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东北人性格(东北人性格特征)

时间:2024-01-24 17:44:36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东北人五点性格特征分析,豪爽粗犷强悍讲义气,都有文化历史原因

作为一个东北人,一直对东北的文化历史有着想多了解一些的愿望,在家乡也好,在外面遇到东北人也好,总觉得大家在个性上有不少相似,纯粹是因为地域上的接近吗?

还有,我们东北人的豪爽,粗犷,强悍,讲义气等等性格特点,又还有没有什么除了地域一致以外的文化历史原因呢?又或者说,这一片东北土地,从古至今又是如何孕育出了如今东北人的种种性格特征呢?

这个春节假期,拜读了孟繁华主编的一部关于东北文化的书:《东北文化与东北文艺》,其中关于东北文化的精神特征的五点论述,可以说是对我的种种好奇有着较好的解答,当然,有完全赞同的方面,也有我觉得值得探讨的地方。

把此书中五点关于东北人性格特征的文化历史方面的分析拿来,每点会附上我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许你也是东北人,又或者你对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成因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共同探讨。

一、粗犷强悍的文化品格

这种文化传统主要与历史上东北严酷粗栃的生存环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军事战争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联。

东北的险恶地势、崇山峻岭、林海雪原、 空旷草原构成了东北民族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人们为了征服自然,谋求生存, 逐渐形成了粗狂强悍的文化传统。

东北主要釆用以渔猎,游牧为主,农耕为辅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天然地与当武精神相联系;东北古代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接连不断的战争,也造就了东北粗狂强悍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具有性:一方面塑造了无惧无畏、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东北民族的暴力和嗜血倾向。

东北黑土地的肥沃、矿藏资源的丰富养成东北人对黑土地依赖和眷恋的文 化情怀。

这种文化情怀一方面表现为豪爽、宽广、热情的情感逻辑和心理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冬季的漫长和“猫冬"的生产生活节奏,也使东北人表现出对自 然环境强烈的依附性,即靠天吃饭、安于现状的惰性心理。

我的心得:我觉得这个分析还是比较全面客观的,解释了为什么东北人优秀品质豪爽,宽广,热情的对立面品质是暴力和嗜血。

二、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东北土地的开发。

一方面是来自山东、河北等 地的移民,即关内丧失土地而“闯关东”的拓荒者以及更早时流放到东北的“流 人”对东北土地的开发;另一方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响应国家开发“北 大荒”、大庆“大会战”、进军大森林等号召的广大转业官兵、产业工人和技术 人员等的奉献。

在此过程中在东北这块热土上逐渐形成了勇往直前、艰苦奋斗、 顽强创业、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

我的心得:这个分析的是历史成因,我觉得东北人的现在开拓进取精神,更多表现在了愿意走出东北,去更宽广的世界拼搏打拼和闯荡。

三、求“大”尚“奢”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与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前期的经济制度和实力等密切相关。

东北的自然环境主要由大江、大泽、大原野、大森林、大由脉,以及变化显著的大气候构成,人与这种大气魄的自然长期接触,逐渐形成了好“大”、 喜“大”、求“大”的心理。

同时,由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逐渐养成了奢侈浪费、讲究排场的习气。

我的心得:哈哈哈,这点我觉得是否认不了的,东北人什么都喜欢大的,比如房子啊,排场啊等等。

比较容易被评价浪费,浮夸(这只是说我自己的经历哈)。我看到这点分析时,马上拍了发给这样评价过我的朋友看,哈哈哈。

四、重“实”轻“文”的文化取向

这种重视实际需要,缺少精致、细腻文化心理的文化价值取向与东北文化的断裂性和东北地区的封闭性相关。

东北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延续性、平稳的线 性发展,而是呈现出一种即兴即灭、大起大落的文化断裂现象。

同时,其后涌 入的“闯关东"的美内移民,几乎都是在关内难以生存的下层民众,既少书香门第又无大户人家,其所带来的多是中原民间文化。

而且早年东北地区相对的封闭性使人们无法认知到新的文化。

从心理气质、思想性格、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来看,“东北人”作为东北文化的表征具有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域人口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几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上:豪爽仗义与哥们义气、开拓冒险与莽撞野蛮、反抗性格与"顺民"传统、奉献精神与“单位”意识、风趣幽默与“耍贫嘴”等。

我的心得:我觉得这点分析感觉我们东北人就不够有文化底蕴似的。不怎么想服气,但也不知道该找什么理论支持来反驳,有高人指教下不?

五、行帮意识与哥们义气

早年“闯关东"移民除了农耕劳作之外,许多人从事“挖煤”“伐木”“釆 参” “淘金”四大行业,而这四大行业在当时都具有很浓重的“行帮气”,行规严格神秘,具有很强的群体性规范和群体性意识。

此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大工业发展中,东北人的群体性社会意识从另一方面被进一步强化。

东北文化的特质体现在社会组织上,往往是人们对社会组织,尤其是单位具有超强的依附性,形成了东北地区所特有的“单位社会”和“单位意识”,这种'‘单位意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巨大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也养成了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重规则重人情、不计效益重礼数、不重个人能力重关系的惰性。

东北地区相对于南方沿海地区而言,开发较晚,凭借着资源富饶、地广人稀的优势,稍加劳作,衣食无忧,故长期施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长期依赖黑土地的肥沃和广袤,缺乏精耕细作的劳动,而工业则偏重林矿等原料生产,缺乏精细加工能力。

受游牧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影响,东北地域与中国其他多数地域相比较而言,许多传统的东北人在道德观念上情感的因素多于理智的因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往往不太受儒教伦理和现代法治社会的规范,暴力崇尚、侠义精神、江湖义气、英雄情结等成为东北文化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情感意识。

我的心得:东北人讲哥们义气是比较普遍的,至于更重人情和关系,轻规则这点,说实话,我觉得与南方对比看的话,的确如此。

东北人五点性格特征分析,豪爽粗犷强悍讲义气,都有文化历史原因

作为一个东北人,一直对东北的文化历史有着想多了解一些的愿望,在家乡也好,在外面遇到东北人也好,总觉得大家在个性上有不少相似,纯粹是因为地域上的接近吗?

还有,我们东北人的豪爽,粗犷,强悍,讲义气等等性格特点,又还有没有什么除了地域一致以外的文化历史原因呢?又或者说,这一片东北土地,从古至今又是如何孕育出了如今东北人的种种性格特征呢?

这个春节假期,拜读了孟繁华主编的一部关于东北文化的书:《东北文化与东北文艺》,其中关于东北文化的精神特征的五点论述,可以说是对我的种种好奇有着较好的解答,当然,有完全赞同的方面,也有我觉得值得探讨的地方。

把此书中五点关于东北人性格特征的文化历史方面的分析拿来,每点会附上我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许你也是东北人,又或者你对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成因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共同探讨。

一、粗犷强悍的文化品格

这种文化传统主要与历史上东北严酷粗栃的生存环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军事战争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联。

东北的险恶地势、崇山峻岭、林海雪原、 空旷草原构成了东北民族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人们为了征服自然,谋求生存, 逐渐形成了粗狂强悍的文化传统。

东北主要釆用以渔猎,游牧为主,农耕为辅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天然地与当武精神相联系;东北古代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接连不断的战争,也造就了东北粗狂强悍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具有性:一方面塑造了无惧无畏、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东北民族的暴力和嗜血倾向。

东北黑土地的肥沃、矿藏资源的丰富养成东北人对黑土地依赖和眷恋的文 化情怀。

这种文化情怀一方面表现为豪爽、宽广、热情的情感逻辑和心理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冬季的漫长和“猫冬"的生产生活节奏,也使东北人表现出对自 然环境强烈的依附性,即靠天吃饭、安于现状的惰性心理。

我的心得:我觉得这个分析还是比较全面客观的,解释了为什么东北人优秀品质豪爽,宽广,热情的对立面品质是暴力和嗜血。

二、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东北土地的开发。

一方面是来自山东、河北等 地的移民,即关内丧失土地而“闯关东”的拓荒者以及更早时流放到东北的“流 人”对东北土地的开发;另一方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响应国家开发“北 大荒”、大庆“大会战”、进军大森林等号召的广大转业官兵、产业工人和技术 人员等的奉献。

在此过程中在东北这块热土上逐渐形成了勇往直前、艰苦奋斗、 顽强创业、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

我的心得:这个分析的是历史成因,我觉得东北人的现在开拓进取精神,更多表现在了愿意走出东北,去更宽广的世界拼搏打拼和闯荡。

三、求“大”尚“奢”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与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前期的经济制度和实力等密切相关。

东北的自然环境主要由大江、大泽、大原野、大森林、大由脉,以及变化显著的大气候构成,人与这种大气魄的自然长期接触,逐渐形成了好“大”、 喜“大”、求“大”的心理。

同时,由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逐渐养成了奢侈浪费、讲究排场的习气。

我的心得:哈哈哈,这点我觉得是否认不了的,东北人什么都喜欢大的,比如房子啊,排场啊等等。

比较容易被评价浪费,浮夸(这只是说我自己的经历哈)。我看到这点分析时,马上拍了发给这样评价过我的朋友看,哈哈哈。

四、重“实”轻“文”的文化取向

这种重视实际需要,缺少精致、细腻文化心理的文化价值取向与东北文化的断裂性和东北地区的封闭性相关。

东北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延续性、平稳的线 性发展,而是呈现出一种即兴即灭、大起大落的文化断裂现象。

同时,其后涌 入的“闯关东"的美内移民,几乎都是在关内难以生存的下层民众,既少书香门第又无大户人家,其所带来的多是中原民间文化。

而且早年东北地区相对的封闭性使人们无法认知到新的文化。

从心理气质、思想性格、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来看,“东北人”作为东北文化的表征具有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域人口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几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上:豪爽仗义与哥们义气、开拓冒险与莽撞野蛮、反抗性格与"顺民"传统、奉献精神与“单位”意识、风趣幽默与“耍贫嘴”等。

我的心得:我觉得这点分析感觉我们东北人就不够有文化底蕴似的。不怎么想服气,但也不知道该找什么理论支持来反驳,有高人指教下不?

五、行帮意识与哥们义气

早年“闯关东"移民除了农耕劳作之外,许多人从事“挖煤”“伐木”“釆 参” “淘金”四大行业,而这四大行业在当时都具有很浓重的“行帮气”,行规严格神秘,具有很强的群体性规范和群体性意识。

此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大工业发展中,东北人的群体性社会意识从另一方面被进一步强化。

东北文化的特质体现在社会组织上,往往是人们对社会组织,尤其是单位具有超强的依附性,形成了东北地区所特有的“单位社会”和“单位意识”,这种'‘单位意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巨大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也养成了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重规则重人情、不计效益重礼数、不重个人能力重关系的惰性。

东北地区相对于南方沿海地区而言,开发较晚,凭借着资源富饶、地广人稀的优势,稍加劳作,衣食无忧,故长期施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长期依赖黑土地的肥沃和广袤,缺乏精耕细作的劳动,而工业则偏重林矿等原料生产,缺乏精细加工能力。

受游牧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影响,东北地域与中国其他多数地域相比较而言,许多传统的东北人在道德观念上情感的因素多于理智的因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往往不太受儒教伦理和现代法治社会的规范,暴力崇尚、侠义精神、江湖义气、英雄情结等成为东北文化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情感意识。

我的心得:东北人讲哥们义气是比较普遍的,至于更重人情和关系,轻规则这点,说实话,我觉得与南方对比看的话,的确如此。

北方人普遍性格豪爽,山东人这种形象更加明显,源于文学作品传播

#为什么感觉山东人很豪爽热情#客观上比较来看,北方相对于南方性格普遍豪爽热情,不仅仅是山东,东北、内蒙、甚至西北一些地区性格要比山东人还要耿直。但全国普遍感觉山东人的性格更加豪爽。

我想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山东本身也是文化大省,关于山东的文学作品比较多,而且影响也比较大;另外一个就是山东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经济地位,使它的影响力传播较远。

人们感觉山东人很豪爽热情,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接触到山东方面的信息比较多。在大部分南方人的印象中,山东可能是北方最为出名的一个省份,也是典型代表。一提到山东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梁山好汉,而一提到《水浒传》想到的就是山东大汉。

以《水浒传》、《隋唐演义》为代表的一批传统文学作品,把山东好汉的形象广泛而长远地传播到全国各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中的英雄好汉,普遍都是性格豪爽之人,而他们又演绎出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武松、鲁智深、秦琼、程咬金等人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是妇孺皆知。而他们也成为了山东人的典型形象。

相比之下,其他北方各省的文学作品比山东的要少,或者说作品中刻意强调地方特色以及当地人性格特点的内容比山东较少。这从客观上导致人们对山东人印象极为深刻,从而淡化了对其他北方各省的印象。

助推山东人印象的另一个因素应该是东北人。据统计现有东北人中大约有90%是山东人的后裔。而山东本地又是仰韶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这两种深厚文化的孕育下,又衍生出了独具山东特色的“家”文化。使山东人以及东北人对于老家的概念极为看重,以至于东北大地上广泛流传着“老家在山东”的故乡情怀。

实际上不仅是东北,韩国很多卢姓子孙也经常回到山东祭祀祖先!

另外,山东是北方目前经济最为发达的一个省份,远超北方各省。经济的发达,信息传播的兴盛,也让山东省的影响力在北方独大,客观上也加深了人们对山东的印象。

山东本地人口超过一个亿,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而山东籍的打工人在国内普遍有着较好的口碑。这应该也是人们对山东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重要原因!

客观来说,每个省乃至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而山东印象在国内影响较为深刻,主要还是因为文化传播和人口流动的助推!

东北人性格有何不同?辽宁奸,龙江虎,中间夹个250合理吗?

导语:在中国东北这片充满多样性的土地上,历史与文化相互交织,塑造了当地人的独特性格。从古代的游牧民族到清朝时期的“闯关东”,再到现代社会,东北人的性格在不同地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反映出这片土地的历史坚韧与文化底蕴。

东北地区的起源并非一个明确的民族概念,而是一个基于文化认同而形成的自称。古代东北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与中原地区的联系相对有限。然而,东北人的身份认同在历史演变中逐渐成形,其中的关键事件是清朝时期的“闯关东”。

“闯关东”是一个历史现象,普通人为了生计,纷纷迁徙到东北地区。这一历史背景下,东北地区的人们经历了分化和融合。从山海关北上,或者从山东坐船抵达大连、旅顺,这些“闯关东”的人逐渐融入东北的土地。而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也受到了这一历程的影响。

进入辽宁地区的“闯关东”者,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具备审时度势的智慧。一部分人选择在这里落地生根,追求安稳和享受。而那些身强体壮、聪明的人,则被当地的大户留下,为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而到达吉林地区的“闯关东”者,面临更加艰苦的环境。其中的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留了下来,而有些人则继续北上,最终抵达黑龙江。这一过程筛选出了适应力强、勇敢坚韧的个体,他们的性格也因此显得更加坚毅和果断。

历史事件和地域特点共同塑造了现代东北人的性格,那句“辽宁奸,龙江虎,中间夹个250”道出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特质。辽宁地区的人们,因为与中原的密切联系,更具有灵活应变的特点。

他们善于洞察形势,勇于迎接变化,因此有了“辽宁奸”的称号。

黑龙江地区扎根的人们,充满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气魄。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追求生存和发展,培养了坚毅的性格,成为了“龙江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呼兰大侠”、“乔四”,更是生动诠释了黑龙江人的刚毅与勇敢。

然而,在吉林地区,那些中途止步的人们,由于处于两难境地,形成了“中间夹个250”的状态。这种自嘲的说法,折射出了吉林人对自身境遇的理解,同时也表现出东北人对彼此的坦诚和亲近。

山东人和东北人性格有啥区别?那个更能打?一位外国元帅给出结论

有网友问,山东人和东北人的性格,我们知道随着近代闯关东,百万山东人移民东北,现代东北人绝大部分都是山东人的后代。但是,山东人和东北人在性格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从军事上来说,山东兵简直就是军队的代名词了,从抗战开始,我队里就有大量的山东兵,山东是孔孟之乡,基础教育发达,服从命令,忠诚,喜欢吃面食和生葱蒜,身体素质较好,比较高大结实。

因此,在我国是优秀兵源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有10多万山东工人到欧洲充当后勤工兵。1918年协约国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评价华工为“第一等工人,亦可为卓越之士兵”,后来,香港也大量从山东威海征募警察到香港执勤。

抗战时期,八路军很多著名部队都是山东兵,在1945年更是有十万山东老兵挺进东北,建立了著名的四野。而嫡系部队最强的第74军在抗战初期,也有一半士兵都是山东兵。

1904年创办的《东方杂志》曾经这样描述山东人:“彼等于旅行途中,能忍风霜雨雪之苦,敝衣褴褛,毫不介意,背负大粗布之囊,内储自制馒头,约数十余日之量。遇食时,则憩息路旁有井水之地,汲井水而食馒头。

其唯一佳肴,则以铜板一枚,购生葱伴馒头而食之,入夜不肯投宿客栈,常卧于人家之檐下。一旦从事工作,不辞劳苦,不避艰难,虽酷热严寒,彼等亦无感觉,惟孜孜焉努力于劳动而已。”

我们再说2个战斗例子,1个是日军稻垣三郎在甲午战争观察的清军,当时日军在金州旅顺遭遇清军。清军的表现是:经常用的队形是在散开的一队中挥舞大旗开火,开火为随意射击,没有一齐射击,队形到处都是薄弱的一线,没有预备队。但是称作总预备队的,是经常担任总指挥官的护卫,在散兵线的后方若干米的位置上,退却的时候,这个预备队先退,散兵则无秩序的溃逃。

从不主动出击敌人,主要是防御战,但是也有偶尔击退了敌人,占领其位置,但是不久就撤得无影无踪。他们除非自信比敌人强很多,则绝不交战,最可笑的是在战斗中有了伤员时,附近的二三十人都赶来保护着退走。

而英国记者萨维奇在评价,在山东征募的士兵时,是这样评论的,他们每天训练5个小时,在550米距离射击成绩非常优秀。英官赞不绝口的说,这些士兵非常遵守纪律,而且十分自律,非常强壮,而且十分坚韧,各个都是射击高手,几乎环环命中。

其实东北人性格在有些地方,与山东人非常接近,但是东北人更加有闯劲和张扬,不那么恋家。

热门推荐