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紫微斗数

天眼神鉴(天眼神鉴 小说)

时间:2023-12-27 23:54:05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宋•李公麟《五马图》鉴赏

● 李公麟简介

李公麟(1049-1106年),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他出身名门大族,家藏古器名画法书甚多,自幼知识渊博,好古善鉴,多识奇字,长于诗文,行楷书有晋人风。

李公麟善学,不但家学渊博,更集诸家之长,广泛学习前辈画家吴道子、顾恺之、陆探微、韩幹等人画作,得其大成又大胆创新,突破前人束缚自成一家,被后世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

他一生勤奋,作画无数,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画人物、道释——运笔行云流水、神态飞动,深得吴道子旨趣;

画山水——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着色追李思训心法;

画马过韩幹——“大率学韩幹,略有增损”,鬼斧神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公麟高超的画马功力,源自他在生活中对马细致入微的观察,对马习性的熟悉和了解,以及他对绘画技艺的纯熟运用……。杜甫评韩幹画马“画肉不画骨”,苏东坡说“龙眠胸中有千驷,不唯画肉兼画骨。”

李公麟画马,极其重视观察和写生,“每欲画,必观群马,以尽其态”。 据说他每过皇家养马的太仆廨舍,“必终日纵观,至不与客语”,可见其专注用心的程度。所以他笔下的马,大都形神皆备,栩栩如生。传说他画马,能把马之神魄取至画中,待作品完成,能致厩马失神而死。养马人恐惧,恳请他别再画了,由此他名声大振,传遍天下,成为宋画马第一人。

李公麟观察画马痴迷到流连忘返,甚至忘我的境地,可谓“终日不去,几与俱化”。有高僧指点,“恐堕入马趣” 不可长此,他有所顿悟,后改学道释人物画,居然又深得吴道子的笔法。

● 传世名作《五马图》

目前我国仅存的《五马图》属珂罗版,即以珂罗版复制法印刷所得,一幅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幅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9年初,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颜真卿”特展中,一并展出传说中的李公麟《五马图》真迹。当时消息一出,很多人专门打飞的去观展,结果令人傻眼:所谓的真迹并非全然白描,画中有着浅的设色!不是说好的白描吗,怎么还带上了颜色呢?还有画中马的序位为啥也跟北京、台北的有出入呢?很多人疑惑不解。

而关于日本展出的《五马图》的来源,官方说法是:

《五马图》经南宋内府、元代柯九思、明代张霆发递藏,乾隆时期入清内府。1925年-1932年间,日本人从溥仪那里买了40幅书画,溥仪把《五马图》作为添头送给了日本人了,所以《五马图》便流传到了日本。

● 《五马图》疑云

自从李公麟创作的《五马图》诞生,引来后世多少代、多少人对它侃侃而谈,有从艺术的角度入手,有对高超技法的分析……毫不吝惜赞美的言辞,一堆“龙眠”鉴画大师唧唧复唧唧,只可惜…清清江水用以濯足!

对如今世人所见之《五马图》,有两人早已在画上留下自己的个见,一是宋朝的黄庭坚,一是清代的乾隆皇帝。

1、黄庭坚在画卷末尾有跋曰:…此马驵骏颇似吾友张文潜笔力

后接:瞿昙所谓识鞭影者也。(意为:宇宙间,除天外最厉害的人,方才有追影识鞭的能力。即所谓的,若有诚心,天眼彻见。)

黄庭坚题此跋,可见他所持的态度和立场是:所画之马健壮无比,倒很像吾友张文潜的笔法(即此马不是李公麟所画)。所以,即便《五马图》上的题字和题跋确证为黄庭坚亲笔所书,但他本人对该马是李公麟所画是持否定的立场。

而不是目前世人所理解的——“《五马图》上虽然没有李公麟的题款,但黄庭坚的题字和题跋显然此李公麟亲笔签名更为可信。因为目前黄庭坚的字可认,而李公麟的字世无所传,不可认…。”进而把《五马图》说成是李公麟传世作品中最没争论的一件。

2、清乾隆皇帝在《五马图》上留有两题跋:

第二题跋中有这么一句:当是后人窜取题识,真迹别为之图,以炫观者,是以并公麟姓名割去楮尾…。

乾隆所写的第一跋和第二跋,态度转变十分明显,为什么呢?

因为皇帝老儿太狡猾了,在他写下第二跋时,应该已经把那幅被“割去楮尾”的马图收入囊中,所以第二跋的语气完全是调侃世人,抑或他对自己先前的误认行为的一种笑侃。

正因如此,也让这幅从宋传至清的《五马图》上,留下他御题的二跋,并盖了他的印章的古画得以继续保存至今。因为古画的传承确实不易。

况且,如此更显出他过人的鉴别之智,试想一下!当时的他肯定得意非凡,没有进一步摎穿《五马图》存“假”,更显得他乾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传世文献记载宋李公麟确有《五马图》名作传世。但真迹究竟是日本展出的《五马图》?还是故宫所藏之《五马图》?无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 《五马图》鉴

要想鉴别出《五马图》真迹,得先了解《五马图》的故事,《五马图》画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思?是根据什么而画?像李公麟这样好古善鉴、才艺杰出的画家,他岂能为了画马而画马,所以《五马图》的创作一定包含着更深层的含义。

李公麟道:吾为画,如骚人之赋诗,吟咏性情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

结合古传承知识以及图画的制式,我给出的答案是:李公麟的《五马图》,画的是五色马、五种人着五种服饰,表示古代五方、五行的故事,所表达的是良驹进贡、四方臣服的意思。

在古代五方位对应五行、五色,五方为东、南、中、西、北五方,王居中方。而李公麟的《五马图》便是按五方、五行、五色画以五种方位、五色良驹、五方人士、五方服饰。下面以日本展出之《五马图》举例加以说明:

五方,五行,五色,五马相对应,分别为:

东方——木——青色——苍马——黄庭坚题之“凤头骢”

南方——火——红色——赤马——黄庭坚题之“好头赤”

中方——土——黄色——黄马——黄庭坚题之“锦膊骢”

西方——金——白色——白马——黄庭坚题之“照夜白”

北方——水——黑色——玄马——(未题)

牵马之人,代表东、南、中、西、北五方人士及其服饰:

①东方之人:高大早慧,高鼻子,大嘴巴,厚肩,爱踮脚走路,服饰与中原人士相近,头戴巾。东方马及马官如下图所示(以下均以日本展出的《五马图》为例)。

②南方之人:南方炎热,那里的人形体修长,脸尖锐,大嘴,大眼睛。南方属赤色,《五马图》所示之第三图,牵马人留胡子,左袒,赤脚,下短装,马设色赤色,可证此马为南方之马。

③中方之人:中方属黄色,以胃为位,居位之人大脸盘,腮帮短,胡须美,身体肥胖,人聪慧通达。中方黄马,在李公麟的《五马图》上应处于居中位置,代表皇权居中治四方之民。

④西方之人:西方高原地带,居民牧羊人也,穿长袍,长袍右无襟。寒冷季节用羊皮作长袍,扎腰带,在腰部挂刀。其人高鼻、深眼、多须。西方属白色。《五马图》所示之第一图即为西方白马。

⑤北方之人:北方是寒冰堆积不化的地区。生活在此的居民是游牧民族,“畂鱼以食,皮毛以衣,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放鹰猎。”居人身形萎缩,脖子短,大肩臂,尾柱骨向下突出。《五马图》所示第二图,绘制的即为北人玄马。

李公麟所画之《五马图》,中方之外的其它四方马,表示的是四方所上贡之马,牵马人代表四方上贡之使臣。

故,日本展出的《五马图》应是李公麟《五马图》的临摹本,且是已乱了序的。李公麟《五马图》原作按其画意,五马正确的序位应如下图所示:

乾隆认为流传有序的《五马图》的第五匹马非李公麟原作。日本美术学者泷精一和铃木敬等人均认为日本所藏的《五马图》最后这匹马非李公麟真迹,而是后人补画。

这匹马就是南人赤马:

这匹马跟另外四匹马在画技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另外四匹马属于“肥马”一类的画法,即杜甫所说的 “画肉不画骨”,所以在马的“写真”和“写神”上有所缺欠,另外所见之马官的画技也远远达不到“宋画第一人”的水准。故黄庭坚才说“颇似吾友张文潜笔力”。

但画南马的技艺又高于其它四马,南马能表现出部分“马神”,且设色应是后人临李公麟《五马图》南马的补画图。但此南马离公麟所画“盖神骏精魄皆为伯时笔端取之而去”之马仍相差甚远。

● 《五马图》之真迹鉴赏

世人鉴画,多取空名,但闻名家之作,便以论附会,此乃所谓“耳鉴”。另有观书画者以手触摸,谓色不染指者为佳画,还有摩擦听声者、闻气味鉴画者,此等又在耳鉴之下也……善求画者,往往观古人笔意,能通画者笔意之神,此谓“神鉴”也。

乾隆后来得到李公麟《五马图》之楮尾(有乾隆印章),(即他所说的“当是后人窜取题识,真迹别为之图,以炫观者,是以并公麟姓名割去楮尾……”)其图如下:

此图即为李公麟《五马图》之北人玄马。

而画中之马正如苏轼所赞“吁鬼章,世悍骄。奔贰师,走嫖姚。今在廷,服虎貂,效天骥,立内朝,八尺龙,神超遥。”

李公麟画马:立意为先,布置像饰为次,成染精致,盖其心手相忘,笔与神会,而妙出意表……这岂是俗工所能为之?

画至率略简易,处而最终不可近也。苏东坡赞其:“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

此北人玄马图,说明传闻之《五马图》为白描图实际有误,李公麟《五马图》真迹应为设,且五马分别设五色,东马青色,南马枣红色,中马黄色,西马白色,北马黑色。另外,李公麟的《五马图》是有款有章,只不过款和章在第五幅北人玄马图上。

北人玄马图之马,皮毛油亮,肌肉结实,骨骼精奇,形态生动,就那么一瞄,眼里有戏,传神立体;人物刻画精炼细致,状貌异常生动,须眉之间,可辨分其年龄、身份、民族,甚至由其表情可窥其内心。

由北人玄马图可以想象及推测,其它缺失的四马图无论从画工、设色、细节、层次……必定高于目前馆藏之《五马图》不止一丢丢。

● 李公麟其它作品鉴赏

1、折枝枇杷山雀图(李公麟设色花鸟画)

2、李公麟行草书法

后记:古画的鉴定除了“目鉴”和考证两种方法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还可以像考古学中运用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一样对古字画进行鉴别,如对碳十四、纸绢、签名、画迹等的鉴定。当辨真伪、明是非、评价值三方面均得以揭示,便能把那些“沧海遗珠”更准确地“识捡”回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