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八字命理

乡村振兴标语(乡村振兴标语2023)

时间:2024-03-09 14:00:59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40个关于“乡村振兴”的好句子,加强三农建设

1.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2.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筑牢用活“主战场”;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培育建强“主力军”;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坚定把握“主旋律”。

3.坚持标准,让好书记“当家带路”; 强化指导,让好制度“落地生根”; 大抓基层,让好资源“倾斜下沉”。

4.聚焦基层干部狠抓落实能力,如何当好改革创新的“领头雁”;聚焦处理矛盾能力,如何当好依法办事、化解纷争的“金钥匙”;聚焦带领群众能力,如何当好体察民情、引领发展的“大脚掌”。

5.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产业振兴是基础;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人才振兴是关键;绘就“箫鼓春社,古风依存”的祥和图——文化振兴是动力;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生态振兴是支撑;绘就“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新蓝图——组织振兴是保障。

6.多深入群众,合力摘掉“穷帽子”;多实地调研,帮助鼓起“钱袋子”;多争取项目,改善农村“老样子”。

7.敢于彰显农村的“土气”,善于利用乡村的“老气”,巧于焕发农民的“生气”,精于融入时代的“朝气”。

8.坚持规划先行,画好乡村振兴“全局图”;坚持融合发展,牵好乡村振兴“牛鼻子”;坚持引巢筑凤,落好乡村振兴“关键棋”;坚持文化传承,留好乡村振兴“主心骨”。

9.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一头挑起农民的“粮袋子”,一头挑起农民的“钱袋子”。

10.既要唱响主旋律,又要奏好交响曲;既要答好必答题,又要答好自选题;既要领跑作示范、又要助跑广参与;既要督察有力度、又要激励有温度。

11.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奋斗场景,一曲曲笃定从容的发展旋律,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面,一份份沉甸厚重的民生答卷。

12.坚持在学习宣传上“加油干”,坚持在振兴发展上“加油干”,坚持在党的建设上“加油干”。

13.“吹”响宣传动员这声号,“拉”紧社会稳定这根弦,“弹”奏和谐发展这首曲,“唱”好文化繁荣这台戏。

14.一旦深入群众、武装头脑,就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动员力;一旦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就有磅礴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15.农业的问题要在工业中找答案,农村的问题要在城市里找答案,农民的问题要在土地中找答案,绿色的文章要在价值中找答案。

16.一条致富的“路”,一座过河的“桥”,一道防火的“墙”,一棵摇钱的“树”,一个连心的“家”。

17.既要“收好官”,凭实绩说话、用结果检验;又要“谋好篇”,增强紧迫感,前瞻三十年。

18.完成硬任务,就要瞄准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完成硬任务,就要聚焦农民最关切的问题。

19.催人奋进的“冲锋号”、干事创业的“及时雨”、实干为民的“加速器”、凝心聚力的“同心圆”。

20.促发展保民生的“领头雁”、访民情解民忧的“知心人”、抓稳定促和谐的“主心骨”。

21.在谋划上既兼当前更顾长远,在实践上既管全局更抓重点,在成效上既讲效率更重质量。

2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23.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

24.“脏乱差”变成了“绿净美”; “泥巴岗”变成了“聚宝盆”; “旧陋习”变成了“新风尚”。

25.抓好基础设施“新网络”,融合基础设施“新业态”,创新基础设施“新平台”。

26.以产业聚拢人才,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发展改善民生。

27. “小康”和“健康”的关系,“温饱”和“环保”的关系,“生计”和“生态”的关系。

28.把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把发展活力释放出来,把巨大潜力挖掘出来。

29.脱贫攻坚的“突击队”,生态产业的“排头兵”,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30.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高品质生活的“载体”,高水平治理的“大脑”。

31.绘出明确的“路线图”,列出详细的“任务书”,排出科学的“锦囊计”。

32.用自己的操心换来群众的舒心,用自己的辛苦换来群众的支持。

33.金贵的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珍稀的资源躺在空地“晒太阳”。

34.生态“护旗手”,环保“守门员”,环境“安全网”,文明“新动能”。

35把优质“产出来”,把安全“管出来”,把品牌“树起来”。

36.把数据“统”起来,把资源“用”起来,把产业“育”起来。

37.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一锤接着敲,一茬接着一茬干。

38.政策向农村倾斜,项目向农村汇聚,要素向农村流动。

39.打好“乡情牌”,打好“乡愁牌”,打好“事业牌”。

40.画好“山水画”,念好“山水经”,唱好“山水戏”。

40个关于“乡村振兴”的好句子,加强三农建设

1.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2.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筑牢用活“主战场”;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培育建强“主力军”;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坚定把握“主旋律”。

3.坚持标准,让好书记“当家带路”; 强化指导,让好制度“落地生根”; 大抓基层,让好资源“倾斜下沉”。

4.聚焦基层干部狠抓落实能力,如何当好改革创新的“领头雁”;聚焦处理矛盾能力,如何当好依法办事、化解纷争的“金钥匙”;聚焦带领群众能力,如何当好体察民情、引领发展的“大脚掌”。

5.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产业振兴是基础;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人才振兴是关键;绘就“箫鼓春社,古风依存”的祥和图——文化振兴是动力;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生态振兴是支撑;绘就“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新蓝图——组织振兴是保障。

6.多深入群众,合力摘掉“穷帽子”;多实地调研,帮助鼓起“钱袋子”;多争取项目,改善农村“老样子”。

7.敢于彰显农村的“土气”,善于利用乡村的“老气”,巧于焕发农民的“生气”,精于融入时代的“朝气”。

8.坚持规划先行,画好乡村振兴“全局图”;坚持融合发展,牵好乡村振兴“牛鼻子”;坚持引巢筑凤,落好乡村振兴“关键棋”;坚持文化传承,留好乡村振兴“主心骨”。

9.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一头挑起农民的“粮袋子”,一头挑起农民的“钱袋子”。

10.既要唱响主旋律,又要奏好交响曲;既要答好必答题,又要答好自选题;既要领跑作示范、又要助跑广参与;既要督察有力度、又要激励有温度。

11.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奋斗场景,一曲曲笃定从容的发展旋律,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面,一份份沉甸厚重的民生答卷。

12.坚持在学习宣传上“加油干”,坚持在振兴发展上“加油干”,坚持在党的建设上“加油干”。

13.“吹”响宣传动员这声号,“拉”紧社会稳定这根弦,“弹”奏和谐发展这首曲,“唱”好文化繁荣这台戏。

14.一旦深入群众、武装头脑,就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动员力;一旦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就有磅礴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15.农业的问题要在工业中找答案,农村的问题要在城市里找答案,农民的问题要在土地中找答案,绿色的文章要在价值中找答案。

16.一条致富的“路”,一座过河的“桥”,一道防火的“墙”,一棵摇钱的“树”,一个连心的“家”。

17.既要“收好官”,凭实绩说话、用结果检验;又要“谋好篇”,增强紧迫感,前瞻三十年。

18.完成硬任务,就要瞄准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完成硬任务,就要聚焦农民最关切的问题。

19.催人奋进的“冲锋号”、干事创业的“及时雨”、实干为民的“加速器”、凝心聚力的“同心圆”。

20.促发展保民生的“领头雁”、访民情解民忧的“知心人”、抓稳定促和谐的“主心骨”。

21.在谋划上既兼当前更顾长远,在实践上既管全局更抓重点,在成效上既讲效率更重质量。

2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23.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

24.“脏乱差”变成了“绿净美”; “泥巴岗”变成了“聚宝盆”; “旧陋习”变成了“新风尚”。

25.抓好基础设施“新网络”,融合基础设施“新业态”,创新基础设施“新平台”。

26.以产业聚拢人才,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发展改善民生。

27. “小康”和“健康”的关系,“温饱”和“环保”的关系,“生计”和“生态”的关系。

28.把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把发展活力释放出来,把巨大潜力挖掘出来。

29.脱贫攻坚的“突击队”,生态产业的“排头兵”,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30.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高品质生活的“载体”,高水平治理的“大脑”。

31.绘出明确的“路线图”,列出详细的“任务书”,排出科学的“锦囊计”。

32.用自己的操心换来群众的舒心,用自己的辛苦换来群众的支持。

33.金贵的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珍稀的资源躺在空地“晒太阳”。

34.生态“护旗手”,环保“守门员”,环境“安全网”,文明“新动能”。

35把优质“产出来”,把安全“管出来”,把品牌“树起来”。

36.把数据“统”起来,把资源“用”起来,把产业“育”起来。

37.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一锤接着敲,一茬接着一茬干。

38.政策向农村倾斜,项目向农村汇聚,要素向农村流动。

39.打好“乡情牌”,打好“乡愁牌”,打好“事业牌”。

40.画好“山水画”,念好“山水经”,唱好“山水戏”。

农村墙上标语:激发乡村振兴热情,建设美好农村的关键

农村,是中国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墙上的标语再次成为了热点话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些标语的出现究竟是对还是错,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标语的正面作用:

农村墙上的标语,旨在宣传党的政策,激励农民投身农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一些地方,这些标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使农民更加关注现代农业技术和农村发展。

政策宣传: 这些标语可以有效地传达政府政策,帮助农民了解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计划。激励农民: 一些标语以激励人心的语言鼓励农民更加积极地投入农业生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对于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宣传农村文化: 农村墙上的标语也可以传承和弘扬农村文化,强调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传统。

标语可能存在的问题:

然而,农村墙上的标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反思。

标语过多: 在一些地方,农村墙上的标语数量过多,密集的标语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不容易引起农民的关注。空洞口号: 一些标语内容过于空洞,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建议,无法为农民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落实不到位: 有时候,政府发布的政策和标语未能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落实,导致农民对政府的宣传失去信心。

平衡与改进: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墙上标语的正面作用,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精简标语数量: 减少标语的数量,突出重点,确保每条标语都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启发性。注重内容质量: 标语内容应具体、实用,能够为农民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建议。定期更新: 定期更新标语内容,以反映最新的政策和需求,保持农民的兴趣和关注。加强落实: 政府应加强对政策和标语的落实,确保政策真正惠及农民。

综合而言,农村墙上的标语在宣传政策、激励农民、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然而,要让这些标语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平衡标语数量,提高内容质量,定期更新,加强政策的实际落实。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满足农民的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墙上的标语可以成为连接政府与农民的桥梁,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

农村墙上的标语问题涉及到了政府、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的互动,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以下是一些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将有助于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政府可以投资于农村电信网络的建设,以确保农村地区能够更好地接收政策信息,包括标语的内容。

培训农村干部: 农村墙上的标语应该是政策的延伸,而不仅仅是宣传工具。政府可以开展培训计划,使农村干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政策,以便更好地向农民传达政府政策。

借助数字技术: 政府可以考虑利用数字技术,如QR码、手机应用程序等,将标语的信息更直观、更便捷地传达给农民。这将有助于提高标语的可访问性和互动性。

决策和参与: 农村居民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将有助于确保标语的内容更贴近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政府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等方式,获得农村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除政府之外,社会组织、志愿者、企业等各方也可以参与农村墙上标语的改进和传播工作。他们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专业知识,以帮助农村标语更好地发挥作用。

最终,农村墙上标语的效果取决于政府、农民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合作和创新,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来传达政府政策,激励农民,推动农村发展。农村墙上标语可以成为连接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火了”而非“寒了”6亿农民的心。

40个关于“乡村振兴”的好句子,加强三农建设

1.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2.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筑牢用活“主战场”;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培育建强“主力军”;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坚定把握“主旋律”。

3.坚持标准,让好书记“当家带路”; 强化指导,让好制度“落地生根”; 大抓基层,让好资源“倾斜下沉”。

4.聚焦基层干部狠抓落实能力,如何当好改革创新的“领头雁”;聚焦处理矛盾能力,如何当好依法办事、化解纷争的“金钥匙”;聚焦带领群众能力,如何当好体察民情、引领发展的“大脚掌”。

5.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产业振兴是基础;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人才振兴是关键;绘就“箫鼓春社,古风依存”的祥和图——文化振兴是动力;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生态振兴是支撑;绘就“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新蓝图——组织振兴是保障。

6.多深入群众,合力摘掉“穷帽子”;多实地调研,帮助鼓起“钱袋子”;多争取项目,改善农村“老样子”。

7.敢于彰显农村的“土气”,善于利用乡村的“老气”,巧于焕发农民的“生气”,精于融入时代的“朝气”。

8.坚持规划先行,画好乡村振兴“全局图”;坚持融合发展,牵好乡村振兴“牛鼻子”;坚持引巢筑凤,落好乡村振兴“关键棋”;坚持文化传承,留好乡村振兴“主心骨”。

9.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一头挑起农民的“粮袋子”,一头挑起农民的“钱袋子”。

10.既要唱响主旋律,又要奏好交响曲;既要答好必答题,又要答好自选题;既要领跑作示范、又要助跑广参与;既要督察有力度、又要激励有温度。

11.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奋斗场景,一曲曲笃定从容的发展旋律,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面,一份份沉甸厚重的民生答卷。

12.坚持在学习宣传上“加油干”,坚持在振兴发展上“加油干”,坚持在党的建设上“加油干”。

13.“吹”响宣传动员这声号,“拉”紧社会稳定这根弦,“弹”奏和谐发展这首曲,“唱”好文化繁荣这台戏。

14.一旦深入群众、武装头脑,就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动员力;一旦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就有磅礴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15.农业的问题要在工业中找答案,农村的问题要在城市里找答案,农民的问题要在土地中找答案,绿色的文章要在价值中找答案。

16.一条致富的“路”,一座过河的“桥”,一道防火的“墙”,一棵摇钱的“树”,一个连心的“家”。

17.既要“收好官”,凭实绩说话、用结果检验;又要“谋好篇”,增强紧迫感,前瞻三十年。

18.完成硬任务,就要瞄准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完成硬任务,就要聚焦农民最关切的问题。

19.催人奋进的“冲锋号”、干事创业的“及时雨”、实干为民的“加速器”、凝心聚力的“同心圆”。

20.促发展保民生的“领头雁”、访民情解民忧的“知心人”、抓稳定促和谐的“主心骨”。

21.在谋划上既兼当前更顾长远,在实践上既管全局更抓重点,在成效上既讲效率更重质量。

2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23.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

24.“脏乱差”变成了“绿净美”; “泥巴岗”变成了“聚宝盆”; “旧陋习”变成了“新风尚”。

25.抓好基础设施“新网络”,融合基础设施“新业态”,创新基础设施“新平台”。

26.以产业聚拢人才,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发展改善民生。

27. “小康”和“健康”的关系,“温饱”和“环保”的关系,“生计”和“生态”的关系。

28.把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把发展活力释放出来,把巨大潜力挖掘出来。

29.脱贫攻坚的“突击队”,生态产业的“排头兵”,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30.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高品质生活的“载体”,高水平治理的“大脑”。

31.绘出明确的“路线图”,列出详细的“任务书”,排出科学的“锦囊计”。

32.用自己的操心换来群众的舒心,用自己的辛苦换来群众的支持。

33.金贵的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珍稀的资源躺在空地“晒太阳”。

34.生态“护旗手”,环保“守门员”,环境“安全网”,文明“新动能”。

35把优质“产出来”,把安全“管出来”,把品牌“树起来”。

36.把数据“统”起来,把资源“用”起来,把产业“育”起来。

37.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一锤接着敲,一茬接着一茬干。

38.政策向农村倾斜,项目向农村汇聚,要素向农村流动。

39.打好“乡情牌”,打好“乡愁牌”,打好“事业牌”。

40.画好“山水画”,念好“山水经”,唱好“山水戏”。

“推普”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 用普通话这把钥匙打开“山门”

西南民族大学石榴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为少数民族居民解释推普活动规则。受访者供图

为了迎接一群大学生的到来,独洞村硬是把一场献礼建党百年的晚会推迟了几天举办,只为让年轻人参与到这场晚会中,了解侗族文化,并通过这次机会向村民推广普通话。

独洞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平时很少有外面的年轻人到来。

在收到村干部的邀请后,江南大学的“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队坐了22个小时绿皮火车,1个小时高铁,半个小时汽车,从江苏无锡“颠簸”到了这里。

队长廖闻渊听村干部说过,不少村民不会说普通话,事实上,村民的普通话水平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

晚会开始前,村小的老校长杨司林把廖闻渊拉到一旁,告诉他村里四五十岁左右的人基本上不会说普通话,有人甚至完全听不懂普通话,只能寻求他人的帮助才能和大学生们交流。

这更加坚定了廖闻渊在独洞村推广普通话的决心,“我们来对了!”

现状

在从江站到独洞村的大巴上,朱程辉看了一路的山。这是他第一次见这么多这么高的山。

朱程辉是江南大学“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队的副队长,他和廖闻渊将调研的首站选在了杨司林家。

杨司林在独洞小学工作了40余年,文化程度高,对独洞村普通话普及情况也十分了解。

杨司林说,村里会唱侗族大歌的人不少,但很少能说标准普通话,“我们侗族大歌有很多韵律因为语言问题很难被传承和传播”。

在独洞村的12天里,朱程辉几乎每天都带着队员们调研。这里的村民平时只说侗语,只有对外交流时才会使用普通话,但因地理位置偏、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当地青少年即使能说普通话,也都有很重的乡音。

朱程辉发现,学生上课时遇到不理解的汉字,老师便会用侗语翻译来帮助学生理解。杨司林告诉朱程辉,这在30年前的独洞村是常见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距离独洞村900多公里外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青少年普通话水平相对更好一些。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石榴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这里,先后走进盐源县和普格县,在当地小学开展支教。“很多小朋友普通话说得特别好、特别标准”,石榴籽社会实践团队队长李海龙在普格县小学与学生聊天时发现了这一点,当地对孩子的普通话推广与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相对而言,老一辈人的普通话水平就没那么乐观。一些老人一辈子都使用彝语,想参与这群大学生组织的活动,却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只能通过彝族同学来翻译转述。但让团队成员欣慰的是,许多人的学习兴趣浓厚。

在一次宣讲活动中,一位84岁的婆婆对李海龙说:“如果在我们这样的民族地区,人人都说普通话,那么我们与外界交流就能更方便。”

李海龙记得,这位婆婆经常出现在他们的推普活动现场,还会带来其他村民,并热心进行翻译,“这让我特别有动力。”

破局

李海龙带团队先后去了盐源县民族小学和普格县附城小学,面向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开展普通话教学。

他们提前制作了彩纸教具,通过演示文稿、宣传字卡、图片展板的方式直观展示普通话,采用汉语、拼音和彝语对照的字卡搭配图片教孩子们读写……孩子们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李海龙很喜欢与小朋友相处,孩子们并没有他想象中的放不开,反而很主动地与他交流。“很多小朋友跑来向我们要手抄报等教具,说自己很喜欢,希望我们以后常来。”

说起这些,李海龙嘴角的微笑怎么也藏不住,“我们大家都很感动,也很有成就感。”

除了支教,李海龙还去街道做宣传。实践团队先后在盐源县中心体育场和普格县红旗广场设立了宣传点,为周围居民提供“读标语,唱红歌”“党史知识问答”和“四川话与普通话互译”3个游戏活动。

这次去的两个县,普格县推普难度更大,但居民参与度更高。李海龙认为,这是因为普格县居民多为彝族同胞,普通话使用率相对低一些,“或许正因如此,有非常多彝族同胞参与我们的推普活动。”

他将提前制作好的题板递给参与活动的居民,鼓励他们对着镜头回答或唱歌。为了提升当地居民的参与热情,团队提前采购了大米、面条、油等生活用品,用于奖励积极参与、勇敢表达的居民。

让李海龙高兴的是,有些年长的婆婆、年幼的孩子也能流利地说普通话。他希望不太会讲普通话的村民也迈出第一步,对着周围的人、对着镜头,更沉着自然地说普通话。“我们想通过视频宣传,让更多同胞认识到,学普通话与年龄无关,什么时候学都可以。”

李海龙所在的“石榴籽”团队结束实践后,另一支“石榴籽”团队也踏上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路途。

王婧晗是玉溪师范学院红色石榴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的队长,和团队成员商议后,大家确定了这次推普的策略:针对3类重点推普对象——学前和学龄儿童、少数民族群体、留守妇女,采取定制化的课程形式进行普通话推广。

团队这次去的是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曼哈社区,这里是玉溪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包括彝族、汉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白族等11个民族。

王婧晗注意到,这里的少数民族留守妇女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只会说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缺乏普通话练习语境是她们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障碍”。

针对留守妇女的工作、生活和家庭教育需求,王婧晗带领团队设计了5个主题情境普通话课程,包括家校沟通场景、亲子沟通场景、社交场景、求职场景、生活场景。

她与队员成立了一个微信群——“曼哈凤凰花普通话学习打卡”,每天在群里定时发布语音打卡内容,鼓励留守妇女加入微信群学习普通话,营造一个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

微信群建好后,陆续有孩子家长以及社区的阿姨进群,“我们每天在群里公布打卡成功人员名单,学习打卡持续了1周”,哪怕实践结束,这里也作为交流群持续发挥着作用。

在当地小学支教时,王婧晗也鼓励孩子们多说普通话,回家带动妈妈进行对话。当看到有阿姨在群里勇敢发言,王婧晗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有了意义。

延续

王婧晗和团队离开曼哈社区时,居民们都对他们恋恋不舍。她向居民们承诺,依旧会在打卡微信群里发布普通话音频和视频资料供他们学习。

“对阿姨们来说,通过集中学习,她们敢说普通话了,相信自己可以说普通话了,也愿意说普通话了。”在总结会上,王婧晗说出了此行的意义。她知道,实践团队总有离开的一天,但阿姨们迈出了学习普通话的第一步,生活中就处处有学习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这个微信群也成了社区工作人员通知孩子学习情况的地方,持续发挥着作用。除了保持群活跃度外,王婧晗和团队还决定定期回访,了解当地现状。

在李海龙和团队结束推普活动前,前来为他们送行的当地干部说:“以后我们推普也可以多采用你们这种趣味活动的形式。”

结束推普后,李海龙回到了家乡内蒙古呼伦贝尔,他至今记得去接种新冠疫苗时,遇到年长的老人因不会普通话,连基础登记都无法完成,“普通话不仅是必需的,更是必要的。”

他希望团队不止步于此次活动,在之后的线上线下支教活动中,能把普通话推广融入教学,持续跟进,拓宽受益地区和学校,“为他们提供长期的支持和帮助。”

朱程辉所在团队也已结束实践活动,他们约定明年还会走上推普的道路,持续为当地村民带去希望。他至今仍会梦到独洞村,以及在那里发生的事。“我们几个人,和小孩儿一起走在山路上,一起唱歌。”

经过这次实践,朱程辉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感触极深。当地越来越重视教育,孩子们的普通话也好了很多,“他们会说普通话,能更容易走出去,飞向更远的天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锡 见习记者 杨晴 蒋宇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8月30日 06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