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运势

刳木为舟(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时间:2024-01-17 00:07:28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汫洲特色名字

有其名必有其实,世间唯名实不可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前几年一朋友生了个女儿,一直没有取名字,因为要入户口,名字是非取不可了,但朋友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取啥名好,于是就请我帮他女儿取名。

朋友女儿的生辰八字据算命先生推算,缺水,孩子出生时要记住生辰八字,这是普遍现象,然后找算命先生推算“五行”中缺什么,在取名字时要补上。根据缺什么就要补什么的基本原则,朋友女儿的名字当然要有水的意思,或至少名字中要有一带三点水的偏旁。

我不是很喜欢名字中带三点水偏旁的字,觉得太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生辰缺水。经过一番颇费脑力的文字推敲以及在朋友的好烟好茶刺激下,最后终于想出一名字,叫:雨辰。

因为朋友女儿是早晨生的,出生的时候,刚好也在下雨,而辰古汉字同“晨”,指清早,而“雨”字当然含有水意思,既然生辰缺水,干脆就来个带水的生辰。朋友听我这么一解释,很满意,但是朋友的父母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叫这个名字,说叫“雨辰”太难听了。

可惜啊!“雨辰”这个名字不管意境还是文字都挺赏心悦目的,普通话念起来也好听,就是用汫洲话叫起来变成“苍蝇”的意思了。

后来一同学老麦也生了个女儿,我去他家表示一下祝贺,就开始围着孩子将来的名字这个中心讨论起来。

暨上一次“雨辰”这个名字被否决掉后,我决定不再按以前那个思路去命名。老麦说不用考虑生辰八字,并说他对“妮”字情有独钟,将来女儿的名字无论如何必须要有个妮字。我觉得妮字不好:女,尼,是不是想为尼姑培养接班人。

可是老麦的老婆说:“你怎么忘了,他大学的女朋友名字中就有个‘妮’字,既然他喜欢就试着取吧!最后还要通过我这一关呢!生孩子最辛苦的是我们女人,我拥有最后的否决权。”老麦的老婆实在太伟大了,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既然已经敲定了一个字,剩下的就简单许多了,经过一番排字、组词,最后敲定叫:麦嫚妮。普通话谐音My Money,我的千金,我的钱。这个名字获得在场所有人的全票通过,我叮嘱老麦从现在开始要小心照顾好“嫚妮”,老麦说,一定一定,她将来就是我的Money。

最后说说林整舟这个名字,当然这是网名,这是目前为止我最满意的网名,这个名字证明我读小学时候就获得“整名专家”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集创意和寓意于一身,实在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好名字。

林,本义是木,木秀于林。

整,有做成的意思,如口头语“咋整啊”,怎么做的意思。

舟,是象形字,船的意思。

那么林整舟的意思就是:刳木为舟,即用木头做成船只,也就是木已成舟,然后整舟读音又扣汫洲。

原创首发,异读地名系列谈之二十二

剡溪·剡县·剡中·剡山·剡姓

剡:有二音。其①shàn。(1)水名,指浙江省曹娥江上游之一段,在浙江省嵊州市境内。(2)地名,西汉置,在今嵊州市。剡中:指今嵊州市一带。南朝·宋谢灵运《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诗:“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山’也)。”唐代李白《秋下荆门》诗:“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剡山:山名。一是指湖北荆门的荆门山。(2)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山名。《山海经》中记载,剡山属于东方第四列山系,位于子桐山东北方二百里。子桐山指苍原山,今称清源长岭,也称清源山。在辽宁清源县城东侧。音②yǎn。(1)削尖,如:剡木为矢(箭);尖锐,锐利,如:剡棘、剡芒。(2)用于姓氏。主要起源于秦人祖先发源地甘肃陇南市之西和县与礼县境内。相传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以国为姓,剡姓遂分封而来。”。

既然有异读音,就会有人误读。李问渠《咬词嚼字•容易读错的地名(第396页),李行健《现代汉语多音字规范字典》(第121页),均称:剡姓的“剡”读“yǎn”,容易读错为剡溪的“剡(shàn)”音。还有一个误读的例子。在2016“越剧小镇”采风暨《剡溪》杂志笔会活动时,有人把李白《秋下荆门》诗:“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剡中”,读成“yǎn中”。

劈山开路,始作舟车;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我国幅员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泽棋布,数千里海岸线绵延围绕。从古老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开始,华夏儿女世世代代生于斯,作于斯,歌于斯。如果说“路是人走出来的”,那么正是我们的祖先从未停止对未知区域的探索与开拓,在中华大地上走出了最早的“路”。

为了征服江海,造福人类,古人不断创造和发展了造船和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举世闻名,当时的造船技术之高举世公认。其实,中国古代造船业的繁盛,明代并不是起点,据考古发现,目前已知的中国造船史不少于七千年。而从秦汉到明初的千余年时间内,我国造船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所谓“劈山开路,始作舟车”,当人类进化发展至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在涿鹿(今河北)休养生息着一个部落,其首领为黄帝,黄帝主持了从文字刻录到舟车制作等一大批生产生活器具的发明与创造,提升了部落的文明水平。同期,泰山脚下汶水之滨,另一支部落联盟在炎帝的的领导下学会了播种五谷,使用草药。两个部落强强联手,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辽阔区域。

这时,活跃在渤海之滨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的带领下势力不断壮大,随着部落领地的不断拓展最终与炎黄联合部落相遇,中华民族的远古三祖之间经过一场战争后以蚩尤败落结束,蚩尤只得率领自己的部落跨越淮河,挺进到长江以南,后发展成为南方苗、黎各族的祖源。

在蚩尤南下这个过程中,如何渡河是摆在部落面前的一个主要难题,在造船技术尚未出现的情况下,智慧的古老人类只能利用身边现成的、易获取的自然资源,通过粗糙的加工后作为渡河工具。《易·系辞·涣卦》中有古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记载。”翻译过来大概意思是,远古人造舟,是从掏空巨型树干做成独木舟开始的,同时砍削出扁平形状的船楫,击楫划舟而行,就像鱼儿游泳一样,这采用的是涣卦的卦象。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五引《九家易》说:“木在水上,流行若风。舟楫之象也。”此乃以“木行水上”释卦象。涣卦,上巽下坎,《说卦传》:“巽为木,坎为水。”木浮在水上有行舟之象正好与涣卦“风行水上”或“木行水上”的卦象相符。《易传》认为古圣人舟楫之制造正是取法于涣卦,宋俞琰《周易集说》卷三十二:“刳木为舟”,因其木之长,大而中空,遂刳之以为舟也。‘刳木为楫’,因其木之纤长而上锐,遂剡削之以为橹,为浆,通谓之楫也楫以进舟,舟以载物,为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而民得其宜,盖取诸涣。”这也就不难理解早期甲骨文中“舟”字的创造灵感了。

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军舟战船的应用提高了古代造船技术,楚、吴、越等国地处河流湖泊众多的南方,经常发生水战,这些诸侯国建造出“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类型的军舟并大规模运用于战争。

秦汉时期是我国造船史上第一个高峰期,这段时期,我国古代传统的农、医、天、算等四大学科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同时水运的需要和水师的强大,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使造船业随之兴旺起来。《汉书》记载,汉代名将马援曾率领过配备二千余艘船的庞大海上船队。

唐宋元明时代,我国造船水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充分而灵巧地利用风力,高超的造船工艺,李世民时期已经可以组织几百艘战舰,数万士兵这样规模的海战。到了宋代,中国海船已能横渡大西洋,开辟了直达东非的航线。明代继续继承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随着清朝的固步自封以及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在这一时期处于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阶段,造船业也停滞不前。造船技术远远落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后面,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已是处于奄奄一息的凋败状况。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稳步提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造船三大指标已进入世界造船大国行列,已具备了向世界造船强国冲刺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坚信,在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指引下,我国造船技术也一定能重新进入世界的前列。

《山海经》探(44):考古印证的上古“刳木为舟”“坐而削船”

华夏文化记载上古时期“刳木为舟”。

刳木,剖凿木头(用以做舟)。《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孔颖达疏:“舟必用大木刳凿其中,故云刳木也。

《山海经·海外东经》也记载大人国“坐而削船”。刳木与削船是一个事件的两种表述,刳木就是削船,而削船其实就是刳木。

河姆渡文化

《山海经》结束于四千年前“洪水滔天”的大禹时期,但是其记述的诸多事件应该是约一万年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时期(参见《<山海经>探(21):伏羲女娲确立华夏文明最初的神主时代》),而其上限则一时无法确定,很多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甚至很可能来自上一太阳纪的记忆传承了(参见《山海探幽(7):盘古开天辟地是人类对世界形成状态的记忆传承》)。

华夏文明肇始于大约一万年前人文初祖的伏羲时期,伏羲女娲播百谷发明舟车始作下民百巧(参见《<山海经>探(29)》)。

《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 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18.32)。帝俊后的第三代“番禺”,最初发明了舟船,而要到帝俊后的第五代“吉光”,才开始发明了木制的车。说明舟、车的发明都是比较早的历史事件,但舟船的发明要大大早于车的发明。

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跨越过程中,舟船的产生是一项划时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刳木为舟”是上古时代的高端技术,就像现代社会制造航空母舰一样,上古只有实力派的方国才具有制造舟船的能力。所以才有《山海经》大人国的“坐而削船”。这些典籍的记载均由考古发掘得到了证实。

考古发掘的古代独木舟非常之多,且列举典型几类:

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田螺山文化层底部,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独木舟模型器。独木舟模型器用整段圆木刻意雕凿而成,全长35厘米,舟身宽近10厘米,高度也在10厘米左右。尖头、“V”字形底,中段挖凿出长约25厘米的椭圆形船舱体,深约6厘米;尾端为近方形。模型器具有比较成熟的船体形态,显然已脱离了独木舟原始的形态。

田螺山遗址独木舟模型

考古发掘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舟船是:杭州钱塘江南岸跨湖桥遗址独木舟,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000年。其制作方法是采用火焦法,就用火烧挖料的办法挖去木芯、制作独木舟。这就是“刳木为舟”的真正技术所在了。

跨湖桥遗址独木舟

刳木为舟

独木舟的制作技术应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大荒北经》:“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那个时候有巨大竹子的竹林,竹子大到可以制作舟船的程度。有这么大的竹子吗?太夸张了吧?不一定啦,洪荒时代的上古,可能动物、植物都是一样的多样性和不可思议的。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有个有趣的故事:“贞元中,有监户犯禁,逃于罗浮山,深入第十三岭,遇巨竹万千竿,连亘岩谷,竹围皆二丈许,有三十九节, 节二丈许。逃者遂取竹一竿,破以为筏。会赦宥, 遂挈以归。有人得一筏,奇之,献于太守李复, 乃图而纪之。”到唐代还有如此的巨竹存在,巨竹制舟应该是可信的。

巨竹制舟可要比制“独木舟”要简单多了,古人在生活中也容易得到启发,所以如果把“舟”的原始性再往前推——竹筏,那应该在一万多年之前的人文初祖伏羲时代就发明了“舟”船了。

独木舟发明以后,在几千年内一直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东周时期常州淹城遗址,出土三条独木舟,留在原地保护,其中最长的有11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淹城出土的独木舟一侧是敞开的,船帮两侧有方孔,应该是刚制作出来的时候用木棒穿过,以固定舟船形状用的。

淹城遗址独木舟

《周易全解》之系辞(二二)

第二章 【原文】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详解】

按:这一章传文,是将通行本《系辞传下》第一章中最后的“天地之大德曰生”至“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这一段文字同通行本第三章、第四章两章文字合并组成的。而将第二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的整章文字删掉。删除的原因,详见本书原序。

本章可分三节:第一节主要讲天地生万物圣人养万民的问题;第二节主要讲象与爻;第三节主要讲阳卦多阴、阴卦多阳的问题。现逐句加以解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最大的功德是生长万物。

圣人之大宝,曰位。

“位”,指君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最大的宝贝得有位。孔子有德而无位,就不能对人民有大的好处。因为《易经》讲的是天地人,既讲自然,也讲社会。讲自然是为了讲社会。人得效法天地,所以在讲了“天地之大德曰生”后,紧接着就讲“圣人之大宝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用什么保住位置?得靠“仁”。这里的“仁”,既可当“仁义”的“仁”讲,也可当“人民”的“人”讲。从下文“何以聚人曰财”来看,好像是人民的“人”,因为古时“仁”与“人”可以通假。然而,与下文“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联系起来看,又好像是仁义的“仁”。

何以聚人?曰财。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用什么聚集人民?得靠“财”。孔子看得很明白,要团结民众,得有钱财,即有经济实力。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理财”,即讲经济,得有钱。“正辞”,属思想文化统治。“禁民为非”,是说不让老百姓干坏事。做到这三条,就叫“义”。

通行本《系辞传》原文在“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之后,还有一大段文字。其文为: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白,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我认为,这一大段文字统统是后人加的,不是孔子《易传》的原文。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加的呢?这段文字虽不是孔子作的,但也是很早就有的。马王堆汉墓所出帛书《周易》的《系辞传》已有,即可为证。我估计它可能出现在战国之时。因为“包牺氏”这个称呼,《论语》中并没有,而《管子》《荀子》《战国策》中已经出现了。而且,从这段文字所隐含的“五德终始”思想来看,它可能是战国时阴阳家邹衍之徒搞的。现在,我们把它从正文中删掉,理由详见本书原序。以上为第一节。

是故《易》者,象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易》就是象。象是《易》的重要特征,《易》用象表达思想。离开象,《易》便不成其为《易》了。

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彖”,是辞,也就是卦辞。“材”,是朴,是原木。“彖者,材也”,就是说彖是一卦总的说明,表示一卦之材。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就是说爻是仿效天下的变动的。这与《系辞传上》“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为动,所以产生了吉凶,悔吝也就由隐变显了。以上为第二节。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这里是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