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一斗米是多少斤(古代一斗米是多少斤)

时间:2024-02-10 04:13:08 作者:旧事重提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老祖宗留下的10句话,说尽人生百态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

但是,你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

一斗米不够,二斗米不够,一担米还是觉得你只给了沧海一粟。

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事,第一次为一个人提供帮助时,他会对你心存感激,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到了N次以后,他简直就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都是应该为他做的。

甚至当没有了这种帮助时,他会对施助者心存怨恨。

所以,人的善良一定要有度。当一个人不思进取,一味索取帮助时,请及时收起你的善良!

般般皆会,件件不精。

俗话说的好,贪多嚼不烂。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要想在某一个行业获得成就,那就要持续地在这一行业里深耕下去,如果什么都要学,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学不好。

现在都在提倡的工匠精神也是这个道理,在一件事上做到极致,那就是最优秀的工匠,也就能有最优秀的产品。

摆渡摆到江边,造塔造到塔尖。

做事情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坚持就是胜利。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天赋不够,也不是因为运气不好,而是因为没有坚持到最后。

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叫荷花定律,第一天开放的只是一小部分,第二天,它们会以前一天的两倍速度开放。

到了第30天,就开满了整个池塘。你知道什么时候荷花开了一半么?

很多人都会认为是第十五天,然而并非如此!到第29天时荷花仅仅开满了一半,直到最后一天才会开满另一半。最后一天的速度最快,等于前29天的总和。

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停在了第29天,成功看似遥遥无期,其实,只是差迈出最后一步而已。

遍地是黄金,一分本事一分银。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快马加鞭。这个世界上处处都是机遇,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本事。

有一分的本事,就能吃一分的饭,上天是公平的。

倘若有三分本事,却吃十分的饭,那一定是取巧钻营换来的,这样的人哪怕富足,心里也必然不踏实。

遍地都是机会,没必要投机取巧。只要自己有本事,不怕出不了头。

而且,也只有靠本事吃饭,才能做到凭良心做人。

不落海底不知大海深,不生子女,不知父母恩。

不落到海底不会知道海有多深,没有生儿育女,也不会知道父母的不容易。

事情得踏踏实实地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真正意义上感同身受。

所以,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真知都是在行动中得来的。

一个人没有为人父母,就永远不会知道父母在自己身上付出了多少,在历经养育子女的艰辛之后,才会明白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

才能真正懂得感恩,懂得孝顺父母。

不怕马王三只眼,就怕人怀两条心。

三只眼的马王爷是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人心难测。

堡垒都是在内部攻破的,对手再强,也抵不过众志成城,就怕有人心存两意,出卖朋友。

人心隔肚皮,交朋友一定要慎之又慎。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历经岁月陪伴的友谊往往更值得信任。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心太软的人不适合带兵打仗,讲义气的人不适合掌管财务。

战场生死攸关,关键的时候,绝不能因为妇人之仁而误了大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处此“一时”之时,统帅战将必要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以指挥行事,绝不能因心软而坏了大局。

世上忠义之士多好友,然好友则必然重友而轻财,所谓仗义疏财,所以义者不能守财,也守不住。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财。

打是亲,骂是爱,恼了性子拿脚踹。

打是亲,是指关系很亲密的人才会跟你打闹,讲的是肢体上的玩笑。

骂是爱,就是我们常说的,关系好才会说出你的不对和缺点,是正面的骂,是关爱,不是反面的辱骂。

爱到深处拿脚踹,是指关系很深了,当看到对方不努力,不上进,不听劝时,怒其不争,就用比较激烈的方式,刺激和帮助对方。

哪怕是用脚踹,但是心底是难过的,真心想帮助对方。

待你父母十二两,儿孙还你一整斤。

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将来孩子就会如何对待他自己。

我们说,一个家庭就是一棵大树,爷爷奶奶是大树的根,父母是枝叶,孩子是果实。

只有在根上施肥,枝叶才能繁盛,果子也才能有足够的营养。

一个人在孝养父母之时,自己的儿女也看在眼里,父母以身作则孝敬尊长,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榜样。

孩子是通过父母的行动,懂得孝的。

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孝顺老人,那么孩子就会孝顺父母,一家人就能和和美美。

灯常拨才亮,刀常磨才快。

俗话说的好,一勤天下无难事。勤拨灯,灯就常亮。勤磨刀,刀就锋利。

曾国藩一直认为:

不管是居家、居官、行军,都应该要以”勤”字为根本。

天道酬勤,一个人不管他的资质如何,只要能勤奋、坚持不懈,才智自然就会一点一滴积累下来。

成就伟业者,不必有过人之聪慧,但必有过人之勤奋。

古人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没有人能依靠天赋成功,只有勤奋才能将天赋变为天才。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

本文来源于:儒风大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内容

老祖宗留下的10句话,说尽人生百态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

但是,你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

一斗米不够,二斗米不够,一担米还是觉得你只给了沧海一粟。

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事,第一次为一个人提供帮助时,他会对你心存感激,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到了N次以后,他简直就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都是应该为他做的。

甚至当没有了这种帮助时,他会对施助者心存怨恨。

所以,人的善良一定要有度。当一个人不思进取,一味索取帮助时,请及时收起你的善良!

般般皆会,件件不精。

俗话说的好,贪多嚼不烂。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要想在某一个行业获得成就,那就要持续地在这一行业里深耕下去,如果什么都要学,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学不好。

现在都在提倡的工匠精神也是这个道理,在一件事上做到极致,那就是最优秀的工匠,也就能有最优秀的产品。

摆渡摆到江边,造塔造到塔尖。

做事情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坚持就是胜利。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天赋不够,也不是因为运气不好,而是因为没有坚持到最后。

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叫荷花定律,第一天开放的只是一小部分,第二天,它们会以前一天的两倍速度开放。

到了第30天,就开满了整个池塘。你知道什么时候荷花开了一半么?

很多人都会认为是第十五天,然而并非如此!到第29天时荷花仅仅开满了一半,直到最后一天才会开满另一半。最后一天的速度最快,等于前29天的总和。

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停在了第29天,成功看似遥遥无期,其实,只是差迈出最后一步而已。

遍地是黄金,一分本事一分银。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快马加鞭。这个世界上处处都是机遇,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本事。

有一分的本事,就能吃一分的饭,上天是公平的。

倘若有三分本事,却吃十分的饭,那一定是取巧钻营换来的,这样的人哪怕富足,心里也必然不踏实。

遍地都是机会,没必要投机取巧。只要自己有本事,不怕出不了头。

而且,也只有靠本事吃饭,才能做到凭良心做人。

不落海底不知大海深,不生子女,不知父母恩。

不落到海底不会知道海有多深,没有生儿育女,也不会知道父母的不容易。

事情得踏踏实实地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真正意义上感同身受。

所以,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真知都是在行动中得来的。

一个人没有为人父母,就永远不会知道父母在自己身上付出了多少,在历经养育子女的艰辛之后,才会明白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

才能真正懂得感恩,懂得孝顺父母。

不怕马王三只眼,就怕人怀两条心。

三只眼的马王爷是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人心难测。

堡垒都是在内部攻破的,对手再强,也抵不过众志成城,就怕有人心存两意,出卖朋友。

人心隔肚皮,交朋友一定要慎之又慎。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历经岁月陪伴的友谊往往更值得信任。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心太软的人不适合带兵打仗,讲义气的人不适合掌管财务。

战场生死攸关,关键的时候,绝不能因为妇人之仁而误了大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处此“一时”之时,统帅战将必要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以指挥行事,绝不能因心软而坏了大局。

世上忠义之士多好友,然好友则必然重友而轻财,所谓仗义疏财,所以义者不能守财,也守不住。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财。

打是亲,骂是爱,恼了性子拿脚踹。

打是亲,是指关系很亲密的人才会跟你打闹,讲的是肢体上的玩笑。

骂是爱,就是我们常说的,关系好才会说出你的不对和缺点,是正面的骂,是关爱,不是反面的辱骂。

爱到深处拿脚踹,是指关系很深了,当看到对方不努力,不上进,不听劝时,怒其不争,就用比较激烈的方式,刺激和帮助对方。

哪怕是用脚踹,但是心底是难过的,真心想帮助对方。

待你父母十二两,儿孙还你一整斤。

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将来孩子就会如何对待他自己。

我们说,一个家庭就是一棵大树,爷爷奶奶是大树的根,父母是枝叶,孩子是果实。

只有在根上施肥,枝叶才能繁盛,果子也才能有足够的营养。

一个人在孝养父母之时,自己的儿女也看在眼里,父母以身作则孝敬尊长,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榜样。

孩子是通过父母的行动,懂得孝的。

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孝顺老人,那么孩子就会孝顺父母,一家人就能和和美美。

灯常拨才亮,刀常磨才快。

俗话说的好,一勤天下无难事。勤拨灯,灯就常亮。勤磨刀,刀就锋利。

曾国藩一直认为:

不管是居家、居官、行军,都应该要以”勤”字为根本。

天道酬勤,一个人不管他的资质如何,只要能勤奋、坚持不懈,才智自然就会一点一滴积累下来。

成就伟业者,不必有过人之聪慧,但必有过人之勤奋。

古人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没有人能依靠天赋成功,只有勤奋才能将天赋变为天才。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

本文来源于:儒风大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内容

古人吃饭动不动“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是吹牛还是真能做到?

同时干翻一斗米加十斤肉加一斛酒的人,未见记载,但的确有一个人一顿干翻一斗米加十斤肉的记录,也有一个人干翻一斛酒的记录,前者是廉颇,后者是刘伶。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廉颇在赵国被责令退休后,跑到魏国发挥余热,但不受重视。赵国后来老被秦人吊打,赵王想起了老将廉颇,想让他返聘上岗,于是派使者去找他。廉颇对老单位有感情,跃跃欲试,马上拍着胸脯说:别看我年纪大了些,饭量一点没减!当下守着使者的面,面不改色的干翻一斗米加十斤肉。

厉害了我的爷!先不说使者回报赵王说的廉颇撑得接连拉了三泡的故事真实性,单说老将军能吃掉这些,已经很@密子君了好不好!老将军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战国时期的“斗”,相当于现在的两千毫升,单粒大米的密度与水接近,都是1000kg/m³,但大米是松散的,中间有空隙,宽松率大概在75%左右,所以每一千毫升的重量应该是750克左右,两千毫升(每斗)大概是1500克,折合现在的三斤。

战国时期的“斤”只相当于现代的一半,也就是说,只有五斤肉。

一个人能不能一顿饭吃掉三斤米加五斤肉?

就说个人,本人高三到大学这五年期间,米饭或馒头可以轻松干掉2斤,没准这有食堂的虚张声势,但谁说廉老将军去了三次厕所就没抠嗓子眼?

五斤肉,个人表示,绝对没问题,我肯定吃不掉。

但考虑到我的运动消耗量比起廉老将军的运动消耗量,似乎不可同日而语。

再加上老将军求战心切,产生的旺盛表现欲,就好像期末大考,不会答,含泪也必须答完.....

结论就是,个人体质有异,我选择相信老将军的食量。

再来说刘伶:

西晋时的一斛就是一百升,那时候的一升,是现在的一升的五分之一,也就是四两酒,一斛就是四十斤,和扎啤桶正好一个重量。

重量说完了,再看酒精度,现代的蒸馏型白酒一般认为是始自元代,西晋时的酒应该是自然发酵型米酒或黄酒、果酒之类,只有压榨程序,没有蒸馏一说,酒精度只能达到4、5%,跟现代啤酒差不太多。

40斤啤酒,马上快青岛国际啤酒节了,你去现场看看,每天能喝到这个程度的爷们能装满一整个醒酒室!

客观说来,只要喝完10斤之后允许不停走肾,我见过不止一位青岛爷们,只要给他留足时间,几十斤以上属于无限量。

不然你真的以为武松能敬不甘平凡的自己十八碗老白干后还能愉快的与老虎玩耍?

俗语说:“升米恩,斗米仇”啥意思?老祖宗说透人性,看后长见识

在我国的民间,一直都流传着诸多的俗语。它们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若是我们能搞清楚这些俗语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那想来在今后的时间里,这些俗语定能令我们受益匪浅。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跟“升米恩,斗米仇”这句俗语有关,很多人虽然会读,但却并不清楚它的意思。既如此,那自然也就无法搞清楚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句话的有意思吧!

一、“升米恩,斗米仇”的意思

要想搞清楚“升米恩,斗米仇”的意思,那我们就得先搞清楚这句俗语中所提及的“升米”和“斗米”的意思才行。其实,所谓的“升米”和“斗米”,意思非常好被理解。它们指的就是一升米和一斗米的意思,但却并非是说一升米就等于一斗米。要知道,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一斗米差不多等于十升米的样子。如此一来,那“升米恩,斗米仇”的意思无疑就不难被理解了——给别人一升米的时候,会得到别人的感谢。但是给别人一斗米的时候,反倒会遭到别人的仇恨。当然了,严格来讲的话,这只能算是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若想了解更深层次的意思,那就请继续往下阅读吧!

二、“升米恩,斗米仇”给予我们的警示

想要搞清楚这句俗语的深层意思,那大家不妨先来了解一个发生于我国古时候的一个故事。据说在我国古时候的时候,某地曾有一富一穷一对儿邻居。原本两家各过各的,彼此之间毫无交集可言。但没成想一场天灾降临,富户为了结个善缘,便好心地主动给穷的那户人家提供了一升米来应急。结果穷的那户人家收到这一升米后,就对富户表达了极为强烈的感激之情。后来,穷的那户人家在情况好转后去向富户表达感谢。与此同时,还向富户说明了自己缺少种植用的种子这件事。结果富户二话没说,直接就给了穷的那户人家一斗米来用。

按说富户都把事情做到这个份上了,穷的那户人家理应更加感激富户才对。然而让富户没有想到的是,穷的那户人家后来却开始嫌弃富户只肯接济自己一斗米用,还说富户为富不仁。结合这个故事,我们不难总结出“升米恩,斗米仇”的深层含义——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给别人一升米都会收到来自他们的感谢。但是帮助他们帮助得多了,情况就会发生改变。即受恩者很可能会变得很依赖施恩者,甚至一旦施恩者未满足受恩者的要求,那受恩者就很有可能会把他们当成仇人来看。由此可见,帮人也得讲究分寸,切不可一味惯着对方。

三、避免出现“升米恩,斗米仇”情况的办法

首先,切莫做烂好人。很多人之所以会落得个被受恩者仇视的下场,多是因为他们太过于喜欢当烂好人了。这样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时常会同情心泛滥,即见到别人过得不好或者遇到了困难,就会忍不住向人家伸出援助之手。而且后续还会频繁帮助人家,搞得好像世界上就他一个救世主似的。也不想想自己这样做好还是不好,自然就很容易遇到“白眼狼”了。所以,帮人没有错,但却不能如烂好人似的什么忙和谁的忙都帮。否则的话,一旦遇到个“白眼狼”,那个中苦果无疑就只能自行下咽了。

其次,要敢于对别人说不。除了不能当烂好人之外,要想避免出现“升米恩,斗米仇”的情况,我们还得要做到敢于对别人说不。很多人之所以会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慢慢发展成烂好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不敢对别人说不。就好像跟别人说不是多残忍的事情似的,自然到最后真正被残忍到的人就只能是他们自己了。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忙并不适宜去帮。若是非帮不可,那受到伤害便也只能算是活该了。

结语:

正常情况下,乐于助人是很该被提倡的事情,也是我们很该去做的事情。但是在乐于助人的同时,我们却并不能忽视掉人性中较为丑陋的一面,即自私或者说贪婪。要知道,正因为有这一面存在,乐于助人才会慢慢变成是理所应当。所以在这里,我们提醒大家,帮助人可以,但却不能毫无原则地去帮助别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先秦到唐初长达千年的“王牌军粮”,不但人马共食还能存放九年

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当兵吃粮,天经地义。维系士兵健康的军粮,不但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军粮受到了各朝各代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变迁,军粮也发生了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进步。

从先秦到唐初,粟米始终占据“王牌军粮”的宝座长达千年。之所以选择粟米,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有关。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早在6000年前,粟米就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古人就地取材,节省大量运输成本。

粟米耐旱耐贫,产量稳定,是当时唯一呈现盈余状态的谷类作物。秦汉时,大米种植尚未普及,1斤大米能换2.5斤粟米,其经济性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实行“什一法”(缴纳亩产量的十分之一作为税收),五口之家耕种百亩农田,每年可产粟米95石,余有45石。折合成现代计量单位,亩产约79.41 斤,已达到建国时的60%,可以说粟米在当时的粮食结构是绝对的顶梁柱。

粟米_图

此外,粟米具有保存时间长的特点。粟米的保质期长达9年,而大米的保质期只有5年,可见粟米天生就是当军粮的料。实际是贮藏起来的粟米保存期更长。隋朝亡国20后,长安府库中的积粟仍然可以食用。

粟米在军营中是人马共食的。汉朝,为了保证战马充沛的体力,给战马添加的精饲料就是粟米。根据《盐铁论》的记载:“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1 匹战马就要吃掉至少6 人的口粮,而汉武帝时期,全国拥有40万匹马,可见当时存在巨大的粮食消耗量。

现代科学试验表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每日所摄取的热量不应低于40千卡/公斤体重,才能维持体力消耗所需的能量。而粟米的热量为每100克362.44千卡(1,515千焦)。由上述数据,经过简单计算可知:一个体重65公斤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成年人,只补充粟米的情况下,他至少需要700克以上的主粮配给。

秦朝军队_图

根据《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的认定,秦汉时一斗禾重1350克。先来看看秦朝的粮食配供。当时秦国规定,按岗位的主次发放军粮。一位从事高强度岗位的士兵,早饭得到半斗小米,晚饭得到三分之一斗小米,合计1125克粟米。而站岗等次要岗位,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合计900克粟米。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秦朝的士兵基本能够吃饱肚子。

在军队里,普通实行一日两餐。在宋朝以前,军营的伙夫以煮小米粥为主。将粟米和切碎的野菜、豆类,甚至肉类混在一起,放入陶锅中一通乱煮。由于陶器保水性差,士兵们实际上吃到的是一碗稠菜粥。

秦汉时期的石画像 烤肉_图

随着小麦种植地区在北方地区的推广,唐中期开始,小麦在粮食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直到明末,小麦产量占据北方谷物总产量的半壁江山。有趣的是影响小麦普及的原因,并不是小麦本身,而是食用方式。汉代,古人用不脱壳的小麦煮熟,制作成“麦饭”,不仅难以食用,而且不易消化。

受到游牧民族影响,北方地区的百姓将小麦由“粒食”改为“粉食”。这一习惯的改变,推动了小麦的普及和推广,军粮也有了新的变化。唐朝为了与回纥、突厥等骑兵抗衡,建立起一支与游牧民族饮食起居类似的骑兵部队。为了减少后勤供应的压力,骑兵携带烧饼和大饼作为干粮,辅以渔猎畜奶,以此保持机动性和战斗力。而同时期中原地区的军营里出现了饽杔(即面片汤)、炊饼(即馒头)等新款军粮。到了明朝,穿孔烧饼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方便士兵携带食用,受到了军队的欢迎。

古代的农耕图_图

至隋唐时期,南方的生产力持续发展。南方地区稻米一年两熟,或者稻麦轮作复种,使得稻米产量迅速增加,通过南稻北运,大米和小麦逐渐成为军粮的标配。在明朝,伙夫们将熟米饭晒干,制作成“干饭”。饭点一到,士兵们取些干饭,用热水一泡,就能食用。这种方便米饭,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当时称之为“糗糒(qiǔ bèi)”。

士兵吃饭,光靠粮食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副食的补充。盐在军队后勤供给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资。古人将盐和副食结合起来,形成以大酱和腌菜为主的军队副食结构。大酱在中国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米酱混搭,成为军粮供应的主要形式。秦朝规定士兵1斗米配半升酱,而驻守边塞的汉军2石粮食配酱2斗。到了唐朝,唐军士兵一天领小米2升,盐半合。可见,酱一直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调味品。

宋朝军队_图

到了宋朝,军队的副食供应变得丰富了。宋军征战时,由地方组织供应干粮和麻饼,将茶,酒,柴和水等杂项,以钱币方式发放给士兵。出战时,宋军背负糜饼,杂饼,皱饭,硬块盐和酱行军作战。明朝的副食同样很有特点。伙夫用三升豆豉掺和五升盐,捣烂成泥,做成饼状,曝晒成干。士兵食用时,剥下一块枣核大小,足以满足调味需求。而最奇葩的军队副食莫过于“醋布”了。顾名思义,将布在醋和盐水中反复浸泡,然后晒干制成“醋布”了。在吃饭时,士兵剪下一块布,合着军粮一起煮,不一会儿就能吃到有滋有味的饭食了。

在军粮供应中,肉食绝对属于奢侈品。游牧民族杀一头牛,将上百公斤牛肉风干一个月,牛肉脱水后重量明显减轻,风干后的牛肉重约一二十斤的肉干,人们把这些牛肉放进一个牛膀胱里,随身携带,配以畜奶,食用方便,营养丰富,热量充足。凭借这一优势,蒙古族骑兵无需后勤供应,他们建立了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相传南宋名将宗泽得胜而还,百姓争相用盐腌的猪腿犒劳军队。宗泽将“腌腿”进献给朝廷,宋高宗赵构见其肉色鲜红如火,赞不绝口,御名“火腿”。这种肉类配制在中原军队供给中少之又少,最终,吃牛肉的蒙古骑兵打败了吃小米的南宋军队。

忽必烈灭宋之战_图

军粮供应如此单调,会对士兵们造成什么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由于长期得不到稳定的肉蛋奶等动物类食物供应,士兵们体内普遍缺乏维生素A,影响眼睛的夜视能力,造成“夜盲症”。因此,在很多战役中,为数不多的精兵,夜袭人多势众的敌营,往往得胜而还。将领正是抓住了对方患有夜盲症这一弱点,攻其不备,建功立业。由此可见,肉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军粮数量的多少,关系到士兵个人体质的高低。军粮质量的高低,体现了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军粮品种的增减,展示了国家实力的兴盛。士兵们不但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要忍受单调的伙食折磨,着实不易。他们来自于劳动人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值得我们向古代士兵们致敬。

文:计白当黑

参考文献:《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历史百科》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