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箸是什么意思(著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3 05:46:51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著”与“着”

著和着,两个字是由“著”字演变出来的,我们先看看这两个字的演变脉络。

来自百度百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两者的关系:“着”是从“著”字的草书演变来的,草头和耂字头合起来变成着字头,日字变成了目字。

后世著和着发展出了各自的含义。

“着”字最早只有隶书体,没有更早的字形。

先研究一下“著”字。

【著,读音:zhù,基本意义:

①<动>显露。

《中庸》:“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

②<形>显著。

《商君书.错法》:“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

③<动>写作。

《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

读音:zhuó

①<动>附着。

《论积贮疏》:“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②<动>穿。

《孔雀东南飞》:“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③<动>居于;处在。

《赤壁之战》:“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④<动>加上。

陆游《卜算子.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著”字是由者和草头组成的,所以要理解著和着两字含义的来历,就必须了解“者”字的意象。

者,在前面有关的帖子里讲解过,其字象是某个地方长了一棵树木,树木在此开花散叶繁衍生息,枯叶花果掉落在附近。

问题是我们得对这一象进行抽象的易学分析,才能把握其含义的来历。

这一字象的意象重点是地里长了一棵树,动词性意义是一棵树木附着在大地上,而附着的功能是离卦的意象,所以者字有离卦的意象。把握了者字的这个抽象意义,那么著字的意义也就好解了。

草字头是巽卦符号,可表征运动,在“者”之上用以强调“者”字的动词性意义,即离卦的附着的意义,所以著字的基本含义就是附着。同时,草字头在者字之上,也有所有植物类生命附着在大地上的意义。

植物附着在大地上,与衣服穿在人身上、饰品戴在身上等有相同的模式,所以著字引伸可以有穿上、戴上、加上之类的意义。

树木长在某地,也有居于、处在的意义。

以上是著字读zhuó音时各含义的来历。大家记住这些含义是与者字附着意义有关的,包括读音的来历……着。

著字的另一大类含义也来源于离卦的另一类意象:离为文章。

因为离为文章,所以著字动词意义就可以为写文章,也可以为写文章时签署上作者的名字,进而引伸出著名的,显著的之类意义。

我们从著字的原始字形上是看不出来上述这类意象的,只能是离卦类的引伸义,这就是汉字的大秘密。

著字的另一种读音zhe,主要用途是助词,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持续,主要是来自离卦的附着意义。

“着”字来源于“著”,主要含义引伸自离卦的“附着”意义。

“着”字有四种读音,四大类意义:

【一,[zhe]

基本释义:

1.表示动作的持续。

2.表示状态的持续。

3.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

4.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使变成介词。

常用组词:看着 穿着 跟着 接着

二,[zhuó]

基本释义:

1.穿(衣)。

2.接触;挨上。

3.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

4.着落。

5.公文用语,表示命令的口气。

常用组词:着力 穿着 沉着 着落

三,[zháo]

基本释义:

1.接触;挨上。

2.感受;受到。

3.燃烧,也指灯发光(跟“灭”相对)。

4.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5.入睡。

常用组词:着急 着迷 着凉 歪打正着

四,[zhāo]

基本释义:

1.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

2.同“招3”

4.放;搁进去。

5.用于应答,表示同意。

常用组词:棋高一着 着数 妙着 绝着】

以上含义基本容易理解,就不再解释了。

“箸”字探源:筷子和刀叉,谁是“大哥大”?

峄山碑字解124箸

箸:筷子和刀叉,谁是“大哥大”?

吃西餐,摆的是刀刀叉叉;用中餐,只不过筷子一双。于是就有人生出崇洋媚外之情:还是洋人的餐具高级!其实,这还真是羡慕错了,了解一下中国的餐具历史,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中国的餐具史相当遥远,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战国时国人还在用餐叉,但战国以后,餐叉被简单实用的筷子淘汰,逐渐退出中国餐饮的历史舞台。明白了吧,洋人用的,是被咱老祖宗淘汰的东西!

国人为何不用餐叉而用筷子?据说与用餐习惯有关。国人以煮食为主,煮肉时用不导热的筷子就很便利,而且连肉带汤一起享用,能把食物的所有营养一网打尽,也能养活最多的人。洋人以烤肉为主,只能用刀叉做食用工具。这种食用方式有点儿浪费,和国人的方式相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由此也可以看出,筷子和刀叉,到底哪个才是“大哥大”?

淘汰刀叉的是筷子!不,古时候还不叫筷子,是“箸”!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字的前世今生。

最早见到的“箸”的字形是小篆

《说文解字》解释“箸”:“饭攲也。从竹,者声。”何谓“饭攲”?就是“饭时取物的工具”,也就是筷子。《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攲”。

对于“箸”字的解释,许慎用“从竹,者声”,也即形声字的说法,很轻松就一笔带过了。为何用“箸”表示筷子,确实不好理解,但我们可以另辟蹊径,看看“箸”字的另外一种解释:“又作筯”。“筯:从竹,助声。”助者,帮助人就餐所用,那当然是筷子啦!

先秦时期“箸”还有一个称呼:“梜”。《礼记·曲礼》:“羹之有菜者用梜。”最早见到的“梜”字是小篆

这个字也很形象,“从木从夹”,木制的夹菜用的,当然就是筷子。不过,遗憾的是,“筯”也好,“梜”也罢,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汉始,“箸”一统江湖,成了古时候筷子的标准名称,各种书籍中常常能看到。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清代周容《芋老人传》:“辍箸叹曰。”

“箸”除了表示筷子的意思外,还通“著”,《峄山碑》中“以箸经纪”的“箸”,就是“著”的意思。这种用法在历史典籍中也能看到,如《荀子·王霸》:“致忠信,箸仁义。”

什么时候才有“筷子”的称呼呢?那是“明朝那些事儿”。

明代陆容《菽园杂记》揭秘了“筷子的由来”:吴中一带的船夫渔夫,特别忌讳“箸”,因为“箸”和“住”“蛀”同音。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为了图吉利,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而且还将“快”加了竹字头变成更规范的“筷”字,但直到清朝康熙年间,还是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强大的基础,最终还是让“筷子”战胜“箸”字,成为最通俗最广泛的称呼,而“箸”字也渐渐和“筯”“梜”一起,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说诗画|器自有言(五)箸

箸,便是如今的筷子。

民以食为天,筷子作为饮食所需的器具,自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千年来延续着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在古时,象牙、金玉都是价值不菲的材料,往往只有权贵才能用得起这样的筷子,而普通百姓则多以木质、竹质为主。

当箸单独出现在诗词之中,多为实指。

如李白在《行路难》里用: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来抒发其内心的烦闷和无处施展抱负的不甘。

珍馐美酒原是好物,对爱酒如命的诗人来说更可谓是千金不换。此时却因他即将离开长安,而失却了滋味。

匕,类似现在的匙,可与箸连用。“匕箸”既可作为食具的代称,也可进一步引申为饮食。如韩愈的《苦寒》中曾以:

将持匕箸食,

触指如排签。

描述寒冷季节的艰难情形。三国时期,曹操用

天下英雄,

唯使君与操耳。

之语试探刘备,后者闻言惊失匕箸,幸以雷声掩饰过去。后来“失匕箸”成为了一种因惊惧而露怯的行为意象。

刘禹锡的《平蔡州》中以

四夷闻风失匕箸,

天子受贺登高楼。

的对比句式,突出强调了平淮大捷为当时的唐王朝所带来的信心。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高适《燕歌行》

“玉箸”原是形容女子垂流之泪形似箸状,通常在涉及怨女思妇题材的作品中使用较为频繁。

结合前半句铁衣指代出征的兵士,故而句中的“玉箸”应是指代被迫与丈夫分离的思妇。这里用到了以物代人的手法,以特征代替整体。

同样用法的还有马戴《离夜二首》中的:

戎衣挂宝剑,

玉箸衔金杯。

作者有时也会通过夸张的手法,来烘托笔下人物的凄楚形象。如温庭筠的

谢娘惆怅倚兰桡,

泪流玉箸千条。

冰箸,这里的箸通“柱”。

苏轼《满庭芳》中写有:

寒生冰箸,

画堂别是风光。

前半句描绘的是寒气从冰中升腾而出的景象。赵长卿的《玉蝴蝶》中也有类句:

寒生冰箸,

光剖明珠。

“借箸代筹”的故事发生于秦末,却常被后人所提及与化用。

汉高祖刘邦曾于席间向张良问事,张良便借箸为材,为其分析筹谋,最终助刘邦奠定了汉家四百年基业。

后世文人借此典表达愿为国献策、替君王分忧的意愿。

想得当时重借箸,

为君谋了为身谋。

郑鼎夫所写《张子房》便提及此典,子房是张良的字。

北宋宰相宋庠也在《念古》中写道:

徒有守直弦,

何能借前箸。

都是借典抒怀。

箸虽是常见的器物,却也是特殊的文化符号,被赋予了传统的寓意。

古代中国信奉天圆地方,故而箸也是方顶圆头。两根为一双,又暗合阴阳归一之理。

除此之外,儒家也将修己正身的精神要求投诸其上。唐玄宗曾赐金筷给宰相宋璟,以彰其直。故而箸也有刚直不阿的涵义。

《朱子家训》有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虽然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对物的尊重却不该就此忘却。

正是我们寄情于物,亦以物彰己的文化传统,使得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保持着使用筷子的习惯。

在尝到传统美食时,便被唤醒潜藏于心的乡愁。当思来处,方知去处。

精彩回顾

看见诗词歌赋,听见缤纷画卷

孩子学古诗词,最好的方法是它

被古诗词滋养的孩子 尽显灵秀聪慧

说诗画|器自有言(一)炉具

说诗画|器自有言(二)樽

说诗画|器自有言(三)扇

说诗画|器自有言(四)案

文章来源:【蓁熙文化】公众号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202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滨州市二○二○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豫让①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②。何也?观其漆身吞炭③,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④,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改动)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功。②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可惜他这样死的方式还存在不忠的成分。③漆身吞炭:豫让第一次行刺未遂,赵襄子把他释放了,但他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他将全身涂上漆,吞下火炭,改变自己的容貌声音,准备第二次行刺。④斩衣三跃:第二次刺杀未遂后,豫让被赵襄子的侍从包围,无奈之下,他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几剑以成全他,刺完后伏剑自杀。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 富贵不能淫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C. 让之死固忠矣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 及观斩衣三跃 及鲁肃过寻阳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怒而诸侯惧 溪深而鱼肥

B.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C. 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D. 观其漆身吞炭 其真无马邪?

1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13. 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谆谆然而告之曰

14. 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观点鲜明,破中有立。孟子首先批驳了无原则顺从的(1)“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方孝孺认为,“国士”即(2)“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大丈夫”“国士”都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之不懈奋斗,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时代要求不同,“国士”的内涵会各有侧重:唐代“国士”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代“国士”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国士”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担当。(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出现了为国家分忧、为医学奉献、为患者服务的“国士”,请你写出其中一位,并简述其事迹:_______。

【答案】

10. D

11. B

12. (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中行氏用对待一般人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一般人的行为报答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国士的行为报答他。

13. 谆谆然/而告之曰

14. (1). (1)妾妇之道 (2). (2)济国之士 (3). (3)人物:钟南山(李兰娟) 事迹: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这/表判断,是;

B.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连绵不断;

C.固然,本来/顽固;

D.等到/等到;

故选D。

【11题详解】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A.表顺承/表并列;

B.去,往/去,往;

C.为了/担任;

D.他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故选B。

【12题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以下词语是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由(遵从)”,“独(独自)”,“道(道路)”;

(2)“众人(普通人)”,“故(所以)”,“报(报答)”。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诚恳地劝告他。可以根据句意停顿。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意思是“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孟子对“妾妇之道”持批判态度。“国士,济国之上也”的意思是“国士就是救国之士”,这是方孝孺对“国士”的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国士”有很多,如:钟南山,84岁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登上去往武汉的高铁。或:李兰娟,是建议封城的第一人,毫不犹豫地奔赴抗“疫”第一线。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固然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劈斩赵襄子的衣服而三次跳跃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的。

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士对待他,国士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

【山东省德州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0.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

11. 划线句子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

【答案】

10. (1)消失(2)白汽弥漫的样子

11.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赏析。(1)翻译: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2)赏析。这里抓住了天、云、山、水、长堤、湖心亭、小舟、小舟中的人等景物进行描写,没有使用修辞和华丽的词语,这是白描手法。景物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在描写,整个画面的色彩只有黑白两色,天、云、山、水是白色,长堤、湖心亭、小舟及人是黑色,构成了一幅静谧、辽远的水墨画。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章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①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②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讲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燕,通“宴”。②中:内廷中。①体:体范,规矩。

12. 下列与“上极爱其不隐”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其林B. 其一犬坐于前C. 俟其欣悦D. 其如土石何?

13. 下列与“上面谕除授之意”句中“面”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固以怪之实B. 主人日再食C. 富贵不能淫D. 军霸上

14. 翻译下面句子。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15. 皇帝授予晏殊东宫官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12. C

13. B

14. 晏殊这时很穷,不能出去玩乐,独自在家呆着,与兄弟探讨学习。

15. 谨厚诚实。

【解析】

【12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例句:代词,指晏殊。

A.指示代词,这;

B.其中;

C.代词,指先达;

D.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故选C。

【13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类活用的理解。

例句:名词作状语,当面。

A.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B.名词作状语,每天;

C.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D.名词作动词,驻军;

故选B。

【14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是,这。甚,很。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

【15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根据“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讲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可知,晏殊为人谨厚;根据“‘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可知,晏殊为人诚实。

【参考译文】:

晏殊少年时,张知白把他推荐给朝廷,(朝廷)征召他到了京城,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让晏殊参加考试。晏殊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草稿还在,请另外命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不隐瞒。

入朝办事后,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集市内的酒楼、坊间,到处都提供帐篷作为游玩、栖息之地。晏殊这时很穷,不能出去玩乐,独自在家呆着,与兄弟探讨学习。一天(吏部)挑选辅助东宫太子的官,忽然皇帝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晏殊,第二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读书。”

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明白侍奉君王的规矩,垂爱一天天加深。仁宗登基后,(晏殊)最终被重用(官至宰相)。

【二○二○年东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8分)

【甲】 先帝创业来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乙】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②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③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④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 “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⑥,国焉得无亡乎?

---《韩非子·猛狗与社鼠》

注:①升概,这里是指用器具量酒。②县,通“悬”。③迓(yà),迎接。④社鼠,在社坛下掘穴而居的老鼠。⑤涂阤(zhì),(木板周围的)泥崩塌。⑥壅,堵塞、蒙蔽。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②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所以:

③而狗迓而龁之 龁: ④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得:

11. 概括两文阐发的一种共同主张并分别说明其提出的缘由。

12.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

10. ①时候 ②……的原因 ③咬 ④被杀除(被俘获或被逮住)

11. (1)明辨忠奸,任用贤能。甲文:不辨贤佞,亲佞远贤,则不能修明政治,使国家兴隆;只有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才能为北伐中原提供可靠保障。乙文:有“猛狗”“社鼠”擅权作乱,须去蒙蔽,辨贤佞,除奸邪,拨乱反正,使贤良得以任用。(2)广开言路,接纳忠谏。甲文:国势已至“危急存亡之秋”,文臣武将上下同心,修明政治十分紧迫,且可能、可行,故须开张圣听,避免“引喻失义”,“阻塞忠谏之路”。乙文:可使“有道之士怀其术”“以明万乘之主”,使“人主”看清“猛狗”真面目,以挽救危局。

(3)严明法度,赏罚分明。甲文:开启忠谏之路,法度公正便有了前提。诸葛亮担心刘禅宠信宦官,忽视创业勋臣,会赏罚不明,内外异法。乙文:佞臣妒贤嫉能,堵塞进谏任贤之路;近臣握有重权扰乱法度,国君投鼠忌器,有法难依。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2. 示例一:(体式功用方面)甲文为诸葛亮出征前对刘禅进行劝诫和表达忠诚决心的表文,思想意愿的表达切合人物身份、地位,循循善诱而不卑不亢,不失分寸,有利于取得理想效果。乙文为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的政论文,虽有警醒国君目的,但读者对象十分广泛,态度旗帜鲜明,言辞尖锐犀利,对统治阶层习见的丑恶现象给予无情揭露与鞭挞,以达振聋发聩之功效。

示例二:(选用材料方面)甲文作为呈上表文内容表达讲究“真实”阐述主张以朝政现实为依据,有的放矢,言简意尽,说服力强。乙文作为揭露时弊警醒世人的政论文,追求观点和表达的“创新”从虚拟或假托的故事中找到社会现象的喻体,通过相似比较使抽象深刻的事物道理变得形象浅显,又十分具有典型性。

示例三:(行文技巧方面)甲文层层铺垫,因果相承。由天下大势到国至“危急存亡之秋”,再到忠志之士奋发有为转危为安大有希望,再到顺势提出诚恳建议。前后勾连,水到渠成。(或议论说理由主而次,肌理缜密。首提“开张圣听”,再谈执法公平,后说亲贤远佞,使前提、关键、核心三者主次阐述得清楚分明)乙文先喻体后本体,喻体、本体密切相关。作者从性质和逻辑上在寓言和现实丑恶行径之间建立起高度相似的关系。(或借悬念令文章跌宕曲折,又不断使人顿悟。如首则寓言先设矛盾,酒好却卖不出去;请教老人,竟然问他家的狗是否凶猛;疑团冰释又突然转谈国之猛狗。悬念迭生,行文曲折起伏)

示例四:(表达方式方面)甲文寓情于理,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炉。以大量谦辞敬称显情于外,以深挚感人的议论使情寓文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乙文叙议结合。先叙寓言,再揭寓意。前一寓言后紧跟议论,后一故事寓意则由文中人物对话揭示,叙议融为一体。而作者嘲讽、贬斥、憎恶之情溢于言外。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秋”,古今异义,时候;“所以”,一词多义,……的原因;“龁”,本义即为“咬”。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1)甲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提出了亲贤远佞的建议,希望后主刘禅能够明辨忠奸,任用贤能,修明政治,使国家兴隆,已达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的;乙文,管仲把权臣比作“猛狗”“社鼠”,他们蒙蔽君主,致使“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从反面说明了君主应辨贤佞,除奸邪,拨乱反正,使贤良得以任用。因此两文都阐发了要明辨忠奸,任用贤能的主张。(2)甲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乙文,“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却被权臣阻挠,导致国家灭亡的结局,也是给桓公提出了应广开言路,接纳忠谏的建议。(3)甲文,“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是诸葛亮提出的又一条建议,即严明赏罚;乙文,“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管仲说出了如果不严明赏罚的严重后果,从反面也向桓公提出了要严明法度,赏罚分明的建议。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写法。可从体式功用方面、选用材料方面、行文技巧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辨析两篇文章写法的不同。如,体式功用方面,《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猛狗与社鼠》是韩非子表达自己治国观点的一篇政论文,运用类比说理的方法,提出君主应明辨忠奸,接纳忠谏,严明法度的观点。1-4段采用了讲寓言的方式,最后一段议论,表明观点,把奸佞之权臣比作“猛狗”“社鼠”,写他们对国家的危害,文章态度旗帜鲜明,言辞尖锐犀利。

【参考译文】:

【甲】: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乙】: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每次卖酒都量得很公平,对客人殷勤周到,酿的酒又香又醇,店外酒旗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然而却没有人来买酒。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者感到迷惑不解,于是请教住在同一条巷子里的长者杨倩。杨倩问:“你养的狗很凶吧?”卖酒者说:“狗凶,为甚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回答:“人们怕狗啊。大人让孩子揣著钱提着壶来买酒,而你的狗却扑上去咬人,这就是酒变酸了、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国家也有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所以齐桓公问管仲:“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社鼠啦!”齐桓公说:“为什么担心社鼠呢?”管仲回答说:“您可见过那建筑社坛的情形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里面,挖个洞托身其中。用烟火熏它却恐怕烧坏了木板,用水灌它却恐怕泥土崩塌,这就是社鼠不能抓获的缘故。现在国君左右的人,在朝廷外谋求尊权重势而从人民中搜刮财富,在朝廷内互相勾结而对国君隐瞒他们的罪恶,对内窥探国君的情况而告诉在外的权臣。内外都有控制,造成厚重的权势,靠诸臣百吏的贿赂而变得富有。官吏不诛罚,他们就会破坏法令制度,诛罚他们就会使国君不安。国君左右的人依靠国君握有重要的权势,这也是国家的社鼠啊!”

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

【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叔父。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汝之不惠_____

②何苦而不平_____

③惧其不已也_____

④不足学_____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山不加增/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辍耕之垄上

C. 以残年余力/何以战

D. 其如土石何/屠自后断其股

6. 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B. 忌不自信。

C.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 南冥者,天池也。

7.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8. 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答案】

4. (1). 同“慧”,聪明 (2). 愁 (3). 停止 (4). 值得 5. C 6. D

7. 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②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8. 愚公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项羽他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示例: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惠,通假字,同“慧”,聪明。苦,一词多义,愁。已,一词多义,停止。足,一词多义,值得。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而:表转折关系/而:表承接关系;

B.之:的/之:到,去;

C.以:凭借/以:凭借;

D.其:表反问语气/其:它(的)。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A.倒装句;

B.倒装句

C.倒装句

D.判断句。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彻,通达,这里指改变。(2)略,大略、一点点。其,代词,指兵法。竟,完成、结束。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文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愚公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在定下目标之后,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最终移山成功。乙文中的项羽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结合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得出我们所受的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参考译文】:

【甲】: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习能抵挡成千上万人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

……

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取,而项羽则用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不足啊。

【山东省聊城市二0二0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5.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 ④饮酒但饮湿

6. 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7. 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 [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 [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 [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8. 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答案】

5. 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吃 ④只,仅

6. 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7. B

8. 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只要体现出劝慰弟弟乐观面对挫折,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句意: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欣然:高兴的样子。

②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同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③句意:于是兄弟二人买了汤饼吃。食:吃。

④句意:喝酒只是润湿嘴巴。但:只,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1)庭:庭院;空明:清明澄澈;交横:交错纵横;

(2)置:放下;箸:筷子;尽:吃完。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B.结合“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可知,苏轼面对粗茶淡饭,坦然食之,是个乐观豁达之人。所以B项分析“‘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甲乙两文可知,苏轼在被贬谪之后,仍然心胸开阔,豁达乐观。在乙文的情境中,面对遭受挫折的弟弟,苏轼必然会劝慰苏辙坦然面对,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按此思路回答即可。

示例:弟弟,人生路上必然会遭遇逆境,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打起精神用积极的态度去战胜磨难,走出困境!

【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同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苏轼与弟弟苏辙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汤饼的人,于是兄弟二人买了汤饼吃。粗陋而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喝酒只是润湿嘴巴’罢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