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兔

拧的意思(掠的意思解释)

时间:2024-01-14 01:33:09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黄简讲书法L2-07:什么是啄,什么是掠?历代啄和掠有哪些化势

第07課 撇捺的筆勢「一」

一 八法化勢的走向研究

「永」字八法共八個點畫,最重要的是横豎撇捺。

兩個橫筆、一個豎筆,它們的筆勢已经講過了,还有撇和捺的筆勢還沒有講。

上兩課中我們看到,许多古籍把筆法和筆勢混淆,我們現在討論大圈走勢是路線方向,不是小圈用筆。這一點,沈尹默先生在《書法論》中已經批評過:

《書法論》沈尹默

■ 前人往往把「勢」也當作「法」來看待,使人認識淆亂,無所適從。

筆法是控制毛筆這硬件,好比你買了一輛汽車,先要學會開車,控制這輛汽車,這就是開車的技法。但你出門的時候,先要知道開什麽路。如果你連開什麽路、走什麽方向都不知道,那怎麽開?

所以駕駛汽車有兩個要點:一是你會操控汽車,二是你知道方向路線。

寫字的道理也一樣,一是會用毛筆,二是知道走勢。這就是筆法和筆勢,或稱小圈和大圈。

在張旭系統中,大小圈是分得清清楚楚的,「九用」就是講用筆,「五勢」就是講筆勢。

這二者用一個「永」字作為字例,它不僅是「九用」的一個範例,而且這個「永」字的筆勢,也是「五勢」的基礎,幫助你走向「五勢」這樣的複合筆勢和那些化勢。

我們已經知道,橫豎是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如果轉四十五度,那就形成了兩條斜線。這是 7 號線和 9 號線,也就是撇和捺。

「永」字八法的撇有掠和啄,掠和啄這兩個單一筆勢,都在 7 號方向,而磔勢就是 9 號方向。

前面講到橫豎的筆勢和化勢,都是這樣的三條線,中間一條是直線,其餘兩條就是左右側的弧線。

不管歷史上化出幾種筆勢,什麽努、裹、覆、仰,化來化去,只不過是這三條線的變化。

那我們可以預料,撇和捺的化勢也是這樣,它們必然是中心一根直線,然後沿著直線化出左右兩根弧線。

拿撇來說,啄是 7 號位直線,有時候可能不在標準的 7 號方向,角度向 4 號方向偏一點,這是根據不同的字做的調整,大致總在 7 號方向。而掠也是走 7 號方向,不過路線是弧線。

這就是「永」字八法中撇的兩個基本筆勢。

二 啄的化勢

先講啄勢,因為這是撇的中間直線。我們來看看啄有什麽化勢。

《玉堂禁經》

在《玉堂禁經》中就有「啄展異勢」,但這些都是複合筆勢。複合筆勢我放在後面講,這裡先討論一下單一筆勢。

其他著作中,元代李溥光《雪庵字要》說:

《雪庵字要》元·李溥光

■ 「龍爪」一啄化三啄:「戲蝶」「蟠龍」直可制;「吟蛩」屈折更難寫,筆力回旋不容滯。

他舉了三個啄的化勢,但這三個筆勢也是複合筆勢,暫時不說。在《漢谿書法通解》有「鳥啄勢」,他說:

《漢谿書法通解》清·戈守智

■ 鳥啄之勢,點首撇尾,左出微仰。「鳥」「白」等字用之。

鳥啄勢

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鳥」字,第一筆啄,中線7號位,很短小。接下來「白」字,我舉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為例,這第一筆啄,看起來和智永「鳥」字沒什麽兩樣,中線也是標準的 7 號位。

日本《紫薇字樣》

日本方面也有鳥啄勢的記錄,解釋是:「鳥啄者,八法之左撇,以名知形,居字上頭者。」所謂「八法之左撇」,就是「八」字左邊一撇,但又說「居字上頭者」,這是在一個字的上面。

這句話和上面一句是有點矛盾的,因為「八」字的一撇不是在上面的。他們所舉的字例中,沒有「鳥」「白」這兩個字,舉的字例是「岳」「和」「耕」「魚」「千」五個字,你可以看到,他的鳥啄勢寫得比較長,但方向也是 7 號位。大圈主要看方向和路線,長短肥瘦關係不大。

《漢谿書法通解》還有一個化勢,是「拂掠勢」:

《漢谿書法通解·拂掠勢》清·戈守智

■ 拂掠之法,......凡在字首用之,「愛」「看」之類是也。

「愛」字和「看」字的第一撇,就是「拂掠勢」。

拂掠勢

我們來看看「愛」字,第一筆的啄放得很平,智永《真草千字文》更是把啄直接當橫來寫了。但要注意,啄放平是因為下面的筆畫多,放平了就可以節約空間。如果下面的筆畫少,啄還是可以寫標準的 7 號位,如王羲之《採菊帖》的「看」字第一筆。所以說,啄勢有時候會根據需要調整角度。

元代的《書法三昧》說:

《書法三昧》元人著作

■ 短撇之祖,啄法也。「水」「永」等字皆用之。......

他又舉例說: 

■ 豎三撇者,則須分勢,如「三」字之畫,為仰、平、覆也,此則上撇平,中撇斜,下撇直。

就是說如果你寫一個「三」字,那就是三畫,可以用仰、平、覆這三種筆勢去寫。那麽如果連續有三撇,那麽上撇可以放平,中撇可以斜一點,下撇就直一點。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比如說這一個字,「形」,它的右邊就是三個啄,這是褚遂良寫的。三撇的角度就不同,跟剛才講的雖然不一樣,但你可以看到,上撇比較直,下撇就比較平,這三撇角度不同,但都歸入一個筆勢,就叫它「啄勢」。

我們不可能給每一個角度都起一個新名字的。這一點上我很同意《書法三昧》,把角度不同的啄都歸之於一個筆勢。

簡言之:

■ 啄勢本身是七號位直線。 

■ 所謂鳥啄勢、拂掠勢走向和啄勢相同,不用。

所以我們就不用這些新名稱了。

三 掠的化勢

接下來我講掠的化勢。掠有什麽化勢可供我們用呢?

李溥光《雪庵字要》說:

《雪庵字要》元·李溥光

■ 「龍角」一掠但化二: 

■ 「懸戈」「飛帶」何由繫?

他把掠勢另起個名字叫做龍角,然後化出兩個筆勢:

一是「懸戈」,二是「飛帶」。

清·冯武《書傳》

在明末冯武《書傳》中,李溥光化出的這兩個筆勢有圖例。飛帶勢是複合筆勢,我放在後面講。右面那一個就是懸戈勢,有說明「用於『月』『用』等字」。這個圖哪裡來的,推想大約是馮武自己寫的。

大約過了一百年,戈守智反駁馮武說,「月」字那一撇應該叫鈎鐮勢,不是懸戈勢。戈守智《漢谿書法通解》說:

《漢谿書法通解·鈎鐮勢》清·戈守智

■ 鈎鐮之勢,偃筆而下,偃筆而收。兩頭尖鋒,如鈎鐮之形也,「月」「舟」之字用之。

懸戈勢?鈎鐮勢?

古籍中的筆勢,至今尚未完整地加以整理。這樣一來,兩個人打起架來了,採用哪一種說法好,就是問題。

戈守智《漢谿書法通解》中也有懸戈勢,他心目中的懸戈勢是什麽呢?

《漢谿書法通解·懸戈勢》清·戈守智

■ 懸戈者,承上之勢也。引鋒順下,盡處力出,如戈之懸於空中,不著一物,而鋒銛自不可犯也。當以輕利為佳。「广」字用之。

「广」字現在是「廣」的簡體字,以前也通用於「庵」字,照《說文解字》「讀若嚴然之嚴」。

懸戈勢

原來戈守智認為,這一筆才是懸戈勢。元代李溥光掠只化了兩個筆勢,但戈守智

的書中,撇還有其他幾個勢,如犀角勢:

《漢谿書法通解·犀角勢》清·戈守智

■ 犀角之勢,「人」「入」之字所用也,須斜而勁。......

犀角勢

《漢谿書法通解》的插圖,這犀角勢就是直的,所謂「斜而勁」者,其實就是一個啄。

這裡舉王羲之《蘭亭序》中的「人」字為例子,這一撇就是犀角勢,和啄沒什麽兩樣。

日本《紫薇字樣》

日本《紫薇字樣》的解釋有點不一樣:「犀角者,短於橫撇。」真是越看越糊涂,這不就是「永」字八法的一掠嗎?

我還特地查了一下這個犀牛,原來有些犀牛有兩個角,一個長,一個短。

轉一個角度看,這長角就是一掠,短角就是一啄。那就不用麻煩犀牛出場了,不用叫什麽犀角勢,只要叫「永」字八法的掠勢和啄勢就可以了。

《漢谿書法通解·新月勢》清·戈守智

■ 新月之法,「右」、「大」之字用之,須勻而圓。......

還有一個新月勢,「新月之法,『右』、『大』之字用之,須勻而圓。......」顧名思義,這是取像於新出的月亮,彎彎的一撇。

新月勢

但我找出王羲之和智永寫的「右」字,他們的一撇就是弧線掠,並不很彎曲。

王羲之《蘭亭序》中有兩個「大」字,一個撇比較彎,另一個就比較直,

智永《真草千字文》和《陰符經》中的「大」字,往往是先比較直地寫下來,然後開始轉彎。

簡言之,就是沒有統一的標準。戈守智還記錄了一個護尾勢,他說:

《漢谿書法通解·護尾勢》清·戈守智

■ 護尾之勢,章草法也。《季直表》「獻」字用也。

護尾勢

所謂《季直表》,就是鍾繇的名作《薦季直表》,裡面果然有一個「獻」字,這一撇就是他說的護尾勢了。

護尾,蔡邕《九勢》說是用力收鋒的意思。《薦季直表》是真書,說這種寫法來之於章草,就有點牽強,著名的章草帖中很少有這樣的撇。

我把前面是的七種化勢排列在一起,大家比較一下。

鈎鐮勢、懸戈勢、新月勢和護尾勢四種,都是走弧線的,犀角勢、拂掠勢和鳥啄勢這三種,是走直線的。戈守智認為「拂掠勢」等也略有彎度,這裡暫不討論。這些筆勢名稱很難記,而且說明又模糊難明,歷史上幾乎沒什麽人使用它們,我們也不做傻瓜,一個叫掠勢,一個叫啄勢,這就夠了。

「永」字八法裡邊已經有了 7 號位的弧線走勢和直線走勢,如果沒有很大的不同,那就不用化什麽新的勢了。

還有個問題,撇的這三條線中,上面那條就是我標示為紅色的這條弧線,前面還沒有提到。有沒有撇是走這一條弧線的呢?非常少。

文徵明《遊虎丘詩》

這種撇我找了很久,終於在文徵明《遊虎丘詩》中找到,這個「石」字的撇,就是先左後右的。但是你可以看到,這是因為上面有節點,拖出節點的時候改變手勢所引起的。

這個「簷」字的長撇也是,你看是寫完橫筆以後翻手腕所致。因為極其少見,把它視為掠的化勢就可以了。

有人可能會想,老師這麽講了一課,講了這麽多沒用的筆勢術語,有什麽意思呢?

你看,宋元明清以來,歷代都有人想完善書法系統,一個學科,必須規定術語內涵清晰,概念明確。可惜他們走錯了路,書法系統反而混亂了。

其實張旭所闡明的「永」字八法,已經清晰地定義筆鋒走勢,簡單而明確。

所謂「八面鋒」,就是八個方向,在「永」字八法中已經充分表達了,你再要把這八個筆勢細分,那勢必就是繁瑣。

所以「永」字八法是精心設計的範例,思想深刻。崔邈所言,韓方明所記,《玉堂禁經》所錄,這就是王羲之系統的詳細說明。

宋元明清某些著作偏離了這一系統,必然失敗。我就是要各位明白「永」字八個單一筆勢,統一了名稱,後面複合筆勢就容易講了。

謝謝大家。

本節要點:

■ 歷代啄的化勢。 

■ 歷代掠的化勢。 

■ 「永」字八個方向的意義。

複習思考:

■ 「仁」字第一筆用啄寫還是用掠寫? 

■ 「八」字左撇,可以掠勢寫嗎?

《世说新语》原文 译文(二十一)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刘道邻)次子刘义庆组织一班文人,集体创作的一本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

容止 第十四

【原文】1.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①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注释】①崔季珪:崔琰(163—216),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人,曹操帐下谋士。他仪表堂堂,看起来威风凛凛。【翻译】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者。他觉得自己形貌丑陋,不能威慑远方的国家,就让崔琰代替自己接见,自己就握刀站在崔琰的坐床边。接见结束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你觉得魏王怎么样啊?”匈奴使者回答:“魏王仪表堂堂,非同一般,不过我觉得床头握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啊。”曹操听说后,就派人追杀了这个使节。【点评】这里曹操追杀使节的原因不好说,有人说是觉得使节很有眼光,怕将来有威胁,也有说是使节此言在暗讽曹操多此一举。总之这位奸雄做事的逻辑,总是让人猜不透,当然这个故事也可能只是传言。

【原文】2.何平叔①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②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注释】①何平叔:何晏。②魏明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曹叡。但据考证,此事应为曹丕所做。【翻译】何晏姿态仪容都很美,脸特别白。魏明帝怀疑他搽了粉,当时正好是夏天,就故意给他吃热汤面。吃完后,何晏大汗淋漓,撩起红衣擦脸,脸色反而更加白皙。【点评】魏晋时期的贵族男子都很看重容貌,喜欢涂粉抹香水之类,用现在的话说,流行花美男。

【原文】3.魏明帝使后弟毛曾①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②。【注释】①毛曾:魏明帝时毛皇后的弟弟,官至驸马都尉、散骑侍郎。②蒹葭倚玉树:蒹是荻,葭是芦苇,比喻微贱、貌丑。玉树指传说中的仙树或珍宝制作的树,比喻品貌之美。此指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翻译】魏明帝曹叡让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侯玄坐在一起,当时人们评价,这就像是芦苇倚靠在玉树边上。【点评】让一个相貌不佳之人跟大帅哥坐在一起进行比较,真的很残酷。

【原文】4.时人目夏侯太初①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②颓唐如玉山之将崩。【注释】①夏侯太初:夏侯玄,字太初。②李安国:李丰(?—254),字安国,冯翊东县(今陕西大荔一带)人,任中书令,因为在曹爽和司马懿之间摇摆不定,两面讨好,为世人所鄙视,后联合外戚张缉等人准备推翻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辅政,被司马师所杀。【翻译】当时人评价夏侯玄容貌光彩照人如同怀抱着日月,而李丰颓废萎靡,好像玉山将要崩塌一样。【点评】眼神很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夏侯玄不仅貌美,而且光明磊落,是个大丈夫,临刑也不变色,故而双目朗朗;李丰总是在时局之中摇摆不定,为政治局势感到焦虑,所以颓唐不振。

【原文】5.嵇康身长七尺八寸①,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注释】①七尺八寸:古代的尺寸每个年代都不一样,按照南北朝时期的尺寸,嵇康在一米九左右,在古代确实高大。【翻译】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翩翩,形体健美。见到他的人都赞叹:“他举止潇洒柔和,气质清爽飘逸。”有人说:“他苍劲有力,好像松林间的飒飒之风,高远舒缓。”山涛说:“嵇康的为人,好像傲然挺立的孤松,他喝醉的时候,就像是巍峨的玉山要倒下一样。”【点评】嵇康的形象、才华、品性,在当时的士人之中简直是天王巨星一般的存在,备受推崇,故而他也被司马氏所忌惮。

【原文】6.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翻译】

裴楷评价王戎:“他的目光炯炯有神,如同岩下的闪电。”

【原文】7.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①。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②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注释】①神情:神志,风度。②左太冲:即左思,他文采出众,相貌却很丑陋。【翻译】潘岳姿态容貌都很美好,神态风度也很优雅。年少时夹着弹弓走在洛阳街头,看见他的妇女都会拉着手把他围起来观看。左思长得非常丑,也想学潘岳去街头招摇,结果妇女们看到他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去了。【点评】这位潘岳在古代美男子之中可谓最有名了,“貌比潘安”这句成语说的就是他。看来从古到今有一点是相同的,看人总是先看脸的……即便有才如左思,想效仿潘安就成了作死。那个时代的女性表达喜爱与嫌恶也是蛮大胆的。

【原文】8.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翻译】王衍容貌端正秀丽,善于谈玄理,经常手持白玉柄拂尘,白玉的颜色和他的手的颜色没有分别。【点评】手如白玉,人也秀丽,感觉像是男生女相。

【原文】9.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①。【注释】①《晋书·夏侯湛传》载,潘岳和夏侯湛常常同行同止,出则同车,入则同席。【翻译】潘安和夏侯湛两人都很俊美,喜欢结伴同行,当时人们评价他们是“连在一起的一双玉璧”。

【原文】10.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①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注释】①晋惠帝:司马衷(259—307),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次子,290年—307年在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在位期间由权臣和皇后、外戚把握朝政,后引发“八王之乱”,帝位被司马伦所篡,自己则被诸王辗转挟持,备受后死去。【翻译】裴楷长相俊朗不凡。一次他生病,有些严重,晋惠帝司马衷派王衍去探望他。当时裴楷正面向墙躺着,听说王衍来了,勉强自己回头看王衍。王衍离开之后,对别人说:“他双目炯炯,好像山岩下的闪电;只是精神散乱,身体确实有些小问题。”

【原文】11.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翻译】有人对王戎说:“嵇绍气度不凡,卓尔不群,站在人群中就像野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显眼。”王戎回答:“那是你没见过他的父亲嵇康而已!”【点评】这就是成语“鹤立鸡群”的出处,可见嵇康虽然去世,风度神采依然让人神往不已。

【原文】12.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翻译】裴楷仪表出众,就算脱下礼帽,穿着粗布衣服,披头散发仪容不整的时候,都很好看,当时人们说他是玉人。见到他的人说:“看见裴楷,就像行走在玉山上,感到光彩照人。”

【原文】13.刘伶身长六尺,貌甚憔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翻译】刘伶身高六尺,相貌非常丑陋憔悴,可是他总是悠闲自在的样子,把身体当作土木,逍遥物外。【点评】六尺身高,换算成今天的尺寸大概一米五。刘伶好老庄之道,崇尚自然潇洒,美丑只是表象,真名士自风流。

【原文】14.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①。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注释】①王武子:王济。他文武双全,英姿飒爽,乃是一时人杰。【翻译】王济是卫玠的舅舅,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他见到卫玠时,总是赞叹说:“珠玉在旁,我都不免感到自惭形秽!”【点评】王济本身就是当时著名的美男了,却在卫玠面前感到自惭形秽,卫玠不愧是玉人。可惜他体弱多病,二十七岁就病死了。

【原文】15.有人诣王太尉①,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注释】①王太尉:王衍。后面的五个人都是王衍的兄弟或堂兄弟,安丰即王衍堂兄王戎,大将军即堂弟王敦,丞相即堂弟王导,季胤是弟弟王诩的字,平子是弟弟王澄的字。【翻译】有人去拜访王衍,遇到王家的王戎、王敦、王导也在座;他走到另一个房间去,又见到了王诩、王澄。回家后,告诉别人说:“今天走这一趟,满眼都是珠宝美玉。”【点评】琅琊王氏一族,是东晋四大家族之一,文中这些出场人物无一不是当时的风云人物,有豪杰、有国士,当真是琳琅满目。“琳琅满目”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此。

【原文】16.王丞相见卫洗马①,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注释】①卫洗马:卫玠,任太子洗马。【翻译】王导看见卫玠,说:“身体很消瘦柔弱,即使终日调理,也像撑不起轻软的丝绸衣服。”【点评】不堪罗绮,说明卫玠真是瘦弱得可以,这样的花美男被世人推崇,说明魏晋时期的审美偏向阴柔。

【原文】17.王大将军称太尉:“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间。”【翻译】王敦称赞王衍:“他处在众人之中,就好像是珠玉放在瓦砾石块中间。”

【原文】18.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①,颓然自放。【注释】①十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是一围,腰宽十围就是很粗的了。【翻译】庾敳身高不足七尺,腰带有十围粗,却气度潇洒、怡然自得。【点评】这篇是说庾敳身体肥胖,却风度潇洒。可见魏晋时期的人不仅看重外表,也看重气度。

【原文】19.卫玠从豫章至下都①,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注释】①下都:指京都建康(原名建邺)。西晋旧都洛阳,所以后来称新都为下都。【翻译】卫玠从豫章郡到建康时,人们都久仰其名,慕名而来,来看他的人太多,堵成一面人墙。卫玠本来就有弱症,身体不堪疲惫,终于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杀卫玠。【点评】可以想象大明星走在路上被群众围观的场面,确实会造成拥堵推挤等问题,不过这一代美男子真的身体太弱了。

【原文】20.周伯仁道桓茂伦①:“嵚崎历落可笑人②。”或云谢幼舆③言。【注释】①桓茂伦:桓彝,字茂伦,桓温的父亲,很受周欣赏,死于苏峻之乱。②嵚(qīn)崎:山高峻,比喻人高大英俊。利落:指举止洒脱。可笑:可喜。③谢幼舆:谢鲲,字幼舆,两晋时期名士,谢安的伯父。【翻译】周称赞桓彝:“高大英俊,举止洒脱,招人欢喜。”也有人说这话是谢鲲说的。

【原文】21.周侯①说王长史父②:“形貌既伟,雅怀有概,保而用之,可作诸许物也。”【注释】①周侯:即周,周伯仁。②王长史父:王濛的父亲王讷。王讷(生卒年不详):字文开,东晋时官至新淦令。【翻译】周评价王濛的父亲王讷:“形貌宏伟,优雅大度,保持这些优点运用之,可以做许多事情。”

【原文】22.祖士少见卫君长,云:“此人有旄仗下形。”【翻译】祖约见到卫永,说:“这个人有站在旌旗下的将帅风范。”

【原文】23.石头事故①,朝廷倾覆。温忠武②与庾文康投陶公③求救。陶公云:“肃祖④顾命不见及。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⑤,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前往。温曰:“溪狗⑥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并非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注释】①石头事故:指苏峻之乱。②温忠武:温峤,谥忠武。③庾文康:庾亮。陶公:陶侃,东晋名将。④肃祖:晋明帝司马绍的庙号。⑤诸庾:指庾亮兄弟。⑥溪狗:当时来自北方的世家对江西一带人的蔑称,陶侃出生于江西,此处是温峤称呼陶侃,可以理解为亲密,也可以理解为傲慢。【翻译】石头城事变后,朝廷被倾覆了。温峤和庾亮投奔到陶侃那里求救。陶侃说:“先帝的遗诏中没有提到我。而且苏峻作乱,原因就在庾家人身上,杀了庾家兄弟,也不足以向天下人谢罪。”这时庾亮正在温峤的船后,听见这些话后,又担心又害怕,想不出办法来。过了几天,温峤劝他去见陶侃,庾亮犹豫着不敢去。温峤说:“陶侃那个溪狗我很了解,你只管去见他,不会有事的。”庾亮的相貌风度,使得陶侃一见便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他和庾亮畅谈欢宴了一整天,对庾亮的爱慕和推重立刻就达到了顶点。【点评】由此可见相貌气质是多么重要啊,本来陶侃是有心杀庾亮的,结果一见之后,为之倾心。

【原文】24.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后来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消颓。”右军答曰:“唯丘壑独存。”【翻译】太尉庾亮在武昌时,秋夜天气凉爽、景致清幽,他的属官殷浩、王胡之等一群人登上南楼吟诗唱诵。吟诵得正在兴头上,听见楼梯上传来重重的木鞋声,肯定是庾亮来了。不久庾亮带着十几个随从走过来,诸位贤士就想站起来回避。庾亮慢悠悠地说:“诸位稍微待一会儿吧,老夫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于是就坐在胡床上,和大家一起吟诗、谈笑,座中人都能够尽情欢乐。后来王羲之下建康,跟丞相王导说起这件事。王导说:“庾亮那时候也不得不稍微收敛一下气势。”王逸少回答说:“唯独那种幽雅的情致还保留着。”【点评】游玩的时候怕遇到领导,这也是古今皆同了。

【原文】25.王敬豫①有美形。问讯王公,王公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又云:“敬豫事事似王公。”【注释】①王敬豫:王恬,字敬豫,是王导的第二个儿子。【翻译】王恬有美好的容貌。有一次去向父亲王导请安,王导拍着他的肩膀说:“遗憾的是,你的才能和形貌不相称。”又有人说:“王恬看上去样样都很像王导。”【点评】王恬在当时也是风流少年,书法围棋都很精湛,而且从小喜欢学武,因为学武不被王导喜欢。史载,王导见大儿子王悦就会高兴,见到王恬就会有怒色。

【原文】26.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翻译】王羲之见到杜乂,赞叹说:“脸像凝脂一样白皙,眼睛像点上了漆一样黑,这是神仙中人。”当时有人称赞王濛的相貌,蔡谟说:“可惜这些人没有见过杜乂啊!”【点评】很难评价女性的外貌,南北朝时期很流行阴柔之美。

【原文】27.刘尹道桓公:“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翻译】刘惔评价桓温说:“双鬓如竖起的刺猬毛,眉眼像紫石英一样有棱有角,确实是孙权、司马懿这一类的人啊。”【点评】这是在暗指桓温是有称帝野心的人啊。

【原文】28.王敬伦①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曰:“大奴自有凤毛。”【注释】①王敬伦:王劭,字敬伦,是王导的第五个儿子。【翻译】王劭的仪表风度像他父亲,任侍中时,加授给桓温官服,从大门进入。桓温望见他,说:“王劭的确有他父亲的风采。”【点评】王导本身就是个美男子,儿子们个个也是风姿过人。南北朝时期好多当官的都特别看重外貌风度。

【原文】29.林公道王长史:“敛衿作一来,何其轩轩韶举!”【翻译】支道林评价王濛说:“他收拢衣襟站起来的时候,多么器宇轩昂啊!”【点评】王濛年轻的时候行事作风很放浪,年纪大了才逐渐克制。

【原文】30.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翻译】当时的人评价王羲之:“飘逸如浮云,矫捷如惊龙。”【点评】这一段评价套用了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原文】31.王长史尝病,亲疏不通。林公来,守门人遽启之曰:“一异人在门,不敢不启。”王笑曰:“此必林公。”【翻译】长史王濛有一次生了病,探病之人无论亲疏,都不让进。有一天支道林和尚来了,守门人立刻去禀报王濛说:“有一个相貌特别的人来到门口,我不敢不禀报。”王濛笑道:“这一定是林公。”【点评】从这两篇可以看出,支道林和王濛的私交很不错。

【原文】32.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桓大司马曰:“诸君莫轻道,仁祖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想。”【翻译】有人评价谢尚,对谢尚不是很尊重。桓温说:“大家不要胡说八道,轻易评价他,我看到谢尚踮起脚在北窗下弹琵琶的时候,实在是让我想到天上的仙人。”

【原文】33.王长史为中书郎,往敬和许。尔时积雪,长史从门外下车,步入尚书,著公服。敬和遥望,叹曰:“此人不复似世中人!”【翻译】王濛任中书郎的时候,有一次去王洽那里。那时有积雪,王濛在门外下车,身穿官服走入尚书省衙门。王洽远远望见雪景衬着的王濛,赞叹说:“这人不像是尘世中的人啊!”【点评】王濛自己也很注重仪表,据说每次照镜子都会自恋地感叹:“我父亲怎么会生出我这么出色的儿子啊?”

【原文】34.简文作相王时,与谢公共诣桓章武。王珣先在内,桓语王:“卿尝欲见相王,可往帐里。”二客既去,桓谓王曰:“定何如?”王曰:“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公亦万夫之望,不然,仆射①何得自没?”【注释】①仆射:指谢安。【翻译】简文帝司马昱之前担任丞相时,和谢安一起去看望桓温。这时王珣已经在桓温那里,桓温对王珣说:“你曾经想见相王,现在可以留在帐里。”两位客人走了以后,桓温问王珣说:“相王究竟怎么样?”王珣说:“相王任丞相,自然像神灵一样贤明,您也是众望所归之人,不然,谢安怎么会委屈自己来拜访您呢!”【点评】桓温让属下观察二人,其实也是为日后废帝的大事做准备。这点其实有些难理解,桓温想篡权废帝,后来却把优秀的简文帝推上皇位,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可能是信心十足?

【原文】35.海西①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注释】①海西:即晋废帝海西公司马奕。海西公即位后,会稽王司马昱任丞相。后来他被桓温所废,桓温又立司马昱为简文帝。【翻译】海西公当政时,大臣们每次来早朝,殿堂中还很昏暗,只有会稽王司马昱进来的时候,器宇轩昂,光彩照人,就像升起的朝霞。【点评】从各种评价中可见,司马昱是一个相当出类拔萃的王爷。

【原文】36.谢车骑①道谢公:“游肆复无乃高唱,但恭坐捻鼻②顾睐,便自有寝处山泽间仪。”【注释】①谢车骑:谢玄。②捻鼻:堵住或捏住鼻子。谢安有鼻炎,吟诗的时候,鼻音较重。许多士人为了模仿他的声音,专门捂着鼻子吟诵。这种读法竟有一个专名,叫作洛下书生咏。【翻译】谢玄讲到谢安,说:“他在游玩放松的时候,不需要高声咏唱,只是端坐在位置上捏鼻作洛下书生咏,环顾四周,就会有一种自然而然处在山水草泽之间的超然仪态。”

【原文】37.谢公云:“见林公①双眼,黯黯明黑。”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注释】①林公:东晋高僧支道林。【翻译】谢安说:“我觉得林公的双眼黢黑明亮,可以照亮黑暗的地方。”孙绰见到支道林,说:“威严的样子里透露出直爽。”【点评】根据多人的评价,支道林高鼻深目,不像是汉人,他来自当时的河南,很有可能是羯族人。

【原文】38.庾长仁①与诸弟入吴,欲住亭中宿。诸弟先上,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长仁曰:“我试观之。”乃策杖将一小儿,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注释】①庾长仁:庾统,字长仁,是庾亮的侄儿。【翻译】庾统和弟弟们过江到吴地,半路上想在驿亭里住宿。几个弟弟先进去,看见满屋都是百姓,他们也都没有回避的意思。庾统说:“我试着进去看看。”于是他拄着拐杖,扶着一个小童进去,刚一进门,里面的百姓见他神采不凡,一下子都回避开来。【点评】这就像明星们到大排档吃饭一样,周围的人本能地觉得“这些人不一般”吧。

【原文】39.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翻译】有人赞叹王恭的形体容貌美好,说:“清新脱俗,如同春天的杨柳。”【点评】王恭是当时出名的美男子,门阀巨族王家出了好多美男子。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擅长与不擅长

#我在岛屿读书#

读到一句话,做自己擅长的让你生活的好,做不擅长的让你成长。

顿觉得很有道理,谁都有这样的感觉,做自己擅长的事时,会非常轻松,处处感觉得心应手,轻而易举,甚至很不理解别人笨拙的样子。

在生活中,做自己擅长的事,打磨自己擅长的事,可以帮助别人,可以换得到金钱,也可以获得成就感。

如果岁月一直这么静好,生活总是这么风平浪静,欣欣向荣,世事没有那么波折,行业没有寒冬。所有人都可以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生活,真是一件美好又幸福的事情。

但现实从来都不是这样的温良,残酷也是现实的一部分、现实的一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就你的东西也能束缚你。也许,引以为傲的擅长只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对某些特定的时候有用的错觉。遇到更强的竞争,遇到时势变化,擅长也会变得不合时宜。

一边使用擅长,一边保持警醒,才是对的做法。

不因一点成绩沾沾自喜,不因一时的成功故步自封,在擅长的领域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开创属于自己的主场。

去尝试不擅长的东西,不自信的时候尝试丢一次脸,在腼腆不好意思的时候不妨在大庭广众面前讲一次大话,在异样的眼光里从容淡定一次,人生将变得开阔。

人成长了,高度有了,格局大了,以前擅长的事也会水涨船高,有大的突破、更大的舞台。多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摧枯拉朽》成语典故

摧枯拉朽

摧枯拉朽

【出处】

《晋书·甘卓传》:朔流之众,势不自救,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译义】

比喻敌人已势穷,像枯朽的树木,很容易摧毁。摧:摧毁姜的草干。朽:朽烂的树木。

【故事】

公元318年,琅玡王司马睿在堂兄弟王导、王敦的支持和拥护下,建立东晋。王敦也因此升任大将军,领荆州牧。后来,由于晋元帝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王敦打算起兵反对朝廷。

王敦在武昌起兵出发前,劝说安南将军、梁州刺史甘卓一起举兵东下,甘卓答应了。但到出发那天,王敦已登上战船,甘卓却没有到,只是派了一名参军来到武昌,劝说王敦不反叛朝廷。王敦听了非常吃惊,说:“甘将军没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谈的意思,我只是去消除皇上周围的坏人,没有别的意图。如果事情成功,我一定高封甘将军,请你转告甘将军。”

参军回禀甘卓后,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也有谋土向他献计,不妨答应王敦一起举兵,待他东下后再讨伐他。但甘卓怕将来说不清楚,还是不同意。

当时,湘州刺史司马承坚决反对王敦反叛朝廷。他得知王敦举兵东下,便派主簿邓骞前往襄阳,希望甘卓忠于朝廷,讨伐王敦。甘卓的参军李梁劝甘卓伺机而动,不要匆忙行事。如果王敦取胜,他必将重用甘卓;如果王敦不胜,朝廷必将重用甘卓,让他起兵平定叛乱。这样,无论哪一方取胜甘卓都不会吃亏,因此不能轻易举兵出战。

邓骞反驳李梁,说甘卓这样做是脚踩两只船,必然会招来祸患。其实,王敦的兵马不过万余,守卫武昌的不足五千,甘卓的军队超过王教两倍,如果进军武昌,一定能取得胜利。最后他对甘卓说:“甘将军如果发兵攻打武昌,就好像摧毁干枯的草和朽烂的树木那样容易,不必有什么顾虑。”

尽管如此,甘卓仍然犹豫不决。王敦挥军东下,见甘卓不来响应又派参军乐道融去襄阳,再次劝说甘卓起兵。乐道融是反对王敦叛乱的,所以他劝甘卓起兵讨伐王敦。甘卓这才下了决心,写文声讨王敦。

王敦得知甘卓率军前来讨伐,非常害怕,又派甘卓的侄儿参军甘印请求甘卓回师襄阳;而都尉秦康劝说甘卓忠于朝廷,一举消灭王敦。但是甘卓优柔寡断,不听秦康劝告,竟然回师襄阳。后来,襄阳太守周虑等人与王敦勾结,将甘卓暗害。甘卓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王敦,结果因为动摇不定,反而被王敦暗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