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手相命理

采邑是什么意思(采邑制度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19 12:49:58 作者:龙行天下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晋国卿权强大的经济基础——采邑制度

#头条创作挑战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晋国被瓜分固然是废除“公族”的直接结果,但更深的原因可以从经济方面解释,即卿权强大的经济基础。

采邑制度

采邑制度主要是指周天子对周王畿土地的分封。周天子在王畿之外分封诸侯,在王畿之内为公卿大夫授采邑。而在赏赐给卿大夫采邑时,是将土地和居民一起赏赐的,所以周王畿之内土地分为二种——公邑和采邑。

公邑属于周天子所有,由周天子直接派人进行管理,直接对周天子负责。采邑是周天子赏赐给卿大夫的,采邑的主权掌握在周王手中,但采邑的占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却归采邑主。

春秋时期,周天子不再拥有天下共主这般地位,因此这一时期采邑的赏赐多指诸侯对本国卿大夫的赏赐。比如《左传·桓公三年》载:“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韩万御戎,梁弘为右。”韩万因功受封于韩原,以韩为氏,即战国时期韩国之祖。

而且诸侯在赏赐给卿大夫采邑时,是将土地和居民一起赏赐的。即采邑的一切权利都给了采邑大夫,包括采邑的人事权,军事权与财,司法权等,即采邑大夫可以以采邑为基础,组建采邑兵,即私兵。

当然受封的大夫也要为诸侯尽义务,主要有二种;一是派兵随诸侯作战;二是“上贡”,也称“贡赋”,遵循“任土作贡”的形式,即当地出产什么就进贡什么,比如“贡士”一词,最初就是指向“周王”进贡的人才。

理论上,诸侯(周天子)是可以收回卿大夫的采邑的。但因“世卿世禄制”规则的存在,采邑是默认由家族传承的,所以经采邑大夫上下几代人的经营,采邑上下皆绑定在六卿手中,诸侯(周天子)是没有实际能力收回采邑的,除非派军队攻占。

但晋国因直属的“公邑”大减,实力上早就弱于“六卿”,要进攻六卿的地盘,无异于自取其辱。

采邑兵制

春秋时期,各国是没有大量的常备军的,因生产力跟不上,若是持续开战,农田无人耕种,就算是战胜了,也要面临无尽的饥荒。所以春秋初中期,战争是国人(贵族)的事,国人要自备兵器上战场,开战即是双方先摆好阵势开打,一般一二个时辰分胜负,无论输赢都要撤退,各回各邑,开始种田。

后来因战争烈度增加,各国将兵源扩展到“野人”身上(不在城邑居住的人)。各国为了增加军事力量,也开始编组各国的常备武装力量(战国时的魏武卒即常备军的大规模应用),而组建常备军的资源就要从各城邑征集。

所以卿大夫之家拥有的军队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采邑提供军赋(给养、车马、武器等),列为国家军队的正规编制,由国君统一调动,由采邑主直接指挥的军队。另一种是春秋时代的卿大夫之家的私家武装。

而卿大夫的私家武装也分二种,一种是常驻于采邑之中的军队;另一种是保护卿大夫家的武装力量,包括门客。而且私家武装的多少取决于采邑主的实力和地位,采邑越多越富,即私人武装力量越强。

春秋初中期,诸侯国国君对属于国家正规编制的采邑兵还是有调动权的,国家遇到战争时,卿大夫要准备好军赋出征,率领采邑军出征。但随着卿大夫势力的加强及公室实力的衰弱,到春秋中后期,“采邑武装的兵权已完全落到卿大夫手里,采邑武装成了名符其实的私家军队。”

郑邑

县制

采邑制,是匹配“井田制”的,以经济因素来理解即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国君给卿大夫的报酬。当“井田制”崩溃后,各新兴地主以租赁的形式将田地租给百姓,激发生产热情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即新兴地主有”多余“的财富来雇佣”官员“来给自己治理”采邑“,这即是“县”的来源之一。

另一类是处于交通要道的“采邑”,国君只可能派自己人去管理,不会将其分给“异姓”族人,比如楚国的申与息。当时申、息两地对于抵御晋、郑等国对楚国的进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由楚王直接派公族管理,而不是分封出去。

晋国当初也如楚国一样将要地的邑直属于国君,只是晋国的军政大权一直由六卿掌管,甚至晋国县的设置及县大夫的委任之权便落入六卿手中,所以晋国的县和采邑的区分并不是那么明显,所谓“晋县多为大夫封邑。初为其守地,后即以之为其封邑”。

待晋国卿大夫实权相互厮杀吞并壮大后,再分晋国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

为何把睡觉称为“梦周公”有什么文化典故

有些人说话特别有意思,去睡觉不直接说睡觉,而是说“要去跟周公约会”。这跟周公约会到底有什么说法?为何去睡觉时都说去见周公?

“梦周公”这个典故出自于《论语·述而》。

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意思是“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被称之为周公。周武王死后,成王姬诵继位。

当时成王还很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事。在周朝初建、百废待兴之时,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营建东都雒邑,讨平三监及东夷之乱,制礼作乐,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

在政治稳定、管理国家的体制基本完备后,周公于摄政第十年还政于成王。周公旦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孔子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

孔子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因此孔子以“梦周公”来表达对西周社会的向往以及对周公的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

如唐代元稹的《闻韶赋》:“梦周公而不见,想圣德而思齐。”

宋代苏轼的《周公庙》:“吾今那复梦周公,尚春秋来过故宫。”

再后来,周公成了“梦”的代名词,睡觉被称作“见周公”了。

《笑林广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师昼寝,而不容学生磕睡。学生诘之,师谬言曰:“我乃梦周公也。”明昼,其徒亦效之,师以戒方击醒曰:“汝何得如此?”徒曰:“亦往见周公耳。”师曰:“周公何语?”答曰:“周公说,昨日并不曾见尊师。”

大意是:一个老师白天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但却不允许学生打瞌睡。学生们也是敢怒敢言,就反问老师怎么您就可以?那老师竟然大言不惭地敷衍说自己是去见周公了,典型的自身不正,说人不听。

果不其然,等到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们也有样学样。但作为老师肯定不能放任学生们在课堂上随意地睡大觉。因此该老师就拿起戒尺把学生给打醒了,并责问他,你怎么能如此?

学生也不怂,张口就答我也是去见周公了。老师心知他是撒谎,就进一步逼问:周公说了啥?学生回答说:周公他说昨天并没有见过老师您。

有这样的老师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个锅周公老人家才不愿意背。

睡觉“见周公”不是说在梦里真的能见周公,这老师想借此来忽悠学生,没想到学生并不笨。

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把“睡觉”说成“见周公”的说法,只是后人带有开玩笑性质的措辞。

来源:学国学网

揭秘:都邑还在一起连用?知道它们两个的意思之后我懵了

在古代都和邑都是表示行政单位,但是对于都邑两个字是一样的吗?分别有什么含义呢?咱们往下看!

西周时期有一种特殊的领地,叫做封邑,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封地分给卿大夫,这个封地就被称为封邑,也叫做采邑,家邑。

封邑可以世袭,封地上人民由卿大夫及其家臣进行管理,连国君也不能插手,卿大夫享受分封土地的权利,而同时也要承担辅佐国君,上交赋税,带兵出征的义务。

《春秋.左传.鲁庄公二十八年》中这样解释都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意思是将有诸侯寺庙的城市称为都,而没有宗庙的称为邑,或者把大城市称为都,把小城市称为邑,于是都邑往往被人连着用。

今天关于都邑的介绍就结束了,两个字虽然连用,但是两个的意义确实不一样的,你们懂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

考古新发现!澄城县发现2600年前神秘的封国或高等级贵族采邑

近日,我省文物工作者对澄城县刘家洼贵族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铁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其中出土的一些金器,引起了考古 人员的注意。这些金器不仅说明墓葬等级较高,而且还见证了春秋时期关中的周人与北方民族之间的某种特殊的联系。

在澄城刘家洼春秋贵族墓地出土的300多件文物中,除了大量的青铜礼器、车马器和兵器以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7件造型各异的金器。其中包括一件出自大墓盗洞的虎形牌饰和两件牛首环饰,一枚素面环饰,和三件螺旋形的金耳环。

在现代人看来,金耳环是一种很普通的金属饰品,但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金器在中原地区很少见到,大量使用金器和金器饰品的人群属于北方草原民族或者北方游牧民族。在“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的中原地区,耳环这种穿透肉体的金属装饰品,在思想保守的关中地区十分罕见。从形制上看,这几件金器和耳环带有明显的草原特征,器物风格显得十分粗犷,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典型器物。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刘家洼考古队队长 种建荣

大墓里有金器,有铁器,有铜器,还有一个比较小的墓里面,还出了金耳环,金耳环这个东西更值得我们注意,这不是这种周系民族的文化因素,说明在这块这个人群虽然少,这里面还挺复杂的,可能还有一些域外的文化因素或者是人群的潜入或者什么原因,我们现在可能需要再做工作,进一步研究。

北方少数民族的黄金饰品如何出现在刘家洼春秋贵族墓地,目前考古人员还在做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这几件金器的发现,对于探讨春秋时期关中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族群互动和交融,提供了新的证据。

【第一新闻记者:赵景辉 陈大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