研究者公布利益联系。

或许,这个“长角”的闹剧对大家而言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儿,人人都知道做低头族的健康隐患。但以后,若有更多的人给我们打开高冷科学的“黑盒子”,大众对于科学本身的认知,也会有所改观吧。

作为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者,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去打开这个“黑盒子”。

最近读的一本书,叫「Damned Lie and Statistics」(该死的谎言与数据),这是一本经典的“打开黑盒子”的书——研究中的数据,与媒体解读的数据之间,究竟有哪些差异?这与调查数据的产生、“如何产生”以及“为何产生”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果你不想被统计局忽悠,我强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可惜还暂时没有中文版。)

希望大家都可以做个明眼人——当然,我更希望的是,在这个社会。即使并不是明眼人,也不会总掉坑里。

参考来源

[1] Retraction Watch, Text neck’ — aka ‘horns’ — paper earns corrections. /d/file/gt/2023-09/0zulsenmymd

[2] \"Signal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science,\" by Kathleen Hall Jamieson, Marcia McNutt, Veronique Kiermer, and Richard Sever, PNAS 09/23/2019.

[3] John Hawks, Are Millennials Really Growing Horns From Using Their Phones? https://elementaldium/are-millennials-really-growing-horns-from-using-their-phones-2b7bd6162938

[4] Katherine Ellen Foley, The researcher behind the smartphone “horns” study sells posture pillows. https://qz/1649011/researcher-behind-smartphone-horns-study-sells-posture-pillows/

文中提到的新闻:

http://www.bbc/future/story/20190610-how-modern-life-is-transforming-the-human-skeleton

https://wwwinsider/horns-from-cell-phones-study-flaws-2019-6

https://www.thesun.uk/news/9341200/millennials-horns-skulls-smartphones/

https://www.washingtonpost/nation/2019/06/20/horns-are-growing-young-peoples-skulls-phone-use-is-blame-research-suggests/

「李子的人间博物馆」

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与人

佐治亚理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PhD 在读

果壳特邀主笔

微信 museumofus

微博@李子李子短信

图 | knowyourmeme

长着魏延一样的反骨,先后3次背叛3个主人,但最怕一个女人

三国时斯的魏延因为脑后长有反骨,投降刘备时,差点被诸葛亮杀掉,最后被刘备保下来,并为蜀汉效劳。但最后魏延依然没有躲过被杀的命运。

魏延死后八百年,也同样出了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将领,此人与魏延没法比,他是草莽出身,而且从小就没干过正经事,偷鸡摸狗,是一个盗贼出身。但由于生在乱世,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他没当了英雄,却混迹两个国家,坐到高官位置。

类似于魏延的人

此人就是五代十国时期梁国耀州节度使温韬。温韬从小就善长于偷盗,由于勇力过人,后来投靠李茂贞手下为将。梁太祖朱温势力强大后,温韬又投靠朱温。但不久他再次叛梁投靠李茂贞。梁末帝时又再次叛李茂贞投靠梁朝,最后他投奔李存勖手下为官。温韬这一生创下3次反复背叛的记录,比魏延要多了去了。

《新五代史》中对温韬总结的最到位,认为他是最不忠诚的将领,用现在话讲“有奶就是娘”。哪里有利益,温韬就投奔谁。

温韬还是一个见利忘义之人,他的人品太差,没人瞧得起他。温韬投奔李存勖时,后唐有一个叫郭崇韬的大臣就曾劝过李存勖:“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认为温韬就是一个盗墓贼,是一个有大罪的人,不能收留。古人对于盗墓很忌讳,认为这是恶人做的事。但此时李存勖想要稳定关中局势,急需用人之际,所以李存勖对郭崇韬的相劝并没当回事,只是以“已宥之矣,不可失信”。因为之前,温韬把之前盗墓的宝贝给了李存勖的夫人,所以李存勖要用温韬。

做曹操偷盗之事

三国时曹操为了解决军队供给,曾成立一支摸金校尉盗墓部队,专门盗墓获取钱财。虽然温韬没向曹操盗墓部队学习,但温韬却自成一家,也喜欢盗墓,他本来就是盗墓贼,怎么能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因此他在担任耀州节度使期间,进行了疯狂的盗墓,唐朝皇帝的18座墓地,温韬都曾盗过,其中17座被温韬破坏挖掘过,获得大量的宝贝。温韬用此作为军费,进一步扩充实力。

据史料记载,温韬对李世民的昭陵特别上心,因为昭陵是唐陵中最大的一座陵墓,不仅有唐朝有名建筑家阎立本兄弟设计,而且昭陵墓很复杂。《唐会要·陵议》记载,昭陵依山而建,从南麓山腰凿石后作为墓室,中室为正寢,就是李世民棺椁停放的地方。虽然从墓道通往墓室有5道门,而且坚固无比,但由于昭陵宝藏太多,温韬进行了详细勘察后才进行盗挖。

《新五代史》对温韬盗挖昭陵过程进行了详细记载“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温韬从昭陵中获得大量金银珠宝和字画,由于温韬对书画不懂,就把纸张类书画扔掉,只保留裱的锦绫,使大量书画遭到破坏。据说有名的《兰亭序》可能就被温韬所破坏。这是古代史中最严重的一次盗墓事件。

武则天幸免于难

前文我们说了,温韬盗挖了17座唐陵,最后一座他也动了,但没有打开,此陵就是有名乾陵,里面葬着李治与武则天。

温韬再没文化,他当然知道武则天在历史上地位,作为一代女皇,那武则天墓地宝贝一定很多。因此温韬把乾陵放在最后挖。

温韬对之前所盗挖的17座唐陵并没有遇到多大阻力,在他眼里乾陵也能轻易打开。于是温韬动用数万人挖掘乾陵,令人诡异的事发生了,每次温韬要破坏乾陵时,天就会下暴雨,当天带人下山后,天又大晴,这种情况接连出现三次,温韬预感到这可能是报应,于是就停止了对乾陵的盗挖,至使乾陵没有遭到破坏。

有资料说,温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武则天墓地。温韬再没文化,他也知道因果报应一事。虽然每次盗挖时遇到大雨天,这是天气原因,但在温韬眼里,这是老天爷保佑武则天,使他更加害怕了。看来武则天墓地能保存下来,她还得感谢这个没文化的草莽之人。

终遭被杀命运

李存勖死后,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这位皇帝与李存勖不同,他治力于后唐发展建设,对于温韬这样的恶人早有耳闻。当皇帝后就有大臣不断向他弹劾温韬的罪状。虽然温韬没有什么大的政治企图,但李嗣源要想开创一个开明的王朝,如果留这样的人当官,肯定有损他的形象。

公元928年,温韬被李嗣源所杀,结束其罪恶一生。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