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运势

庚时(庚时是什么时辰)

时间:2024-02-14 05:59:52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又到夏至数庚时

夏至三庚便数伏

何为三庚?

十天一庚

头庚不见得是十天

按天干地支排序60一轮回

头一庚日越短进伏越早

进伏越早伏天越长

两个中伏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庚”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七讲:庚

在上一讲的“己”字里“己”字说文,我们说到“毛笔”的出现,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还产生了书法艺术。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象思维”(象形文字),是一种“太极思维”。世界各民族的文字,都以“象形文字”开端,但是在后来文字“符号化”的过程当中,先后丢掉了“象形”,走上了“拼音”之路。(是为了简化、方便)

汉字虽然也在符号化,但字形字体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因此中国人“象思维”这个本质也就没有改变。(新中国之初,曾经有人主张将汉字废除,推广拼音。)

“象思维”包括具象和抽象。

具象,大家都知道,照模画样子。

抽象是把形象符号化,把它抽离出来变成一种符号,这样大脑才能记忆。但是在思考的时候,这个抽象的符号又要能还原成具体的形象。

象形字,对直接思维的影响,可以从汉字的结构上立体的表现出来。这一点,拼音文字就做不到。

为了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方案,组委会曾广泛征求外部人的意见:“你认为什么形式能代表中国?”结果70%以上的回答是“汉字书法”。

拼音文字写的再漂亮也是沿着一条直线书写,它可以有起伏,但不能离开这条线。中国的书法就不是这样,他讲究谋篇布局、动静相间。

太极拳走的都“圆”的路线,有无数个“圈”,哪个方向都有,所以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也是圆的。

我们这一讲要解的字是“十天干”的第七个字:“庚”。

它本来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是一个有着“长把、左右还有两个耳朵、可以摇动”的乐器。郭沫若认为,“庚”字是的“钲”字的初始字,它是一种铜做的乐器,形状像钟,又像铃铛,口向上。

《说文解字》里说:

庚,在天干中代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的方位,像秋天万物坚硬有果实的样子。在天干中,“庚”位于“己”之后,字形像人的肚脐。(我们在上一讲中,讲到“己”是代表“身体”。)

这种说法,在后世有争议,也是因为在东汉许慎那个年代,他没有见过甲骨文,所以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现在的解释说:

“庚”的本意是一种金属的乐器,在它被假借为天干第七位时,就不得不造出一个新的形声字“钲”字来代表这个乐器。

古代用“天干”配“地支”表示“年号”、“时间”。因此,“庚”字也代表年龄(也或许是因为“庚”字代表果实成熟,一个生长过程结束),比如问对方多大年纪了就问“贵庚”。

“庚”为金。在天文学中,金星又称“长庚星”。

古代,说一个人有“庚才”,就是说这个人会赚钱。

汉字同音往往可以“通假”。所以“庚”也通“更”,有更新、更替的意思(还是跟果实成熟有关)。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我会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今年的入伏时间表来了!长达40天的三伏天,快做好准备,小心病缠身

最近,天气热得很不友好,不论在室内还是室外,最大的感受就是——闷热!

不少人感慨,这还没到“三伏”呢,就这么难熬,到了三伏可怎么办?

没错!今年这个“三伏”确实不会太好过,因为——它有40天!

“三伏”是怎么算出来的?

众所周知,“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

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说的就是三伏天起于夏至来临后的第三个“庚日”。

“庚”指的是天干数字,一般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据此推算,今年入伏时间就是7月11日。

入伏后,我们经历的第一个10天叫做初伏(也叫头伏),而后,我们将进入中伏(也叫二伏)。

而立秋节气过后的第一个庚日则称为末伏(也叫三伏),总体叫“三伏”。

所以说,2021年“三伏”时间表如下:

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为10天;

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20天;

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10天。

小贴士

一般来说,初伏与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的时间则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这主要由夏至到立秋之间一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有四个庚日则中伏到末伏间隔为10天,有五个庚日则间隔为20天。

今年就恰逢20天的中伏,这也是从2015年起,连续第7年的加长版三伏天了。

众所周知,三伏天过不好,就很容易生病,在人体内留下病根,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等生病之后再去治病,而是学会防病。

所以,想要身体好,三伏重在“防”和“养”!

防 三 邪

防寒

夏季虽然天气热,但受到冰箱、空调等现代化家电的影响,我们所食所处都与寒凉脱离不了关系。

长此以往,人体容易出现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因此,大家应该尤为当心。

一是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二是喝水不要太快: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给心脏造成负担,每次只喝100~150毫升即可,不要贪凉。

三是肠胃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防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

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

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因此,大家平时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防湿

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

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

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因此,三伏天里大家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祛除湿气,出行时也尽量避免淋浴。

另外,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过食寒凉或肥甘厚味之品。

养 一 养

中医界强调“天人合一”理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三伏天气温最高,自然界的阳气也最旺盛,同时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

因此,三伏天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

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家可以通过适当锻炼来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

但要注意,运动不要“过汗”,否则会损伤身体机能。

对于寒湿体质,或是素有脾胃虚寒的人,则可尝试“食补”。

其中,“吃羊肉”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堪称能吃到肚子里的“三伏贴”。

中医认为,羊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身、助元益精的功效。

对于因虚寒而导致的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一切虚寒类病证,均有很好的疗效。

不过,伏天的羊肉,不要红烧、煎炸和烧烤。

比较推荐的食用方法就是熬制成香浓的羊肉汤,可以在里面放少许冬瓜,中和一下燥热之性。

直接喝汤吃肉,或者煮面食用皆可,吃完出一身汗,痛快地排一排湿气,身体会轻松很多。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是医生“盖章”的寒湿体质可以这么吃,对于正常人来说,本身怕热,这么吃更容易上火。

吃 一 吃

三伏天湿气极盛,湿性重浊,易与热结而湿热交蒸,湿遏热伏,汗液难以蒸发、排泄。

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四肢发软、胸闷、食欲不振。

且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有营养、易消化、忌生冷油腻。

三伏天的中医食疗文化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在食补时,以下几点十分有益。

瓜菜清热

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黄瓜生吃最好,苦瓜是体热者最好的选择,炒冬瓜籽可以祛湿,把西瓜皮洗净炒菜吃也能清热,薏米红豆可达到良好的祛湿效果。

酸能生津

流汗过多可耗气伤阴。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预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多食鱼类

各种鱼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也有其自身侧重的养生功能。如鲫鱼汤祛湿,常见的草鱼有暖胃明目之效;鲈鱼则能补益肝肾,无腥味,红烧、清蒸、炖汤均可。

多食豆类

宋代医著《朱氏集验方》载有“三豆汤”之方,即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

“三豆汤”取上述三种豆类各20克,洗净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可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

来源:养生中国

7月11日入伏,入伏时间如何确定?天文科普专家解读

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大幕将正式开启。一些细心的公众发现,去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而再早一点的年份还有7月13日、7月17日入伏的。哪天入伏,是咋定的?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伏天不仅天数不确定,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就连入伏开始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样。

实际上,入伏开始的日期并不以公历或者农历的某个固定日期作为起始,而是通过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但要准确数出伏天,还需要了解农历的夏至日,以及干支纪日法的顺序。

我们知道,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而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阳历”的部分——它是把太阳运行一年的时间平均分成24份来确定的,所以节气的时间点在阳历上反而比较固定。比如夏至,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只会在6月20日、6月21日和6月22日这三天变动,绝大多数年份为6月21日。

夏至后不久,便是伏天。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其中的“庚”,指的就是天干中排第七的那个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而这一天何时到来,就没有什么规律了,只能去查黄历上的干支日期。不过现在比较方便的是,网络上能很容易地查到日期的干支顺序。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带庚的日子为庚午日,对应的公历日期是7月11日,所以这天就成了今年入伏开始的日期。

修立鹏表示,每年入伏的开始日期虽然都不一样,但均在公历的7月中旬。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为7月11日至20日。“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从时间上来讲,大约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好处在小暑和立秋之间,天气既潮湿又闷热。我国古人在诗句中就描绘了三伏的各种炎热,如“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等。

修立鹏提醒,伏天期间,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顺利度过这段酷热难熬的时节。

来源: 新华社

说文解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为何作为纪年的方式?在对各个文字进行起源进行考究后,结合当时的农业水平和地理位置因素。

在综合考量后,天干十个字就是讲小麦从“种子、发芽、分蘖、成长、抽穗、成熟、收割、脱粒、选种、晾晒”等十个阶段,具体为:

①甲是指有外壳的种子;

② 乙是指种子发芽的样子;

③丙是指麦苗分蘖长出垂直的杆子,可参考“柄”字;

④丁是指麦苗长成很高了,可参考“壮丁”、“男丁”;

⑤戊是指麦苗开花的样子,即抽穗,可参考“茂”;

⑥己是指肚子,是指小麦灌浆,大肚子;

⑦庚是指用双手折断麦穗;

⑧辛是指用刀片把麦粒刮下来,辛是在奴隶或苦工身上刻字的刀,所以有“辛苦”一说;

⑨壬是挑选颗粒大的麦子,用来做来年的种子,可参考“妊”字;

⑩癸是指对着太阳晾晒,晒干脱水,可参考“向日葵”。所以,天干记录的是一年小麦的全过程,故将天干作为纪年的方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今天我们最主要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干:

天干一共只有十个字,拼音如下: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天干的含义: 《群书考异》中说:

甲是拆的意思, 指万物剖符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 指万物出生, 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 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 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 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 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 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 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 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 指万物可揆度.

按我个人的白话解释就是说万物由生到死循环往复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来解读天干:

(甲字形演变)

甲骨文字形作「

」,林義光《文源》說:「甲者,皮開裂也,十、象其裂文。」指「甲」字像草木萌芽時,外皮坼開之形。

《说文解字》:甲,在天干之中,甲代表最东边的方位,阳气萌发,运行于万物之间,字形像草木初生时头戴甲壳的样子。

(乙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乙,象初春草木弯弯曲曲长出地面,这时大地的阴气还很强大,草木只能艰难地破土冒出。古人用“乙”表示草木长出地面,这构思与用“|”表示引而向上相同。在天干顺序中,“乙”承续着“甲”;就字形看,“乙”像人的胫脖。

(丙字形演变)

甲骨文作

,以虛中線條呈現,像插旗幟的磐石。上像磐石的表面,下體挖空,便於搬移。

《说文解字》:丙,在天干诸位中,丙代表南方,南方代表四季中的夏天,这时万物长成,一派光明的样子。阴气初起,阳气將亏。字形采用“一、入、冂”三形会义。这里的“一”,表示阳气。丙承乙,象人肩。

(丁字形演变)

甲骨文作

,像人頭頂的樣子。刀刻甲骨,運作不便,圓形物體多以方形直筆呈現。

《说文解字》:丁,夏日万物都壮实。是象形字。在天干顺序中,丁承续丙,字形像人心。古人称持斧开凿者为“父”,称带着满筐刀具者为“匠”,称从事建筑劳役者为“丁”。

(戊字形演变)

甲骨文「戊」字像斧頭類兵器,刃部弧形內凹成彎月狀,也有向外凸出的。造字本义:名词,戈、斧组合的威猛长柄武器。戈、戊、戌形义相近,大戈为“戊”,超大的戈为“戌”。

《说文解字》:戊,在天干中位于中央。字形像六甲五龙相绞缠。戊承丁,像人胁。

(己字形演变)

“己”是“纪”的本字。己,甲骨文

像绳子系绕的样子。造字本义:动词,在绳子上系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或标明物品的归属者。

《说文解字》:己,定位在中央。像万物因回避而收藏在土中弯弯曲曲的形状。己继承戊,字形像人腹。

(庚字形演变)

庚,甲骨文

(倒写的 “人”,即“屰”,逆向的人)

(倒写的“其”,簸箕),表示逆风扬箕。造字本义:动词,逆风扬箕,扬去或筛去谷物、粮食中的碎屑或糙壳。

《说文解字》:庚,在天干中,庚代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的方位,像秋天万物坚硬有果实的样子。在天干中,“庚”序承“己”,字形像人的肚脐!

(辛字形演变)

辛,甲骨文

(像刀刃)

(木,原木),表示加刃于木,即用刀斧劈柴。

《说文解字》:辛,在四时中代表秋,入秋万物长成而熟落;辛在五行中代表金,金的特性刚硬;辛也代表辛味,辛辣痛苦就会流泪。

(壬形演变)

壬(rén)”与“工”同源,是“任”的本字。壬,甲骨文写作“工”

(巧具),表示聪明机智、善于使用巧具,善于办事。金文

在巧具

“工”

的握柄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使用巧具。造字本义:动词,善于使用巧具,胜任事务。

(癸形演变)

《说文解字》:癸,代表冬令,这时水土平整,可以度量。

各位朋友清晰了吗?

十二生肖究竟按什么日期划分?终于明白了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尽管人们不能确定12生肖的确切来历,但因为它的通俗、方便又具有趣味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种仍有实用价值的宝贵遗产。

那么十二生肖到底是按什么划分的呢?

生肖的划分,既不是以公历的1月1日为界限,也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为界限,而是以24节气中的立春为界限。相信大家都觉得很惊讶,开始我也是这样的!公历的1月1日那肯定不是了,是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个不是,但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就不一样了,绝大多数人都以为农历的正月初一就是生肖的划分界限,只有少数人知道是按照24节气中的立春来划分生肖,例如一些道行高一些的算命先生、日子先生和一些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人,当然可能很多老一辈的人也知道。

下面我们说说以立春来划分生肖的原因:

1,中国历法就是按照立春来划分属相的,不信可以问度娘

2,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着名民俗学家叶春生教授等诸多研究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知名人士认为:生肖属相应以立春为界。

3,传统春节是指“立春”,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年(1912年)规定阳历1月1日为“春节”,由于民间反对,袁世凯采取了换位的办法,将阳历1月1日定名为“元旦”,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

4,从“立春”到“立春”是基本规律的365天,而从“春节”到“春节”短时只有354天,长时则多达384天。

5,我国的黄历、以及传统的命理学、占卜学等民俗学,均以“立春”作为生肖计算的依据!

“农历”是汉始使用的“太阴历”,新年是立春为界,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生肖以立春为准。六甲记年中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这样有点复杂,于是古人想到用动物来表达地支,这就是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生肖是我国六甲记年有,应该从立春的那天算起。

上面说到传统命理学、占卜等民俗学均以立春为计算的依据,虽然已有过半以上的人遗忘了这一点,都以为是以农历来划分生肖属相,所以很多人算出来的结果都大不相同,当然这也存在着流派的差异。但是大多数道行高深的人为追求更精准的测算,都是以我们传统的“立春”为计算依据。所以大家看到我们灵占天下上生肖划分的日期其实正是我们采用了我们传统的算法,所以是正确的。

如果大家还是不太理解的话,可以用一句很简单的话来理解:农历是汉代才开始使用,而我们命理测算常用到的天干地支还要比汉代不知道早多少千年呢?所以哪个算法更精准自己应该心里有数了吧!再加上12生肖是与12地支相配的十二种动物,以立春为界毋容置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